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的秘密与人的利益:揭开人类社会历史的真面目

权的秘密与人的利益:揭开人类社会历史的真面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权力
  • 历史
  • 社会
  • 人性
  • 利益
  • 政治
  • 阴谋
  • 真相
  • 文化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兰台出版社出版─新书《权的秘密与人的利益─揭开人类社会历史的真面目》

  该书对「权」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剖析,揭开了「权」的面纱,发现了其背后的利益之争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感觉,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些不同的社会感觉的较量中,驱使着历史遵循着一条非常有规律的方向发展变化,从而探寻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魔力」。

  该书所总结出的新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不但能够与过去了的历史对照上,而且还能够贴近现实,与现在的历史对照上,甚至对未来的历史发展也具有借鉴、指导的意义。它不但对中国大陆正在逐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也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帝国兴衰的铁律与文明的演进:一部宏大叙事下的权力结构重构》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各个主要帝国和政体从兴起到衰亡的内在驱动力。它摒弃了对单一事件或英雄人物的简单归因,转而聚焦于支撑这些庞大结构运行的深层组织逻辑、资源分配机制以及意识形态的迭代规律。全书以时间为轴,横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战争到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通过对不同文明在面对内部张力与外部冲击时所采取的权力固化与瓦解策略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帝国生存模型”。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权力源起与神圣化 本部分追溯了权力概念如何在早期定居社会中萌芽、固化,并最终被神圣化的过程。我们首先考察了尼罗河谷与两河流域文明中,水利工程的组织需求如何催生了最早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权力不再仅仅是武力上的威慑,而是与对自然资源的绝对控制权紧密绑定。 重点分析了“君权神授”这一意识形态工具的构建过程。通过对古代宗教文本、纪念碑铭文和早期法律汇编(如《汉谟拉比法典》)的细致解读,我们发现,神圣化是解决早期社会中“合法性危机”的关键手段。它有效地将统治者的意志转化为不可挑战的宇宙秩序的一部分。本书详细描绘了祭司阶层与军事贵族之间复杂的共谋与制衡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早期国家权力的双核心结构。 此外,我们审视了早期帝国的“边疆管理困境”。如何在广袤的领土上维持信息和军事控制,成为早期帝国扩张的内在瓶颈。本书通过对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驿站系统的成功经验及其最终的过度扩张的分析,论证了“治理成本的指数级增长”如何成为限制古代帝国规模的物理定律。 第二部分:古典帝国的结构性矛盾与精英循环 进入古典时代,如罗马、汉朝和孔雀王朝,权力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精细,但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尖锐。本部分将重点剖析古典帝国如何处理公民身份的扩张与精英阶层的固化之间的张力。 我们详尽分析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过程中,法律体系如何被权力中心吸纳和重塑。重点探讨了“元老院”和“保民官”等看似制衡的机构,最终如何沦为皇帝巩固权力的工具。核心观点在于,当“政治参与权”的范围无法与帝国疆域和人口的增长同步扩展时,暴力和腐败便成为维持秩序的默认选项。 在东方,我们对比了汉代察举制的发展与衰退。这种看似开放的选官制度,是如何在后期演变为地方豪强通过经济和宗族力量渗透中央的通道的。本书提出一个模型:“精英代际再生产的速度”与“中央政府吸纳新晋人才的能力”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是导致后期帝国官僚体系僵化和反应迟钝的关键因素。 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城市与乡村的资源虹吸”现象。古典帝国的繁荣往往建立在对周边农业产出的无限制汲取之上。通过对古代税收记录和货币贬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如何最终导致社会动荡,为“黄巾起义”或“斯巴达克斯起义”等大规模社会冲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权力碎片化与宗教重塑 中世纪的权力形态不再是统一的帝国模式,而是表现为分散的封建体系。本章将权力视为一种“契约性资产”,探讨了在中央权威衰落后,地方领主、教会以及新兴的城市公会之间如何进行复杂的权力交易与再分配。 我们详细研究了西欧封建体系中“效忠与保护”的双重关系。权力如何从土地所有权(封地)衍生出来,以及这种依赖关系如何创造出了一种“多重主权”的复杂局面。与同时期拜占庭帝国集中的官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权力碎片化在特定条件下(如技术停滞和外部军事压力下)的“生存优势”。 同时,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在中东的扩张)在塑造中世纪权力合法性中的核心作用被着重分析。宗教机构不仅是精神指导者,更是跨越政治边界的、拥有巨大财富和法律解释权的“平行国家”。本书通过分析“授职权之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世俗权力与神圣权力之间永恒的拉锯战,以及这种拉锯战如何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 第四部分:现代民族国家的权力整合与技术异化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文艺复兴晚期至现代的剧变,特别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如何重新定义了权力的主体。民族国家的崛起,标志着权力从基于血缘或宗教的“人格化权力”向基于“抽象主权”的过渡。 我们探讨了“官僚制与理性化”在国家权力整合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被置于历史的实际运行中检验:现代国家如何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文书工作、统一的度量衡以及常备军,将原本分散的领主权力有效地“吸入”中央机构。 然而,这种效率的代价是技术的异化和监控的可能。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早期工业革命时期国家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如铁路、电报和人口普查)来精确管理其领土和资源。这为理解后世大规模集权系统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的逻辑基础。我们追溯了启蒙思想中关于“社会契约”的理论,并将其与实际的殖民扩张和内部压迫政策进行对比,揭示了“解放”口号背后权力的集中化趋势。 结语:周而复始的模式与未来的张力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权力周期”的考察。我们发现,无论是古代帝国还是现代民族国家,其衰亡的共同特征往往在于“治理复杂性的不可承受”——即维持统治所需要的资源和政治努力超过了其能从社会中榨取的有效产出。本书认为,历史并非简单重复,但权力结构在“集中与分散、效率与正义”之间的摇摆,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内在张力。未来的挑战,依旧是如何在维护必要秩序的同时,防止权力机制的自我封闭和对个体利益的系统性侵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春津


  1958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原天津工人报社新闻特稿部主任、《天津工运》编辑部主任。曾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津市创意策划研究会理事、天津市逻辑学学会理事、天津市反邪教协会理事、天津市城市集体经济联合会理事。

  学术成果:出版专着5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篇,获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世界学术论文(成果)国际金奖」3篇,在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5年国际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国际优秀论文奖1篇。


 

图书目录

兰台出版社出版─新书《权的秘密与人的利益─揭开人类社会历史的真面目》
自序:学点「权」的知识,使人成其为人/1

第1卷 「钻探」篇
1-1 魔力的困惑/2
与人不同的困惑/2
处处都有困惑的体验/2
权是人身上的鬼魔/4
从家庭中产生的困惑/6
有权与无权的区别/7
「吃人」的现象和原因/8
1-2 权的秘密/10
捉魔的道路容易让人迷路/10
权的含义和引申/12
对权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4
权的全面概括/17
对不同观点的鉴别与评判/18
1-3 权的权利/20
权的权利是突破口/20
法律规定的权利不完全/21
权利是社会的人的权利/23
别把权利误解了/25
1-4 权的权力/26
权力是社会关系的反映/26
权力是难以平等享有的/28
权力可以享有也可以被剥夺/29
权力的基本要素/30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及联系/32
1-5 权力的剖析/33
权力是个神出鬼没的东西/33
权力关系具有全面和普遍的内容/35
思想关系也可以决定「物质关系」/37
钱不万能,但没有钱万万不能/38
打破旧规律的人往往是高手/40
1-6 权的赋权/42
人人都离不开赋权/42
赋权离不开社会性/43
赋权的构成是授权与受权/45
1-7 赋权的增殖与贬值/49
受权增殖与授权贬值/49
大明星发财的原因/50
失业就是逼穷人「致富」/51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与骗子打交道?/53
赋权的规律带来一连串的问题/56
1-8 权意转赋/57
依靠他人是为了完成赋权活动/57
接力棒可以变成魔术棒/58
转赋率决定胜与败/60
1-9 权力意志与权力能力/62
差别难以令人心服/62
找出差别的根本原因/63
人与人的意志各有不同/66
权力能力强弱的标准有没有?/67
权力意志的不同类型/69
权力能力的不同类型/72
意志与能力差异的对照/79
1-10 权力关系及其社会感觉/83
最难改造的是社会感觉/83
权力关系从何处入手?/84
权力关系是个社会大魔方/85
谁也躲不开矛盾/87
权力关系及群体心理基础/89
群体心理基础与社会文化定势/93
1-11 「权多方」与「权空方」/97
尼采先生只说了一半/97
强者与弱者的分化/98
人多势众为什么反倒要投降?/100
仿佛看出「革命」的目的/101

第2卷 「採样」篇
2-1 平权社会的形成/104
平权时代非常漫长/104
氏族和部落是国家的雏形/109
最平庸的权力能力和最淡弱的权力意志/111
原始的社会感觉中孕育着精华/112
2-2 平权社会的灭亡/113
权能的扩展使意志分化/113
平权社会灭亡的原因之一是腐败/115
暴力机器促进了社会大分工/117
各种不同的社会感觉彼此之间都有联系/118
平权社会感觉不会灭绝/119
2-3 暴权社会形成的原因/120
「私有制」不是平权社会灭亡的直接原因/120
外患引起的内乱/121
「胜者王侯败者寇」/122
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享有特权/124
2-4 对暴权社会的评析/126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过程/126
暴权社会是历史大长学问的阶段/127
人的奴隶取代大自然的奴隶/129
2-5 暴权社会感觉特征/130
战争最容易使人们愿意服从统治者/130
奴隶主的过去大都是「公仆」/131
别让历史的悲剧重演/132
性命比「私有制」值钱/134
2-6 暴权社会的末路/135
从人人自危到人人思安/135
财富越多就越害怕出现暴乱/136
暴权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137
暴权和君权难舍难分/139
2-7 君权社会的建立/141
秦朝至清朝并非封建社会/141
君权社会始于何时?/144
暴权是君权的马鞍/147
2-8 君权社会感觉特征/148
「龙生龙、风生风」的等级制/148
「刑不上大夫」/150
礼教与孝道的治民原则/151
顺君者昌,逆君者亡/153
以「官」为本的经济权力关系/156
盲权与愚民的土壤/157
2-9 对君权社会的评析/159
仁君和暴君都是独裁者/159
极权主义的利与弊/160
「小巫见大巫」,看一县而知全国/161
喊几句口号没有用/164
民怕官的恶习难改/165
2-10 强权社会的形成/173
「不是冤家不对头」/173
思想的解放是社会权力意志解放的体现/176
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感觉/177
枪桿子里面不是出暴权就是出君权/180
2-11 强权社会的历史进步/180
拦不住的强权社会革命/180
扩大权力的野心几乎人人都有/184
美国为什么曾经强大?/185
2-12 强权社会的历史缺陷/186
以强欺弱和片面发展/186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187
有钱能使鬼推磨/189
是温和地变强还是愤怒地变强?/190
最难以消除的不是经济上的差别/192
2-13 历史演变的「三岔口」/193
历史发展途中的「回圈岛」/193
不同的社会形态「自转」的週期不一样/195
当今世界就是在「回圈岛」中玩着捉迷藏/196
想跨越历史绝对是空想/198
2-14 集权社会的发展方向/203
我又发现了一个「新大陆」/203
别把「集权」与「极权」弄混了/205
国家将演变成最大的「股份公司」/208
集权社会的任务之一:消灭无产者/209
世界不会统一,但会走向一体化/211
2-15 民权社会形态/212
「革命」就是暴力,就是革人的命/212
民权社会的基本特征/214
喊口号实现不了民权主义社会/218
一个摊儿上卖出的东西不能叫「主义」/220
2-16 共权社会形态/223
人就是人,而不是机器/223
「你的就是我的,我何必再费辛苦?」/226
放眼世界,还要放眼宇宙/227
共权社会与平权社会的相似性/227
循环往复是大自然的规律/229
2-17 社会感觉和社会形态/231
社会形态是由多种不同的社会感觉组成的/231
防止「革命」就要还权于民/234
两个最不稳定的历史週期/235
2-18 社会感觉的构成及演变/237
社会感觉的「渐变」与「突变」/237
社会感觉的「主体」与「客体」/239
社会感觉要经常吐故纳新/241
社会感趋演变的「跷跷板」/244

第3卷 「挖掘」篇
3-1 权的本质/250
人的各种动机是哪里来的?/250
想要的并不一定能得到/251
最让人苦恼的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52
想干的事不一定能干得了/255
3-2 权的基本特性/257
阶级性是人性海洋中露出的陆地/257
求异性与排斥性/258
自我性与社会性/264
差异性与求衡性/269
取舍性与选择性/271
3-3 社会权力关系基本矛盾/275
十种主要社会矛盾形式/275
权利基础和权力建筑/277
社会矛盾构成的复杂性/284
群众是由伟人召集在一起的/287
3-4 权的侵权/289
打架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289
息事宁人是明智之举/292
有些习惯其本身就是侵权/292
把侵权消灭在萌芽之中/296
3-5 权的异化/298
人的片面追求和片面发展/298
争论异化问题曾经热闹非凡/300
不怕个人异化,就怕社会异化/301
3-6 权术与权宜/303
咬牙切齿谈权术/303
大学生为何屡上文盲的当?/306
权宜是被人们共同规范了的权术/309
3-7 权的基本原则/310
法律和道德派生于一个老祖宗/310
自愿自负原则/311
勿施于人原则/313
契约平等原则/314
对等认同原则/315
人道主义原则/316
3-8 权的基本规律/318
权的规律是一道最难开启的科学之门/318
权的平衡律/321
权的扩展律/322
权的回圈律/323
权的补偿律/324
权的赋权律/325

第4卷 「冶炼」篇
4-1 对社会经济阶层的重新划分/328
人们为什么为金钱而玩命?/328
阶层的分类/330
划分经济阶层的依据/333
一切「均贫富」的运动都将是徒劳的/338
如何量化「共同富裕」?/340
4-2 对所有制问题的再剖析/347
「私有制」是旧制度的罪魁祸首吗?/347
没有一个社会形态是「私有制」/351
「公有制」的误区/353
经济渐变与「悄悄地流失」/358
4-3 对社会政治阶层的重新划分/362
人们都在统治与被统治之间游荡/362
过去习惯谈阶级,现在喜欢谈阶层/364
经济阶层与政治阶层之间有联系/369
4-4 有关阶级的新观点/371
对阶级的划分向来就有不同的观点/371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374
特权阶级与无权阶级/376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384
不消灭特权,矛盾就会转化/386
4-5 三权定律/388
分权的根本是还权于民/388
三权定律的原则/393
「三权归一」的内容/395
最彻底的分权只能靠统治阶层来完成/397
4-6 限权与分权的方法、途径及意义/399
限权究竟该谁限谁的权?/399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402
「人民」永远不能成为统治者/403
改革不能违背分权的基本原则/406
4-5 对民主问题的深思/408
喊「民主」的人不知民主为何物/408
有民主的愿望不一定有参与民主活动的资格/410
历史是朝着「三权归一」的方向发展的/412
「正攀」的民主总是误入歧途/415
「反灌」民主要讲策略/416
权利基础应该享有哪些权力?/419

第5卷 「锻造」篇
5-1 多灾多难的20世纪/422
平权社会感觉的大复辟/422
暴权社会感觉的大冲动/424
君权社会感觉的大顽抗/425
各种社会感觉的大混战/428
5-2 本世纪的三大矛盾冲突/432
打不败就是胜与打不胜就是败/432
国家民族主义与国际集权主义的矛盾冲突/433
宗教权威主义与科学民主主义的矛盾冲突/437
反政府主义与政府强制主义的矛盾冲突/443
5-3 中国,21世纪的是非之地/447
未来中国社会形态的不确定时代/447
「冷战思维」已经没有了市场/451
经济交融是大势所趋/454
「热油锅」旁的「火药桶」/456
5-4 中国的公信力危机/459
理论与实践相距得越来越远/459
司法腐败亟待治理/465
法治的虚建与媒体的无奈/473
5-5 中国的信仰危机/475
信仰有与无的区别/475
中国人有没有信仰?/478
中国人的信仰特征/484
中国人信仰形成的原因/495
中西不同信仰特征比较/498
5-6 中国的教育危机/501
「硬体」危机与「软体」危机/501
家庭教育危机/502
学校教育危机/505
社会教育危机/509
教育的「经常性缺陷」/512
教育缺失之后的道德危机/513
5-7 中国未来走向展望/515
改良社会感觉的「三把火」/515
中国强国战略的「三干支路径」/521
中国未来社会形态趋势/525
「三权定律」的分段实施/530

后记 /533

图书序言



学点「权」的知识,使人成其为人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在减少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众多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是针对凸显出来的这样或那样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或现象,以「维护稳定」的心态来採取紧急的应对措施,一会儿一个政策,很少有人去做具有预防在先、「使人成其为人、使社会成其为社会」的深层次、系统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尽管有一些专家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研究,但基本上仍多限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互动的老理论上,逻辑上偏重于演绎,与生活实践难以吻合,脱离实际,误以为研究了社会学 就自然涵盖了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性理智」学说等其它社会科学,也就自然而然地将「社会管理科学」(很长时间被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单纯地理解为「阶级斗争」)狭义地归结到「斗争哲学」的谬误中,而把对组成「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最小单位——社会的人,以及涉及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性理智」学说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由人所组成的群体心理基础研究,总是与前者对立起来或是予以忽略,甚至将其看成是敌对的「唯心主义」的东西而加以摒弃,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始终带有应用性、表层性、和政治(阶级)利益性,而不是以一种「他者的眼光」来更加客观地研究人和社会。

  人们应该怎样做人?人应该怎样与他人相处?群体之中的人们之间应该怎样化解社会矛盾?……众多类似的问题,早在2500多年以前,老子、孔子等众多先贤就着书立说,纷纷发表己见,《论语》便是代表作之一。但是,用科学的理念来看待,这些思想观点往褒奖上说,它们均接近于哲学阐发,如果往贬低上说,它们大多是人生经验之谈或说教,极其缺少「科学精神」和「科学基础」。于是,读《论语》的人虽然众多,可社会上发生的你夺我抢、弱肉强食、不择手段、卑鄙无耻,甚至引发社会暴动的事件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一会儿也没有清静过,以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华夏大地在国外列强的侵略下,在国内军阀混战的纷扰中,真可谓国不国、家不家,中华儿女真可谓人不人、鬼不鬼。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知识——社会科学的研究,一直偏重于说教,例如「仁、义、礼、智、信」,这些说教没有起到科学研究、科学指导的作用。

  西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起,至近代的科技发展阶段,众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人的研究以及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的研究掀起了热潮,对于「人」的知识——社会科学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初步具备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基础」。卢梭所着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算是代表作,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称其为「十八世纪中辩证法的杰作」。但概括地来看,他们的研究在逻辑上偏重于归纳,偏重于人类学范畴,误以为所研究的人类学中已经涵盖了社会学,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入到「人性哲学」的谬误中,而将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研究与前者对立起来或是予以忽略,使得对人的研究始终带有神秘性、抽象性和费解性。

  就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关系而言,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二者本是不可分割的。多年前,在中央民族大学一次讲座上,有人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概括地解释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区别,阎云翔回答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如何构成,人类学是研究人如何存在于这个构成的社会。」可见,如果将上述两种研究方法分裂开来,一个就会忽视人类学的价值,另一个就会忽视社会学的价值。此前的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没有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社会科学的探索,也就都带有局限性或片面性。但二者之中又都有可借鉴的有益养分。

  就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仅仅以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或是仅仅以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都是带有局限性或片面性的。看一个社会人群素质的高低,不单单要看这个社会群体的教育水准有多高——有多少人是大专生、本科生,有多少人是硕士生、博士生,还应该注意到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心理素质及其相互关系是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准上,尤其是要看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精神、意志、信仰、道德、自律、法理、博爱、智慧等「人性理智」的发展水准究竟是怎样的。

  所谓的「人性理智」,是指人对于自身以及自身与他人(包括群体)、他人与他人、他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公平公正地看待,并能够辨别是非、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身行为、正确地评判他人或群体行为的认知水准和认知能力。「人性理智」涵盖了人的信仰、道德的内容,但比信仰、道德的内容更深层、更基础、更具体,它不仅仅要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还要从本源上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精神、意志、常识、规矩、自律、法理、博爱、智慧等,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人们可清楚地看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勐进,文化发展蒸蒸日上,唯独「人性理智」的发展变化不大,五千年前与五千年后,看不到有多大的差距,甚至有时在某个阶段还呈现倒退的趋势,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出现的闹剧,包括现今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现象。

  很多国家的教育,往往被片面地理解成「能力教育」——还不是实践能力而是应试能力,这是非常危险的。光有应试能力而没有良好「人性理智」的人,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光有应试能力而没有良好「人性理智」的社会,照样是一个低素质的社会。尤其是当一个社会实现了经济繁荣(也可称作实现了「经济理智」)之后,如果不及时地进行「人性理智」教育,则人心浮动、社会异化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于是,不出现社会动盪就不错了,更别提奠定良好的社会「政治理智」「文化理智」基础了。

  卢梭在他所着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序言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怎么能认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呢?……又怎么能把人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和因环境与人的进步使他的原始状态添加的或改变的部分区别开来呢?」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开篇就说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每次回味卢梭着作中那些发自内心、富有哲理的话语,就使我感叹在200多年以前,就「平等」「公正」等「人」的科学规律问题,西方就有如此深刻的理性思索和真知灼见,它理应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康得的《纯粹理性批判》、穆勒的《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洛克的《政府论》等经典着作并列,标志着人类近代社会科学范畴思想理论的高峰。尽管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卢梭着作的某些学者及出版者都视这些可贵的思想为「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由此来暗示这些可贵的思想都是「资产阶级」的,因而是落后的、过时的、错误的,但我却觉得这样的一些偏颇的结论并非出自纯粹的学术探讨或科学评价,而是出自某种意识形态之下的心理扭曲,或是某种阶级立场的精神变态。因为作为人,你们怎么能什么事情都无条件地从意识形态或阶级立场出发来「上纲上线」地划分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属性,难道你们除了「斗争」和「革命需要」以外就没有别的需要了吗?难道就不应该更多地从「同类」的角度、「他者的眼光」来理性地看待人、关怀人、理解人?如果你们连这样一些最简单的科学精神都不具备,连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思维都不遵守,连这样一些最平常的人文关怀都不存在,那你们不是太无知了,就是太别有用心了。你们若不了解人,不知道人本身虽然属于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他们具有独特的本质和特性,从而在「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还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从而需要人们专门地来研究和探索,那你们怎么能真正解决好社会上出现的不平等、不公平、非正义、弱肉强食、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实际不断发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呢?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天津的3所大学里,我委託几位教授在大学生中就「你是否读过卢梭所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做了一次社会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总数为516人(280+181+255),而读过卢梭着作的人数竟然为零。2016年的10月,笔者借在大学里讲课的机会,也就同样的问题在82名大学生中做了一次直接的调查,其结果是,读过卢梭所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的人数也为零。可想而知,如果将这一项社会调查脱离开高等教育学府而转向社会,将调查的对象确定为低层的普通大众,相信那结果无法更惨——本已经惨到极点了。这样的一种「社会精神」或由众多的「人性理智」所组成的「社会理性水准」的群体心理构成,怎么可能在出现的不平等、不公平、非正义、弱肉强食、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社会弊端中发挥出主人翁的作用能够理性地去加以遏制?怎么能奠定好一个理性社会的基础?怎么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怎么可能不屡屡地出现「用新特权取代旧特权」的历史现象?

  当然,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经典着作并不是「全能真理」,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读起来会遇到很多费解之处甚至是抽象之处,但毕竟这是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作的深度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的实现民主、公平的社会原则,而这,正是所有具有行为能力的人都应该首先进行思考的最基本的问题。以卢梭为例,谁也不能否认,由于他有过流浪生活的经历,亲身体会到依人为生、任人支配的那种屈辱,因而对于压迫所感受到的痛苦比一般人要深。但他并未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由此认识到劳苦大众的痛苦,从人民痛苦的起因入手,怀着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期盼,对一种民主、公平的社会原则进行深度探索,这绝对是高尚、伟大之举。要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私有制的鞭挞以及「以暴力对抗暴力」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阐发(别管是否正确),都可以从卢梭的着作中找到思想渊源。因为卢梭虽然与他同时代的伏尔泰、洛克、狄德罗、孟德斯鸠等思想家齐名,但他比其他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更加激进,更加具有「革命性」。正如法国学者昂利·古耶所说:「伏尔泰是旧世界的结束,卢梭是新世界的开始。」中国大陆比较有智慧的学者也能认识到,「卢梭与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一起,终结和开启了人类旧新两个时代。」「他的理论和其他众多的理论一起,共同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首先读懂卢梭的思想,不知道这个新时代开始的意义,那我们怎么可能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但奇怪的是,众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那些天天给别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人,竟然不知道卢梭的思想为何物!他们心里所想的其实只有比较现实的4个字——「权力」和「利益」,但嘴上从来不说,说出来的总是虚假的另一套。

  我自1984年在南开大学上学开始至今,不止一次地阅读过包括卢梭在内的众多民主思想家的着作,所思所想都结合着「中国特色」,对照着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初步得出了一个考评社会民主文明状态及「人性理智」水准的简单结论:阅读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的人数比例,与由这个人群所组成的社会之民主文明状态及「人性理智」水准应成正比。即:阅读的人数越多,社会民主文明状态及「人性理智」水准就越高级;阅读的人数越少,社会民主文明状态及「人性理智」水准就越低级。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傻子相机」式的简易考评方法,得出的也仅仅是趋势性的结论,不一定有多么深奥的科学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灵验——尤其是对于那些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猖獗的国家就更加适用。

  学习过历史的人都应该清楚,17~18世纪的西欧,封建专制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新兴资本主义为了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从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在这场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被称作「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家,他们以「人」的知识为核心,採用理性的方法,对于民主政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卢梭以及「启蒙运动」中那些思想家的着作后,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关于「人」的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最多见又最不相识的,就是关于「权」的知识。「权」的知识是「人」的知识的核心,因为「权」的背后隐藏着利益,而人们在利益面前谁都无法超脱。

  但是我纵观全世界,任何一个自称是发达、文明的国家,以及那些自己标榜为制度最先进的发展中国家,「权」的教育或者说「人性理智」教育一片空白,更别提有这样一门学科了。虽然「权」的教育或「人性理智」教育一片空白,但这不等于没有人在社会实践中「自学」,很多高高在上的掌权者,都是一步一步「自学成才」的,权位越高,学得越有成效,不过他们所学的都是不愿告人的,他们一边「自学」,在「权」的漩涡中不得不玩弄权术,或是被「学习成绩」更好的人所施展的权术所玩弄,一边不让别人学到哪怕是能够识别出权术的一点点技能,目的就是希望使自己变得聪明的同时让别人都永远当傻子。其好处就在于,一是可以有效地限制竞争对手的扩大,二是可以更加方便统治。「愚民政策」最彻底的体现,就是要想方设法让人们别学「权」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愚民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使这个社会群体的心理定势总是处于随时发生动盪的酝酿之中,类似「文革」的闹剧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变换形式、改头换面地发生,国家的政治体制内部,随时都有发生「裂变」的可能。所以,忽视了「权」的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人性理智」的教育,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群体的心理究竟会形成怎样的一种社会文化定势的问题。

  写作本书的目的,从小处上说,是希望能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学到「权」的知识,消除权盲状态,不但可使自身获得更大的权益,而且还能尊重并维护他人的权益。从大处上说,是希望促使每一个国家在维持社会公平公正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向着理性社会的目标前行。因为人类社会整个历史的真面目,就是争夺利益由残酷无比到逐渐文明,由个体、群体之间的小争夺,发展到阶级、国家之间的大争夺的漫长过程。而争夺利益的集中表现,就是争权的较量——争强权、争政权、争特权、争霸权……但争来争去的结果是,不但谁都提心吊胆地难以持久享有,而且常常争得两败俱伤、得不偿失。世界的和平之路,乃是依靠人类在争权的较量中逐渐趋于理性,并用法治的手段来权衡各方的利益而开拓出来的。对和平的追求,就是将「利益野蛮化」逐渐转变为「利益文明化」。为了奠定和平之路的基础,全世界无权者必须觉醒起来。觉醒起来不是为了动刀动枪闹革命,而是要学习「权」的知识,学权、知权、享权、用权、维权——既不能盲权,又不能滥权;既不能让特权者为所欲为,又不能以新特权取代旧特权;通过学习「权」的知识,还能从中发现其背后的利益之争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感觉,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些不同的社会感觉的较量中,驱使着历史遵循着一条非常有规律的方向发展变化,从而探寻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魔力」。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人们就能分析和判断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做到未卜先知、运筹帷幄,就能更好地提前预防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人们啊,我不愿意总是看到你们被愚弄、被欺压、被遗弃,多么希望你们能自省、自强、自立!为了你们做人的尊严和权益,你们应该多了解一些「权」的知识,掌握了「权」的知识,就能基本上了解「人」的知识。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还为了你的亲人、朋友乃至同类;也不仅仅是为了眼前,更是为了未来。
 
张春津 写于木石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角,将“权力”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之一,并将其与“人的利益”这一永恒的主题紧密相连。他不是那种只顾埋头研究文献的学者,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亲眼见证那些塑造了我们文明的重大变革。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我们一步步深入,直到我们豁然开朗,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力运作模式的分析,都显得异常透彻和富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以及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他让我们看到,权力不仅仅是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它更是弥漫在社会各层面的无形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个人利益,则在与这股力量的拉扯中,不断地被定义、被满足,或者被压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往往会受到当下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的影响,而作者的这部作品,则提供了一种更加客观、更加深入的观察角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人类社会,关键在于理解“权力”和“利益”这两个永恒的主题。而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极其深刻、极其令人信服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这两个主题如何交织,如何塑造了我们所处的历史。作者的笔触犀利而精准,他没有回避历史中的残酷与复杂,反而以一种冷静的、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权力运作的秘密层层揭开,同时又深入剖析了“人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是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在权力与利益的复杂博弈中,不断演进和调整的过程。书中大量的史实引用和深入的理论分析,都极具说服力,让我对书中提出的观点深信不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和公正的态度,这使得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所处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作品之一!作者以“权力的秘密”和“人的利益”为切入点,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背后隐藏的惊人真相。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做一场深刻的、跨越时空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解剖”。他对权力运作的精妙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宏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个体选择和集体博弈。而他对“人的利益”的探讨,则将那些冰冷的权力叙事,赋予了鲜活的人性温度。他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其行为的背后,往往都离不开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梳理如此庞杂的历史信息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深刻洞察力。他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案例融会贯通,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权力与利益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的壮丽画卷。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人类社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长久而深刻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置于“权力”与“利益”这两个核心要素的交织线索中进行梳理。他不是在讲述一个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揭示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普遍规律。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历史谜团,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豁然开朗。他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用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真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剖析权力运作时,那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利益驱动的细致描绘。他让我们看到,权力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独有的,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决策。而个人的利益,则像是一块磁石,吸引着人们在权力的场域中,或趋利避害,或奋起反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与作者,与历史,与自己。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总觉得历史书上那些平铺直叙的叙述,似乎少了点什么。这本书,正是填补了我心中那片空白。作者以“权力的秘密”和“人的利益”作为切入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全新视角。他并没有回避历史中的黑暗面,反而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态度,去剖析权力是如何被滥用,以及个人利益是如何在权力斗争中受到扭曲。书中对不同文明、不同政治体制下权力运作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运用大量历史事实佐证观点时的严谨性,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之上,令人信服。他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遥远的冲突和变革,其根源往往与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它迫使我停下来,思考在权力与个人利益的永恒博弈中,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有尊严的利益。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启蒙”。作者以“权力”和“人的利益”这两个核心概念,如同两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另一扇大门。他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历史事件的根源,去探寻权力是如何被构建、被运用,又是如何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的权力运作模式的细致描绘,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能力,他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洪流,最终是由无数个个体在权力与利益的驱动下,所做出的选择汇聚而成。他没有简单地将权力定义为压迫,也没有将利益视为纯粹的贪婪,而是以一种更加辩证的眼光,去审视这两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复杂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许多曾经困惑的问题,都有了豁然开朗的答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评分

难以置信,我竟然在一本关于“权力”的书里,找到了如此多关于“人”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都置于权力与个人利益这个核心框架之下进行审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权力描绘成一个邪恶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一种在群体互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更有意思的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利益”——那驱动个体行为,同时又与权力相互博弈的强大力量。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在讲述历史故事,而是在揭示历史背后的“为什么”。为什么某些社会结构会形成?为什么某些决策会被做出?为什么我们今天会生活在一个我们现在所知的世界?作者通过大量史实,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权力博弈和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他让我看到,即使在最微小的社会互动中,权力的影子也无处不在,而个人的利益,则像是一条无形的红线,牵引着我们做出选择。这本书是一次思维的盛宴,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结论,而是渴望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

评分

要用寥寥数语来评价这样一本巨著,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所探讨的“权力”与“利益”,这两个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核心的主题,作者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融入到生动鲜活的历史叙事之中,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对历史真相不懈追求的态度,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揭示那些被掩盖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人类社会。书中对权力结构演变、利益分配机制的分析,都极其深刻,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明白了,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往往是历史长河中权力与利益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对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

评分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作者以“权力的秘密”和“人的利益”作为双重线索,带领我们回顾了人类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绘,而是深入到历史事件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书中对权力运作的剖析,精准而犀利,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演变,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忽略“人的利益”这一关键因素,他巧妙地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揭示了在权力与利益的相互作用下,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困境。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敢于直面历史复杂性的勇气,他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角落,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去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人类社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了深刻的洞察。

评分

这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从翻开第一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他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人类社会发展脉络的肌理之中,用层层剥茧的方式,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现实。书中那些鲜活的案例,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其背后驱动的权力逻辑却惊人地相似。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政治哲学、社会学理论融为一炉,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权力运作时,那种不回避人性中阴暗面,却又不过分渲染和妖魔化的平衡感。他让我们看到,权力并非是纯粹的压迫,它也伴随着责任、诱惑和妥协,而这些复杂性正是构成人类历史丰富性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机制,现在看来是如此清晰可见。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思考在权力与个人利益的交织中,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又该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叙事,而是主动地去探寻真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