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市场的法律问题与监管研究

ICO市场的法律问题与监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ICO
  • 区块链
  • 加密货币
  • 数字资产
  • 金融科技
  • 法律
  • 监管
  • 投资
  • 风险
  • 初次代币发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前区块链浪潮席卷全球,而以运用该技术作为筹资模式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活动更如火如荼地在世界各地进行,且屡屡创下募资纪录,因此备受各界高度关注。面对此等新兴且发展迅速的区块链融资活动,目前相关的深度法律研究付之阙如。

  本书将率先探讨ICO之内涵,聚焦研究若干具代表性的ICO专案在法律层面之问题,亦介绍ICO交易平台并讨论其适法性。接着剖析国际间对ICO法律定性的阐释及所施行的监管机制。另还借由质性访谈检视现今ICO市场的运作现状与实务问题,并统整思构具体可行的监管方向与措施。最后梳理不同ICO专案在我国现行法律架构下的适用情形,探讨可能需担负的法律责任。提供法律人士、相关产业人士及社会大众系统性了解ICO所涉及的法律议题,并作为我国政府因应ICO发展的监管参考。
迷失的边界:全球化语境下数据主权与数字治理的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版图中最为复杂和紧迫的议题之一:数据主权的确立与数字治理体系的重构。在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技术演进速度远超现有法律框架的背景下,国家主权的概念正面临深刻的挑战与再定义。本书将宏观的政治经济学视角与微观的法律实践分析相结合,旨在为理解和应对数字时代的治理困境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国家主权:权力边界的模糊与重申 本部分聚焦于“数据”这一新型核心生产要素如何侵蚀或强化了传统的主权概念。我们首先考察了地缘政治视域下的数据流动。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5G技术的普及,数据已成为战略性资产,其跨境传输的控制权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能。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以“数据本地化要求”为代表的保护主义措施,探讨它们在维护安全和阻碍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不仅分析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欧盟内部构建“数字飞地”的努力,也审视了美国在数据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对全球数据治理规则制定的潜在影响。 关键议题包括: 1. 数据作为“新石油”的战略价值:分析跨国科技巨头(Big Tech)对全球数据资源的垄断性控制如何转化为政治影响力,挑战传统国家对信息流动的监管能力。 2. 主权边界的数字化延伸:探讨国家如何通过技术标准、网络安全审查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划定,将物理边界的管辖权延伸至虚拟空间。我们特别关注了数字基础设施的控制权竞争如何演变为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冲突点。 3. 信息主权的哲学基础:重新审视霍布斯以来关于国家对领土、人民和资源的绝对控制的理论,探讨在无形数据流面前,这些经典概念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全球数字治理的碎片化与冲突的法理 数字技术的全球性特征要求治理机制也应具备全球视野,然而,当前呈现的却是治理规范的高度碎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不同法律体系在数据保护、内容监管和市场竞争方面的差异化立场,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 我们系统梳理了三大主流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外溢效应: 1. 欧洲模式:权利中心主义的典范与挑战:重点分析GDPR在个人权利保护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并探讨其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合规成本高昂、域外适用效力受限等现实难题。研究了“谷歌西班牙案”等标志性案例对跨国数据传输合同(SCCs)的影响。 2. 美国模式:市场主导与部门规制的并存:解析美国在联邦层面缺乏统一数据法,依赖于部门立法(如HIPAA, COPPA)及州级立法(如CCPA)的特点,及其如何平衡创新自由与隐私保护。探讨了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名义下对数据获取的权力扩张。 3. 亚洲模式:发展导向与社会管控的张力:对比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数据治理中体现出的不同侧重,特别是强调数据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视角。分析这些模式在吸引外资和维护国家控制力之间的权衡。 本书强调,这种“治理的巴别塔”现象不仅增加了企业合规的难度,也使得建立有效的全球性数字协议变得愈发困难,最终可能导致“数字铁幕”的形成。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数字治理:构建韧性与适应性的法律框架 面对前述的复杂挑战,本部分的重点在于探索适应性、前瞻性的法律和监管工具。我们认为,僵化的法律难以应对指数级增长的技术变革,因此,治理体系必须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跨界协作能力。 核心研究领域包括: 1. 技术中立性与监管沙箱的实践:探讨如何设计不预设特定技术的法律框架,以应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治理空白。分析监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作为一种动态测试新技术的有效机制。 2. 算法问责制与透明度:深入研究“黑箱”算法决策对公共信任和公民权利构成的威胁。本书详细梳理了要求披露算法逻辑、评估歧视风险的法律义务,并探讨了建立独立算法审计机构的可行性。 3. 全球数字治理的合作路径:超越单纯的双边协定,本书提出构建多边合作平台,以解决跨国数据取证、网络犯罪治理以及应对新兴数字威胁的共同挑战。重点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的潜在角色,以及G7/G20在设定高层次数字伦理共识上的努力。 4. 主权与开放性的动态平衡:最终,本书呼吁政策制定者和法律专家放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寻求一种在保障国家核心利益(安全、秩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数据自由、创新和全球互联互通的韧性治理模式。这需要法律从静态的“控制”思维转向动态的“风险管理”思维。 本书的结论是,数字时代的国家主权并非消亡,而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权力重组。成功驾驭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既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又具备国际兼容性和前瞻适应性的法律与伦理框架。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律从业者、国际关系学者以及所有关注数字经济未来的人士,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与坚实的分析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圣雯

  学历

  交通大学科技法律学院硕士生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学士

  经历
  东吴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特别贡献奖获奖人
  理律文教基金会奖学金得主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书卷奖得主
  第12届理律盃校际法律系所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赛季军
  俄罗斯政府国际青年研习营(International Youth Forum Seliger)台湾青年代表
  外交部国际青年大使(International Youth Ambassadors Program in Chicago, USA)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林志洁
推荐序 尹 超
自 序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问题意识/1
第二节 研究方法/5
第三节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从IPO到ICO──初探区块链产业的新兴募资模式
第一节 传统金融市场之募资方式──IPO/7
第二节 区块链产业的新兴募资方式──ICO/8
一、定 义/8
二、运作模式与特性/9
三、与创业投资模式之比较/12
四、与IPO之比较/14
五、与各种融资模式综合比较/15
六、社会评价/16

第三章 ICO的适法性分析
第一节 ICO项目的适法性/19
一、典型ICO项目/20
二、非典型ICO项目/30
三、变型ICO项目/63
第二节 ICO交易平台的适法性/80
一、内 涵/80
二、案 例/81
三、法律风险/82
四、法律分析/85

第四章 主要国家监管措施
第一节 中国大陆/91
第二节 香 港/93
第三节 加拿大/96
第四节 新加坡/100
第五节 瑞 士/111
第六节 日 本/118

第五章 质性研究与监管建议
第一节 概 述/129
第二节 访谈重点摘录/130
一、区块链新创团队/130
二、投资者/136
三、实务界专家/138
第三节 访谈内容综合分析/146
一、ICO的运作特点与市场发展情形/146
二、ICO项目的投资价值判断及评价/147
三、ICO于实务上存在的法律风险/148
第四节 监管建议/150

第六章 ICO在台湾现行法制下的适用
第一节 概 述/159
第二节 典型ICO项目之于民法及消保法之适用/159
第三节 非典型ICO项目之于证交法之适用/160
第四节 变型ICO项目之于刑法之适用/165
第五节 银行法之适用/166

第七章 结 论/171

参考文献/177

附 录
一、质性访谈同意书/201
二、质性访谈题纲/203

图书序言

自序

王圣雯


  2016年底,我在一场金融科技演讲中,第一次听到「区块链」这个词汇,当时我虽听得懵懵懂懂,却被这技术的应用前景与革新潜力深深吸引。从那天起,我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和朋友家人分享什么是区块链,更废寝忘食地查询相关资料,但不论在分享概念或阅读资料时,我发现由于自己相关知识的不足,因此碰到不少障碍,这也让我认知到区块链议题对自己而言,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于是毅然决定要好好探索这片在无涯学海中的「新大陆」。

  在将近六百个日子的研究旅程中,阅读、思考和写作占据了我的日常,并经常受到完美主义的侵袭——很多时候为了一个註脚,我就查遍各种中英资料,直到完全确认涵义才肯写入;文中的想法概念,也都是几经自我辩证的结果;对于每个句子的遣词用字,更总是斟酌再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印象深刻的事——比如自己曾在一个大雨的午后,搭着计程车前去桃园一处偏远工业区中的书商仓库,只为在第一时间买到刚印刷好的新书回来参考研究;又或是透过各种通讯方式与人脉去认识业界专家,穿梭拜访国内外的律师事务所、新创基地、政府单位等;也参与了各式各样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甚至在国际区块链高峰会上大胆邀约重量级的企业家与法律人士进行访谈;还有无数的白天与黑夜,我抱着头、咬着牙,念着一本本专业深奥的技术书籍,厚着脸皮不断请教朋友问题……好多画面,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有些不思议,却也十足精采充实。这些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研究成果,如今有机会出版成书,荣幸之至。

  本书的出版最要感谢的人是林志洁老师,志洁老师是我在交大科法的恩师,老师从一开始就支持我研究区块链法律议题,且总是给我很温暖的鼓励与肯定,并将我的论文着作大力推荐给元照出版公司。老师也从不吝给我磨练与表现的机会,积极推荐我到国际大型律师事务所实习,让我的职场视野和法律思维都大幅提升,是无比珍贵的经历。在生活上我也受到老师很多关照,还记得有次冬夜在所上遇到老师,老师温了杯热牛奶给我喝,让我暖暖身;又有一次去台北找老师开会,老师买了颗又大又甜的苹果给我吃,要我在忙报告时,也不能忘记照顾自己的身体。我深感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学生,能在交大认识这样一个时时刻刻爱护学生、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在此我想向老师致上最深的谢意,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深厚恩泽,我会铭记于心。另外,本书能顺利付梓也要谢谢元照出版公司  纪总经理、邱经理的支持协助与编辑同仁们的辛劳,于此一併表达由衷的感激。

  再者,特别感谢尹超法务长于百忙之中撰写推荐序,为本书增添许多光彩。硕士论文口试期间,谢谢尹法务长鉅细靡遗地阅览了拙作,指出诸多实务和写作细节的问题,且不断给予丰富的意见,激发我更深度的思考,让我获益良多;谢谢蔡昆洲律师对写作架构及文字内容也提出许多宝贵建议,点拨我思虑未详之处,并不吝给予肯定。由衷感激二位前辈的指教支持,使此篇论文能更臻周延完善。

  谢谢生命中的两位贵人,第一位是林三元老师,老师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一路看着我成长,每每都会给我智慧的建议,能在交大遇见三元老师,与老师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是我好大的福气。第二位是臧正运老师,老师是我研究金融科技法律的启蒙者,因为结识老师、跟着老师学习,让我一头栽进这个研究领域中,并乐此不疲。谢谢老师常引导我做不同思考,提供各种帮助,并一直鼓励着我。

  研究写作期间,我曾分别在北京与上海生活了一段时日,在北京实习时,谢谢陈希佳律师的诸多指导与照顾,且谢谢希佳律师一直惦记着我的研究,在我返台后,仍分享给我非常受用的Fintech资料,让我备感荣幸,我会继续以希佳律师为典范,努力不懈;在上海交流时,谢谢许多奇教授的热情款待,至今也持续受到老师的协助,让我铭感于心。还谢谢谭博、楼老师、耕予哥等许多长辈、朋友的帮助和关照,使我在异地的生活非常充实开心。

  此外,非常感谢接受质性访谈的十三位受访者,虽碍于研究篇幅,无法将所有访谈内容完整呈现,但我从与您们每个人的交流中都学习到好多,因为有您们毫无保留地分享,我才能对ICO有更深入多元的探讨,衷心谢谢您们的参与。

  谢谢在我低潮时、遇到挫折时,一直陪着我,帮我分析、给我打气的好朋友们,幸好有你们的扶持陪伴,让我顺利度过每一关,此篇论文成书的美好果实,特别希望与你们分享。

  最后,谢谢我最挚爱的家人,谢谢父母在我求学过程中一直包容我所作的每个决定,并总是全力支持我,听我分享、帮我分担,但凡我的人生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或精彩的经历,都是因为有开明又睿智的父母给我满满的爱、当我最坚强的后盾,能做您们的女儿,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谨将此书献给我的父母,愿我能让您们一直骄傲。

  带着这趟研究旅程所收获的养分,我会继续积极踏实、昂首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2018年7月

推荐序

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学院特聘教授 林志洁


  金融科技与加密货币用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姿态,在金融市场、金融法规与金融监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017年国际审查委员会对我国政府关于落实国际人权公约第二次报告进行审查,其审查后所提出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第18点如是说:「审查委员会对于台湾所得不均的恶化情形,表达严重关切。近期数据显示,台湾的财富集中在金字塔顶端1%人口的情形日益严重。如此所得不均的恶化将威胁社会安定性、民主凝聚力以及人权的一般体现。审查委员会唿吁政府应重新拟定国家经济政策,包括税制及国内与全球贸易体制。这些作法在完全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上,尤其不可或缺。」

  金融获利的本质来自于民众的储蓄与投资,如果获利的结果是让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是去强化社会的阶级差异、去阻碍多元的创新,那么,金融的存在,就变成对民主的斲伤,对弱势的压迫。所以,金融的监理与治理,是所有关心白领犯罪与财经刑法的人不该忽略的领域。

  正因如此,金融科技的崛起,虽可以说是金融走向金融改革、去中心化以及金融民主化运动的必然,但同时,如何不让金融科技成为助长地下化经济的帮兇,甚至变成洗钱的管道或诈骗违法吸金的工具,都是法律人需要了解并即刻处理的议题。

  「ICO市场的法律问题与监管研究」一书,是圣雯的硕士论文增补改写而成。ICO作为新型的募资管道,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募资有本质的差异,具有效能、简单、免去审查程序、降低融资成本的优点,但同时,亦衍生定位不明、监管困难、一旦遭骇或发生投资争议,无法釐清责任归属,亦无从依循一般执行程序求偿等问题。圣雯挑战这样一个新兴的金融监理问题,并完成一本质量均优的硕士论文,身为自己也还在金融科技领域学习中的指导老师,我想感谢林三元老师与臧正运老师对圣雯论文的帮助,也要感谢两位口试委员,尹超法务长与蔡昆洲律师给予圣雯的建议。

  每个法律学者的使命和理念不尽相同,我很幸运,在交大科法,有好的环境支持我做我想做的改革,也一直都有许多认真、勇于挑战新议题的学生和我一起学习成长。我们因而能迅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相辅相成,回馈给社会。圣雯是对自己有期许的学生,她对这本论文所投注的心力令人肃然起敬。我诚挚地希望有更多人来关心金融法制,也更关心金融在财经正义里扮演的角色。希望四年后,公约的审查结果,可以因为金融普惠的推动,让金融逐步回归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正道。

  圣雯的论文,能在金融科技的盛世尽到法律人该有的责任,我很欣慰。

推荐序

渣打国际商业银行法务长 尹超


  谢谢老同学林副院长志洁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见证本书作者对于ICO的研究成果。

  数位、加密,代币抑或是货币,名词并不统一,常见的英文名称是Cryptocurrencies,故在此暂称为加密货币。依照CoinMarketCap网站上的统计及报价资料,现在有超过1600种加密货币,而且还在慢慢增长中。

  加密货币这个新「发明」是近年来科技与资本市场热门的话题之一。初期由于技术的新颖与相对小的规模,使其处于小众市场及监管真空状态,享受一段野蛮生长的时间,而在交易价值大幅提高及总市值与交易量高速增长后,已经吸引大量经济资源的挹注,其隐密、不透明及价格经常剧烈波动的特性也使监管机构不能忽视。

  加密货币虽能靠着技术与想法被创造出来,但唯有借着ICO(初次代币发行)才能快速获得多数人注意,从而筹募到具有经济效益的数量。如果能如此接触大量的使用者与投资人及经济资源,势必要确保发行过程的公平与完整,否则失序及失败的案例太多,将一步步摧毁市场价值与社会秩序。

  传统资本市场对于初次证券发行,有详尽的法令与实务惯例,是否能全部套用在ICO的情形,并无定论,但这仍是最接近的规范,值得比较研究。王同学仔细的梳理相关资讯,还要不断随着市场与法规变化更新内容,值得嘉许。

  近年来的科技与金融、经济领域分别快速发展与结合,已逸脱传统法令的框架。但是为了保障大众权益,常常只能先禁止,待研究成熟后,才立法规范处理,却也容易招致脚步缓慢的批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各种对于新兴领域的研究,唯有这样的努力不懈,才能让法制与时俱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金融科技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ICO的发展。坦白说,ICO的出现,对于传统的金融体系来说,无疑是一场颠覆性的挑战。它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降低了融资的门槛,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和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从法律的角度,对这些风险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对于ICO的法律性质,以及其可能触犯的法律法规,都有清晰的界定。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ICO的跨境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ICO具有跨境的特点,其监管往往面临着管辖权、法律冲突等诸多挑战。作者认为,台湾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境ICO诈骗,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此外,书中对于台湾未来在ICO监管方面可能采取的策略,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作者建议台湾可以建立一个“监管沙盒”,允许创新项目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测试,从而避免过度监管扼杀创新。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一些新兴的DeFi应用,以及NFT的法律问题,涉及较少。但总体而言,它仍然是目前台湾市场上,关于ICO法律与监管研究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法律研究”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读起来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让我大吃一惊。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问题娓娓道来。书中对于ICO的运作机制,以及其背后的技术原理,都有清晰的解释,即使是对区块链技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ICO妖魔化,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其潜在的风险和收益,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ICO诈骗案件的分析,以及对于投资者保护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作者提醒我们,在参与ICO项目时,一定要仔细审查项目的白皮书,了解项目的团队背景,以及项目的技术可行性。此外,书中对于台湾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其在ICO监管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台湾应该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ICO市场,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研究,更是一份对于台湾金融市场发展的呼吁。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ICO市场法律与监管的书,我不得不说,它填补了台湾在加密货币领域,尤其是在首次代币发行(ICO)相关法律探讨上的一个重要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类新兴金融模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其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监管挑战,却缺乏系统性的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ICO在不同法域下的法律性质,以及可能触犯的证券法、洗钱防制法等相关法规。作者对于各国监管政策的比较分析,对于台湾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ICO的分类讨论,例如权益型代币、实用型代币等,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代币,分析了其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能够更精准地评估项目的合规风险,避免触法。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对于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以及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可以再深入探讨。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台湾法律界、金融界人士,以及对ICO感兴趣的读者认真研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是一份对于未来金融发展的警醒。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思维的碰撞。我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只是一个对区块链技术和金融创新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以往对于ICO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新闻报道和网络论坛,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缺乏系统性的分析。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ICO的本质,以及其背后的法律风险。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即使是对法律术语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ICO的各种法律问题,例如证券法、洗钱防制法等,都有清晰的解释,并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ICO的风险提示,以及对于投资者保护的建议。作者提醒我们,在参与ICO项目时,一定要保持谨慎,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遭受损失。此外,书中对于台湾未来在ICO监管方面可能采取的策略,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作者建议台湾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以规范ICO市场,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研究,更是一份对于未来金融发展的思考。它让我对ICO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台湾的金融创新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长期关注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创新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以往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总是感觉缺乏一个从台湾视角出发,且具有深度法律分析的著作。许多文章要么过于技术化,要么只是简单地翻译国外观点,缺乏本土化的思考。而这本书,则不同。它结合了台湾现有的法律框架,对ICO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和案例,使得论证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ICO发行方、参与者、以及交易所等不同角色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这对于我们这些在ICO项目中担任顾问的人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于台湾未来在ICO监管方面可能采取的策略,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作者建议台湾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个“沙盒机制”,允许创新项目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测试,从而避免过度监管扼杀创新。当然,这本书的篇幅相对较短,对于一些新兴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应用,以及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法律问题,涉及较少。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目前台湾市场上,关于ICO法律与监管研究的扛鼎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