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通则新论(四版)

刑法通则新论(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刑法可谓实质之宪法,本书乃导入正当法律程序、双重危险、比例原则等概念,并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相连结,使修习刑法者进一步了解刑法在实质及程序正义上之重要角色,俾助于「罪与罚」论证过程中之论证方向正确性。

  又本书结合传统教科书及坊间讲义之优点,以图文并茂方式提纲挈领地呈现关于罪与罚之各家学说、实务及立法之最新趋势,同时亦针对新兴议题加以介绍,去芜存菁,并适时辅以表格、体系图等以解析各项论点,且于各争议问题后举以实例,帮助读者吸收且融会贯通,即使再复杂之争议性问题,亦能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并能有效节省读者于时间、精力与劳费上不必要之虚耗。是一本极适合入门导读与进阶深究之教科书,相当符合在学或准备国家考试者所需。

  研读本书后,对于刑事实体法乃至于程序法的观念,将有启发性的全新思考,对于非法律人而言,也能关键性地指引如何保护自己、了解自己的权益,避免花费不必要的律师费用,轻松为自己的诉讼开启正确的法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忠义


  现 职
  台湾高等法院法官兼书记官长、发言人

  学 历
  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法学博士

  经 历
  考选部国家考试题库命题委员
  司法院法官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
  司法院职务评定再复核委员会委员
  司法院裁判书类审查委员会委员
  台湾新竹地方法院法官
  法务部调办事检察官
  台北、新竹地方检察署检察官
  司法官学院、法官学院、律师研习所、政风人员训练中心等讲座
  法务部刑事程序制度研究委员会、刑事法律问题审查小组、查扣犯罪所得法令研修小组、研修刑事诉讼法工作小组等委员
  法官学院法官研修规画委员会委员
  财团法人法律扶助基金会覆议委员会委员
  台湾律师惩戒委员会委员
  台湾高等法院国家赔偿事件处理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玄奘大学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
  中华民国法官协会、中华民国检察官协会理事

图书目录

四版序
序 文
凡 例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刑 法/1
第二节 谦抑思想/1
第一项 谦抑思想之性质(特性)/1
第二项 谦抑思想在犯罪论上之落实/3
第三节 刑法目的/4
第四节 法例(法源)/10
第五节 刑法之基本原则/14
第一项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Due Process of Law)/14
第二项 罪刑法定主义/16
第六节 法律的解释方法/34
第七节 立法用语/39
第一项 以上、以下、以内/39
第二项 公务员/39
第三项 公文书/53
第四项 重 伤/54
第五项 性 交/56
第六项 电磁纪录/57
第七项 凌 虐/57
第八节 刑法适用之效力/58
第一项 时的效力/58
第二项 地的效力/66
第三项 人的效力/72
第四项 外国判决的效力/74
第五项 刑法总则的适用范围/81

第二章 犯罪论
第一节 犯罪概论/83
第一项 犯罪之意义/83
第二项 刑罚理论两学派之争论/83
第三项 犯罪本质/85
第四项 犯罪理论/86
第五项 犯罪阶层理论/91
第二节 行为论/91
第三节 构成要件该当性/95
第一项 概 念/95
第二项 构成要件要素(犯罪构成要件之成立要件)/96
第一款 种类(分类)/96
第二款 主、客观之构成要件要素/98
第一目 客观构成要件/98
第二目 主观构成要件/103
第三项 犯罪类型/121
第一款 行为犯(举动犯)与结果犯(依法益侵害角度分类)/121
第二款 即成犯与继续犯(依行为长短分类)/124
第三款 结合犯/125
第一目 意 义/125
第二目 架 构/126
第三目 故意之范围/127
第四目 既遂或未遂/130
第四款 加重结果犯/136
第一目 意 义/136
第二目 结 构/136
第三目 明文规定/138
第四目 能预见/139
第五目 重结果/140
第六目 伤害致死等与杀人区别/141
第七目 重结果之行为客体/141
第五款 不作为犯/141
第一目 意 义/141
第二目 种 类/142
第三目 区 别/144
第四目 不纯正不作为犯/145
第四项 因果关系/156
第一款 定 义/156
第二款 判断标准/156
第三款 疫学因果关系/162
第五项 客观归责/166
第一款 故意犯与过失犯/166
第二款 针对过失犯应特别注意者/170
第六项 客观处罚条件/173
第七项 构成要件错误/175
第一款 意 义/175
第二款 目 的/175
第三款 判断标准/175
第四款 错误之分类/176
第五款 形 态/176
第六款 错误竞合/180
第七款 因果历程错误(因果关系错误)/183
第八款 与包摄错误之区别/184
第八项 未 遂/185
第一款 概 说/185
第二款 着 手/191
第三款 实行行为/198
第四款 未遂之种类/199
第一目 不能犯/199
第二目 中止犯(中止未遂)/205
第三目 障碍未遂(普通未遂)/212
第四目 目的不达/213
第四节 违法性/214
第一项 概 念/214
第二项 与构成要件该当性之关系/216
第三项 本质(实质)/216
第四项 阻却违法事由之原理/218
第五项 开放构成要件之违法性原理/221
第六项 正当行为/224
第一款 法规阻却违法事由/224
第一目 依法令之行为/224
第二目 业务正当行为/240
第二款 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242
第一目 可罚违法性理论(违法行为之不可罚性)/242
第二目 被害人承诺/245
第三目 推定承诺(推测承诺)/247
第四目 兼具实验性质之医疗行为/250
第五目 教师惩戒权/250
第七项 紧急行为/254
第一款 法规阻却违法事由/254
第一目 正当防卫/254
第二目 紧急避难/264
第二款 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270
第一目 自助行为/270
第二目 义务冲突/271
第三目 容许风险/273
第四目 自损行为/274
第五节 罪责(有责性)/275
第一项 定 义/275
第二项 罪责理论(本质)/276
第三项 罪责原则/277
第四项 罪责要素/278
第一款 责任(罪责)能力/280
第二款 责任条件(不法意识)/295
第三款 期待可能性/300

第三章 犯罪之参与
第一节 正犯与共犯/307
第一项 正 犯/307
第二项 共 犯/308
第一款 共犯概念/308
第二款 共犯种类/308
第三款 共犯理论/311
第三项 正犯与共犯之区别/314
第二节 间接正犯/316
第一项 来 源/316
第二项 定 义/317
第三项 态 样/317
第四项 利用行为/321
第五项 正犯性理论/322
第六项 间接正犯之错误(支配错误)/323
第三节 共同正犯/325
第一项 定 义/325
第二项 正犯性理论依据/327
第三项 要 件/328
第四项 特殊问题/331
第一款 共谋共同正犯(同谋共同正犯)/331
第二款 加重结果犯之共同正犯/332
第三款 片面共同正犯(缺乏犯意联络)/333
第四款 共同正犯之过剩(或逾越)/333
第五款 过失犯之共同正犯/334
第六款 承继(相续)共同正犯/335
第七款 己手犯与共同正犯/336
第八款 聚合犯、对向犯与共同正犯/337
第五项 未 遂/338
第四节 教唆犯/339
第一项 概 说/339
第二项 要 件/341
第三项 特殊问题/342
第四项 错 误/348
第五项 未 遂/351
第五节 帮助犯/352
第一项 定 义/352
第二项 法 条/352
第三项 特殊形态/353
第四项 成立要件/354
第六节 身分共犯或身分共同正犯/356
第七节 共犯或共同正犯之竞合/368

第四章 罪 数
第一节 概 说/369
第一项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The Rule Against Double Jeopardy)/369
第二项 禁止双重危险之内涵/371
第三项 我国实务对于禁止双重危险之见解/373
第四项 有关一行为/375
第一款 一行为定义之纷歧/375
第二款 一行为之判断标准/377
第五项 侵害单一法益之一行为只能有一次刑罚评价/381
第一款 多数法益侵害或多数行为之评价/381
第二款 一行为侵害「一法益」之评价/384
第三款 一行为侵害「某」单一法益之评价/386
第四款 美国有关同一犯罪行为之意义/390
第二节 判断标准/391
第三节 本来一罪/392
第一项 预定数法益之犯罪(单纯一罪)/392
第二项 预定数行为之犯罪(包括一罪、实质上一罪)/395
第三项 接续犯(亦属包括一罪之一)/399
第四项 法条竞合(法规竞合、法条单一、假性竞合)/401
第一款 定义与特征/401
第二款 本 质/402
第三款 形 态/402
第一目 特别关系/402
第二目 默示补充关系(不罚前行为、贯通犯)/404
第三目 明示补充关系(明示补充条款)/405
第四目 吸收关系/405
第五目 择一关系/410
第四节 科刑一罪(处断一罪)/412
第一项 想像竞合/412
第二项 牵连犯(本法已废除)/419
第三项 连续犯(本法已废除)/423
第四项 科刑一罪竞合之处理/428
第五节 併合罪(狭义数罪併罚、实质竞合)/430

第五章 刑罚论
第一节 两学派之争/439
第二节 刑/440
第三节 没 收/447
第一项 没收观念的重新定位/447
第二项 旧法的没收执行方法:追征、追缴或抵偿/451
第三项 没收新制/452
第四节 易刑处分/475
第一项 易科罚金/476
第二项 社会劳动(社区服务)/489
第三项 易服劳役/504
第四项 易以训诫/507
第五项 易刑处分之效力/507
第五节 缓 刑/507
第一项 缓刑目的、定义与要件/507
第二项 缓刑宣告之撤销/511
第三项 缓刑之效力/515
第六节 假 释/519
第一项 假释目的、定义与要件/519
第二项 假释之撤销/523
第三项 假释之效力/525
第四项 合併刑期之处理/526
第五项 缓刑与假释之异同/527
第七节 累 犯/528
第八节 自 首/535
第九节 刑之酌科及加减/539
第一项 刑罚裁量事实【量刑因子】之审酌(酌科)/539
第二项 刑罚之加重/550
第一款 法律上之加重/550
第二款 裁判上加重/551
第三项 刑罚之减免/552
第一款 裁判上减免/552
第二款 法律上之减免/557
第三款 减免之标准/560
第十节 时 效/565
第一项 追诉权时效/565
第二项 行刑权时效/572

第六章 保安处分
第一节 概 说/581
第二节 类型及其效果/583
第一项 感化教育处分/583
第二项 监护处分/585
第三项 禁戒处分/587
第四项 强制工作处分/593
第五项 强制治疗处分/596
第六项 保护管束处分/600
第七项 驱逐出境处分/604
第三节 保安处分之宣告与执行/605
第一项 保安处分之宣告/605
第二项 保安处分之执行/60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