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专题研究(三):借地建屋

租赁专题研究(三):借地建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租赁
  • 借地建屋
  • 房地产
  • 土地利用
  • 住房政策
  • 城市规划
  • 法律法规
  • 经济学
  • 建筑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非土地所有人在土地上建屋,往往因起造时未表明权源,而被认双方是有使用借贷关系。然而在借地建屋后,房屋出卖与第三人得否主张有推定租赁的适用?又若是土地出卖与第三人,第三人得否主张拆除房屋?

  本书完整收录借地建屋的相关议题,并以案例研讨为主,带领读者看懂法院见解。
租赁专题研究(三):借地建屋 图书简介 本书是“租赁专题研究”系列中的第三部,聚焦于一个在房地产和法律领域具有高度实践价值和复杂性的议题——借地建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应对涉及土地使用权、地上物所有权、租赁合同以及相关法律风险的复杂局面。 第一部分:借地建屋的法律基础与历史沿革 本部分将追溯借地建屋制度的法律起源及其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演变。我们将详细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及现行《民法典》中相关物权编的规定)中关于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所有权分离的法律原则。 1. 概念界定与法律特征: 明确“借地建屋”的核心要素,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出租方)与建筑物所有权人(承租方或借用者)的身份分离,以及地上物所有权如何依附于土地使用权而存在或消亡。本书将区别于单纯的房屋租赁,重点探讨土地使用权的授予性质。 2. 历史沿革与司法解释: 梳理不同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关于此类用益物权变动的政策和司法解释。分析历史遗留问题(如未办理正式土地使用权手续的建房行为)在当前法律框架下的处理路径。 3. 用益物权的比较研究: 将借地建屋制度与租赁、地役权、居住权等其他用益物权进行深入比较,明确其在权利强度、期限设定和权利可转让性方面的独特性。 第二部分:合同构建与权利义务的精细化管理 借地建屋的核心载体是合同。本部分将提供详尽的合同起草、审查与履行指南,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1. 土地使用权合同的要素设计: 重点分析土地租赁期限的设定(尤其关注数十年期的长期合同的有效性与登记要求),租金的支付方式、调整机制,以及土地用途的限制与变更程序。 2. 地上物所有权的权属确认与登记: 探讨如何通过合同明确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所有权归属。在实践中,尤其关注未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或房产证情况下的权利证明效力。 3. 权利的转让、抵押与担保: 详细论述在借地建屋关系下,土地使用权和地上物所有权可以如何被独立或一并转让、继承或设定抵押。分析金融机构在评估此类资产抵押价值时所面临的特殊风险点。 4. 权利的消灭与合同解除: 深入研究合同到期、土地使用权届满、因违反约定导致合同解除等情况下的法律后果。重点分析建筑物残值的处置、补偿机制的设定,以及土地的恢复原状义务。 第三部分:争议解决与风险防范实务 借地建屋关系往往跨越数十年,涉及土地规划、城市更新、相邻关系等宏大背景,极易产生复杂纠纷。本部分是本书的实务核心。 1. 征收与补偿: 探讨在政府依法征收土地(包括国有土地及集体土地)时,地上建物的权利人如何获得合理的、符合法律规定的补偿。分析补偿主体、补偿标准、权利人主体的认定难题。 2. 相邻关系与环境影响: 分析因建屋行为引发的采光、通风、排水等相邻权争议的解决路径。同时,探讨土地使用人对土地环境的保护责任,以及因环境污染产生的法律责任。 3. 司法实践中的裁判思路: 收集和分析近十年最高人民法院及各高级人民法院在借地建屋纠纷中的典型判例。重点剖析法院在认定合同效力、确定补偿金额、处理权利竞合时的逻辑推导过程。 4. 风险预警与合规建议: 针对土地出让方(出租方)和建房方(承租方),提出前瞻性的风险识别清单,包括规划变更风险、债务违约风险、权利瑕疵风险,并提供详尽的合规操作建议,以最大程度避免诉讼风险。 本书的特色 本书不仅是对现有法律条文的梳理,更是一部深度结合中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的工具书。它摒弃了纯理论的空泛论述,专注于解决实务中“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对复杂合同条款的解析、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梳理以及对前沿司法判例的剖析,本书为律师、企业法务、土地管理人员、房地产投资者以及相关立法和司法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读者将能够掌握在借地建屋这一复杂法律关系中,如何构建稳固的权利基础,以及在争议发生时如何有效地主张和保护自身权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依发表顺序排列)

吴从周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 教授

林更盛

  东海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谢哲胜

  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陈聪富

  台湾大学傅斯年纪念讲座教授、特聘教授

许政贤

  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目录

【法学方法论】
.推定租赁关系:民法第425条之1之适用与类推适用/吴从周/3
.「土地与房屋不同属一人所有」不宜类推适用民法第425条之1──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359号判决在法学方法论上的再思考/吴从周/27
.使用借贷物权化?──兼论法学方法论上「漏洞」的几个问题/林更盛/49

【案例研讨】
.债权物权化、推定租贷关系与诚信原则──最高法院95年度第16次民事庭决议评释/吴从周/93
.使用借贷契约之债权物权化──高院98重上更(2)51/吴从周/138
.债权、物权相对化(二)──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359号判决评释/谢哲胜/150
.民法第425条之1的类推适用──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294号判决评释/谢哲胜/169
.再论民法第425条之1的类推适用/谢哲胜/181
.三论民法第425条之1的类推适用/谢哲胜/191
.使用借贷契约之债权物权化──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319号民事判决评析/陈聪富/197
.财产权保障与基地利用权──评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705号民事判决/许政贤/21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借地建屋”这个主题,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或经济学著作。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更从人文的角度关注居住者的生活体验。书中记录了许多真实的案例,讲述了那些在借地建屋中挣扎的人们的故事。他们有的因为地租上涨而被迫搬迁,有的因为协议内容不明确而陷入纠纷,有的则因为房屋老化而无处可去。这些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土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关乎人权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常常只关注房屋的建筑成本,却忽略了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和社区的文化传承。在推动都市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区的整体规划,保护原住民的文化,尊重弱势群体的权益。这本书提醒我们,土地政策的制定,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公平与正义,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充满了真诚和关怀。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展现了台湾“借地建屋”的真实面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借地建屋的分类和比较,它指出,不同的借地建屋模式,其风险和收益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借地建屋模式,地主与居住者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双方能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而有些借地建屋模式,则存在着严重的权力不对等,居住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选择借地建屋模式时,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并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加强对借地建屋的监管,保护居住者的合法权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是一本实用的指南,它为那些正在考虑或已经参与借地建屋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共同为台湾的居住正义而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清晰,从历史背景、法律框架、经济分析到社会影响,层层递进,深入浅出。作者对于台湾“借地建屋”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土地制度的批判性反思,它指出,台湾的土地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土地所有权过于集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交易成本过高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土地改革,例如推行土地增值税,鼓励土地多用途利用,建立更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等。这些建议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却是解决台湾土地问题的根本出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是一份政策建议书,它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希望政府能够认真研究这本书的观点,并将其纳入到未来的土地政策规划中,为台湾的土地正义而努力。

评分

这本研究的出版,让我在思考台湾土地利用的复杂性上,又多了一层省思。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土地视为一种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却鲜少关注土地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意义。尤其是在都市快速发展,土地价格飞涨的背景下,“借地建屋”这种模式,看似提供了一种解决居住问题的途径,实则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风险与挑战。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就曾与地主签订过类似协议,虽然当时解决了居住问题,但后来因为地租上涨、协议内容模糊等问题,让外婆一家饱受困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看似灵活的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将弱势群体置于不利的地位,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容易引发纠纷。更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了台湾土地制度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在土地政策上的不足。我们需要更全面的土地改革,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居住权,并促进土地的永续利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台湾土地利用的种种弊病,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联想到自己参与过的社区改造计划。在推动都更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地主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借地建屋”的案例,其实是这种冲突的一种极端体现。地主追求土地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居民则希望拥有稳定的居住环境,两者之间的矛盾往往难以调和。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借地建屋的法律、经济、社会影响,让我对这种土地利用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指出,借地建屋不仅涉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转移,更关乎居住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社区的整体发展。我特别认同书中关于“土地正义”的观点,认为土地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一种商品,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公共资源,用于满足全体人民的居住需求。在台湾,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方向,例如加强对借地建屋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有效的协商机制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关注这个问题,共同为台湾的土地正义而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