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

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林继文
  • 政治思想
  • 中国政治
  • 公共管理
  • 理性与感性
  • 学术著作
  • 精选集
  • 政治理论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继文教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政治学者,他用理性抉择的途径来探索政治现象,背后的推动力量则是对民主与家国的感性关怀。本书用林教授最具代表性的十七篇学术论文,以及一篇给年轻学术工作者的建议,来展现他研究中的理性与感性。书中包含「理性选择与制度分析」、「宪政制度与半总统制」、「选举体制」,与「两岸关系」等四大主题,并由国内外各领域的权威学者撰写主题导读。本书阐释了理性抉择途径如何运用在政治制度和两岸关系的研究,又反映了研究者感性的一面,是绝对值得一读的政治学巨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与当代政治实践的深度探讨文集简介,旨在梳理思想脉络,剖析现实困境,并展望未来可能。 --- 权力、正义与现代性:跨越光谱的政治思想漫游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多位重量级政治哲学家和现实主义政治分析家的精粹文章,构成了一部横跨古典、现代直至后现代的政治思想史诗。它并非对单一学派的辩护,而是一场在理性秩序与人性冲动、理想蓝图与残酷现实之间进行的艰难对话。全书结构严谨,从政治哲学的基石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到当代民主的危机、全球化的挑战以及身份政治的复杂性。 第一编:奠基与分野——政治秩序的理性构建 本篇聚焦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关于国家起源、合法性基础以及社会契约理论的经典争论。我们审视了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悲观洞察,洛克关于生命、自由与财产的自然权利论证,以及卢梭对“公意”的激进构建。 重点文章深入剖析了康德的义务论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与局限。作者们探讨了:在何种程度上,普世的道德法则可以成为政治决策的唯一指南?当个体意志与绝对命令发生冲突时,政治权威应如何裁决?文章并未停留在概念的阐释,而是结合了18世纪末期欧洲的革命实践,考察了理性设计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性。 此编的另一重要脉络是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在社会政策上的张力。边沁和密尔的文本被置于现代福利国家的构建语境下进行再审视。我们不仅探讨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何被量化和执行,更警惕了少数群体权利可能被多数意志所牺牲的风险。通过对这些奠基性文本的细致解读,读者将理解当代政治辩论中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立场,其背后深藏的哲学渊源和潜在的冲突点。 第二编:权力与强制——现实政治的冷峻景观 如果说第一编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政治家园,那么第二编则将目光投向了权力运行的真实面貌。本部分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深度展示,它拒绝乌托邦式的想象,直面权力斗争的零和博弈本质。 核心章节集中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现代变体。这不是简单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道德谴责,而是对权力逻辑的去道德化分析。文章探究了“有效统治”在信息时代如何重塑,特别是在宣传、形象塑造和外交博弈中的应用。对威权主义模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权力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巩固其统治,并将服从内化为社会规范。 同时,本编也引入了对国家暴力与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从韦伯对国家“垄断合法使用强制力”的界定出发,作者群追问:在反恐战争、国内安全立法日益收紧的背景下,这种垄断是否正在被无限稀释?监视资本主义与国家监控的合流,如何侵蚀了公民的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 第三编:民主的黄昏?危机、碎片化与新的身份认同 当代政治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第三编。本部分关注的是21世纪初,西方自由民主体制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民粹主义的兴起不再被视为孤立的政治现象,而是被置于全球化引发的经济不平等、文化焦虑以及传统精英信誉崩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文章分析了情感动员在后真相时代的有效性,以及社交媒体如何加速了“回音室效应”,使得跨越政治分歧的理性对话变得越发困难。 此外,对身份政治的精微考察占据了重要篇幅。本书超越了将身份政治简单标签化的倾向,探讨了其在争取被压抑群体的权利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警示了其过度内卷化可能导致的政治极化和联盟的瓦解。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出发,作者们反思了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双重挤压下,公民身份的意义正在如何被重新定义和争夺。不同文化、不同族裔、不同性别的群体,在争取承认的过程中,如何构建既具包容性又具清晰边界的政治共同体,成为本编的核心难题。 第四编:超越主权——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的终篇将视野投向了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气候变化、跨国金融风险、大规模移民等全球性议题面前,主权国家的传统能力受到质疑。 本编深入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视角,从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合作的乐观预期,到结构现实主义对权力制衡的强调,再到批判理论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根本性颠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全球正义的讨论。面对南北差距的固化,一代人的气候责任,以及跨国人权干预的伦理困境,本书试图构建一个更具伦理约束力的全球政治框架,探讨“世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结语:在不确定的时代中保持政治的清醒 全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装备读者一套批判性的分析工具。它提醒我们,政治生活永远是理性的算计与非理性的激情、崇高的理想与卑微的利益、秩序的渴望与反叛的冲动之间永无休止的张力场。理解政治,就是学会在这永恒的辩证法中,以清醒的目光,去分辨什么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什么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以及什么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信念。本书是献给所有试图在复杂世界中理解权力、追求正义的严肃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继文


  1964/5/4-2018/1/2

  ●学历
  学士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1986)
  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1991)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1996)

  ●经历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2015-2016)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2013-2015)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2-2017)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政治学门召集人(2010-2012)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2007-2012)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副研究员(2002-2007)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2002)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研究员(1996-2000)

  ●研究领域
  选举制度、比较制度分析、东亚政治、赛局理论

  ●学术荣誉
  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2002)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2003-2005)

文章合着者/朱云汉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院士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
  研究领域:
  政治学方法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东亚政治经济、民主化

文章合着者/罗致政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第九届立法委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
  研究领域:
  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博奕理论

导读者简介

冷则刚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政府与外交学系博士
  研究领域:
  两岸关系、全球化政治、城市政治经济学

吴文钦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研究员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
  研究领域:
  比较/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制度、比较威权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吴玉山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院士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政治学博士
  研究领域: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转型比较研究、宪政制度、中国大陆与两岸关系研究、俄罗斯与东欧研究、国际关系理论

吴亲恩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副所长
  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政治学博士
  研究领域:
  比较政治经济、制度分析、所得与阶级、抗争政治、东亚政治经济发展

谢复生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系教授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政治学博士
  研究领域:
  实证政治理论、宪政体制、选举制度、投票行为、政党政治、外交决策



 

图书目录

编者序
理性选择与制度分析
主题导读 林继文与制度分析/谢复生
第一章 制度选择如何可能:论日本之选举制度改革
第二章 半总统制下的三角政治均衡
第三章 A Veto Player Theory of Policymaking in Semipresidential Regimes: The Case of Taiwan’s Ma Ying-jeou Presidency
第四章 The Endogenous Change in Electoral Systems: The Case of SNTV
第五章 The Consequences of Constitutional Systems on Party Systems
宪政制度与半总统制
主题导读 林继文的半总统制研究/吴玉山
第六章 How Are the Powers of the President Decided? Vote Trading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Semi-presidential Constitution
第七章 Taiwan’s Semi-Presidential System Was Easy to Establish but Is Difficult to Fix: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Efforts of 1997 and 2015
第八章 共治可能成为半总统制的宪政惯例吗?法国与台湾的比较
第九章 政府体制、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一个配套论的分析
选举体制
主题导读 林继文与选举研究/吴亲恩
第十章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Taiwan: State-Building, Regim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第十一章 Looking for the Magic Number: The Optimal District Magnitude for Political Parties in d’Hondt PR and SNTV
第十二章 以输为赢:小党在日本单一选区两票制下的参选策略
第十三章 选举制度为何变迁?理论与检证
两岸关系
主题导读 林继文的两岸关系研究/吴文钦、冷则刚
第十四章 零和或双赢?两岸经贸交流新解
第十五章 双层三角:以空间模型分析国内政治对美中台战略三角的影响
第十六章 论述如何框限选择?条件式统独偏好对2012 年台湾总统选举的影响
第十七章 Taiwan’s Referendum Act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us Quo
第十八章 学者之路
参考文献
附录:林继文学术着作

 

图书序言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第二任的所长林继文教授是我国研究理性选择理论首屈一指的学者。他将此一途径运用到选举制度、宪政体制、两岸关系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国际性的声望。继文在学界担任各种领导性的角色,严己宽人,以身作则,启迪后进。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对于我国政治学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继文的才华是跨越学科界线的。他早期最大的兴趣是历史和语文。当年台大徐州路法学院旧图书馆地下室藏有日本时代的大批文件,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继文在台大政研所就读硕士班时接受了国内辈份极高的日本专家许介鳞教授指导,于1991年撰成了硕士论文「日本据台末期(1930 ─ 1945)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

  像这样一位对文史有兴趣的学生,到了美国之后,又拜在UCLA 政治系的赛局理论大师George Tsebelis 教授门下,在1996 年写就了博士论文“Consequences of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ing Rule: Comparing the Japan and Taiwan Experiences”,集中讨论「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SNTV),并在学成归国后成为在台湾推广理性选择途径的一位领导学者。由于兼有文史与数理的专长和偏好,因此继文一方面对于形式理论与量化的研究途径推展不遗余力,一方面又坚实地将之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把比较政治的理论和区域研究(特别是台湾与日本研究)连接得非常好,并且始终努力揉合量化与质化的研究途径。这样的功力和用心,在国内外的政治学者当中是极为罕见的。

  继文于1996年回国,首先进入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服务。由于台湾在1990年代初正在进行民主化,因此像所有的新兴民主国家一样,必需要进行政治制度的抉择,这里就包括选举制度和宪政体制。选制(特别是SNTV)一直是继文研究政治制度的主轴,也成为他建立学术声望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他回国与进入中研院一年后,我国就进行了最重要的第四次修宪,建立了总统直选、而行政院长同时要率领内阁对立法院负责的半总统制。究竟这种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宪政体制会怎样地运作,对于我国是不是合适,这些都是研究政治制度的人所必然关切的重大议题。由于继文是採用理性选择的方法论,又以SNTV 选制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因此他对于半总统制的研究就展现了两个必然的特点:第一是沿用理性选择的分析途径,第二是探讨宪政体制如何和选举制度配套,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这两方面,继文都着述甚丰,为国内的研究树立了标竿。此外,两岸关系对台湾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又和政治制度产生互动,并且带入了国际环境的变数,而成为继文适用理性选择途径的又一个新兴领域。

  在社科所的六年期间,不论在形式理论的倡导研究、宪制与选制的理性分析,或是两岸关系的模型建构,继文都做出了可观的贡献,而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年轻翘楚,并于四年内完成了副研究员的升等。这样的突出表现,立刻为众所瞩目。在2002年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成立,负责规划全局的是学术谘询委员会的召集人胡佛院士,吴玉山教授为筹备处主任,决定从院内外征聘核心的研究人员,最初仅有三位,分别是来自台大政治系的朱云汉与吴玉山教授,和来自中研院社科所的继文。在吴玉山教授的力邀下,继文进入了新成立的政治所,一方面主持和发展方法群组,一方面全力冲刺研究。在2003到2018年之间,继文在形式理论、选举制度、半总统制,还有两岸关系的各个领域持续进展,在过去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提出新方法和新论点,建立了研究的领先地位。

  继文对于研究是竭尽心力的,他研究表现中最为丰硕的部分是在2003年之后完成,而这是在他发现脑瘤开刀之后。那次的手术虽然顺利,也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地遏制了病情的扩散,但是继文的视力是受到若干损伤的,他也因此要仰赖能将论文读出的软体。对于一位研究者而言,视力受损是何等重大的打击,但这并不影响继文在学术上的发展。相反地,他在各个研究面向上都能全方位地展开,并且做出让学界钦重的研究成果,可以想见这其中的艰辛与毅力,困难与克服。在2007年,继文在政治所升等为正研究员,当时是政治所办理的第一个副研究员升等案,审查的过程非常严谨。政治所以此向外传递了一个清楚的讯息:这就是政治所期盼的研究员的典型。在学术社群贡献方面,继文是政治学计量方法营的创办人之一,并在2003到2011年之间长期担任计量营计画主持人,在这段期间计量营得以成长与茁壮。其次,2012年政治所在磨剑十年后正式脱离筹备处的地位而正式成所,继文后来担任副所长,并在2015年继任为政治所的第二任所长,获得了同仁的全力支持。继文全心领导所务,推动方法论的研究,加强国际联系,劳心劳力,把政治所带到一个新的发展层次。最后,他是在所长任内发病倒下,可谓对政治所鞠躬尽瘁,而形塑了一代典型。

  继文于2018年1月2日不幸辞世,为了纪念他对中研院政治所以及我国政治学界的贡献,政治所于2月3日举办「林继文前所长学术纪念会」,邀请了王业立、谢复生、黄纪、吴玉山教授等重量级学者,回顾继文为我国政治学不同领域所做的贡献,另外也邀请吴介民、黄长玲、徐斯俭教授等和继文自大学时代就相熟的好友,分享继文的学术志业与成长历程。纪念会当天座无虚席,参加者包括中研院廖俊智院长与人文社会科学组各所所长及中心主任、国内各大学政治相关科系主管与同行、继文在学术界与学运界的朋友、以及继文过去在中正大学、东吴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等校授课时的修课学生,足见继文交游之广、育才之深。

  由于继文大部分的学术着作散见于国内外知名期刊,亦有部分收录于专书合辑。为了更完整彰显继文的学术贡献,中研院政治所于2018年6月,决议在继文50余篇的中、英文学术作品中,挑选代表着作集结成册。经过编委会数次讨论之后,我们精选出继文17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命名为《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作为「中研政治系列丛书」的第五卷。全书分成四大主题,包括「理性选择与制度分析」、「宪政制度与半总统制」、「选举体制」、「两岸关系」,并由国内外各领域的权威学者撰写主题导读。本书同时也收录继文担任科技部(原国科会)政治学门召集人时,一篇写给年轻学术工作者的建议。整体来说,本书阐释了继文如何运用理性选择途径,从事关于政治制度和两岸关系的研究,又反映了继文感性的一面。我们希望这本书的问世,除了更完整呈现继文学术成果之外,也能让后人更了解继文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的先驱者角色。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赖芊卉小姐居中联系与鉅细靡遗的校正,让本书维持了「中研政治系列丛书」一贯的高编排水准,林文正、杨君婕、吕英铷、谢孟君同学的细心校对,吴玉涵小姐协调封面的修改,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的刘静芬、林佳莹小姐在出版过程的全力支持,恣游公司陈思辰(Paul)先生专业的封面设计,以及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与社会学研究所的出版事务谘询。我们也要感谢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东吴大学《东吴政治学报》、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Issues & Studies 以及《问题与研究》、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选举研究》、科技部《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政治科学论丛》、台湾民主基金会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台湾政治学会《台湾政治学刊》、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之China Quarterly 与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Elsevier 之Electoral Studies、SAGE之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及Party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等学术及出版单位慨然同意我们转载继文的作品,让他的这些代表着作,能以精选集的方式问世。

  能够作为继文的同事与朋友,我们深感荣幸,谨透过这本论文精选集,向他精彩的一生致敬。

  【编者按:我们也在此向本书读者介绍其它关于继文的纪录。继文39岁第一次脑瘤开刀后,隔年春天蔡笃坚教授委请研究生来与继文进行三次访谈。继文的夫人刘怡昕教授根据访谈内容,为继文编辑了电子书《继文40自述》。在自述中,继文详细回顾自己从学龄前至取得博士学位、以及至中研院服务的生涯历程,还有他对于基督信仰的认识。此外,继文辞世之后,他的学生傅钰如同学,为他架设一个纪念网站,收录许多继文的学界友人与学生对于继文的追忆文字、前述「林继文前所长学术纪念会」的录影档、以及《继文40自述》电子书。对于想多了解继文的读者,可至以下网址进一步参考这些资料:jihwenlin.weebly.com/blog。】

  冷则刚、吴玉山、吴文钦、吴亲恩
  识于南港中央研究院
  2019 年8 月1 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这本新书的出现,我真的是非常期待,因为林继文教授在台湾政坛和学界的影响力一直非常深远,他的思考方式也常常是当局者需要借鉴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政策制定是基于一时的冲动或是狭隘的利益考量,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标题就点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政治的运作,究竟是应该遵循一套冰冷的逻辑推演,还是需要注入更多理解人情世故的温度?我相信林教授的精选集一定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驱动力。

评分

翻阅《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的目录,我注意到其中涵盖了关于“民粹主义的兴起”的章节。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近年来,台湾的政治环境中,民粹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常常能轻易煽动起民众的情绪,影响选举结果,甚至干扰政策的理性推行。林教授的分析,我想一定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对民粹现象的谴责,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这种现象对民主政治的理性基础可能造成的侵蚀。我很好奇他会如何用他一贯的严谨学术态度,来解读这种看似非理性的政治潮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之道。

评分

这次新推出的《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恰好能让我回想起很多过去和林教授有过的一些学术讨论。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谈论地方自治议题时,林教授就特别强调了“地方感”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地方的政治发展,不能只看中央下达的法令有多么“理性”,更要看它是否符合当地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社区认同和情感連結。他当时举的例子,是关于如何处理历史遗迹的保存问题,一边是基于经济效益的开发,另一边是居民对祖辈留下来的情感寄托,这两种“理性”与“感性”的拉扯,是他在书中一定会深入探讨的。

评分

林继文教授的书,向来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分析而闻名,这本《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想必也不会例外。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政治发展的人,我深切体会到,很多时候,政治决策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能否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理性”目标时,兼顾到民众的情感需求和普遍的价值认同。书中关于“妥协与共识”的讨论,尤其让我好奇。在台湾这样一个政治光谱相对多元的社会,如何才能在不同的声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成有效的共识,这是我们一直面临的挑战。我相信林教授的观点,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

读到《政治学的理性与感性:林继文精选集》这本选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林教授过去在公开场合的演讲画面。他总是能用一种非常清晰但又不失温度的方式,阐述复杂的政治议题。这本书的标题“理性与感性”,就精准地抓住了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张力。在台湾,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政治人物,他们在辩论时逻辑严密,数据详实,一副“理性”的模样,但转过头来,又会用煽情的言语去迎合一部分人的情绪。林教授的精选集,我想就是要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面向,纳入同等的审视范围,去探讨它们在政治实践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才能在两者之间取得更健康的平衡,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台湾政治的生态,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