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民法:江平、王泽鑑对话中国民法法典化

问道民法:江平、王泽鑑对话中国民法法典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法典
  • 民法
  • 法典化
  • 江平
  • 王泽鑑
  • 法律
  • 学术
  • 对话
  • 中国法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大陆《民法总则》刚刚通过之际,两岸民法学界两位泰斗人物江平教授、王泽鑑教授就中国民法法典化展开深度学术对话,全面、多点、双线「问道」民法。全书对话由朱庆育教授主持。

  本书对中国民法典的时代背景、功能定位、本土转型、习惯法源、「提取公因式」的编纂技术、通俗或专业的语言风格以及人格权编和债编的存废全面观摩,对总则编中胎儿权利能力、法人类型与责任、法定之债、法律行为及其效力瑕疵、英烈保护条款等多点审视,高瞻中国民法典的立法进程,远瞩中国民法学的研究走向,双线探寻法典和法学的彼此型塑之路,成就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民法编年史」。
问道民法:江平、王泽鑑对话中国民法法典化 书籍简介 本书记录了当代中国民法学界两位泰斗级人物——江平教授与王泽鑑教授——围绕中国民法典编纂展开的深度对话与思想交锋。这是一次跨越海峡、汇聚两岸民法智慧的学术盛宴,不仅是对中国民法百年“入典”梦想的回溯与审视,更是对未来民法典体系结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制度构建的深远擘画。 时代背景与对话的契机 新中国成立后,民法典的编纂进程历经坎坷,直到21世纪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最终问世,这一历史使命才得以完成。然而,在编纂的漫长岁月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如何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民法经验,同时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一个科学、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体系,一直是学界面临的核心议题。 江平教授,作为中国大陆民法研究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其理论建树深刻影响了大陆民法典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框架。王泽鑑教授,深耕于台湾民法学领域,其著作和思想在大陆法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对德国、日本民法体系的精深理解,为两岸学者的对话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本书的诞生,正是基于时代对成熟民法典体系的迫切需求,以及两位巨擘之间持久的学术尊重与思想共鸣。对话聚焦于民法典编纂的关键环节,旨在厘清理论脉络,解决实际难题。 核心议题的深度探讨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两位法学大家针对民法典编纂中的一系列核心问题,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不仅停留在概念的辨析,更触及了立法精神的底层逻辑。 一、民法总则与基本原则的确立: 对话首先聚焦于民法典的基石——民法总则。江平教授强调了私法自治、平等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下进行阐释。王泽鑑教授则从德国民法典的经验出发,深入剖析了意思自治、信赖保护等概念的精微之处,并讨论了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双方对“绿色原则”“公序良俗”等新兴或重申的原则,进行了细致的界定与适用前景的分析。 二、物权编的结构与所有权的限制: 物权法理论是民法典中争议较大的领域之一。两位学者针对不动产登记制度、用益物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居住权)的创设与保护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他们探讨了区分所有权制度在保障交易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我国特有的“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自由”之间的张力。王泽鑑教授对于物权变动要件的严谨分析,与江平教授从大陆法系历史脉络出发的宏观视野,形成了有益的互补。 三、债法编的革新与合同自由的边界: 债法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对话深入探讨了合同成立要件、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边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对格式条款的规制、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以及我国担保制度(如抵押、质押)的完善方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江平教授对“情势变更”的审慎态度,与王泽鑑教授对意思表示瑕疵的精细分析,为理解当代合同法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四、侵权责任与人格权利的现代化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详细记录了双方对于生命权、身体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新型人格权利的法理基础及其保护路径的探讨。在侵权责任领域,他们讨论了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及特殊侵权行为(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强调了预防性保护理念的重要性。 五、亲属继承编的继承与创新: 亲属与继承编涉及社会伦理与家庭结构。两位学者不仅回顾了传统民法典中关于夫妻财产制、血亲关系的规定,还探讨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应对单身家庭、事实婚姻以及遗嘱自由与特留份保护之间的平衡。他们的讨论既有对传统伦理的尊重,更体现了对社会现实变化的深刻洞察。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问道民法:江平、王泽鑑对话中国民法法典化》并非仅仅是一部学术史料汇编,它更是一部活态的、充满思想张力的法典编纂“幕后记录”。 首先,它以对话体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顶尖法学家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的思维路径和逻辑推演,使得原本枯燥的法条解释变得鲜活立体。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部宏大民法典的背后,凝结着多少代法学家的心血与智慧。 其次,本书为后续的民法典司法解释和学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立法意图”参照。当法条在实践中遇到模糊地带时,重温两位大师在关键点上的反复斟酌,无疑能为裁判者和研究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后盾。 最后,本书超越了地域与体系的藩篱,展现了两岸法学界在追求法律真理和完善法治过程中的高度一致性与建设性张力。它证明了,法律的理性与正义追求,是超越政治与地理界限的共同价值。 本书适合所有致力于中国法治建设的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生以及对民法典体系构建感兴趣的社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深入阅读和参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民法学界在迈向现代法治进程中的深刻思考与不懈努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江平


  现 职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

  学经历
  1948—194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1956年毕业回国进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任教
  1983—1990年历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是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8—1992年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并被收入中国多种版本的着名学者、着名法学家名录。

王泽鑑

  现 职
  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专攻民法)

  主要学经历
  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获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曾担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并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政经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主要着作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8册)、《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民法概要》、《民法总则》、《债法原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民法物权》、《人格权法:法释义学、比较法、案例研究》、《损害赔偿》等

图书目录

作者简历
壹、开 场/1
贰、民法典的时代背景/2
参、民法典的功能定位/7
肆、民法典的本土转型/11
伍、民法典的习惯法源/18
陆、总则编的编纂技术/33
柒、人格编与债编存废/45
捌、民法典的语言风格/56
玖、民法总则规范撷要/64
拾、余 音/11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分析方式,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两位学者的观点呈现出来。这种形式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两位学者在观点碰撞中不断深入,既有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也有毫不妥协的坚持。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于“中国特色”的讨论,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特色”作为一种政治口号,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民法典编纂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对家庭观念、伦理道德的考量。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在台湾,我们常常被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潮所影响,对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往往持有批判的态度。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民法典编纂中,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并不一定适用,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作者们的观点并非没有争议,例如对于所有权制度的讨论,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正是这些争议,才使得这本书更具价值,它引发了我们对于民法典编纂的更广泛的讨论,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民法典编纂背后的人文关怀。作者们不仅仅关注法律条文的逻辑一致性,更关注法律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他们探讨了民法典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种人文关怀在台湾的法律讨论中,常常被忽视。我们常常过于关注法律的效率与规范性,而忽略了法律背后的人性与情感。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法律的编纂与实施中,让法律真正成为服务于人民的工具。例如,作者们对于“善意”原则的讨论,就让我深受启发。他们指出,在民法典中,应该充分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对于善意行为给予保护。这种善意原则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民法典化的书,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条文,而是一幅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图景。它让我意识到,民法典的编纂绝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于社会秩序、价值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讨论。作者们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困境交织在一起,从清末民法草案的萌芽,到民国时期各种思潮的碰撞,再到改革开放后民法典编纂的漫长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妥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对于“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问题,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在台湾,我们长期以来受到中华民国民法的规范,但同时又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新问题,例如同性婚姻、人工智能等。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大陆民法典编纂的经验,在保留自身法律体系特色的同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了我们对于法律与社会关系的更深层次思考,这对于一个法律人,或者仅仅是一个关心社会议题的公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民法典的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法律、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作者们恰恰具备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民法典编纂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台湾,我们常常习惯于将法律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忽略了其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法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本质与价值。这本书对于台湾的法律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陆民法典编纂的经验,也能够激发我们对于自身法律体系的反思与创新。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人文的思考方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它涉及大量的历史文献、法律条文、以及复杂的理论概念,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正是这种“艰涩”,才体现了作者们的学术严谨性。他们没有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简化问题,而是选择直面问题的复杂性,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与原因。我尤其受益于作者们对于德国民法典影响的分析,他们指出,德国民法典并非完美无缺,在引入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一点对于我们台湾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长期以来受到日本民法的影响,但日本民法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编纂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以及创新。它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