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主义寓言‧当代华语电影

温情主义寓言‧当代华语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ey Chow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温情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值得深思,并不是因为它促使我们重新发掘过去,而是这股来自过去的神祕张力,至今仍然与我们的「现在」纠缠不清,它传递出强烈的政治意涵,甚至引发行动、改变当下的现实。

  一九八○年代以降,全球华语电影屡有令人惊艳的作品问世,华裔导演作品纷纷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这类当代华语电影虽来自不同地区,却往往同享某种情感氛围,亦即「温情主义」(the sentimental)。在本书中,华裔文化研究领域重要学者周蕾剖析了来自中国、香港、美国与台湾的九位华裔导演──陈凯歌、王家卫、张艺谋、许鞍华、陈可辛、王颖、李安、李杨、蔡明亮,他们最受欢迎与突破传统的电影代表作,并检验其中的视觉与叙事型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涵义;她也以国族、家庭、乡愁、移民、教育、乱伦禁忌等主题,探求全球化时代华人存在的处境,并定义当代华语电影中的温情主义究竟为何,进一步提出在温情主义之下的典型情境及其想像与现实关系的折射,如何挑战了西方理论思维的基础。

  如果一些人的预言成真,二十一世纪果真成为「中国世纪」的话,在那些电影中展演得活灵活现,令人驻留、忍让和凝聚的巨大力量,或许能告知我们在全球视野的年代,即将持续并不断演进的情感模式。「温情主义」:显然是个未完待续的主题。── 周蕾

本书特色

  ★ 周蕾为华裔文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本书乃她以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九位华裔导演(陈凯歌、王家卫、张艺谋、许鞍华、陈可辛、王颖、李安、李杨、蔡明亮)之电影为范例,阐述华人文化中特有的温情主义在影像与叙事之间的冲突与共构,并借由揭露与诠释电影中温情主义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将其视之为一种虚构却细致的认同协商过程,进一步达到颠覆温情主义的可能。

  ★ 本书探讨电影囊括九位重量级导演最受欢迎与突破传统之作,包括陈凯歌《风月》、王家卫《春光乍洩》、《花样年华》、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一个都不能少》、许鞍华《客途秋恨》、陈可辛《甜蜜蜜》、王颖《吃一碗茶》、李安《喜宴》、《断背山》、李杨《盲井》、蔡明亮《河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蕾 Rey Chow

  出生于香港,在美国史丹福大学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现为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系主任。周蕾为华裔文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并荣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现代中国文学、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中国电影、后殖民理论及文化研究。着作包括:《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世界标靶的时代:战争、理论与比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慾、民族志与中国电影》等等,《原初的激情》更获颁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中声誉最为崇高的拉塞尔‧洛威尔奖(James Russell Lowell Prize of MLA)。

译者简介

陈衍秀

  交通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所硕士,擅于英语教学,文化研究,中英笔译。

陈湘阳

  台大外文系毕业,现就读师大翻译研究所博士班,研究华文文学英译及中英比较修辞。从事口笔译工作多年,曾任世新大学及实践大学兼任讲师、创胜文教翻译讲师、创译语言顾问公司讲师,译有《Kiss!吻的文化史》、《觉知的力量:蜕变生命的金钥》、《非军事区之北:北韩社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合译)、《错置台北城:循着学者的路人视角,从公园里的铜马出发,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间、权力与文化符号学》、《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合译)等十余本译作。

  联络方式:sonnybs0814@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谢辞
导论

卷一 追忆往事
第一章 返乡的诱惑:《风月》与原初性的问题
第二章 新浪潮里的怀旧情调:《春光乍洩》中的爱情、居家生活与合为一体的渴望
第三章 《我的父亲母亲》与《花样年华》中的日常生活:从社会主义遗绪到的力量

卷二 移民见闻,女人的选择
第四章 秋天的心情:《客途秋恨》的女性「心理意识」
第五章 大众商品的中介:《甜蜜蜜》的爱情
第六章 华人家庭都一样:《吃一碗茶》和《喜宴》里的生命政治

卷三 拍摄未来生活的愿景
第七章 《幸福时光》与《一个都不能少》中的视觉政治经济学分析,或另类的迁移
第八章 「人类」,在一个多余人类的世代:《盲井》中亲属关系和教育的模煳意义
第九章 《河流》中乱伦之谜与家庭亲属关系残迹的展演

后记(发想自《断背山》):「精髓」抑或「伟大的中国主题」

图书序言

导论
 
「电影中的我在哪里?」
 
这是近年来从事电影学术研究最常遇到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包括:我在这个学科里占有怎样的地位?为什么电影没有拍我?我和我的族群在电影中缺席意味着什么?电影谬误呈现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忽略了什么?这些关于能见度(visibility)的问题,与身分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普及与再现形式如何表述主体历史、地域等议题息息相关。各种国籍、阶级、性别、族裔、性取向、宗教或生理障碍的族群似乎都发展出自己一套对电影的诠释,要求评论者在讨论一般电影机制时也必须谈到他们所属族群的特色。这就是何以电影研究和文学研究、历史研究一样,逐渐有必要探讨族群文化的原因之一。举例来说,一篇在1998年美国电影研究学会(Society of Cinema Studies)年会发表的报告即指出:「(从早到晚在九间会议室里同步发表的)四百多篇论文,几近半数都在探讨族裔、性别与性的再现问题。」克莉丝汀‧葛雷希尔(Christine Gledhill)与琳达‧威廉斯(Linda Williams)也写道,西方电影研究目前正面临「在跨国理论化的过程中……逐渐瓦解」的问题。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此外,由于电影带有明显的视觉意义,适合作为理论探讨的切入点,我们该如何在数据实证的研究取向之外,同时深入探讨能见度的问题?事实上,非西方学者早在1900、1910和1920年代,就开始深思电影研究跨国理论化的问题了。例如,鲁迅和谷崎润一郎(Tanizaki Junichiro)都思考过电影景观的视觉效果,他们分别秉持身为中国与日本国民的自觉意识写作,追问身为(与被视为)一个现代中国人与日本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对这些学者来说,看到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形体与脸孔史无前例地直接映现在银幕上,这种创新科技的体验同时带有种族区隔的意义。特别是这一类的影像再现,往往凸显了他们的母国文化在新兴全球媒介的凝视之下屈居劣势与卑位。
 
由此观之(严格来说,这些早期关于电影的思考,至今仍然是遭到西方忽视的电影史),当代电影研究对族群认同的关注,无非只是针对一些已经讨论多时,环绕着电影与文化认同之间紧张关系的相关议题,作一次迟来的回顾。本书即欲借由检视1980年代以降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华语电影来探讨这些议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