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剧场的人生实验室

台客剧场的人生实验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客文化
  • 本土剧
  • 社会观察
  • 生活百态
  • 台湾
  • 戏剧
  • 文化研究
  • 边缘群体
  • 口语
  • 幽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41万粉丝追踪,最有态度的「台客」林冠廷,引爆你对人生的热情!

  ★首刷限量赠:台客剧场行动宣言标语贴纸
  ——「我的爱地球行动_______」写下属于自己的宣言,大声地告诉全世界你的行动承诺!
  ——透明防水设计,让你可以贴在安全帽、环保杯、笔记本……不怕风吹雨淋,爱贴哪,就贴哪!
  ——给你满满的大!贴!纸! 14×10cm的设计,让你写好写满贴满!

  一週不使用网路、体验72小时街友生活、净街净滩、用GPS追踪天灯……「实验室行动」正在全台发酵,挑战你的好奇心与行动力!

  就算失败,都好过没尝试!
  我的人生,实验中!


  台客剧场导演林冠廷因为好奇天津街有多少菸蒂,于是卷起衣袖,捡了满满一罐菸蒂后开启了自主环保行动;因为想要改善父亲的糖尿病,所以开始尝试生酮饮食;因为想釐清自己为什么对街友也有些莫名的偏见,所以决定到台北车站当一晚的街友,后来和街友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动。

  对林冠廷来说,人生就如同一个实验室,他所做的每一个尝试并没有正确答案,但他不害怕结果好坏,因为有实验,才知道对自己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或失败。即便可能跌跤或失误,但仍收获了无限经验。只要立意是好的,那就挺直腰桿,欣然承担每一个实验的结果,再拾起勇气尝试下一个选择!

  还在踌躇不前吗?跟着「台客」的脚步,勇敢地踏进你的人生实验室吧!

各界推荐

  网路创作者 100种理想
  影音部落客 HowHow
  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 巫彦德
  时尚老人 林经甫
  YouTube创作者 阿滴
  网路演员 脖子
  RE-THINK重新思考环境教育协会创办人 黄之扬
  主持人/演员 焦糖陈嘉行 
  网路创作者 壹加壹 Illy and Lean
  环保小尖兵 广告小妹
  知名作家/哈佛心理学专家 刘轩
  情侣插画家 赖赖&织织 热血推荐

各界推荐

  改变世界,从愿意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从勇敢实验生命出发。
  我们推荐书、推荐林导,更推荐那让他不断愿意改变自己的耶稣。——网路创作者 100种理想

  台客剧场林冠廷导演是我很崇拜的创作者。永远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譁众取宠、不落入俗套地用他的方式说故事给观众。希望大家听完台客剧场的故事,也能有些启发,并去创造自己的故事。——影音部落客 HowHow

  对土地与人深切的关怀,一个又一个充满好奇与探索的行动,想成为用行动带来改变的人,一定不能错过。——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 巫彦德

  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期待,但从林导小时候开始,我们父子的对话一直是平等开放的,像是朋友,无所不谈,经常是鼓励不设限。他用自己的兴趣和方式,勇于表达对社会人事物的关怀思考,并且身体实践力行。曾有报导以「跨世代的网红力量」来形容林导和我,各自以网路影片创造的影响,但或许名气不重要,然而我却看见了他散发的正向影响力,甚至带来美好改变,是我这位骄傲父亲所乐见的。——时尚老人 林经甫

  在数位世代里,网路影响着生活,社会越混乱,越需要使命感的存在,很开心有冠廷的出现,他的影片,影响了我的生活、我的思维、我的态度。这本书在告诉大家,很多事情都可以靠别人教你,唯有「成功」,必须靠你自己走,走出一个属于你的生活态度。——网路演员 脖子

  滑着手机萤幕或按着电脑键盘抱怨批评台湾很容易,也几乎是大部分台湾人的日常习惯。我总想问这些朋友:「然后呢?」

  骂得再有文采或按赞、分享数达到新高后,问题不会因此解决,总得有人付出行动实践,才有改善的可能。

  《台客剧场的人生实验室》就是林冠廷导演身体力行直接挑战问题,希望从自己开始让台湾更好。台湾承载的困境,无法仅靠一位救世主、一个政党、一个政府就能得到救赎,得靠每一个人愿意改变想法,团结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主持人/演员 焦糖陈嘉行

  每每见到我崇拜的林冠廷大叔,为找出社会问题的根源,身体力行亲自实践,于是我想:「不然我也来试试?」原来实验室精神,是会传染的。在看完大叔的净滩影片后,前几日我在澎湖的海边,不自觉地会去留意垃圾多不多、提醒自己与朋友务必把垃圾带走。只想说,谢谢大叔(抱)。——环保小尖兵 广告小妹

  之前,我很喜欢看林冠廷导演拍的《台客剧场》每一部影片都会让人看过之后令人深思。

  现在,我很开心能看到他出书,不仅多一些了解他的机会,更是让他用文字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关注一些我们人性的「软肋」等等议题。

  人生就像是一个实验室,做的每一个尝试并没有正确答案,唯独自己走过,才会知道什么是成功,希望借由这本书,可以带领更多的人一起行动!——知名作家/哈佛心理学专家 刘轩

  很久以前就看过台客的影片,最早的印象就是质感很好、节奏很棒、台客很帅还有住得很近而已。

  直到一次去沙崙外拍,惊觉台北居然有这么干净的沙滩,才知道这是多方净滩的成果。之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参加了花东的净滩,也如愿跟本人聊上几句。

  台湾最不缺的就是动一张嘴,键盘爱动物、键盘爱地球、键盘爱台湾,却不知道自己永远在实践者的足迹后,享受着树荫。
  敬那些汗、那些用心,敬实践者的足迹。——情侣插画家 赖赖&织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冠廷


  台客剧场导演、YouTuber,拥有逾41万粉丝,并持续增加中。曾连续两年失业在家,却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并于2014年以《台湾无比精彩:尖端农业》导演(Discovery 频道制播)入围金钟科学节目奖。

  2015年,自创「台客剧场TK Story」YouTube频道,其拍摄影片内容皆关乎台湾生活与其自身对社会环境、周遭文化的观察。有些幽默有趣,令人乐道;有些则融入环境保护、弱势关怀等发人深省。所有影片皆强调以「台客」为荣,希望借由网路平台发挥正面效应,唤起大家对这块土地人事物的重视。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为晦暗未明的世代,照出一条可走的路 黄之扬
各界推荐
自序 一起走进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实验室
 
第一章 人生该往哪走?
第二章 他们给我的生命教育
第三章 意外的人生转折路
第四章 与塑胶的爱恨情仇
第五章 街友,其实和你我都一样
第六章 用爱终结无缘社会
第七章 传统营养学要不要update一下?
第八章 行动吧!找回美丽的福尔摩沙
第九章 地球人,动起来!
结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为晦暗未明的世代,照出一条可走的路 

黄之扬


  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的专注力都涣散。在海量的资讯当中,多的都是过眼云烟,少的是从此改变。什么时候,有一个事件让你停下来、好好思考、然后改变了你?

  台客导演Alex就有这个力量。

  我们的组织RE-THINK一直号召净滩,透过网路社群的力量号召超过两万人参与环保行动。行动中,我们也常问参与者:「你们是怎么知道我们的?」偶尔,就会有参与者说:「我是看到台客剧场认识你们的。」

  Alex一开始拍摄了我们的净滩行动,之后自己也开始号召净滩,他的粉丝、其他YouTuber们都热烈响应。网路世代中,从线上到线下要走过一条漫长的路,要粉丝们看你的内容、按按赞或分享都相对容易,但要在大家看后,喜欢、认同,甚至以行动回应你、与你面对面,这就相对困难了。

  从净滩、电音净滩到净街,Alex不断实验用飘在云端的社群媒体,创造出一次次接地气的社群互动。背后有什么成功的原因呢?除了专业技术外,我想是因为真诚,也是我一直最喜欢导演的地方。

  从一开始的想法,到实际的行动,无论成功或失败,他都坦然跟所有粉丝掏心掏肺,甚至示弱、承认错误也无妨(像是「活动临时改地点,差点挫屎」之类的,大剌剌讲出来我也是佩服啦)。在多少影片中,他也都叨叨絮絮,把他相信的价值用好理解的方式讲出。

  社群网站的特性是内容不断后浪推前浪,很多议题都风靡一时后便被世界远远抛诸脑后,而且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台客剧场一次次创造的内容并非船过水无痕,影响力产生涟漪,几位更年轻的人也受影响加入YouTuber行列,金鱼脑、白昆禾等也都用自己叙述的风格、传递更多想法,许多学生也开始模仿导演的环保生活,甚至回到学校、班上影响同侪。

  「欸你要不要去国外?台湾环境不好,年轻人还是出去闯闯吧!」我未满三十岁,偶尔还是有人会这么问我。

  我想这是在这茫然的世代中,很多年轻人卡关的问题。是啊,我们这个世代,看到越来越多台湾世代性的问题: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低薪机会少、政治斗争内耗、无法再漠视的环境议题等。

  积累出的问题,难免让年轻人觉得台湾的未来没什么值得期待,不如享受眼下的小确幸吧。

  但是,到底是台湾真的那么不好,还是她的好没有被拿出来大肆鸣放?那些在惦惦爱台湾的人、那些崭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设计、那些正在改变社会,同时不但没穷死还能赚钱的人们,这些都是走出来的路、都是需要被下个世代看见的模式。

  包含台客在内,我们需要更多人,创造、传递更多台湾的好故事、新文化,为这个晦暗未明的世代,照出一条可走的路。
 
  (本文作者为RE-THINK 重新思考环境教育协会创办人)

自序 

一起走进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实验室


  常常有年轻人问我:要如何成为一个YouTuber?

  这问题总让我很难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为什么?如果你想创作,随时都可以成为YouTuber;如果你想出名,那么YouTuber只是管道之一,你不一定要像我走这条路。至于为什么我会走上这条路?坦白说,我几乎是误打误撞的。多年前,我还梦想留在好莱坞成为大导演时,根本还没有YouTuber这种职业—如果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的话。

  我在美国念书,离开学校后继续在美国闯荡很多年,没弄出什么成果,you know,身处异乡,再加上有时候听到人家分不清楚「Thailand」与「Taiwan」也会觉得沮丧,所以,其实我是带着挫败的感觉回到台湾。

  回台后,也做过广告、拍过一点东西,但始终没有真正做出自己觉得多了不起的东西,用华人的价值观来看,我年过四十,根本还没闯出什么名堂。

  可能很多人以为像我这种从小就待在国外、接受美式教育的人,人生一定很顺利、很精采,好像很容易就能混生活,但我的人生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样顺利,这样讲,你可能会觉得诧异:如果我不顺利,还有谁顺利?要嘛是我在开玩笑,再不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毕竟我爸曾是还算有分量的医生,而我两岁就去美国,一路都接受美式教育,现在拍片拍成网红,似乎让某些年轻人觉得很羡慕(当然我也常被骂),这还不够顺利吗?

  其实我想说的是,华人总是习惯在既有的单一标准下来检视一个人,包括出身如何、教育程度怎样、是不是有成就、社会地位高或低等,然而,我们什么时候真正放下这些条件来好好认识一个人,包括认识自己?如果没有这些狭隘的标准,那我们又如何评估自己成功或失败?

  父亲是医生,在他的年代,当医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我对当医生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很早就告诉他,我不想当医生。

  Okay,我爸算是开明也能尊重我的选择,不想当医生没关系,那我要干嘛?当时我对建筑有兴趣,所以跑去念建筑,念着念着发现内容跟我想的差很多,很多住屋都丑丑的,而且因为跟人没有关系,所以住在里面感觉冰冰冷冷的,我才知道我想做的是跟人有关的事,是要有温度的,于是我转念视觉艺术,这一念下去,觉得影像太有意思了,因此燃起我的电影梦。虽然到目前为止,我的「成就」就像文章一开头跟大家告白的那样,还没有很了不起的作品,但是我想人生就是一个实验室,在认识自己的路上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因此一定会有失败、错误、不如意,但人生本来就是一直在这实验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的一条路,不是吗?

  我爸很爱台湾,在他的年代,知识分子都充满热情地投入社会运动,他们希望借由大家的力量,一起让社会更好,正好他又很擅长沟通协调与动员组织,所以不管是社会运动或者社区营造,他都有一群伙伴,有目标、有计画地去实践。但到了我这年纪,社会气氛加上我的个性,以「台客剧场」频道来说,一开始只是从很个人的角度,并抱着想要认识家乡的心情来创作,可能也跟我离乡背井多年有关,因此小小的我,谈不上任何环保意识或改造社会这么伟大的使命。不瞒大家,在净滩系列拍摄前,我也是塑胶杯、宝特瓶不离手啊!拍摄净滩,一开始只是为了拍摄RE-THINK的Daniel,认识了净滩后才好奇展开行动,之后的效应完全不是我原先所能设想的。

  七十二小时的街友体验,也是发自我很粗浅的疑问: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弱势,连家都没有?我的净滩伙伴杨峻杰就是一个让我很震撼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当这些街友还不是街友以前,原本是什么样子?峻杰跟爸爸在街头流浪过整整一年,而峻杰的父亲原本是企业主,公司还有来自国际市场的订单,家境比小康还要好,但就是会有这么令人意外的一天,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得露宿街头。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沦为街友?如果是,那我们又凭什么歧视这群人?他们应该被理解、同理。但我也是经历这一段拍摄后,才更加理解他们的处境,这件事也让我感受到绝对不是成为三天街友体验过后就结束,接下来,我还想做点什么,这三天的体验,或许才是开始而已。

  「你敢不敢挑战台北市最多菸蒂的一条街」是二○一六年的实验,算是早期作品,我没想到这部影片不仅在网路上获得很大的回响,而且还真的被政府官员当成一回事,后来我也真的跟柯P一起净街了!不仅天津街设置菸灰缸,当然网友们给我很多激盪与回馈意见,才有了后续一系列的净街影片创作。

  到目前为止,我的作品最受争议的应该是生酮饮食吧!会想亲身进行低醣饮食实验是因为老爸的糖尿病,老爸自己就是医生,对我的实验没有太多质疑,但他不停地提醒我,制作影片时一定要跟观众提醒:「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就要跟医生配合讨论,不要自己贸然进行实验。」我的着眼点不是宣称我有多专业可以取代医生,只是希望透过实验,对现在的医学观念提出一些可能的迷思与疑问。

  现代人重视健康,各种媒体每天都有大量讯息出现,仔细阅读这些资讯后,会发现这些内容常常是自相矛盾,一下子说饱和脂肪好,一下子说不好;一会儿说咖啡好,一会儿说不好,连被奉为养生的地瓜现在也有质疑声音出现。究竟谁说的才是对的?我相信这不只是我有困惑,而是读这本书的你与看过我影片的每一位朋友都有的疑问,所以我才想用自己来做实验,亲身体验感受会更确切。

  看过我影片的朋友们大概会知道我的风格,我总是露脸当主角(连老婆、小孩都无法避掉镜头,小孩已经慢慢懂事,向我宣告未来不再入镜),这不是爱现,而是为了落实并实践。我认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对于大环境充满无力感,很容易就批评政府或者别人,当然,政府做得好不好,可以用客观标准来检视,但除了抱怨政府之外,我们是不是还能有什么作为,从自己改变起?如果我们连一点行动都无法展现,就只剩下抱怨,那么,这对个人人生与社会,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当然,若你现在问我,我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我一样无法用三言两语回答你。很多理解或者看见,总在行动后才会更加清楚明白,我唯一可以跟大家确定的是:把人生当成一个实验室,一点都不会有事!所谓的成功,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只有你自己走过,才会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你人生真正的意义。
 
  欢迎你跟我一起走进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实验室!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人生该往哪走?
 
专注在自己的世界
 
「请问你对台湾教育有什么看法?」
 
「你是怎么知道自己要当YouTuber?」
 
这是我这几年在演讲或接受採访时最常被问到的两个问题。
 
起初,面对第一个问题时,我都会很诚实地告诉对方:「我没办法评论,也不了解台湾教育问题,因为我不曾在这个环境中接受教育。」
 
我两岁去美国,中间一度回到台湾,但也是在台北美国学校受教育,接着再回美国念书,直到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台湾。我一直都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比较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当有这样的问题冒出来时,我完全不知道这会是一个问题。
 
当被问多了,从别人口中听到我怎样开放,或者我怎样不同,慢慢地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思考方式跟很多人不太一样,我也开始观察并试图了解,才明白这问题背后应该是跟我个人受教育的历程与台湾多数人不一样而触发。
 
大家看到我有比较开放的态度,会自动判断是否跟我接受的「美式教育」有关,然而我觉得应该跟父母亲的教养与价值观最有关连,然后才是跟美式教育组合后产生的变化。
 
活到老,学到老的「初学者心态」
 
为什么这样说?台湾的朋友们真的不要以为美式教育有多开放,因为美国校园里的「上学模式」跟台湾没什么两样,同样都是一位老师在讲台上面对数十位学生,老师单向授课是主要的形式。只不过,美国环境本来就允许更多的个人意识展现,自由观念也从小就深植在生活中,因此孩子能够展现自我,而非像东方社会「群体先于个人」是主流价值观。
 
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每个人都有自由,也能够畅所欲言,可是我们彼此也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做很多决定时,都要考虑到父母亲的感受,包括选念系所、选择工作、选择配偶等。
 
回想在美国求学的生活,比较多的记忆不是课堂,而是同学、玩滑板、去朋友家玩,脑海里的老师早就成了一张张像印象派的脸,模模煳煳。
 
教育是什么?真的已经想不起来我在学校都在干嘛,所以你若真的问我「怎样的教育比较好?」我满赞成自学或者是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就是把孩子送到蒙特梭利的幼儿园上学,希望培养他的自主性并开发潜能。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