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耶稣,又如何: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

(不)信耶稣,又如何: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福音派
  • 神学
  • 救赎论
  • 基督教
  • 信仰
  • 福音
  • 未信者
  • 传福音
  • 神学思辨
  • 基督教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信耶稣,得永生」?一个有「基督精神」而没有「口里承认,心里相信」的人,上帝会接纳他吗?那些自私自利、甚至践踏公义但信了耶稣的人,反倒可以得救?上帝对未信者冷酷无情?还是祂有为世人提供「其他得救途径」?

  面对着「上帝普爱世人」与「信者得救」两者之间的张力,历代神学家没有停止过叩问未闻福音者何去何从的问题。他们不以「奥祕」/「 不可知」为由,就轻言放弃探索三一上帝的心意,反倒尝试提出各种建基于圣经和教会传统的拯救理论,孜孜探求上帝给予世人更宽阔之盼望的各种可能。

  本书除了关注未闻、未信福音者的下场,还更希望借此让鼓励基督徒重新思考「得救」和「传福音」究竟意味着甚么,以致真箇活出作主门徒的生命。

 
(不)信耶稣,又如何: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 —— 探索信仰边缘的终极追问 在这部深刻、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中,作者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直面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古老神学难题:对于那些生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未有机会接触到基督教福音信息的人,上帝的公义与慈爱将如何彰显?他们的灵魂归宿究竟何在?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布道手册,也不是对特定教派教义的辩护或批判。相反,它是一次对“普世启示”(General Revelation)与“特殊启示”(Special Revelation)之间复杂张力的深入考察,旨在构建一个既尊重圣经权威,又契合上帝无限慈悲的、更具包容性的神学框架。 第一部分:困境的界定与历史的回响 第一章:福音的必然性与排他性困境 作者首先清晰地界定了问题的核心: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坚定地宣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使徒行传 4:12),耶稣基督是通往父上帝的唯一道路。然而,这种排他性的宣告,在面对广袤的未闻福音的世界时,立刻引发了道德与逻辑上的张力。如果得救的唯一途径是听闻并接受基督,那么那些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深处,或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诚实人,是否因地理或历史的偶然性而被永恒地判决?本书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系统地梳理了支持和反对“未闻福音者得救论”(The Doctrine of the Salvation of the Unevangelized)的经典论点。 第二章:从奥古斯丁到巴特:神学史上的争论 本书追溯了历史上主要神学家对这一议题的探讨。我们审视了早期教父对“自然律”的肯定,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关于“良知”和“未被告知的信仰”(Involuntary Ignorance)的精妙区分。重点聚焦于二十世纪的剧烈转向——卡尔·巴特的“特殊启示的不可或缺性”与“上帝对所有人的旨意”,以及后来的福音派内部对“普世性的恩典”(Unlimited Atonement)如何落实到个人经验层面的争论。作者强调,理解前人的论述,是构建新理解的基石,而非简单的重复。 第二部分:普世启示的深度挖掘 第三章:自然界的低语:上帝的“第一张讲稿” 本书深入探讨了“普世启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自然界(诗篇 19 章)和人心中固有的道德律(罗马书 2 章)是否足以提供得救所需的知识?作者认为,自然启示足以证明上帝的存在、祂的权能和祂的道德标准——这使得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无可推诿(即“有罪”)。然而,自然启示能否传递“代赎”和“复活”的必要信息?通过对古代文明哲学和宗教的比较分析,作者指出,普世启示能引导人达到对至善的敬畏,但它在指向三一真神与基督的特定救赎计划上是“指向性不足的”。 第四章:良知的法庭:内在的道德指南 我们详细考察了“良知”作为上帝声音的载体。罗马书作者保罗在此处描述的“在律法以外受审判”的场景,是理解未闻福音者处境的关键。良知可以分辨是非,激发对公义的渴望,甚至驱动人行出极高的道德行为。本书探讨了“文化相对主义”对普世良知观的挑战,并试图确立一个客观的道德底线,即上帝在每个文化中播撒的对秩序、公义和真理的本能追求。然而,良知本身是否能带来“称义”?作者倾向于认为,良知只能带来“审判前的辩护”,而非“救赎的宣告”。 第三部分:超越认知的救赎可能性 第五章:上帝的“隐秘工作”:超越历史边界的恩典 这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作者转向对上帝属性的“神学推测”——不是基于经文的明确宣告,而是基于上帝自身属性的必然结果:无限的公义(要求罪被惩罚)与无限的慈爱(渴望万民得救)。本书提出了几种“未闻福音者”可能的救赎路径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均建立在“基督的工作普世有效性”的基础上: 1. “预先的恩典”(Prevenient Grace)的完全实现: 即使未听闻名字,他们也被基督赎买的恩典触动,其诚心寻求真理的努力,在上帝面前被算作“信”的等同(Equivalency of Faith)。 2. “最后的启示”(Final Revelation): 在生命终结之际,上帝以一种个体化的、超越人类感官的启示方式,向这些诚实寻求者呈现基督的救赎,让他们有机会在最后关头做出“知情”的抉择。 3. “神性中的归属”(Belonging in the Divine Nature): 那些完全、无私地活出了上帝所设立的自然律(即“行出爱与公义”),其生活本身成为了对真理的最高见证,上帝以其超越人类理解的方式接纳了他们。 第六章:信心的本质:听见与心意的对齐 本书坚决反对“行为称义”,但同时强调,“信”的本质是心意对真理的完全降服与对造物主旨意的认同。对于从未听过“耶稣”这个名字的人,他们的“信”是否必须以特定的神学概念为载体?作者认为,真正的障碍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心意的刚硬”与“对真理的故意拒绝”。因此,那些在黑暗中真诚地寻求光明的人,他们的心境结构已经预备好了接受基督的救赎,即便他们尚不知其名字。 结语:谦卑地面对未知的领域 本书的结论并非提供一个确定的、打包好的答案,而是呼吁读者——无论是否已信主——以更大的谦卑和敬畏来面对上帝的奥秘。我们必须坚持福音的中心性,但同时也要放手,将那些在历史边缘的人交托给那位“审判全地的主”的慈爱。这本书引导我们思考:上帝的国度,是否比我们用有限的语言和教义所能描绘的更加广阔和丰富?它邀请读者加入一场对上帝伟大、复杂和不可测度恩典的敬畏之旅。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关心“终极公义”与“普世关怀”的读者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远泰


  土生土长香港人,在香港神学院任教超过十年。在福音信仰教会信主及成长,接受耶稣为主为救主超过三十年。深受福音信仰及其神学影响,亦因而不满意今天福音信仰神学内的某些内容,并以为福音信仰应该可以跟大公传统多点对话,脱离惟我独真的狭隘。寻索基督信仰的真,揭发其假。爱跟家人、好友去吃饭去「吹水」,吃甚么却不讲究(爱吃汉堡包和 pizza),但亦愈来愈欣赏吃得认真的人。
 

图书目录

序言:本书的缘起

第一章:导论:只有少数人得救吗?

「信耶稣,得永生」?上帝有为「未闻福音者」提供「其他得救途径」吗?

第二章:只有相信耶稣才可得救?——传统的排他论
我们可以不认同「惟我独真」的立场,却不能因为不认同他们的立场,而把他们说成只是自私、无脑的一羣。

第三章:条条大路通罗马?——宽阔的多元论
耶稣只是众多「基督」之一?凡是真心信奉某种造就生命的信仰,且能于现实生活中践行出来的信徒,他们早就已经「得救」了?

第四章:上帝带来宽阔的盼望?——中道的包容论
若说基督已客观地为所有人赎罪,对「耶稣」的无知足以否决救恩吗?未闻福音者若以信仰回应那位创造他的上帝,最终仍可得救?

第五章:少人知晓的路径?——忽略的得救路
基于上帝的全知,祂可让未闻福音的好人有「机会」纳入救恩之中?世人在阴间仍有第二次听福音的机会吗?

第六章:上帝爱世上所有的人?——惟爱的普救论
人类在被审判和刑罚后,最终仍会回复至上帝原初创造世人的「甚好」状态,与万有一同回归基督?

第七章:结论:「得救」的迷思
我们今天所传的是「幸福音」,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还是传扬「义福音」,为的是彰显天国的价值?

附录:为何仍要传福音?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不)信耶稣,又如何”——这几个字,好像直接戳破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纠结。在台湾,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各种文化交融的环境里,对于信仰,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探索,而不是固定的教条。所以,当听到“信耶稣”就等于“得救”,而“不信”就意味着“沉沦”的时候,我心里总会打一个问号。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虽然没有基督徒的身份,但他们的品德高尚,对社会有贡献,他们的生命同样活得非常有意义。那么,当他们没有机会真正“听闻福音”的情况下,是否就注定与救赎无缘?这本书的副标题“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恰恰就是我一直以来萦绕在心头的疑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考路径,一些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传统信徒,或者对传统福音叙事有所保留的人,找到共鸣和启发的论述。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信仰的本质,以及神对人类的爱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的限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一样,都很有意思。“(不)信耶稣,又如何”——这个括号里的“不”,简直就是点睛之笔,让我瞬间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是不是”的纠结。尤其是在台湾,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让我们习惯于去审视和质疑,而不是全盘接受。当面对一些关于信仰的严肃问题时,我们更希望得到的是一种能够被理解、能够被辩论的答案,而不是被强制灌输的道理。这本书的副标题“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更是直击我内心深处的疑虑。我知道很多信徒会坚持“普世独一真神”的教义,但我常常设身处地去想,那些在偏远地区,或者在历史长河中,从未听过“耶稣”这个名字的人,他们难道就没有机会获得救赎吗?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公平,或者说,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良知,有些低估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人性化、更符合逻辑的思考框架,来探讨这个问题,也许能为我们这些在信仰十字路口的人,提供一条不那么狭窄的道路。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对各种宗教文化都保持开放态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标题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不)信耶稣,又如何”——这不正是我们许多人在思考信仰时会闪过的念头吗?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形形色色,很难不产生疑问。我认识的很多朋友,虽然可能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他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们的生命同样充满了光辉。那么,仅仅因为他们“不信耶稣”,就剥夺了他们获得某种终极救赎的可能,这似乎不太符合我所理解的公平与仁慈。这本书的副标题“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更是直接触碰到了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一些不落俗套的论证,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教会里已有的那些标准答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基于理性思考、人文关怀,甚至可能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信仰形态的深刻洞察,来帮助我们理解,在神的眼中,救赎的意义是否真的如此单一和排他。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看到这本书名,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在台湾,宗教议题,尤其是基督教,有时候会比较敏感,而且“信耶稣”这三个字,对很多非基督徒来说,可能带着一层距离感。我身边的长辈,大部分都信奉传统的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了解不多,甚至有些人会有些误解。这本书的标题“(不)信耶稣,又如何”就非常有挑衅意味,好像在直接挑战一些既定的观念。我很好奇,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是不是在说,除了耶稣基督,还有其他的得救途径?或者,是说“信”与“不信”本身,在神的眼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包容性、更符合现代人多元思考方式的解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教义上。特别是在“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这个问题上,我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个不落俗套,并且能够触动人心的答案。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的文化和思想越来越多元,对宗教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被局限于狭隘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特别是“(不)信耶稣,又如何”这几个字,感觉像是对我一直以来的疑问的一种直接回应。我从小在台湾长大,身边不乏基督徒的朋友,也听过不少关于福音的分享,但坦白说,很多时候听到的信息总是带着一种“不信就没有救赎”的强烈预设,这让我觉得有些难以接受,甚至有点压迫感。我常常在想,那些没有机会听闻耶稣基督,或者即使听闻了,但因为各种原因(文化、成长背景、个人经历等等)而未能选择相信的人,难道就注定要承受永恒的审判吗?这个想法让我感到不安,也促使我不断思考,信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本书名直接点出了这个核心问题,并且用“未闻福音者可以得救吗?”这样的问句,仿佛是在说“别急着下定论,我们来一起探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一些更宽广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信则得救,不信则亡”的二元论。我希望它能触及到那些在信仰边缘徘徊,或者对传统福音叙事有所保留的台湾读者内心的声音,也想看看作者是否能提出一些令人信服的论据,来回应我们这些“未闻福音者”的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