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神经衰弱、精神治疗、创伤、战争精神医学、殖民精神医学、情绪史、宗教与心理学、跨国精神医学、文化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等
既是当今精神医学史研究热切关心的主题
也反映精神科学在近代东亚的渗透普及与多重影响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精选台、港、日、韩等地知名学者的代表性着作,将其翻译为繁体中文集结出版。全书在探讨东亚近代性的「近代的东亚」、探讨精神科学与治理的「治理的东亚」,以及探讨知识技术跨国流动的「移动的东亚」三大主轴,各篇专文的研究主题包括日本的忧郁症、日本动力精神医学与新兴宗教的纠葛、日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休克疗法、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创伤神经症、韩国人本精神医学传统的建立、韩国殖民时期的情绪文化政治学、华人社会的缩阳症、中国的神经衰弱、当代中国的心理热、台湾殖民时期的心理实验、台湾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流行病学研究等。这些专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历史洞见,体现了当代精神科学史的最新进展,也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的纠结历史,以及东亚精神科学史的特殊性。
本书设定读者来自中文世界,因此收录的文章大多原以外文撰写。就主题而论,全书十一章大致可区分为三类。第一篇「近代的东亚」,探讨精神科学在体现与建构东亚现代性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治理的东亚」则试图梳理精神科学与社会重整、帝国建构间的关系。最后,「移动的东亚」则透过追随精神科学知识与技术移动的轨迹,讨论这些科学与东亚本身具有的流动性。
本书涵盖的区域甚广,包括斯里兰卡、台湾、日本、夏威夷、琉球、缅甸、泰国、菲律宾、社会群岛、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地。虽以东亚为主要视野,但不以东亚这个人造的地理疆域为限。在东亚相关领域仍待发展的情况下,以坚实史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依然令人期待。
北中淳子〈郁之病〉的前两章节以日本为例,分别讨论传统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转化,以及「现代」与「科学」等概念具有的异质性,着重讨论过去日本数百年间从传统医学中「郁证」到现代精神医学下定义的「忧郁症」间的变化过程。兵头晶子所着〈大正时期的「精神概念」:透过大本教与《变态心理》之争的考察〉一文主要从思想史的层次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延世大学医史学科吕寅硕教授(Yeo In-sok)的〈世富兰偲精神科的设立与人道主义治疗传统的形成:以麦拉伦与李重澈的活动为探讨重心〉一文,主要从人物与制度史的角度梳理韩国近代传教医疗的发展及其本土化过程所具有的特色。黄宣颖的〈当代中国都会心理热的出现〉一文,探讨1990年代起中国社会对心理治疗,学习心理治疗的风潮。以上四篇文章从相当不同的议题与角度,记录下精神科学在近现代东亚社会中的历程。
王文基〈民国时期的神经衰弱与精神科学的兴起〉一文,以神经衰弱的论述与治疗为例,强调20世纪前半叶精神科学理路上的差异,以及各家理论背后在治理中国社会上所提出方案之间的不同。
巫毓荃〈消失的愤怒──日治晚期藤泽茽的原住民心理学实验〉一文的重点为心理学助教藤泽茽所设计的关于愤怒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刘峻的〈情绪的文化政治〉一章,则以报章杂志、文学作品、电影及司法案件记录等史料,深刻的描绘韩国社会在面对殖民统治与现代生活时的精神图像。
铃木晃仁在〈全球理论,在地实作:日本精神医学中的休克疗法,1920-1945〉一文中,探讨日本採用新式精神医学疗法所具有的在地意义。
中村江里的〈日本「隐形」的战争创伤:医学、社会与军阵精神伤患〉一文,观察到其所强调的日本特色,试图解答创伤为何无法于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于日本找到立足之地。
吴易叡的〈从「种族化」到「世界公民」:台湾的「跨国性」与世界卫生组织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一文,记录下知识流动的复杂过程与深刻的社会文化意涵。
姜学豪(Howard Chiang)的文章〈文化与精神医学的越洋转译:「缩阳」如何成为文化结合症候群〉着重则是「缩阳」(koro)此一疾病范畴在文化与国家间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