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兴衰史:1500至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4版)

霸权兴衰史:1500至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ul Kennedy
图书标签:
  • 历史
  • 经济史
  • 军事史
  • 霸权
  • 国际关系
  • 全球史
  • 1500-2000
  • 政治经济学
  • 大国兴衰
  • 世界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综述西元1500年以来英、法、西班牙等国的盛衰兴亡,并且分析1945年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同时预测了未来世界的趋势。作者指出,美苏两强走向衰落是无可免的,世界已进入多元权力时代;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将称雄于世。列强的地位取决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执政者的智慧、经验和能力。

  本书主要探讨战略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分三个时期讨论:前工业社会、工业时代,以及现代和未来。全书告诉读者的是对国家权力的珍惜与善加利用。但是,世界霸权兴衰的历史绝不会到此结束。
 
帝国之殇:1500-2000年间权力更迭与全球格局重塑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500年至2000年间,世界范围内一系列关键性的权力转移、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经济剧变。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历史叙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全球互动图景,探究不同文明形态如何在高压的国际环境中寻求生存、扩张与主导地位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跨越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目睹了旧有世界的秩序被彻底颠覆,新的全球体系逐步建立,并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高潮中经历痛苦的重塑。本书将不涉及对特定书籍《霸权兴衰史:1500至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4版)》内容的引用、模仿或概述,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视角,审视权力本身的演化机制。 第一部分:旧世界秩序的瓦解与早期全球化(1500-1750) 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是“重心的转移”。自中世纪晚期开始积累的欧洲海上力量,在地理大发现的浪潮中,首次将全球连接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贸易网络。 海洋霸权的萌芽与竞争: 我们将考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后来的英法等国如何通过建立跨洋贸易路线,将财富从美洲、非洲和亚洲吸收到欧洲中心。这种早期全球化并非均衡发展,而是建立在军事优势和对资源的垄断之上。本书将详细分析殖民扩张如何塑造了不同大陆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奴隶贸易和白银流动对世界财富分配的永久性影响。 陆权国家的韧性与调整: 与西方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亚大陆上成熟的帝国——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以及明清时期的中国。本书探讨了这些帝国在面对西方新式军事技术和贸易冲击时,其内部治理结构和经济政策所展现出的适应性或僵化性。例如,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和地中海的控制如何在中期达到顶峰,以及其面对十七世纪经济衰退时的反应机制。 知识与权力的新范式: 科学革命的兴起被视为权力转型的前奏。本书分析了新的认识论如何逐渐渗透到军事技术、航海测绘乃至国家管理之中,为后续的工业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革命的时代与工业力量的崛起(1750-1914) 工业革命的爆发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结构性转变之一,它极大地拉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成为日后全球冲突的根本驱动力。 技术鸿沟与政治重塑: 本书详尽阐述了蒸汽机、煤炭的使用以及工厂制度的扩散如何赋予了特定国家(主要是英国)前所未有的物质生产能力。这种能力直接转化为军事投射力量,使得“炮舰外交”成为国际关系的新常态。我们将考察欧洲列强如何利用技术优势,系统性地瓦解和重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体。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帝国整合: 启蒙思想与工业化成果相结合,催生了强大的民族国家概念。本书分析了欧洲内部的民族主义如何既是统一国家的粘合剂(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也是多民族帝国(如奥匈帝国)的解体催化剂。同时,外部的帝国竞争,特别是“瓜分世界的狂潮”,将全球冲突的风险推向临界点。 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自由市场理论的推行,尽管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增长,但也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本书将审视这些早期资本主义危机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加剧了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推动了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争夺。 第三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极端意识形态的对决(1914-1945) 这是一个世界中心彻底崩塌的时期,旧的权力平衡被战争的巨大能量彻底粉碎。 总体战的代价与国家动员: 本书侧重于分析现代战争如何超越了传统的战场界限,成为国家整体资源的较量。从工业生产到社会宣传,国家对资源的全面动员体系如何影响了内部的政治生态。我们将对比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后勤、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对比分析,而非仅仅关注战役本身。 意识形态的替代性叙事: 战争的创伤催生了对自由民主体制有效性的深刻质疑。本书将分析布尔什维克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替代性政治模式的兴起,它们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获得群众基础,并提供了一套与传统国际体系截然不同的权力运作逻辑。 全球金融体系的断裂: 战后重建的尝试,特别是凡尔赛体系和国际金本位的崩溃,如何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了经济祸根。本书将探讨大萧条如何成为加速极端主义上台的关键外部推手。 第四部分:冷战的二元对立与后殖民时代的复杂性(1945-2000)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意识形态对立鲜明的时代,但真正的权力转移过程更为微妙和多维度。 两极格局下的“中间地带”: 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美国和苏联之外的广阔空间——亚非拉地区。我们将分析“不结盟运动”的出现,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在美苏两极竞争中寻求自主发展道路的努力与困境。殖民体系瓦解后遗留的民族边界冲突、经济依赖性(新殖民主义的形态)是这一部分的核心议题。 技术军备竞赛与威慑战略: 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定义。本书将分析相互确保摧毁(MAD)原则如何稳定了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但也使得代理人战争和高科技领域的隐性竞争(如太空竞赛)成为主流。 全球经济体系的再整合: 冷战的后期,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进程并未停止,反而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调整和后来的跨国公司的崛起而加速。本书将审视苏联解体前后,世界市场规则如何最终确立了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框架,并预示着未来权力的流动方向。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跨越地理和学科界限的综合性视角,理解权力并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简单累加,而是技术、意识形态、经济结构和全球互动共同作用的复杂涌现现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甘迺迪(Paul Kennedy)


  一九四五年生于英格兰北部,泰恩河畔的瓦尔森城。他就读于纽加塞大学历史系,以极优异的成毕业;后来取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甘迺迪教授曾在欧洲和北美许多地方作研究及讲学。他现在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的特别会员。他曾担任过「冯堡德基金会」的客座会员。一九八三年,他转到耶鲁大学教授历史,主讲当代战略与国际事务。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篇:前工业社会的战略与经济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史:一五一九─一六五九
第三章 财政、地理和战争的胜利:一六六○─一八一五

第二篇:工业时代的战略与经济
第四章 工业化与全球均势的变迁:一八一五─一八八五
第五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与「中等强国」的危机(一):一八八五─一九一八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与「中等强国」的危机(二):一九一九─一九四二

第三篇:现代和未来的战略与经济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迁:一九四三─一九八○
第八章 迈向二十一世纪

结语

图书序言



  本书论述近五个世纪(后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列强的沧海桑田、兴亡盛衰。无可避免地,本书将以大量篇幅来讨论战争,尤其是列强间进行的联盟战争,因为这些战争对国际秩序有重大影响,但本书并不全然是一部军事史。本书还追溯了一五○○年以来全球经济均势发生的变迁,但本书亦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旨在研讨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国家,在励精图治与富国强邦的过程中,经济与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正如本书的副题所示,书中的「军事冲突」总是与「经济变迁」相提并论。在这个期间,任何强权的伟大功绩或者分崩离析,不但是其军队长期作战的结果,而且也是这个国家能否在战时有效利用本国经济资源的结果。从更长远的观点看,这也是在战争爆发前数十年间这个国家与其他主要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变迁的结果。因此,研究和平时期一个强权国家地位的不断改变,与研究它在战争时期的战略战术同等重要。

  我们的观点将在正文中详细阐述,此处先概述如下:

  各主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实力,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社会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及有些国家获得科技和组织上的突破所致。例如,一五○○年之后出现的远洋军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的受益程度呈现极大差异。同样地,后来发明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铁资源,大幅度提高了一些国家的相对国力,因而削弱了另一些国家的相对国力。一旦国家的生产力提高之后,便能够在平时大规模扩充军备,而在战时维持和满足庞大陆海军的需求。

  虽然这似乎有赤裸裸的重商主义味道,但是财富必须靠军事力量来衬托,而要获得及捍卫财富则非军事力量莫属。然而,一个国家如果将过多的资源用于军事目的,而不是用于创造财富,那终将耗虚国力。同样地,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扩张过度(如征服过多的领土或发动代价高昂的战争),结果也可能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如果它的经济正处在衰退时期,那么它更会进退维谷。自从十六世纪西欧兴起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当前的美国等强权体系头号国家兴衰史显示,从长远看,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开辟财源的能力和军事力量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相互关系。

  本书各章论述的「霸权兴衰」史,可简述如下:第一章检视了一五○○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并分析了当时世界「权力中心」──明代中国、鄂图曼帝国及其在印度的旁系(蒙兀儿帝国)、俄罗斯、幕府时期的日本以及中欧诸国──的优势和弱点。十六世纪初,中欧诸国尚未露出将脱颖而出的明显迹象。但是,有些东方帝国虽然貌似强大,但它们都深受中央集权制度之害。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强制其国民在宗教信仰、商业活动,甚至武器发展都要保持整齐划一。欧洲由于没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机关,而且各城邦和公国冲突频仍、烽火不断,所以人们一直在追求军事改革。这种军事改革又与当时出现的新科技和商业升级相互激盪,共同推动发展。欧洲社会改革的阻力较小,因此它们的经济成长迅速,军事效能大幅提昇。随着时间的推进,欧洲的发展很快便凌驾世界其他地区。

  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军事的竞争性,这双重的动力加上惯有的推挤争佔和各显神通的方式,虽然推动着欧洲各国向前发展,但是在这些互相竞争的国家中总会有一个国家因为获得了充足的资源而超过其他国家,进而称霸欧洲大陆。在一五○○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企图达到的正是这个目标。第二章阐述的就是其他欧洲国家遏制哈布斯堡家族称霸的种种努力。与本书的其他各章一样,本章详析了当时列强的相对优势和弱点。读者可以在影响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变迁之大背景下,更清楚地理解这个时期许多战争的结局。本章的主题是,虽然哈布斯堡的君主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他们穷兵黩武,连年征伐,战线过长,最后,庞大的军事支出终于使其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不胜负荷。在这些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其他欧洲国家的损失虽然也很惨重,但它们在维持物质资源与军事力量的平衡方面却比哈布斯堡帝国略胜一筹。

  第三章讨论一六六○年至一八一五年间的列强之争。在此纷争扰攘的时期,西班牙和荷兰等一级强国逐渐沦为二流国家,而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五大国则逐渐崛起,主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外交和战争。她们忙于展开一连串的联盟战争,但也因走马换盟国而功败垂成。在这一时期,路易十四和拿破崙的法国好几次离欧洲霸主的宝座仅一步之遥,但每次都被其他列强的联盟所阻挡。由于到了十八世纪初,常备军队和舰队的开销已迅速膨胀,因此,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国家(如英国)较之金融体系落后的国家,拥有许多优势。但是,地理位置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俄国和英国这两个「边陲」国家,在一八一五年后越来越重要的原因。两国既可介入中西欧的战争,同时又不必担心战火烧及自身。在十八世纪中,两国于维持欧陆均势的情况下,都扩张到了欧洲之外。最后,在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大大提高了它开拓海外殖民地和阻挠拿破崙称霸欧洲的能力。

  相对之下,在一八一五年以后的整整一个世纪中,没有发生过冗长的联盟战争。「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架构中各主要国家的努力下,欧洲的战略均势得以维持,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试图建立霸主地位。在一八一五年以后的数十年中,各国政府主要关注的是国内政局的稳定和跨出本洲而朝其他大陆展开领土扩张行动(如俄国和美国)。这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不仅使大英帝国在海军、海外殖民和贸易领域等方面的声势达到登峰造极,而且也促进了由其独家开发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生产。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工业化扩展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开始使国际权力的平衡偏离了那些老字号国家,而有利于那些既拥有雄厚资源和组织又能充分利用新生产工具和科技的国家。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些重要战争(如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南北战争和普法战争等)显示,大凡战败的一方,都没有将军事组织加以现代化,也欠缺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来支援庞大的军队和制造更多昂贵、精密的武器装备,而这些武器装备正足以改变战争的性质。

  因此,在二十世纪脚步逼近的时候,科技的进步和不平衡的成长速度使国际体系变得比五十年前更为不稳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八八○年之后,全球列强纷纷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争夺更多的殖民地,它们唯恐落于人后而展开了疯狂的竞争。其二,各国在陆上和海上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其三,各国政府出于备战的需要,纷纷建立稳固的军事联盟。然而,在一九一四年以前经常发生的殖民地纷争和国际危机的背景下,全球权力的平衡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际上,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持续了三个世纪之久,如今则受到了挑战而光环渐褪。法国、奥匈帝国和刚完成统一的义大利等传统欧洲强国渐渐地被抛在后面了。相形之下,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横跨大陆的庞然大国却后来居上,虽然沙皇俄国的效率仍非常低落。西欧各国中也许只有德国具有跻身未来世界强国之林的实力。而东方的日本一心一意要在东亚地区称雄,并不想向远处发展。因此,所有这些变迁必然带给大英帝国相当大而终至无法承受的困难,使之更难以捍卫它的全球利益。

  虽然一九○○年后的五十年可视为两极世界形成的时期,却引起多次「中等强国」的危机(如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章题),所以整个体系的蜕变绝非风平浪静。相反地,在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却比沙皇俄国佔有相当的优势,因为德国的工业组织和国民效率颇获好评,而俄国虽然现代化的脚步很快,但仍很落后。然而,在战争初期的几个月中,德军在东部战线取得了一些胜利之后,却发现在西部战线有被击败的危险,因为它的盟国在义大利、巴尔干和近东的战场上被打得落花流水。后来由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尤其是经济援助,西方协约国终于战胜了敌对的同盟国集团。但是,最初的参战国都耗尽了元气。奥匈帝国土崩瓦解;俄国发生了革命;德国战败投降;而法国、义大利,甚至英国也因损失惨重而虽胜犹败。唯一的例外是日本和美国。日本进一步扩大了它在太平洋地区的地盘;而美国到了一九一八年则已成为无可置疑的世界头号强权。

  一九一九年后,美国迅速从国外撤军,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这使得国际体系和基本的经济现实比本书所涵盖的五百年的其他时期都更不协调。战后,英法两国的国力虽然已经由盛而衰,但仍佔据着国际外交舞台的中心。可是,到了一九三○年代,它们遭到了义大利、日本和德国等军国主义国家的挑战,其中德国称霸欧洲的野心远甚于一九一四年。然而,美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史达林的俄国也正在迅速成为超级工业强国。因此,「中等」强国若不想处在这两个大陆巨人的阴影之下,就必须尽快扩张。使这些国家进退维谷的是,击退德日两国挑战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跌宕起伏,却注定了他们的进一步衰落。轴心国虽然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但是因为他们与反法西斯同盟在生产资源方面的差距远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究难逃战败的命运。但是在被同盟国军队打败之前,他们却佔领了法国,并重创了英国。大英帝国的雄风从此一蹶不振。一九四三年,人们数十年前预言的两极世界终于姗姗来迟,同时全球军事力量的平衡再次赶上经济资源的分布而趋于一致。

  本书的最后两章讨论两极世界时期。在此期间,世界的两极在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确泾渭分明,在政治上则表现为多次的冷战危机。美苏两个超级强权因掌握了核子武器和长程投射系统而实力倍增。这意味着目前的战略景况和外交景况与一九○○年时已迥然不同,与一八○○年时更不可相提并论。

  虽说如此,强权兴衰的过程并未停止。各国在成长程度和科技变迁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差异,仍然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平衡,而这种经济平衡又逐渐地冲击着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平衡。在军事上,美苏两强从六○年代至八○年代始终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实际上,由于两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和看法南辕北辙,所以它们之间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这是其他中等强权无可匹敌的。然而,在这短短的数十年中,全球生产力平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在一九四五年之后的十年中,第三世界在全球制造业总产量和全球国民生产毛额中所占的比例极低,但此后却不断地膨胀。欧洲从战时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现在,中国大陆也正以引人注目的速度向前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成长更是突飞勐进。据估计,它的国民生产毛额(GNP)已经超过了苏联。相形之下,美苏两强的成长率却越来越疲软不振。六○年代以后,他们在全球生产量和财富中所佔的比例大幅缩水。因此,如果单从各种经济指数上看,世界显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多极(multipolar)时代。由于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战略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最后一章适时探讨了目前的列强在军事平衡与生产力平衡之间的落差,同时还指出了中国大陆、日本、欧洲共同体、苏联和美国这五大政治经济「权力中心」各自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此五大权力中心也要尽力解决这些目的与手段纠葛不清的古老问题。不言而喻,强权的兴衰史一点儿也没有划上休止符的迹象。

  由于本书涵盖的范围很广,读者显然会基于不同的目的来阅读本书。作者相信有些读者将得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内容,如对过去五个世纪以来的强权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变迁对列强地位消长的影响,以及在平时和战时战略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做个广泛又不失详细的调查分析。顾名思义,本书对小国和小规模的双边战争不予讨论。出于同样的原因,本书(尤其是中间若干章)着重讨论的是欧洲。这些都是本书的主题使然。

  对其他读者,尤其是关注「世界体系」或战争发生之週期性型态的政治科学家来说,本书可能不尽如人意。为了避免误解,在此必须釐清一点,本书不拟讨论(诸如)康德拉季也夫(Kondratieff)关于经济循环之景气或衰退与大规模(或曰「系统的」)战争之间关系的理论。此外,本书也不详细讨论关于战争起因的一般理论,或战争是否容易由强权的兴衰所引起之类的问题。本书也不是一部关于帝国理论和帝国如何统治,或帝国统治是否有助于国力的增强之类的理论专着。最后,本书对哪些社会形态和社会/政府组成形式能在战时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也没有提出一般性理论。

  反过来说,书中大量的资料对有关的学者无疑会有所帮助。但是,历史学者(而不是政治学者)在进行理论探讨时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史料浩若烟海,错综复杂,很难得出「健全的」(hard)科学结论。因此,虽然有些战争(如一九三九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归因于决策者害怕世界均势正在发生的变化,但这一说明却不适用于一七七六年(美国独立战争)、一七九二年(法国革命战争)或一八五四年(克里米亚战争)发生的战争。同样地,虽然我们可以说,一九一四年的奥匈帝国是「衰落中的」强权引发大规模战争的典型例子,但是我们还必须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德俄两个强权所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提出说明。再者,由于史料常常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任何有关帝国的利弊得失和帝国统治是否受「权力/距离」比例的影响等一般理论,都可能产生时而肯定、时而否定的,陈腔滥调。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搁置那些推测性的先验理论,仔细地检视过去五百年间「霸权兴衰」的历史记录,当能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通常是有确实根据的,不过要先承认任何时候都有个别的例外存在。例如,在国际体系中,各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平衡的变迁与他们的地位之间有一种明显的因果关系。例如从十六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和西北欧,以及在一八九○年后的数十年中,世界制造业产品的集中地从西欧转向其他地区。这是两个极佳的例证。这些例子显示,经济力量的变迁预告新强权国家的崛起,而这些新兴强权国家终究会对全球的军事和领土秩序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正足以说明在过去数十年中,全球生产力的平衡点转向「太平洋边缘」地区之趋势,不仅仅引起经济学人的关注。

  历史还告诉我们,从长远看,一个强权国家在经济上的起落和它成为重要军事强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其原因有二:其一,庞大的军事组织有赖于经济资源的支持;其二,就国际体系而言,财富和国力总是相对的。早在三百年前,德国重商主义理论家冯.霍尼希(von Hornigk)就曾写道:

  一个国家富强与否,并不是看国家的富裕程度或财富的安全性而定,而端赖于其邻国国力的大小和财富的多寡。

  在本书中,这种观点将一再地获得证实。例如,十八世纪中叶的荷兰绝对比一百年之前更富有,但那时它已算不上是强国了,因为它的邻国法国和英国已比它更富更强。一九一四年的法国也确实比一八五○年更强大,但是与强大得多的德国相比,就显得黯然失色。同样地,当今的英国所累积的鉅额财富及军队拥有的强大武器,皆非强盛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中期所可比拟,但是这一点并无助于提高它的地位,因为它的产品在世界生产量中的占有率已从百分之二十五跌至百分之三。总之,一个国家如果相对强大,就没有问题;反之,就会有麻烦。

  然而,这并不表示,一个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消长总是同时出现的。本书引述的史实显示,一个国家相对经济实力的抛物线和它的相对军事/领土影响力的抛物线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差」。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一个经济正在发展中的强国(如一八六○年代的英国、一八九○年代的美国和今天的日本)总希望先富裕起来,而不愿在军备上花太多的钱。但是再过半个世纪,国家投资的轻重缓急次序就可能发生变化,因为经济上的扩张必然会带来许多海外义务(如对国外市场和原料、军事联盟的依赖,也许还仰赖军事基地和殖民地)。另外,敌对强国的经济可能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且也希望扩大在国外的影响力。于是,世界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悲观的观察家预言经济萧条已经迫近,爱国的政治家则大声疾唿民族「复兴」。

  在这种多事之秋,强权国家可能会设法增加更多的国防经费,比起两个世代之前高出甚多,却仍然感到不够安全,这纯粹是因为其他强国成长得更快,越来越强大。例如,扰攘不安的一六三○年代和一六四○年代,西班牙帝国的军费便远远超过了一五八○年代富裕的卡斯提尔时期。在爱德华七世(一九○一─一九一○)时代,英国在一九一○年的国防经费也远高于英国经济处于高峰时期的一八六五年,但是英国人并不觉得更安全。现在,美苏两强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相对衰落的强权国家总是本能地增加「安全」投资,因而必然导致「经济投资」的减少,并造成恶性循环。

  有关这五百年历史的资料中,还可以得出另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即争夺欧洲或世界霸权的大规模联盟的最终结局,与双方所投入的生产资源的数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各国对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和拿破崙战争,以及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这一点。最后,一场漫长难捱的战争是对交战双方相对力量的一种考验。随着战争时间和空间的延长,双方资源的多寡将变得愈来愈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应陷入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虽然本书主要探讨过去五个世纪中世界事务发展的「重大趋势」,但是这并不应该认为,经济决定一切,或者说经济是决定每个国家成功与失败的唯一因素,因为诸多的证据显示,包括地理位置、军事组织、民族士气和联盟体系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各国的相对实力发生影响。例如,在十八世纪,荷兰「联合省」(United Provinces)曾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俄国则最为贫穷,但是荷兰衰落了,俄国却崛起了。个人的愚行(如希特勒)和极强的战斗力(如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步兵团和本世纪的德国步兵)也常常能影响一些战斗或战役的胜负。但是,无可否认地,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强权国家战争中,胜利的果实往往属于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一方,或者说,打到战争结束时还掌握着最后一个铜板的一方。本书引述的诸多事实将证明,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冷嘲热讽,但本质上却是正确的。而且,正是由于在过去五个世纪中各主要国家的权力地位与它们的相对经济地位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才有必要探讨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对当前的均势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无可置疑地,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这只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限制下进行的。

  本书最初的原型是来自于着名的普鲁士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一八三三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列强」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概述了西班牙衰落之后国际权力平衡的起伏,并试图说明有些国家异军突起终至沉沦潦倒的原因。兰克在文章的最后分析了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法国在拿破崙战争失败后的国际事件。在史学家专业习惯的诱惑下,他在讨论列强的「前途」时,也对不确知的未来世界提出了预测。

  写一篇论述「列强」的论文是一回事,而写一本这样的书则是另一回事。我的初衷是写一本「小品文式」的小书。我以为读者都了解(至少粗略地了解)有关列强的各种背景知识。但是,当我把本书的前几章草稿寄出去征求意见,或与一些学者讨论书中的一些主题时,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误:大多数读者最需要的是更多详尽的背景知识,因为当时还没有关于列强经济和战略均势演变的论着。由于经济史学家和军事史学家尚未涉足这一领域,历史事实本身才遭到忽视。本书中大量的史实正是为了填补这个重要空白。
 

图书试读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的战略与经济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史学家通常把公元一五○○年做为划分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的分水岭,但是在当时,身处其境的欧洲人却并未意识到他们的大陆即将统治大部分的地球。他们对伟大的东方文明知之甚少,且主要来自旅行者往往是以讹传讹的故事。然而,他们对广袤的东方帝国所拥有的神话般的财富和庞大的军队的印象还算是准确的。当他们与这些国家初次接触的时候,一定觉得它们比西欧更为得天独厚。事实上,与这些伟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相比,欧洲确实有些自惭形秽。首先,它既非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区,亦非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两方面由印度和中国各领风骚。

其次,从地缘政治学上看,欧洲「大陆」的形状亦不甚佳。它的北面和西面为冰雪和大海所环绕,东面极易招致陆路入侵,南面则易受到战略包围。在一五○○年前后,这些现象并非杞人之虑。仅仅八年以前,西班牙的最后一个回教徒地区格拉纳达,刚刚被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军队征服,但是这仅仅表示地区性战役的结束,而不是基督教和回教两大势力较量的结束。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所引起的震撼仍然困扰着西方世界。该事件的意义似乎并不止于其本身,因为鄂图曼土耳其人并未停止向前推进。到该世纪末,他们已经占领了希腊、爱奥尼亚群岛、波士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地区。一五二○年代形势更趋恶化。土耳其军队正在逼近布达佩斯和维也纳。在南部,鄂图曼战舰也时时威胁着义大利的港口。教皇开始担心君士坦丁堡的厄运很快会降临到罗马头上。

尽管上述威胁是穆罕默德二世及其继承者的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欧洲人却从未做出一致且有效的反应。欧洲既不同于鄂图曼帝国和中国,也不同于蒙兀儿人即将在印度建立的统治,从未有过统一的欧洲和公认的领袖。欧洲仅仅是一些小国、贵族领地和城邦的大杂烩。当时,一些比较强大的君主国,如西班牙、法国和英国正在西欧崛起,但是它们都忙于内部纷争,同时又互相仇视,因而未能结成与回教国家相抗衡的联盟。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它一定非常“硬核”。打开阅读后,我发现的确如此,作者以一种极具逻辑性和条理性,但同时又充满叙事性的方式,梳理了从1500年到2000年这长达五百年的世界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经济和军事视为两条平行的线索,而是将它们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有机整体。他详细阐述了经济实力如何支撑起军事机器的运转,而军事的胜利又如何为经济的扩张和发展提供保障。比如,他对18世纪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不断发展的工业,如何在全球建立起殖民帝国,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分析,就非常有说服力。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主要经济体的崛起与衰落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从早期欧洲的重商主义,到后来的自由贸易,再到20世纪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较量,作者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与各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联系起来。他对于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以及随之而来的列强争霸,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我也很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对具体经济政策的分析,对重要战役的解读,都基于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客观的历史图景。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历史著作。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经济力量和军事冲突在塑造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为宏观和系统的历史观,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和微观的细节描绘都同样着迷,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点。作者在构建1500年至2000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并没有回避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具体事件和人物。我被那些详细的案例研究深深吸引,比如书中对十七世纪荷兰海上贸易霸权的分析,不仅仅是关于商品和航线的描述,还包括了那个时代荷兰人独特的商业精神、金融创新,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海军优势去保护和扩张这些商业利益。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述经济变迁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它们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冲突的残酷。他对战争的描绘,并非仅仅是军队的调动和战役的胜负,而是深入到了战争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人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例如,他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动员和战后重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经济实力如何成为战争机器的驱动器,也看到了战争的创伤如何重塑了全球的经济版图。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和耐心。他并没有采用一概而论的模式,而是针对不同文明和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去剖析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演变,到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再到拉美地区在殖民主义阴影下的经济转型,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扎实的考据和独到的见解。 书中关于技术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蒸汽机的发明如何颠覆了生产方式,铁路和电报如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货物的流动,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革新,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引擎,并直接影响了军事力量的部署和扩张。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既沉浸其中,又时常停下来思考的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他将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当下世界格局的形成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厚重感”。翻开它,仿佛就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几个世纪的大门,里面充满了各种我们耳熟能详却又未曾深入了解的事件。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1500年至2000年间,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以及与之相伴的军事冲突。 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分析经济发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和细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关注GDP的增长和贸易额的统计,更深入挖掘了经济发展背后的制度、技术、文化等多种因素。他对于不同经济模式的比较,比如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优劣,都充满了深刻的分析。 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如何将经济的驱动力与军事冲突的逻辑巧妙地结合起来。他解释了为何经济上的优势往往能够转化为军事上的主动权,而军事上的成功又能够反过来巩固和扩张经济利益。书中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兴衰的分析,都清晰地展现了经济利益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体之间经济和军事互动模式的描述。他如何分析东亚的海上丝绸之路,欧洲国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扩张,都让我对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著作。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经济理论和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塑造现代世界最根本的力量之一,而军事冲突则是这种力量博弈的直接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让我对即将翻开的书页充满了期待。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我的期待并没有落空,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1500年至2000年这五百年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细致描绘。从早期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贸易扩张,到工业革命的颠覆性变革,再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塑,以及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经济对抗,作者都娓娓道来,逻辑清晰。他不仅仅罗列史实,更着重分析了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经济力量的此消彼长如何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均衡。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经济和军事割裂开来,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的繁荣往往能支撑起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军事的胜利又可能为经济的扩张开辟道路。书中对不同时期主要经济体和军事强国的兴衰分析,充满了深刻的洞察。例如,他如何解释荷兰在17世纪的“黄金时代”如何与其海军力量的崛起相辅相成,又如何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霸权如何建立在其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之上。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书中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所打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但却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堆砌,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流畅的叙述之中。他对于不同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常常能提供全新的视角,挑战我原有的认知。比如,我过去对于殖民主义的理解更多是政治和军事层面的,而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利益才是驱动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贸易路线和资源掠夺是其核心。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五百年世界历史变迁的全新框架,更让我对经济力量、军事实力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视角,将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维度融会贯通,从而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任何对世界历史、经济学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宏富,而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那种驾驭史料的功力所折服。他以一种近乎全知全能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1500年至2000年这五百年间,全球经济力量的此起彼伏与军事冲突的跌宕起伏。他的论述逻辑严谨,仿佛一张精密编织的网,将看似独立的经济事件和军事行动,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因果关系。 我特别被作者对于“霸权”这一概念的解读所吸引。他不仅仅将霸权理解为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更深入地探讨了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如何支撑和巩固军事霸权,反之亦然。他通过对不同时期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如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再到太平洋的变迁,清晰地勾勒出国际力量格局的演变轨迹。这些经济中心的转移,往往伴随着新的贸易路线的开辟、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力量的扩张和重新部署。 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表现,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欧洲国家如何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从而在19世纪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优势,进而瓜分世界。而那些未能及时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则往往沦为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市场的倾销地,经济发展长期受制于人。 作者在阐述这些宏大命题的同时,也并没有忽略那些构成历史真实性的细节。他对具体战役的分析,对经济政策的解读,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论据。例如,他对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大陆体系的经济意图,以及英国如何利用其海军和工业优势来应对,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博弈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让我耳目一新的历史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经济和军事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创新和适应性的历史。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在追求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经济与军事之间永恒的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