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精神科学
  • 近代东亚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日本
  • 韩国
  • 中国
  • 亚洲思想
  • 现代性
  • 知识分子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忧郁症、神经衰弱、精神治疗、创伤、战争精神医学、殖民精神医学、情绪史、宗教与心理学、跨国精神医学、文化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等
既是当今精神医学史研究热切关心的主题
也反映精神科学在近代东亚的渗透普及与多重影响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精选台、港、日、韩等地知名学者的代表性着作,将其翻译为繁体中文集结出版。全书在探讨东亚近代性的「近代的东亚」、探讨精神科学与治理的「治理的东亚」,以及探讨知识技术跨国流动的「移动的东亚」三大主轴,各篇专文的研究主题包括日本的忧郁症、日本动力精神医学与新兴宗教的纠葛、日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休克疗法、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创伤神经症、韩国人本精神医学传统的建立、韩国殖民时期的情绪文化政治学、华人社会的缩阳症、中国的神经衰弱、当代中国的心理热、台湾殖民时期的心理实验、台湾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流行病学研究等。这些专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历史洞见,体现了当代精神科学史的最新进展,也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的纠结历史,以及东亚精神科学史的特殊性。

  本书设定读者来自中文世界,因此收录的文章大多原以外文撰写。就主题而论,全书十一章大致可区分为三类。第一篇「近代的东亚」,探讨精神科学在体现与建构东亚现代性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治理的东亚」则试图梳理精神科学与社会重整、帝国建构间的关系。最后,「移动的东亚」则透过追随精神科学知识与技术移动的轨迹,讨论这些科学与东亚本身具有的流动性。

  本书涵盖的区域甚广,包括斯里兰卡、台湾、日本、夏威夷、琉球、缅甸、泰国、菲律宾、社会群岛、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地。虽以东亚为主要视野,但不以东亚这个人造的地理疆域为限。在东亚相关领域仍待发展的情况下,以坚实史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依然令人期待。

  北中淳子〈郁之病〉的前两章节以日本为例,分别讨论传统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转化,以及「现代」与「科学」等概念具有的异质性,着重讨论过去日本数百年间从传统医学中「郁证」到现代精神医学下定义的「忧郁症」间的变化过程。兵头晶子所着〈大正时期的「精神概念」:透过大本教与《变态心理》之争的考察〉一文主要从思想史的层次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延世大学医史学科吕寅硕教授(Yeo In-sok)的〈世富兰偲精神科的设立与人道主义治疗传统的形成:以麦拉伦与李重澈的活动为探讨重心〉一文,主要从人物与制度史的角度梳理韩国近代传教医疗的发展及其本土化过程所具有的特色。黄宣颖的〈当代中国都会心理热的出现〉一文,探讨1990年代起中国社会对心理治疗,学习心理治疗的风潮。以上四篇文章从相当不同的议题与角度,记录下精神科学在近现代东亚社会中的历程。

  王文基〈民国时期的神经衰弱与精神科学的兴起〉一文,以神经衰弱的论述与治疗为例,强调20世纪前半叶精神科学理路上的差异,以及各家理论背后在治理中国社会上所提出方案之间的不同。

  巫毓荃〈消失的愤怒──日治晚期藤泽茽的原住民心理学实验〉一文的重点为心理学助教藤泽茽所设计的关于愤怒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刘峻的〈情绪的文化政治〉一章,则以报章杂志、文学作品、电影及司法案件记录等史料,深刻的描绘韩国社会在面对殖民统治与现代生活时的精神图像。
  铃木晃仁在〈全球理论,在地实作:日本精神医学中的休克疗法,1920-1945〉一文中,探讨日本採用新式精神医学疗法所具有的在地意义。

  中村江里的〈日本「隐形」的战争创伤:医学、社会与军阵精神伤患〉一文,观察到其所强调的日本特色,试图解答创伤为何无法于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于日本找到立足之地。

  吴易叡的〈从「种族化」到「世界公民」:台湾的「跨国性」与世界卫生组织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一文,记录下知识流动的复杂过程与深刻的社会文化意涵。

  姜学豪(Howard Chiang)的文章〈文化与精神医学的越洋转译:「缩阳」如何成为文化结合症候群〉着重则是「缩阳」(koro)此一疾病范畴在文化与国家间的流动。
 
《心智的迷宫: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前沿探索》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理论前沿,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心智地图”。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哲学思辨,而是借助尖端的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经颅磁刺激(TMS)以及单细胞测序等,去追溯意识、感知、记忆、决策乃至情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全书结构严谨,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科普的易读性,力图揭示人类心智运作的内在机制,并探讨其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动态变化。 第一部分:感知的构建与现实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感觉信息如何被大脑捕获、编码并转化为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我们从最基础的视觉通路讲起,探讨视觉皮层中信息的层级处理,从边缘检测到物体识别的复杂计算过程。重点阐述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信息流动的动态平衡,解释了幻觉、错觉以及注意力盲点是如何揭示感知系统内在约束的。 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听觉、触觉乃至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的神经编码机制。尤其关注跨模态整合(Multisensory Integration)的现象,即大脑如何巧妙地将来自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融合成一个连贯、统一的感官体验。例如,视觉对听觉的“贝克-科里假说”(Ventriloquism Effect)在不同情境下的神经关联机制被详细分析。 此外,本书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身体状态、运动规划与高级认知功能之间的双向联系,通过运动皮层、感觉运动整合区(Somatic Motor Area)的最新研究,展示了心智并非仅仅是抽象的计算,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理存在之中。 第二部分:记忆、学习与适应性编码 记忆是心智的基石,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经典难题。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工作记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神经学基础。我们回顾了海马体在情景记忆形成中的核心作用,并聚焦于突触可塑性理论——长时程增强(LTP)与长时程抑制(LTD)——如何从细胞层面支持信息的存储。 学习过程,尤其是奖励驱动的学习,被置于核心地位进行剖析。多巴胺能系统的作用,从腹侧被盖区(VTA)到伏隔核(NAcc)的通路,如何调控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并驱动行为的适应性调整,被置于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我们还探讨了记忆的巩固(Consolidation)、提取(Retrieval)与重塑(Reconsolidation)的复杂过程。尤其关注记忆的脆弱性与可塑性,以及创伤性记忆的神经回路特性,为理解和干预病理性记忆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决策、执行控制与高级认知网络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更为复杂的认知功能:决策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和执行控制。前额叶皮层(PFC)不再被视为一个均质的区域,而是被分解为多个功能子区域,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工作记忆和规则切换中的作用,以及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在价值评估和情绪调节中的独特贡献。 我们运用计算神经科学的模型,解释了“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和“风险规避”等经济行为学现象背后的神经计算过程。决策的非理性偏见,如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和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被追踪到特定脑区间的信号竞争与整合失败。 执行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冲突监测与错误校正的回路(如前扣带皮层ACC),被详细分析。本书强调了执行功能网络在应对环境变化和维持目标导向行为中的关键地位,并通过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神经病理学研究,佐证了这些网络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情感、社会心智与意识的谜团 情感体验是人类经验的核心,本部分着重于情感的神经回路。杏仁核(Amygdala)作为恐惧和唤醒的核心枢纽,其在保护性反应中的作用被细致描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前额叶皮层如何调节和抑制杏仁核的过度反应,揭示了情绪的复杂调控机制。 社会认知是人类生存的关键。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在理解他人意图和共情(Empathy)中的作用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我们研究了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的神经基础,即我们如何构建对他人信念、欲望和意图的心理模型,这一过程涉及到颞顶联合区(TPJ)和内侧前额叶(mPFC)的协作。 最后,本书以最引人入胜的挑战——意识——收尾。虽然“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依然存在,但本书梳理了整合信息理论(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等主要的神经科学尝试,试图从信息整合度、全局可访问性等角度,寻找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通过对睡眠、麻醉和感知阈下刺激的研究,我们力图界定意识经验的边界与机制。 总结与展望 《心智的迷宫》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它强调了多尺度、多模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预示着未来认知神经科学将更加依赖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以及对人脑连接组的深入理解,以期最终破译人类心智的运作密码。本书适合对人脑和认知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渴望了解前沿科学进展的专业人士阅读。

著者信息

作、编者简介

王文基


  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兼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兴趣为科学史,精神医学及殖民医学史。早期研究涵盖欧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时期台湾癞病史。晚近研究主题为二十世纪华人社会的精神疾病及心理卫生。与学界友人合编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组真相》(2012),《台湾科技争议岛》(2015),《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2017)等书。

巫毓荃

  台湾大学医学系学士,原为精神科医师, 2012年于伦敦大学学院卫尔康医学史研究中心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其主要研究兴趣为东亚的精神医学、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史。论文曾发表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新史学》、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History of Science等期刊。目前研究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日本的心理治疗,包括自西方引入以及日本本土的心理治疗法。除了尝试脉络性地理解心理治疗的概念与实作外,也强调东西方的比较。

作者简介

北中淳子(Junko Kitanaka)


  庆应义塾大学人文学科人类学教授

兵头晶子(Akiko Hyodo)

  大坂大学文学博士

吕寅硕(In-Sok Yeo)

  延世大学医科大学医史学科教授兼主任

刘峻(Theodore Jun Yoo)

  韩国延世大学韩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铃木晃仁(Akihito Suzuki)

  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教授

中村江里(Eri Nakamura)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吴易叡(Yi-Jui Harry Wu)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学伦理及人文学部助理教授兼副主任

姜学豪(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系专任助理教授

黄宣颖(Hsuan-Ying Huang)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

译者简介

王珮莹


  曾任职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林桂卉

  国立台湾大学担任研究助理

官晨怡

  台大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陈令杰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

张邦彦

  任职于台大医院环境及职业医学部

张泓昊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

汤家硕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

彭婷纹

  任职于贸易代理商

詹穆彦

  清华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组硕士

图书目录

中研院人文讲座丛书总序

编辑序言
绪论 东亚及跨界视野下的精神科学史

郁之病 北中淳子着、王珮莹译
大正时期的「精神概念」:透过大本教与《变态心理》之争的考察 兵头晶子着、王珮莹译
世富兰偲精神科的设立与人道主义治疗传统的形成:以麦拉伦与李重澈的活动为探讨重心 吕寅硕(In-Sok Yeo)着、彭婷玟译
民国时期的神经衰弱与精神科学的兴起 王文基着、林桂卉译
消失的愤怒──日治晚期藤泽茽的原住民心理学实验 巫毓荃着
情绪的文化政治 刘峻(Theodore Jun Yoo)着、官晨怡译
全球理论,在地实作:日本精神医学中的休克疗法,1920-1945 铃木晃仁着、张邦彦译
日本「隐形」的战争创伤:医学、社会与军阵精神伤患 中村江里着、陈令杰译
从「种族化」到「世界公民」:台湾的「跨国性」与世界卫生组织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吴易叡着、汤家硕译
文化与精神医学的越洋转译:「缩阳」如何成为文化结合症候群 姜学豪(Howard Chiang)着、张泓昊译
当代中国都会心理热的出现 黄宣颖着、詹穆彦译

索引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中研院人文讲座丛书总序

  中央研究院自2014年1月起成立「中研院人文讲座」,每学期为阳明大学的一、二年级同学开设六门课程,分别针对「社会与经济」、「历史与文明」、「科技与社会」、「艺术与文化」、「哲学与心灵」、「伦理与道德思考」六大领域,目的是建立国内人文教育的课程典范。我们认为,新世代的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科素养。唯有具备人文素养的科技人才,才能带领社会走向一个健康的方向。

  至2018年6月为止人文讲座共开设48门课程,参与开课的同仁达39位,其中包含3位院士,涵盖了本院人文组10个研究所及1个中心。中央研究院对大学人文教育展现这种热忱,希望可以刺激国内人文教育的发展,促成国人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由于黄进兴副院长的协调,自2017年9月起台北医学大学与国防医学院加入人文讲座。我们提供一流的师资与中央研究院的院区作为教室,欢迎各校同学分享中央研究院的软硬体资源。

  中研院人文讲座丛书的构想,来自于王汎森前副院长与数位资深院士的交谈。院士们如刘兆汉先生鼓励人文讲座的授课同仁配合授课的机会,各自撰写主题专书出版。钱穆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据其授课讲义完成专书《国史大纲》,院士们期待我们以此为理想目标,希望此丛书为中央研究院人文领域开创更长远的意义。

编辑序言

  这本书的编辑始于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蔡友月副研究员的发想。当时,友月正与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陈嘉新副教授共同编辑一本以精神医学社会研究为主题的论文集,对于精神医学人文研究充满使命感的友月,提出了同时出版一本精神医学史论文集的构想,期待借以引发对此领域的兴趣与关心,并带动相关研究。因此,本书一开始便被设定是《不正常的人?台湾精神医学与现代性的治理》一书的姊妹作,从而也将范围限定于现代精神医学的历史,而不试图涵盖为数更多且已有丰硕成果的传统医学史研究。然而,与《不正常的人》一书集结首次出版的台湾本地研究论文不同,本书乃是以东亚为范围,挑选东亚各地学者以各种语言书写且已发表的论文,将其翻译为中文集结成书。做此选择,一方面是希望能将东亚精神医学史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状况与重要研究成果,介绍给中文世界读者,因此本书所挑选论文,除了征询作者意见请其选择自己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外,针对日韩学者的部分,也尽可能选择原本以日文或韩文发表的论文,希望能让无法阅读上述语言或对日韩学界较少接触的中文读者,有机会认识了解日韩两地的重要精神医学史学者及其研究。另一方面,如本书导论所言,借由集结东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也希望能带动对于东亚精神医学史的意义──包括精神医学史对于东亚的意义,以及东亚对于精神医学史的意义──的关注与讨论。

  本书论文的选择,尽可能达到学者所在地域与论文主题地域及年代的平衡,并且希望能充分反映近年东亚精神医学史研究的多元关注。书中所触及主题包括忧郁症、神经衰弱、精神治疗、创伤、战争精神医学、殖民精神医学、情绪史、宗教与心理学、跨国精神医学、文化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等。这些主题既是当今精神医学史研究热切关心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精神科学在现代东亚的渗透普及与多重影响。本书译者除语言能力外,多数具有相关训练背景,以期能掌握脉络使翻译精准,且译文皆经两位主编审订,期待能将错误降至最低。为避免造成误解,全书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及机构名称之翻译力求统一,并尽可能附上原文或英文。其中,schizophrenia一词,虽然近年来为去污名化,台湾官方译语改为「思觉失调症」,但考量到在本书各篇论文所关注之年代,东亚各地一般将仍其翻译为「精神分裂症」,故本书仍统一使用「精神分裂症」。此外,原文註解与书目格式不一,为求统一,译文皆将其改为《新史学》格式,除脚註外,另在文末附上参考书目。参考文献基本上採用原论文的呈现方式,如直接以英文、日文、韩文或中文呈现,或是以罗马拼音加以英文意译方式呈现。考量到读者对于韩文可能阅读较有困难,在本书唯一一篇韩文论文中,附上韩文参考文献题目的中文翻译。若参考资料为中文,也在可确定范围内,提供原中文文献名称。在少数情况中,原着所提供参考资料不够完整或可能有误,考量到考证困难以及新增错误的可能性,译文採忠于原着之原则,致力将原着忠实翻译,而不再增添资讯或逐一考证。

  本论文集得以成书,需感谢各位作者慨然支持,从他们的回应,让我们明确感受东亚精神医学史研究并不是一个单纯只以地域界定的主题,而是一个意义正在日渐丰富深化的概念与研究领域。同时,必须感谢各文原出版者:包括日本青弓社、日本宗教学会、The Kore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Duke University Press、新史学杂志、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日本科学史学会、Sage Publishing、Taylor & Francis Group,同意让我们使用该篇文章。此外,本书除一章外原作分别以英文、日文与韩文写就,两位主编希望向各篇章的译者与校稿者致上敬意与谢意。近一半的译者(王珮莹、詹穆彦、林桂卉、汤家硕及张邦彦几位)为先前或现下精神科学史领域的研究生,本书就此意义而言可称得上是另一种集体合作的成果。透过此书,希望能号召更多学者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编辑期间,受中央研究院及阳明大学合作执行的科技部「新世代跨领域科学人才培育计画」下属「医疗史研究群的建构与发展」计画,及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卫生与东亚社会」计画经费补助。感谢科技部及中研院对医疗史研究的长期支持,以及台湾医疗史研究群同仁们的鼓励与协助。计画助理杨力行、洪均燊、张良几位在编辑、校对及出版过程中投入甚多,非言语足以表达谢意。

  二十多年以来台湾精神医学历史与当代研究已累积一定成果,本书及姊妹作《不正常的人:精神医学与台湾现代性的治理》的问世即是例证。本书系除促进学界交流,与读者携手共探未来研究走向外,多少也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留下纪录。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s of brothers (and sisters)。
 

图书试读

消失的愤怒──日治晚期藤泽茽的原住民心理学实验(巫毓荃)
 
1935年至1938年,台北帝国大学心理学教室助手藤泽茽以台湾原住民为对象,进行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该项实验设计以原住民的「愤怒」为研究对象,但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藤泽转而从原住民「行动特性」与「文化民族性格」等角度,诠释实验所得的资料,并发表一系列论文。藤泽茽针对原住民情绪与社会行动的研究,一方面反映殖民者对于原住民的偏见;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与被实验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所显露的情绪,为我们理解殖民关系与殖民科学提供很好的素材。本文将这个实验置于殖民脉络中检视,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此实验的假设、设计、执行以及实验者的诠释。
 
一、台北帝国大学心理学教室与民族心理学研究
 
检视这些史料之前,先对藤泽茽所属的台北帝国大学心理学教室,作一些背景说明。藤泽茽对于原住民心理的兴趣,并不是当时教室成员的特例。事实上,在心理学讲座可考的学术活动中,台湾原住民一直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教室为帝大文政学部最早成立的七个讲座之一。1928年成立时,教室成员为教授饭沼龙远、助教授力丸慈圆与助手藤泽茽(1929年来台)。1941年饭沼退休,力丸昇任教授,藤泽昇任助教授,并未再有新血加入。教室成员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几乎都是以原住民心理为主题;他们在各种不同场域发表的演讲与杂文,也有相当比例在讨论原住民心理问题。例如,在台北帝大的研究年报中,饭沼等三人曾发表一系列原住民心理学测验与实验的结果。此外,饭沼曾受邀请于理番干部讲习会上讲授原住民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学广泛的领域中,这些心理学者为何舍弃一般行政区轻易就可找到的受试者,远赴番地一族一族地进行实验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因素来解释。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 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折服。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象征着其内在蕴含的深刻思考和扎实考据。作为一名在台湾成长的研究者,我对于近代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思想文化变迁,有着天然的关注。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理解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研究中最核心的部分。“精神科学”,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洞察幽微的意味。它是否会追溯精神分析、心理学等西方思潮在东亚的传播路径,以及这些学说如何被本土学者所理解、吸收,甚至改造?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在鲁迅的笔下,以及其他中国知识分子的论述中,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在经历了传统价值观的崩塌和现代性的冲击后,东亚人是如何在精神上寻找新的寄托和安宁的?是转向集体主义的民族主义,还是在个人的内心世界里挖掘力量?抑或是对传统精神资源的重新审视和激活?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去呈现近代东亚在精神探索上的多元面向。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这书名本身就仿佛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究竟。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台湾,却又深深关怀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读者来说,“精神”这个词,往往承载着比西方概念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含义。它既包含了个体的心理体验,也关联着集体的情感共鸣,更牵涉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界定“精神科学”这个概念的。它是否会像西方心理学那样,聚焦于个体意识和潜意识的运作?还是会更偏向于社会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集体精神,例如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等?而“近代东亚”,这个广阔的时空背景,又会包含哪些具体的地域和民族?是否会深入探讨,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东亚各国在精神领域所经历的断裂与重构?例如,传统价值观的式微,新思想的涌入,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些是否会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近代东亚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进行深刻的精神探索和理论建构的。他们是否会试图在西方精神科学的框架下,重新阐释东方的哲学智慧,抑或是从本土的经验出发,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精神理论?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单凭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作为一名台湾读者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的变迁,除了关注其政治经济格局,更要深入探究其“精神”的演进。而“精神科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深层、洞察幽微的学术魅力,它似乎预示着一种超越表象的分析。我迫切想知道,本书的作者是如何将“精神科学”这个概念,与“近代东亚”这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相结合的。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探讨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等思潮在东亚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又或者,它会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东亚人民的精神世界所经历的转变,比如传统价值观的动摇,新思想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与重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触及那些塑造了近代东亚思想风貌的个体,例如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彷徨、探索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所留下的文字和思想遗产。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东亚各国是如何努力寻找自身精神的根基,并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这个对东亚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台湾读者,心生向往。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时代,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的表象,更需要深入到其“精神”的内核。“精神科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深层意识、洞察内在世界的力量,它预示着作者将带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领域。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如何将“精神科学”这个概念,与“近代东亚”这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相结合的。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详细梳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等思潮在东亚的传入、接受以及本土化过程?例如,这些理论是如何被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学者所理解、消化,并融入到他们原有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中的?抑或是,本书会更侧重于考察,在现代化进程中,东亚人民的集体精神面貌是如何发生改变的,例如民族主义的兴起,集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焦虑与探索?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些在近代东亚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进行精神上的求索,以及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这个书名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东亚文化与思想的台湾读者来说。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精神科学”,听起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它暗示着对个体意识、集体心理以及文化心理的深刻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界定和运用“精神科学”这个概念,来审视“近代东亚”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等思潮在东亚的引入、传播和本土化过程?比如,这些理论是如何被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知识分子所理解、吸收,又如何与各自原有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传统相结合,从而产生出独特的解读和应用?或者,本书会更侧重于考察,在近代化进程中,东亚社会集体精神面貌的变迁,比如民族主义的兴起,传统价值观的动摇,新思想的涌入,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那些在近代东亚思想史上留下重要足迹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进行深刻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翻开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 这本书,首先就被它宽广的研究视野所吸引。作者显然没有将“精神科学”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来考察,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东亚大陆,亲眼目睹着古老帝国如何在西方的冲击下颤抖,又如何在内部孕育着新的生命力。书中对“精神”的解读,是否会涉及到个体意志、集体意识、民族精神等多个层面?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国族主义思潮涌动的年代,东亚各国又是如何建构自身“国民精神”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例如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如何通过教育、军事、文化等手段来统一和强化国民精神?在中国,辛亥革命之后,知识分子又如何在中西思想的夹缝中寻找构建现代中国精神的出路?甚至在朝鲜半岛,面对外强的殖民统治,其民族精神又是如何在压迫中寻求维系与反抗?这些都是我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疑问,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而且,作者对“近代东亚”的界定,是涵盖了哪些具体的国家和地区?是否包括了东南亚的部分区域,或者只是聚焦于汉字文化圈?这些地理和历史的边界的清晰界定,对于理解其研究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这个书名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对整个东亚文化圈充满情感联结的读者而言。我始终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是其历史文化最深层、最持久的积淀。而“精神科学”,听起来就像是揭示这些深层奥秘的钥匙。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之间的关系。它是否会侧重于探讨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等思潮在东亚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例如,这些理论是如何被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知识分子所理解、吸收,又如何与本土的哲学、宗教传统相结合,产生出独特的解读?或者,本书会更关注在近代化进程中,东亚社会集体精神面貌的变迁,比如民族主义的兴起,传统道德观念的瓦解,以及新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挑战时,东亚人民是如何在精神层面进行自我调适和反思的。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揭示,那些在近代东亚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和实践着属于自己的精神道路?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这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深度,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对近代东亚的历史与文化变迁有着天然的敏感与兴趣。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是理解其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一环。“精神科学”,这个词汇听起来就预示着一种对深层意识、内在驱动力以及集体心理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精神科学”这个概念,与“近代东亚”这个充满变革与碰撞的时代相结合的?它是否会详细阐述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等思潮在东亚的传播、接受与改造过程?比如,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当时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知识分子所理解、吸收,并与本土的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产生复杂的互动?抑或是,本书更侧重于描绘在现代化进程中,东亚社会集体精神面貌的演变,例如民族主义的兴起,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以及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所带来的精神冲击与重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为我呈现,那些在近代东亚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中,进行精神上的探索与实践,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 这本著作,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东亚文化思潮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对“精神”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演变充满好奇。「精神科学」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似乎指向了某种深层次的、非物质的领域,而「近代东亚」则将目光聚焦在我所熟悉的这片土地上,那个经历巨变、思想激荡的时代。我特别期待书中如何将这看似抽象的“精神科学”与具体、鲜活的近代东亚历史、社会、文化进行勾连。书中是否会探讨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等思潮如何被引入东亚,又如何与本土的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发生碰撞与融合?又或者,它会着重于考察近代东亚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危机与重塑?从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探索,到大众意识的变迁,再到艺术、文学作品中精神面貌的反映,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能够提供宏观视角,又能在微观层面深入剖析的力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近代东亚为何会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精神图景。它是否会揭示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却又默默塑造着民族灵魂的深层力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梳理,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反思,对当下东亚社会精神状况的关照。

评分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这个书名如同一个深邃的引子,立刻吸引了我这个长期关注东亚文化变迁的台湾读者。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最根本的还是要触及它“精神”层面的脉络。“精神科学”,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内在世界、洞察意识形态的学究气,而“近代东亚”,则将目光锁定在我所熟悉又充满变革的这片土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等思潮是如何在近代东亚传播,并与本土的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发生碰撞与融合的?又或者,它会着重于分析,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东亚各国社会是如何进行精神重塑的,例如民族精神的建构、集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困境?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那些在近代东亚思想史上留下印记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进行深刻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呈现,近代东亚人民在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时,是如何在精神上寻找立足点,并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现代精神体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