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政治的诞生:政客如何透过选举操纵左右派世界观的严重对立

极端政治的诞生:政客如何透过选举操纵左右派世界观的严重对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c Hetherington, Jonathan Weiler
图书标签:
  • 政治极化
  • 选举政治
  • 操纵
  • 意识形态
  • 左右翼
  • 政治传播
  • 社会分裂
  • 民粹主义
  • 政治心理学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一直想不通:
X粉Y粉都不理性,要如何因应?
假新闻充斥,为什么要突破同温层这么难?
敌对阵营的支持者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那些政治立场不同的人,连生活品味都好像特别差?
但是,对方也有同样疑惑-----

  《极端政治的诞生》
  为政治两极对立的现况,提供真正关键而精准的解析


  你的车库停着什么车?你喝的是哪里买的咖啡?
  你是猫星人还是狗星人?你更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下?

  喜欢宣称「政治归政治,____归____」?
  很遗憾的,你的投票倾向,无一不在你的生活选择之中被揭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从教养观、上班地点、饮食品酒,
  听的音乐、看的电影、喜欢的运动,都透露着我们的政治偏好。
  正因如此,政治立场与己相左的人似乎更是方方面面不能入眼,
  从他的投的票到衣着美学都令人嫌恶。

  两位屡获研究奖项肯定的政治学者海瑟林顿和伟勒,
  在此为美国、甚至广及全球许多国家的政治分裂僵局,提供了政治心理学上的关键解释。
  政治对立,不再是过去所以为的意识形态分歧,
  而是层次更为深入、更为基础性的对立——「世界观」的对立。

  个人的天性是谨慎自持或随性外放,构成了「世界观」,也影响了个人是保守或自由的政治倾向。但当这种天性上的差异被政客有意挑起时,引发的恐惧或排外感,将促使双方趋向极端对立,甚至水火不容。从英国脱欧、川普当选到欧洲各国保守派的反移民声浪,都是极为典型的例证。

  作者指出,要克服双方日趋两极的差异,只得更全面的掌握那些造成差异的心理冲动,了解政客是如何操纵民众思维以谋取利益。唯有让彼此价值观融合,才能凝聚民主、不受权威和极端主义的侵蚀。

  本书切时、有趣且深具启发,适合所有对国内外局势感兴趣的读者。

名人推荐

  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
  加拿大约克大学副教授|沈荣钦
  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中心主任|蔡佳泓
  ————导读推荐

  作家、出版人|颜择雅
  关键评论网内容长|杨士范
  ————好评推荐
  (以上均按姓氏笔画排序)

好评推荐

  《极端政治的诞生》这本书,简洁又连贯地介绍了美国政治科学界对于美国、以及全世界政治两极化的最新实证研究。阅读本书对于政治学的学者、政治工作者、乃至于对于当今两极化政治忧心的选民们都有所助益。——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

  本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不仅提供了一个框架,得以将生理反应、生活习惯、职业、就业与住宅选择、社会议题以及党派偏好串连起来,产生一个首尾一致且完整的解释,并且利用这个框架,进一步说明社会与政治变迁的原因,从而解释当代极端政治诞生的缘由。——加拿大约克大学副教授|沈荣钦

  《极端政治的诞生》一书用了很多研究、调查和分析来讨论美国民众对两党的支持偏好,以及生活和世界观的差异性。虽然是以美国为主,但其实对台湾读者应该也有蛮多可以思考之处。台湾因为历史因素,政治取向比较没有一般民主政治上常见的「左右」之分,也因此放到同样脉络去讨论时会比较困难,但读者依然可以试着把台湾两大党支持者带入思考。另外以作者所称之「混合派」(类似台湾常讲的「中间选民」),在研究分析后,整体来说会偏向保守派而多于自由派,也可以提供给台湾读者一些思考方向,比如说拿来思考2018年底的各项公投议题,就是很有意思的角度。——关键评论网内容长|杨士范

  用非常有趣的方式来解析分裂的美国,这原本是大家都认为团结一致的国家……(本书)揭示我们在许多方面是如何分裂、因何分裂,尤其是政治方面的议题。——《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对美国(还有欧洲)社会、政治方面的党派纷争根源以及对于民主政体的不利后果,有极为特殊的洞察心得和有趣探索。本书值得大家一起来关注!——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汤玛斯・曼恩Thomas E. Mann

  这是政治科学方面,为广大读者撰写的最精彩着作!本书深具权威性、可读性,极具吸引力,而且讨论的议题非常重要!——凡德比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科学系MWS讲座教授|拉里・巴特尔斯Larry Bartels

  作者运用四个简单问题来解释美国人与政治的关系,让我对美国政治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他们把这些观察、研究和心得写成有趣的书。只要你想搞清楚这个政治动盪时代背后的真相,我强烈推荐这一本!——《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阿曼达・陶布Amanda Taub

  这本精彩着作揭示了以世界观为基础的政治思维是如何建立的,而世界观倾向可由非政治问题的回答简快判定。了解这个现象之后,我们才有希望缓解目前困扰政治的两极分化。我们民主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作为!——前尼克森总统白宫法律顾问、《纽约时报》畅销书《无良保守派》(Conservatives Without Conscience)作者|约翰・迪恩John W. Dean

  这本书告诉我们,现在共和党选民都很害怕这个他们眼中的危险世界;那么,究竟是谁在企图加深他们的焦虑,又想借此实现什么目的呢?这真是个让人不安的问题,而且要出续集的话更要追问:到底是谁获得好处呢?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感到恐惧的民众往往更愿意包容违反民主理想的行为。那么,到底是谁在利用这种恐惧呢?——《锁链中的民主》(Democracy in Chains)作者|南西・麦克林Nancy MacLean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海瑟林顿Marc Hetherington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政治学系雷蒙道森讲座教授。曾出版三本专着,包括:《美国政治中的威权主义和两极分化》(Authoritarianism and Polariz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与强纳森.伟勒合着)、《华盛顿为何失灵:两极化、政治信任与治理危机》(Why Washington Won’t Work: Polarization, Political Trust, and the Governing Crisis,与Thomas J. Rudolph合着)。曾获得国际政治心理学会(ISPP)颁发亚历山大乔治奖(Alexander George Award);美国政治协会(APSA)「选举、舆论及投票行为」研究学者新人奖。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众多主流媒体都常引用其着作及评论。现居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

强纳森.伟勒Jonathan Weiler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全球研究所教授暨本科研究主任,政治学博士。曾与海瑟林顿合着《美国政治中的威权主义和两极分化》,另曾出版《俄罗斯人权:改革黑暗面》(Human Rights in Russia: A Darker Side of Reform)和《离婚:爱的故事》(Divorce: A Love Story,与Anne Menkens合着)。现居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

译者简介

陈重亨


  淡江大学国贸系毕业,曾任《财讯快报》、《经济日报》编译,译作散见于财信、皇冠、时报、远流、脸谱、麦田、新星球、联经、今周刊等出版公司。译有《行动的勇气》、《键盘参与时代来了!》、《忍耐力》、《获利的法则》、《自食恶果》、《大紧缩》、《失控的撙节》、《正如身体驾御意识》。

 

图书目录

导读
————釐清两极化政治与世界观的因果/王宏恩
————左胶右胶,不是问题/沈荣钦
————思考台湾与良善政治的距离/蔡佳泓

导言

1|共和党来自火星,民主党来自金星
2|「抽象太多啰」
3|分裂的世界
4|生活中的某一天
5|响尾蛇与老鹰
6|「你不必再害怕了」
7|我们的共同命运

结论
致谢


 

图书序言

导读

釐清两极化政治与世界观的因果

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助理教授
菜市场政治学共同发起人
王宏恩


  《极端政治的诞生》这本书,简洁又连贯地介绍了美国政治科学界对于美国、以及全世界政治两极化的最新实证研究。阅读本书对于政治学的学者、政治工作者、乃至于对于当今两极化政治忧心的选民们都有所助益。本书虽然没有探讨亚洲的案例,但本书的研究方法以及结论也跟亚洲各国息息相关。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政治行为学的名教授,因此,要理解本书也可以从政治科学的方法论来鸟瞰。本书主要的论点,是人们的世界观分歧最后导致了当今政治的两极化。世界观分歧是原因,而政治两极化是结果。

  读者你很快就可以举出一堆理由挑战这个因果关系:什么是世界观、怎么听起来超级抽象?为什么世界观是因不是果?为什么不是两极化改变人的世界观?假如人的世界观一直分歧,为何以前没有政治两极化、现在才有?处理这些问题,就是近年来政治科学家的拿手绝活,也是本书接下来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章,作者回顾了这几年来生物政治学(biopolitics)的相关研究,说明人的世界观至少有部分是天生的。作者定义的世界观,就是人们是否觉得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这种世界观很显然跟近几年生物政治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外在环境刺激的受影响程度有关。生理上天生对外在威胁或恶心越敏感的人,长久下来自然觉得外在世界很危险,因此希望世界是不变的、可预测的。而生理上天生对外在刺激不敏感的人,就会更觉得世界很安全,也会更想积极探索寻求新鲜感。既然世界观是天生的,那它就是影响人们其他行为与态度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在确认世界观是原因之后,作者在第二章说明世界观如何测量,以及为何用世界观来解释人类行为会比其他的解释更好,例如传统上测量自由派与保守派。作者以美国为例,举出连大多数美国人也不知道自由跟保守的真正意义,而保守二字虽然在中文看似负面,在美国仍是一个正面的形容词。相较之下,作者认为可以用大人对小孩的教养态度,也就是英文原书名中养育小孩的四个问题,来准确抓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接着,作者就用教养小孩态度题组测到的人们的世界观,来解释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在第三章跟第四章,作者举出无数的例子说明有不同世界观的人不只投票行为不一样,对政策的看法也不一样,甚至每天吃什么东西、喝什么饮料、看什么电视、买什么车子、住什么地方也都不一样。但就算世界观不一样的人有不同的政治态度与生活习惯,也可能只是碰巧不同啊?这又如何解释近年来的两极化,而过去没有?

  在第五、六、七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整体的解释架构,这与整个人类的历史有关,而政治人物精准抓到了可以透过选民世界观来推进极端政治的机会。第五章说明了美国二战后原本两党政策都差不多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因为出现民权运动、越战等事件,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这些事件有迥异的态度。因此美国两大党政治人物抓到这个机会,让党内支持者沿着「世界观歧异」这条裂缝大重组(realignment)。在第六章,则是美国的恐怖攻击以及接下来的对外战争,这些世界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刺激了不同世界观的选民分边站,两大党政治人物与选民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最后第七章,则是因为中东战争引发的大量前往欧洲的移民,移民同样会刺激欧洲选民们把世界观纳入投票选择的重要考量,因此导致欧洲选民的投票行为也越来越随着世界观选边站。在这些重大事件发生当下,由于人们生活型态改变,越来越少或不需要与他人当面交流、日益倾向在社群网站与电视间建立同温层,因此这个两极化便推波助澜不断放大,最后透过民主制度反映在整个国家政策与对外关系上。

  这个两极化有可能改变吗?作者在结论其实没有给出很正面的答案。一个是可能世界有其他重大事件,让人们更重视其他面向而不再是世界观,例如全球暖化。另一个则是因为政治与企业都需要钱,而政治与企业都不能只靠一半或更少的人支持,因此长久之后政治人物与企业家还是会被迫回到温和偏中间的立场。但也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才这么需要被投入研究,我们也因此更需要知道目前已经累积了哪些研究成果了。

  对于亚洲各国来说,其实台湾大学领军的「东亚民主化计画」(Asian Barometer)也有在亚洲各国透过面访问卷测量民众的世界观,学界也有探讨这世界观对于各项态度的关系。举例来说,一篇最近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小孩的教养态度与人们是否支持宪政上的分权制衡(立法院可以制衡总统)有显着相关,越支持小孩子要听话、不要顶嘴的人,也越反对立法院制衡总统。

  但对于亚洲的新兴民主国家来说,选民的世界观更重要的研究议程,往往不是国内支持哪个政党或政策,而是会影响人们对过去威权领袖的怀念、或对当今其他国家威权政权的仰慕。尤其在小国们被要求选边站的2019年,亚洲各小国人民的世界观及其对政治、外交的影响就尤其重要。各国的政治人物们显然也注意到这一点了。本书中提供的各种研究方法与文献回顾,可以是亚洲各国研究两极化与世界观的一个指引,而近年来确实也出现许多本土化的研究结果,例如有学者发现台湾人的个性(personality)跟政党支持有一些关联,而对威权的看法也对台湾、南韩、新加坡的投票选择有解释力。

  假如世界观所推波助澜而成的两极化,在欧美暂时没有明显的解方,那解答会在亚洲的新兴民主国家们吗?无论如何,我们都站在人类历史的前缘看着,也推动着这一切前进。

左胶右胶,不是问题

加拿大约克大学副教授 沈荣钦


  没有人会怀疑党派支持者有不同的偏好,这些偏好通常由特定的议题决定。例如在美国,共和党支持者通常反对枪枝管制、堕胎与健保,并否定气候变迁理论,民主党支持者则相反;在台湾,民进党支持者倾向台湾独立与赞成年金改革,而国民党支持者则反之。

  不仅如此,不同党派支持者对社会也抱持着不同看法,例如典型的民主党支持者是住在大城市中受过较高教育的专业人士,支持民权、女权、同性恋、少数族裔与新移民权利,爱猫多过爱狗的自由派,这些特征几乎也同时在台湾现任总统蔡英文身上找到:她是伦敦政经学院的博士、担任政府公职之前是大学教授、着名的同性恋婚姻权利支持者,并且虽然也饲养狗,却是以爱猫着称。

  这些社会特征与议题偏好如此同步,是否两者倾向同时存在而无法分离?如果是的话,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我们的党派同时决定我们的议题偏好与社会特征?还是议题偏好决定我们的党派倾向,进而影响我们的社会特征?或者因果关系应该反过来,社会特征才是根本,决定了我们的议题偏好与党派倾向?又或者以上的的猜测都不正确,而是有其他更根本的因素,同时影响了议题偏好、社会特征与党派倾向,但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个根本因素,所以只观察到三者同时出现的相关性?

  无论对这些问题的立场为何,台湾近年来的政治评论越来越以「左胶」与「右胶」相互指责,反映出社会对此存在共同的误解。「左胶」一词来自香港,用来指不切实际的左派分子,西方称之为香槟社会主义者。其中「胶」源自香港网路用语「硬胶」,意指愚蠢、思想僵化。左胶被广泛用来贬抑政府政策与各种民权思潮,尤其是社会福利政策或是女权、同性恋等少数权益,以及各种政治正确。为了反制,「右胶」的新名词也被创造出来,用来讽刺市场万能与各种保守意识形态。

  左胶与右胶的广泛使用,背后所潜藏的想法正是阶级与对社会议题的态度可以合而为一,经济上的左派也是自由派,经济上的右派同时也是保守派,就美国而言,前者可以对应到民主党,后者则是共和党。但是就历史而言,并非如此。例如自由主义的内涵,从亚当.斯密至今,已历经数次变化,并发展出经济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乃至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流派;同样的,保守主义在罗斯福新政之前与之后的意义也截然不同。政策上也是如此,传统上认为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政策包括小政府、自由贸易与反对移民,但事实上,共和党的川普总统不仅主张增加政府支出,而且反对自由贸易,高举重商主义大打贸易战,并且二十世纪初民主党总统的移民政策要比共和党的雷根更接近今日的川普。换句话说,左胶与右胶的使用,或许旨在批评不满,反而隐藏了真正的差异。

  本书正是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透过最近生物政治学(biopolitics)的发展,刷新对于这些问题的全新认识,主张这些政治态度的分歧或许并非仅是反映政策或阶级的差异,而是世界观的不同。本世纪初政治学者开始有系统地探究生理与政治态度之间的关联,例如政治学者约翰.希宾(John Hibbing)向神经科学家瑞德.蒙泰格(Read Montague)提议,认为人的政治倾向或许部分由遗传决定,观察一个人对威胁的生理反应,可以判断出其政治态度,希望透过磁振造影仪(MRI)仪器一起研究。蒙泰格一开始觉得这个提议荒诞不经,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应该是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或教育的影响,而与生理差异的关联不大。但后来实验结果「几乎让他的下巴掉下来」,因为借由神经反应,他们可以预测一个人是自由派或保守派,准确率高达95%。

  对危险物件反应比较强烈者是保守派,比较轻松者是自由派。即使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射反应,也能准确判断出个人的政治态度:受到惊吓时,反应较强烈者是保守派,较温和者是自由派。对于过期牛奶的呕吐感较强烈者是保守派,较温和者是自由派。世界在保守派眼中,比在自由派眼中更为危险与不洁,因此在英美的研究显示,保守派大脑中控制生存本能的杏仁核,通常比自由派更大,代表他们的生理对世界更具警觉性。

  后续的研究发现,呕吐的敏感程度也与是非善恶的信念有关。呕吐感较强烈的人,对于他人冒犯行为的反应也比较激烈,更容易视其为犯罪。另一个实验中,在具有呕吐物气味房间填写问卷者,相较于在无味房间填写问卷者,更倾向于反对同性恋、A片与婚前性行为,代表呕吐的生理反应会影响我们做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甚至有研究发现,呕吐感与投票行为有关,在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中,对细菌传染呕吐感较强烈者,更倾向于投票给共和党的马侃(John McCain) ,而不是民主党的欧巴马(Barack Obama)。

  这让政治学者们重新思考,也许最适合用来描述保守派与自由派差异者,并非变动不居的政策偏好,也不是对社会议题的态度,背后真正反映出的乃是世界观的差异。保守者抱有「固定」的世界观,对社会与文化变迁更加谨慎小心,喜欢熟悉而可预测的事物。自由派则抱持「流动」的世界观,对社会与文化规范的变化表示支持和理解,喜爱尝试新事物,对差异保持开放的态度。

  本书作者进而指出,传统上我们可以区分出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民众对于枪枝管制、气候变迁、限制移民或是堕胎政策的态度,不仅如此,后续的调查更进一步发现,两党支持者连住在什么地方、在哪上学、选择什么职业、信仰何种宗教,都有所差异;而且连看什么电视节目、听什么音乐、开什么车、替子女取什么名字、喝什么咖啡、吃什么食物、喜欢猫或狗等生活上的细节也都不同。这些因素彼此相关,但很少人会认为其中存在因果关系,比如说很难想像喝什么咖啡会影响对枪枝管制的看法,或者是党派偏好会决定食物的偏好,那么要如何理解这些食衣住行的生活细节与政治态度的关联呢?

  作者认为生物政治学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问题的框架,其中缺失的环节正在于世界观,「固定」世界观与「流动」世界观的差异,同时影响了以上这些因素,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不同党派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与生活习惯,生理因素巧妙连结了政治态度与生活习惯,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于政治的理解,作者以此说明社会的区隔是如何形成,为何今日的政治较过去更为极端。这也是本书精彩之处,作者不仅提供了一个框架,得以将生理反应、生活习惯、职业、就业与住宅选择、社会议题以及党派偏好串连起来,产生一个首尾一致且完整的解释,并且利用这个框架,进一步说明社会与政治变迁的原因,从而解释当代极端政治诞生的缘由。

  尽管本书的研究大多以美国为对象,但其基本精神应该在台湾也适用,不过确切的情形与适用范围,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举例来说,政大教授蔡佳泓等人研究五大性格特质与台湾人统独倾向的关联,发现开放性高者较倾向支持台独,而外向性人格高者较支持统一。不过书中以美国为主的大量研究却发现。五大性格特质中,开放性和自律尽责比较与威胁的反应相关,抱持开放性人格者通常是自由派,而自律尽责性格者多属保守派。其中虽然开放性两者一致,但是对另一个因素则有所差异,台湾是外向性人格,而美国是自律尽责性人格。造成两地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是也提醒了我们,要将书中理论应用到台湾时,应该抱持更谨慎的态度。

  另外一点是,本书作者虽然极佳地解释了造成极端政治的原因,但是对于极端政治区隔机制的描述或许可以更为加强。例如书中提及,传统上我们将美国区分为红州与蓝州可能过于粗糙,更精确的说法是这与人口密度有关,通常城市居民倾向民主党,而乡村居民倾向共和党,作者接下来以世界观的差异,说明住宅选择的因素,以及造成区隔的原因。可惜的是,作者对于选择住宅后,究竟是何种机制使得这种区隔进一步强化,则论述较少;这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谢林(Thomas Schelling)在《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中,有精彩的说明,读者若能结合经济学与数学社会学的理论,相信对于造成极端政治的原因,将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思考台湾与良善政治的距离

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主任 蔡佳泓


  民众如何选择候选人?如何评价政治人物?如何选择公共政策?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本书两位作者海瑟林顿以及伟勒主张,其实都只需要了解民众的基本特质,就能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并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许多民众在一些重要议题上互相对立。

  什么是世界观?

  本书是两位作者继 《美国政治中的威权主义和两极分化》(Authoritarianism and Polariz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一书后,再度合着探讨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他们强调世界观(worldviews)而非政党认同、意识形态对于政治以及非政治态度的重要性,并且解释为何世界观逐渐走向极端,以及为何极端政治到处出现。

  世界观是什么?世界观是对于这个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对或错的看法。如同英文原书名所说的,「Prius或者皮卡?」前者代表环保、白领阶级、年轻、全球化;后者则令人想到蓝领阶级、实用主义、制造业、美国优先等等。为什么看似与政治无关的汽车,却有这么多的政治意涵?

  在前一本书中,两位作者就已经提出世界观的概念。他们定义世界观为一组相关议题的立场,但是这些议题之间不见得有共通的信念 (Hetherington and Welter, 2009:64)。世界观来自四大重要议题:种族、民权平等、女性主义与家庭、外交政策等等。这四大重要议题存在美国社会已久,如同Carmines and Stimson(一九八九)所指出的,种族议题会随着社会结构而变化,但是它的影响力会一直持续。

  作者主张这些议题构成美国民众的世界观,这些议题的出现部分是因为政治人物或政党借由鼓吹提倡这些议题而赢得选举,例如出身德州的詹森总统在一九六四年签署禁止种族歧视的民权法案,而在同年总统选举中打败同样来自南方的高华德参议员。作者进一步解释这些议题都与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有密切关系,而威权主义被定义为尊重长者、行为有礼貌、服从等等价值。威权主义与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有高度相关,例如威权主义越强的民众,越支持「移民应该接受美国价值」这项说法。作者进一步说明同属民主党的欧巴马与希拉蕊得到不同威权主义特性的民众支持。欧巴马的支持者对种族的容忍程度较希拉蕊支持者来得高,对于人权的标准也更高。
 
  价值的冲突

  从两位作者的前一部着作,可以理解他们的思路是要找寻不同于过去政治态度研究所重视的政党认同、保守或自由意识形态。他们想从非政治的领域,找到更能广泛解释政治态度的心理态度,例如人格特质、社会文化等。他们指出共和党往往被联想到阳刚(masculine),而民主党被联想到阴柔(feminine),这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的政治分歧不断强化的世界观。放在美国政治的脉络,阴柔往往接近容忍不同的意见、包容不同种族、强调社会平等;而阳刚则代表国家利益、重视秩序等等。这一点在恐怖攻击于美国发生时,对共和党的小布希总统特别有利。

  回到《极端政治的诞生》这本书,作者试图解释为何美国进入极端对立的文化、价值、政治的对立与冲突。他们认为世界观又可分为流动与固定两种类型,固定的世界观代表保守、不喜欢变迁、喜欢熟悉的事物;流动的世界观代表愿意妥协、保持开放等等态度。作者认为,抱持流动世界观的人越多,不同政党之间越可能接纳对方。但是两大政党在一九九○年代不断地强化巩固各自阵营,使得流动世界观的空间越来越小。例如一九九四年代表共和党参选众议员的金瑞契(Newt Gingrich),提出〈美利坚契约〉(Contract with America),一举带领共和党赢回失去四十年的众议院控制权,与当时的民主党柯林顿总统分庭抗礼,被认为是加速两大党对立的重要分水岭。

  读者可能想问,世界观来自哪里?作者认为,世界观来自成长与生活经历,也受到社会阶层、文化差异及对新观念的包容度等基本价值的影响。由于是从幼年时期开始养成,因此世界观不容易被改变,而且可能与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可能较愿意接受不同的观念。不过,作者指出个人天生就有认同自己人、排斥非我族类的现象,他们说,「几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团体身分认同对我们很重要。当我们自己认定是某个群体的成员,这个身分就会变成我们感知的核心,影响层面逐渐扩大到一些最无关紧要的事情。我们会很自然地偏袒自己人,诋毁不相属的群体,于是乎形成人性的核心特征,也衍生出求生存的基本策略。」换句话说,教育改变思想观念的机会并不大。而且作者发现,接收新资讯也不见得会影响既有的认同,而在假消息充斥的时代,民众不见得信任资讯,可能只相信具有相同信念的朋友圈内流传的消息。

  经济的角色?

  作者指出,世界观与认同政治结合,让右派政治趁机崛起,在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法国等国家,都有反对开放移民的政党出现。笔者认为,移民问题部分反映出过去冷战结构解体之后,许多国家的民主体制以及经济不稳定,部分国家陷入内战,有的则是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全球化经济带来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更大的贫富差距,美国的佔领华尔街运动以及英、法等国的抗议运动都是冰山的一角。

  贫富的问题也与政党选择有关,就连阶级色彩较欧陆淡化的美国也不例外。Andrew Gelman (二○一○)结合总体资料与问卷调查资料,建立多层次回归模型,解释富有的人在贫穷的州倾向投给共和党,但贫穷的选民在富有的州却仍然投给民主党。Gelman发现州与州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而高收入的选民也越来越各拥其主,意识形态的差异越来越明显。Gelman的研究凸显了经济对投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贫穷的州。而本书作者说明了经济议题可以被操弄,驱使经济弱势的白人为了种族议题,转向其实诉求减税的共和党。经济不平等是否会影响民众的世界观,值得观察。

  台湾与良善政治的距离

  那么,这部书对于了解台湾政治有什么帮助?台湾的两大党多年以来培养了一群坚强的支持者,在统一或独立的议题上有相当程度的对立,衍伸出来的是对两岸关系、能源问题、产业政策、对政党领导人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并且形成台湾人或中国人的政治认同。有许多民众不满这两大党,并且厌倦认同的对立。两大党会不会为了选举而走向极端?又如何防止?从实证资料来看,或许多数选民的心目中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是可以接受新的事物,但是有多少政治人物努力打破藩篱,不受到特定团体的绑架,试图接触不同世界观的选民?这其中的关键,一方面是多数尚未决定统独立场、自认不支持任何政党的选民。如果这些选民真正问责政党,选择表现良好的政党,这样会让政党努力提升问政或执政品质。另一方面是已经长期认同某一政党的选民。这些政党支持者必须在初选中挑选最好的候选人,淘汰只会讨好同温层或者诉求极端的候选人。

  最后,本书的作者提出世界观作为政治认同的解释,或许读者可以思考台湾人的世界观或价值观是什么?统独议题与国族认同在不同的世代是不是有不同的面貌?未来台湾人又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是固定或流动?又与全球的社会、科技、环境变迁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具有特殊地缘政治位置的台湾而言特别重要。
 

图书试读

▌导言
 
各位如果要买新车,会挑Prius还是皮卡(pickup)小货卡?
 
我要是问你最喜欢什么食物,你会想到经典的美国菜,例如烧烤肉饼和马铃薯泥,还是你比较喜爱异国美食,像是鸡肉咖哩或是蔬菜香米饭?
 
各位打开收音机会听乡村音乐还是经典老歌?或者你设定的电台是嘻哈音乐、雷鬼或电子舞曲?
 
各位如果要帮小孩取名字,你会选用发音柔和的字母开头,例如Louise或Sean,还是听起来比较刚硬的David、Katherine或Tom?
 
我们两个政治学者问这些问题好像很奇怪。不过请各位稍稍忍耐一下,我们待会儿就会向大家解释说明:
 
各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特质?是尊重长辈、服从听话、礼貌周到、举止得宜,或是希望孩子们独立自主、好奇而思虑周密?
 
其实这些问题都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能展现一些重要讯息,让我们知道各位看待世界的方式,还有你的投票方式。
 
各位如果想了解这些问题何以能够揭露重要讯息,请先看看美国新闻台MSNBC的主持人,前共和党众议员乔.史卡波罗(Joe Scarborough)在2013年的电视纪录片中说到的小故事。这部记录片主要是描述电影《总统的人马》(All the President's Men)的制作过程,这是以水门案为主题的惊世鉅片。乔.史卡波罗在记录片中谈到1960年代动盪时期的成长记忆。当时的一些抗争、暴力事件新闻,几乎都是透过电视每晚直送各个家庭。那时尼克森代表共和党,正在跟副总统韩福瑞(Hubert Humphrey)争夺总统大位,对于解决美国当时的骚乱,两人看法可谓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史卡波罗当时虽只是个小孩,也知道这个国家在文化和政治上都存在着巨大分歧,大家也都不得不选边站。而且这个选择的差异非常明显,毫不含煳。「你要加入珍.芳达(Jane Fonda)那一边,还是约翰.韦恩(John Wayne)这一边?」他意有所指地问道:「我爸妈选择约翰.韦恩,也就表示他们选择尼克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本精心解剖的政治教科书,它以令人惊叹的细节,揭示了政客们如何利用选举这一机制,将左右翼的世界观推向了极端的对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政治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一步步地塑造了我们today的政治景观。我一直以为政治分歧是自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的“操纵”。 书中对“世界观”的定义,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政策的差异,更是关于个体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构建自身身份的深层信念。作者揭示了,政客们是如何识别并利用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差异,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叙事,将选民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从而加剧对“另一方”的敌意。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折服。这种操纵并非是简单的谎言,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对情感的精准调动,以及对群体身份的强化来实现的。政客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心理学家,能够精准地捕捉和利用选民的恐惧、希望和归属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投票的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政治策略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极端政治形成的核心驱动力。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述,也让我感同身受。我亲身感受到社会中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盛行,任何试图寻求中间立场的声音,往往都会遭到双方的攻击。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断激化和放大分歧的结果。 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选举本应是民意的体现,但在书中,它却可能成为一个加剧分裂的放大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迎合那些能够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极端口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将政治生态推向更极端的方向。 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我是否也曾经不自觉地被某些叙事所影响,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固有的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审视自己的政治认知是否受到了操纵。 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制度的乐观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 书中关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权力追求者的策略和手段。他们并非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实现政治目标。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极端政治”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致,勾勒出了政客们如何在选举的舞台上,利用左右派世界观的严重对立,来操纵公众的认知,并最终塑造出今日我们所见的政治格局。我一直以为,政治观点的形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其中存在着更深层次、更具策略性的“设计”。 书中对“世界观”的定义,远超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政策的倾向,更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层信念。作者揭示了,政客们是如何识别、放大并利用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差异,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叙事,将选民划分为不同的阵营,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并加剧对“另一方”的敌意。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折服。这种操纵并非简单的谎言,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对情感的精准调动,以及对群体身份的强化来实现的。政客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心理学家,能够精准地捕捉和利用选民的恐惧、希望和归属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投票的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政治策略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极端政治形成的核心驱动力。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述,也让我感同身受。我亲身感受到社会中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盛行,任何试图寻求中间立场的声音,往往都会遭到双方的攻击。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断激化和放大分歧的结果。 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选举本应是民意的体现,但在书中,它却可能成为一个加剧分裂的放大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迎合那些能够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极端口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将政治生态推向更极端的方向。 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我是否也曾经不自觉地被某些叙事所影响,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固有的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审视自己的政治认知是否受到了操纵。 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制度的乐观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 书中关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权力追求者的策略和手段。他们并非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实现政治目标。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政治分歧的理解。作者以令人信服的细节,阐释了政客们如何通过选举这一机制,将左右翼的世界观推向了极端对立的境地。我一直认为政治上的左右派差异是自然而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更具策略性和目的性的“塑造”过程。 书中对“世界观”的定义,远超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政策的取向,更是关于个体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构建自身身份的深层信念。作者揭示了,政客们是如何识别、放大并利用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差异,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叙事,将选民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从而加剧对“另一方”的敌意。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吸引。这种操纵并非是简单的谎言,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对情感的精准调动,以及对群体身份的强化来实现的。政客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心理学家,能够精准地捕捉和利用选民的恐惧、希望和归属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投票的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政治策略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极端政治形成的核心驱动力。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述,也让我感同身受。我亲身感受到社会中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盛行,任何试图寻求中间立场的声音,往往都会遭到双方的攻击。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断激化和放大分歧的结果。 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选举本应是民意的体现,但在书中,它却可能成为一个加剧分裂的放大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迎合那些能够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极端口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将政治生态推向更极端的方向。 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我是否也曾经不自觉地被某些叙事所影响,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固有的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审视自己的政治认知是否受到了操纵。 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制度的乐观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 书中关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权力追求者的策略和手段。他们并非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实现政治目标。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其震撼心灵的著作,它将我带入了一个对政治运作的全新认知领域。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精确性,剖析了政客们如何将左右翼的世界观,通过选举这一看似民主的机制,进行着一场场关于认知的战争,并最终将其推向了严重对立的深渊。我曾以为政治的分歧是自然而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更为主动和策略性的“塑造”过程。 书中对于“世界观”的定义,让我深感其复杂性和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关于政策的取向,更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世界、理解社会、以及在其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深层信念。作者揭示了政客们如何识别并利用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差异,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叙事,将这些差异转化为政治资本,从而将社会凝聚力撕裂。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吸引。这种操纵并非是简单的谎言,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对情感的精准调动,以及对群体身份的强化来实现的。政客们,如同技艺精湛的表演者,能够精确地捕捉和利用选民的恐惧、希望和归属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投票的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政治策略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极端政治形成的核心驱动力。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述,也让我感同身受。我亲眼目睹了社会中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盛行,任何试图寻求中间立场的声音,往往都会遭到双方的攻击。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断激化和放大分歧的结果。 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选举本应是民意的体现,但在书中,它却可能成为一个加剧分裂的放大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迎合那些能够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极端口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将政治生态推向更极端的方向。 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我是否也曾经不自觉地被某些叙事所影响,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固有的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审视自己的政治认知是否受到了操纵。 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制度的乐观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 书中关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权力追求者的策略和手段。他们并非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实现政治目标。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详尽的方式,剖析了现代政治中左右派阵营愈发尖锐对立的根源,作者将这种对立的形成归结于政客们在选举过程中对选民世界观的系统性操纵。我一直以为左右派的差异是社会发展和价值取向的自然分野,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没有回避政治的复杂性,而是深入到政治斗争的最前沿,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竞选策略,如何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公众的认知,并将温和的政治分歧推向了极端。 书中对“世界观”的定义,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关于经济政策、社会福利这些具体的议题,而是触及到个体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层信念。政客们,根据作者的论述,正是利用了不同群体在这些基础认知上的差异,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叙事,将选民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通过激发这些群体的情感和认同感,来争取他们的选票。这种操纵是如此的隐蔽且有效,以至于很多时候,选民们以为自己在自主思考,实际上却是在按照政客们设定的轨道前进。 我对书中对于“操纵”一词的细致解读尤为赞赏。它并非简单的谎言或欺骗,而是通过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夸大某些事实、模糊某些概念,甚至利用非理性的情感来影响选民的决策。例如,作者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特定的竞选广告画面,来唤起选民的恐惧感,进而将对手描绘成威胁。这种策略,虽然道德上令人质疑,但在政治实践中却异常有效,因为它能够直接触及人们的潜意识,绕过理性思考。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形成,本书的论述也让我豁然开朗。作者认为,政客们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支持率,会刻意地放大双方的差异,并贬低对方的观点,从而制造一种“非你即我”的紧张气氛。在这种气氛下,温和的观点难以生存,任何试图寻求妥协和理解的声音,都可能被视为“背叛”。这种极化,最终导致了社会共识的瓦解,以及政治议题的僵化。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域的论述所打动。选举本应是民主的体现,但在这里,它却变成了一个不断加剧分裂的催化剂。为了赢得选票,政客们不得不迎合甚至创造那些能够煽动极端情绪的议题,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书让我看到,在某些情况下,选举机制本身也可能成为极端政治的助推器。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选民的经验。我是否也曾因为某个政客的某句话而对整个群体产生了刻板印象?我是否也曾因为对方的政治立场而拒绝倾听其观点?本书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思维盲点的视角,让我意识到,要打破这种极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责任。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解释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机制。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揭示了政治运作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一面,但正是这些揭示,才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它挑战了我对政治的简单化认知,让我看到了其中更为复杂和深邃的一面。 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民意调查数据以及历史案例,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这种基于证据的分析,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篇观点性的评论,而是一份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报告。 我对书中对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描述,印象深刻。他们并非是意识形态的狂热追随者,而是更加务实的权力追求者。他们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如何操纵信息,以及如何设计策略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种对政治角色的洞察,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贴近现实。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书。它不仅让我理解了极端政治的诞生,更让我对民主的未来,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行动的号召,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政治,并努力去打破那些将我们撕裂的藩篱。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部精心编织的政治解剖学报告,它以令人惊叹的细致和深度,揭示了现代政治光谱中左右翼世界观是如何被政客们在选举的舞台上,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操纵,一步步推向了极端对立的深渊。我一直以来对政治的理解,多停留在政策上的分歧,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根植于价值观和信仰的“世界观”的被操纵。 作者没有回避使用“操纵”这个词,并且用大量的实例来佐证,这种操纵并非是粗暴的谎言,而是更加隐蔽、更加系统性的策略。例如,他详细描述了政客们如何通过对议题的“标签化”,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几个易于传播的口号,从而激发支持者的情感认同,并煽动对“另一方”的敌意。这种将政治议题转化为身份认同的手段,极大地加剧了对立的烈度。 书中对“左右派”概念的解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认为,这些标签并非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在政治斗争中被塑造和利用的。政客们通过不断地定义“我们”是谁,“他们”是谁,来固化和强化这种对立。他们并非是基于原则去定义这些标签,而是根据选举的需要,去寻找和放大那些能够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差异。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选举”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所吸引。它并非是简单的民意表达,而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博弈的场域。为了赢得选举,政客们不得不采用那些能够吸引眼球、激发热情的策略,即使这些策略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这种“选票至上”的逻辑,使得极端化成为一种“有效”的竞选手段。 书中的论述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我是否也曾经被某些叙事所裹挟,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帮助我辨析那些植根于我思维中的“政治脚本”。 令人警醒的是,作者还分析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便利的。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它迫使我去质疑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书中对于“世界观”的定义,让我看到了政治远不止于政策的辩论,它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当政客们学会如何操纵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时,政治的分裂就变得难以避免。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的诞生,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确度,揭示了政客们如何在选举的舞台上,利用左右翼世界观的严重对立,来操纵公众的认知,并最终将政治生态推向了极端。我曾经认为,政治的差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更具策略性和目的性的“设计”。 作者对“世界观”的定义,让我对政治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政策的取向,更是关于个体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构建自身身份的深层信念。作者揭示了,政客们是如何识别、放大并利用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差异,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叙事,将选民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从而加剧对“另一方”的敌意。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吸引。这种操纵并非是简单的谎言,而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对情感的精准调动,以及对群体身份的强化来实现的。政客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心理学家,能够精准地捕捉和利用选民的恐惧、希望和归属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投票的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政治策略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极端政治形成的核心驱动力。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述,也让我感同身受。我亲身感受到社会中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盛行,任何试图寻求中间立场的声音,往往都会遭到双方的攻击。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断激化和放大分歧的结果。 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选举本应是民意的体现,但在书中,它却可能成为一个加剧分裂的放大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迎合那些能够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极端口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将政治生态推向更极端的方向。 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我是否也曾经不自觉地被某些叙事所影响,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固有的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审视自己的政治认知是否受到了操纵。 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制度的乐观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 书中关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权力追求者的策略和手段。他们并非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实现政治目标。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分

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领域——极端政治的形成过程。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方式,细致地剖析了政客们如何巧妙地利用选举这个平台,将原本相对模糊的左右派界限,硬生生地拉扯成今日如此尖锐和对立的格局。我以前总以为,政治观点的分歧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更深层、更具策略性的操纵。 书中对于“世界观”这个词的使用,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政策立场,更是指一套完整的、根植于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认知模式。作者详细阐述了政客们如何识别、放大并利用不同群体对世界的根本性认知差异,将这些差异转化为政治资本。他们并非仅仅提出政策,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标签化和情感煽动,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化为“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一旦建立起来,就极难打破,因为它触及了人们身份认同的核心。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吸引。这种操纵并非是那种低劣的谎言,而是更加隐蔽、更加系统性的。它体现在竞选广告的画面选择、演讲的措辞、甚至是通过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来塑造公众舆论。作者用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政客们如何通过一次次选举的磨合,不断 refine 他们的操纵技巧,使其更加有效。我们作为选民,看似在自由地选择,实际上可能是在政客们预设的框架内做出选择。这种感觉既令人警醒,又带有几分无奈。 书中对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绘,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亲身感受到,在我们当前的社会语境中,一旦一个人被贴上“左派”或“右派”的标签,其言论和行为就很容易被同阵营的人奉为圭臬,而被对立阵营的人则被自动过滤或攻击。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极大地阻碍了理性讨论和相互理解。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对立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刻意为之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权力,激发支持者的热情。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选举”这一机制的深入剖析。选举本应是民主的基石,是民意表达的渠道,但在本书的论述中,它却可能变成一个放大分裂、固化对立的催化剂。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去迎合、甚至创造那些能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议题,即使这些议题本身带有极端的色彩,或者是在煽动仇恨。长期以往,整个政治生态就会被这种“赢者通吃”的逻辑所扭曲。 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形成政治观点的。我是否也曾不自觉地被某种叙事所影响?我是否也曾因为对方的政治立场而轻易地否定其所有观点?作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审视那些让我们深信不疑的“事实”和“道理”,去辨析它们是否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政治产品。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虽然有时令人不安,但却是走向更清晰认识的关键一步。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并非轻松。它揭示了政治运作中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这些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长期以来对民主和政治参与的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如此宝贵。它不是一本提供轻松娱乐的读物,而是一本要求我们严肃思考、深入剖析的书。作者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证据,带领读者一层层剥开极端政治的表象,触及其核心的驱动力。 特别是书中关于“政客”这一角色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行动者的能动性。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塑造者。他们深谙人性的弱点,例如对归属感的渴望、对恐惧的敏感、以及对简单解释的偏好,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在政治斗争中。这种对政治人物心理和策略的洞察,使得本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 这本书也让我对信息时代的政治传播有了新的认识。社交媒体、算法推荐等技术,在无形中放大了极端言论,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为政客们的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作者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有前瞻性,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充满了忧虑。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读物,它不仅解释了我们当下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政治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政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作为公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是多么重要。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审视性的目光,解剖了极端政治形成的复杂过程,作者深刻阐述了政客们如何在选举的棋盘上,通过对左右翼世界观的操纵,将彼此的距离拉扯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我一直以为政治分歧是社会自然演变的结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更具意图性和策略性的“设计”。 书中对“世界观”的定义,让我看到了政治斗争的真正核心。它不仅仅是政策的细枝末节,更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社会运行的根本性信念。作者揭示了,政客们是如何精确地识别并利用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差异,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和语言,将选民塑造成不同的群体,并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从而制造对立。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吸引。这种操纵并非粗暴的谎言,而是通过信息的选择性呈现、情感的精准调动,以及群体身份的强化来实现的。政客们,就像高明的心理操控者,能够精准地抓住选民的恐惧、希望和归属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投票的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政治策略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极端政治形成的核心动力。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绘,也让我感同身受。我亲眼见证了社会中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盛行,任何试图寻求中间立场的声音,往往都会遭到双方的攻击。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断激化和放大分歧的结果。 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选举本应是民意的体现,但在书中,它却可能成为一个加剧分裂的放大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迎合那些能够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极端口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将政治生态推向更极端的方向。 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我是否也曾经不自觉地被某些叙事所影响,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固有的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审视自己的政治认知是否受到了操纵。 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制度的乐观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 书中关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权力追求者的策略和手段。他们并非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实现政治目标。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了极端政治的诞生过程,作者深刻阐释了政客们如何在选举的舞台上,通过对左右翼世界观的操纵,将彼此的距离拉扯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我一直以为政治分歧是社会自然演变的结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更具意图性和策略性的“设计”。 书中对“世界观”的定义,让我看到了政治斗争的真正核心。它不仅仅是政策的细枝末节,更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社会运行的根本性信念。作者揭示了,政客们是如何精确地识别并利用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差异,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和语言,将选民塑造成不同的群体,并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从而制造对立。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操纵”的论述所吸引。这种操纵并非粗暴的谎言,而是通过信息的选择性呈现、情感的精准调动,以及群体身份的强化来实现的。政客们,就像高明的心理操控者,能够精准地抓住选民的恐惧、希望和归属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投票的动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政治策略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极端政治形成的核心动力。 关于左右派“严重对立”的描绘,也让我感同身受。我亲眼见证了社会中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盛行,任何试图寻求中间立场的声音,往往都会遭到双方的攻击。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某些政治力量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断激化和放大分歧的结果。 书中关于“选举”作为操纵场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选举本应是民意的体现,但在书中,它却可能成为一个加剧分裂的放大器。政客们为了赢得选举,不得不迎合那些能够最大化动员特定选民群体的极端口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将政治生态推向更极端的方向。 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我是否也曾经不自觉地被某些叙事所影响,而对“另一方”产生了固有的偏见?我是否也曾经简单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归咎于某个政治派别?作者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审视自己的政治认知是否受到了操纵。 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传播技术,如社交媒体,是如何为这种操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的推荐机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世界观的固化和对立。这种技术层面的助推,让极端政治的形成变得更加快速和普遍。 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制度的乐观认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这本书具有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政治运作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所应扮演的角色。 书中关于“政客”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权力追求者的策略和手段。他们并非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实现政治目标。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的视角。它不是在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政治,并试图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极端政治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应对之道。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政治操纵的警惕,是维护民主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