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诗铜像国

走出新诗铜像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庆华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诗论
  • 文化批评
  • 文学史
  • 中国当代文学
  • 诗歌思潮
  • 新诗
  • 文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出新诗铜像国 ■诗的基本式■中西诗观的对比及其突破■新诗的前现代模式■新诗的现代流变■新诗的后现代流变■新诗的网路时代流变■新世代诗人的语言癖好■网路社会中作家/诗人的命运■新禅诗话语的多重变异性■中西抒情诗差异的看待方式■新诗的写作教学■未来超新诗铜像国的写作 百年来海崃两岸所流行的白话散体「新诗」,全追蹑着西诗的脚步前进,品类是够繁多了,但都属于仿作,在世界诗坛始终没有能见度;且因无力自我创新,一旦留迹就成了铜像国,仅能供人凭弔,而不再发挥任何影响力。 为了重新开启诗运,势必要走出铜像国,而改以资讯文学化(诗化)来另铸伟貌,庶几可以如古典诗那样举世无双而一领风骚。 所谓「一个社会没有诗,就得死亡」和「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花无香;三恨曾恐不会写诗」等,无不征候着诗这种体裁的美感极大化需求。 要想奋力一跃而产出如古典诗那样管领风骚的人,势必要走出铜像国而另觅途径,开启诗运才庶几可期。本书率先掀揭此中秘辛兼己身尝试示范,有心人曷兴乎来体验看看,翻转新局或许就在今朝。 本书特色 诗以意象表意,内蕴比喻或象征技艺,为文学最纯粹的形式。至于该意象在比喻或象征的作用中所连结不同范畴的事物,则又成了创新世界而深富审美兴味的对象,始终被叨念着且期待它能普遍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庆华


  文学博士,曾任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现已退休。

  出版有《佛学新视野》、《走访哲学后花园》、《文化治疗》,《后宗教学》、《死亡学》、《灵异学》、《后佛学》、《生态灾难与灵疗》、《身体权力学》、《反全球化的新语境》、《新时代的宗教》等六十多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超越新诗铜像国的视野


  诗以意象表意,内蕴比喻或象征技艺,为文学最纯粹的形式。至于该意象在比喻或象征的作用中所连结不同范畴的事物,则又成了创新世界而深富审美兴味的对象,始终被叨念着且期待它能普遍化。所谓「一个社会没有诗,就得死亡」(Martha Graham语)和「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花无香;三恨曾恐不会写诗」(清人语)等,无不征候着诗这种体裁的美感极大化需求。

  然而,诗的容易写作与否,却又体现着领域内观念的差异及其竞胜心理。好比在西方人心中所有的「一个数学家除非称得上是位诗人,否则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家」(Karl Weierstrass语)、「我想结识一个作画的屠夫、一个以写诗为业的面包师」(Robert Browning语)和「我认为结婚以后,一个男人没有变成幽默大师的话,他必定是个可悲的丈夫。就同样的意义来说,恋爱中人没有变成诗人的话,他必定是个差劲的情人」(Soren Kierkegaard语)等这一最好大家都是诗人的期待,很明显不会把写诗视为一件繁难的事;相对的,中国古来盛传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和「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等说词,就不可能将作诗等同吃饭睡觉而连寻常人都可寄望。这各自相沿至今,有了整个文化的交会作背景,取舍就变成诗教的一大考验;在此地想要摆脱自我传统束缚的人,宁可选择前往对方的界域里揽胜寻芳,终而卯到了一畦「新诗」小园圃,从此告别古典诗的纪律,同时也埋下了毕竟仅能尾随别人的命运。

  这是说西方人在创造观这种世界观的引领中,以诗性思维尽得驰骋想像力的快慰,诗作已由格律化转向彻底的自由化且从前现代的模象跨向现代的造象/后现代的语言游戏/网路时代的超链结等多重风貌;而国人只能在一番望洋兴叹后勉力去仿效,却忘了自己内里还存着气化观这种世界观的印记,相关内感外应的情志思维式习气仍然深着,产制始终小人家一号,根本难入西方人的眼!也因此,在我们这里将各种别人实践过的诗体像浪漫诗、象征诗、立体诗、超现实诗、魔幻诗、符号诗、解构诗、后设诗、新图像诗、多向诗、互动诗等如数取来仿作后,自然也就橘逾淮而为枳,不但规模变小了,并且在无力超前的情况下也不禁都变成一座座的铜像。众铜像集结成铜像国,场景是够壮观了,但板滞的形象也只合供人凭弔!

  显然这条尾随学舌的路是没有前景的,还想奋力一跃而产出如古典诗那样管领风骚的人,势必要走出铜像国而另觅途径,开启诗运才庶几可期。而依历数此次诗变概况并详加审度所得,当以资讯文学化(诗化)的新观念为前导,将现存各文化系统(包括印度佛教所兴作缘起观这一专擅逆缘起解脱的解离思维在内)所可採集的资讯汇合来创制新体(这是只崇尚自我文化的西方人所陌生且无能企及的),就无异是最先进且最高的选项。本书率先掀揭此中秘辛兼己身尝试示范(在内文中仅註记诗集名称而不便一一细举说明),有心人曷兴乎来体验看看,翻转新局或许就在今朝。
 
周庆华

图书试读

透视篇

第一章 诗的基本式


诗与非诗

经过后现代超前卫观念洗礼的人,习惯把「去中心」、「泯除界域」和「消解大叙述」等口号挂在嘴边,动辄显现一副新虚无主义的样子。这样牵连过来所有学科/文类的划分区别,也就成了徒然、甚或是一项不识趣的举动!而原来极为可贵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的诗(周庆华,2008a:146~148),遇到这种解构威胁,想要标榜它来跟非诗对列,恐怕也处境颠危而要惶惑瘖哑以对了。

但情况又不能这般「任其发展」!因为凡是要解构别人的言论都得先保障自己不被解构的权利,以至「去中心」、「泯除界域」和「消解大叙述」等喧嚷也就形同假相;权力意志的介入和约定俗成的律则等总会在当中确保话语的存在(周庆华,2009a:36~42),而使得任何一种反抗论述的穿透动能失去效力。

所谓「诗」和「非诗」对列的边界寻迹,自然就通过上述的「险巇」考验而可能了。因此,有人要再尽情的说「诗是在理性之前所作的梦」(Diane Ackerman, 2004:287引)或「诗就是一个灵魂为一种形式举行的落成礼」(Gaston Bachelard, 2003:41引)或「诗就像是一座爱的发电厂」(Mary Pipher, 2008:246引),就全凭自由而可以转由我们予以附和或试为证成。而从现有的经验来看,诗的「习造」独特性已经有人在掀揭规模了:

跟《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中的白皇后一样,诗人在早餐之前可以相信六件不可能的事为可能的。下面是我所开列的诗使其成为可能的各种学理上的不可能:(一)字面不可能;(二)非我存在的不可能;(三)做前所未有事的不可能;(四)改变不可改变事物的不可能;(五)等同对立双方的不可能;(六)完全翻译的不可能。诗运用包括譬喻和想像的联想跳跃在内的许多手段,使这些不可能成为可能。(Philip J. Davis等编,1992:284)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