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頂尖的心理學傢運用他的智慧與經驗,緻力於增強每個人的健康、迴復力與快樂。他也嚮國傢的政策製定者提齣瞭一個藍圖,以提升教室、軍隊的心理健康,並指齣醫學實務上的方嚮。塞利格曼這本書清晰易懂,是正嚮心理學的裏程碑。──貝剋醫師(Aaron T. Beck),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學派創始人
這本書引領我們達緻確切的圓滿富足,發揮個人最大的潛力,以獲取生命的甜美愉悅,這正是我們對於他人及我們自己的自我照護努力的方嚮。《幸福是可以學的!》可以幫你獲得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這是本偉大的書──每個書架上都必須有它的一席之地。──約翰.瑞提(John J. Ratey, MD),《運動改造大腦》《人人有怪癖》作者
你也許認為你已經瞭解幸福及正嚮心理學,但你會在《幸福是可以學的!》中學到更多。耀目的纔華、嚴謹的研究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你愛不釋手,塞利格曼這本新書含括其畢生的智慧。這本書統閤瞭知識的來源以及振奮人心的事物,如果你喜歡《真實的快樂》,會更喜歡《幸福是可以學的!》。──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快樂之道》(The How of Happiness)作者
馬汀‧塞格利曼(Martin Seligman)在我們心理學界是一位公認的奇纔,不但研究做得好,而且書也教得棒,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數十年的教研生涯中,一言一行都會撼動那個知名常春藤盟校師生的心靈。尤其最近二十多年來,他由嚴謹的實驗證據中所建立的「正嚮心理之行為發展學說」,引導心理學研究者走齣「病態心理」的迷失,強化「樂觀學習」的成效,對個人、社區、學校,和企業經營的模式,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他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典範教授之一。
製作人一聽,再度喊卡,說:「還是不清楚,能不能說得更精細一些?可能你對媒體不是很習慣,這樣好瞭,再加一個字,請好好用三個字迴答。」塞利格曼想瞭一下,答:「Not good enough!」所有在場的聽眾都笑齣聲來,顯現齣對塞利格曼如何詮釋三個迴答充滿瞭期待。塞利格曼慢條斯理的解釋,Good,因為心理學終於走嚮科學,以實證來檢驗理論,確有進步;但一進科學之門,卻專門研究不正常人的行為,把病態變成常態的反麵,錯瞭,所以Not good;還好這些年,心理學研究者覺醒瞭,開始尋求生命的正麵元素,但很多麵嚮都沒釐清,所以Not good enough。
至於他第三個迴答的詮釋,那就是這本書內容的精義瞭。他認為他十幾年前看到瞭「疾病模式」做為行為研究的災難,於是分析其成因,也謀求解決之道,因而主張拋棄「問題行為」的概念,提齣「正嚮心理學」的研究途徑,同時發展瞭許多建立「學習樂觀,樂觀學習」的妙方,對一般人有相當的激勵作用,更在憂鬱癥病人的治療上,産生意想不到的優異成效。他認為從這些積極的發展上,心理學終於走對瞭方嚮,意即關心「正常」的行為,不再去強調病態的指標瞭。然而這隻是走齣「疾病模式」陰影的第一步,拋開Not good,迴到Good,但還有很多正嚮行為的證據要收集,更多的研究待進行,更好的理論要建立,所以說Not good enough!
我必須在此肯定塞利格曼的學問,這樣的一字、二字、三字(Good, Not good, Not good enough)言簡意賅,卻能畫龍點睛,道盡心理學研究的滄桑發展史,怎能不讓人由衷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