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学书法(二版)

看故事,学书法(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故事
  • 儿童
  • 启蒙
  • 绘画
  • 汉字
  • 文化
  • 艺术
  • 教育
  • 兴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化部优良读物推介

  ◎书末附有〈恩恩的书法课〉,带您认识文房四宝及永字八法,一起领略中国书法之美!

  嘿!你知道「文房四宝」是哪四宝吗?你听过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吗?你知道米芾为什么会被称为「米癫」吗?张旭的狂草到底有多「狂」……答案统统都在《看故事,学书法》里。

  本书中依据人物特色,选取中国历史上具代表性的六位书法家:王羲之、张旭、颜真卿、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用活泼生动的笔法,叙述他们学书法的历程及生平,希望借由一则则生动好看的故事,以及一篇篇精采绝伦的书法佳作,融合趣味性与知识性,使读者对书法的各种字体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发对书法的兴趣,领略中国书法之美!

  *有注音
 
翰墨丹青: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鉴赏与实践指南 本书特色: 系统性梳理: 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国书法和绘画从起源到当代的演变脉络,涵盖篆、隶、草、行、楷五体真髓及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的经典技法与美学思想。 名家名作深度解析: 精选历代最具代表性的书法碑帖和绘画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剖析其笔墨韵味、结构章法和时代背景。 实用性技法指导: 提供了详实的工具选择、运笔姿势、墨法、皴法、点染等基础与进阶技法教程,图文并茂,便于初学者模仿和专业人士参考。 跨学科视野: 探讨书法与绘画在中国哲学(如道家“自然无为”)、诗词、金石学等传统文化中的交叉融合,展现中国艺术的整体性魅力。 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讨论当代书画家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适应现代审美的创新路径与表现形式。 --- 第一篇:笔墨之源——中国书法的千年风骨 第一章:文字的自觉:书法的肇始与早期形态 中国书法艺术,并非仅仅是文字的书写,而是线条的舞蹈,是情感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直接的物化形态。本章追溯汉字的源头,从甲骨文的神秘与古朴,到金文的庄重典雅,揭示线条如何从实用性的符号逐渐孕育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1.1 汉字的起源与甲骨文的“刀意”:探讨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分析其笔画的瘦硬、方折,以及如何初步体现了篆刻与书写的共通性。 1.2 周代钟鼎文字的浑厚与规范:重点剖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演变,如《大盂鼎》、《毛公鼎》等重器,分析其雄浑的布局和丰腴的线条,及其所承载的礼乐文明。 1.3 战国文字的“百花齐放”:介绍六国文字的地域性差异,如楚简的错落、齐碑的方正,为秦朝的统一书体奠定基础。 第二章:秦汉定型:篆隶的肃穆与隶变之美 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统一文字和隶书的成熟标志着书体开始摆脱图画性,向纯粹的书写性迈进。 2.1 小篆的端庄与规范:研究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以李斯整理的小篆为例,分析其笔画的圆转、结构的长方比例,及其在官方文书中的地位。 2.2 隶书的“蚕头燕尾”与汉代气象:深入探讨隶变(隶书取代篆书的过程),重点解析汉代碑刻的雄强之美。通过《乙瑛碑》、《曹全碑》等经典碑帖,细致解析波磔(蚕头燕尾)的提按顿挫,以及隶书所体现的汉代开阔、自信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魏晋风度:楷、行、草的成熟与个性解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书家们开始将个人的情怀、学识和人格融入笔端,书体完全成熟,个性化表达成为主流。 3.1 楷书的奠基与“二王”的典范:楷书的正式确立,是书法史上效率与美学的完美统一。本章聚焦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如何将隶书的笔意融入楷书,形成妍美多姿、法度森严的风格。详细讲解“永字八法”的结构原理。 3.2 行书的流动与意韵:行书作为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最能体现书家的日常心境。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之”字变化、笔断意连的精妙,及其“尽善尽美”的艺术高度。 3.3 草书的狂放与抒情:从章草的古朴,到今草的奔放,解析张芝“草圣”的变革。深入探讨怀素、张旭如何将颠张醉素的狂放与诗歌意境结合,实现书法艺术的极致抒情表达。 第四章:盛唐气象与宋代尚意 唐代是楷书的巅峰期,宋代则开启了尚意、尚理的新风尚,书法审美开始向更自由、更富哲理的方向发展。 4.1 唐代楷书的“法度森严”:详述欧阳询(险劲)、虞世南(温润)、褚遂良(秀逸)、颜真卿(雄浑)、柳公权(骨力)“楷书四大家”的风格差异与各自的师承渊源。重点解读颜体的“点画丰满,气势磅礴”。 4.2 宋四家的“意境”追求:介绍苏轼的“我书意造”理念,解析黄庭坚的欹侧险绝、米芾的“刷字”之妙,以及蔡襄的平正内敛,说明宋人如何将书法视为抒发学问与性情的载体。 第五章:元明清的复古与变革 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复古思潮与对碑学的重视。 5.1 元代赵孟頫的“复古”主张:研究赵孟頫如何倡导回归晋唐,强调“取法上古”,对后世影响深远。 5.2 明代碑学兴起与帖学之争:探讨明代中晚期,以徐渭、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书家对笔墨趣味的探索,以及民间碑刻对主流帖学(继承晋唐范式)形成的挑战。 5.3 清代碑学高峰:分析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汉隶和魏碑的重新发掘,强调金石气息对僵化书风的冲击与革新作用。 --- 第二篇:丹青之妙——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 第六章:笔墨的起点: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哲学基础 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与书法同源,同以“笔墨”为核心语言,受儒释道思想的深刻影响,追求“传神写照,不拘形似”。 6.1 早期形态与“六法”:追溯《韩熙载夜宴图》等早期壁画与卷轴,介绍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指导地位。 6.2 绘画中的道家与禅宗思想:阐述“气韵生动”的哲学内涵,理解中国画中“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概念如何体现道家“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 第七章:山水画的演进:从“可游”到“可居”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具独立性和体系性的画科,承载了中国文人“寄情山水,以画为友”的精神追求。 7.1 隋唐的山水初步成熟:介绍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唐代金碧辉煌的风格)与王维的水墨山水(水墨淡雅的开创)。 7.2 荆浩、关仝与北方山水的雄伟:重点分析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画家如何以巨碑式的构图表现泰山、太行山的雄浑气势。 7.3 南宋“院体”与“意境”的极致:解析马远(一角)、夏圭(半边)如何通过“边角”、“留白”的手法,营造出烟雾迷蒙、空灵深远的意境,体现南宋文人的沉郁情怀。 7.4 元四家的山水革新:深入探讨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如何彻底将山水画纳入文人画体系,以笔墨趣味取代写实描摹,推广“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 第八章:花鸟画的生机:写形与写意 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表现生命力和季节更迭的画科,分为工笔写实和写意写神两大流派。 8.1 黄荃父子的“富贵气象”:介绍五代至宋初的写实工笔花鸟,强调其色彩的艳丽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 8.2 文人写意花鸟的崛起:重点研究宋代后,苏轼、赵孟頫等人倡导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寥寥数笔表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象征意义。 8.3 明清写意大家的笔墨创新:分析明代陈淳、徐渭的泼墨大写意风格,及其如何将个人强烈的性情注入到花卉藤蔓的描绘之中,达到“以狂草入画”的效果。 第九章:人物画的传神:历史的记录与内心的投射 人物画是中国画最早发展的画科,它不仅是历史故事的载体,更是古代社会风貌和士人精神的反映。 9.1 顾恺之与“传神论”:介绍魏晋时期对人物神态捕捉的尝试,探讨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思想。 9.2 唐代人物画的盛世气象:分析阎立本的严谨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飘逸,展现唐代人物画的雍容大气与健康之美。 9.3 宋代人物画的世俗化与心理描摹:研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全景,以及宋代画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 第三篇:跨界融合与艺术修养 第十章:书画同源的实践与理论 书法与绘画在工具、媒介、技法上的高度统一性,是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关键。 10.1 “笔”的通用性:解析同一支毛笔如何通过不同的提按、速度和含水量,完成楷书的结构、山水的皴法和人物的衣纹描绘。 10.2 “墨”的层次感:探讨中国画中“五墨层次”(焦、浓、重、淡、清)的运用,及其在书法用墨中的对应关系,如枯墨的飞白与渴笔的韵味。 10.3 诗、书、画、印的“四绝”:讨论文人画的终极形态——将诗词题跋、书法韵味、绘画意境和篆刻印章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 第十一章:金石入画与碑学影响 清代碑学对书法的解放,同样影响了绘画的笔法,使绘画开始追求雄强、朴拙的金石之气。 11.1 笔法中对“金石味”的追求:介绍如何将碑刻的方折、瘦硬感融入山水画的皴法之中,增加画面的力度和古拙感。 11.2 篆刻对绘画的影响:讨论篆刻的章法布局、刀法趣味如何反哺到绘画的构图和意境营造上。 第十二章:文人修养与艺术的升华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修身养性”,艺术不再是技艺的展示,而是个人学养的外化。 12.1 琴棋书画与士人生活:探讨中国传统文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自然、历史和哲学的理解,以滋养其艺术创作。 12.2 留白中的禅意:解析绘画中大面积“留白”的处理方式,它不仅是空间的安排,更是对“空”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艺术家超脱尘世的境界。 结语:承古启今的艺术之路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厚底蕴。学习书画,不仅是学习线条和色彩的技巧,更是与数千年中华文化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我们鼓励学习者在掌握法度的基础上,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方能在笔墨之间,真正实现“写心”、“造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姚萍


  念的是新闻,向往从事报导文学的工作,后来机缘巧合开始创作儿童文学。期许自己以儿童文学的表达形式,为小读者呈现和他们生活彼此牵系的各层面「报导文学」,让他们更了解这个世界,也因此能在这个世界中过得更好。

  着有《山城之夏》、《日落台北城》、《台湾小兵造飞机》、《我的名字叫希望》、《单手女孩向前跑》、《钟声唤醒的故事》、《翻转!假期!》等书(以上皆为小鲁文化出版)。作品曾获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童书奖、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幼狮青少年文学奖、九歌年度童话奖等奖项。
 

图书目录

目录
别让孩子坏了语文学习的胃口
你也可以做个文字艺术家

一、王羲之
王羲之一生在官场上不得志,却在书法艺术上创造出奇伟的成就,赢得了「书圣」的美名!

二、张旭
张旭率性写意的狂草,竟然是从人们舞剑、挑夫争夺担子中,获得的启发……

三、颜真卿
刚正不阿的颜真卿,将他行事作风完全反映在书法上:凝重、朴实、刚健、不屈……

四、米芾
爱字到了癫狂、痴迷的米芾,究竟做了哪些出人意表、有违常理的事?

五、赵孟頫
擅长书法、绘画、诗文的赵孟頫,面临了什么抉择?他的决定为何受到了非议?

六、董其昌
才气纵横的董其昌,竟在郡试中失利!是什么原因让他下定决心,勤练书法?
 

图书序言

序(给大朋友)

  别让孩子坏了语文学习的胃口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儿童语文书,像作文指南啦、成语大全啦……等等,但我们敢说,当小朋友从大人手中接过这些书时,心中总有一些不情愿。

  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些形式呆板、设计单调、内容过于强调功能性的语文读物,其实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参考书罢了!

  然而,谁都不能否认语文能力对学习的重要性。

  想想看,如果语文能力不够好,看电影、读小说的时候,可能你就是那个「鸭子听雷」的门外汉,读不出滋味来。

  也许你会想,「这有什么关系!没有这些休闲娱乐,我一样活得好好的。」可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连日常生活的细节也离不开语文──比如搭公车时要看站牌,买东西时要看广告单、说明书,甚至找工作时要写履历表和自传……

  现在,你可不得不对语文另眼相待了吧!

  语文甚至和政治、国防等国家大事也密切相关呢!你也许想像不到,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各个单位中,拨最多经费从事语文教育的部门,不是教育部,而是国防部。因为他们知道,缺乏语文能力的军人,只要在使用武器时,按错了一个钮,接错了一条线,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我们认为,好的语文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关键。

  有了这样宏观的观念,语文学习的意义便不应只是着重于认识很多字、学会注音符号,或是对成语、俗语倒背如流,甚至能写出流利、通顺的作文而已。

  它应该是生活学问的基础──比如与他人沟通时,不致语无伦次、鸡同鸭讲。

  它应该是生命情调的培养──比如看到好的文章,内心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动。

  它应该是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比如念书时懂得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又如听演讲或政见会时,会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逻辑思维和常识来思考、判断,而不致人云亦云,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语文教育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实在不忍心孩子们只能面对一般味同嚼蜡的语文读物,而从此坏了阅读此类书籍的胃口!

  难道孩子们不能拥有一套除了实用,也能可爱、有趣、让人真心喜爱的语文书吗?

  于是,我们决定为小朋友建筑一座不枯燥、不乏味,而又洋溢着阅读乐趣的「小鲁语文堡」。语文堡的建筑蓝图是我们心目中认为好的语文书应具备的条件:

  一、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美感经验以及对文学的审美眼光。看到好的作品能够发自内心受到感动,知道它好在哪里。

  二、在设计上,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唯有寓知识于情趣之中,不过分强调语文的功能性,才不会让孩子食之无味。

  三、以活用为目标,提供各种创造性阅读法,让孩子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人,时时刻刻都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妙的语文、新鲜的词汇──举凡成语、俗语、谚语、散文、诗词,甚至外国的座右铭、格言、寓言……等等,都能俯拾即得,运用自如,而不只是强记死背。

  「小鲁语文堡」是专门为小朋友而建造的,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提供一块适当的园地,每个孩子都是语文学习的能手!

序(给小朋友)

  你也可以做个文字艺术家


  谁不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你愿意只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却写得一手歪七扭八的字吗?相信你一定听过「字如其人」这句话吧!从一个人所写的字迹,大概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了。你别不相信,根据报导,有的公司甚至将字迹列入应征人员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呢!

  其实,写字就像服装设计,只要花上一点巧思,将一竖、一横、一点、一捺……搭配得宜,看起来自然赏心悦目,美观大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沉浸在书法世界中,浑然忘我的原因。因为他们在书法创作中,找到了追求美的乐趣:增一分会太长,减一分又太短;粗一点显得臃肿,细一点又太过纤弱……所以说书法家就像是一名文字艺术家,简单的笔画要构筑成字,字又要排列成行,行又要形成全篇,要将这一连串的关系处理得宜,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或许你会说:「书法已经落伍了。」那你就错了,其实书法与我们日常生活可是息息相关的呢!你不相信?仔细想,过年时,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春联,是书法;公园名胜,庭台楼阁上的牌匾,是书法;大街小巷上,处处可见的招牌字,也有不少是书法……现在你还敢说书法落伍了吗?

  书法字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丰富多变的字体,不像原子笔写出来的字,硬梆梆的。书法的字体有古朴的篆书、方正的隶书、秀气的楷书、流丽的行书、狂放的草书等,我们根据特色的不同,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提到王羲之,就不能不提他那篇「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听到张旭,很自然就会想到率性、写意的狂草……希望透过一则则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你对书法的各种字体有初步的认识,并引发对书法的兴趣,领略书法之美。

  当然,如果你愿意,不妨拿起毛笔,试着静下心来写几个字,相信你也可以是个出色的文字艺术家!
 

图书试读

一、王羲之
 
卧室里,静得连空气似乎也沉寂了,小小的王羲之推开门,咿呀一声,扰得空气乱舞起来。
 
他趁着父亲不在,偷偷跑进来,从枕头下翻出一本书。锦缎的书页,写着篆体的两个字:「笔说」,那是一本关于书法用笔的书籍。
 
王羲之清秀灵动的脸庞,轻轻扬起笑意,随后倚着书几,读起书来:一边读,手指一边在空中比着、画着。有时他更跑到书桌前,打开父亲收藏的卷轴,比对着书,咿咿唔唔不知念些什么?
 
王羲之出身东晋的大家族,父亲叫做王旷,原本是个高官,后来因为生病辞官在家。
 
王旷很喜欢在文墨的世界悠游,连带的,王羲之和他的兄弟,年纪很小就开始学书法。
 
七岁的时候,王羲之正式向叔父王廙学习书法。一开始,叔父先为他说明中国文字的演变:最初是象形字,后来如何发展到篆书,再变化为隶书、楷书。
 
在叔父的教导下,王羲之认真而勤奋地练字,经过三、四个月,对于字的基本笔画,已经能掌获得很好了。不久,叔父必须调往荆州任职,不能继续教导姪儿,然而,他对王羲之的资质十分肯定,并且和兄长商量好,将这个小娃儿送去卫夫人那里学习。
 
卫夫人是东晋很出名的女书法家,擅长写三国着名书家──钟繇的楷书。王羲之跟着她,接连着许多年,学习字的结构、佈局,并正式练起楷书。
 
王羲之不但有写字的天分,也十分沉醉其中,所以这会儿才背着父亲,把父亲珍藏的「笔说」这本书,拿出来研读。
 
日影渐渐褪去明亮的光彩,心思完全读进书里的王羲之,一点也没感觉到,直到门被推开,他才睁大双眼,擡头望向门口。糟了,是父亲回来了!幸亏母亲也在旁边,王羲之熘身跑到母亲那儿。
 
母亲明白儿子的心思,笑着说:「你在学用笔,是吗?」
 
王羲之点点头,偷偷看着父亲的动静。
 
「这本『笔说』是祖传宝贝,阿菟还太小了,不适合读。」阿菟是王羲之的小名。
 
母亲赶紧替儿子说话,「阿菟学书快五年了,可以看得懂了。」
 
「不行,等他成年以后再说。」东晋时期还没有印刷术,书籍大半是手抄的,很珍贵,而且年代久远的书,纸质薄脆,给小孩儿看容易损坏,难怪王旷不放心将「笔说」任着儿子阅读。
 
断然的字字句句,惹得王羲之扑通跪下,话音中带着泪噎,「爹,我怕我长大了,笔法僵硬了,再学就来不及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学习的书法“小白”,《看故事,学书法(二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书法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我仿佛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汉字的书写演变,也了解了不同书法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后的故事。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方法,让我不再感到枯燥和压力,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让我明白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写人、写心、写时代。书中对每一个故事的讲述都充满智慧,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动的趣味性。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去感知和学习中国书法的魅力。

评分

这本《看故事,学书法(二版)》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它“学书法”的功能,更在于它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阅读方式。我以往看关于书法的书籍,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充满了专业术语,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亲眼见证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了解了不同书法大家的性格特点如何体现在他们的笔法之中。书中对每个故事的选取和讲述都非常有匠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趣味性。我能感受到王羲之的“神来之笔”,也能体会到柳公权的“骨力”。这种“故事化”的叙述,让我更容易理解书法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起我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感悟。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书法,原来可以如此充满乐趣和意义。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书法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门需要极高天赋和多年苦练才能掌握的技艺。但《看故事,学书法(二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书法世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用“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书法,我不再是枯燥地学习笔画、结构,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典故、一段段鲜活的人物传记,去感受书法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我能体会到王羲之的飘逸,也能理解颜真卿的刚毅。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看到了学习书法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用最亲切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探索书法的奥秘,让我觉得学习书法,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和有意义。

评分

坦白说,我曾经对书法抱有深深的敬畏,总觉得那是需要“天赋”和“悟性”才能掌握的技艺。但《看故事,学书法(二版)》彻底颠覆了我这个想法。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书法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我看到了学习书法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上来就讲笔法、结构,而是先从一个个历史典故、人物传记入手,让我了解到书法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当我读到关于某个书法家创作某幅作品时的情景,我仿佛也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境和笔下的情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书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巧妙,故事的叙述与书法知识的引入衔接得非常自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它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写人的精神,写时代的风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书法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畏惧,而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看故事,学书法(二版)》简直就是一本“故事百科全书”,只不过它所讲述的故事,都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息息相关。我一直觉得书法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有趣的方式,将我领进了这个门槛。它不像传统的书法教材那样,上来就讲笔法、结构,而是先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对书法家们的生活、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能感受到他们笔下的情感,也能体会到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这种“故事化”的学习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容易理解书法的演变和发展。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点亮了我对书法世界的探索之路。而且,这本书的二版,在内容和编排上都更加精炼,阅读起来更加流畅,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文化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但之前接触书法,总是觉得门槛很高,很难入门。直到我翻阅了《看故事,学书法(二版)》,我才发现原来书法可以如此充满趣味和人情味。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深奥的书法知识融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之中。我不再是孤立地去学习笔画和结构,而是能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中,去理解书法家的创作心境、他们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们作品所承载的时代精神。这种“看故事”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书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书法家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书法的殿堂,让我不再畏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热情。

评分

这本《看故事,学书法(二版)》真的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中国书法的浩瀚世界。我一直觉得书法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艺术,是需要天赋和多年苦练才能掌握的技能。然而,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可以如此轻松自然地去接触它。书中的故事,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而是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联起一段段有趣的典故,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挥洒自如的笔墨,感受到了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激荡的情感,甚至能想象出欧阳询在碑刻前一丝不苟的模样。每个故事都像一部微型纪录片,生动地描绘了书法家们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他们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我不再是孤立地去看待一个字、一个笔画,而是能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典。这种“看故事”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书法的兴趣,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次愉快的探索。而且,这本书的二版,在细节打磨上明显更加用心,排版更舒服,纸张触感也很好,阅读体验提升了不少。

评分

我是一位曾经尝试过几次学习书法,但都因为不得其法而半途而废的读者。直到我遇到了《看故事,学书法(二版)》,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启蒙”。这本书并非一开始就讲解枯燥的笔画和结构,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书法家们的生活、创作经历以及他们作品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他们的笔尖如何在纸上飞舞,感受到了他们笔墨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看故事”的方式,让我对书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好奇心。它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传承,是精神的寄托。书中对每一个历史故事的叙述都详实有趣,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法作品的内涵。我不再觉得书法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能够亲近、能够欣赏、甚至能够尝试去学习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国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评分

我是一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一直想寻找一本能够引领我进入书法殿堂的入门读物,而《看故事,学书法(二版)》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书法技巧,而是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文字的演变、书体的风格、以及历代书法大家的风采,巧妙地融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学习书法可以如此富有情趣。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汉字,每一个笔画,都有着它独特的生命和故事。通过阅读那些关于文人雅士、历史事件的叙述,我不仅对书法的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能够“看懂”书法。那些墨迹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情感、思想和时代精神的活的艺术品。书中对不同书法大家的介绍,也让我对他们的性格、风格以及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能体会到苏轼的豪放不羁,也能感受到赵孟頫的秀丽雅致。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初步的感知。

评分

这本《看故事,学书法(二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觉得书法是高高在上的艺术,需要天赋和毅力,但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书法的美丽与亲切。它并没有直接开始讲解复杂的书写技巧,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我引入书法的大门。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书法家们,如何在他们的时代背景下,挥洒笔墨,创造出流传千古的墨宝。每一个故事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书法背后的人文情怀、历史沉淀以及艺术的魅力。我不再是机械地记忆笔画,而是能够通过故事,去理解字的美,去感受笔的韵。这种“看故事”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让我觉得,原来学习书法,可以如此令人着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