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冷战
  • 宗教研究
  • 政治神学
  • 基督教
  • 护教运动
  • 反共运动
  • 台湾基要派
  • 社会运动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揭示一段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基督教内部的冲突和矛盾,这个时期的政治后果直接造成了今天台湾基督教分成长老教会与泛非长老教会的两大阵营,长老教会从被抹红(亲共)变成泛绿,见证了历史的弔诡与反讽。这本书以丰富的档案和一手资料还原台湾教会的一部血泪史。

  一场基督教在台宣教百年大会,原本应是宣扬各教派合一精神的婚礼,或至少是记念宣教师脚踪、归荣耀给上帝的週年生日庆典,但因着政治势力的介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却与打着护教反共旗帜的党国基督徒之间,演变成兄弟阋墙的局面,长老教会更是成了遭弟兄们联手陷害的约瑟……。

  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庆豹针对这段1965至2015年间风起云涌的台湾教会历史,蒐集极多珍贵的史料,揭露被人遗忘或不想被提起的一段遭遇,认识这段历史的进程,也认识政治如何深入地介入教会的宣教和治理。

 
《十字架下的十字路口:战后台湾宗教、政治与社会变迁研究》 本书深入考察了战后台湾社会在政治高压、经济转型与文化重塑的复杂背景下,宗教力量,特别是基督教,如何与国家权力、本土社会脉络以及国际思潮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本书聚焦于战后初期至冷战高峰期这段关键历史时期,以宏观的社会变迁为背景,辅以微观的个案分析,力求描绘出台湾宗教生态的复杂图景。 第一章:战后初期的权力真空与信仰重塑 本书首先探讨了二战后台湾从日据时期到国民政府接收初期所经历的剧烈社会断裂。日治时期建立的宗教体系与社会结构在政权更迭中面临崩溃,为新的宗教力量的植入提供了土壤。本章详细分析了国民政府初期对宗教的“收编”与管理策略,以及这一时期基督教在城市知识分子和乡村社区中的初步渗透情况。重点考察了战后初期的社会动荡,如二二八事件及其后续影响,如何形塑了早期基督徒群体的政治认同与社会责任感。我们检视了不同教派(如新教、天主教)在这一时期的传教策略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回应当时台湾社会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 第二章:冷战铁幕下的意识形态角力与教会的“政治化” 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台湾成为反共前线,宗教信仰日益被纳入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范畴。本章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权如何利用“反共复国”的话语体系,对宗教团体进行意识形态动员。基督教,尤其是那些与美国势力有紧密联系的教派,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复杂角色。本书考察了教会内部围绕政治立场的路线分歧,部分团体积极投身于反共宣传和政治动员,而另一些则试图在政治高压下维持信仰的纯粹性与教会的自治性。通过对特定教会组织档案和领导人言论的细致梳理,本章揭示了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微妙的共生与张力。 第三章: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教会角色:从救济到发展 196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经济起飞,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本章关注教会如何在社会经济转型中调整其职能。早期以医疗和教育为主的慈善事业,逐渐演变为更复杂的社区发展和扶贫工作。本书分析了国际援助(特别是美国援助)对台湾基督教机构的影响,探讨了这些机构如何在接受外部资源的同时,努力构建植根于本土的社会服务体系。同时,本章也考察了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教会结构的冲击,以及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信徒群体在教会内部形成的新影响力。 第四章:本土化与现代性的辩论:神学思想的本土化尝试 信仰的本土化是战后台湾基督教发展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本章探讨了知识分子和神学界在后殖民语境下,对西方神学输入的反思与批判。研究聚焦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台湾神学界对“文化适应”与“信仰核心”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包括对传统教义如何与台湾本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民间信仰的残留影响)进行对话的努力。本书也分析了这种神学思辨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思潮相交织,一些神学家开始从信仰角度探讨社会公义与民主价值。 第五章:边缘群体的声音:乡村教会与原住民信仰的形成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主流城市教会之外的领域。本章专门研究了基督教在台湾原住民部落中的快速传播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原住民教会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成为了保存语言文化、组织社区生活以及在政治边缘争取权利的平台。通过对不同族群教会历史的比较研究,本章揭示了基督教在帮助弱势群体构建身份认同和抵御主流文化同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六章:教会与民主化进程的交织 随着台湾社会对威权体制的反思加深,教会内部的政治光谱也日益多元化。本章详细考察了1980年代以来,基督教界在社会运动和民主化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部分教派和神职人员成为社会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关注人权、劳工权益和环境议题。本书分析了教会内部对于“政治参与”和“非政治化”两种路线的争论,并探讨了民主化进程最终如何重塑了台湾教会的组织结构、公共形象与政治参与模式。 结论:历史的遗留与未来的挑战 全书最后总结了战后台湾基督教发展历程中的核心议题:即在强权政治、全球化思潮与本土文化转型之间,宗教团体如何确立自身的定位和使命。本书认为,战后台湾宗教史是一部关于适应、抵抗与转化的历史,它不仅关乎信仰的传播,更深刻地嵌入了台湾现代国家建构与社会认同形成的历史脉络之中。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更宽广的框架,用以理解特定信仰团体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复杂抉择与深远影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庆豹


  生于马六甲,长于马来西亚,赴台就读大学。先后毕业于政治大学历史系、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获台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特聘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着作丰富多样,两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神学、历史,且编辑出版数种类型的学术丛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肯定相当扎实!“护教反共”这几个字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关怀,让我想起过去国民党政府时期,基督教在白色恐怖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时教会内部的拉扯和挣扎。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台湾基督徒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敏感又重要的话题。书中提到的“党国基督徒”更是引人遐想,究竟是谁在“党国”体系下,以怎样的形式践行信仰?他们的信仰是真心还是工具?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党国基督徒”的信仰动机、教会组织形态,以及他们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有“台湾基要派的形成”,这部分肯定很有意思。基要派在台湾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福音主义色彩和对传统教义的坚守,但“护教反共”的背景,会不会为他们的形成增添了更多政治性的维度?这本书能否揭示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基督教的教义如何在现实政治的挤压下,被解读、被实践,甚至是被重新塑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基督教历史中,这段充满挑战与张力的时期,以及它对当下台湾社会及教会生态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一看到《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这个书名,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它触及的几个关键词——“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台湾基要派”——都代表了台湾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和复杂面向。“护教反共”直接点出了当时基督教所面临的巨大外部压力,以及内部可能存在的不同立场和应对方式。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挖掘,在那个充满意识形态斗争的时代,台湾的基督教界是如何在“反共”的政治大背景下,去诠释和实践自己的“护教”理念的。书中会不会呈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他们的论述,来展现这种“护教反共”的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教会和信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党国基督徒”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政治与宗教的界限产生了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国民党政权下,基督教徒的身份与公民身份,或者说是“党国”成员身份是如何被重叠或混淆的?那些被贴上“党国基督徒”标签的人物,他们的信仰是否因此被扭曲,或者他们的行为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政治需求?“台湾基要派的形成”是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派史,而是会把基要派的形成置于更广阔的“护教反共”和“党国”的语境下去分析。它是否会揭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基要派的教义选择、组织发展,以及他们在社会影响力上的扩张,是否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的书名,真的非常引人入胜!“约瑟和他的兄弟们”这样的比喻,总让人觉得里面会有很多关于内部张力、家庭成员间的恩怨情仇,或者是在艰难环境中相互扶持又矛盾重重的故事。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探讨台湾基督教发展史时,是不是采用了类似“兄弟”的比喻来形容基督教内部的不同派别,或者是指向教会与外部政治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护教反共”四个字,直接拉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烙印。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宗教信仰如何在这种宏大的政治叙事中定位自己?基督教界是否出现过激烈的辩论,关于“忠诚”与“信仰”的界限在哪里?书中会不会描绘出那些在反共浪潮中,以基督教名义进行辩护、宣扬教义的学者、牧者,甚至普通信徒的故事?“党国基督徒”这个词,更是充满了画面感。我想象着,在国民党政权的庇护下,或者是在其影响下,一部分基督徒是如何将信仰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他们的信仰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政治工具,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真诚的?书中对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的探讨,我也充满期待。基要派在台湾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种对纯粹信仰的追求,但结合“党国”的背景,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基要派的形成过程中,是否也受到政治力量的塑造,甚至是如何在政治环境中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评分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对一段被很多人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的探究。我一直觉得,任何一种思想、一种运动的形成,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护教反共”这四个字,瞬间就把我带回了那个两岸对峙、意识形态壁垒森严的年代。我想,这本书一定深入剖析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主导的“反共”大潮中,台湾的基督教界是如何被卷入其中,又是如何在这种政治气候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护教”话语体系的。书中会不会详细梳理,有哪些基督教领袖、神学家,或者机构,是这场“护教反共”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们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危险,以及如何将基督教的信仰与这种“对抗”联系起来的?“党国基督徒”这个说法,更是充满了解读的张力。它让我联想到,在那个“党国体制”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时期,基督教界是否也出现过一种“顺从”或“融合”的倾向?那些被视为“党国基督徒”的人,他们的信仰生活和教会事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力量的影响和塑造?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去揭示这种“党国化”信仰的特征和表现?另外,“台湾基要派的形成”这个部分,也让我非常期待。基要派通常强调回归圣经、坚守传统教义,但在“护教反共”的语境下,他们的形成过程是否也带有特殊的政治印记?这本书能否揭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基要派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是如何通过这种“反共”的立场,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教派影响力的?

评分

读到《约瑟和我的兄弟们:护教反共、党国基督徒与台湾基要派的形成》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早期现代史的好奇心,特别是宗教与政治力量如何交织在一起。我总觉得,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推动,而是无数细微的力量在暗中较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叙事感,让人联想到圣经中的故事,或许作者在探讨台湾基督教发展时,也融入了某种象征意义?“护教反共”这几个字,直接把我拉回了冷战时期的台湾,那时候的社会氛围,意识形态的对立是如此尖锐,连信仰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我想这本书大概会探讨,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督教界是如何在“保卫信仰”和“抵制共产主义”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党国基督徒”这个说法更是充满解读空间,是指那些积极拥护国民党政权的基督徒?还是指那些信仰被政治意识形态所“党国化”的信徒?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这些人物的信仰历程、他们在教会内外的作为,以及他们的言行是如何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台湾基要派的形成”这一点,让我对书中探讨的教义发展、组织形态,以及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角色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本书会不会从宏观历史叙事,深入到微观的个体信仰故事,去揭示这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基督教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