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5位科学家

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5位科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史
  • 青少年
  • 科学家
  • 传记
  • 教育
  • 学习
  • 知识
  • STEM
  • 中学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逗趣Q图×玩味科学×松绑想像×涵养品格
  你知道课本中的大科学家也有过呆萌的少年时期吗?
  是什么造就了他们敢于叛逆、挑战权威,为新知煽风点火?
  看完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后你将发现:
   原来还有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事!

  中学生必读的25位科学家故事,带您穿越古今,翻转思维,开创新视界!
  ★详述课本出现过的科学家故事,带您一窥他们不一样的思考模式。
  ★囊括生物、物理、化学、医学、天文、遗传学等丰富多元题材。
  ★书内穿插逗趣Q版漫画,精彩呈现25位科学家生平事蹟。
  ★科学大师生平大事记、理论公式与重要成就全部一把抓,学习不漏缺。

  本书对中学生提升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多有助益,对教师组织教学具重要参考价值,为课外读物首选佳作。

  i悦读带您趣读经典世界

  十二年国教正式起跑,为台湾教育史开启崭新的一页,升学考试的紧箍咒松绑后,多元与自主学习显得格外重要。i悦读系列丛书一改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透过诙谐有趣的故事,带领学子们了解课本没教但又发人省思的知识,希冀透过阅读来扩展视野、深化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强化时事认知并增广见闻,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一本学校课本不会详述,但又非读不可的延伸读物,宛如小说情节般精彩的故事,除了完整阐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与丰富的知识,还能启发读者去寻求「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事」,提供读者不一样的学习经历,从别人给定的标准答案窠臼中突破,培养顺应变动的竞争力,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书精选中学自然科课程中最着名的科学家及其重要发现。由一段导语引出大师的生平,透过浅白易懂的故事介绍其生平事蹟和在科学史上的卓越贡献。此外,还收录课本出现过的公式定理说明,使读者能够与课堂上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搭配活灵活现的逗趣Q图,让原本艰涩难懂的科学论述多了些温度。文中不时穿插科学家经典的名言锦句,借此勉励后进学子。

  每篇文末亦汇整该科学家的重要成就,看他是如何撼动世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期许莘莘学子们能借由本书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开创出自己的璀璨人生!

 
史册留痕:塑造人类文明的伟大先驱 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学科学课本上的明星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以其独到洞察力、非凡勇气和不懈探索,深刻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方式,却常常被主流教育体系略过或轻描淡写的伟大先驱。我们旨在揭示那些隐身于教科书光环之外,其思想和工作对哲学、社会结构、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演进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一、思维的拓荒者:哲学家、逻辑学家与社会架构师 本书的首要部分,将深入探讨那些在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固化前,就已经为科学和理性思维奠定基石的思想巨匠。 1. 亚里士多德的“后续”:中世纪的理性回响 我们不会简单重复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聚焦于伊本·西那(Avicenna)和阿维洛伊(Averroes)。这两位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者如何继承、批判并整合了古希腊的理性遗产,使之得以在欧洲“黑暗时代”的边缘得以保存并最终重新点燃文艺复兴的火种。特别是阿维洛伊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注释,其深度和广度,直接塑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框架。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调和信仰与理性,在神学与自然观察之间架设桥梁,这对于理解现代西方乃至全球的知识系统如何演变至关重要。 2. 图灵的先声:算法思想的古老根源 当我们谈论现代计算机科学时,往往直接跳跃到阿兰·图灵。然而,算法的思维早在更古老的时代就已萌芽。本书将考察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他不仅是微积分的共同发明者,更是一位怀揣着“通用符号语言”(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和“通用推理机”(Calculus Ratiocinator)的梦想家。他的愿景——将所有争论转化为精确的计算——远超他所处的时代,预示了信息时代的本质。我们关注的不是他的数学公式,而是他将逻辑抽象化为机械过程的哲学雄心。 二、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点:超越视觉的感知革命 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实验的积累,更是对“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的根本性重塑。 3. 透视法的几何学超越:阿尔伯蒂与空间秩序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或艺术理论家。他的《论绘画》(De Pictura)将布鲁内莱斯基发现的线性透视法,提升为一种严格的数学公理。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画出正确的透视线,而是他如何通过数学和几何学,将三维的、主观的视觉经验,固化为可以被精确复制和分析的二维平面秩序。这种对“客观空间”的构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制图学、光学乃至早期物理学对欧几里得空间的理解。 4. 音乐中的和谐律:毕达哥拉斯的遗产在文艺复兴的重现 我们不讨论毕达哥拉斯发现的音程关系,而是聚焦于伽利略的父亲,文森佐·伽利略(Vincenzo Galilei)。这位音乐家和理论家,是早期文艺复兴音乐改革的关键人物。他挑战了传统对“和声”的僵化理解,通过对弦乐振动的细致观察和实验(与他儿子后来的物理学方法异曲同工),主张音乐应更贴近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而不是仅仅服从数学的教条。他的工作,是科学方法论在人文艺术领域的一次早期成功实践,推动了歌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诞生。 三、社会动力学的驱动者:隐藏的经济与技术革命 科学进步的背后,往往是经济结构和权力关系的重塑。 5. 纺织机与“工作日”的诞生:对生产力的重估 与其关注蒸汽机,不如关注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珍妮纺纱机”的社会影响。本书将分析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革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催生了新的工厂劳动纪律,并间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技术如何重塑了人类对“时间”和“劳动价值”的定义,这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关键。 6. 统计学的冷酷面貌:弗朗西斯·高尔顿与社会工程的萌芽 我们不谈论他与达尔文的亲缘关系,而是深入研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他是统计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开创了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的先河。然而,他的理论很快被应用于社会学——优生学。本书将批判性地考察,当科学工具(如统计学)被错误地用于量化和“优化”人类种群时,如何导致了危险的社会政策和伦理灾难。这提醒我们,科学发现本身是中立的,但应用者的价值观决定了其历史走向。 四、超越主流的异见者与整合者 本书还将收录那些因其理论的激进性、或因其工作横跨太多学科而被主流学科忽视的“边缘”巨匠。 7. 早期生态学与整体论:对工业化的反思 我们将探讨一些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博物学家,如尤金·奥德姆(Eugene Odum)的早期思想先驱们,他们已经开始用“系统”和“能量流动”的视角来审视自然界。他们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这种“整体论”的视角,是对当时盛行的还原论(Reductionism)的有力反击,并为今天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早期的哲学基础。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物种分类,而是他们构建生态学思维框架的努力。 结语:被遗忘的维度 通过考察这些在各自领域内做出过关键但往往被简化的人物,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复杂、多元和充满人性的科学史图景。这些先驱们的故事,不仅是关于发现和发明,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学习质疑既有范式、如何跨界思考,以及科学知识在社会中如何被接受、误用和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留下的遗产,是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而非仅仅记住已有的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介绍

鸿渐i悦读编辑团队


  鸿渐文化深耕升学考试用书数十年,出版品深受老师与学子的青睐。旗下的i悦读编辑团队更以「让学子爱阅读.享悦读」自许,邀请各领域菁英精心策划「i悦读系列」,期望提供莘莘学子美妙的阅读体验,挖掘出潜藏在冰冷文字下的学习热情,在一片考试洪流中改变学习态度与人生的高度,在千书万册中用全新的眼睛,看见世界经典,让鸿渐文化的宣言──「立鸿鹄之志,渐入学习完美佳境」,得以传承!
 

图书目录

欧几里得 B.C.E.325~B.C.E.265
阿基米德 B.C.E.287~B.C.E.212
达文西 C.E.1452~C.E.1519
尼古拉•哥白尼 C.E.1473~C.E.1543
伽利略•伽利莱 C.E.1564~C.E.1642
约翰尼斯•克卜勒 C.E.1571~C.E.1630
勒内•笛卡儿 C.E.1596~C.E.1650
雷文霍克 C.E.1632~C.E.1723
艾萨克•牛顿 C.E.1643~C.E.1727
卡尔•冯•林奈 C.E.1707~C.E.1778
瓦特 C.E.1736~C.E.1819
约翰•道耳顿 C.E.1766~C.E.1844
罗伯特•布朗 C.E.1773~C.E.1858
安培 C.E.1775~C.E.1836
亚佛加厥 C.E.1776~C.E.1856
奥斯特 C.E.1777~C.E.1851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C.E.1777~C.E.1855
给吕萨克 C.E.1778~C.E.1850
麦可‧法拉第 C.E.1791~C.E.1867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C.E.1809~C.E.1882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C.E.1818~C.E.1889
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 C.E.1822~C.E.1884
居礼夫人 C.E.1867~C.E.1934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C.E.1879~C.E.1955
费曼 C.E.1918~C.E.1988
穿越时空寻访科学家们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高斯是德国着名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同时还是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他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并开辟许多新的数学领域。
 
高斯与牛顿、阿基米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拥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超过一百个,属数学家中之最。
 
有一天,高斯看着父亲计算工人们的薪水,嘴巴念念有词不断地反覆计算,最后好不容易把钱算出来,正准备把数字写下,就听见旁边传来小小的声音:「爸爸,你算错了,应该是这样……」年仅三岁的高斯,就在纸上写下了正确的答案,所有人都惊讶着他的天分,果不其然他后来成为了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得极深。
 
西元1777年高斯在德国出生,他的家庭十分普通,父亲一生做过不少劳力工作,母亲是石匠的女儿,父母亲都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生活环境非常穷困,因此高斯的爸爸认为学问没有什么用,终究是要靠劳力才会赚钱。
 
好在小高斯有位疼爱他的舅舅,虽然舅舅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工作上的眼界较宽,同时也是位有才华的人,因此他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小高斯,与他分享自己的文学、教他识字。
 
透过舅舅习得文字的高斯,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他觉得书上的知识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所以他总是偷偷在睡觉时,拿出自己制作的小灯来看书。
 
尽管高斯的父亲不认同学习学问在未来会有什么用处,但他看见高斯从小的数学天赋,便同意让高斯去念小学。
 
有一天,高斯的老师为了想要早点休息,便出了一道有难度的题目给学生,要他们从数字1加到数字100,没想到高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计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的举动把小学老师给吓傻了。高斯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数字前后相加,最后总共有50对的101,要计算其总和便是101 x 50 = 5050,如下列图示:
 
高斯的小学老师没想到在这样的乡下,竟然能遇上这样一名神童,于是他私下送了高斯一本数学的书籍,让他跟在身边学习,甚至说服高斯的父亲,让高斯接受高等教育,主动提出会协助资助高斯未来的教育负担。在老师的善意和帮助下,青少年时期的高斯便进入当时一间着名的学院,在学校里高斯学习了古代和现代语言,同时也开始研究自己从小展现天赋的数学科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物理学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课本上的物理定律总是显得有些抽象和难以捉摸。这本书在讲述牛顿、麦克斯韦、居里夫人等物理学巨匠的故事时,真的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作者在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苹果落地”的典故上,而是深入剖析了牛顿是如何从观察月球绕地球运行的现象,与地球上的物体受重力下落联系起来,最终建立起普适性的万有引力定律。这种从具体现象到抽象定律的推理过程,让我对科学思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在讲述麦克斯韦方程组时,作者更是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电磁场理论描绘得如同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能够理解电和磁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诞生了光。更让我感动的是,在介绍居里夫人时,作者着重描绘了她面对性别歧视、资源匮乏等困难,仍然坚持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物理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伟大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多样,有时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有时又像一位妙趣横生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科学的奇观;有时则像一位感性的作家,将科学家的情感世界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文风上的多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单调或乏味。例如,在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时,语言风格更加古朴典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而在讲述现代科学家的故事时,语言则更加现代、活泼,充满了时代感。这种根据不同科学家、不同时代背景而调整的叙事风格,让每一段内容都显得独具特色,也更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同时,作者在叙述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巧妙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评分

生物学,一直是让我感到既神秘又着迷的学科。这本书在介绍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之前总觉得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种会变化”的结论,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达尔文的理论是建立在多么扎实、多么漫长的观察和思考之上的。作者详细描述了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的环球航行,他如何细致地观察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各种生物,比如那些形态各异的雀鸟,他如何从中发现了物种适应环境的规律。这种基于大量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作者用非常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基因是如何传递的,以及为什么后代会表现出与父母不同的特征。这些看似抽象的遗传规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让我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明白,生物学不仅仅是关于动植物的知识,更是关于生命本身的起源、演化和运作机制的深刻探索。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尤其是科学家,他们的故事往往被刻画得过于完美和遥远,仿佛他们生来就拥有超凡的智慧,注定要改变世界。然而,当我翻阅《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5位科学家》的第一个章节时,我被作者所描绘的科学家的形象深深地震撼了。他并没有回避这些伟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窘境”。比如,在介绍某位化学家时,作者详细描绘了他为了合成某种物质,无数次实验失败,实验室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甚至因为实验事故而受伤的经历。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描绘这些失败,而是着重强调了科学家们在失败面前所展现出的顽强毅力、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不断试错、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真实、接地气的描写,让我觉得这些科学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和我们一样,会犯错、会沮丧,但最终凭借着非凡的意志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凡人。这种“凡人”的视角,反而更能激发我内心的共鸣,让我意识到,只要有梦想,有坚持,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评分

化学,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神奇的反应和复杂的公式,让人望而生畏。然而,《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5位科学家》在介绍化学领域的科学家时,却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解构了化学的魅力。当读到拉瓦锡的故事时,我才明白,原来他不仅仅是“现代化学之父”,更是通过精密的定量实验,彻底颠覆了“燃素说”,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让化学真正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作者在描述拉瓦锡的实验过程时,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有了新的认识。而讲述门捷列夫创造元素周期表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戏剧性。作者描绘了门捷列夫如何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甚至在梦境的启示下,最终将零散的元素信息,组织成了一个既有规律又具有预测性的宏大体系,这简直就是一次思维的壮举!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化学不仅仅是试管里的变化,更是一种探索物质世界本质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我们吃的食物,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撑。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科学家的选择上,兼顾了不同领域、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并且对女性科学家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之前可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男性科学家比较熟悉,但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吴健雄等伟大的女性科学家,了解了她们在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作者在介绍这些女性科学家时,特别强调了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克服的困难,她们的坚韧和才华,让我深受鼓舞。此外,书中也涵盖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这让我认识到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才能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这种包容性和多元化的视角,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个体,无论性别、种族或国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宇宙的浩瀚,点缀着一些闪烁的星辰,而“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5位科学家”这几个字则用一种更加醒目、充满吸引力的字体呈现,仿佛在向我们发出探寻科学奥秘的邀请。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带着点儿孩子气的语气,讲述了自己与科学的不解之缘,以及创作这本书的初衷。他提到,科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伟大的发现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我们身边曾经存在过的、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种平实的叙述方式,瞬间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与科学的距离,让我觉得读这本书不会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反而会像与一位资深的、幽默的长者聊天一样,轻松愉快。序言中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比如伽利略被烛光吸引而发现摆的等时性,牛顿被苹果砸中而思考万有引力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桥段,被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赋予了更加生动的生命力,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25位科学家们波澜壮阔的科学人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个方面,是它在讲述科学家生平故事的同时,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我总觉得,科学知识就像一块块散落的拼图,我们平时零零散散地在课本上、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片段,但很难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5位科学家》就像一本神奇的魔法书,它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这些散落的知识点一一串联起来。例如,在介绍爱因斯坦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相对论的公式,而是通过描述爱因斯坦在思考引力时遇到的困惑,以及他如何通过“思想实验”一步步构建起他的伟大理论,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相对论的核心思想。又比如,在谈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时,作者详细描绘了他在“贝格尔号”上的航海经历,以及他如何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物种差异,逐渐形成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种方式,让科学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住,也让我对这些科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想要去进一步地探究。

评分

我一直觉得,科学与艺术、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但一直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来深入体会。这本书在描绘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时,为我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很多科学家,比如埃菲尔在建造埃菲尔铁塔时所展现出的工程美学,或者梵高在描绘星空时所流露出的对宇宙的敬畏,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了科学家的故事之中。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热情,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那种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共同特质。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这些科学家的深深敬意,也感染了我,让我觉得,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不仅仅是知识的创造者,更是人类精神的灯塔,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励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去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伟大”。

评分

在阅读《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5位科学家》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碰撞和积累。这本书在讲述每一位科学家时,都不仅仅是呈现他们最终的伟大成就,而是着重描写了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又是如何为后人铺平道路的。例如,在介绍伽利略时,作者并没有将他仅仅描绘成一个“反对教会”的叛逆者,而是详细阐述了他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物理学思想,并通过改进望远镜,观测天象,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种“承前启后”的视角,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学科传承性,也让我认识到,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的智慧和探索之上的。此外,书中也触及了一些科学理论之间的辩论和冲突,比如波尔和爱因斯坦在量子力学解释上的分歧,这种思想的碰撞,反而让科学显得更加鲜活和充满活力,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求索、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