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数论之研究

罪数论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犯罪学
  • 数论
  • 数学史
  • 密码学
  • 逻辑学
  • 推理
  • 侦探小说
  • 学术研究
  • 历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只木 诚教授各篇「以科刑上一罪为题」之日本法学论着,主要以德国刑法学理论为基础,立证日本刑法解释学上罪数论(竞合论)之基本原理。

  本书首先回顾竞合论之历史,并且辩证想像竞合之意义;其次,本书尝试釐清竞合论概念所形成之原理;再者,以研究心得之结论为基石,进而讨论不作为犯之罪数、过失犯之罪数、共犯之罪数、混合的包括一罪之前提,并尝试处理诉讼法之问题及竞合论之特殊问题,研求探讨解决该等问题之端绪。

  本书透过此次中文版之发行,旨在将日本之罪数论(竞合论)广泛地介绍给台湾学术界、实务界人士以及在学学生,对于更深入理解日本刑法上之罪数论(竞合论),应有助益。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罪数论之研究》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光影织就的梦境:欧洲印象派绘画中的光线、色彩与社会变迁》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严肃的艺术史学家姓名,如:艾德蒙·勒克莱尔]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专业艺术类出版社名称,如:奥林匹斯艺术文库] ISBN: [此处可虚构一串数字,如:978-3-16-148410-0]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内容简介: 一卷跨越世纪的视觉革命史诗 《光影织就的梦境:欧洲印象派绘画中的光线、色彩与社会变迁》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流派风格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结构剧变、科技进步与人类感知方式转变的深度研究报告。本书聚焦于印象派这一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从其萌芽的巴黎咖啡馆文化,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与最终确立,细致描绘了艺术家们如何以革命性的笔触,捕捉瞬息万变的世界。 第一部分:巴黎的蒸汽与画架——现代性的胎动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带回那个被誉为“世界之都”的巴黎。我们将考察由奥斯曼男爵主持的城市改造工程如何重塑了物理空间,以及这种改造对艺术家视觉体验产生的根本影响。印象派的诞生,实则是一场对传统学院派美学的挑战,它源于对“新”的都市生活——林荫大道上的行人、火车站的蒸汽、新式剧院的灯光——的迷恋。 我们详尽分析了摄影术的发明对绘画媒介地位的冲击。摄影剥夺了绘画记录现实的“责任”,从而解放了画家,使他们能够转而探索“观看”本身的过程。书中通过大量篇幅探讨了莫奈(Monet)如何系统性地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色彩变化,从鲁昂大教堂系列到他的睡莲池,这不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一种基于科学观察的视觉实验。我们深入挖掘了布朗基(Blanqui)和谢弗勒尔(Chevreul)的色彩理论对德加(Degas)和雷诺阿(Renoir)作品中色彩并置手法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色彩的解构与情感的编码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印象派不仅仅是一种“室外写生”(Plein Air)的技术革新,更是一种内在心理状态的外化。它标志着主体性视角的回归。艺术家不再是冷静的记录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在对雷诺阿的分析中,我们探讨了“光斑”如何成为定义亲密与感官愉悦的符号。他的笔触在画布上营造出一种温暖、模糊的氛围,模糊了人物与环境的界限,反映了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中对休闲与享乐的追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奈(Manet)的“疏离”和“直视”被视为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他的作品,如《奥林匹亚》的现代版本,迫使观众面对被消费的目光和艺术界线被打破的尴尬。我们详细考察了日本浮世绘(Japonisme)对构图的革新,特别是对不对称、裁剪和平面化处理的借鉴,这如何帮助艺术家摆脱透视法的束缚,创造出更具动感的画面。 第三部分:社会图景的侧影与流动的群众 印象派的画布上充满了十九世纪末的社会生活碎片。它记录了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消费文化——如在马西尼公园的野餐、在塞纳河畔的漫步——来构建自身的身份认同。 西斯莱(Sisley)和毕沙罗(Pissarro)的作品,虽然常被归于对田园风光的描绘,但书中揭示了他们对乡村劳动者和新开辟的郊区景观的关注,这体现了一种微妙的社会关怀。毕沙罗尤其被视为连接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如新印象派)的关键桥梁,他尝试在对自然光线的捕捉中融入更具结构性的秩序感。 超越画框的遗产:结构、光影与现代精神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印象派对二十世纪艺术的深远影响。我们追踪了后印象派大师如塞尚(Cézanne)如何继承了印象派对色彩的解放,但又试图重建形式的内在逻辑,从而为立体主义铺平了道路。梵高(Van Gogh)和高更(Gauguin)虽然反叛了印象派对客观光线的迷恋,但他们对色彩的主观运用和情感表达,正是对印象派“解放色彩”精神的极端推演。 《光影织就的梦境》配有数百张高清晰度的彩图,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细致的图版分析,辅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家的私人信件摘录。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是一把解开现代世界视觉密码的钥匙,邀请读者重新学习“看”的方式,理解光与影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感知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 读者对象: 艺术史、欧洲近代史、视觉文化研究专业的学生与学者;对十九世纪巴黎社会生活、摄影术发展史及印象派艺术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书特色: 首次系统整合色彩科学与绘画实践的交叉研究。 大量引用一手文献,重建艺术家群体的思想交流环境。 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将艺术革新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只木 诚


  现职:
  中央大学法学部 教授
  日本刑法学会 常务理事

  学历:
  中央大学法学部法律学科毕业
  中央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刑事法専攻博士前期课程修了
  中央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刑事法専攻博士后期课程修了
  中央大学 法学博士

  经历: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新司法试験考査委员
  德国哥廷根大学客座教授
  瑞士Zurich University客座教授
  独协大学讲师、助教授、教授
  早稲田大学法学部、大学院 兼任教授
  中央大学日本比较法研究所 所长

译者简介

余振华


  现职:
  日本中央大学日本比较法研究所客座教授
  辅仁大学法律学系兼任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任教授
  台湾比较刑法学会理事长
  法务部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学历:
  中央警察大学刑事警察学系毕业
  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法学硕士
  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国家安全会议副研究员
  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
  台湾刑事法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长
  中央警察大学法律学系暨法律学研究所 教授兼系主任 所长
  法务部刑法研究修正委员 刑事法律问题审查委员 司法官训练所刑法讲座
  考试院司法官、律师高考、警察特考等考试典试委员、命题委员、阅卷委员

蔡孟兼

  现职: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学历:
  辅仁大学法律学系法学博士

  经历:
  日本中央大学日本比较法研究所客座研究
 

图书目录

作者序 i
本书作者简历 v
本书译者简历 vii

第一章 竞合论之历史 1
序 言 1
第一节 罗马法 2
第二节 古代德国法 4
第三节 义大利法学 6
第四节 德国普通法学以后 9
结 语 13

第二章 想像竞合之一罪性及其根据 15
序 言 15
第一节 德国学说 17
第二节 日本之竞合论 37
结 语 42

第三章 不作为犯之罪数 45
序 言 45
第一节 德国之判例与学说 47
第二节 日本之判例与学说 66
结 语 80

第四章 过失犯之罪数 83
序 言 83
第一节 德国之判例与学说 83
第二节 日本之判例 96
第三节 日本之学说 103
第四节 判例与学说之检讨 111
结 语 124

第五章 共犯之罪数 127
序 言 127
第一节 德国之判例与学说 130
第二节 日本之判例与学说 133
第三节 检讨 139
结 语 151

第六章 混合的包括一罪之前提 155
序 言 155
第一节 包括一罪之概念与其必然性 156
第二节 包括一罪是否为科刑上一罪──犯罪的吸收或刑的之吸收 160
第三节 竞合论(罪数论)之体系地位与量刑论──竞合论与被吸收法之量刑资料 166
结 语 172

第七章 想像竞合之明示机能──以不纯正结果加重犯之竞合问题为素材 175
序 言 175
第一节 德国想像竞合之明示机能 178
第二节 日本明示机能之射程 197
结 语 208

第八章 一事不再理效力之客观范围──是否应维持对罪数判断之对应 211
序 言 211
第一节 日本之现状 213
第二节 德国之现状 226
第三节 检讨 236
结 语 243

第九章 罪数论之现状与今日之课题──以想像竞合之规定为中心 247
序 言 247
第一节 想像竞合之一罪性及其根据 248
第二节 「一个行为」之意义 250
第三节 罪数论之意义与今日之课题 256
结 语 260

第十章 归纳总结 263

第十一章 补遗 牵连犯──以恐吓罪与监禁罪为数罪併罚之最判平成17年4月14日判决为素材(契机) 269

序 言 269
第一节 最高裁平成17年4月14日判决 270
第二节 评释 272
结 语 282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罪数论之研究(补订版)》一书,主要内容是汇整本人针对刑法解释学上罪数论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针对科刑上一罪的研究论着而成之着作。此次,本书能以中文出版问世,本人内心特别高兴,亦深感光荣,同时期盼本书对于今后在日本与台湾之刑法学、甚至在华语语系之刑法解释学上,能搭建起学术交流之重要桥梁。

  罪数论之领域,主要是确定具体之犯罪,釐清所成立之复数犯罪间的相互关系,而提供量刑规范之量刑基础,其结论对于程序法上一事不再理等问题,亦具有相当大之影响。

  针对罪数论,无论在日本国内或国外,均有很多具重要参考价值之研究论着,而在本书中所收录之「以科刑上一罪为题」的各篇论着,主要是以德国刑法学为基础来展开讨论之日本刑法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而在比较法之研究方法下,以德国已经透彻之法理论来进行验证与考察。特别是针对想像竞合之问题,首先,回顾竞合论之历史且确认想像竞合之意义;其次,尝试釐清竞合论概念所形成之原理;接着,以所获得之结果为基础,讨论不作为犯之罪数、过失犯之罪数、共犯之罪数;进而,处理诉讼法之问题以及竞合论之特殊问题,企求探讨解决该等问题之端绪。

  本书所收录之各篇论文,若能使日本罪数论之研究向前迈进,对于一个研究者而言,实为无比之喜悦。同时,透过此次中文版之发行,将日本之罪数论(竞合论)广泛地介绍给台湾的研究者、实务界、学生读者,亦能提供对罪数论有更深入之理解,而且,本书若能成为研究发展之一种助力,诚属万幸。或许在将来,本人若亦能学习台湾对于罪数论之议论,而与日本之研究同好们共同来讨论此一问题,吸取刑法规范基础的「智慧」,则对于研究者而言,亦将是无上之荣幸。

  本书台湾版之翻译,是由学识丰富且人品高洁之我所尊敬的挚友─亦即对日本刑法学造诣与理解极深之余振华教授以及蔡孟兼副教授来担任。在本书之内容中,不仅有非常实务之部分,亦有德国法中难以理解之理论,面对这些困难问题,本人认为翻译工作确实相当辛苦。对于跨越此种艰难而完成翻译书,在此对于两位教授所付出之努力及深情厚意,衷心表达敬佩,并谨申谢忱。

只木 诚
2019年1月1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啊,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沉重起来。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他似乎认为罪恶是人类的宿命,是无法摆脱的。他提出的“罪数”概念,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他认为,每个人都背负着一定的“罪数”,而这个“罪数”是无法被消除的。这种观点让我感到非常不安,它挑战了我对人性的乐观信念。不过,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让我意识到,罪恶并非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它也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作者的论证过程虽然复杂,但却充满了逻辑性和严谨性。他试图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罪恶,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启发性,它引发了我对罪恶本质的思考。这本书适合那些对哲学、伦理学和犯罪心理学有浓厚兴趣,并且愿意接受挑战的读者。它不会给你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但会让你对人性、对罪恶、对世界的认知产生深刻的改变。

评分

读完这本,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涩的哲学思辨。作者试图用数学的严谨性去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罪恶,这个想法本身就足够大胆。但坦白说,阅读过程并不轻松,大量的符号推导和逻辑论证,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智力挑战。我不得不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数学和哲学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的思路。不过,当真正理解之后,那种顿悟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作者并非单纯地想证明罪恶的存在,而是试图揭示罪恶背后的深层机制,以及它与人类理性、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罪数”概念,虽然抽象,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道德与伦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学术著作,而非大众读物,适合那些对哲学、数学和伦理学有浓厚兴趣,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读者。它不会给你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但会让你对人性、对罪恶、对世界的认知产生深刻的改变。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启发性,它引发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责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一个星期,每天只读一点点,不然真的会头昏脑胀。作者的思路跳跃性很大,经常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中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清晰。而且,他使用的语言非常抽象,充满了哲学和数学的术语,对于我这种文科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我不得不经常查阅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的意思。但是,越是读下去,我越是觉得这本书很有深度。作者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探讨罪恶,他认为罪恶并非只是道德上的错误,而是一种数学上的必然。他提出的“罪数”概念,虽然难以理解,却让我对罪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罪恶并非只是个体的选择,它也与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关。作者的论证过程虽然复杂,但却充满了逻辑性和严谨性。他试图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罪恶,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启发性,它引发了我对罪恶本质的思考。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在解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而且这道题的答案似乎永远也找不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喜欢用大量的符号和公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我不得不经常跳过一些段落,才能勉强读下去。但是,即使我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思路,我仍然能够感受到他那种对罪恶的深刻思考。他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道德与伦理,他认为罪恶并非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种数学上的必然。他提出的“罪数”概念,虽然抽象,却让我对罪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罪恶并非只是个体的选择,它也与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关。作者的论证过程虽然复杂,但却充满了逻辑性和严谨性。他试图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罪恶,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启发性,它引发了我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责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啊,说实话,读完之后有点儿迷糊。我平常就喜欢看一些悬疑推理小说,对犯罪心理学也有些兴趣,所以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本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或者社会调查报告。结果,翻开一看,满满的数学公式和哲学思辨,完全不是我预期的类型。作者的文笔很晦涩,用了很多专业术语,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大学教材。我努力地想要理解作者的意图,但总是感觉抓不住重点。他似乎想用数学的方法来量化罪恶,但这在我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罪恶是复杂的、主观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怎么能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呢?而且,作者的论证过程也存在一些漏洞,有些结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不过,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让我意识到,罪恶并非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它也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作者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却引发了我对罪恶本质的思考。或许,罪恶的本质是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它永远是一个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