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观、想像与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审美感受史的考察

游观、想像与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审美感受史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然审美
  • 山水文化
  • 审美史
  • 游记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风景观
  • 想象力
  • 生态批评
  • 审美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以来,关于「山水诗」的研究,或多集中于探讨其义界与起源,或解读诗人与诗作在山水题材上的经营与构作,近而阐明其中所体现的特定表现手法与审美旨趣。我试图追问的论题是:在六朝这个阶段,当我们承认有一种诗歌的次类型叫做山水诗,并且是在晋、宋之际谢灵运的手中完成的,那么,在谢灵运之前或者之后,有关山水的感受与认知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本书处理的方式,即在于透过感受经验的视角以追索山水景物所以成为观照对象的历史脉络,兼及这种观照方式所牵涉到的心智想像活动。这种勾勒方式,对于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之所以走向山水的感受历程,或可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陈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文学主题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主题: --- 《琼台仙境与人间烟火: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文化意蕴》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妙的设计、诗意的营造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建出一系列兼具物质景观与精神象征的“空间叙事”。我们聚焦于明清时期,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发展脉络,探讨它们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理想生活的物质载体、哲学思想的物化表达以及社会伦理的微缩景观。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构与意境的营造 古典园林并非自然景观的简单复制,而是文人心灵世界的有序投射与重构。本书首先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理论的基石,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探讨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实现路径。 章一:借景、对景与框景:视觉的层次与引导 我们详细考察了园林设计中几种核心的取景手法。借景,是将外部的自然山水(如远山、邻家竹林)引入园内,模糊了内与外的界限;对景,则是在特定视点上形成视觉上的平衡与呼应,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而框景(或称“漏景”),则是通过门洞、窗棂、花窗等人工构筑物,将特定的景物裁剪、定格,使其成为一幅具有强烈主题性的画作。这些技法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视点的空间序列,引导游览者在移动中体验园林所预设的意境。 章二:山石的哲学:叠石与理水对空间气质的影响 山石是中国园林“骨架”的象征。本书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对山石的偏好——从北方皇家园林的雄浑气势到江南文人园林的精巧瘦漏。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对太湖石、黄石、灵璧石的选取和叠置,模拟出自然界中巉岩、洞穴、峰峦的形态,使之成为山水精神的浓缩。同时,理水,即水体的设计,被视为园林中的“血脉”与“灵气”。从静谧的池塘到动态的溪流、瀑布,水景不仅是景观元素,更是声学和气候调节的载体,影响着园林的整体氛围。 第二部分:物质景观与文学精神的交融 古典园林是诗文、绘画、建筑、哲学的综合体。本书着重分析了园林如何成为文人进行精神交流和文化实践的场所。 章三:亭台楼榭的题咏:空间即文本 亭、台、楼、榭不仅是休息和观景的建筑,更是文人雅集的固定场所,每一处构筑物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记忆和命名意义。本书通过对大量园林题咏、匾额、楹联的考据,揭示了这些文字信息如何“定义”了空间的功能与审美取向。例如,“得闲”、“醒心”、“映翠”等命名,直接指示了空间所追求的隐逸情怀或哲思深度。园林因此成为一个可阅读、可阐释的立体文本。 章四:花木草卉的象征:植物的物语与园林的四季 中国园林对植物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本书剖析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园林中的布局逻辑,探讨了它们如何象征文人的气节与操守。此外,不同花木的盛衰也构建了园林的时间感和季节循环。园林设计师巧妙地利用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园林在四季更迭中展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实现了对时间流逝的艺术化捕捉。 第三部分:园林作为社会与伦理的容器 园林不仅是个人的精神栖所,也是特定社会阶层展示其身份、进行社交活动的舞台。 章五:私家园林的“退隐”哲学与政治隐喻 江南私家园林常被视为文人“出世”情怀的物质表达。本书分析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园主如何通过营造一个幽静、自足的园林空间,来实现精神上的退避与自保。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和“小中见大”,正是对外部纷繁世界的拒绝和对内心秩序的重建。 章六:皇家园林的“大一统”叙事与典章制度 与私家园林相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则扮演着国家权力的象征性展示舞台。本书比较了皇家园林中对自然景观的“人工化”处理,如何服务于君权神授的意识形态。大型的仿古建筑群、南北方景致的汇集,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宏大叙事,以及国家对山川河流的规制与掌握。 结论:游居的艺术与审美范式的演变 本书最后总结了古典园林艺术如何从唐代的初露端倪,历经宋元的积累,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顶峰。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空间艺术,更是一种“游居的艺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园林(如法式园林)的、强调体验性、诗意性和模糊边界的审美范式,至今仍对当代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典园林史、美学、建筑史及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通过对园林艺术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如何在物质空间中安放他们的精神家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英俊 Tsai, Ying-Chun


  英国华威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理论,现职为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图书目录

《序论 人文山水:一个学术史的论题》

第一章 「自然」概念的发展及其意义的转换
一、前言
二、「自然」:关键词的概念
三、语词概念的「家族相似性」:自然、天下、天地、万物
四、「天地」、「万物」与「自然」:互文概念的形成
五、从「自然」到「山水」:「转义」或「譬喻」的思维
六、结语

第二章 「自然」、「山水」与「风景」:概念的辨析与比较
一、前言
二、近代「格致之学」关于「自然」概念的引介
三、海德格关于古希腊「自然」概念的阐释
四、文艺复兴时代所发现的「自然」
五、山水诗与风景画
六、结语

第三章 走向山水之路:感受知觉对象的移转与美学概念的形成
一、前言
二、走向山水之路:感受知觉与「美学」概念的形成
三、空间想像与山水意识的变化
四、「游观」与「想像」
五、结语

第四章 中唐时期山水意识的转变(上):穷山险水:柳宗元山水世界的隐喻
一、前言
二、穷山险水:柳宗元山水世界的隐喻
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定向与定位
四、结语

第五章 中唐时期山水意识的转变(下):洛阳风月:白居易与山水的园林化
一、前言
二、洛阳风月:白居易与山水的园林化
三、关于「自然园林化」议题的商榷
四、「文化景观」:另一种风景的概念与历史记忆
五、结语

第六章 古典山水诗的回响:王士禛、龚自珍与魏源
一、前言
二、烟雨山水:王士禛与人文山水风尚的形成
三、清代中叶世界图像的建构(上):龚自珍与西北地域的认知
四、清代中叶世界图像的建构(下):魏源「看尽奇奇怪怪峰」
五、结语

结论 古典山水之后
征引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对具体某位山水画家的作品分析,或者仅仅停留在描绘山水意境的文字摘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的“审美感受史”。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视角,仿佛从云端俯瞰,看到人类与自然关系在漫长历史中的脉络。作者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古人如何看山水”,而是去探讨“人们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去看待和感受山水”,这种“为什么”的追问,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哲学思考,他将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对自然的理解,与具体的审美实践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渗透到人们对山水的观照之中,或者“空寂”的禅意如何影响了山水画的构图和意境。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或美学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与自然世界对话的思想史。作者的文字也极具力量,他能够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概括复杂的思想,又能在描绘历史场景时,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不断从中汲取养分,对“山水”这两个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座精美的庭院,里面栽满了各种古老而珍贵的思想树木,每一棵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风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走向山水之路”时所展现的细腻和耐心。他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地爬梳文献,考证细节,从古代对于“山”和“水”的朴素认知,到后来“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逐渐形成,这个过程被描绘得十分生动。其中,关于“游观”的论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总觉得“游观”就是一种简单的游览,但作者深入剖析后,我才明白这其中包含了更深的哲学意味,它是一种主动的、带着情感和思考的观照,是一种“与山水神遇”的境界。这种“神遇”,正是“想像”得以发挥作用的土壤。作者还巧妙地引用了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评论,将抽象的审美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人笔下的山水,听到他们吟诵的诗篇。这本书并非易读之物,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思考和消化,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山水”的浅层理解,让我看到了其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和思想内涵。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美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只是在零散地接触一些概念和作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而完整的画面。作者在“自然审美感受史”这条主线上,对“游观”、“想像”以及最终“走向山水之路”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并没有回避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演变,反而将这些争论视为推动审美感受不断发展的动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山水”从物质形态到精神意象的转变过程的描绘,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文化积淀。作者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让我由衷钦佩。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解读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他让我们看到,古人对山水的感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更是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这本书让我对“山水”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种风景,而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哲学和情感的象征。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智识体验,它带领我进行了一场关于“自然审美”的深度挖掘。作者以“游观”、“想像”和“走向山水之路”为核心线索,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去考察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感受的演变历程。我尤其被作者对“游观”的解读所吸引,他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具有精神导向的观照方式,而非被动的视觉接收。这种“游观”的态度,为“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自然景观得以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引证史料时的细致和审慎,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古代文献,整合成一条清晰的、不断发展的审美感受史脉络。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对自然态度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山水”的审美形成史,更是对人类如何通过与自然互动来构建自身精神世界的历程,有了一种全新的体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更富有洞察力地去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我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去探索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感知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深化,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山水”意象的。初读之下,就被作者精湛的史料梳理和深刻的洞见所折服。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中的只言片语,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幅宏大的画卷,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想流派对自然的观察、想象和理解。从上古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到魏晋士人“游观”山水的清逸,再到宋代文人士大夫将情感寄托于笔墨山水,作者层层剥茧,揭示了背后深刻的哲学、美学乃至社会文化根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想像”这一概念的强调,他指出,我们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并非全然是直观的经验,更是通过想象力加以升华和创造的结果。这种想像力,既是对现实山川的提炼,也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投射,二者相互激荡,构成了中国山水审美独特的魅力。整本书的论证严谨而不失趣味,引用的文献浩如烟海,却又被作者融会贯通,呈现出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叙事,让人读来酣畅淋漓,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自然美学的盛大讨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