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帝国」还是「殖民地」?
日本--对国家命运的选择。
◎什么是「外邦图」? 「外邦图」指的是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间,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所制作的地图。当时的近代日本正面临抉择:未来是要跻身在海外拥有殖民地的「帝国」之列,还是成为被殖民的对象?日后日本就以制作外邦图为起点,开始迈向欧美的「帝国」型国家之路。对当时的日本而言,战争可说是无可避免的课题,只能积极制作本国之外的外邦地图,做为面对战争的准备。
◎「外邦图」的作用是什么? 在海外未知的土地战斗时如果没有可靠的地图,不仅找不到攻击目标,也看不见盟友的所在,甚至,可能轻则白费工夫,重则全军覆没;此外,若成为帝国的日本希望在战争中获得的殖民地施行近代化的行政管理,就需要地图辅助。换句话说,战争与殖民地统治都需要地图,日本也因此成立制作地图的机构,制作各式各样的地图。
◎「外邦图」为什么消失? 首先,战场或可能成为战场的区域的地图属于军事情报,必须严加管理,并对外部人员保密。此外从测量到印刷为止的制作过程,也一直都被视为机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累积的地图与航照图因为保密的关系被大量销毁,使得外邦图变得更加神秘。另一方面,海外殖民地的地图,尤其是初期的地图也因为失去管辖单位,而几乎成为被遗忘的存在。
然而,虽然整理留存下来的外邦图的工作持续在进行,但仍因为数量庞大,所以进度非常缓慢,直到二○○○年才加快整理速度,这一段被尘封的战争、殖民往事,才又系统性的回归到众人面前。
◎「外邦图」,也包括台湾? 本书中除中国、韩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也提到台湾的「外邦图」;其中提到的不只是甲午战争前后台湾战略用地型图的测量过程,也谈到甲午战后日本如何重新丈量台湾土地,整理税负,是日台史中比较少提及的一个环节。
然而,「外邦图」反映出来的,不仅只是日本的帝国蓝图,也是日本在对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时,无可避免的殚精竭虑与代价。透过本书,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日本如何走向帝国之路,以及面对可预见必将来临的战争时如何进行备战,也能够从一个过去难以着手的角度重新省视近代日本参与的几个重要战争,以及帝国日本如何做好统治殖民地的准备。除了呈现出日本发展与进入战争时期的进程外,也可说是从不同于过去的角度,呈现日本与亚洲太平洋在这段时期的关系。
★《地理课没教的事》系列畅销书作家 廖振顺 专业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