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瓷修复
  • 文化史
  • 物质文化
  • 工艺
  • 日本文化
  • 金缮
  • 侘寂
  • 修复
  • 历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尝试从文化史的观点省思历史上陶瓷修补术诸面向。既观察了清代宫廷陶瓷修补改装情况,以及干隆皇帝对于缺损陶瓷的对应态度和补修理念,也讨论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针对中国陶瓷的金工镶饰和改装。在广泛蒐集亚洲和欧洲锔钉补修术案例的基础之上,评估了区域间影响交流的可能途径。另外,还着重讨论日本史上所谓唿继、烧继和金缮技艺的源流及其对残缺美的赏鑑风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冶金术的文化史的图书简介: 《青铜的回响:古代冶金术的文明史诗》 导言:熔炉中的文明曙光 人类文明的进程,往往与我们掌握的物质改造能力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史前时代,能够将自然界的矿石转化为坚固、锋利工具和精美器物的技术,无疑是技术革命的里程碑。本书《青铜的回响:古代冶金术的文明史诗》,旨在深入探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重大金属革命——青铜时代的兴起、发展及其对早期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乃至艺术表达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聚焦于公元前四千纪至公元前一千纪这一关键时期,通过考古学、冶金残留分析以及文献记载的交叉印证,重构一部波澜壮阔的金属文明史。 本书拒绝将冶金术仅仅视为一门孤立的技术学说,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中进行考察。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铜和锡的配比,更是这种技术如何催生了专业化的手工业阶层、如何重塑了资源的获取与分配模式,以及最终如何构建起早期帝国的权力基础。 第一部分:火的觉醒——铜的发现与早期冶炼的地理起源 青铜时代并非一夜之间降临的奇迹,它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常见但难以利用的金属元素——铜——的长期摸索与偶然发现的结果。第一部分将从考古学证据入手,追溯人类最早接触和使用天然铜的时期。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巴尔干半岛,这些地区被认为是早期铜冶炼技术的摇篮。不同于后世的复杂流程,早期的“冷锻”与“热加工”技术,展示了古人基于直觉和经验的智慧。通过对土耳其恰塔尔霍裕克、塞尔维亚普洛奇尼克等遗址出土的早期铜制品的分析,本书详细剖析了早期冶炼炉的结构、燃料的选择(如木炭的制备)以及熔炼温度的控制难题。我们强调,这些早期的冶炼实践,往往与巫术和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矿石的开采与提纯被视为对大地母亲的冒犯与献祭。 此外,本章也将对比研究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对铜的早期独立应用。尽管时间轴上可能存在差异,但不同地域在应对铜矿分布不均、提炼难度高等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趋同性与独特性,构成了理解技术传播与本土化的重要视角。 第二部分:青铜的诞生——合金的秘密与社会分层的催化剂 青铜,这一铜与锡(或砷)的完美结合体,标志着冶金术的真正飞跃。锡,这种相对稀有的元素,其战略价值不亚于其硬度提升的实用价值。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青铜合金的科学原理——虽然古人并不理解原子结构,但他们通过反复试验掌握了固溶强化的奥秘。 我们将重点探讨青铜的文化意义。青铜工具的耐用性,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巩固。然而,更具颠覆性的是青铜武器(如青铜剑、戈、矛)的出现。它们不仅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使得拥有青铜兵器的氏族或部落获得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更直接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分化。 本书将聚焦于“青铜的供应链”:矿源地的垄断、复杂的贸易网络(如“锡之路”的构建)、专业工匠的培养以及对最终制品的严格控制。例如,对迈锡尼文明和商代中原地区青铜礼器的研究表明,青铜器不再是简单的实用工具,而是成为祭祀祖先、彰显王权神授合法性的核心媒介。每一个鼎、每一个爵的纹饰,都承载着当时的宇宙观和等级秩序。我们详细分析了从陶范法到失蜡法的技术演进,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被统治集团严密把持,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青铜的辉煌与局限——帝国构建与技术扩散 随着冶金技术的成熟,青铜器达到了其艺术与技术的巅峰。第三部分将案例分析导向成熟的早期帝国——如赫梯、亚述、周朝,以及爱琴海文明。 赫梯帝国对铁的早期尝试与青铜的长期并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技术迭代的复杂性。青铜的生产需要稳定的锡源,一旦贸易路线中断(例如“海洋民族”的冲击),整个军事和礼仪体系就会面临崩溃。本书通过分析地中海区域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的各种理论,探讨了过度依赖单一关键材料的系统性脆弱性。 同时,本书也将考察青铜器在不同文化中的功能异化。在古埃及,青铜更多地用于制作工具和武器的辅助部件,其礼器文化仍深受石器和黄金审美的影响;而在中国,青铜礼器发展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极其复杂和程式化的风格体系,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我们详细解读了如司母戊鼎、毛公鼎等标志性器物背后的铸造工艺、铭文内容及其对当时政治伦理的深刻揭示。 结语:从青铜到铁的过渡与历史的遗产 青铜时代最终让位于铁器时代,但青铜技术的遗产却从未消亡。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冶金术从青铜向铁过渡的漫长过程,指出铁的普及化(相较于青铜对稀有锡的需求)如何最终打破了原有的精英垄断,使得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能够获取耐用工具。 《青铜的回响》试图证明,冶金术不仅仅是一项关于熔炉和矿石的记载,它更是一部人类社会组织能力、贸易扩张野心、以及权力建构过程的史诗。理解青铜,就是理解人类文明如何学会掌控物质世界,并以此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继承的世界观。本书通过对这些古代金属的回响的细致聆听,为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文化支撑。 --- 附注: 本书涵盖了考古学、矿物学分析、古代贸易史、早期军事史以及艺术史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配有大量复原图和实物高清照片,力求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严谨的论据,也为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生动的技术与文化交织的宏大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明良


  1955年台湾台北市生。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1992)。曾任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助理研究员(1985-1991)、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副教授(1992-1997.7)、教授(1997.8-)、教授兼所长(2003.8-2009.7)、胡适纪念讲座(2008)、三年期特聘教授(2008.8-2011.7)、终身特聘教授(2008.10-)、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2016)、台大讲座(2014)、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2002)、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2012.5-2012.7),现任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台大讲座、教育部终身国家讲座。曾编辑《中国陶瓷史论文索引1990-1994》,并着有《六朝陶瓷论集》、《中国陶瓷史论集》、《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陶瓷手记2─亚洲视野下的中国陶瓷文化史》、《中国古代铅釉陶的世界:从战国到唐代》,以及《陶瓷手记3》等专书。
 

图书目录

序说

一、 清代宫廷的陶瓷修补与改装
(一) 补釉
(二) 补胎
(三) 接合
(四) 髺垦暴薜—干隆皇帝对于缺损陶瓷的对应态度和补修理念
(五) 陶瓷改装
(六) 补修地点

二、 锔钉修补术诸面向
(一) 中国区域
(二) 日本区域—从「马蝗绊」茶碗谈起
(三) 台湾区域
(四) 韩半岛区域
(五) 南亚
(六) 中东
(七) 欧洲
(八) 区域间影响交流的评估

三、 日本国的陶瓷补修和赏鑑
(一) 唿继
(二) 唿继和中国的以旧补旧
(三) 烧继
(四) 陶瓷的残缺美—从「云山肩冲」谈起

四、 欧洲人对于中国陶瓷的金属镶饰、修理和改装—兼及其和亚洲区域镶饰例的比较
(一) 欧洲金工镶饰或修理中国陶瓷的几种手法
(二) 中国工艺史上的陶瓷金属镶饰
(三) 奥斯曼土耳其的陶瓷金属镶饰
(四) 陶瓷金工镶饰交流和影响的评估
结语
 
后记
各章注释
引用书目
图版出处

图书序言

序说(摘录)

  以湿润黏土塑作成形,过火加热烧结,是人类将柔软的黏土经由化学变化转变成坚固陶器的重要发明。陶器没有单一的起源,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古代住民都懂得制作陶器。从考古学资料看来,易碎的陶器不符合纯粹游牧民族的经济效益,所以多是在人类定居生活后始普遍制作,也因此被视为是仰赖狩猎、渔捞或植物採集营生的旧石器时代,进入到以农业、畜牧为定居生计的新石器时代的标帜之一。

  上釉的高温陶瓷虽具有耐硷抗酸、不虞腐烂的性能,却极怕碰撞。历史上因重力碰撞导致陶瓷缺磕破碎的例子极多,这些案例之所以会被记录下来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心惜珍奇物件,有的是做为小说情节的铺陈插曲,但也有用来衬托主人公价值观的譬喻功能,是管窥其时生活史的有意义的素材。虽然有关陶瓷修补议题存在着诸多可资讨论的面向,不过本书的目的是拟经由梳理历史上几个特定区域补修技艺的具体内涵,进而省思其于文化史上的位置。因此,本书既非具实用功能的陶瓷修护手册,也不是探索历史上陶瓷接着剂配方或复原修缮工序细节的科技史着作,而拜近代科学之赐所创发种类庞杂的高效能或环保黏着剂,以及各式修缮技术均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几则与陶瓷破碎事故有关的轶闻

  以中国陶瓷史为例,十世纪阿拉伯世界诗篇记述哈里发穆泰瓦基勒(al-Mutawakkil)在位时期(846-861),一位诗人的好多件瓷器被一头欢度宰牲节(古尔邦节)而育肥的公羊所撞碎,这位诗人特别痛惜其中一支灯盌(sirāj),故追述称「一个中国的瓷盌(sīnīyat al-sīn)富于想像力的画工(musawwir)在上面绘画了图形纹样(tasāwīr)」,反映了中国陶瓷外销初始阶段,人们对于来自异域之晚唐时期彩绘陶瓷的爱怜。阿拉伯着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 1304-1377)在提及大马士革的慈善基金会民情时说道:「一天,我经过大马士革的一条小巷,碰上一个小奴隶,把手里的瓷盘打碎了,集聚了许多人,有人对他说:『把碎碴捡起来,拿去见器皿补助金的管理人去。』于是他便捡起来,跟那人一齐去,把经过告诉了管理人,管理人便按市价给以补助。这确是一件善事,因为主人对奴隶打碎盘子,不是打就是骂,那会使他吃苦而变心的。这次补助正是医治心病的良药。像这类的善行,是会得到善报的。」

  邵伯温(1057-1134)《闻见录》载北宋第四代皇帝仁宗(1023-1062在位)和备受恩宠的张贵妃之间一则轶闻:「仁宗一日幸张贵妃合,见定州红瓷器,帝坚(一作怪)问:『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因此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定窑是宋金时期的名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不仅太平老人《袖中锦》曾将定窑和端砚、蜀纸、浙漆提列为天下第一名品,宋太宗赵光义妃,真宗生母元德李后陵(1000)也出土了三十余件多数装饰有凤纹,甚至底刻「官」款的定窑白瓷。定窑红釉瓷前所未见,不过相对于常见的白瓷,偶可见到以铁为呈色剂的柿釉作品,一般咸信后者可能即前引《闻见录》所载「定州红瓷器」一类的制品。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被订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的北宋定窑柿釉金彩盏,品格高雅,传称出自朝鲜半岛古坟。然而,这类置于宫中亦属醒目的红釉瓷,却因帝王的诫律和表态而被刻意地粉碎于柱斧之下。柱斧是象征帝王身分的持物,被称为「斧声烛影」之太宗赵光义弒杀兄长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而篡位的千古疑案即见「帝引柱斧戳雪」等情节。

  天灾、人为疏忽或刻意的毁损都会造成陶瓷器的损伤,而宋代朝廷对于官方机构常备陶瓷的缺损报销也有明确的规范,见于《庆元条法事类》(卷三六.库务门一)载「诸经用瓷器破损者,除岁一分,瓦器二分」,意思是说诸官厅必要用瓷若有损耗例由官府补给,惟缺耗过二成者,超出部分应由各官厅自行设法张罗补足。参酌日本养老年间(717-723)「养老令」相关内容可知,上引南宋朝「庆元令」或日本「养老令」均可追溯至唐代「永徽令」。

  另一方面,设置于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城内建隆坊的官方瓷器库则蒐罗天下诸州名窑以供内廷使用,《宋会要稿》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食货〉五二.「瓷器库」)对于瓷器库内收贮的诸多名窑陶瓷的管控也相对地严格,如太宗于淳化元年(990)七月诏:「瓷器库纳诸州瓷器,拣出缺璺数目,等第科罪。」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依据陶瓷的缺损数量而科以不同程度的罚则。

  就如陶器无单一起源般,对于因天灾、人祸所导致陶瓷损伤之修护当然也见于世界各地许多民族和地区,而其陶瓷的修缮方式和使用道具亦颇多样,巧妙各有不同。对于不甚讲究陶瓷外观美感或实用功能的人而言,或许可以自行购入黏剂或利用手边现有的工具针对破损陶瓷进行简单的接合,否则就需委由专业匠人来处理。各地匠师的专业纯熟度或操作手法乃至于修护信念不尽相同,不过,本书有意回避不加区别地罗列各地区案例予以讨论,而是将视点聚焦于中国、日本和欧洲等三个区域所见陶瓷修补技艺来进行讨论。这是因为笔者认为:以上三个区域所见陶瓷修补技术不仅能相对鲜明地反映出各自生活史或广义文化史上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段还涉及到修缮技术的传播问题,具有可互比性。

  就以上三个区域及周边地区的专业匠人而言,其实际营运方式有一共通的特色,即多属一人个体户,独自携带补修装备器材沿街唿嚷招揽生意,但亦见在街头驻点等待客源者,自成一种行业。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或台湾,例由男性担纲,欧洲地区则包括女性匠人,这或许是因为男性相对有体力背负维修装备,并且方便深入陋巷或因业务而需赴人烟稀少的郊区邸舍。

  成于十九世纪的《安平县杂志》记载台湾有「补碗司阜」;明治三十六年(1903)佐仓孙三着《台风杂记》也提到被称为「钉陶工」的陶瓷修补匠人。晚迄1960年代,台湾街头还时可见到从事此一行业的人,有的甚至兼营补修金属鼎锅和雨伞,行走时手里拿着一叠活动的金属片,一边抖动发出声响,一边吆喝「补仔」。法国于1900年发行的明信片所见补瓷匠人也被刻意地强调其行走江湖唿嚷招客的场景,而早在十四至十五世纪荷兰歌曲中已经出现街头补瓷匠人吆喝「你打破碗,我负责修……我修灯也修盘和碟」,这和过去台湾补瓷师傅兼营金属锅盆和雨伞,均反映出补瓷匠师的专业所可涵盖的周边技艺。一套十七世纪关于市井交易的英国图画描绘了早期陶瓷修补匠形象,同样有趣的是卡斯柏‧吕肯(Caspar Luyken)在1708年画了一幅市井小贩中的女人,画的背面写着 「Breekje wat, Breekje wat」(china to mend 修补瓷器),不像英国图画中的陶瓷修补匠,画中并未明显指出女子修补的是陶瓷或是玻璃。幸运的是,这幅画可能与1682年于荷兰莱登(Leiden)出版的书中图画有关:「修补瓷器……这里住着一个以修补破损瓶子维生的女人。」

  日本享和三年(1803)《江户物卖图聚》则见肩挑扁担,溶融铅玻璃粉以为陶瓷接合补修(烧继)的匠人;中国清代末期邹圹祖《风俗图册》也刻意记录下工匠在街头补瓷时的光景:卸下扁担,坐在带抽屉的长方形工具箱上干活。清干隆时期(1736-1796)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载「(瓷器)有茅路者,闻苏州虎邱有能修者,名之曰紧」,此属具知名度的定点补修作坊。

  中国区域的情况

  中国区域的陶瓷制造有着长远的历史,从目前的资料看来,中国在夏文化或有夏商分水岭之称的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西元前十八世纪至前十六世纪)第二期遗存已经出现人工施釉的高温灰釉炻器(stoneware)。

  众所周知,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是因缘于中国夙以烧瓷闻名,并且大量外销。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遗存有丰富的文献资料,若结合近半个世纪以来其活跃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将可提供我们管窥此一国度对于陶瓷补修的诸方式,甚至可据此评估採用特定修补术背后的文化意涵。

  防止陶瓷器裂璺的方法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是说鸱鸮在尚未降雨之前,就懂得修缮巢穴,防患于未然。在陶瓷器用方面,中国古人亦自有一套预防缺璺、加强保固的措施。如明代人冬季插花经常会在瓶罐内置钖管,以防止寒天瓶水结冻导致瓷瓶破裂(袁宏道﹝1568-1610﹞《瓶史》);有时则在瓷瓶内投以少许硫黄,据说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瓶中之水因寒结冻(张谦德﹝1577-1643﹞《瓶花谱》)。

  另外,方以智(1611-1671)在其《物理小识》中提到:「姜汁涂磁杯干之,又涂极厚而止,火之,可使尽赤,而磁不爆碎。」像是这样的施加于陶瓷器上的强化保固迄清代文献仍屡可见到,如干隆四十年(1775)唐秉钧《文房肆攷图说》就记载:「凡用瓷器,不先制之,遇热汤水无有不裂者。故新置碗盏盆碟,必须先以米泔水温温煮出,再以生姜汁及酱涂底下,入火煨顿,永可不裂。」姑且不论上述防患于未然的陶瓷器补强方案是否确实有效?由于陶瓷原本就不耐碰撞,破裂缺损在所难免,也因此亡羊补牢、陶瓷修护往往成了人们常需面对的课题之一。
 

图书试读

清代宫廷的陶瓷修补与改装(摘录)
 
有关清代(1644-1911)宫廷陶瓷补修情况的最为直接的史料,无疑是养心殿造办处的档案,即「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下简称《造办处活计档》)。养心殿造办处虽创始于康熙朝初年,并由皇长子允禔掌管,但目前所见造办处谕旨和管理人员奏事记事只能上溯雍正元年(1723)。造办处档案之外,当时到任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书简或宫中奏折当然也是理解清宫陶瓷补修或改装技艺的线索,不过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宫传世品更可提供重要的观摩实例,甚至可和《造办处活计档》相互唿应。为了明确台湾、中国两个故宫庋藏作品的来源和属性,亦即确认其主要属清宫旧藏一事,有必要就故宫博物院的设置经纬做些说明。
 
辛亥革命(1911)成功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所属之教育部于民国二年(1913)
已设置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于国子监,民国三年(1914)内务部成立古物陈列所,将沈阳故宫、热河行宫、颐和园、静颐园的文物和南薰殿供奉的历代帝王像移至故宫外廷的文华殿及武英殿陈列展出。民国五年(1916)正式成立历史博物馆,主要收藏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和国子监太学祭器,后又在南京成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并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将古物陈列所和历史博物馆文物拨交中央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设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民国二十年(1931)中日战争爆发,因此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国子监文物运往上海,1936年后南京朝天宫库房建成,又将原存上海的文物迁至南京。此后国共内战,旋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从中挑选部分珍品分三批运抵台湾。因此,现今台湾国立故宫文物主要来自北平清宫旧藏,部分则是由北平古物陈列所移交中央博物院的原属辽宁沈阳行宫和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藏器,所以包括了北平、辽宁、热河三个故宫收藏品,至于北京故宫则如众所知是在原址直接承继了清宫的典藏。
 
就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而言,由于清宫各传世文物皆明记有清宫原收藏处所的代号,所以时至今日,仍可从各典藏号中识别出属原中央博物院或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及其在清宫的正确陈设收藏地点,并且可与故宫在台所接受寄赠或添购的作品区别开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东西很着迷,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这本书时,眼睛立刻就亮了。你知道吗,我们台湾有很多老屋,里面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陶瓷器物,它们承载着家族几代人的回忆,就算有些地方有了裂痕,也舍不得丢弃,反而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本书似乎就是在讲述这种“带着伤痕的美丽”。 我很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去构建这本书的“文化史”脉络。陶瓷修补,听起来像是一种技术,但如果和“文化”结合,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我猜想,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人们对于“完整”和“破碎”有着怎样的理解?比如,在日本,他们有一种叫做“金缮”的工艺,会用金粉来描绘陶瓷的裂痕,把破损变成一种装饰,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哲学观,就是接受不完美,甚至将不完美升华为一种艺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这种“承认缺陷”的美学,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收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来支撑他的观点。会不会讲述一些古代皇室的御用瓷器,一旦有损,是如何动用国力去修复的?会不会也有一些关于民间匠人,他们用最朴素的材料和最精湛的手艺,为普通家庭修复日常用具的感人故事?我希望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能够让我看到那些修复后的陶瓷,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不仅仅是物质的修复,更是历史的见证。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理论。 此外,在现代社会,东西坏了就扔,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我们追求效率,追求新颖,很少会去思考修补的价值。这本书会不会借由陶瓷修补术这个载体,来引发我们对于“可持续性”、“珍惜”以及“慢生活”的思考?它会不会告诉我们,即使是残缺的物品,也可能拥有独特的价值和故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能触动我的内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重新找回一种对待事物的耐心和敬畏。 总而言之,《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陶瓷的,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关于美学、关于时间沉淀的百科全书。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被作者的文字和思想所吸引,从中获得关于历史、艺术,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启示。

评分

嗯,老实说,看到《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角度好特别”。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陶瓷,从碗盘到花瓶,再到建筑上的瓷砖,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修补术”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一种对“破损”的回应,一种对“完整”的追求,或者说,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方式。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里开始讲起。 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会深入到陶瓷修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在古代,一件陶瓷器皿的破损,不仅仅是器物本身损坏,可能也代表着一种地位、一种传承的断裂。那么,修补它,就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象征着一种对过去的珍视,对未来的期许。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破损”和“修复”的态度是如何差异巨大的?例如,在日本,金缮工艺将裂痕用金粉勾勒,化为独特的艺术痕迹,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缺陷之美”的哲学;而有些西方文化,则可能更倾向于“恢复原貌”,追求一种无痕的完美。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生动地展现陶瓷修补术的发展和演变。比如,从考古现场出土的那些经过精心修复的古代陶器,它们身上可能留下了千年的修复痕迹,这些痕迹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又或者,在宫廷、贵族阶层,那些珍贵的瓷器一旦有损,会动用怎样的技艺和资源去修复?这本书会不会也触及一些民间的故事,讲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智慧和双手,让那些陪伴着他们度过无数时光的陶瓷器皿重获新生?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温暖而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而且,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很多东西“坏了就扔”已经成为常态。这本书会不会反思这种现象,探讨陶瓷修补术的文化意义在当下是否正在被淡忘?它会不会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学会珍惜,学会耐心,去感受那些经过时间洗礼、也经过精心呵护的器物所带来的独特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能带来一些关于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的启迪,让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不忘慢下来,去感受那些细微的美好。 总而言之,我已经被《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这本书勾起了浓厚的兴趣。它听起来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智慧、关于美学的跨界之作。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去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陶瓷,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人类文明中那些关于修复、关于传承、关于生命韧性的动人故事。

评分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这个书名,真的有一种魔力,一下子就抓住我的注意力了。你知道吗,在我们台湾,陶瓷制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餐桌上的碗筷,到寺庙里的装饰,再到传统建筑的屋瓦,它们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而“修补术”这三个字,更是让人联想到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技艺,它不仅仅是修复一件物品,更是修复一段历史,一段记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文化史”。陶瓷修补术,在不同文明中,可能会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实践。比如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能讲究“物尽其用”,一件用了很久的陶瓷,即使有裂痕,也会小心地保存和使用;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或许更追求“完美如初”,对于有损的器物,修复的目的是要让它看起来仿佛从未损坏过。这本书会不会对比这些不同的文化观念,通过陶瓷修补的技术差异,来折射出不同民族对于“完整”、“破损”、“时间”以及“美”的理解?我非常期待看到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 而且,我很好奇,作者会搜集到哪些具体的历史材料来支撑他的论述。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古代宫廷御用瓷器修复的档案,或者是关于古代匠人如何在艰苦条件下,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技术,将破碎的器物重新组合的案例?又或者是,会介绍一些近代艺术家,他们如何将陶瓷修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赋予破损的器物新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美的画册一样,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那些经过修复的陶瓷,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故事。 此外,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触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对待物品的态度是否正在发生变化?当一件物品轻易就可以被取代时,我们是否还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修复它?《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会不会通过对传统修补技艺的探讨,来唤醒我们对于“珍惜”、“慢生活”以及“工匠精神”的再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物品的关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价值。 总而言之,《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陶瓷修复技术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的史诗。我期待着,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冰冷的陶瓷器皿,能够诉说着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感人故事,带给我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洞见。

评分

哇,我最近在诚品书店逛的时候,被一本装帧很特别的书吸引住了,《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单看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陶瓷这东西,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古老的陶器到现代的瓷砖,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修补术”这三个字,更是点亮了我脑中的无数画面,想象着古人如何用各种技法,小心翼翼地将破碎的器物重新组合,让它们重获新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艺术。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位对材料学和历史都很有研究的人。我很好奇,他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来讲述陶瓷修补的历史呢?是会从考古发现的那些经过修复的古代陶瓷碎片说起,还是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完整”这件事有着怎样的不同理解?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憾”和“圆满”常常有着微妙的关联,也许这本书会借由陶瓷修补,折射出我们民族对于时间流逝、物质损耗、乃至人生际遇的一种特殊哲学观。 而且,我想象中,这本书的图片一定非常丰富。毕竟是关于“陶瓷”的,如果能看到那些精美的修复案例,例如日本金缮工艺那种将裂痕用金粉描绘,化破损为装饰的独特美学,那就太震撼了!那不仅仅是修补,更是一种升华,将过去的伤痕变成独一无二的印记。我期待书中能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补技法对比,比如西方博物馆里那种力求“复原如初”的严谨,和东方那种“带着痕迹的美”的浪漫,都能在书中找到有趣的解读。 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不会探讨陶瓷修补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更新换代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去留意那些需要耐心和时间去修复的物件。这本书会否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事物本身的生命力,去珍视那些承载着故事和情感的器物?或许,通过对陶瓷修补术的探寻,我们也能找到一种与过去连接、与记忆对话的方式,重新审视我们与物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找回一种失落的工匠精神和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修补”的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在面对损毁时的智慧、艺术和哲学。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各种各样的案例,从宫廷御用瓷器的修复,到民间日常用具的打磨,再到近现代艺术家们的创新尝试。我相信,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冰冷的陶瓷碎片,会诉说着一个个温情而又深刻的故事,带给我们关于历史、关于美、关于生活的全新启示。

评分

老实说,我平常不太会主动去翻阅这种题材的书籍,但《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这个书名,真的很奇妙。一开始让我想到的是小时候,家里的碗筷不小心摔破了,妈妈会捡起来,有时候会用胶水粘好,但总感觉没有以前那么牢固,而且那道裂痕会一直提醒你它的“不完整”。这本书会探讨这种“不完整”和“完整”之间的辩证关系吗?也许,它会讲述不同文化如何看待“破碎”这件事,有些文化可能就喜欢保留那份“痕迹”,认为那是一种历史的沉淀,而有些则极力追求“无痕复原”。 我很好奇,作者会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解析“文化史”这个部分。陶瓷修补术,听起来像是一种技术,但如果它被冠以“文化史”的后缀,那就意味着它承载了更多的意义。比如说,在古代,一件珍贵的陶瓷器如果破碎了,它的修复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关乎主人的身份、财富,甚至是家族的荣誉。这本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故事,来展现陶瓷修补术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背景下的不同角色吗?我很期待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某个帝王的御用瓷器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修复,又或者是某个文人墨客的茶具,因一点瑕疵而引发的感叹和修复过程。 而且,我有点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不同地区的陶瓷文化特色,以及这些特色如何影响了当地的修补方式。比如,日本的金缮工艺,那种将漆与金粉结合,把裂痕变成艺术品的设计,在西方可能就不会被普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会不会在书中被细致地剖析?它会探讨这种“承认缺陷并将其转化为美”的哲学,是如何在东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我猜想,这部分内容一定会很有趣,也会让我对不同文明的审美观有更深的理解。 另外,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提倡“断舍离”,似乎很多东西坏了就直接扔掉,很少会想着去修补。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现代消费主义对传统修补技艺带来的冲击?它会思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对事物的耐心和珍视?也许,通过了解陶瓷修补术的历史,我们也能反思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重新学会欣赏那些带有岁月痕迹的物件,体会“物尽其用”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生活态度的启发。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能够是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毕竟,即使是关于“修补术”,如果内容枯燥乏味,也很难吸引人。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陶瓷与人们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看到技术、艺术、历史和哲学交织出的美丽画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