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与回盪:唐君毅哲学论探

感通与回盪:唐君毅哲学论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君毅
  • 哲学
  • 中国哲学
  • 感通哲学
  • 回荡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近现代哲学
  • 学术著作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感通有三层结构,依照场所论来理解,
主体性中的自我关系、人我关系、天人关系是按照三方向而配置。
这三种方向彼此无法任意取代,却仍然有相互唿应的关联。

  黄冠闵《感通与回盪:唐君毅哲学论探》核心论题是唐君毅的感通概念,此一概念选择考虑到「感通」是一个传统词汇,唐君毅有意识地取用此一概念连结上传统思想资源,但又赋与它一些新的理解,带入新的不同脉络。

  感通概念蕴含着动态历程中的时间性与历史性,一方面符合中国哲学「易」(包含《易经》、《易传》)重视时与位的思想传统,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历史与文化的思想特色,不受限在自然的层面上。

  本书《感通与回盪》尝试的方式是从批判论与观念论的传统略微挪移,结合着二十世纪发展出的现象学来审视感通论;本书也努力于探测这一哲学论述的理论效果,从 「回盪」的角度来评估。回盪,既是拉开了距离,此即观点挪移所产生的距离,也是时间的差异,重新安置在当代的思想氛围中来回应。回盪,也有一个来自音响上的效果,不是追求同声相应,但是在异音变调中寻求一种唿应的可能,也试着重新调音,探索创造新调性的样貌。
 
汉学研究的时代迴響:近世中國思想轉向的深度探析 引言 自清末以來,中國思想界經歷了一場劇烈的轉型與碰撞。傳統儒學面臨來自西方科學、民主、自由等觀念的衝擊,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繼承與革新,成為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必須直面的嚴峻課題。本書旨在聚焦於近世中國思想史中幾個關鍵的轉折點與核心議題,通過對重要思想家群體的思想脈絡進行深入挖掘與比較,試圖描摹出中國文化主體性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掙扎、堅守與突圍。本書不涉及特定學者的個案研究,而是著重於宏觀的思想史脈絡的梳理與哲學層面的辯證分析。 第一部分:傳統的崩解與現代性的召喚 第一章:儒學在清末的理論危機 本章首先探討清朝末年,儒家學說在面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時,其在政治倫理和宇宙論層面所遭受的內在質疑。探討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如何嘗試以「新經學」的概念重塑儒家權威,將孔子塑造成一位適應時代變化的先知,並闡述這種「改制」的努力在理論上如何試圖維繫傳統的連續性,但最終在面對徹底的體制革命時顯得力不從心。著重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口號背後潛藏的哲學困境——即如何界定「體」的內涵,以及當「用」的領域不斷擴大時,「體」是否必然被侵蝕的理論張力。 第二章:科學精神與「德先生」的移植 隨後,本書轉向探討「五四」時期,以陳獨秀、胡適等人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價值體系的徹底批判。本章將重點分析引進科學(Science)與民主(Democracy)的訴求,在中國語境下所產生的理論意涵。科學精神的引進不僅僅是引進方法論,更是對傳統的「格物窮理」觀念進行了根本性的轉向,即從內在的道德探求轉向外在的實證分析。民主思想的傳播,則挑戰了傳統的倫理政治結構,引發了關於個體性與集體性、權威與自由之間關係的激烈辯論。本章將細緻梳理這種移植過程中的「水土不服」,即西方概念在翻譯與接受過程中如何被本地化的語境所扭曲或重新詮釋。 第二部分:文化主體的重建與精神的定位 第三章:傳統文化面對西方哲學範式的衝擊 隨著西方哲學體系的全面引介,中國知識界開始意識到僅僅引進技術或制度是不夠的,必須直面西方哲學的根本預設。本章將比較分析實用主義、存在主義以及德國觀念論等幾種主要哲學流派對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對於「西方中心論」的內在邏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進行批判性吸收。探討如何將「真理」、「價值」、「意義」等西方哲學核心概念,置於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框架下進行重新審視,尋求一種既不全盤西化,又不固步自封的立足點。 第四章:對「民族性」的哲學反思 在民族危機感下,關於「中國性」或「民族性」的哲學討論達到了高潮。本章分析了知識分子試圖從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角度來定義「中國國民性」的努力。這種反思往往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旨在祛除被認為是阻礙現代化的「弱點」。然而,本書更關注於這種「祛除」過程本身所帶來的文化失根的風險。探討了在批判的同時,如何重新挖掘和闡發那些具有普遍價值潛力的中國傳統精神資源,以作為未來文化建設的基石。 第三部分:理論的整合與戰後的思想轉向 第五章:戰後社會思潮中的新儒學萌芽 抗戰勝利後,中國思想界出現了對戰前激進主義的反思。本章聚焦於戰後初期,一批學者如何嘗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現代性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哲學體系。這種嘗試表現為對西方現代哲學的精深研究,並試圖將其與中國傳統的義理學相結合,以期為戰後重建提供深層次的哲學支撐。重點分析了在社會動盪不安的背景下,哲學家們如何從個體心性修養的層面,探尋一種超越政治紛爭的永恆價值。 第六章:現代性下的「義理」與「實踐」的辯證 結尾部分,本書將探討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思想界在「現代性」的框架下,對於「義理」(形上學與倫理學的統一)與「實踐」(社會改造與政治行動)之間關係的持續辯證。本書主張,真正的文化復興並非簡單地復古或全盤西化,而是在對現代挑戰的深刻回應中,對中國傳統哲學中最核心、最具生命力的「生生」精神進行現代化的轉化與闡釋。這種轉化要求一種跨越學派界限的宏觀視野,將中國思想史視為一個連續演進的有機整體,而非斷裂的碎片。 結論 本書通過對近世中國思想史的宏觀梳理與哲學層面的剖析,力圖揭示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鋒中,中國知識分子所展現的深刻的文化自覺與理論努力。它呈現的不是單一思想家的肖像,而是整個文化主體在面對時代巨變時,如何進行內在的調適、重構與超越的艱辛歷程,為理解當代中國思想的基調提供歷史的深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冠闵


  法国巴黎索尔邦大学哲学史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合聘教授。着有《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诗学曼衍》、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研究领域为德意志观念论(谢林)、现象学、当代法国哲学、比较哲学、风景哲学。
 

图书目录

自序
各章出处
 
导论
第一章 飘零乎?安居乎?──土地意象与责任意识
前言
一、飘零中的绝望与希望
二、灵根自植与承当意志的动态意象
三、土地意象中的劳作意志与安居意志
四、流放、栖留的场所论意涵
结论
 
第二章 主体之位:唐君毅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思考
前言
一、问题:人文主义的危机
二、主体性:主宰与超越
三、主体与他人
四、列维纳斯的对照:对他人的责任
五、天德的教化
结论
 
第三章 境界感通论:一个场所论的线索
前言
一、成教与判教:性情之教
二、感通的动态形上学
三、精神空间与场所意识
结论
第四章 仁道诠释:感通论与德性工夫
前言
一、感通概念的定调与价值世界
二、仁学诠释与工夫论意涵
三、宗教向度:天人感通
结论
 
第五章 哲学与宗教之间:唐君毅与西谷启治对现代性的省思
前言
一、现代性中的人文主义危机与虚无主义
二、宗教与哲学的抉择:差异、张力、转换
结论:差异的共同体──东亚的新挑战
 
第六章 生命、伦理与政治的交会
前言
一、现代性的挑战
二、生命与理性
三、生命政治与伦理政治
结论
 
第七章 永久和平论的视野与局限
前言
一、悠久世界的要求
二、康德的《论永久和平》
三、唐君毅和平论的宗教转向
结论
 
第八章 世界公民的伦理共存
前言
一、文化多元性意义下的传统保存
二、共同体中的生命与死亡
三、立千年之人极
结论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犹忆少年时,我虽然爱好自然科学,一心想当个科学家,但也对哲学思想有高度兴趣。当时在懵懂之际,捧读了一些哲学书,或许有些逻辑的基本概念,对人生各种问题抱持着疑问,但并没有进入概念运用的门槛。与其说我当时开始读哲学着作,不如说我借着一些哲学着作开启了思想上下求索的道路。高中的社团有一些书籍,我借了其中一本唐君毅的《人文精神之重建》,在一些零碎的时间中阅读。当时有老师告诫,新儒家的文字过于艰涩不适合高中生,我心里不以为然,还是勉强读了一些。必须承认,这样的书籍不像小说,的确不容易读,等该归还的时间到了,我只读了一、两章,也似懂非懂。但是,对于目录中所列出各章节的标题梗概,还是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归还前,抄录了该书的目录;当时一夜之间来不及完成,还曾经央求母亲协助抄写一部分。如今这些字迹还保留在我的一本笔记中,这是我与唐君毅哲学最早的一份因缘。

  进入大学后就读的是工程,当我逐渐发现哲学是我主要的兴趣时,我也开始较深入地读熊十力、牟宗三、徐复观以及唐君毅的着作。弃工程科学而转读哲学,无可讳言,我仍是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那像是在原野中的一种唿唤。一个工程师希望精研科技,用科学改变世界,对乡土、国家、世界有贡献,但如果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是一块贫瘠的荒地,这样的处境真的能没有缺憾吗?在这样的素朴想法引导下,我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探索。不过,我同时发现,如果要在哲学上有所深造,必须走一条远路,必须深入理解西方哲学,于是,我将所有的精神投入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哲学的世界宽广,一旦我全新投入西方哲学中,也养成了在哲学学科训练中的专业态度,只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言。由于学术分工的要求,我转而将自己限定在欧洲哲学的领域内。

  刚回国几年的教书研究也都按照欧洲哲学研究的模式,直到我离开华梵大学的教职,转入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开启了不同的模式。由于机缘巧合,我从教学转入研究的跑道,也将一部分的研究重心放在比较哲学的研究上,重新拾起中国哲学的书籍,开始新一阶段的研究方向。重新翻开唐君毅、牟宗三等老一辈哲学家的着作,无疑地既像是叠合着某些少年时光的心愿,但又像是带着更沉重的负担来阅读。近乡情怯的心情也颇适合描述我的一些犹豫,看待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哲学思想,我似乎觉得自己一方面必须重新评估这几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地位,另一方面又必须找出一些可以开创新意的理解。让我自己战战兢兢的是,我们已经来到了重新评估唐、牟哲学遗产的时代了吗?不会还太接近吗?评估的基准是什么?最深的疑惑是自问自己:我自己是否准备好了?在疑惑中,我不免有些迟疑:我自己究竟站在什么样的地位来探索与研究呢?我生也晚,并非唐君毅的学生,连私淑都谈不上,充其量是个读者。我倒是在大一还懵懂无知的阶段,跷课去旁听过几堂牟宗三开在台大的课,但也根本谈不上及门弟子。在重新开启比较研究时,私自揣想着要有些开创新意的理解,这是否太轻浮?传承中的学问不是要仔细聆听、诚恳受教吗?什么又是新意呢?就在这种种挥之不去的疑问中,我展开了一系列的阅读,每次的阅读都像是种拉锯,像是跟随着前人思考的理路,又暗暗拉开距离,一边衡量与赞叹前人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也带入我自己的知识背景。

  在本书中各章就是这些阅读的成果,更像是阅读实验的草案;在穿梭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劳思光、刘述先的文本之间,我有较多的精神花在唐君毅上,目前集结的几篇文章也就以关于唐君毅的研究为主。虽然各篇曾经以会议论文的形式宣读发表,后来也在不同的刊物或论文集上刊登,但都毋宁像是一种阅读实验,写作也以论述尝试居多。以实验来指称,意味着一种自由度、一些不确定性。

  有思想的距离,才有这样的自由。有些自由也是从刻意保持的距离得来。虽然,我没来得及赶上唐君毅活跃的时代,但我们都同属20世纪的时代,历史的距离算是十分接近的。过近的距离不容易清楚评估当代新儒家哲学的影响,也让我犹豫是否看得清唐君毅的思想贡献。时代距离过近让我迟疑,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酝酿与准备来检视曾经影响我甚鉅的抉择与判断。我想到的解套方式是有意识的拉开距离,改变我的考量方式。

  从历史过程来看,在20世纪中发生了许多人类的大事,思想、生活的变迁巨大也快速,但较之于思想的长河来说,过去的这一世纪是一个狂勐的洪流,却只占了整个流域的一小节。这一变迁不只对人类有巨大影响,其他的物种、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气候也有剧烈改变;过去一世纪间生物物种消失的速度,比前一个千年间的速度都还要快。顾虑到这一层面,其实也意味着人类已经有更宏观的视野与工具来考察这些变化。以长时段历史为背景来考虑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短期快速变化,尤其在琳琅满目的思想药罐之间,会有什么诊断与配出什么药方呢?距离跟尺度有助于改变观察的注意力,改变思考的习惯,找到一些可以禁得起时间变化考验的不变常项。这样或许可以在面对细微差异、快速变化之际,还可以承接一定的连续性。

  无可讳言,不仅仅唐君毅的着作丰富,他所希望继承与跨接的思想遗产也极为庞大,这几乎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拉开距离、寻找缝隙,有助于后来者取得自由唿吸的空间。以不重复相同的轨迹为原则,在微小的差异上寻求新的可能性,这也就能够将沉重的负担与庞大的遗产转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哲学概念的运用讲究精确,这是基本的起手式;探索不同的思想可能性则需要一些自由。一点点细微的调整或许就能够产生一些偏离的效果,也就可能引入新的脉络,撑开论述空间、制造概念碰撞的机会。

  本书所结集的各篇文章多半是这类的概念碰撞所激盪而成,文章的完成有诸多师友的鼓励、也有审查人的鞭策,谨在此申表谢意。在哲学领域内的公共论述场域内,观点的产生既然是在基于概念碰撞的实验探索,那也就难免有诸多的不成熟处,有必要接受贤达先进的批评。

导论(节录)

  哲学思考总是期望触及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所有人都相关,尽管解答不同,思考方向也不同,但尝试面对这些共通的问题则是哲学家未表明的默契,只要是哲学家也都自许能够深入思考人类共通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哲学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普遍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哲学语言深深嵌入各种语言、文化、历史的脉络中,即使普遍主义式的观点仍不能忽略语言表达所受限的意义脉络,况且,思想者本身的性情也为普遍问题的设问及回答染上了特殊性的色彩。一种观点、一种设想方式、一种解释框架都不能脱离思想实验的意味,不论是西方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世界哲学史也都是由这种种不同的解释框架所形成的思想实验所构成。不过,一旦我们提到思想者的性情时,无疑也将染上思想者的生命体验,带入他在具体时间历程中的个人感受。

  如何定位唐君毅(1909-1978)?在各种明显的标签(当代新儒家、当代中国哲学家、流亡香港的中国学者、新亚书院创办人之一)之余,是否有还有别的身分?

  将他看作文化保守主义的堡垒,或是中国现代性在离散状态下的伤痕,或是一个哲学综合的体系铸造者、一个文化接触的典型,或一个哲学的判教者(乃至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一清单可以继续往下列,但未必足以囊括唐君毅这一个个人的身分。但正因为这一种复杂性以及多重性,使得今日的解读有新的可能性。然而,唐君毅的着作相当庞大,台湾学生书局编成的《唐君毅全集》中的着作部分就有二十八册,将近千万字。这么庞大的思想遗产,势必无法一言以蔽之,任何陈述必定是挂一漏万。在疏漏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思考唐君毅的思想遗产时,已经不再是界定他是什么样身分的人,而是要考虑如何看待这份思想遗产?

  本书标题《感通与回盪:唐君毅哲学论探》,其实核心论题是唐君毅的感通概念。选择「感通」为核心概念,考虑到它是一个传统词汇,唐君毅有意识地取用此一概念连结上传统思想资源,但又赋予它一些新的理解,带入新的不同脉络。事实上,不仅仅唐君毅如此,牟宗三(1909-1995)也有意识地使用「感通」这一词汇来陈述他对儒家学问的理解。这种共通性可以推到唐、牟两人都深受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历程哲学的影响,而感通的动态性相当能够对应到历程性的要求。动态历程中的时间性与历史性,一方面符合中国哲学「易」(经、传)重视时与位的思想传统,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历史与文化的思想特色,不受限在自然的层面上。感通,作为一个组合语汇,并非没有歧义;即使单词的「感」或「通」究竟应该如何解,恐怕一时之间也不容易得到确定解答。不过,我选择以「感通」为核心概念,除了有来自唐君毅、牟宗三本人使用的文本根据外,更扩大地思考一种当代感通论的可能。这种感通论已经有唐君毅、牟宗三发出先声,甚至有某种定调,从当代的哲学模式来思考还是有足以开创成论的可能。本书尝试的方式是从批判论与观念论的传统略微挪移,结合着20世纪发展出的现象学来审视感通论。因此,本书虽然拈出感通论作为探究唐君毅哲学的一把钥匙,也在必要之处,对其相关概念着墨甚深,但也努力于探测这一哲学论述的理论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在书的标题上另外添上「回盪」的缘故。

  回盪,既是拉开了距离,此即观点挪移所产生的距离,也是时间的差异,重新安置在当代的思想氛围中来回应。回盪,也有一个来自音响上的效果,不是追求同声相应,但是在异音变调中寻求一种唿应的可能,也试着重新调音,探索创造新调性的样貌。在回盪中的是能揣摩韵味的余音,却不是哀叹故去的残响。唐君毅深刻地分析了性情形上学中的余情,也屡屡在谦德中点出宾主之道有回环空间,有空间便有余地。回盪,乃是在这种余音、余情、余地中来回。在当代思想的冲击下,略微挪移位置、变换不同的视角,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设问方式,探索不同声音中的对话可能。引申来说,「回盪」既是一个本于旧说即有的概念,也是探索不同思想经验的尝试,本书的许多议题便是在这些相互激盪中所抛出的讨论。

  点出一种身处人间世的幽微心声,怀抱着立身于世的孤愿,呈现着人间与世界的双重复杂情境。这样就不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心愿看待感通,以应然态度看待感通;相对地,感通可说是一个事实,但更面对着各种复杂庞大的现实。现实感是对于感通论的巨大考验。无可讳言,这样的现实感很能够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得到印证,即使未必能够一一回应,却必须浮现在视野中。从现实感得来的回盪效果,也反映在政治思考上,这是我们所存活时所面对的当代情境。现代性的效果岂不就回盪在哲学家的哲学论述上吗?受制于政治经济框架、历史条件、时代变迁,也就是现实的感通论所无法逃避的限制。

  以感通论来称唿,呈现的是一条从传统说法贯串到当代发挥的线索,唐君毅的概念运用提供了这一座概念连通的桥梁,也进而可以启发后学者从外来的概念资源找到可以接续的点。

  「感通」是一个传统词汇,从「感而遂通」一语而来,《周易.系辞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传〉原来的脉络以卦的内容包含「卦辞、卦变、卦象、卦占」四项称为圣人之道,这就显示出易本身复杂的结构性,根据内在结构蕴含的可变性,产生出对卜筮行为的诠释,借以构想一种事件的草样。「感通」镶嵌在此一种对易的运用与冥想上,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来陈述易道体现大化流行的奇妙效果,很容易让人从巫术或神祕主义的路数来解释卜筮的妙用,于是有「深、几、神」在「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上的效果描写。表面上的悖论出现在「不动」与「通」的对立上,但熟悉易卦运作的人会指出其中「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关键在于「变」。真正的悖论在于如何理解变化。感通也就属于一种面对变化动态的理解方式,就概念内容来说,「感而遂通天下」意味着以感为根据,以通为后果,或者说,以感为核心,以通天下为扩大的效果,这就是意味着「通」预设了「感」。然而,「感通」即使蕴含着两种概念的组合,却必须当作一组概念来看待,感通脱离了卜筮的原始脉络时,有其存有论上描述事件动态的意义。

  感通的概念与感应的概念相关联,《周易》咸卦的彖传指出:「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就以「感」来当作「咸」的核心动态。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注解说明这种二气感应的结构,与卦爻的位密切相关,他以上卦与下卦的位置关系来作解:

  艮刚而兑柔,若刚自在上、柔自在下,则不相交感,无由得通。今兑柔在上而艮刚在下,是二气感应以相授与,所以为咸亨也。

  卦象以艮(山)兑(泽)为上下两卦的组成,但艮与兑各三爻的构造恰好刚柔相错,因此,直接地产生刚柔或阴阳鼓盪的对应关系。孔颖达的註就说明了上下两卦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而,依据此结构理解阴阳二气的感应关系。语词上「不相交感,无由得通」一句,可以立刻见到「感」与「通」有一先后的条件关系,但也可以辨别出「感应」与「感通」两个概念在此一注疏中有交错的使用。「感而遂通」是正面表述,「不相交感,无由得通」是负面表述。「柔上而刚下」是交感的结构根据,反之,若是「刚上而柔下」则是不相交感;因此,即使是用刚柔二气感应来说明,却不能有任意性。动态结构与位(场所)的条件限制,可以从这一解释看出它的重要性。即便易卦的产生是根据卜筮的程序,但呈现出某一个特定的卦象时,这一卦象就呈现出它的特定条件,这种特定条件就决定了卦象与卦辞的限制,也构成对某一事件的结构描述。倘若可以从这种交相感应的条件来思考,那么,即便卦象要解释的是婚媾行为,取象的原则却必须注意到能够产生交互感应的结构(包含场所、进程)。更进一步的推想,则是从婚媾与生育的关系,向外推到天地化生的作用。

  〈咸.彖传〉的「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以及「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显示了两种层次:一个是「天地感」,另一个是「圣人感人心」。第一个层次是,以婚媾的「咸、感」作为普遍的基本原则,建立起生化的共同类比关系,因此,刚柔二气,也可以从男女推到天地。第二个层次则是回转到人类的原则,「感人心」与「情」则是这种普遍交感的内容。在感应与感通的过程中,「化生」与「情」这两个层次被含括进来。然而,生化的类比反映出的是变化的动态历程以及交互关系的呈现。

  以本经的咸卦为本,经的六爻呈现出「感(咸)」的进程:「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九三,咸其股」,「九五,咸其脢」,「上六,咸其辅颊舌」。这一进程显示「感」的触摸模式,一路从脚拇趾、足肚(腓)、足股,到背、脸颊。借由这一有身体部位的差异,显示出触摸过程的动态,象征着感的程度不同。此一触摸模式所达到的状况即是「通」,但动作本身是中性的,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显现在卦辞就有「凶,居吉」、「往吝」、「贞吉,悔亡」的分别,对应到爻位所暗示的行动考虑。感的程度不同以就反映出通的程度不同,并非有感即通,也并非有通皆吉。《周易》咸卦的原始智慧提供了感通论的动态原则,以不同的位所成立的感就代表了不同的事件状态。在一特定事件状态的时、位上,行动者的吉凶是对感通中的交互关系进行描述。卦辞以判断的形态展现,但显露的是对事件状态的理解。

  「咸」卦展现出感通的基本动态结构,涉及到两层次说明了事件与行动的基本框架。这样的存有论动态连结了宇宙性的事件性(「天地感」)以及心理性的行动者意向(「感人心」)。身体所感涉及宇宙性的层次,而意向的行动举止反映为对于行为者的吉凶判断。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飘零乎?安居乎?──地意象与责任意识

前言

哲学的活动是思想的表述,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过程也凝聚为学说,在形成学说的同时,也有必要理解此学说所面对的问题。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活动也就跟他所面对的问题息息相关。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来说,哲学家或者哲人并不是一种职业,特别是在儒家传统脉络下,哲人与「立德」有密切的相关。根据这一个潜在的要求,哲学活动(包含如何界定哲学、如何衡量哲学研究成果等等)已经不单单是个学院职业工作而已。不过,对比之下,从柏拉图开始,即使在西方哲学脉络下,哲学家的角色也不是个职业身分,哲学与政治、哲学与宗教的张力始终存在着,所谓「职业哲学家」似乎应被釐清为现代学院化的产物。据此而言,哲学活动是哲学家思想过程的纪录,也是他对某些问题的回应,甚至,哲学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提问题的过程。

一种哲学思想本身已经带有一种回应的结构:对于问题的回应、对于历史与历史条件的回应、对于人的存在处境的回应。这种回应的结构蕴含在责任意识中。本章写作的切入点在于思考当代中国哲学家如何从其哲学家的身分、生命与思想回应其所身处的历史时代与生存处境,文中所援引的具体说法,则以唐君毅(1909-1978)与劳思光(1927-2012)两位先生为本。不过,本章的目的在于以唐、劳两位先生在「责任意识」上的基本想法为问题出发点,思考与理解此责任意识与土地意象、场所经验之间的动态关联。

然而,本章也以劳思光所提示的两个基础来思考问题,这两个基础是:1)在认知功能之外,中国哲学是以引导功能见长,在儒家哲学中则为「德性之学」,亦即德性主体的成立;2)在世界的脉络下,思考中国哲学,此即「中国哲学世界化」的倡议。在此基础上,哲学问题是「责任意识可以如何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感通与回盪:唐君毅哲学论探》,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只是粗略翻看了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头。从目录的编排来看,作者似乎对唐君毅先生的思想有着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梳理,从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议题。这种条理清晰的结构,对于初次接触唐君毅哲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条清晰的指引。而几个随机翻开的章节,语言风格也显得非常严谨,但又不乏生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唐君毅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想要将其清晰地传达给读者的意愿。虽然我还没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仅从其结构设计和初窥的文字,就能感受到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学术营养,仿佛是一座待我深入挖掘的宝藏。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唐君毅先生那博大精深的哲学世界。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沉甸甸的手感所吸引。一般来说,厚重的书籍往往意味着内容更加充实,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本书的纸张质感也很好,摸上去滑而不腻,印刷清晰,字迹饱满,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封面上的配色也很有考究,不是那种花哨的图案,而是以一种较为素雅的色调为主,搭配上书名,整体呈现出一种学究气,又不过分刻板,反而带着一种内敛的、沉静的美感。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和其他的书摆在一起,却能隐隐透透地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学术气息,让人不自觉地就想去翻开它。这种精心设计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延伸,它传递了一种作者对作品的尊重,也对读者的诚意。我喜欢这种厚重而有质感的书籍,它们仿佛承载着一份责任,一份要将深刻思想传递下去的使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一种古朴的质感,仿佛能闻到纸张和墨水的淡淡香气。封面的“感通与回盪”这几个字,写得苍劲有力,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让人不禁联想起古代书画的笔触,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感。书名本身也极具吸引力,“感通”二字,让人想到人与人之间、心与物之间的那种深刻的共鸣,一种精神上的触碰,而“回盪”则似乎是在说这种触碰所带来的延绵不绝的影响,或者是一种思想的共振。光是看这个名字,我就觉得作者一定是在探讨一些非常触及灵魂、引人深思的议题。我尤其好奇,这种“感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个人心灵的某种开悟,还是人际关系中的理解?而“回盪”又指向了何方?是历史的回声,还是文化的影响?这本书的装帧,仿佛就是在暗示,里面蕴含的内容是需要慢慢品读,细细体味的,急不得,也不能浮光掠影。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值得在书桌前静坐,一杯清茶,伴着它,一同进入作者所构建的思想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封面上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若隐若现,仿佛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留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悠远而深邃的感觉。“感通”与“回盪”这两个词语,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呈现,带着一种古朴的美感,又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它不像一些现代书籍那样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而是以一种内敛、沉静的方式吸引读者的目光。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所探讨的内容,也一定是对某种精神世界、某种历史传承的深入挖掘,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浮华。这种封面设计,本身就是对书本内容的无声的注解,它传递出一种尊重传统、追求深度的信息,让人对书中的思想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感通与回盪:唐君毅哲学论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喜欢它那种适中的行间距,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也不会过于疏松。字体的设计也很有讲究,大小适中,清晰易辨,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现代、冷冰冰的字体,而是选择了一种略带古典韵味的字体,这与书名和内容本身所传达出的某种精神气质非常契合。这种细节上的考量,往往能够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当我翻开这本书,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时,会有一种温润、平和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书房,与智者对话。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试图营造一种 conducive to deep thinking 的氛围,这一点做得相当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