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

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歌仔戏
  • 台湾文化
  • 跨文化研究
  • 表演艺术
  • 民俗文化
  • 文化认同
  • 文化传播
  • 戏曲研究
  • 台湾研究
  • 文化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歌仔戏的跨文化编创究竟应该立于什么样的基准,才不至于沦为东施笑颦、囫囵吞枣?是移植还是套用?是融合还是再创造?如何撷取西方文本的精随与优点,转化成为本土戏曲的营养与优势?这是面对与处理跨文化时最需思考的。

  九○年代「现代剧场歌仔戏」在戏曲现代化与西化的环境刺激之下,也开始挑战跨文化创作。然而歌仔戏此一活泼多样的本土剧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早已有丰富的「跨文化」经验。本书以现代剧场歌仔戏之五出剧作为研究对象:《mackie踹共没?》、《罪》、《狂魂》、《梨园天神》、《梨园天神桂郎君》,借由原着与改编本的比较,进行跨文化改编与创发的讨论,除了可以观察台湾歌仔戏的发展脉动,贴近观众的审美趣味与戏曲现象观察,还可以作为日后从事跨文化编剧的参考。此外本书亦企图追溯歌仔戏史上跨文化的几个历程,以内台歌仔戏时期的拱乐社录音团为例,探看其录音团内容,试图挖掘其跨文化风貌与特色。
 
《海峡两岸现代文学思潮变迁与地域文学特质研究》 第一章:引言:文学思潮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海峡两岸文学思潮的演变脉络及其所呈现出的地域性文学特质。文学思潮的流动与碰撞,往往是社会、政治、文化变迁最敏感的晴雨表。台湾与大陆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共享了相似的文化母体,但在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中,文学的走向、关注的议题、乃至艺术形式的探索都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本章将梳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现代文学思潮”与“地域文学特质”的核心概念,并确立研究的范围与方法,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下,如何捕捉到文学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塑造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本。 第二章:战后初期:文学的断裂与重构(1945-1960年代初) 二战结束后,两岸文学经历了剧烈的断裂与重构。在大陆,文学迅速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框架内,经历了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数次重大转向,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服务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本章将侧重分析这一时期大陆文学对革命历史的记录、对工农生活和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在特定政治压力下,早期现代主义探索如何被压抑或转向。 与此同时,台湾文学则在迁台知识分子与本土经验的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学”的萌芽。本节将详细考察战后初期台湾文坛对“古典与现代”、“中国性与台湾性”的争论,探讨早期受“五四”思潮影响的作家群体,如何在物资匮乏与社会动荡中,试图重建文学的语言和精神家园。我们会特别分析早期散文家和诗人在探索现代性困境时的挣扎,以及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暗中酝酿着未来的文学转向。 第三章:现代主义的激荡与文化身份的探寻(196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 这一时期是两岸文学思潮最为活跃、分化最为显著的阶段。在大陆,“十七年文学”的僵化模式受到挑战,伤痕文学的出现标志着对集体历史创伤的首次集体反思。本章将剖析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如何以个体化的视角介入历史叙事,探讨其在美学和思想上的突破与局限。同时,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如存在主义、荒诞派)的零星引入,以及先锋文学的萌芽,也预示着文学对纯粹政治教条的反叛。 在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如创世纪诗社)达到了高潮。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台湾作家对语言、意象和内在心灵世界的极致探索。现代主义的转向不仅是文学形式的革新,更是对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吸收,用以对抗政治高压下形成的单一化思维。我们将对比分析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的深入发展,探讨其如何从早期的文学形式争论,演变为对“谁有权代表这片土地书写”的深刻文化身份认同的追问。 第四章:本土意识的觉醒与“后现代”的镜像(1980年代末-1990年代) 随着两岸社会环境的松动,文学的“本土化”进程加速。在大陆,先锋文学的实验性达到顶峰,作家们开始热衷于解构宏大叙事、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拼贴手法,这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有着密切关系。本节将梳理这一时期对民间叙事、都市体验以及“在场”的书写如何挑战既有的现实主义范式。 台湾在解除戒严后,文学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但同时也更趋向多元化的阶段。本章关注“本土意识”如何从早期的政治诉求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文化书写。一方面,历史记忆(特别是“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成为重要的书写母题,作家们试图通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重建被压抑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都市化进程带来的异化感、性别书写以及大众文化对严肃文学的渗透,构成了后现代语境下台湾文学特有的“去中心化”趋势。 第五章: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向与全球化视野下的地域表达(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爆炸对两岸文学产生了新的影响。本章分析大陆文学在市场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发展。一方面,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知青文学”的再书写、“新写实主义”的深化,以及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边界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都市小说、底层叙事和对日常生活琐碎性的关注成为新的热点。 台湾文学则在身份认同的讨论中,更加注重族群书写、移民经验以及全球议题的融入。本节将探讨台湾作家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书写海洋文化、原住民经验以及跨国流动带来的复杂情感。我们将考察两岸作家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和读者期待时,在题材选择、语言风格上所体现出的新的地域差异与潜在的交汇点。 第六章:结论:地域文学特质的深层逻辑与未来走向 本章将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提炼出海峡两岸现代文学地域特质形成的深层逻辑——即政治环境、历史记忆的筛选机制以及对西方思潮的本土化吸收能力。大陆文学的特质更多体现在对“宏大历史在场感”的修正与解构,而台湾文学的特质则深刻植根于“身份焦虑”与“多元语境的并置”。最后,本研究将探讨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两岸文学在保持自身地域特色的同时,如何应对媒介革命和文化交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文学可能出现的新的融合与张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馥菱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现任职于台北市立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开设课程有:台湾戏剧、词曲选及习作、历代文选及习作、大一国文。专长领域为:台湾戏曲、古典戏曲、儿童戏剧、现代戏剧、台湾文学。着有专书:《台闽歌仔戏之比较研究》(学海出版,2001年)、《台湾歌仔戏史》(晨星出版,2002年)。另有单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具审查制度之期刊学报,以及戏剧评论发表于国家两厅院《PAR表演艺术》。
 

图书目录

曾序 1
自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学界相关研究成果 7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10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进路 13

第二章 一心歌仔戏《Mackie 踹共没?》改编《三便士歌剧》之跨文化编创研究 19
第一节 前言 19
第二节 从西方「跨文化剧场」到台湾「跨文化戏曲」 20
第三节 《Mackie 踹共没?》与《三便士歌剧》之比较 29
一 改编后的嘲讽性更贴近本土 32
二 将原着予以拆解、倒转与拼贴 33
三 汲取传统戏曲说书人角色 34
四 结尾处理较原着更上层楼 34
第四节 《Mackie 踹共没?》改编本与演出本之比较 37
一 演出本增添了新闻议题与现代语汇 39
二 演出本的语言谐拟与嘲弄 42
三 演出本的语言更贴近剧种本色及人物形象 44
第五节 《Mackie 踹共没?》之艺术特色 47
一 剧场疏离感的破除与消弥 47
二 胡撇仔戏的置入与转换 48
三 以导演为中心的叙事风格 49
四 流行音乐的注入与融合 50
五 表演程式的跳脱与创新 50
第六节 结语 51

第三章 罅隙与衍异—谈歌仔戏《罪》之跨文化编创 59
第一节 前言 59
第二节 主题思想之罅隙 66
第三节 情节结构之衍异 73
第四节 结语 80

第四章 从西方浮士德到东方狂魂—戏曲跨文化编创之文本比较研究 89
第一节 前言 89
第二节 浮士德故事之渊源与相关作品 92
第三节 《浮士德博士悲剧史》、《浮士德》与《狂魂》之文本分析 95
一 马娄的《浮士德博士悲剧史》 96
二 歌德的《浮士德》 100
三 孙富叡的《狂魂》 103
第四节 《浮士德博士悲剧史》、《浮士德》与《狂魂》之比较 106
一 正与邪的一场赌局 106
二 杀害心爱女人胞兄的情节 107
三 蕴含宗教的意味 108
四 经历爱情而蜕变的人生 109
第五节 结语 110

第五章 歌仔戏之跨文化编创——谈梨园天神的两次创作 113
第一节 前言 113
第二节 从《歌剧魅影》到《梨园天神》 116
第三节 《梨园天神》的二度改写:《梨园天神桂郎君》的诞生 123
一 从中国文学作品撷取精神 126
二 从东方的亲情人伦重新出发 129
三 才命相妨的省思 131
四 为遗憾的爱情重新寻找出口 132
五 三度空间流转的堆叠 135
第四节 结语 135

第六章 台湾拱乐社录音团及其跨文化现象之探讨 141
第一节 前言 141
第二节 田野调查的发现:八仙歌剧团(拱乐社正团) 144
第三节 拱乐社录音团之形成与发展 147
第四节 拱乐社录音团之内容与特色 154
一 拱乐社录音团的表演特色 154
二 录音带对剧本的承袭与更动 157
三 残本及佚本的重新发现 160
第五节 拱乐社之跨文化意义 164
第六节 结语 168

第七章 结论 173
附录
附录一 一曲传唱,一剧搬演 183
附录二 摩登歌仔戏 说出创意新蹊径 189
附录三 歌仔戏的不朽文学 195
参考文献 20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充满谜团的藏宝图,激起了我对其中深层含义的探索欲望。我一直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演进和与时代对话的能力。歌仔戏,作为一种源于民众、植根于台湾本土的戏曲形式,其“跨文化现象”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价值的课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歌仔戏的“文化”属性,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哪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养分?是汉族传统戏曲的精髓,还是融合了原住民文化、闽南地域文化,甚至是近代殖民时期留下的西方文化印记?更重要的是,作者将如何分析歌仔戏在“跨越”这些文化界限时的策略和表现?是主动的融合与创新,还是被动的适应与被边缘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歌仔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文化冲击时的具体表现,例如,在早期它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普通民众,在近代又如何受到其他剧种和新兴艺术形式的影响,以及在当代,它又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学术分析,同时又不失对艺术本身的热情与洞察,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歌仔戏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如何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绽放出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评分

当我的目光停留在《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书名上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对歌仔戏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它是我童年记忆中充满色彩的画面,也是一种承载着台湾历史与情感的独特艺术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艺术似乎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因此,“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角度,让我看到了歌仔戏在当代依然可能焕发生机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歌仔戏的“跨文化”特质。它是否是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地吸收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例如中国大陆各地的戏曲精髓,甚至是近代西方艺术的影响?又或者,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跨越性”,能够超越地域、阶层和语言的障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连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部歌仔戏作品是如何在表演、音乐、服饰,甚至叙事结构上,体现出跨文化融合的智慧,并因此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度。同时,“现象研究”也意味着作者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歌仔戏的实际创作、演出和传播的场域,去捕捉其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台湾文化发展脉络,探寻传统艺术如何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保持创新与活力的重要窗口。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本书名时,我的大脑立刻开始飞速运转,想象着这本书可能包含的内容。歌仔戏,对我而言,曾经是遥远而又神秘的存在,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却也似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式微。而“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词,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义歌仔戏的“文化”属性,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吸收了哪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是周边地区汉族戏曲的养分,还是与原住民文化、西方殖民文化产生了奇妙的碰撞?更令我着迷的是,歌仔戏又是如何主动地去“跨越”文化界限的?它是否在音乐、唱腔、表演、服装,甚至叙事方式上,尝试与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对话与融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部歌仔戏作品,是如何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元素,又或者是,在当代,歌仔戏如何借助现代科技和传播媒介,去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打破地域和文化的隔阂。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深入台湾社会肌理的探索,一次对艺术生命力在变动时代中如何保持活力的深刻解读,它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维度去理解歌仔戏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本书的书名上时,一股探究的冲动便油然而生。我并非歌仔戏的专业研究者,甚至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零星的片段,但“跨文化现象”这个词组,如同一个强烈的信号,预示着这本书将揭示一些我未曾设想过的视角。我对歌仔戏的认知,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它作为一种地方戏曲的层面,但“跨文化”的叠加,则瞬间将我的想象拉向更广阔的领域。我好奇,这种“跨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它吸收了来自中国大陆不同戏曲剧种的元素?还是在近代,受到了西方戏剧、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抑或是,它本身在传播过程中,就带着一种“跨地域”、“跨阶层”的特质,从而天然地具备了跨文化的基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比如,某一部具体的歌仔戏剧目,是如何巧妙地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从而在观众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同时,我也对“现象研究”这一研究方法论感到好奇,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将深入到歌仔戏的田野调查,去观察真实的演出场景,去采访艺术家和观众,从而呈现出一种鲜活、动态的研究图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深入了解台湾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契机,一次对艺术生命力的深刻解读。

评分

《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内心深处对文化交融的好奇心量身定做。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往往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它能够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并在碰撞与融合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歌仔戏,作为一种深深扎根于台湾土地的戏曲艺术,其“跨文化现象”的研究,无疑是揭示其生命力奥秘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歌仔戏的“跨文化”维度。它是否包含了歌仔戏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来自大陆各地不同戏曲的元素?又或者,在近代,它是否受到西方戏剧、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歌仔戏在面对这些外来文化时,是如何进行选择、消化和再创造的?它又是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进行沟通,并产生共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部具体的歌仔戏作品,是如何通过其艺术表达,成功地融入了多元文化元素,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同时,“现象研究”也预示着这本书的严谨性和深度,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到歌仔戏的实际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去观察、去聆听,去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研究图景。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索艺术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在变动时代中保持鲜活与魅力的绝佳契机。

评分

《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勾起了我对歌仔戏在多元文化交织时代中命运的深切关注。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艺术形式如何能够不断吸收、转化、再创造,从而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活力。歌仔戏,作为一种源自台湾本土的戏曲,其“跨文化现象”的研究,无疑是探讨其生存与发展机制的绝佳切入点。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歌仔戏的“跨文化”内涵。它是否是指歌仔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是不同文明的艺术养分?例如,它如何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又如何在近代,受到了西方戏剧、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歌仔戏是如何在“跨越”这些文化界限的过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否是通过创新性的表演程式、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叙事方式,或者是在音乐、服装上的大胆尝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部经典的歌仔戏作品,是如何通过其艺术表达,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从而赢得了不同背景观众的喜爱。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对歌仔戏艺术本身的一次深度探究,更是对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创新与活力的深刻思考。

评分

《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仅仅是书名,便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文化边界的探究欲。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魅力,并引发共鸣的艺术形式深感着迷。歌仔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台湾地方特色的戏曲,其“跨文化现象”的研究,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领域。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跨文化”这一概念在歌仔戏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否是指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吸收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文明的艺术元素?例如,它是否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唱腔、表演程式,又是否在音乐、服饰、叙事上,融入了西方戏剧的技巧,甚至是受到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介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实例分析,比如,某一部经典的歌仔戏作品,是如何在保留其本土韵味的同时,又成功地跨越了文化藩篱,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现象研究”这个词,也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包含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对歌仔戏的实际演出、传播和社会影响的观察,来揭示其“跨文化”的深层机制。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文化融合与艺术生命力探寻的深度之旅。

评分

读到《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接触歌仔戏的经历。我不是台湾本地人,但偶尔在电视上或网络上看到一些歌仔戏的片段,会被那种朴实而又充满感染力的唱腔所吸引,有时也会为其中蕴含的传统伦理和情感纠葛所打动。然而,我也清楚地感受到,歌仔戏似乎与我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它的语言、表演方式、叙事节奏,很多时候都与我熟悉的现代娱乐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当这本书提出“跨文化现象研究”这个角度时,我立刻觉得它可能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歌仔戏“亲近性”和“疏离感”的疑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为何歌仔戏能够吸引不同背景的观众,它有哪些普世的价值和情感能够跨越文化、地域的隔阂。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歌仔戏是如何应对来自西方流行文化、日韩韩流,甚至中国大陆各地戏曲的影响的。它又是如何主动地去“跨越”文化,去寻找新的观众群,去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话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比如,歌仔戏是否在舞台设计、音乐编排、服装造型等方面,主动融入了现代元素,或者借鉴了其他戏剧形式的优点?又或者,它是否通过与电影、电视剧、甚至电子游戏的结合,来拓展其传播的维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歌仔戏在变动时代中的生存智慧与艺术魅力。

评分

初次翻开《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本书,我就被它厚重而又充满吸引力的书名所吸引。我对歌仔戏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是我童年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旋律,也是如今似乎渐行渐远的传统戏曲。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歌仔戏,这个诞生于台湾本土的艺术形式,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尤其是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下,保持其生命力?又是什么让它能够在跨越文化界限时,依然能够触动人心?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找到答案。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歌仔戏的“跨文化”基因,不仅仅是它如何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在这融合中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并且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中找到共鸣。书名中的“现象研究”也预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梳理或艺术评论,而是会包含大量的田野调查、访谈资料,甚至可能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这让我倍感期待。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又将选取哪些典型的歌仔戏案例来支撑其论点。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的深入性,我相信它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认识歌仔戏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欣赏戏曲本身,更能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意涵和社会背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歌仔戏的传承与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启发我思考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

我对《台湾歌仔戏跨文化现象研究》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文化符号的迷恋。歌仔戏,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戏曲表演,它更是一种浓缩了台湾社会历史、人情风貌和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当书名中出现“跨文化现象”时,我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我很好奇,这种根植于台湾本土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吸收、转化并再创造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的?是单纯的模仿,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对话与融合?作者将如何界定“跨文化”的范畴?是地域性的文化交流,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碰撞?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歌仔戏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其艺术本体如何被重塑,又如何在新旧交织中展现出新的活力。例如,在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服饰乃至叙事模式上,是否会观察到东西方艺术的痕迹?又或者,在当代,歌仔戏如何与现代媒体、流行文化进行互动,产生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案例分析,比如某部经典的歌仔戏作品,是如何在其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体现出跨文化特质的。同时,我也关注“现象研究”这一词汇所蕴含的意义,它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站在学者的立场上进行理论探讨,更可能深入到歌仔戏的实际演出场景,观察观众的反应,了解创作者的理念,从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研究图景。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索文化张力与生命力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