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族与演剧(全二册)

中国的宗族与演剧(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宗族
  • 演剧
  • 中国社会
  • 民俗
  • 文化人类学
  • 历史
  • 社会学
  • 传统文化
  • 地方志
  • 家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日本的中国传统戏剧专家田仲一成教授从祭祀角度讨论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华南地区宗族如何支配乡村的祭祀;二是这类祭祀和演剧对于华南地区乡村秩序有什么功能。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田仲教授运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谱牒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宗族祭祀与祭祀演剧的关系—— 对中国南方( 广东、福建、浙江、香港)地方演剧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查。

  田仲教授在香港新界农村实地集中考察近三年半,前后历时七年,访问了十几个墟市和村庄(本书涉及了十二个实例),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区,共拍摄了上千幅珍贵的照片(本书精选了当中的两百多幅),其中涉及许多民俗资料,令本书既有研究和收藏价值,亦不乏趣味性。

  本书两位译者——钱杭教授和任余白先生的译文准确精当、流畅易读,获得作者田仲教授的高度赞赏,也确保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中文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与艺术形式之间复杂互动的学术专著的详细内容介绍: --- 《盛世风华: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图景与文化密码》 (全三卷,约160万字) 作者: 钱学诚 (著名文化史学家)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9年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插图本(复刻本) 定价: 人民币 880.00 元 --- 内容概述 《盛世风华: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图景与文化密码》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明清时期(约14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伦理规范以及日常生活图景,如何通过当时最为流行和最具生命力的文学载体——白话小说——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与反思。本书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中侧重于“文体演变”或“主题思想”的单一维度,而是将小说置于其诞生的社会、经济、思想土壤之中,进行多学科交叉的考察。 全书共分三卷,系统梳理了从市民文学的兴起到世情小说的成熟,再到谴责小说的兴盛这一复杂历程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挖掘了《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核心文本背后的社会逻辑,揭示了小说家如何“以文为镜”,折射出一个变革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 卷目详述 第一卷:市井勃兴与人情练达——市民文学的土壤与早期世情(约55万字) 核心议题: 探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对文学创作带来的结构性影响,重点分析早期世情小说如何从章回体传统中脱胎换骨,并关注新兴市民阶层(商人、手工业者、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如何进入叙事中心。 主要章节聚焦: 1. 城市空间的重塑与文学地理: 分析苏州、南京、杭州等文化中心城市的商业布局和娱乐场所如何成为小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探讨“园林”与“街巷”在叙事中的象征意义转变。 2. “情”与“欲”的角力: 细致考察早期小说中对人际交往中情感(包括男女之爱、友谊、家族温情)与物质欲望(财富、地位、感官享受)的描写手法。例如,对《三言二拍》中“奇遇”与“惩戒”模式的心理学解读。 3. 士人的边缘化与自我调适: 考察在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背景下,未入流或落魄士人如何在小说中寻求精神慰藉或经济出路,及其心态从“清高自许”到“世故圆滑”的微妙变化。 4. 语言的革命: 分析白话文的成熟如何使得小说能够更直接、更生动地捕捉市井俚语与社会潜规则,突破了文人雅化的表达局限。 --- 第二卷:礼教的重压与个体的觉醒——清初人情小说中的伦理困境(约55万字) 核心议题: 集中研究清初小说,特别是《儒林外史》和以其为代表的讽刺文学,如何对僵化的程朱理学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扭曲形态进行深刻批判,并探讨个体在庞大礼教机器下的生存哲学。 主要章节聚焦: 1. 科举废墟的构建: 对《儒林外史》中数百位人物的“失范行为”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揭示科举制度如何异化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使其沦为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作者引入社会学中的“角色冲突”理论进行分析。 2. 家庭伦理的“内爆”: 深入剖析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作品中,大家族内部权力结构、财产分配以及性道德的崩塌过程。着重分析“妻妾制度”下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精神困境,及其对男性权威的间接挑战。 3. “闲”与“真”的哲学追寻: 探讨小说家如何通过塑造“隐士”、“浪游者”或“异端”形象(如小说中的“狂士”)来寄托对“率性而为”的理想生活模式的向往,并与主流的“入世”哲学进行对话。 4. 幽默与反讽的技艺: 分析清初小说家如何运用夸张、套语模仿(parody)和人物类型化来构建讽刺效果,其手法如何区别于宋元话本的直白叙事。 --- 第三卷:世态炎凉与制度反思——晚期谴责小说的兴起与社会病灶(约50万字) 核心议题: 分析晚清(十九世纪中叶)社会矛盾激化、西方思潮涌入背景下,小说体裁如何向“谴责小说”转型,并开始关注更宏大、更具制度性的社会弊端,标志着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终结与近代文学的过渡。 主要章节聚焦: 1. “病态社会”的诊断: 探讨谴责小说(如《老乞儿》、《官场现形记》等)如何从描绘个人道德滑坡转向对官僚体制、司法腐败、中西文化冲突等结构性问题的直接揭露与控诉。 2. 空间叙事的扩展: 分析小说场景如何从传统的城市内部扩展到边疆、海关、租界等近代化空间,反映出国家权力边界的模糊与松动。 3. 阶级意识的萌芽: 考察小说中对底层民众(乞丐、佃农、底层佣工)的描写是否体现了初步的阶级关怀,以及这种关怀的局限性(多停留在同情层面而非革命诉求)。 4. 叙事视角的“现代性”: 比较传统世情小说中“宿命论”色彩与谴责小说中对“社会决定论”的倾向,讨论小说如何开始承担起“改良社会”的教育使命,以及这种使命感带来的叙事张力。 ---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力作,更是中国社会史、思想史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通过对数千部小说底本的细致爬梳,辅以档案、地方志、商业契约等一手史料,构建了一个“小说即史料”的立体分析框架。 它详细考察了社会变迁(如商业化、城市化)如何形塑了文学的主题和人物类型,同时也探讨了文学艺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民众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与批判能力。本书对于理解明清社会结构(尤其是宗族、士绅、商业资本三者间的微妙平衡与冲突)提供了极其丰富和生动的案例支持,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形态演变不可或缺的深度著作。本书的注释详尽,引文考证严谨,对研究明清白话文的社会功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田仲一成


  男,1932年11月5日出生于东京都,日本中国戏剧研究学者。195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62年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系中国文学专业博士课程修了。后任北海道大学文学部助教。1968年任熊本大学法文学部讲师、副教授,1971年获日本中国学会赏。1972年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1983年以论文《中国祭祀戏剧研究》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1993年退休,获名誉教授称号、任金泽大学文学部教授,同年获恩赐赏‧日本学士院赏。1998年任樱花学园大学教授,2000年退职,同年被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2007年接受瑞宝重光章胸章。现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东洋文库常务理事、图书部长。

译者简介

钱杭


  男,1953年8月出生于杭州,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宗族史、水利水库史研究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要着作有《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1991)、《中国宗族制度新探》(1994)、《血缘与地缘之间—— 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2001)、《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2009)、《宗族史研究入门》(2010)、《宗族世系学研究》(2011)等。译着有井上彻着《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2008)、守屋美都雄着《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2010)、井上裕正着《清代鸦片政策史》(2011)等。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

任余白

  男,1948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日语翻译专家,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编审。主持了《世界一百名地》(1995)、《彩图世界历史词典》(1995)等多部辞书的编辑和出版。
 

图书目录

上册
序1
中译本序2
1992年中文简体版序4
译者序8
1992年中文简体版译者序9
调查地点总图12
第一篇 宗族设立市场的外神祭祀13
序章 市场地祭祀演剧中的宗族统制机构14
第一章 上水廖氏与石湖墟周王二院神诞祭祀22
第二章 大埔头邓氏与大埔旧墟天后神诞祭祀56
第三章 锦田泰康邓氏与元朗旧墟建醮祭祀83
第三章补论 厦村邓氏与厦村市建醮祭祀121
第四章 南头黄氏与长洲墟建醮祭祀144
结章 从广东型向江南型发展的方向208
附:民国二十四年宁波鄞县市场地演剧表216
第二篇 复姓村落联合体的外神祭祀219
序章 村落联合祭祀演剧中的宗族统制机构220
第一章 坪洋陈氏等和坪輋天后神诞祭祀225
第二章 社山陈氏等与林村约建醮祭祀254
第三章 碗窑马氏等与关帝.樊仙神诞祭祀355
第三章补论 复姓村落的祭祀组织
——莲花地.牛径建醮仪式370
结章 广东型向江南型发展的方向376
附:浙江宁波鄞县复姓堡.单姓堡联合社庙祭祀组织表392
 
下册
第三篇 单姓村落的外神祭祀399
序章 单姓村落祭祀演剧中的宗族统制机构400
第一章 龙跃头邓氏建醮祭祀405
第二章 粉岭彭氏元宵洪朝祭祀478
第三章 河上乡侯氏洪圣神诞祭祀558
结章 从广东型向江南型发展的方向582
第四篇 宗族.同姓的内神祭祀591
序章 宗族内神祭祀演剧中的宗族统制机构592
第一章 锦田邓氏元宵祭祀614
第二章 南洋兴侨婚礼祭祀660
第三章 南洋兴侨葬礼祭祀679
附:福建莆仙目连戏与浙东目连戏740
结章 宗族演剧的扩大和展开743
 
参考文献要目765
英文文献766
中日文文献767
 
索引77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知识的增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我原以为宗族和戏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作者却以令人惊叹的笔触,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书中的论证过程极具说服力,仿佛在一步步解开历史的谜团。我记得有段关于“戏神崇拜”的论述,作者将其与宗族中对祖先的祭祀和敬仰联系起来,认为两者在精神内核上有着共通之处。这种将世俗的信仰与艺术的崇拜融为一体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戏剧的集体创作”与“宗族的集体行动”之间的类比感到印象深刻。作者认为,无论是戏剧的排演,还是宗族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集体协作和协商。在某些情况下,戏剧的创作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宗族内部矛盾调和、社会规范传播的“预演”。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运作的另一种可能。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古时候的村民们,在祠堂里讨论宗族事务,在戏台上挥洒汗水,他们的人生,被这两条线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评分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它不仅梳理了中国宗族制度的历史演变,还深入探讨了戏剧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它将两者置于同一维度下,进行了精妙的对比和融合。作者的叙事风格多变,时而严谨如学术论文,时而生动如故事讲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戏曲中的女性角色”与“宗族中女性地位”的对照分析。 作者指出,戏曲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族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的影响。例如,一些剧中被赞颂的“贞烈女子”,往往是宗族价值观的理想化体现。但同时,作者也挖掘出了一些戏剧中女性角色展现出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这又可能是在压抑的宗族环境中,对个体情感的一种曲折表达。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探险。作者并非一次性抛出结论,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文献考据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一步步引领读者进入研究的迷宫。我最欣赏的是,他能够从看似枯燥的史料中,提炼出具有生命力的洞见。例如,在探讨戏曲中的“家长制”表现时,作者分析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宗族制度差异如何影响了戏剧对权威的描绘。从早期强调“父子君臣”一体的严肃剧目,到后期更具市民气息、甚至带有讽刺意味的戏剧,无不反映出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变化。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血缘与地缘”对戏剧传播影响的章节。作者指出,宗族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曲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同一个剧目,在不同的宗族聚居区,可能会因为当地宗族结构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演方式和解读。这让我意识到,戏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宗族文化认同和情感维系的重要载体。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古时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感受到台下观众随着剧情或喜或悲的情绪起伏,而这一切,都与台下那些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息息相关。

评分

在我看来,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上的严谨,更在于其能够勾起读者内心深处对历史和文化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甚至有些沉重的历史话题,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生活图景。我被书中关于“家族祭祀仪式”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深深吸引。作者指出,两者都具有强烈的仪式感,都旨在强化集体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戏班”作为一种特殊“集体”的探讨。戏班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和表演,都与宗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概念,通过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出它们内在的联系,是作者研究的独特之处。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乱世中以戏曲为生的伶人,他们如何在舞台上下,构建自己的“家族”秩序,维系彼此的生存。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看似独立的“宗族”和“演剧”两个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研究框架。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启发性,常常让我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戏曲中的权力结构”与“宗族中的等级秩序”之间的类比。作者指出,在许多戏曲中,角色的设定和情节的发展,往往反映了宗族内部的权力分配和等级制度。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戏曲作为宗族内部沟通与协商的平台”的观点所吸引。作者认为,在一些重要的宗族活动中,戏曲的表演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宗族成员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甚至是对外展示家族实力的一种方式。这种将艺术与社会功能紧密结合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我仿佛能够看到,在那些热闹的戏台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宗族网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我原本对“宗族”和“演剧”的理解都比较表层,但通过作者的抽丝剥茧,我才意识到它们之间原来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于不熟悉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孝道”在宗族和戏剧中不同表现形式的分析。作者指出,在宗族中,“孝”是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而在戏剧中,则常常通过“孝子”的形象来展现,以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 我最被触动的是,书中对“家族记忆”如何通过戏剧得以传承的论述。作者认为,许多戏曲剧目,实际上是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甚至是家族的荣耀与耻辱。通过一代代的传唱和表演,这些家族记忆得以延续,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族人的思想和行为。这让我对戏曲的理解,从单纯的艺术欣赏,上升到了对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以一个非常宏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零散的宗族现象,并巧妙地将其与古代的戏剧表演艺术联系起来。我刚拿到这套书时,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那层层剥茧、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宗族内部权力结构、血缘关系的演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民间戏剧的剧本、角色设定、甚至是舞台表演的细节中留下印记,来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 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如何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一些地方戏曲中“孝子救父”或“族长惩恶”等经典情节的解读,就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为这些故事只是道德说教的产物,但作者却指出,它们往往是特定时期宗族规则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一些戏剧中的情节冲突,甚至可以映射出宗族内部不同支脉之间的权力斗争,亦或是家族为了维护声誉而采取的策略。这种将文学艺术与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久远的往事如何在舞台上鲜活地重现。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当下,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对于“宗族”和“演剧”这两个概念,我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从未想过。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非简单地并列这两个概念,而是深入挖掘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民间传说和戏曲唱词的分析,竟然能揭示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宗族伦理和家族等级。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戏剧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作者认为,许多戏曲中的情节,比如“家族争斗”、“婚姻缔结”等,并非孤立的故事,而是对宗族现实生活的一种戏剧化呈现。这些戏剧,既是对宗族规则的巩固和传播,也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和释放。这种将艺术看作社会文化一面镜子的视角,让我对阅读这本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看过的戏曲,尝试去寻找其中与宗族文化相呼应的痕迹。

评分

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偏向于历史考据的书,但它更像是一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报告,充满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细致描绘。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即使是艰深的学术论证,也写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对某个地区戏曲社团的起源及其与当地宗族结构的互动研究,就非常生动且具有说服力。 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书中对宗族在维系社会秩序、传播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的论述,让我思考现代社会中,类似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同时,戏剧作为一种集体参与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否还能扮演类似的角色?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关于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的思考,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对古代的了解,更能从中汲取对当下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意犹未尽”。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历史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而且他对史料的运用也充满了智慧。他不仅仅是堆砌事实,而是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戏曲表演中的‘规矩’与宗族的‘礼仪’”的对比。作者认为,两者在本质上都强调秩序、和谐以及对既定规则的遵循。 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戏曲的‘教化’功能”与“宗族的‘道德约束’作用”之间的相互印证。作者指出,戏曲常常通过演绎家族的兴衰、个人品行的善恶,来潜移默化地向观众灌输宗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艺术与社会教化功能的结合,让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