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与我:认识母语文学的夏天

阿公与我:认识母语文学的夏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阅读
  • 母语文学
  • 童年回忆
  • 家庭教育
  • 文化传承
  • 台湾文学
  • 成长故事
  • 文学启蒙
  • 阅读推广
  • 阿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着情感真挚的文图,一览台语文学落土开花的坚毅之旅。

  ※内附延伸学习单、台语朗读影音档QR码,一起用台语读台湾的故事。※

  阿文在因缘际会下,翻到过世的外公所留下的手稿。起先,他还看不大懂内容,但当他加入学校的布袋戏社团,学习了台文的书写方式之后,终于明白外公写下那些文字的意义和心情……。

  荣获多项文学奖的杰出作家郑若珣,与创作扬名海外书展、深受国内读者喜爱的知名画家周见信,以母语文学中的台语文学为题,共同挥洒出这本精彩作品。郑若珣将布袋戏文化转化为故事主线,串起主角阿文与阿公跨越时空的情感连系,在阿文一边参与布袋戏演出、一边探索阿公生命故事的过程里,介绍了台语文学发展历程的基本概念。而画家周见信清爽且细腻的笔触与用色,呈现了台湾的人情温暖、日常的步调,读者更能从图像中体会到台语文学含苞待放的那股力量,正如夏日早晨阳光般明亮、充满希望。

  跟着阿文从台湾独有的布袋戏文化中,看见台语文的书写方式和台语文作品的多元面貌,学习到台语文学史的基础脉络,启蒙大众对「母语文学」的认识;此外,从台文版的翻译文句和影音念读,更将使我们体会到母语独有的优雅和韵味,并为此深深感动不已。

  *适读年龄:亲子共读5岁以上;独立阅读8岁以上

名人推荐

  ~热情推荐(依姓氏笔画顺序)~
  儿童文学作家.画家 王金选
  台湾文学作家与教育工作者 吴晟
  李天禄布袋戏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李俊宽
  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黄美娥
  作家 郑顺聪
暮光下的乡野:迷失在旧时光中的旅行者 一、 引言:迷雾中的呼唤 暮色如同厚重的丝绒,缓缓垂落在这片被时间遗忘的乡野之上。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被露水浸润后的微凉,以及泥土深处散发出的古老气息。这不是一次寻常的旅行,而是一场误入的迷失。主人公,一位习惯了城市霓虹与数据洪流的年轻建筑师——林昭,因一次意外的导航失误,被迫在这片地图上标注模糊的土地上停留下来。他携带的不仅仅是未来感十足的设备和设计图纸,更有一种对“过去”的疏离感。然而,当他推开那扇被藤蔓半掩的木门,走进那座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古老宅院时,一种无法言喻的引力,将他牢牢吸附在了这个看似静止的时空里。 二、 记忆的碎片与无声的对峙 这座宅院,没有现代的任何痕迹,墙壁上的青苔比任何记录都要久远。林昭很快发现,这里并非无人之境。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妇人,被当地人称为“阿婆”,是这片宅邸的唯一看守者。她的眼神深邃,如同未被开垦的古井,似乎能望穿林昭内心深处的焦躁与不安。 故事的开端,围绕着林昭试图用现代工具修复古宅中一扇年久失修的木制窗户展开。他带来的精密仪器和工具,在阿婆的注视下,显得既笨拙又多余。阿婆并未言语,只是递给他一块打磨得光滑圆润的鹅卵石,示意他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感受木材的纹理。 这次不经意的互动,成了林昭与这个旧时光对话的契机。他开始接触到阿婆收藏的物件:那些被岁月磨损的陶器,上面刻着晦涩难懂的符号;泛黄的信件,字迹潦草却饱含深情;以及堆放在阁楼角落,用油布包裹着的,一些关于“声音”的古老装置。 三、 声音的考古学:失落的旋律 林昭的专业背景让他对结构和材料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在这个地方,他开始研究一种更缥缈的东西——声音。阿婆似乎对声音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她时常在特定的时间点,带着林昭来到宅院后方的竹林深处。 在那里,有一口被遗忘的古井。阿婆告诉林昭,这口井是“声音的回音室”。她展示给林昭一套复杂的,由竹管和葫芦制成的导音系统。这系统能够将风吹过竹林、流水撞击岩石的细微声响,放大并聚焦到井底的一个特定点。 林昭开始尝试记录这些声音,但他的录音设备总是捕捉到杂音。阿婆批评道,现代的记录方式只记录了“表象的频率”,却错过了“情感的共振”。 在阿婆的指导下,林昭放下电子设备,开始学习用耳朵去“倾听”。他学会了分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风吹过不同材质(茅草、瓦片、石墙)时发出的独特“音色”。他发现,这些声音共同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叙事网,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几代人的起落沉浮。 四、 建筑与叙事的交织 随着对声音的深入理解,林昭的建筑师视角开始发生转变。他意识到,这座老宅的每一处结构——墙体的厚度、屋檐的角度、庭院的布局,都不是随机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承载和反射某种特定的“记忆”或“情感”。 例如,正厅的藻井结构,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声学反射面,专门用于放大欢庆时的笑声与锣鼓声;而那间位于侧翼的、终年不见阳光的房间,其隔音效果极佳,被用于秘密的谈话或是私密的哀悼。 林昭不再试图“修复”老宅,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他开始用木炭和粗糙的麻纸,描摹那些被遗忘的结构细节,并在图纸的空白处,标注下他所听到的、与该结构相关联的“声景故事”。 他发现,阿婆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活着的历史记录。阿婆不识字,但她能通过砖块的排列、木梁的磨损程度,判断出哪些地方曾发生过争吵,哪些地方见证了新生。 五、 对峙的消融与季节的更迭 日复一日,林昭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城市里的效率和精确性被乡野的缓慢和不确定性所取代。他开始忘记日程表,学会了在等待中观察云朵的形状。他与阿婆之间的隔阂,也从最初的无言对峙,转变为一种默契的协作。 一个深秋的傍晚,阿婆终于开口,讲述了关于这口古井和那套导音系统的秘密。原来,那不是为了记录欢笑,而是为了捕捉那些已经消散的、关键性的“遗言”。她试图通过声音的残余,与那些已故的亲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认为,每一个声音都是物质世界留下的唯一不朽的证据。 林昭明白了,自己并非是来“修复”建筑的,而是被邀请来“聆听”历史的。他不再执着于用现代技术还原过去,而是学会在不完美中寻找永恒的共鸣。 六、 归途与永恒的回响 当第一场雪覆盖了竹林时,林昭的意外停留似乎走到了尽头。他整理好他的图纸——这些图纸上不再是冰冷的结构分析,而是充满了草药的香气和风声的标记。 他向阿婆告别。阿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将那块打磨光滑的鹅卵石塞到了林昭的手中,并轻声说了一句话,一句用这片土地最古老的方言说出的话。林昭虽然未能完全理解每个词的含义,但那音调中的重量和慈爱,他清晰地感受到了。 当林昭最终驾车驶离那片乡野,重新回到熟悉的柏油马路时,他回头望去,那座宅院已经隐没在晨雾之中。他的世界观彻底颠覆了。他带走的,不是修复古迹的方案,而是一套全新的“倾听”世界的方式。他知道,无论未来他设计出多么宏伟的都市建筑,他的内心深处,都将永远回响着那口古井中,风穿过竹林的、不朽的低语。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存在”,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最微弱的自然之声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若珣


  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毕业,现从事文字创作、图像创作与视觉设计。曾获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时报文学奖优选、砂城文学小说与散文奖等奖项。小说出版作品有《剪纸少女翩翩》。

绘者简介

周见信


  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造形研究所。在图像创作、美术教育与儿童文学之间游走。2016年以《小白》获得信谊幼儿文学奖图画书创作首奖,出版作品有《寻猫启事》、《小小的大冒险》、《小松鼠与老榕树》、《鸡蛋花》、《小朱鹂》、《壹号月台》等图画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长  游珮芸 


  2017年初,国立台湾文学馆开始策划将已编撰出版的「台湾文学史长编」转化为绘本形式的儿少读物,《阿公与我:认识母语文学的夏天》是这个系列推出的第三本绘本;源自长编第33册廖瑞铭教授执笔的《舌尖与笔尖──台湾母语文学的发展》,也是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团队第二次参与此策划的成果。

  我们的任务是将长编的专题研究融会贯通,萃取当中的核心概念与要义,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儿少读者。学术论文形式的内容,一般较常被转化为小百科形式的知识性读物。但我们希望能透过易读且吸引人的故事,带领儿少读者进入议题的情境,在图文故事的铺排中,自然开启对于母语文学的兴趣。甚或成人读者在翻阅这本绘本时,也能兴味盎然、有所斩获。

  《舌尖与笔尖──台湾母语文学的发展》的内容主要爬梳母语运动的过程、运动中争议的议题,阐述母语文学社群的形成,以及母语文学作家与作品概况。当中提及1980年代后才出现「母语文学」的特定意识,而其中又以台语文学投入的人较多、争议也多,文学成果相对丰富;因此,论文大部分的篇幅,聚焦在台语文学的演进历程。所以,我们创作的故事,也围绕在「台语文学」的范畴。

  为了贴近小读者的生活情境,我们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现代。主角是小学五年级的阿文,他因为参加学校的布袋戏社团,开始学习以台语搬演布袋戏,进而探索「台语」书写的形式以及背后的文化。此外,设定了阿文的外公参加过1980年代的母语运动,是一位教授台语文学书写的老师,且阿文的小阿姨任职于台语文出版社。

  故事从外公的追思会开场。阿文回到外公家的古厝,在外公的书房里,看到一首以全罗马字写成的诗,对阿文来说,那就像是「天书」一般。透过在社团母语老师的教学,阿文才知道台语有三种书写方式:「全汉文」、「汉罗文」与「全罗文」。也借由小阿姨送的字典、教育部的线上台文辞典、布袋戏社的演练、台语文学营的启发,阿文最后读懂了那首诗——原来那是外公在他出生时,为他写的一首诗。

  情节的主轴,是一个解谜的历程。最后一个画面,原本外公家院子里枯萎的土芒果树,长出了绿叶,上面有鸟巢,亲鸟正餵食着雏鸟。正象征着这段探索的旅程,带来了再生与传承。文字主笔郑若珣巧妙地在情节中穿插了台语运动的历史,并编造了隐喻过往语言政策的「笔剑大儒侠」剧本 ; 绘者周见信从小就是布袋戏迷,他画出了绚丽的戏台与戏偶,设计了令人莞尔的前后蝴蝶页。

  绘本中,有两首台语诗。在台语出版社工作的林杏娥,协助创作了弔念外公的「Siàu 念」,铿锵有力。而我提供了「Huann-hí tú-tih lí 」的初稿。那是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为他所写的诗。当时我人在日本,周遭都是日文。但奇特的是,那阵子我用台语——我的「母语」,写了很多首育儿诗。那是源自身体与情感,自然流露的诗句。

  在此,要感谢国立台湾文学馆的审查委员们,提供诸多意见与台语文相关修改的建议,让这本创作更臻完善。期盼《阿公与我:认识母语文学的夏天》能激起小读者们的探索母语文学的兴趣,引发广大读者们的共鸣。让我们一起为母语文学的传承,尽一点心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幅细腻的水彩画,用轻柔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充满诗意的夏日画卷。我被其中散发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那些古老的韵味,那些质朴的情感,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未曾亲身经历过的时代,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无论是孩童们游戏时的嬉笑打闹,还是长辈们劳作时的辛勤汗水,亦或是餐桌上弥漫的家常味道,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这种写实的手法,配合着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那些古老智慧的传承。它让我明白,文学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一次文化的朝圣,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敬意与热爱。它带给我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满足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评分

这是一次如同品一杯陈年老酒般的阅读体验,醇厚而绵长。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用一种极为老练且充满诗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夏天。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仿佛能从中汲取到前所未有的力量。书中对于“成长”与“传承”的探讨,更是让我深思。它并非直接灌输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触动人心的情节,引领读者去体会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连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依然坚守着内心美好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这种传承,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融于生活点滴的智慧,是浸润在亲情、友情中的关怀。读这本书,让我对“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基因。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从纷繁的世界中抽离出来,静心感受生命本身的重量与意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独树一帜,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却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沉醉其中。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寻常不过的生活片段,描绘得充满诗意与哲理。我尤其喜欢书中所呈现的“慢生活”的节奏,那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截然不同的体验,让人得以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中的细微之处。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他们平凡的行动,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祖辈,看到了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世界。它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和成功的当下,我们是否忽略了生活中那些更重要的东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更加懂得珍惜。它是一本能够治愈心灵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评分

这几日,我沉浸在一本关于夏天的书里,那书名就带着一种温暖的怀旧感,仿佛能闻到午后阳光晒过的老物件的味道。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回溯一段珍贵的时光。它描绘的夏天,不是那种浮躁的热烈,而是带着一丝懒洋洋的舒缓,如同窗外缓慢流动的白云,又像是老屋里摇曳的蒲扇。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总能轻易地将我拉入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被阳光切割得斑驳陆离的庭院,听着远处传来模糊的蝉鸣,鼻尖萦绕着青草和泥土混合的气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情,那些藏在日常对话里的默契,都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珍珠,在字里行间闪耀着动人的光芒。阅读的过程,像是在与一个久违的老友重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分享彼此的记忆与感悟。这本书成功地捕捉了夏天特有的那种静谧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让人在阅读后,心中久久回荡着一种宁静而满足的余韵。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瞬间热血沸腾的书,但它能悄悄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却异常珍贵的生活片段。

评分

这本夏日的书,为我带来了久违的宁静与慰藉。我被作者那种温暖而又深沉的笔触所打动,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书中对“家”的解读,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承载着爱、记忆与传承的港湾。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在读到这本书时,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归属感。作者用一种极其含蓄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将“母语”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与情感的载体。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语”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基因。它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以及一种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