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义而奋战:一个法律人的社会关怀

为正义而奋战:一个法律人的社会关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
  • 正义
  • 社会关怀
  • 法律人
  • 职业道德
  • 公益
  • 社会责任
  • 法治
  • 案例分析
  • 人文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以其担任检察官、主任检察官、检察长、特侦组主任及各级检察机关发言人等职,执法近30年所见、所闻、所思,跳脱法律框架,深入探讨案件侦办、行政管理、新闻处理及乐在工作、自在舒活的理念与经验,提供有心从事法律事务之青年学子、实务工作者及社会人士得以一窥检察体系运作堂奥;一般读者如欲掌握当前司法改革问题核心、扩充实用法律常识及寻求法律途径保障自我权益时,亦能从本书启发有效对策。
历史的审判:权力、道德与变革的交织 一部深入探讨历史关键时刻,剖析权力运作逻辑与道德抉择的宏大叙事。 本书以史为鉴,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数个关键的转折点——从古代文明的兴衰更迭,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冲突,再到信息时代全球格局的重塑。它并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一次对“历史如何塑造我们”的深刻反思,旨在揭示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驱动力:个体意志、集体潜意识、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结构性力量的不可抗力。 第一部分:秩序的起源与崩塌 开篇追溯了人类社会结构形成的早期形态。我们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早期法律雏形——汉谟拉比法典的功用与局限性,以及古希腊城邦民主实践中的精英主义阴影。作者详尽分析了权力如何通过神权和军事威慑建立起最初的“秩序”。然而,这种秩序的脆弱性也伴随着其自身的腐蚀。 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失败,而是一场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精神危机。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贵族阶层的腐化、财政体系的崩溃,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瓦解。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庞大帝国在自我矛盾中缓慢走向熵增的过程。我们不仅看到了蛮族的冲击,更看到了内部结构性裂痕的扩大,这为后世理解任何庞大组织的内在风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战场与启蒙的悖论 中世纪的宗教权威如何与世俗权力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知识和权力体系。本书挑战了将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的单一化解读,而是展示了其内部在修道院、大学和商业行会之间产生的张力与创新。 随后的篇章聚焦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这是一个充满光辉的时代,但其光芒之下,也潜藏着深刻的悖论。本书深入研究了洛克、卢梭等思想家的理论如何被实践所扭曲和利用。例如,对“自然权利”的倡导,在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其道德基础受到了怎样的考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被视为理性诉求的顶峰,但随之而来的“恐怖统治”揭示了纯粹的理想主义一旦与国家机器结合,可能产生何种毁灭性的力量。作者在此部分强调了思想的“纯洁性”与其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警示人们警惕任何以“理性”或“进步”为名的绝对化主张。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阵痛与社会形态的重塑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重构。本书将视角从工厂主的视角转向被卷入机器洪流中的劳动者。通过对十九世纪英国和德国社会报告的引用,我们看到了城市化的急剧恶果:贫民窟的形成、阶级固化加剧以及代际间的心理创伤。 特别关注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及其与现实政治的拉锯战。本书并不简单地赞颂或抨击马克思主义,而是将其置于十九世纪激烈的社会冲突中进行考察——它如何成为对资本主义剥削最强有力的回应,以及这种回应自身在实践中如何异化。我们审视了工会运动的早期暴力与和平抗争,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迫使既得利益者做出结构性让步的。 第四部分:全球冲突与冷战思维的遗产 二十世纪被战争的阴影笼罩。本书以非线性的方式审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战的爆发被视为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我毁灭,是对十九世纪精密同盟体系和军国主义思想的终极检验。而二战则更侧重于极权主义的心理学基础——它如何利用大众的恐惧、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现代传播工具来达成对人性的彻底禁锢。 冷战的分析占据了重要篇幅。本书侧重于“非对称冲突”和“代理人战争”的本质。冷战不仅仅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更是一种将全球地缘政治碎片化、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模式。即使冷战结束,这种“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思维,如何继续影响着当代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极化现象,是本书试图回答的关键问题。我们探讨了信息审查、宣传战在后冷战时代的演变,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为权力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监控能力。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权力碎片化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本书转向当代。我们目睹了全球化的深入,但随之而来的是主权国家的权力被跨国公司和去中心化的网络力量所稀释。信息爆炸看似赋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发声渠道,但同时也催生了“后真相”的时代,信任体系遭受了系统性打击。 本书以开放的姿态探讨了当代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对既有社会契约的冲击、人工智能对人类能动性的潜在颠覆,以及身份政治的兴起对公共领域的重塑。作者认为,历史的教训在于,每一次重大的结构性变化都会带来权力分配的剧烈动荡。理解历史并非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在不确定的浪潮中,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拥有的工具、我们面临的陷阱,以及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本书的行文风格严谨而不失洞察力,融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多重视角,旨在为所有关注人类社会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框架,用历史的尺度来衡量我们今日的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宏达


  1990年司法官学院第26期结业,现任基隆地检署检察长。历任一审检察官、台北地检署襄阅主任检察官、台湾高等检察署检察官兼书记官长及金门地检署检察长,获聘司法官学院专职导师、检察实务课程讲座,曾兼任财团法人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执行长,办案及行政资历丰富。

  2010年经检察总长延揽为特侦组主任,是检方唯一历经北检、高检及最高检三审级的检察机关重量级发言人,社会瞩目重大案件几乎无役不参,迭经法务部、国防部、调查局、行政执行署及司法官学院等机关,敦聘为发言人或危机处理相关课程讲座。

  2014年归建高检署检察官期间,接获吕介闵母子伸冤书信,锲而不舍、抽丝剥茧,採集吕介闵唾液,以最新技术比对死者胸部咬痕DNA,发现确实新证据,声请再审成功,1年内即使吕介闵获判无罪定谳,沉冤得雪。

  2017年经总统府司法改革国是会议筹备委员推举为司改国是委员,投书建言良多。

图书目录

自  序
作者简介

第一章 实现正义的修炼力
 ‧检察官是探险家、艺术家及战士/3
 ‧战士没有选择战场的权利/6
 ‧侦查如作战/9
 ‧「闻声救苦」也是检察官的社会责任/11
 ‧办案必须「善操诸有」/13
 ‧办案无声无息 结案掷地有声/16
 ‧看报纸不能替代办案/20
 ‧事实只有一个/22
 ‧看问题「实相」而非「表相」/24
 ‧魔鬼藏在细节中/26
 ‧「问」的艺术/29
 ‧办案四要/32
 ‧诉讼「赢的思维」/34
 ‧是与非/37
 ‧真与伪/39
 ‧善与恶/41
 ‧「对价关系」是虚实莫辨的东西/43
 ‧仔细听死者「说话」/46
 ‧犯罪动机应该深究/49
 ‧凡走过的,必留痕迹/53
 ‧比对法则/55
 ‧保障人权的DNA鑑定/57 
 ‧咬痕比对没有机率可言/59
 ‧罗卡交换理论/62
 ‧现场重建/65
 ‧身分鑑定/66
 ‧我的妈妈咪呀!/69
 ‧犯罪的惯性/71
 ‧大数据是打击犯罪的「魔球」/73
 ‧无间道/75
 ‧加强防害意识/77
 ‧沉默非金/79
 ‧别作沉默的羔羊/81
 ‧车祸案件之侦查/84
 ‧自杀问题面面观/87
 ‧死神降临的时间/90
 ‧无名尸体相验之处理/92
 ‧水火无情/93
 ‧婚外情的意外/95
 ‧拿破崙之死/97
 ‧坠落死亡/99
 ‧旁观者的冷漠/101
 ‧盐奶报复 重伤的是自己/103
 ‧复仇的代价/105
 ‧一位检察官之死/107

第二章 司法改革的实践力
 ‧法官,您的名字是「正义」或「恐龙」?/113
 ‧实现公平正义是法院的天职/115
 ‧审判独立的最大敌人/117
 ‧法官办案应富同理心/120
 ‧态度决定信赖/122
 ‧司改,就先让判决书看得懂/124
 ‧司改要再推动一场新「五四运动」/127
 ‧司法威信应建立在判决理由/129
 ‧刑事妥速审判法之「妥速」效益有限/132
 ‧改造第二审採行「事后审」/135
 ‧落实第三审为「严格法律审」/137
 ‧再审开启冤狱的一扇窗/139
 ‧宪法应给检察官该有的定位/142
 ‧一场打击错误的司法改革/145
 ‧人民参与侦审并非司法改革万灵丹/147
 ‧「检察一体」之运作有法制化之必要/150
 ‧正义女神应该蒙着眼睛/154
 ‧跳脱框架 彻底肃贪/157
 ‧肃贪不能仰赖办大案/160
 ‧肃贪有赖全民坚强意志/162
 ‧「宽严并进」对症下药/164
 ‧揭弊者是组织的防腐剂/166
 ‧鼓励揭弊应提供保护机制/169
 ‧谈肃贪策略,先改造廉政署定位/171
 ‧关说像癌症 政客别「假」了/173
 ‧司改想成功 必先抓「暗管」/175
 ‧谁在看雕像的背面/177
 ‧公务员法治防身术/180
 ‧以「网式管理」防制毒品犯罪/182
 ‧设置毒品法庭多元处遇/184
 ‧破窗理论/186
 ‧以创意思维处理酒驾问题/189
 ‧大律师,别让当事人权利睡着了!/191
 ‧「洒狗血」公审 民间司改会该打屁股/194
 ‧监督司法应该如同鱼缸般透明/196
 ‧教授,我们需要一场思辨之旅/199
 ‧看见台湾…守法不足 执法不力/201
 ‧给人民看得见的立法正义/203

第三章 乐在工作的趋动力
 ‧领导就是风行草偃/207
 ‧领导就是以身作则/209
 ‧敦厚的本质/211
 ‧沟通的艺术/213
 ‧问题不在管理技巧/216
 ‧「向上」管理/218
 ‧人才是求来的/220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222
 ‧勇敢面对不同的挑战/224
 ‧看文件不能只是盖瞎章/226
 ‧交办的艺术/228
 ‧处理公文应注意合法有凭/230
 ‧早晨的时间管理/232
 ‧行动力办公室/234
 ‧打造办公空间新型态/237
 ‧活化与深化读书会/239
 ‧司法机关也要注意顾客满意度/241
 ‧社群媒体 主管的新功课/243
 ‧办案应做好「危机管理」/245
 ‧政府机关如何面对批评/247
 ‧认真打一场新闻战/250
 ‧新闻稿的妙用/252
 ‧发言人宜具备之特质/254
 ‧口语传播的技巧与风格/260
 ‧不要给猪洒香水/263
 ‧「松」的哲学/265
 ‧「让」的哲学/268
 ‧「真」的哲学/270
 ‧「苦」的哲学/272
 ‧「傻」的哲学/275
 ‧「慢」的哲学/277
 ‧「静」的哲学/279
 ‧「玩」的哲学/281
 ‧「茶」的哲学/283
 ‧「冻」的哲学/285
 ‧轮子哲学/287
 ‧抹布精神/289
 ‧用不同观点看世界/292
 ‧最后的演讲/294

附 录
 ‧人民参与审判检察机关之变革/299

图书序言

自序

  纵然天塌下来,每个人也应做该做的事。──康德

  耶林在「为权利而抗争」一书指出:「正义女神一手拿着衡量法的天秤,另一手却握着贯彻法的剑,没有天秤的剑是赤裸裸的实力,而没有剑的天秤则意味法的无力。」

  正义女神不仅要一手要执起天秤定纷止争,另一手更要挥动长剑展现力量,这两个要素紧密结合并取得平衡,正义才能获得充分的实现。

  人生也是一场为正义而奋战的历程,正义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正义如同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没有人可以忽视它,因为追求正义的企盼是常在人心,所以不分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人们还是引领企盼,奋力一搏。

  司法是伸张正义、保障人权最重要的场域。司法问题受到社会殷切关注,司法改革俨然成为社会改革的最前端,司法如何赢得人民的信任与尊重,应属司法改革最优先的议题。

  司法改革的工作,千头万绪,无法期待万灵丹治疗沉痾于一夕之间,必须能够多角度深入探讨司法机关内、外部问题的全貌,提出一套具有说服力、有实践性的具体改革方案,才可能获得民意的支持,达到司法改革成效。笔者忝为总统府司法改革国是会议委员,希望能提供药方,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之道。

  制度的变迁固然是司法改革重要的思考方向,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改革之核心应该回到「人」的身上,「人」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故如何从「基本功」做起更为重要。「做对的事」是信念,「把事情做对」则是执行力,两者皆重要,成功的改革不仅要把握正确方向,做对的事,更要发挥执行力,把事情做对。

  办案必须经常面对社会的光怪陆离,办案领域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是法学院没有教过的,实务上所碰到的一些疑难杂症,往往不是六法全书、法律教科书所找得到的。侦查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必须克服重重障碍后,才能逐渐发现犯罪事实的全貌,这一切都要仰赖检察官脑力思维、智识经验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足以克服解决。

  本书目的就是提供人们为正义而奋战的新思维,让每个人都可透过司法,保障人权,追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让正义看得见!

陈宏达谨识
于2018年8月12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于法律行业的刻板印象。我们常常认为,法律人是冷酷、理性的,他们只关注法律条文,而忽略了人情味。但这本书却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作者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法律人,他不仅精通法律,更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他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以及法律人所面临的挑战。书中对于弱势群体的描写,让我深受感动。作者并没有将他们视为受害者,而是将他们视为有尊严、有权利的个体。他努力为他们争取法律上的权益,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这种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法律的温度。在台湾,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法律不公的抱怨,但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法律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关怀的温暖读物。它让我相信,法律可以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而法律人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一位法律人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图景,以及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我本身在台湾从事社工行业,经常接触到各种弱势群体,他们的故事往往令人心痛。这本书让我看到,法律并非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作者对于个案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的论证,更深入地挖掘了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例如,书中对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描写,不仅仅关注法律上的保护措施,更探讨了社会对于受害者的污名化,以及她们在经济、心理上的困境。这让我反思,社工在提供服务时,除了运用法律知识,更需要具备同理心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也提醒我,法律的完善并非一蹴可几,需要我们不断地推动社会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法律书籍,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观察报告,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议题的台湾读者细细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地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呈现了法律人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挣扎与思考。作者并非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社会的不公,而是深入地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并尝试寻找解决之道。我个人对法律专业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语言却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法律小白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善于运用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情境,这使得这本书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正义”的理解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他认为,正义不仅仅是法律的公正,更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这种对于正义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自身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在台湾,我们经常讨论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正义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律前辈促膝长谈。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口语化,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法律不熟悉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个案的分析,他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层面的论证,更深入地挖掘了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性因素。这让我看到了法律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台湾,我们经常讨论法律的公平性,但往往忽略了法律的执行过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的执行者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素养和判断力。作者在书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困惑和挣扎,这让我看到了法律人的真实一面。他们并非完美无缺,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维护公平正义。这本书是一部值得所有法律从业者和法律爱好者阅读的佳作,它能够引发我们对于法律职业的深入思考,并激励我们为实现法律的价值而努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以为会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法律小说。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本书并非讲述一个法律人的个人英雄事迹,而是展现了一个法律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维护公平正义的故事。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叙事节奏也把握得很好,即使是比较专业的法律内容,也能够读得津津有味。书中对于台湾社会问题的探讨,也让我感同身受。例如,书中对于劳工权益的关注,与台湾近年来频发的劳工事件不谋而合。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揭示了劳工在工作场所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法律在保护劳工权益方面的不足。这让我反思,台湾的劳工权益保障制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这本书是一部值得所有台湾人阅读的佳作,它能够引发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激励我们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