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十一版)

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十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事诉讼法
  • 诉讼法
  • 法律
  • 法学
  • 教材
  • 基础理论
  • 诉讼制度
  • 证据
  • 程序
  • 法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为二十章,对民事诉讼法之课题择其重点,予以说明。其乃着重在对基本论之探讨,于宪法原则及民事程序法之发展关系、处分权主义及辩论主义之流变,有较为详细之介绍。本书对于现今民事诉讼法学处于「被缓和职权探知主义」与「修正辩论主义」间之选择、「法律安定性」与「个案弹性」间抉择,且提供部分思考基点。而对于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之关系,亦即是否程序法之发展从此将与实体法目的分道扬镳?另是否将以当事人自主选择取代原程序法所彰显之法安定性及平等性?亦系现今民事诉讼法所面临之十字路口。此外,就简易程序、保全程序及家事事件程序等问题,本书亦均提供相关素材或个人之观察所得,用供参考。
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十一版)图书简介 法学殿堂的经典之作,洞悉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指南 《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十一版)》是法学领域内享誉盛名的经典教科书,由国内顶尖民事诉讼法学家倾力撰写。本书自初版问世以来,始终致力于系统、深入地阐述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核心制度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历经十余次修订,本“十一版”紧密契合当前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深刻变革与司法实践的新态势,旨在为法学教育、理论研究及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最为前沿、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指引。 一、 理论基石的深度铸就:体系化、原创性的理论构建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坚实的理论根基和高度的体系化结构。它并未止步于对现行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或解释,而是深入探究了民事诉讼法背后的法哲学基础、历史沿革与价值取向。 1. 诉讼理念的深刻反思: 本书开篇即对民事诉讼的本质、功能及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精到的论述。详细辨析了“私权保护”与“社会利益平衡”之间的张力,深入探讨了现代民事诉讼应秉持的正当程序、司法能动性、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调和等核心理念。对于“公正的审判”这一抽象概念,本书提供了多维度、可操作性的理论模型。 2. 基础理论的全面覆盖: 对诉讼主体、诉讼标的、诉讼客体、诉讼要件等基础理论进行了高度凝练和系统阐释。例如,在论及诉的理论时,不仅细致区分了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和变更之诉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还前瞻性地引入了比较法视野下的新型诉讼请求类型,为理解民事纠纷的法律化解提供了坚实的分析框架。 3. 诉讼原理的精微剖析: 重点剖析了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直接言词原则等贯穿全程的基本原则的内涵、适用边界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提出了严谨的学理解释路径。 二、 制度精研的广度与深度:紧扣改革脉搏的制度阐释 作为一部紧跟时代步伐的权威著作,本“十一版”对近年来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历次重要修正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与指导意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吸收与解读。 1. 诉讼程序的革新解读: 详尽分析了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适用标准与衔接机制,对各程序间的效率与公正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审判阶段的论述中,对庭审实质化的要求、证据开示制度(在相关领域适用时)的深化理解、以及对新类型证据的认定标准,都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引。 2. 证据法的精细化处理: 证据规则是民事诉讼的核心技术。《基础论》在证据部分投入了大量笔墨,系统梳理了举证责任的分配、证据的收集、质证与认证等关键环节。对于高度关注的电子数据证据、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的审查认定,本书结合最新的司法判例,提供了详实的规则链条和裁判逻辑,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证据裁判的尺度。 3. 强制执行的物权法化趋势: 执行程序部分紧密结合了物权法定原则和财产调查的现实困难。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审查,对执行异议、执行复议的制度功能,以及对滥用执行权行为的救济路径,进行了深入论述,强调执行的终局性和对当事人财产权的保障。 4. 特殊程序与前沿领域: 本书对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等特殊程序进行了梳理,并重点关注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如网络侵权诉讼、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的特别程序要求、以及涉外民事诉讼中司法协助的实践难点。 三、 实践导向的价值体现:理论与案例的有机融合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宏大的理论架构,更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性。作者深知,法律条文的生命力在于司法实践,因此在每一章节的阐述中,均有机地融入了对经典案例和最新裁判思路的提炼与分析。 1. 判例分析的深度嵌入: 并非简单地引用案例,而是将典型的争议焦点置于理论框架下进行剖析,展示不同法律观点如何影响最终裁判结果。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的细微差异如何在庭审中演化成实体或程序的胜败关键。 2. 疑难问题的破解之道: 针对实务中频发的“难点、盲点、痛点”问题,如涉及不当得利返还的界限、诉讼时效的中断与中止的认定、以及集团诉讼(示范诉讼)的程序适用等,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分析步骤和裁判建议,是律师、法官和企业法务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3. 教学研究的优质资源: 本“十一版”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是高校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民事诉讼法课程的理想教材。其详尽的注释和引文索引,也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可靠的文献基础。 结语 《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十一版)》不仅是一部关于法律条文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民事审判智慧的系统总结。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前瞻性的理论视野和高度的实践关怀,构建起一座坚实的民事诉讼法知识殿堂。阅读本书,即是掌握理解和适用当代中国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钥匙,是每一位关注法治进程的法律人的必备之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世明

  现职

  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

  经历
  政治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系主任、在职专班执行长)
  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主任委员
  板桥、宜兰、台中地方法院法官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十一版序
序 言

第一篇 民事诉讼法总论

第一章 建构及解释适用民事诉讼法之基本考量要素

壹、前 言/4
贰、民事诉讼之目的论/4
参、民事诉讼之基本理念/10
肆、宪法之因素考量/12
伍、结 论/20

第二章 处分权主义
壹、概 说/21
贰、对于诉讼开始之主导权/22
参、对于诉讼对象、范围之决定权/26
肆、对于诉讼终结之决定权/35
伍、处分权主义被架空之危机——当事人之程序或法官之程序?/37
陆、处分权主义之界限/39
柒、结 论/40

第三章 辩论主义
壹、前 言/42
贰、辩论主义之意义及其意识型态关联/43
参、辩论主义之具体内容/47
肆、辩论主义之修正/53
伍、结论——辩论主义作为中流砥柱?或明日黄花?/61
附论、相煎何太急──从部分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第288条适用之妥适性谈起/63

第四章 诉讼主体论
壹、前 言/76
贰、法 院/76
参、当事人/87
肆、第三人之参与/99
伍、诉讼代理人/101
陆、结 论/104

第五章 诉讼客体论
壹、前 言/106
贰、主要诉讼标的之论争/107
参、部分挑战传统论争之观点/111
肆、诉讼标的理论在诉讼上之作用/117
伍、结 论/120

第六章 诉讼要件论
壹、前 言/124
贰、诉讼要件之意义/124
参、诉讼要件之种类及内容/127
肆、诉讼要件之审查/132
伍、欠缺诉讼要件之效果/138
陆、结 论/139

第七章 诉讼行为论
壹、前 言/142
贰、意义与种类/142
参、诉讼行为基本问题/147
肆、诉讼契约/152
伍、诉讼行为之瑕疵与治癒/155

第八章 举证责任法
壹、前 言/160
贰、举证责任法之基本问题/161
参、举证责任分配法则之体系建构/164
肆、结  论/178

第九章 部分民事证据法理之变迁
壹、前 言/181
贰、部分民事证据法课题之提出/182
参、实务见解之对应发展/198
肆、评估与结论/203

第十章 再论台湾部分民事证据法学理及实务之新开展
壹、前 言/206
贰、证明妨碍/206
参、证据契约/224
肆、违法取得证据之可利用性/226
伍、实务见解/230
陆、结 论/242

第十一章 裁判论
壹、前 言/246
贰、裁判之种类/247
参、判决之作成及其瑕疵/253
肆、判决之效力/256

第二篇 各级审级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程序论

壹、前 言/271
贰、诉之变更、追加及反诉/271
参、当事人恆定原则及其缓和/281
肆、集中审理之理想与实践/288
伍、结 论/299

第十三章 送达论
壹、前 言/301
贰、送达基本论/301
参、结 论/314

第十四章 上诉审
壹、前 言/316
贰、第二审/317
参、第三审/328
肆、结 论/333

第十五章 再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
壹、前 言/335
贰、再 审/336
参、第三人撤销之诉/344
肆、结 论/350

第十六章 简易诉讼程序及小额诉讼程序
壹、前 言/351
贰、基础法理/352
参、基本制度简介/359
肆、部分实务上争议问题提示/368
伍、结 论/369

第十七章 裁定及抗告程序
壹、前 言/371
贰、裁定概论/371
参、抗告及再抗告程序/378
肆、结 论/387

第十八章 假处分程序
壹、前 言/389
贰、假处分之目的与类型/390
参、要 件/391
肆、假处分声请之裁定/395
伍、效力及撤销/399
陆、定暂时状态假处分/402
柒、结 论/413

第十九章 督促程序与公示催告程序
壹、前 言/416
贰、督促程序/416
参、对修法之评估/431
肆、公示催告程序/444
伍、结 论/450

第二十章 家事事件程序概说
壹、立法目的及特色/453
贰、法理适用/456
参、家事事件之合併审理/462
肆、调解程序/465
伍、程序监理人/468
陆、暂时处分/470
柒、结 论/472
附录 民事诉讼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473

图书序言

十一版序

  民事诉讼法原具公法之特质,对法安定性之要求,被认为系法治国中国家权力行使之基础,亦因此民事程序之规定,其立法基调应系以法安定性为原则,至于依个案正义需求调整则为例外。

  但近世法文化、价值、典范屡经变迁,在民事诉讼中加入诸多不确定法律概念,无形中扩大法官在程序中权力之运用。而此等概念或原则之运用犹如双面刃,如公平合理原则之扩大运用,固可给予执法者实现具体个案正义之利器,但操作不当,因人而异之司法,其法安定性,即有可虑;又如何之条件乃可符合法原则重要性,而得准许提起第三审上诉,亦呈现对选案权行使妥适性之疑虑。

  在一审不扩大合议制,不行参审,不扩大律师强制代理,不使资深优秀法官留一审办案及传承经验时,所谓金字塔化之改革,无异沦为推手或锯箭式的自欺欺人,被献上司改祭坛的,恐怕不是恶法劣制或不适任法官,而是更多追求正义之无辜当事人。

姜世明
2018年8月26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理论或观点,而在于它对传统理论的重新审视和整合。作者并没有试图推翻现有的民事诉讼法体系,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这种“温和的改革”思路,我非常认同。以往读法律书籍,总觉得作者们要么是站在现行制度的立场上进行辩护,要么是提出一些过于激进的改革方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但这本书不同,它既尊重了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又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诉讼标的”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诉讼标的不仅仅是当事人请求法院保护的权利或法律关系,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这种观点让我对诉讼标的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它过于注重理论的思辨,缺乏实践的指导。对于一些具体的诉讼技巧和策略,论述不够详细,可能需要读者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不过,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民事诉讼法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仍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我原本对民事诉讼法抱持着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认为它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条文和程序规则。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作者以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穿插了许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适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法律关系”的分析,他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权利义务关系上,更深入探讨了法律关系背后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这种分析方式让我对法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也相当清晰,按照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进行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案例分析。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方便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知识。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一些新的诉讼制度和理论,论述不够深入,可能需要读者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补充。但总的来说,这本书仍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民事诉讼法教材,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法律感兴趣的人。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官进行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他不会用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来炫耀自己的学识,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在法庭上遇到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适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举证责任”的论述,他认为,举证责任的分配不仅仅是法律的规定,更是一种公平正义的体现。这种观点让我对举证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也相当合理,按照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进行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案例分析。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方便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知识。不过,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一些新的诉讼制度和理论,论述不够深入,可能需要读者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补充。但总的来说,这本书仍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民事诉讼法教材,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法律感兴趣的人。它不仅仅教你法律知识,更教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坦白说,一开始让我有点不适应。它不像现在流行的法律书籍那样,采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设计,而是显得有些古朴和传统。字体较小,行间距也比较紧凑,需要花一些时间才能适应。不过,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却发现这种“朴素”的设计反而更能让人集中注意力,沉浸在法律的逻辑世界中。作者的文笔比较严谨,用词精准,但有时也显得过于晦涩难懂,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些吃力。不过,只要耐心阅读,反复推敲,就能逐渐领悟其中的深意。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诉讼实务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诉讼程序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例如,对于起诉状的撰写、证据的收集、庭审的准备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指导。我是一名刚参加律师资格考试的学生,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它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我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评分

读完这本《民事诉讼法》,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法庭辩论,但却少了些许“火药味”,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辨。作者在叙述条文的背后,着墨不少于实践操作的细节,这点我特别欣赏。以往读法律书籍,总觉得理论与实际脱节,法条像高高在上的圣旨,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不同,它会告诉你,同样的法条,在不同的法官、不同的案件背景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和适用。书中对于证据的提出、质证、认定,以及程序时效的掌握,都有相当深入的探讨,并且结合了许多实际案例,让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不利益证据排除法则”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条文的解释,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在某些新兴的诉讼制度,例如电子诉讼、在线调解等方面,论述略显不足,或许是因为这些制度仍在发展完善之中。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学生或律师来说,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教材。它不仅仅教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