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经济法学
  • 中国特色话语
  • 陈安
  • 国际法
  • 经济法
  • 法学
  • 修订版
  • 第二卷
  • 上册
  • 中国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是中国有名经济法学家陈安教授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近四十年来,潜心研究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主要成果的第四次汇总、精选、融合、提炼,全书共约二百一十万字,分列四卷七编,即经济法基本理论(一),经济法基本理论(二),投资法,贸易法,经济法热点问题短评,有关陈安学术论着和观点的书评,涉及陈安的其他学术文档等。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各编专论均立足于中国国情,从当代社会弱势群体即第三世界的视角,探讨和论证当代经济法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以及热点难点实践问题。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作者致力于实行「拿来主义」和「消化主义」相结合,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有关经济法学新鲜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中国和弱势群体即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认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步创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依法仗义执言」,为维护其应有平等权益而锻造和提供推荐的法学理论武器。
 
国际经济法研究前沿:全球治理与制度重塑 本书概述: 本书聚焦于当前国际经济法领域面临的深刻变革与挑战,旨在提供一个系统、前瞻性的研究框架,探讨全球化进程中法律制度的演进、主要参与者的行为逻辑及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深远影响。全书立足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融合了国际法学、政治经济学、比较制度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成果,力求揭示国际经济规则背后的权力结构与价值取向。 第一部分: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基础与制度变迁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与基础 本章深入剖析了后殖民主义、依附理论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冲击与塑造。重点讨论了“发展权”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张力,以及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国际经济法的合法性基础正面临哪些结构性质疑。我们考察了传统法律规范(如国家主权、契约自由)在应对跨国资本流动、数字经济监管等新型议题时的适用困境,并探讨了新兴的“全球公共利益”概念如何被纳入国际经济法律话语体系。 第二章:多边贸易体制的危机与适应 详细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过去十年中遭遇的困境,特别是争端解决机制的停摆对多边规则的冲击。本书不局限于对现有争端的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后的深层经济动因和社会心理基础。同时,本章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对现有全球贸易法律框架产生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特别关注了数字贸易、补贴政策以及国有企业行为等新一代贸易议题对WTO规则的挑战。 第三章:投资保护新范式: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国际投资协定(IIA)正经历从单纯的投资者保护向关注国家监管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转变。本章梳理了“最惠国待遇”、“公平公正待遇”等核心条款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解释。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人权保障等非传统议题如何被嵌入到投资争端解决(ISDS)的框架中。我们审视了“以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法律路径设计,并批判性地评估了近期各国在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中,试图限制ISDS权力的努力及其法律效力。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新秩序的探索 第四章:金融监管的跨国协调与冲突 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要求更精密的法律协同,但主权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却日益加剧。本章探讨了巴塞尔协议III、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机构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角色演变。着重分析了资本管制措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法律合理性边界,以及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FinTech)对现有国际支付清算体系构成的挑战。本书提出,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正从“统一规则”向“风险共担”的模式过渡,并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困境。 第五章:知识产权的全球化分配与本土化适应 知识产权(IP)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领域。本章聚焦于专利、版权在数字环境下如何跨越国界,以及各国在执行TRIPS协议时,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公共健康、技术转让的需求。特别关注了“强制许可”制度在应对全球卫生危机中的法律适用,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在“技术获取权”和“数据主权”方面的法律主张。书中对数据本地化要求和跨国数据流动监管的法律冲突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 第六章:全球供应链的法律韧性与重构 近年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本书从国际经济法视角审视了“供应链安全”的概念如何从经济效率原则转向国家安全优先原则。探讨了在国际贸易法框架下,反“胁迫性经济行为”的法律工具的有效性。同时,本章也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CSR)与供应链尽职调查立法(如欧盟的特定立法)如何通过国内法向全球延伸,对跨国公司的行为构成法律约束。 第三部分:权力、规范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新兴经济体的角色与国际经济法的话语权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崛起,正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过程。本章分析了金砖国家(BRICS)在多边机构改革中的共同立场,以及其对现有“华盛顿共识”的制度性挑战。重点讨论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所推行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法律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试图建立替代性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考察了发展中大国在知识生产和规则制定中的能动性与受限性。 第八章:国际经济法中的“软法”与“硬法”之辩 在传统硬性条约体系效力减弱的背景下,国际经济领域中的“软法”(如准则、指南、最佳实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辨析了“软法”在填补硬法真空、促进规范演进方面的功能。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软法在缺乏强制执行力下,可能被大国用作推行特定政策偏好的工具。通过对特定气候融资准则和数字治理框架的分析,本书探讨了软法向硬法转化的潜在路径和法律障碍。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国际经济法领域面临的“系统性碎片化”风险,即不同领域的规则体系(贸易、投资、环境、劳工)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法律和政策冲突。展望未来,本书认为国际经济法的有效性将取决于能否在主权国家利益、全球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新的、具有广泛接受度的法律平衡点。提出了加强机构间协同、发展更具包容性的“多层级治理”模式的必要性与构想。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以及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学者、高级政策制定者、跨国企业法律顾问以及研究生群体。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跨越传统学科壁垒的分析工具,以理解并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法律环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安


  厦门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1993-2011)、荣誉会长(2012年迄今)。主要着作有《国际经济法学刍言》《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和“The Voice from China: An CHEN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主编和参撰的合着四十余种,独撰中、英双语专题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第二卷

第二编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二)

第一章 论「适用国际惯例」与「有法必依」的统一 003
一、关于「国际惯例」的诸般学说 005
二、关于「国际惯例」理论要点之管见 009
三、「与国际惯例接轨」不能凌驾「有法必依」 016
四、结语 022
第二章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 027
一、中国《仲裁法》的涉外仲裁监督规定与《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接轨 030
二、中国《仲裁法》的涉外仲裁监督规定与国际条约有关规定的接轨 033
三、中国《仲裁法》的涉外仲裁监督规定与当代各国仲裁立法通例有关规定的接轨 036
四、中国涉外仲裁监督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有关机制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接轨的必要性 042
第三章 论中国的涉外仲裁监督机制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051
一、中国的审判监督、内国仲裁监督与涉外仲裁监督的同异及其待决问题 055
二、中国两类仲裁监督「分轨」立法之合理性问题 062
三、加强现行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的几点设想 101
第四章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 113
一、内国仲裁监督与涉外仲裁监督「分轨制」,并非「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115
二、英国的仲裁监督并未实行「分轨制」,其涉外仲裁监督并非「只管程序运作,不管实体内容」 117
三、终局而不公、终局而违法的裁决不是受害一方「当事人最主要的期望」 120
四、「无权监督、无计可施」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123
五、结束语 129
第五章 再论中国涉外仲裁的监督机制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兼答肖永平先生等 131
一、对内国仲裁监督与涉外仲裁监督实行「分轨」,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或「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吗?有何依据? 133
二、英国的仲裁监督,是否实行「内外有别」的「分轨制」?它对于涉外仲裁的监督是否「只管程序运作,不管实体内容」? 138
三、美、德、法诸国的仲裁监督,联合国《仲裁示范法》的有关规定,是否实行「内外有别」的「分轨制」?对于涉外仲裁的监督是否「只管程序运作,不管实体内容」? 156
四、当事人选择仲裁解决争议,「最主要的就是期望获得一份终局裁决」吗?终局而不公、终局而违法的裁决,是受害一方当事人「最主要」的期望吗? 192
五、「应更注重效益」论、「预防保护主义」论、「抵制司法腐败」论、「仲裁一片净土」论能否成为涉外仲裁排除实体监督的正当「理由」? 196
六、依照现行的涉外仲裁监督机制,对于实体内容上错误或违法的涉外裁决,包括凭伪证作出或基于贪赃枉法作出的涉外裁决,任何权威机关都无权监督,无计可施。「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吗? 213
七、结束语 223
第六章 论中国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机制的形成和不足 249
一、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约30年):相关立法基本空白 251
二、一九七九至一九九四年(约15年):国内逐步立法+参加国际公约 252
三、一九九五年迄今 256
四、中国有关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立法仍有待改善 261
第七章 论中国涉外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申辩权和对质权——就香港百利多投资有限公司诉香港克洛克纳东亚有限公司一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供的专家意见书 265
一、专家简况 268
二、谘询的问题:当事人可否对CIETAC自行指定专家作出的鑑定提出抗辩? 268
三、专家的看法和意见 269
附录 276
第八章 就中国涉外仲裁体制答英商问(专家意见书) 281
一、仲裁和诉讼(俗称「告状」或「打官司」)有何不同? 283
二、「仲裁协议」是否必须採取另立合同的形式? 285
三、英商Y能源有限公司申请仲裁,是否已经具有充分的根据? 285
四、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与一般国内民事仲裁以及由法院审判相比较,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287
五、有人说:「即使你仲裁胜诉了,到本省本市执行不了,你也没办法。」这种说法对不对? 289
六、从申请仲裁到裁决和执行,会拖延不少时间,在此期间内对方如借口处于仲裁中而不执行合同,M电厂势必瘫痪。遇此情况,对方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291
七、如果对方不愿或不能履行合同,英商Y公司是否即可按《合资经营合同》第二十九条进行索赔?其赔偿额依法应如何确定? 293
八、有人说,政策变化属于「不可抗力」。这种说法能否成立? 295
第九章 论涉外仲裁个案中的偏袒伪证和纵容欺诈——CIETAC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个案评析 297
一、本案案情梗概 299
二、本案仲裁申请书 303
三、关于香港PH公司S先生欺诈行为的补充说明 307
四、本案讼争主要问题剖析(代理词) 323
五、关于《(1993)贸仲字第3470号裁决书》的法律意见书——对本案裁决执法不公的批评、质疑和建议 355
第十章 论涉外仲裁个案中的越权管辖、越权解释、草率断结和有欠透明——CIETAC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二年个案评析 371
小引 375
一、本案案情梗概 377
二、本案裁决书「仲裁庭意见」一稿与二稿的迳庭与突变 385
三、本案裁决中的越权管辖裁断和越权代庖解释 411
四、本案仲裁后期的草率断结和断结后的有欠透明 434
五、几项寄语 444
六、尾声 446
第十一章 论中国法律认定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广东省广信公司破产清算债务讼案问题答外商摩根公司问(专家意见书) 455
一、专家简况 457
二、本案的梗概和谘询的问题 457
三、专家的看法和意见 459
第十二章 论中国内地土地使用权的回收与变卖——就香港某债务讼案问题答台商问(专家意见书) 471
一、专家简况 473
二、本案谘询的问题 473
三、专家的看法和意见 473
第十三章 小议「法无明禁即为合法」——就外资企业「设董」自主权问题答英商问(专家意见书) 481
一、在华外商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立也可以不设立董事会 483
二、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企业的董事会人数不得少于三人,但外商独资企业的董事会人数可以少于三人 485
三、两人董事会或偶数董事会避免决策「僵局」的具体办法 487
四、新颁《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受外商欢迎,应予认真贯彻 488
五、结论 488

第三编 国际投资法
第一章 OPIC述评:美国对海外私人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 493
韩德培先生序言 495
前言 496
一、从中美投资保险和投资保证协定谈起 501
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历史沿革和设置意图 507
三、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基本体制 537
四、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对若干索赔案件处断概况 554
五、若干初步结论 635
第二章 从OPIC到MIGA:跨国投资保险体制的渊源和沿革 661
一、跨国投资保险体制的渊源和沿革:从OPIC到MIGA 665
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概貌 677
三、研究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对于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 704
附录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十五年发展历程 719
第三章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与美国在华投资 805
前言 806
一、MIGA与世界银行集团之间的关系 809
二、MIGA与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之间的关系 811
三、MIGA与美国欧皮克公司之间的关系 815
四、中国学者的观点及中国的有关立法 817
五、美国对MIGA的看法以及相应的立法 823
六、MIGA对保护美国在华投资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 826
七、结语 8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特色话语”——这几个字,让我对陈安教授的这部《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提法,更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寻求自身定位和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全球经济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框架,历来受到大国竞争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陈安教授能够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话语”,表明了他希望用中国的方式、中国的理念去解读和塑造国际经济法,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行为逻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卷 上册”的出版,暗示着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学术工程,其内容必然是深入而全面的。国际经济法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从贸易自由化到投资保护,再到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挑战和争议。能够以卷、册的形式进行系统性论述,足以体现作者的学术魄力和研究的严谨。而“修订版”的出现,则更让我期待。这说明作者并非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和时代发展,不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完善和更新。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样一本与时俱进的著作,其价值不言而喻,它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刻理解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的新视角。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陈安教授作为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知名学者,其著作历来备受关注。这次提出的“中国特色话语”,我认为是对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长期以来研究和实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这意味着本书将不仅仅是对现有国际经济法理论的梳理,更是尝试从中国的视角出发,为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对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卷 上册”的表述,预示着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将非常丰富和系统。国际经济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国际贸易规则到国际投资法,再到国际金融法律体系,每一个领域都值得深入研究。陈安教授能够以卷、册的形式进行系统性论述,这本身就表明了他对整个学科的深刻理解和全面的把握。而“修订版”的标识,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和对时代发展的敏感度。在国际经济法律体系不断演变和重塑的今天,一本及时修订、反映最新研究动态的著作,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仅要能引领学术思潮,更要能够反映时代的脉搏,并且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陈安教授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这本书名,就完美地契合了这些要求。从“中国特色话语”这几个字,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打破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国际经济法的主导性叙事,而是尝试从中国的立场、中国的经验出发,构建一套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以及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至关重要。 “第二卷 上册”的表述,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内容将是极其丰富和深入的。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领域,能够将其系统地梳理和论述,并分为卷、册,足以体现作者的学术功力和研究的深度。而“修订版”的字样,则表明了这本书并非一成不变的旧作,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不断打磨和更新,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时代,一本能够及时反映最新发展动向的书籍,其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力作。

评分

作为一名在国际经济法领域摸索多年的实践者,我一直对如何将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国际通行的法律规范相结合感到困惑。陈安教授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理解,“中国特色话语”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对现有国际经济法理论的简单介绍或评论,更是尝试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提炼出具有中国主体性和创新性的概念、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处理大量涉外经济案件,同时又要考虑中国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的法律工作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第二卷 上册”的体量和深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国际经济法涉及面极广,从贸易、投资到金融、知识产权,每一个领域都足以写成一部厚重的专著。陈安教授能够系统性地在“第二卷”中,以“上册”的形式,将如此宏大的主题进行梳理和论述,其学术功力和研究的系统性可见一斑。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修订版”的出现,这表明教授的学术思想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原有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这样的著作,对于指导当前的实践工作,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影响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深度和时代意义。陈安教授作为国际经济法学界的权威,其研究成果一直备受瞩目。“中国特色话语”的提出,精准地捕捉了当前国际法学界的一个重要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构建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国际经济法这一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中国能否以及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陈安教授对此问题的深刻回应,它预示着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独特立场和贡献的视角。 “第二卷 上册”的命名,意味着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学术研究。国际经济法涉及的面极广,包括但不限于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等诸多分支。能够以卷、册的形式进行系统性阐述,足以证明作者在梳理和构建复杂学术体系方面的深厚功力。同时,“修订版”的字样则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价值。这意味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成就上,而是紧跟学术前沿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迭代和更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一本经过精心修订、反映最新研究动态的学术著作,对于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学科的成熟,都离不开独立、自主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学科,尤其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和构建。陈安教授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这个书名,正是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它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打破西方学术界在国际经济法领域长期以来占据主导的叙事模式,尝试建构一套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贡献的学术理论。这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卷 上册”的结构安排,也让我对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和实践是极其庞杂的,能够以卷、册的形式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论述,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而“修订版”的标志,更让我看到了教授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和对时代发展的敏感。在当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规则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一本经过修订、能够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书籍,其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发展轨迹,更能为我们提供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的理论武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当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界的一件大事。陈安教授作为学界翘楚,其著作历来是治学者的重要参考。这次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更是凝聚了教授多年来对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洞察和创新性思考。从书名“中国特色话语”便可窥见其核心旨趣——如何在世界经济法律体系的宏大叙事中,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自身的立场、贡献与发展脉络。我们知道,国际经济法作为一门高度实践化且充满意识形态博弈的学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往往带有不同的视角和价值取向。陈安教授的这部著作,恰恰是在这个语境下,以一种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方式,系统性地梳理和阐述了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声音。 “修订版”的字样也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再版,而是经过了教授对原有内容进行深刻反思、更新和升华。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演进,新的挑战层出不穷。陈安教授能够及时地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修订,体现了他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对学科发展的深切责任感。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本书在内容的及时性、前沿性和准确性上都具备了更高的价值。对于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学者、律师、政府官员乃至关心中国国际经济法发展的读者而言,这部修订版的著作无疑将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刻且与时俱进的理解框架。它不仅是陈安教授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更是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水平的一次有力证明,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

评分

这本《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书名就充满了学术的雄心和现实的关怀。我尤其注意到“中国特色话语”这一表述,它直接点明了作者的研究旨趣,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法领域,挖掘并阐释中国自身的独特贡献、发展逻辑和话语体系。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明和国家都在努力寻求自身在国际规则中的声音,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全球经济关系的关键领域,更需要这种多元化的视角。陈安教授能够聚焦于此,并通过“中国特色话语”来构建其学术体系,无疑是极具前瞻性和价值的。 “第二卷 上册”的结构安排,让我对本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初步的想象。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庞杂的学科体系,涉及贸易、投资、金融、知识产权等多个维度。将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论述,并划分出“第二卷 上册”,这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在知识组织和学术建构上的高超能力。同时,“修订版”的字样则让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时效性。在国际经济法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一本能够及时更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著作,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将为我们理解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现状提供一个重要参考,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评分

读到陈安教授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这本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学术巨著。首先,“中国特色话语”这个提法,就非常抓人眼球。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体系,更是承载着各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陈安教授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话语”,表明了他致力于在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中,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次,“第二卷 上册”的表述,让我对其内容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充满了期待。国际经济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到国际投资法,再到国际金融法等等,每一个分支都足以进行深入研究。陈安教授能够以卷、册的形式进行系统性的论述,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整个学科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修订版”的字样,则更是让我看到了教授对学术的精益求精和对时代变化的积极回应。在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一本能够及时更新、反映最新学术进展的著作,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中国视角的国际经济法研究指南。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 第二卷 上册(修订版)》,内心着实是激动不已。陈安教授的名字,在国际经济法学界如雷贯耳,他的学术成果一直是许多年轻学者学习的楷模。这次的新书,尤其是“中国特色话语”这个概念的提出,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时代,但同时又面临着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用中国自己的语言、中国的逻辑去阐释和构建国际经济法,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我想,正是陈安教授在这方面做出的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 “第二卷 上册”的定位,也表明了这是一项系统性、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意味着它很可能涵盖了国际经济法学领域内极其广泛和深入的议题。单单“上册”两个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分量。而“修订版”的字样,则更加令人期待,它意味着陈安教授不仅将他早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凝练和升华,更将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对当前国际经济法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融入其中。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当下,一本能够及时修订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的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我相信,这本书定能为我们理解中国在国际经济法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所提出的主张,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