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毒性爱情里,没有人是赢家 「妳就跟他分手嘛,这种烂咖有啥好留恋?」马尾女孩劝着眼前的好姐妹。
『我知道他不应该动手,但是……』短发女孩一脸憔悴,细数对方所做的「弥补」以及「道歉」,试着说服朋友(更是说服自己),那家伙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坏蛋。但她没发现仅仅三个月,过去开朗的她已经不再露出笑容,取而代之的是焦躁、沮丧与自卑。
另一个场景在晤谈室中,已经进行三次谘商的男人低着头。
「明明付出这么多,但昨天吵架时,她说我比不上正在追她的小主管……」
「哎,或许我真的不够好吧,控制情绪能力太差,才又惹她生气。」
「就像她说的,我太爱乱想、不信任她。哎,我实在很糟糕。」
这个案有着自己的事业,公司虽然小但逐渐上轨道,在朋友眼中是风云人物。但此刻像是做错事的孩子,跟我「忏悔」着自己各种缺点。
人们天生就有着接近别人的需求:寻求保护、找寻归属,并对特定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连结(注1)。爱情伴侣,便是我们长大成人后,冀望得到的一座避风港(注2)。用来在疲累、挫折时停靠休息,让身心得到补给与照顾,更有力量与勇气来面对世界。然而,并非每个伴侣都能提供滋养,不但无法给予稳定支持、温暖涵容,甚至成为生活压力源;彷彿黑洞默默吸取我们的能量,暗中破坏自我价值的地基,只为满足他们歪曲且不自知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些「烂桃花」,为何无法轻易斩断,甚至愈陷愈深?或许你会帮对方讲话、期待他为你改变;接受声泪俱下的道歉(然后再次被伤害),或相信他再三保证(却从未实现)的甜蜜言语。逐渐地,原本关心的亲友开始麻木(因为劝你都无效),而你的自信与自尊已被掏空(因为他让你相信,都是你的问题),最后,孤独的你更无法离开对方,成为随之操弄的棋子。
这本书除了用清楚的三十个行为指标,帮你判断是否遇上「恶情人」,更详细剖析他们的「毒型人格」是怎么回事,并在你心中出现「块陶啊」声音时,知道该如何断开孽缘、疗伤自己。书中的详细描述与实用技巧,与我个人的谘商工作经验颇为相似,非常推荐在爱情中受苦,或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的你/妳,透过本书来找到真相。
最后,如果发现自己好像拥有书中的「毒型人格」,也别挫折或森七七,因为在这种毒性爱情里,没有人是赢家。恶情人并非邪恶,而同样在受苦。不妨透过心理谘商协助,踏上稳定关系的新旅程。
注1: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注2:Hazan, C. & Shaver, P. R.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22-524.
玛那熊(谘商心理师、婚恋平台爱情教练、GQ百万人气部落客)
推荐序
走出爱情里的迷雾 能等到与看到这本书出版真是太棒了,一定要特别推荐!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经典,作者整理了满满的案例,让受过伤的我们有方法去理解那些导致我们认知、情绪崩坏的对象,也有方法帮助我们好好退场、好好疗伤。同时也深刻提醒:我们是否是别人眼中的毒型人格的恶情人?能不能戒掉一些爱情里的坏习惯?
虽然这本书写的是爱情,标题是情人,事实上书里所整理的毒型人格特质和违常的行为模式就这么四散在我们的生活圈,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遇上几个,不一定是情人,可能是你的家人、你的同学、你的工作伙伴、你的老板,也可能是你的员工、你的学生......甚至是不在你生活圈中的陌生网友。不管你多么会自保,还是有可能遇上一、两位(筛选不了),机率之大连我都惊讶。
我们常认为人性本善,若发生什么冲突,一定是我夸大了,是我误会了,是我错了⋯⋯我们默许他们伤害我们的自尊,让我们的自我价值渐渐崩坏。
所以我们得提高警觉,觉察我们所处的困境,不论对象是谁,只要与我们密切互动,我们就可能被影响。提高警觉的用意在于:看清局势,保护自己。
我特别喜欢作者一开始便整理出三十个红灯警讯,这三十个语言与行为模式大范围的点出「没错!你正面临一场该正视与处理的危机之中。」更一步一步解释来龙去脉,让你明白互动关系里情绪勒索、道德绑架与被形塑成加害人的历程。
只要有能力觉察,就能避免后续衍生的问题,一旦发现不对劲的状况,就能避免自我被操控的结果。
我们还需要明白一件事,有些带着「毒型人格」的人……也许不是天生,而是过去受过的伤或受到的教育所导致,他们渴望「爱与信任」,却不断使用负面的方法来考验「爱与信任」,一次又一次,扭曲再扭曲。因此这本书也提醒大家:该多多学习关于爱情的好习惯。
关于变态心理学,不能只有少数专业人士熟识,我认为应该被推广成为全民具备的常识,目的不只是用来保护自己,更能理解、接纳、用爱关心他人。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因此变得更美好。
贵妇奈奈(谘商心理师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