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精神科學
  • 近代東亞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日本
  • 韓國
  • 中國
  • 亞洲思想
  • 現代性
  • 知識分子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憂鬱癥、神經衰弱、精神治療、創傷、戰爭精神醫學、殖民精神醫學、情緒史、宗教與心理學、跨國精神醫學、文化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等
既是當今精神醫學史研究熱切關心的主題
也反映精神科學在近代東亞的滲透普及與多重影響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精選颱、港、日、韓等地知名學者的代錶性著作,將其翻譯為繁體中文集結齣版。全書在探討東亞近代性的「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與治理的「治理的東亞」,以及探討知識技術跨國流動的「移動的東亞」三大主軸,各篇專文的研究主題包括日本的憂鬱癥、日本動力精神醫學與新興宗教的糾葛、日本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休剋療法、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創傷神經癥、韓國人本精神醫學傳統的建立、韓國殖民時期的情緒文化政治學、華人社會的縮陽癥、中國的神經衰弱、當代中國的心理熱、颱灣殖民時期的心理實驗、颱灣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流行病學研究等。這些專文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曆史洞見,體現瞭當代精神科學史的最新進展,也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的糾結曆史,以及東亞精神科學史的特殊性。

  本書設定讀者來自中文世界,因此收錄的文章大多原以外文撰寫。就主題而論,全書十一章大緻可區分為三類。第一篇「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在體現與建構東亞現代性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治理的東亞」則試圖梳理精神科學與社會重整、帝國建構間的關係。最後,「移動的東亞」則透過追隨精神科學知識與技術移動的軌跡,討論這些科學與東亞本身具有的流動性。

  本書涵蓋的區域甚廣,包括斯裏蘭卡、颱灣、日本、夏威夷、琉球、緬甸、泰國、菲律賓、社會群島、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地。雖以東亞為主要視野,但不以東亞這個人造的地理疆域為限。在東亞相關領域仍待發展的情況下,以堅實史料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依然令人期待。

  北中淳子〈鬱之病〉的前兩章節以日本為例,分彆討論傳統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與轉化,以及「現代」與「科學」等概念具有的異質性,著重討論過去日本數百年間從傳統醫學中「鬱證」到現代精神醫學下定義的「憂鬱癥」間的變化過程。兵頭晶子所著〈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一文主要從思想史的層次處理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延世大學醫史學科呂寅碩教授(Yeo In-sok)的〈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一文,主要從人物與製度史的角度梳理韓國近代傳教醫療的發展及其本土化過程所具有的特色。黃宣穎的〈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齣現〉一文,探討1990年代起中國社會對心理治療,學習心理治療的風潮。以上四篇文章從相當不同的議題與角度,記錄下精神科學在近現代東亞社會中的曆程。

  王文基〈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一文,以神經衰弱的論述與治療為例,強調20世紀前半葉精神科學理路上的差異,以及各傢理論背後在治理中國社會上所提齣方案之間的不同。

  巫毓荃〈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一文的重點為心理學助教藤澤茽所設計的關於憤怒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劉峻的〈情緒的文化政治〉一章,則以報章雜誌、文學作品、電影及司法案件記錄等史料,深刻的描繪韓國社會在麵對殖民統治與現代生活時的精神圖像。
  鈴木晃仁在〈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剋療法,1920-1945〉一文中,探討日本採用新式精神醫學療法所具有的在地意義。

  中村江裏的〈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一文,觀察到其所強調的日本特色,試圖解答創傷為何無法於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於日本找到立足之地。

  吳易叡的〈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颱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一文,記錄下知識流動的復雜過程與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

  薑學豪(Howard Chiang)的文章〈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閤癥候群〉著重則是「縮陽」(koro)此一疾病範疇在文化與國傢間的流動。
 
《心智的迷宮:當代認知神經科學前沿探索》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理論前沿,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精細的“心智地圖”。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哲學思辨,而是藉助尖端的技術手段,如高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腦電圖(EEG)、經顱磁刺激(TMS)以及單細胞測序等,去追溯意識、感知、記憶、決策乃至情感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兼具學術深度與科普的易讀性,力圖揭示人類心智運作的內在機製,並探討其在健康與疾病狀態下的動態變化。 第一部分:感知的構建與現實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感覺信息如何被大腦捕獲、編碼並轉化為我們所體驗到的“現實”。我們從最基礎的視覺通路講起,探討視覺皮層中信息的層級處理,從邊緣檢測到物體識彆的復雜計算過程。重點闡述瞭“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信息流動的動態平衡,解釋瞭幻覺、錯覺以及注意力盲點是如何揭示感知係統內在約束的。 隨後,我們將深入研究聽覺、觸覺乃至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的神經編碼機製。尤其關注跨模態整閤(Multisensory Integration)的現象,即大腦如何巧妙地將來自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融閤成一個連貫、統一的感官體驗。例如,視覺對聽覺的“貝剋-科裏假說”(Ventriloquism Effect)在不同情境下的神經關聯機製被詳細分析。 此外,本書對“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神經基礎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身體狀態、運動規劃與高級認知功能之間的雙嚮聯係,通過運動皮層、感覺運動整閤區(Somatic Motor Area)的最新研究,展示瞭心智並非僅僅是抽象的計算,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的生理存在之中。 第二部分:記憶、學習與適應性編碼 記憶是心智的基石,也是神經科學研究的經典難題。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工作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分子生物學和係統神經學基礎。我們迴顧瞭海馬體在情景記憶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並聚焦於突觸可塑性理論——長時程增強(LTP)與長時程抑製(LTD)——如何從細胞層麵支持信息的存儲。 學習過程,尤其是奬勵驅動的學習,被置於核心地位進行剖析。多巴胺能係統的作用,從腹側被蓋區(VTA)到伏隔核(NAcc)的通路,如何調控預測誤差(Prediction Error)並驅動行為的適應性調整,被置於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框架下進行考察。 我們還探討瞭記憶的鞏固(Consolidation)、提取(Retrieval)與重塑(Reconsolidation)的復雜過程。尤其關注記憶的脆弱性與可塑性,以及創傷性記憶的神經迴路特性,為理解和乾預病理性記憶提供瞭科學依據。 第三部分:決策、執行控製與高級認知網絡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更為復雜的認知功能:決策製定、規劃、問題解決和執行控製。前額葉皮層(PFC)不再被視為一個均質的區域,而是被分解為多個功能子區域,如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在工作記憶和規則切換中的作用,以及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FC)在價值評估和情緒調節中的獨特貢獻。 我們運用計算神經科學的模型,解釋瞭“延遲摺扣”(Delay Discounting)和“風險規避”等經濟行為學現象背後的神經計算過程。決策的非理性偏見,如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和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被追蹤到特定腦區間的信號競爭與整閤失敗。 執行控製係統,特彆是涉及衝突監測與錯誤校正的迴路(如前扣帶皮層ACC),被詳細分析。本書強調瞭執行功能網絡在應對環境變化和維持目標導嚮行為中的關鍵地位,並通過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神經病理學研究,佐證瞭這些網絡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情感、社會心智與意識的謎團 情感體驗是人類經驗的核心,本部分著重於情感的神經迴路。杏仁核(Amygdala)作為恐懼和喚醒的核心樞紐,其在保護性反應中的作用被細緻描繪。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前額葉皮層如何調節和抑製杏仁核的過度反應,揭示瞭情緒的復雜調控機製。 社會認知是人類生存的關鍵。鏡像神經元係統(Mirror Neuron System)在理解他人意圖和共情(Empathy)中的作用被放在瞭重要位置。我們研究瞭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的神經基礎,即我們如何構建對他人信念、欲望和意圖的心理模型,這一過程涉及到顳頂聯閤區(TPJ)和內側前額葉(mPFC)的協作。 最後,本書以最引人入勝的挑戰——意識——收尾。雖然“難問題”(The Hard Problem)依然存在,但本書梳理瞭整閤信息理論(IIT)和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WT)等主要的神經科學嘗試,試圖從信息整閤度、全局可訪問性等角度,尋找意識的“神經相關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通過對睡眠、麻醉和感知閾下刺激的研究,我們力圖界定意識經驗的邊界與機製。 總結與展望 《心智的迷宮》不僅是對既有知識的梳理,更是對未來研究方嚮的展望。它強調瞭多尺度、多模態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預示著未來認知神經科學將更加依賴於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建模以及對人腦連接組的深入理解,以期最終破譯人類心智的運作密碼。本書適閤對人腦和認知科學有濃厚興趣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渴望瞭解前沿科學進展的專業人士閱讀。

著者信息

作、編者簡介

王文基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興趣為科學史,精神醫學及殖民醫學史。早期研究涵蓋歐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時期颱灣癩病史。晚近研究主題為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及心理衛生。與學界友人閤編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2012),《颱灣科技爭議島》(2015),《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彆與現代性》(2017)等書。

巫毓荃

  颱灣大學醫學係學士,原為精神科醫師, 2012年於倫敦大學學院衛爾康醫學史研究中心取得曆史學博士學位,目前任職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其主要研究興趣為東亞的精神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史。論文曾發錶於《颱灣社會研究季刊》、《新史學》、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History of Science等期刊。目前研究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日本的心理治療,包括自西方引入以及日本本土的心理治療法。除瞭嘗試脈絡性地理解心理治療的概念與實作外,也強調東西方的比較。

作者簡介

北中淳子(Junko Kitanaka)


  慶應義塾大學人文學科人類學教授

兵頭晶子(Akiko Hyodo)

  大阪大學文學博士

呂寅碩(In-Sok Yeo)

  延世大學醫科大學醫史學科教授兼主任

劉峻(Theodore Jun Yoo)

  韓國延世大學韓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鈴木晃仁(Akihito Suzuki)

  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中村江裏(Eri Nakamura)

  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彆研究員

吳易叡(Yi-Jui Harry Wu)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兼副主任

薑學豪(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曆史係專任助理教授

黃宣穎(Hsuan-Ying Huang)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王珮瑩


  曾任職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

林桂卉

  國立颱灣大學擔任研究助理

官晨怡

  颱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令傑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曆史學係博士候選人

張邦彥

  任職於颱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張泓昊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在讀博士生

湯傢碩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人類學係博士生

彭婷紋

  任職於貿易代理商

詹穆彥

  清華大學曆史學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

圖書目錄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總序

編輯序言
緒論 東亞及跨界視野下的精神科學史

鬱之病 北中淳子著、王珮瑩譯
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 兵頭晶子著、王珮瑩譯
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 呂寅碩(In-Sok Yeo)著、彭婷玟譯
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 王文基著、林桂卉譯
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 巫毓荃著
情緒的文化政治 劉峻(Theodore Jun Yoo)著、官晨怡譯
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剋療法,1920-1945 鈴木晃仁著、張邦彥譯
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 中村江裏著、陳令傑譯
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颱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 吳易叡著、湯傢碩譯
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閤癥候群 薑學豪(Howard Chiang)著、張泓昊譯
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齣現 黃宣穎著、詹穆彥譯

索引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總序

  中央研究院自2014年1月起成立「中研院人文講座」,每學期為陽明大學的一、二年級同學開設六門課程,分彆針對「社會與經濟」、「曆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六大領域,目的是建立國內人文教育的課程典範。我們認為,新世代的人纔必須具備深厚的人文、社會學科素養。唯有具備人文素養的科技人纔,纔能帶領社會走嚮一個健康的方嚮。

  至2018年6月為止人文講座共開設48門課程,參與開課的同仁達39位,其中包含3位院士,涵蓋瞭本院人文組10個研究所及1個中心。中央研究院對大學人文教育展現這種熱忱,希望可以刺激國內人文教育的發展,促成國人重視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由於黃進興副院長的協調,自2017年9月起颱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加入人文講座。我們提供一流的師資與中央研究院的院區作為教室,歡迎各校同學分享中央研究院的軟硬體資源。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的構想,來自於王汎森前副院長與數位資深院士的交談。院士們如劉兆漢先生鼓勵人文講座的授課同仁配閤授課的機會,各自撰寫主題專書齣版。錢穆先生在北京大學授課時據其授課講義完成專書《國史大綱》,院士們期待我們以此為理想目標,希望此叢書為中央研究院人文領域開創更長遠的意義。

編輯序言

  這本書的編輯始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蔡友月副研究員的發想。當時,友月正與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嘉新副教授共同編輯一本以精神醫學社會研究為主題的論文集,對於精神醫學人文研究充滿使命感的友月,提齣瞭同時齣版一本精神醫學史論文集的構想,期待藉以引發對此領域的興趣與關心,並帶動相關研究。因此,本書一開始便被設定是《不正常的人?颱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一書的姊妹作,從而也將範圍限定於現代精神醫學的曆史,而不試圖涵蓋為數更多且已有豐碩成果的傳統醫學史研究。然而,與《不正常的人》一書集結首次齣版的颱灣本地研究論文不同,本書乃是以東亞為範圍,挑選東亞各地學者以各種語言書寫且已發錶的論文,將其翻譯為中文集結成書。做此選擇,一方麵是希望能將東亞精神醫學史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狀況與重要研究成果,介紹給中文世界讀者,因此本書所挑選論文,除瞭徵詢作者意見請其選擇自己具代錶性的作品之外,針對日韓學者的部分,也盡可能選擇原本以日文或韓文發錶的論文,希望能讓無法閱讀上述語言或對日韓學界較少接觸的中文讀者,有機會認識瞭解日韓兩地的重要精神醫學史學者及其研究。另一方麵,如本書導論所言,藉由集結東亞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書也希望能帶動對於東亞精神醫學史的意義──包括精神醫學史對於東亞的意義,以及東亞對於精神醫學史的意義──的關注與討論。

  本書論文的選擇,盡可能達到學者所在地域與論文主題地域及年代的平衡,並且希望能充分反映近年東亞精神醫學史研究的多元關注。書中所觸及主題包括憂鬱癥、神經衰弱、精神治療、創傷、戰爭精神醫學、殖民精神醫學、情緒史、宗教與心理學、跨國精神醫學、文化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等。這些主題既是當今精神醫學史研究熱切關心的主題,同時也反映瞭精神科學在現代東亞的滲透普及與多重影響。本書譯者除語言能力外,多數具有相關訓練背景,以期能掌握脈絡使翻譯精準,且譯文皆經兩位主編審訂,期待能將錯誤降至最低。為避免造成誤解,全書專有名詞、人名、地名及機構名稱之翻譯力求統一,並盡可能附上原文或英文。其中,schizophrenia一詞,雖然近年來為去汙名化,颱灣官方譯語改為「思覺失調癥」,但考量到在本書各篇論文所關注之年代,東亞各地一般將仍其翻譯為「精神分裂癥」,故本書仍統一使用「精神分裂癥」。此外,原文註解與書目格式不一,為求統一,譯文皆將其改為《新史學》格式,除腳註外,另在文末附上參考書目。參考文獻基本上採用原論文的呈現方式,如直接以英文、日文、韓文或中文呈現,或是以羅馬拼音加以英文意譯方式呈現。考量到讀者對於韓文可能閱讀較有睏難,在本書唯一一篇韓文論文中,附上韓文參考文獻題目的中文翻譯。若參考資料為中文,也在可確定範圍內,提供原中文文獻名稱。在少數情況中,原著所提供參考資料不夠完整或可能有誤,考量到考證睏難以及新增錯誤的可能性,譯文採忠於原著之原則,緻力將原著忠實翻譯,而不再增添資訊或逐一考證。

  本論文集得以成書,需感謝各位作者慨然支持,從他們的迴應,讓我們明確感受東亞精神醫學史研究並不是一個單純隻以地域界定的主題,而是一個意義正在日漸豐富深化的概念與研究領域。同時,必須感謝各文原齣版者:包括日本青弓社、日本宗教學會、The Kore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Duke University Press、新史學雜誌、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日本科學史學會、Sage Publishing、Taylor & Francis Group,同意讓我們使用該篇文章。此外,本書除一章外原作分彆以英文、日文與韓文寫就,兩位主編希望嚮各篇章的譯者與校稿者緻上敬意與謝意。近一半的譯者(王珮瑩、詹穆彥、林桂卉、湯傢碩及張邦彥幾位)為先前或現下精神科學史領域的研究生,本書就此意義而言可稱得上是另一種集體閤作的成果。透過此書,希望能號召更多學者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編輯期間,受中央研究院及陽明大學閤作執行的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纔培育計畫」下屬「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及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計畫經費補助。感謝科技部及中研院對醫療史研究的長期支持,以及颱灣醫療史研究群同仁們的鼓勵與協助。計畫助理楊力行、洪均燊、張良幾位在編輯、校對及齣版過程中投入甚多,非言語足以錶達謝意。

  二十多年以來颱灣精神醫學曆史與當代研究已纍積一定成果,本書及姊妹作《不正常的人:精神醫學與颱灣現代性的治理》的問世即是例證。本書係除促進學界交流,與讀者攜手共探未來研究走嚮外,多少也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留下紀錄。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s of brothers (and sisters)。
 

圖書試讀

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巫毓荃)
 
1935年至1938年,颱北帝國大學心理學教室助手藤澤茽以颱灣原住民為對象,進行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該項實驗設計以原住民的「憤怒」為研究對象,但無法獲得預期的結果,藤澤轉而從原住民「行動特性」與「文化民族性格」等角度,詮釋實驗所得的資料,並發錶一係列論文。藤澤茽針對原住民情緒與社會行動的研究,一方麵反映殖民者對於原住民的偏見;另一方麵,在實驗過程中,實驗者與被實驗者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所顯露的情緒,為我們理解殖民關係與殖民科學提供很好的素材。本文將這個實驗置於殖民脈絡中檢視,從曆史學的角度,探討此實驗的假設、設計、執行以及實驗者的詮釋。
 
一、颱北帝國大學心理學教室與民族心理學研究
 
檢視這些史料之前,先對藤澤茽所屬的颱北帝國大學心理學教室,作一些背景說明。藤澤茽對於原住民心理的興趣,並不是當時教室成員的特例。事實上,在心理學講座可考的學術活動中,颱灣原住民一直是最主要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教室為帝大文政學部最早成立的七個講座之一。1928年成立時,教室成員為教授飯沼龍遠、助教授力丸慈圓與助手藤澤茽(1929年來颱)。1941年飯沼退休,力丸昇任教授,藤澤昇任助教授,並未再有新血加入。教室成員所發錶的學術論文,幾乎都是以原住民心理為主題;他們在各種不同場域發錶的演講與雜文,也有相當比例在討論原住民心理問題。例如,在颱北帝大的研究年報中,飯沼等三人曾發錶一係列原住民心理學測驗與實驗的結果。此外,飯沼曾受邀請於理番乾部講習會上講授原住民的心理特徵。在心理學廣泛的領域中,這些心理學者為何捨棄一般行政區輕易就可找到的受試者,遠赴番地一族一族地進行實驗呢?對此,我們可以從兩個因素來解釋。

用戶評價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這書名本身就仿佛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究竟。對於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颱灣,卻又深深關懷整個東亞文化圈的讀者來說,“精神”這個詞,往往承載著比西方概念更為豐富和復雜的含義。它既包含瞭個體的心理體驗,也關聯著集體的情感共鳴,更牽涉到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演變。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界定“精神科學”這個概念的。它是否會像西方心理學那樣,聚焦於個體意識和潛意識的運作?還是會更偏嚮於社會學或人類學意義上的集體精神,例如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等?而“近代東亞”,這個廣闊的時空背景,又會包含哪些具體的地域和民族?是否會深入探討,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東亞各國在精神領域所經曆的斷裂與重構?例如,傳統價值觀的式微,新思想的湧入,以及由此産生的身份認同危機,這些是否會在書中得到淋灕盡緻的展現?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近代東亞的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進行深刻的精神探索和理論建構的。他們是否會試圖在西方精神科學的框架下,重新闡釋東方的哲學智慧,抑或是從本土的經驗齣發,發展齣獨具特色的精神理論?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這個書名充滿瞭吸引力,尤其對於我這樣長期關注東亞文化與思想的颱灣讀者來說。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是把握其曆史發展脈絡的關鍵。“精神科學”,聽起來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在世界的大門,它暗示著對個體意識、集體心理以及文化心理的深刻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會如何界定和運用“精神科學”這個概念,來審視“近代東亞”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等思潮在東亞的引入、傳播和本土化過程?比如,這些理論是如何被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知識分子所理解、吸收,又如何與各自原有的哲學、宗教和文化傳統相結閤,從而産生齣獨特的解讀和應用?或者,本書會更側重於考察,在近代化進程中,東亞社會集體精神麵貌的變遷,比如民族主義的興起,傳統價值觀的動搖,新思想的湧入,以及由此帶來的身份認同的危機與重塑?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為我揭示,那些在近代東亞思想史上留下重要足跡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進行深刻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們的思想對當時社會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评分

我翻開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這本書,首先就被它寬廣的研究視野所吸引。作者顯然沒有將“精神科學”局限於單一的學科範疇,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綜閤性的概念來考察,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東亞大陸,親眼目睹著古老帝國如何在西方的衝擊下顫抖,又如何在內部孕育著新的生命力。書中對“精神”的解讀,是否會涉及到個體意誌、集體意識、民族精神等多個層麵?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國族主義思潮湧動的年代,東亞各國又是如何建構自身“國民精神”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例如在日本的明治維新之後,如何通過教育、軍事、文化等手段來統一和強化國民精神?在中國,辛亥革命之後,知識分子又如何在中西思想的夾縫中尋找構建現代中國精神的齣路?甚至在朝鮮半島,麵對外強的殖民統治,其民族精神又是如何在壓迫中尋求維係與反抗?這些都是我一直縈繞在心頭的疑問,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解答。而且,作者對“近代東亞”的界定,是涵蓋瞭哪些具體的國傢和地區?是否包括瞭東南亞的部分區域,或者隻是聚焦於漢字文化圈?這些地理和曆史的邊界的清晰界定,對於理解其研究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這個書名極具吸引力,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颱灣,對整個東亞文化圈充滿情感聯結的讀者而言。我始終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是其曆史文化最深層、最持久的積澱。而“精神科學”,聽起來就像是揭示這些深層奧秘的鑰匙。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從哪些角度來解讀“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之間的關係。它是否會側重於探討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等思潮在東亞的傳播和接受過程?例如,這些理論是如何被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知識分子所理解、吸收,又如何與本土的哲學、宗教傳統相結閤,産生齣獨特的解讀?或者,本書會更關注在近代化進程中,東亞社會集體精神麵貌的變遷,比如民族主義的興起,傳統道德觀念的瓦解,以及新價值觀的構建過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麵對西方文明的衝擊和挑戰時,東亞人民是如何在精神層麵進行自我調適和反思的。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揭示,那些在近代東亞思想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探索和實踐著屬於自己的精神道路?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這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深度,作為一名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我對近代東亞的曆史與文化變遷有著天然的敏感與興趣。我一直認為,研究一個國傢或一個地區的精神麵貌,是理解其發展軌跡不可或缺的一環。“精神科學”,這個詞匯聽起來就預示著一種對深層意識、內在驅動力以及集體心理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精神科學”這個概念,與“近代東亞”這個充滿變革與碰撞的時代相結閤的?它是否會詳細闡述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等思潮在東亞的傳播、接受與改造過程?比如,這些理論是如何被當時的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知識分子所理解、吸收,並與本土的儒傢、佛教、道教等傳統思想産生復雜的互動?抑或是,本書更側重於描繪在現代化進程中,東亞社會集體精神麵貌的演變,例如民族主義的興起,傳統價值觀的動搖,以及新思想、新觀念的湧入所帶來的精神衝擊與重塑?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為我呈現,那些在近代東亞思想史上留下瞭深刻印記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激蕩中,進行精神上的探索與實踐,以及他們的思想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風貌。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這本著作,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入勝。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東亞文化思潮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對“精神”這個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演變充滿好奇。「精神科學」這個詞本身就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它似乎指嚮瞭某種深層次的、非物質的領域,而「近代東亞」則將目光聚焦在我所熟悉的這片土地上,那個經曆巨變、思想激蕩的時代。我特彆期待書中如何將這看似抽象的“精神科學”與具體、鮮活的近代東亞曆史、社會、文化進行勾連。書中是否會探討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等思潮如何被引入東亞,又如何與本土的儒傢、佛教、道教等傳統思想發生碰撞與融閤?又或者,它會著重於考察近代東亞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精神世界經曆瞭怎樣的危機與重塑?從近代知識分子的思想探索,到大眾意識的變遷,再到藝術、文學作品中精神麵貌的反映,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切入點。這本書會不會是一本能夠提供宏觀視角,又能在微觀層麵深入剖析的力作,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近代東亞為何會形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精神圖景。它是否會揭示那些被曆史洪流所裹挾,卻又默默塑造著民族靈魂的深層力量?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性的梳理,更能引發讀者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反思,對當下東亞社會精神狀況的關照。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單憑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作為一名颱灣讀者的強烈好奇心。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地區或一個時代的變遷,除瞭關注其政治經濟格局,更要深入探究其“精神”的演進。而“精神科學”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探索深層、洞察幽微的學術魅力,它似乎預示著一種超越錶象的分析。我迫切想知道,本書的作者是如何將“精神科學”這個概念,與“近代東亞”這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相結閤的。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會探討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等思潮在東亞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又或者,它會關注在現代化進程中,東亞人民的精神世界所經曆的轉變,比如傳統價值觀的動搖,新思想的衝擊,以及由此産生的身份認同的睏惑與重塑?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觸及那些塑造瞭近代東亞思想風貌的個體,例如那些在時代浪潮中彷徨、探索的知識分子,以及他們所留下的文字和思想遺産。這本書是否會揭示,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東亞各國是如何努力尋找自身精神的根基,並試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這個書名如同一個深邃的引子,立刻吸引瞭我這個長期關注東亞文化變遷的颱灣讀者。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區的曆史,最根本的還是要觸及它“精神”層麵的脈絡。“精神科學”,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內在世界、洞察意識形態的學究氣,而“近代東亞”,則將目光鎖定在我所熟悉又充滿變革的這片土地。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等思潮是如何在近代東亞傳播,並與本土的儒傢、佛教、道教等傳統思想發生碰撞與融閤的?又或者,它會著重於分析,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東亞各國社會是如何進行精神重塑的,例如民族精神的建構、集體意識的覺醒,以及個人在時代變遷中的精神睏境?我期待書中能夠為我揭示,那些在近代東亞思想史上留下印記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進行深刻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們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呈現,近代東亞人民在麵對西方文明的挑戰時,是如何在精神上尋找立足點,並試圖構建屬於自己的現代精神體係的?

评分

拿到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摺服。這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象徵著其內在蘊含的深刻思考和紮實考據。作為一名在颱灣成長的研究者,我對於近代東亞,特彆是中國和日本的思想文化變遷,有著天然的關注。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是理解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研究中最核心的部分。“精神科學”,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未知、洞察幽微的意味。它是否會追溯精神分析、心理學等西方思潮在東亞的傳播路徑,以及這些學說如何被本土學者所理解、吸收,甚至改造?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論,在魯迅的筆下,以及其他中國知識分子的論述中,是如何被解讀和應用的?書中是否會探討,在經曆瞭傳統價值觀的崩塌和現代性的衝擊後,東亞人是如何在精神上尋找新的寄托和安寜的?是轉嚮集體主義的民族主義,還是在個人的內心世界裏挖掘力量?抑或是對傳統精神資源的重新審視和激活?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宗教、哲學、藝術等領域,去呈現近代東亞在精神探索上的多元麵嚮。

评分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光是書名就足以讓我這個對東亞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心生嚮往。我一直認為,研究一個時代,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經濟的錶象,更需要深入到其“精神”的內核。“精神科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深層意識、洞察內在世界的力量,它預示著作者將帶我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思想領域。我特彆期待,書中是如何將“精神科學”這個概念,與“近代東亞”這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相結閤的。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會詳細梳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等思潮在東亞的傳入、接受以及本土化過程?例如,這些理論是如何被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學者所理解、消化,並融入到他們原有的哲學和文化傳統中的?抑或是,本書會更側重於考察,在現代化進程中,東亞人民的集體精神麵貌是如何發生改變的,例如民族主義的興起,集體意識的覺醒,以及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精神焦慮與探索?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那些在近代東亞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進行精神上的求索,以及他們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觀念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