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记(纪念梅尔维尔200岁冥诞,全新中译本,双面书衣典藏版)

白鲸记(纪念梅尔维尔200岁冥诞,全新中译本,双面书衣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曼‧梅尔维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对决! 睽违六十年,翻译名家陈荣彬全新译本《白鲸记》,见证亚哈船长与大白鲸莫比敌的海上传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看完《白鲸记》,第一个想法是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 英国知名小说家暨评论家毛姆认为《白鲸记》是美国文学代表作,它的地位胜过爱伦‧坡与马克‧吐温的作品! 曾经影响美国前总统欧巴马,激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布‧狄伦的创作灵魂! 知名品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更是得名于《白鲸记》中,爱喝咖啡的大副! 《白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典巨作;它是不朽,是文学史上的传奇! 从今天起,你再也没有理由不读《白鲸记》! 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史诗般的海洋文学鉅着,拥有文学史上最着名的开场白,它不但是星巴克咖啡、《星舰迷航记》与《海贼王》等品牌及无数影视艺文创作的命名及取材灵感来源,梅尔维尔还被誉为美国「莎士比亚」! 「叫我伊什梅尔吧。」 故事以捕鲸船水手伊什梅尔这句举世闻名的开场白作为开头,接着开始重现「皮廓号」捕鲸船船长亚哈追捕大白鲸「莫比敌」的历险过程。 亚哈是个聪明而意志坚定的船长,四十年的航海与捕鲸经验让他对各大洋的海况及鲸群分布熟悉无比。在一次捕鲸过程中,亚哈被一只名叫莫比敌的抹香鲸咬断一条腿,从此决心一定要捕杀莫比敌。 主角伊什梅尔厌烦了陆地上的枯燥生活,决定到海上冒险,他在旅店中认识了来自南太平洋科科沃科岛、当过捕鲸船鱼叉手的食人族王子魁魁,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一起登上皮廓号。 满心怨念的亚哈船长一心要向莫比敌复仇,他对水手承诺,最先发现那只白鲸的人就赏一枚金币。他的执念使他不顾大副星巴克的劝导,也无视拉结号船长骤失爱子的伤痛。 执意在滔滔巨浪中与莫比敌一决生死的亚哈,终于将一整船人带往地狱。最终,只有伊什梅尔能够告诉我们,这个漫长而惊险的故事: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一个关乎人性的故事,呈现出人类以己身的力量去对抗大自然的过程。小说中的白鲸莫比敌就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大自然的生态。它呈现悲观和神祕的情感色彩,轰动欧美文坛。 《白鲸记》结合了虚构与写实两种写作手法,梅尔维尔用敏锐和感性的视角社会,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思考与评价。 名人推荐 专文导读 海洋文学作家廖鸿基 国内各界专家学者作家齐声推荐 王聪威(小说家) 何曼庄(作家) 李取中(《大志杂志》、《The Affairs週刊编集》总编辑) 柯金源(公共电视新闻部制作人) 夏曼‧蓝波安(海洋文学家) 郝明义(大块文化董事长) 马耀民(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张惠菁(作家) 郭强生(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 陈夏民(逗点文创结社总编辑) 单德兴(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宗慧(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以动物为镜》作者) 刘克襄(作家) 蔡淇华(作家) 赖慈芸(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赫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1819年生于美国纽约市,1837年因家境缘故自奥尔巴尼学院辍学,之后曾经务农、从事过一般职员及小学教师等工作。1841年起接续在捕鲸船与远洋商船上担任水手,经过数年海上漫游返国后,1845年起投入写作,头五部长篇小说让他成为颇受欢迎的冒险小说家。接着他以海上生活经验开始构思第六部长篇《白鲸记》,这部小说花费17个月才完稿并于1851年出版,然而首刷1000本于出版后首年竟只卖出5本,其余库存因仓库失火而遭焚毁。由于此后的长短篇小说销售不佳,他于1860年代后期转而写诗,但已无出版商愿为其诗集提供预付版税,只能自费出版。1891年,梅尔维尔潦倒以终,逝世于纽约。

  梅尔维尔的作品直至1920年代才重新唤起评论界与市场的重视,将他与爱伦‧坡及马克‧吐温并列为美国文学的奠基者。出版已届70年的《白鲸记》此时方才得到应有的赞扬,被公认为伟大的美国小说,连同短篇小说《水手比利‧巴德》及《录事巴托比》成为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的杰作。

译者简介

陈荣彬


  国立台湾大学翻译硕士学位学程专任助理教授,曾三度获得「开卷翻译类十大好书」奖项,近作《昆虫志》获选2018年Openbook年度好书(翻译类),已出版各类翻译作品50余种,近年代表性译作尚包括海明威经典小说《战地钟声》,还有《火药时代》与《美国华人史》。曾任第41届金鼎奖评委。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叫我伊什梅尔吧。多年前,姑且别管到底是几年前,我的包包里没有多少钱,也可说是身无分文,而且陆地上也没有特别让我感到有兴趣的人事物,于是我想自己该登船云游四海一番。这是我排忧解闷、疏通气血的一种方式。每当我的嘴型变得狰狞了起来,每当我的灵魂好像置身阴雨潮溼的十一月天,每当我发现自己在棺材店前会不自觉停下脚步,且遇到送葬队伍就会从后面跟上去,尤其是每当我的忧郁症犯得格外严重,必须凭借强烈道德感才能压抑内心冲动,让自己不要刻意上街去把行人的帽子给一顶顶打落――每当这些状况出现时,我就知道自己又该尽快出海了。这是我避免让自己吞子弹的替代方案。加图以刀剑自杀前,畅读哲学经典,而我没自杀,只是悄悄登船出海。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只要能了解这种状况,几乎所有人迟早都会跟我一样珍惜自己对大海怀抱的那种情感,只是珍惜的程度各自不同。
 
我们这岛城曾是曼哈托人的居住地,四周被码头环绕,就像印地安群岛被珊瑚礁环绕一样,如今环绕包围着它的,则是商业的浪潮。不管往右或往左,每一条街道都通向海边。下城的尽头就是砲台,那里的防波堤被海浪沖刷着,凉爽微风吹过,几个小时前在陆地上都还看不见风与浪。看看现在,那里已有一群群欣赏海景的人。
 
在这如梦似幻的安息日下午,到城里去绕一趟吧。从柯里尔海岬走到康恩提街,然后在白厅街往北走。你会看到什么?成千上万的人站着呆望大海,他们遍布城中,好像沉默的站岗哨兵。有人倚着桩子,有人坐在码头前端,有人远眺着那些中国船只的舷墙,也有人高高地站在索具上,好像站得越高就能看到越好的海景一样。但这些都是陆地上的人,平日被禁锢在泥煳的木屋里,离不开柜台边,不得不坐在板凳上,或是镇日案牍劳形。那么,这是什么情况呢?没有绿色的田野可以看吗?他们在这里干么?
 
看哪!人越来越多了,直接往海边走去,像是要跳进海里一样。怪了!只有走到陆地尽头,他们才会心满意足,光是到那些仓库的背荫处闲逛一番,是不够的。当然不够。只要不掉进海里,他们就会想尽办法靠近大海。他们站成一列长达数哩的队伍,全都是内陆居民,住在大街小巷中,来自四面八方。但他们全都群聚在此。您说,会是船上罗盘指针的磁力把他们吸引过来的吗?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