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刻创作

木雕刻创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木雕
  • 雕刻
  • 艺术
  • 手工
  • DIY
  • 创作
  • 木工
  • 工艺
  • 美术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雕刻?」在这个大课题上,艺术家为了创造出自我的形体,竹田光幸决定将过去的抽象性和新的具象性融合,将抽象的木结构留在内部,外表的具象形态,象征与时俱进的追求和新时代的蜕变。

  <木雕刻创作>一书内容包含日本木雕创作的所有详细技法,工具的介绍,以及竹田光幸教授在日本多摩艺术大学所进行的木雕课程实录,收录极其完整详尽,无论用以木雕创作的教学或学习而言,都是值得真心推荐的一本实用好书。

 
雕刻时光的艺术:现代木艺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木雕刻艺术的广阔领域,旨在为艺术创作者、工艺爱好者以及对木材自然之美心怀敬意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实践指南与灵感宝典。它并非仅仅是关于工具使用的手册,更是一部探讨木材哲学、形式语言与个人表达的深度论述。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从基础材料学到复杂叙事雕塑的完整创作流程,力求在技术精确性与艺术前瞻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第一部分:与木为伍——材料的低语与选择的哲学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木材作为一种有机生命体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我们将超越常见的树种分类,着重探讨不同木材的内在纹理、密度、纤维走向如何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触感体验。 木材的“个性”识别: 详尽介绍北美硬木(如枫木、胡桃木)与热带硬木(如柚木、紫檀)在雕刻过程中的反应差异。例如,探讨为何某些木材易于产生精细的细节,而另一些则更适合宏大、粗犷的造型。 干燥与稳定性的科学: 详细阐述木材窑干与自然风干过程对雕刻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解析含水率对木材开裂、变形的控制,并介绍如何通过正确的储存方式,确保作品的持久性。 缺陷的美学: 强调木材天然缺陷(如节疤、虫眼、色差)并非必须摒弃的瑕疵,而是赋予作品独特生命力的元素。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这些“不完美”融入设计,提升作品的叙事深度。 第二部分:工具的延伸——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法革新 本章致力于拆解雕刻工具在创作者手中的作用,将其视为艺术家思想的外延。我们不仅回顾传统手工雕刻的精髓,更引入现代电动工具的应用策略。 手凿的韵律与精准: 详细解析不同角度、宽度和形状的手凿(如偏置凿、曲凿)在去除材料、塑造曲面时的独特效果。通过大量图例,展示如何通过控制凿子的下压力和角度,实现不同深度的肌理变化——从光滑如镜到粗砺的原始感。 雕刻刀与细节的打磨: 重点介绍小型雕刻刀(如钩刀、柄刀)在处理微小结构,如面部表情、羽毛细节时的技巧。探讨如何通过“刮削”而非“切削”的方式,保持木材纤维的完整性。 电动工具的驾驭: 探讨旋转工具(如雕刻机、打磨头)在快速移除大块材料和精细修饰中的应用。关键在于掌握转速与进给速度的平衡,避免因高速摩擦造成木材“烧焦”或纤维撕裂。 第三部分:形态的构建——空间、比例与视觉重量 本部分转向雕塑理论的核心,探讨如何将抽象的构思转化为具有空间存在感的实体。 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化: 分析草图、模型(泥塑或泡沫)在指导木雕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制作不同比例的微缩模型来预演最终作品在空间中的视觉重量和光影关系。 负空间的利用: 强调“空”与“实”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通过镂空、穿孔的设计,引导观众的视线,使作品更具透气性和动态感。分析如何利用负空间来界定和强化实体部分的形态。 动态与平衡: 深入研究如何通过重心分配和线条的导向性来营造作品的运动感和稳定性。无论是静止的人物雕塑,还是抽象的几何体,都必须符合内在的结构逻辑。 第四部分:肌理的叙事——表面处理与保护的艺术 雕刻的终结并非形体的完成,而是表面处理对作品精神的最终定调。本章关注如何通过不同的涂饰技术,赋予木雕生命。 手工打磨的层次: 详尽描述从粗砂纸到极细砂纸(如1000目以上)的渐进式打磨过程。解析不同打磨深度对光线反射的影响——粗糙的肌理吸收光线,而精细的抛光则能使木材“发光”。 油、蜡与清漆的选择: 比较天然油(如亚麻籽油、桐油)与合成清漆在渗透深度、光泽度、以及对木材颜色影响上的差异。讨论如何根据作品的主题(是追求古朴的质感还是现代的光滑),做出最合适的涂饰决策。 色彩的注入与保留: 探讨木材着色剂(Stains)和颜料(Pigments)在不掩盖木纹的前提下,增强作品视觉冲击力的技巧。包括传统的水性染色法与现代的白化(Liming)效果的实现。 第五部分:主题的深度——当代木雕与文化对话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提升至艺术创作的更高层面,鼓励创作者将个人经验、社会议题融入木雕实践中。 象征与隐喻: 分析历史上的木雕大师如何运用动物、植物、几何符号来表达复杂的哲学或宗教观念。启发读者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象征系统。 尺度与装置: 讨论木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尺度变化——从微观的细密雕刻到大型的户外装置艺术。探讨如何在大型项目中处理结构强度与木材收缩的矛盾。 可持续的创作观: 倡导使用回收木材、漂流木等非常规材料进行创作,探讨如何通过作品来反思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实现艺术价值与环保责任的统一。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木材深沉的敬意,引导他们掌握精湛的技术,最终通过手中的刻刀,将内心的世界与自然的馈赠融为一体,创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竹田光幸


  日本国宝木雕大师—竹田光幸,1943年日本富山县射水市出生,1966年~2013年任教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1998年荣获日本文部大臣赏,现职为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名誉教授、雕刻家。

  艺术家曾说:我始终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梦想」,期待后进勇于发挥想像努力从事制作,<木雕刻创作>即是竹田光幸教授50 多年来,将从事木雕指导的精彩内容汇整而成的木雕创作技法专书。
 

图书目录

PART1木雕刻创作前15
序 16
致木雕刻学习者 16
雕刻创作一思索的开始一 17
木雕刻创作一木材的魅力一 18
日本木雕刻的起点(光云•田中的近代木雕刻) 19
近代木雕刻历程 20
从欧洲的近代木雕刻到现代 21
现代木雕刻和国际交流 23
眼和手和心 24
大学教育和研究活动(课程) 25
教育和设施(工作室) 27

PART 2表现用的木材知识29
木材的种种、树和日本人 30
树木文化、古代人和木材的关系、树灵、照叶树林文化
木雕刻三大素材(樟、桧、棒)、日本的树木、关于木材 32
木材的形成、构造、性质、选法、计算、干燥、树的种类和木材的硬度、附着木材的害虫

PART 3木雕刻基础实习39
基本技法 40
平面制作法、立方体制作、小木板作法、直线雕和曲线雕、字雕
拿雕刻刀的方法与刀法(运刀)、刀型和种类
人体素描线雕、薄浮雕
小品木雕刻创作 43
桧材的自然形态模刻、细雕、蝶螺的取大型、取大型顺序
小品作品例、小品作品例(近代作家)
人体素描、素描范例(欧洲近代巨匠)作品 45
上彩创作(胶) 46
使用日本画材的木板画(人体)、木板画作品、贴金箔、日本画用品、颜料和画笔种类

PART 4创作准备•实习情况和设施47
原木创作准备、剥树皮、打平底部、取面 48
创作顺序(准备到完成)、创作计画、创作目的报告书、素描
小稿制作、原寸素描、完成时的创作检讨和过程素描
创作景象 50
基础实习、专门实习、木材管理和户外设备、暖炉和加湿器、木材香气

PART 5木雕刻创作基础(I )技法和创作范例(具象表现)53
一木雕刻技法、寄木技法、组木技法的人体创作、组木法、集积法 54
木雕刻的取大型技法、头像创作、胸像创作、人体立像创作(1/2等身)、学生作品 58

PART 6木雕刻创作基础(II )造形的练习(抽象表现)67
关于基础造形(构成)、形体造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 68
点和线形成的造形(单体和复数体)、面形成的造形(水平和垂直、平面和曲面) 68
量形成的造形(实体和虚体)、造形表现的主题、垂直造形、与其他素材的组合 70

PART 7雕刻刀的种类•砥石(磨刀石)研磨73
凿刀(雕刻刀)、雕刻刀的刀形和构造、工具箱制作 74
各类刀形、仕上刀的种类、特殊凿刀(木工凿刀)、其它雕刻刀
砥石(磨刀石)、砥石的由来、本山砥石的演变、本山砥石的产地 78
砥石的种类和用途、本山砥石的研磨性能和特征、天然砥石的正确使用和管理
研磨雕刻刀、磨刀姿势、磨刀工具套组、砥石的用法 80
砥石的种类'砥石面磨平法、雕刻刀的研磨顺序
刀背的砥石研磨和金盘研磨之区别、水的使用、刀刃保养、刀的锐度
磨石条的种类和制作法、刀背研磨、金盘研磨法、敲打出刃法
凿刀(平口)研磨法、刀面、刀背、曲刃、沟槽砥石研磨、扇形研磨、刀刃角度的调整 83
仕上砥、研磨完成、凿刀(圆口)研磨法、磨石条的用法、刀背、刀面
沟槽砥石的使用、使用平砥石、研磨完成、用吹风机吹干、箱型刀的研磨
仕上用斜口刀、右刃'刀背•刀面、左刃、刀背•刀面、刀形、斜口刀敲打出刃研磨 86
雕刻凿刀刀柄松脱法、雕刻刀的退钢法、雕刻刀保护环的调整
仕上刀刀柄制法、机器研磨法、机器研磨

PART 8各种木雕刻工具89
槌子的种类、锯子、锯子构造、齿形和刃角 90
锯子的历史、世界的锯子、钩刀种类、刃形、锯子的使用法 91
畔引锯、回引锯、制作小型锯、研磨锯齿
钩刀、钩刀种类、鞄刀的使用法、鞄刀的研磨、鞄台的保养 94
各种测量工具、斧、釦、枪钩 96
测量的种类、角尺的用法、画线规的制作法 98
墨斗和沾墨笔、墨斗的用法、工作台和固定器(雕刻虎钳)、定盘使用法

PART 9各种电动工具和用法101
关于电动链锯、电动工具、电动链锯的安全注意、各部位名称 102
电动链锯的组装、电动链锯的用法、鍊条研磨、引擎链锯
电动钩刀、更换鞄刀刀片、电动钩刀的用法 104
电钻、钻头的种类•钻头的研磨、钻头的使用例 105
木工电动工具、其它的工具、大型木工工作机器 106
木工带锯机(大、小型)、带锯切断机、钻床、焊接机 107
搬运用移动机具、货物推车、油压拖板车、堆高机 107

PART 10 技法I —着色和修补一109
着色技法、日本画的颜料和画笔种类、木质的保护材、其它的着色法 110
基本着色法、着色作品例、胶彩着色法、胡粉基础着色、生漆着色法
擦漆、刻苎漆、错漆、腰果漆着色、喷火枪烧烤法
寄木 ' 拼贴 ' 修补 ' 埋木材 113
钻头用治具的制作法、四方桦的制作法、圆桦制作法、埋孔、角棒、圆棒的制作法 115
工具的制作法、小钩刀的制作法 116
木制直角规的制作法、木制圆规的制作法、木制外卡规的制作法

PART 11技法II —工具和工具使用法一117
点描器(星点仪)、点描器的用法、木工车床的用法、学生作品(车床课题) 118
使用三角吊架搬动、三角吊架的用法
绳索的用法、南京结(土人结、捆工结)打法、起重机的用法 121
雕刻刀锻造、雕刻刀的锻造过程(锻造法)、其它的工具 122

PART 12木雕刻技法ID —古典技法和木雕刻附随的知识一125
学习古典技法、组木法、佛像雕刻、玉眼技法、内夸U技法 126
木造建筑、古典技法(社寺雕刻)、古建筑雕刻技法、社寺雕刻
建筑附设的木雕刻、建筑附设的木雕刻创作课题、学生的素描作品 130
从木雕刻转换到青铜雕刻、人体解剖(艺术用解剖)•骨、制图法 132

PART 13 历史和传统135
近代木雕刻史、日本近代雕刻(塑)系谱、近代木雕刻的演进、日本的埴轮和雕刻史 136
圆空和木喰、欧洲的宗教美术、原始艺术、埃及雕刻

PART 14木雕刻和社会149
圣路加国际医院的「与木对话」展、第一次木雕刻展览会 150
寒河江市、千曲市、各务原市雕刻公共设置艺术、生涯学习

PART 15 末 157
我的手形雕刻、雕刻作品、后记、着者、简历、职历、出版内容 15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木雕的“教科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匠心”与“美学”的深度对话。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不只是技法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和对生活态度的体现。这本书就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展示一系列令人惊艳的作品,让我们去感受木雕的魅力,去体会其中蕴含的耐心、专注和热爱。我尤其喜欢书里对“工艺传承”的思考,以及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探索。这让我觉得,木雕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延续。翻阅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木头在低语,感受到雕刻刀在指尖跳跃的韵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化腐朽为神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它让我对“创造”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本身。

评分

我是一个在都市里生活了很久的人,每天忙碌于工作和琐事,常常觉得生活缺少了那么一点“温度”。偶然翻到这本书,瞬间就被里面的画面吸引住了。那些木头经过雕刻后,变得生动活泼,仿佛有了灵魂。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自然形态的转化”的章节,作者是如何从一片落叶、一朵花中汲取灵感,然后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木雕作品的。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本书并没有太多枯燥的理论,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作品和背后的故事,来传达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重新燃起了我对生活的热情。每次翻开它,都能从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灵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匠心与温情的木雕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屋。我一直以为木雕就是把一块木头刻成某种形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木雕的无限可能性,从写实的动物到抽象的几何图形,再到充满情感的人物肖像,每一样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尤其欣赏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作者对木材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他能根据不同的木材特性,设计出最适合的雕刻方式,让作品呈现出最自然、最动人的美感。而且,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图片质量很高,色彩搭配也很舒服,让人赏心悦目。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木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看待世界,如何将平凡事物变得不平凡的“心法”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给我一种很沉静、很有力量的感觉,木头纹理的细腻呈现,还有那若隐若现的雕刻痕迹,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木头香。我一直对木雕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那是一种将无形的心意注入有形的作品的魔法。虽然我本身不擅长雕刻,但光是翻阅这本书,就觉得心头涌起一股暖流。那些精美的作品图片,从小物摆件到大型艺术品,无不展现了创作者的心血和巧思。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能感受到台湾特有的风土人情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像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每件作品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故事,一种情感的寄托。这本书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教学手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艺术画册,让你在欣赏美的同时,也体会到创作的过程和背后的哲学。它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让我觉得即使是平凡的木头,也能在巧手之下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很“硬核”的木雕技法书,可能需要很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步骤。但打开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它完全不是那样!它更多的是一种“心法”的传授,一种对木头材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灵感转化成具体形态的引导。书里呈现的案例,虽然看起来都很精湛,但作者似乎一直在强调“感受”的重要性,感受木头的纹理、它的温度、它的“脾气”。这让我这个完全的门外汉也觉得,也许雕刻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倾听木头在诉说着什么。它没有教我如何握刀,但它教会了我如何“看”木头,如何“懂”木头。我尤其对其中几个关于“留白”和“虚实结合”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些概念在许多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但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具象的木雕语境,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坐在你身边,不疾不徐地跟你聊着他对木头的敬畏和热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