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桑说怪:日本神话与灵界怪谈,有时还有台湾

蔡桑说怪:日本神话与灵界怪谈,有时还有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神话
  • 灵异怪谈
  • 台湾民俗
  • 妖怪
  • 文化研究
  • 历史传说
  • 民间信仰
  • 奇幻文学
  • 蔡桑
  • 怪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彩神鬼人物+精美拉页,让你秒懂日本初代神明家庭的情爱纠葛!
  ★超ㄎㄧㄤ乡民用语,让你怕中带笑,笑中带泪!
  ★从日本神话看见民俗学与历史,从灵异怪谈看见人类学与文化,乡民、岛民、宅宅、水水都不能错过的神展开鬼故事!
  ★革命家/史明、摇滚欧吉桑/朱头皮、作家/何敬尧、作家/吴锦发、董事长乐团贝斯手/林大钧、作家/林立青、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代理院长/林承纬、「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主编/胡川安、《薰风》季刊主编/姚铭伟、作家/鱼夫、486先生/陈延昶、藏书家/黄震南、《灵界的译者》索非亚/刘柏君──不怕推荐!

  没有最ㄎㄧㄤ,只有更ㄎㄧㄤ!蔡亦竹a.k.a.民俗学中二教授的鬼话连篇大解放!
  ◆日本初代神明家庭是如何天天上演八点档狗血剧?
  ◆日本神话是怎么把各种「性隐喻」藏在故事里?
  ◆妖怪不是统统都是害人精,哪些妖怪可以让你发大财、上天堂?
  ◆妖怪界里也有霸凌现象?只是变老变丑就可以是一种妖怪?
  ◆玉皇大帝其实不是CEO?观世音菩萨其实是外籍人士?
  ◆台湾也可以有「师公手表」「妖怪宝可梦」?

  台湾人怕鬼,日本人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
  没有看过《鬼话连篇》没关系,来这里听蔡桑练肖话、说鬼神,让你心里不再「毛毛der」!


  大多数人对日本的印象是──参拜不完的寺庙、超萌超宅的coser、AV女优……威!一定还有灵异故事、贞子、妖怪,以及各种都市传说!

  听蔡桑如何把毛骨悚然的撞鬼经验结合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看蔡桑如何用超接地气语法,揭露日本神话背后的文化意涵!

  日本民俗学博士蔡亦竹集结多年对民俗学的研究,以神话鬼话做媒介,用轻松易懂的乡民语言,带读者进入日本的「神鬼传奇」。其中包括日本神明的家谱、妖怪与文化的关联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寓意等,同时也让台湾的众神明可以台日友好大串联地活跃于文字中,让你懂鬼话、迷鬼神!看完保证妈妈还会问你,为什么要跪着看这本书?

  因为《蔡桑说怪》会让你跪地大喊:「日本神话到底是嗑了什么?我也想要来一点!」
 
《异域秘闻:失落的传说与未解之谜》 导言: 人类文明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角落,被历史的尘埃轻轻掩盖,留下了模糊不清的印记。这些印记,或源于远古的口耳相传,或凝结于被遗忘的古籍残卷,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知识领域——关于异域的传说、失落的文明遗迹、以及那些挑战现代科学认知的未解之谜。 本书《异域秘闻:失落的传说与未解之谜》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间故事或神怪信仰体系,而是旨在跨越地理与文化藩篱,探索那些散布在全球各个角落,却同样引人入胜的非主流历史叙事和超自然现象的记录。我们深入那些常常被主流学术界忽视的边缘地带,试图拼凑出更加广阔和多维的人类认知图景。 第一部:失落的文明与史前谜团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明的兴衰被描绘得过于简洁,仿佛它们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不过是匆匆一瞥。本篇将致力于挖掘那些“消失得太快”或“存在得太早”的文明线索。 1. 亚特兰蒂斯的回响与地质学的争议: 我们不会满足于柏拉图笔下的描述,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范围内与“失落的大陆”相关的地质学报告和考古新发现。书中将详尽分析大西洋中脊的异常构造、地中海东部海底的神秘石阵,以及秘鲁纳斯卡平原上空地画的几何学意义。重点在于探讨这些现象是否指向一个在冰河时期末期遭受剧变、从而导致其文明戛然而止的远古高阶社会。我们将审视那些声称发现了亚特兰蒂斯科技遗迹的争议性报告,并尝试以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辨析其中掺杂的地理学证据与纯粹的臆测。 2. 史前巨石阵的星象学密码: 巨石阵(Stonehenge)并非孤例。我们将对比分析英国的巨石阵、爱尔兰的纽格莱奇墓(Newgrange)、以及地中海岛屿马耳他的神庙群。这些石结构的建造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本书将侧重于分析它们精确的太阳和月亮定位功能,探讨这些远古的“天文学家”是如何掌握如此精密的计算能力,以及这些纪念碑背后的祭祀目的和宇宙观。书中会收录大量的现代激光扫描数据和历史文献的交叉比对,以重建这些遗址在建造之初的实际用途。 3. 美洲前哥伦布时期的技术悖论: 聚焦于玛雅文明的复杂历法体系、印加帝国的无砂浆石块堆砌技术,以及亚马逊雨林深处发现的古老陶器。我们特别关注一些“反常”的文物,例如被认为年代过于久远的金属制品或复杂的机械结构模型。书中会探讨,这些文明在没有引入欧洲技术的前提下,是如何达到其在数学、建筑和农业方面的巅峰成就,并分析导致其最终衰落的内部结构性原因,而非简单归咎于外来入侵。 第二部:被禁锢的知识与神秘学流派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转向那些在历史上被压制、或因其极度晦涩而鲜为人知的知识体系和秘密结社的活动。 1. 炼金术的科学内核与哲学追求: 炼金术常被简化为“点石成金的愚昧尝试”。然而,本书将深入剖析中世纪欧洲、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炼金术士们在化学、冶金学和药物学上的实际贡献。我们将梳理如尼古拉斯·弗拉梅尔等核心人物的文献,探究“贤者之石”除了字面意义外的更深层次含义——对人类精神完善和物质转化的终极追求。书中会详细介绍他们的实验室记录、符号体系和“大功”的各个阶段。 2. 诺斯替主义与早期基督教的“异端”文本: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提供了一种与主流基督教叙事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本书将重点解析《那格玛第文库》(Nag Hammadi Library)中发现的文本,例如《犹大福音》或《腓力福音》。我们将分析他们对“伪神”(Demiurge)的定义,对物质世界的厌弃态度,以及他们认为的“特殊知识”(Gnosis)才是拯救人类的唯一途径。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早期宗教思想的多元性以及权力结构对知识传播的筛选作用。 3. 秘密社团的哲学传承与政治影响: 本书将审视共济会(Freemasonry)和光明会(Illuminati)等组织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实际角色。我们不会过多纠缠于现代的阴谋论,而是专注于分析其早期的道德教诲、仪式结构以及他们对政治改革思潮的推动作用。通过考证早期会员的信件和内部章程,还原这些组织在知识传播和精英阶层思想交流中的真实面貌。 第三部:自然界的悖论与未解现象 本书的收尾部分,我们将探讨那些在物理学和生物学现有框架下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记录。 1. 深海巨兽的目击报告与生物学边界: 深海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疆域。我们收集并系统分析了从19世纪至今,关于“未知巨型海洋生物”的船员日志、海军声纳记录和渔业报告。书中将对比分析克拉肯(Kraken)传说与巨型乌贼(Giant Squid)被科学界确认之间的历史进程,探讨深海中是否存在尚未被主流生物学界发现的、体型远超现有记录的生物种群。重点分析那些结构严谨、多方印证的目击事件,而非单一的传说。 2. 地球磁场的异常波动与古代导航: 地球磁场是导航的基石,但其历史记录中存在着许多“反转事件”和局部强弱剧变。我们将研究古代文明(如波利尼西亚的航海技术)在缺乏现代罗盘的情况下,如何精准地跨洋航行,并将这些经验与地质学上记录的特定时期的磁场异常点进行比对。书中将提出一个假设:某些古代航海者可能无意中发现了利用地球磁场微妙变化进行导航的方法。 3. 异象空中物体的历史记录考证(非现代UFO叙事): 本书对“飞碟”现象的讨论,将严格限定在20世纪初至中期,那些具有严谨目击者背景和物理现象描述的个案。我们将侧重分析早期的目击者证词,例如二战期间的“弗里茨之光”(Foo Fighters)记录,以及那些涉及物理证据(如设备干扰、金属残骸)的非主流报告。分析的重点在于,这些目击是否与当时高空侦察技术的发展或特殊大气现象有关,而非直接导向地外文明的结论。 结语: 《异域秘闻:失落的传说与未解之谜》意在提供一个多角度、跨学科的探索框架。它邀请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过滤掉的片段。知识的疆界永远在延伸,而我们所能触及的真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宏大和奇特。本书提供工具和线索,而非最终答案,真正的探索,在于读者的深入思考与求证。

著者信息

作、绘者简介

蔡亦竹


  日本筑波大学地域研究科日本研究硕士,同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文学博士。专攻民俗学。现职为实践大学应用日文系助理教授。在学术和政治、实务和梦想间漂流。现居台南。人生的信条是「既生于世,岂不游哉」。

  着有《表里日本》《风云京都》《图解日本人论:日本文化的村落性格解析》《蔡桑文化塾:从娱乐出发的日本史》等书。

  蔡亦竹脸书:www.facebook.com/ichiku37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讲古仙仔展神威:蔡桑的怪谈世界 何敬尧
推荐序 先别问有没有鬼了,你听过民俗学吗? 黄震南
各界推荐
自序 假鬼假怪真文化
 
日本的神话原型
1.神奇的日本初代第一家庭
2.爱恨情仇の夫妻姐弟篇
3.日本神话的浪流连传统
4.色情与暴力、猎奇与SOD大集合的背后
5.日本古代史怨灵同好会
6.鬼与天狗──日本神怪特有种
番外篇 听说玉皇大帝是CEO?

妖怪与民俗
1.乡下人不遇鬼?
2.愉快的妖怪好朋友们
3.福神住进来,主人发大财;妖怪不顾好,全家都虽小
4.充满阴暗风华的京都绘卷
番外篇 师公手表,有没有搞头?

幽灵与都市怪谈的系谱
1.你怕鬼吗?都市化的新宠物
2.超高速阿婆与量产型美女的悲剧──都市怪谈的表与里
3.媒体的心灵风潮──日本灵异兴衰史
番外篇 神鬼之间的台日文化人类学

后记 神怪的文化游戏──绚烂的心灵日本与灵异台湾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讲古仙仔展神威:蔡桑的怪谈世界    

何敬尧


  小时候,我住在台中乡下的三合院。古厝是红砖砌成的旧房子,客厅天花板的日光灯亮度不够,抬头往上看总是黑漆漆一片,彷彿梁柱之间隐藏着什么怪异的东西,随着光影左右摇晃。我总是很害怕在夜里走过客厅,因为日光灯会关掉,只剩下朱红色的神明灯在神龛上朦胧亮着。

  小时候,我感觉只要到了夜晚,异世界的大门就会打开。

  那时候对于夜晚的印象,还有怪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会在三合院的晒谷场的栾树下讲古。他们会说一些神奇的故事,甚至还有恐怖的传说。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中一则学校怪谈。据说有学生夜里到学校进行试胆大会,有一个人落后,他走楼梯的时候,发现楼梯间少了一个阶梯,于是回去重数阶梯,结果一去不返。多年之后,学校整修,发现水泥楼梯下面埋藏了这位失踪学生的尸体。

  这则学校怪谈,吓得我毛骨悚然,以至于每次走在学校楼梯间,都不敢低头看脚下的阶梯。多年过后,我开始接触日本怪谈文化,这时候赫然发现,原来小学时代在树下听过的阶梯怪谈,其实是日本学校怪谈的经典故事。

  时至今日,读到民俗学家蔡亦竹在《蔡桑说怪》提到台湾在七○、八○年代开始的灵异风潮受到日本怪谈文化影响,实在心有戚戚焉,点头认同。

  许多台湾人绘声绘影的都市传说,其实是将日本怪谈进行「台湾在地化」,改造成更加符合台湾民情风俗的故事情节。因此,借由怪谈文化的视角,进一步考察台日两地对于异世界想像的差异性,不只具有学术价值,更能对比出趣味诙谐的角度,这也是蔡亦竹老师的新作《蔡桑说怪》观点独特之处。

  喜爱聆听怪谈是人类的天性,我极为怀念童年在大树下听鬼故事的夜晚。可是现在生活于都市社会,打开电视就是数不清的娱乐节目,智慧型手机更成为现代人接收讯息的最佳利器,小时候在大树下的「说书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

  不过,当我翻开《蔡桑说怪》,一页接着一页,越读越入迷,越是欲罢不能,彷彿瞬间回到曩昔听故事的单纯时光。不只折服于蔡桑渊博学识,更被字里行间的「乡民语言」逗得乐不可支。

  蔡桑如同巷仔内的「讲古仙仔」,说学逗唱样样通神,讲古功夫也一流。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篇篇神鬼怪谈洋洋洒洒,天南地北聊古今,不只挖掘深层的文化意识,更擅长以通俗新鲜的语言让读者会心一笑。

  蔡桑同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民俗学者,字里行间自然会引经据典,但他并非枯燥乏味地「掉书袋」,反而经常以台湾人熟悉的观点进行崭新的诠释。例如,一开始介绍日本神话,他就以「怪兽家长」的概念来解说天神夫妻的育儿过程,或者用「八点档乡土剧」的视角来说明日本神界家庭的爱恨情仇,不禁让人莞尔一笑,拍案叫绝。

  不过,蔡桑绝非对于这些古代神话「大不敬」,反而是希冀使用轻松通俗的现代概念,深入浅出地解读日本文化。传统并非不可更易,反而是在一代一代的吸收、转化中,绽放出更多元的可能性,这也是日本文化变化多端、善于融会贯通的特点。

  就如同日本妖怪文化孕育出《妖怪手表》《宝可梦》等作品,蔡桑更是突发奇想,思考起台湾也能诞生《师公手表》这样的文创计画,认为台湾拥有丰富的鬼怪文化,可以衍生出有趣的「神鬼游戏卡牌」。从这一点也可以得知,蔡桑并非只是书写日本,他也在台日文化比较中,不断尝试探寻台湾本土内涵的民俗、文史精神。台湾文化是一座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宝山,等待有缘人深入开採。

  作者在后记,写了一段让人感动不已的话:「所以就算是再怎么小的生活琐事,我们都需要记录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自尊,就是这些『小事』的累积成果。」日本文化之所以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便是每一代的人们努力积累起各种「小事」,最终积沙成塔,成就魅力非凡的大和民族物语。

  反观台湾,若我们不再妄自菲薄,不再看轻、敌视这座岛上的不同族群,肯定也能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岛屿文史故事。我相信这也是蔡桑在台日文化比较的研究中,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意念。

  (本文作者为作家)

推荐序二

先别问有没有鬼了,你听过民俗学吗?    

黄震南


  读蔡桑的《蔡桑说怪:日本神话与灵界怪谈,有时还有台湾》时,我想起了许多故事。

  有一次,我在百城堂旧书店林汉章先生那里听得一个传说:日治时代,在他们故乡那儿,有个人正在赶山路,远远看到地上有张纸,定神一看,可不是最大面额的一百元钞票吗?那可是一般人几个月的薪水,穷苦人家还可能一辈子没机会见到!他遂喜孜孜地往前冲,说也奇怪,一走近,那钞票就突然神隐了。他摸摸脑袋,以为自己眼花了,继续往前行进,走了几步不信邪,又回头张望,那张钞票又出现在原位!折回去一靠近,钞票又无端消失,就这样来来回回,那张一百元总是看得到、摸不到。

  回到村里,说起此事,耆老说:「那就是你没有这个福分,土地公有在顾啦,在替有福的人守着钱。」

  那人不信邪,次日特地跑到看得见那张钞票的路段上远远等着,只见山路上偶尔有人来去,就是没人望向地上一眼,彷彿那张钞票压根儿不在;最后,来了一个妇人,走来,停住,捡起钞票,欢天喜地离去。

  我回家将故事向我爸妈说了,我爸妈说了另一个故事。

  我家隔壁阿姨的公公在日本时代还年轻的时候,是个农夫。有日他在锄田时,「喀」地一声,挖破了地下一个瓮,结果从瓮中飞出一群银白色的东西,声势浩大如同田里倏起倏落的麻雀群。眼看着全部飞到天上快跑光了,他便拿起锄头在头上挥舞,侥倖让他打落一只,拾起一瞧,是一枚白花花的龙银。

  这类的故事,有典籍出处的,最着名当属《聊斋志异》的〈钱流〉:某人在花园里忽然看见钱币大喷发,流动如溪河,深有二三尺,他乐得扑上去双手抓钱游泳,待去势停住定睛一看,他趴在干涸的地上,没有发大财,只有抓在手里的钱还在。

  我相信邻居阿姨的公公、林老板的村人可能都没读过《聊斋志异》,但是他们竟然都讲出了相似的经历。

  不要问我这些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也想知道。但是我知道什么是真的。

  许多年前,台湾各县市开始重视地方性的社区营造、田野调查工作时,我爸妈算是民间文学採录工作的先行者之一,当时还是小屁孩的我,偶尔也会去插花听这些欧吉桑、欧巴桑「画虎栏」;而在整理研究民间文学(故事、歌谣、俗语等等)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心得:「这些民间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编造故事背后的情绪和价值观是真的。」

  此后,我就对民间文学的象征和上古时代的风俗开始感兴趣,脑洞一开,以后再听到这些故事时根本就回不去了:牛郎偷窥织女洗澡又偷藏衣服胁迫结婚,在现代当然是渣男兼变态,但这根本是原始人求婚SOP。〈小红帽〉和〈虎姑婆〉的故事有部分类似,或许反映了保护贞操的重要性(酒瓶不要打破、门不要打开)和赞颂生育的伟大(两个反派都象征不生育:肚子装满石头以及自称「姑婆」—在台语中,一生未嫁的女性被蔑称为「老姑婆」)。粮食不够的时候,把老人小孩先杀掉,甚至吃掉,心软一点的就送到山林里「放生」(是「放死」吧?)—西洋童话〈糖果屋〉的开头就是如此,不过那些独居在森林小屋的老巫婆,何尝不是被放逐的可怜老人?还有说好不提的,汉字「微」这个字,象形符号的本意是举起棒子朝向老人⋯⋯仓颉你给我出来面对,我都不会教小孩了。

  《蔡桑说怪》这本书,再一次满足了我的好奇。

  我相当喜爱的一套漫画:星野之宣的《宗像教授异考录》系列(另有前传与外传),就经常提到日本《古事记》的起源神话,但它总是伴随情节东一点、西一点的出现,在蔡桑的书里,终于用了浅白的文字将其复杂离奇的家族关系釐清,厚,这下得把星野之宣的漫画搬出来重看了。

  本书的第二话则从鬼、妖怪切入,再引导到第三话台日流行的都市传说,这是一般读者比较耳熟能详的领域,应该会很有共鸣。

  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尊重并喜欢听各种民俗甚至迷信观念的形成原因,你会发现每件事情听起来虽然很ㄎㄧㄤ,但一解释,居然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比如说我有一个学妹,她脚底有一颗痣,她就怨叹她老母老是不让她去游泳。

  「屁股有痔疮不能游泳还比较有道理,脚底有痣为什么不能游泳?」

  「我妈说那就是水鬼已经做了记号,他在水底往上看,只看得到大家的脚底,就先拉有记号的下水。」

  你看!是不是完全没有违和感!民俗是自成一套哲学系统的,万事万物、因果攻防都离不开这套哲学;这套理论千年来牢不可破,而且在现代还衍生出新型的都市传说。只可惜近年来谈妖怪、都市传说的书虽多,大多介绍的还是日本和欧美地区故事,或者纯粹以八卦、猎奇角度刺激读者的感官,看久也麻木了。

  但这次我终于看见我最期待的东西:从民俗学的角度,把目光移向台湾的宗教,以及怪谈。

  我曾在蔡桑前作《图解日本人论》的序文这么说:

  「我也希望站在这基础上,我们能够回头检视什么是『台湾精神』。以民俗学,重新整理台湾的文化,建立台湾的民族性,确定台湾未来的方向。」

  蔡桑大概能隐约察觉我默默地把这个担子加在他肩上吧(蔡桑,如果你觉得肩膀重重的,不是因为女鬼,是因为担子),在这本书里,他小试了身手,而且从他文字里能读出,其实他已经发想、创作了很多,他只是把比较有把握的,先分享出来而已。

  这样的工作,在台湾,必须要有更多人做、有更多的作品。因为若没有系统性蒐集、没有理论、没有工具书,横向关系不清、纵向演变不明,只抓紧少数一两个本土图腾就要作文创,而且还互相抄袭,那成果当然是虚的。

  厚实的土壤才能长出稳固的树,我乐见蔡桑以「假鬼假怪」「装神弄鬼」来搭起台日桥梁,为台湾未来的民俗题材创作,做了优良的示范与奠基,前几句评论虽然说得这么严肃,这本书却是我见过的蔡桑着作中,娱乐性最高的一本,请大家好好享受民俗学的冲击吧!

  ——怎么可以只有我读民间故事时,已经回不去了呢?

  (本文作者为藏书家)

自序

假鬼假怪真文化


  台湾人怕鬼,日本人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

  一开始用这个哏大概就暴露出自己的年纪了。不过这个恐怖到了极点的烂哏,倒真的说出了人类的天性之一—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想像。这种天性打造了名为「宗教」的伟大文化资产,文化人类学里对于「宗教」和「思想」的定义分别,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及死后的世界与否。但除了内包价值观、世界观与自他认识的宗教之外,对于死后世界或异界的概念在民间传承下去,最后就会形成各地独特的神鬼观。而这种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差异、民族性格形成的神怪观,也是文化研究里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因为它一方面直击到人类的共通认识,却又富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我在上课时,常问同学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到房间打开灯,发现你的位子上坐了个你不认识的人,那你会不会吓死?」通常同学们不管男女都异口同声回答:「应该会吓尿。」但是我会再接着这么问:「那如果你发现那个人是生前和你感情极好的已逝亲人,你会害怕吗?」

  同学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一开始会被吓到,但是认出来之后就不会再害怕了。而我会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你可以百分之百确定你房间的这位是人,但是你也百分之百确定不认识他,那你还是会害怕吗?」同学们会歪头想了想,然后回答:「当然还是会啊!」

  是的,你怕的不是鬼,你怕的其实是陌生和不可确定性。而这种陌生和不可确定性衍生出来的想像和恐惧,营造出地区社会对于神鬼的民俗观念。在日本研读民俗学的我,接触了不少妖怪、产土神、神灵甚至是都市传说等怪谈奇说。这些一般学术可能会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其实正是与乡土紧密连结的宝贵文化资产。不少娱乐创作及次文化元素,就取材自这些看似荒诞无稽,却最能显现民族特性的故事和传承里。从早期的妖怪博士水木茂以鬼太郎为首的创作群,到近年的《灵异教师神眉》,以至于大人小孩体操跳成一团的《妖怪手表》,都延续了这个大众文化传承。而这些次文化作品,也形塑了一般读者对于日本人神鬼观的印象。

  当然,学术上称为「异界观」的这些民间传承,内容不只幽灵妖怪,也包括了暗藏非文字历史的神话,以及净土、地狱、冥界等死后的世界。而且这些故事最有趣的其实不是跟妖怪神话有关的豆知识,而是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害怕、重视的是什么,把家庭、社会,甚至性看成是什么。

  这本书里介绍了日本的神话,以及这些神话背后隐藏的意涵,还有从古至今日本人在未受外来文化影响前的异界观。当然也会提到和拉面一样,好像从大陆来但是却在日本转型成功还发扬光大的妖怪文化,随着现代化生活型态改变而出现的种种新旧都市传说,以及各种媒体再生产的灵异事象。除了介绍日本之外,这本书也会分享台湾种种灵异传奇和神鬼故事,让灵界的朋友们(?)来场台日友好的另类交流。

  我想这也是做为一个台湾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毕竟如果只是想看日本的妖怪故事,坊间已经有一堆翻译本,但是这种以神鬼为主题的比较文化论述,好像还只有双方文化都有涉猎的我才办得到。

  因为神鬼之说或许并不科学,甚至有时候听起来有点唬洨,但是这些假鬼假怪、练肖话的故事里,却真的内含了许多日本人的深层心象和文化蓄积,而这些都不是正规的理论和文献里可以看到的。而且这些事象,还鲜明地活在现今日本人的生活里,像是世界知名的祇园祭,或是我个人极为热爱的东京府中暗闇祭,虽然现在都算是观光活动,但是这些观光活动却建立于对于异界神鬼的尊崇和人神,甚至是人鬼同乐的前提上。

  所以,当我们要了解日本文化时,除了有形的文化财外,更需要了解这些真正「无形」的文化元素。在民俗学或历史学里,这种现世和异界间的关系称为「显幽」,除了在祭典、寺社或是仪式等文化产物上发挥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之外,显幽思想甚至孕育出了能乐等传统艺能。

  出了几本有关日本文化的书,里面从日本文化总论、古都京都的介绍一直到日本人村落性格的探讨,在书市萧条的时代,我很幸运地可以一直受到读者朋友们的错爱支持,而写作的题材,也越来越接近我真正在日本拿到学位的民俗学。

  这本《蔡桑说怪:日本神话与灵界怪谈,有时还有台湾》,一直是我想写的题材,也是我第一次以书籍的形式,完整地向大家介绍日本的「神鬼传奇」,希望大家喜欢。

  或许有时候学者当久了,大家会开始觉得我一开口、一下笔不是引用就是论述,但是这本书大家可以放心,因为是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所以风格当然会坚持用我平常说话的ㄎㄧㄤ路线。

  「讲妖怪,说神鬼,日本说不尽!」

  引用这句致敬我最热爱的讲古大师吴乐天的经典台词,做为展开这场灵异之旅的开场吧!这位大师也在今年人归鬼籍,与其叹息台湾本土说书奇人不在,不如就让我用神话鬼话做媒介,除了介绍日本之外,也让台湾的众神、诸精灵们可以继续活跃于文字之中,诉说这些让人有点害怕却又好奇着迷的故事吧!

  但如果问我「世上到底有没有鬼?」我会翻脸喔!
 

图书试读

2.愉快的妖怪好朋友们
 
其实写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书中出现不少你平常在游戏或动画里曾经看过的角色了。没错,这些原创角色其实没那么原创,大都是从这些妖怪文化里取材的。而这些妖怪在江户时代的大众文化演进中,从文字叙述开始图像化,然后在过程中,绘师们又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些虚构的妖怪角色出来。后来又因为当时风行版画、小说本等媒体,让这些「二创」的妖怪角色更深入人心,从虚构角色变成好像真的会在深夜出现的恐怖想像。
 
妖怪文化就在这种循环中,成为了在炎热夏夜里,和怪谈一同让江户人听完之后全身发寒,然后晚上可以清凉入眠的特殊娱乐。
 
是的,娱乐。当人们得到自身绝对安全的保证时,恐怖畏惧的感情就很容易转化成一种追求刺激的娱乐。就像现代游乐园的各种鬼屋设施和恐怖影视作品历久不衰,这种追求几乎是从古至今不变的人类天性之一。而在娱乐化的过程中,妖怪除了恐怖之外,也开始可爱化创作演进过程,从江户时代的图像出版品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像「豆腐小僧」这种无害呆萌的吉祥物风格妖怪出现。
 
关于民俗里的妖怪文化,其实从明治时代就开始有学者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明治时代的哲学家井上圆了就开展了「妖怪学」。但是在文明开化的风潮下,井上的妖怪学重点却是用科学合理化的解释,把妖怪当成一种乡土间需要扑灭的迷信陋俗,后来史学家江马务所提倡的妖怪研究则是採取另一种思考,就是不要去管妖怪到底存在与否,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以前的人为什么会相信妖怪存在」「制造出妖怪传说的人们的背后心理」等议题。这种思考也被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所支持,身为农政官僚的柳田也在《妖怪谈义》提出以考察妖怪传说的方式,来探讨日本人深层思考构造的民俗学方法论。这些民俗学方法论在我的师公宫田登《妖怪的民俗学》等着作更加完整化,同时也在近几十年的妖怪热潮里,开始有人研究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妖怪造型和图像化现象,学者小松和彦、漫画家水木茂、小说家京极夏彦为首的各领域人士,共同打造出了将妖怪做为次文化创作素材的丰富土壤。

用户评价

评分

《蔡桑说怪》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沉迷的神秘文化读物之一。作者蔡桑的笔触,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仿佛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那些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故事。他关于日本神话的部分,做得尤为出色。我一直对日本的神道教和创世神话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碎片化。而蔡桑这本书,将那些神话人物,如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天照大神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他不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更深入地挖掘了神话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比如对自然崇拜的理解,对生死轮回的看法等等,让我受益匪浅。 而当他将话题转向“灵界怪谈”时,那种氛围感更是瞬间升级。他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恐怖故事,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探索那些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未知。他讲述的怪谈,往往充满了日式特有的那种“物哀”之感,那种淡淡的哀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让我回味无穷。我尤其欣赏他对怪谈背后社会背景的挖掘,他会分析那些怪谈的出现,是否与当时的社会动荡、人性扭曲有关,这种深度解读,让怪谈不再只是单纯的恐怖故事,而是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书中偶尔提及的“台湾”部分,更让我眼前一亮,这种跨文化的研究,展现了神秘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神秘文化,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民俗传说非常感兴趣的人。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蔡桑说怪:日本神话与灵界怪谈,有时还有台湾》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作者蔡桑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的写法,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故事化的方式来讲述。他谈论日本神话时,就像是在跟我分享一个个精彩的冒险故事,从创世神话到战神的故事,再到那些奇形怪状的妖怪,他都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他对神话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比如那些神明的喜怒哀乐,那些妖怪的狡黠与善良,在他笔下都变得非常鲜活,让我觉得他们就像是真实存在过一样。 而当他进入“灵界怪谈”的章节时,那种气氛就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了。他讲述的怪谈,并没有让我感到那种纯粹的恐惧,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一丝丝的凉意。他会详细地描述一个场景,一个氛围,然后让你自己去想象那些可能发生的事情。我喜欢他对怪谈的解读,他会试着去分析这些怪谈的来源,它们可能与哪些历史事件、民间信仰有关。这种深入挖掘的背后原因,让我觉得这些怪谈不再是无根之木,而是深深扎根于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而书中偶尔穿插的“台湾”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种跨文化的研究和比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在神秘主义上的有趣联系,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蔡桑说怪》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而作者蔡桑则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向导。他对于日本神话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来对那些神圣而古老的神祇故事感到好奇,但市面上许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肤浅。蔡桑的文字,则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性和趣味性。他能够将复杂的创世神话、神灵传说,用一种极其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神话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他会深入挖掘这些神祇的动机和情感,让这些古老的存在变得鲜活而 relatable。 而当他将目光投向“灵界怪谈”时,那种氛围的转变更是让人着迷。他笔下的怪谈,并非是为了惊吓而存在,而是更侧重于营造一种深邃、诡异的心理体验。他擅长描绘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安感,以及人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恐惧。我喜欢他从历史、民俗等多个角度去解析怪谈的成因,让这些原本神秘莫测的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基础。他会探讨怪谈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以及人们对生死的看法。而书中偶尔出现的“台湾”部分,更像是意外的惊喜,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比较,让我看到了神秘文化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长的独特姿态,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蔡桑说怪:日本神话与灵界怪谈,有时还有台湾》绝对是我近期最惊喜的阅读体验之一。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妖怪文化和神道教的神话故事都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且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从开篇介绍那些耳熟能详的天照大神、须佐之男命,到深入探讨一些相对晦涩的神灵和传说,作者蔡桑以一种“说故事”的口吻,将这些古老的神话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他对神话背后文化意涵的解读,比如,为什么某些神灵拥有如此奇特的形态,这些形态又如何折射出古人对自然、对生死的理解。这种解读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去感受那些跨越千年依然鲜活的文化脉络。 而当他将话题转向“灵界怪谈”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日本的怪谈文化,与其说是恐怖,不如说是一种对未知、对人内心深处恐惧的探索。蔡桑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鬼故事,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怪谈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甚至是一些民间信仰联系起来。他会分析某个怪谈出现的可能原因,是源于人们对瘟疫的恐惧,还是对战乱的隐喻?这种层层剥茧的讲解,让原本只是听起来吓人的故事,多了一层引人深思的内涵。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灵界”的界定,它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常常在现实的缝隙中悄然显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连接感,让怪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令人不寒而栗,却又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

《蔡桑说怪》这本书,让我体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神秘文化探索。作者蔡桑的叙事方式,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古老的神话和诡异的怪谈娓娓道来。他对于日本神话的讲解,让我对那些神祇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并非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神明的名字和他们的传说,而是深入挖掘这些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根源和象征意义。他会从历史、宗教、民俗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让这些古老的神话变得更加鲜活和有血有肉。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地方性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关注,这些往往是大众所不熟悉的,但却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而当他进入“灵界怪谈”的领域时,那种沉浸感更是难以言喻。他所描绘的怪谈,充满了日式特有的那种“幽玄”之美,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让我回味无穷。他并非简单地堆砌恐怖元素,而是更注重于营造一种心理上的压抑感和对未知的敬畏。我喜欢他那种“解剖式”的分析,他会从怪谈的细节入手,试图去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原因、心理动机,甚至是对生死观的反映。而书中偶尔出现的“台湾”元素,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这种跨文化的研究和对比,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在神秘文化上的共通之处,也看到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评分

第一次接触《蔡桑说怪》这本书,就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作者蔡桑的叙述,没有丝毫的空洞和卖弄,而是充满了真诚和探索精神。他对于日本神话的讲解,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神祇的名字和他们的职责,更是试图去还原神话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这些神话如何塑造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被遗忘或边缘化的神话故事的关注,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更原始、更纯粹的文化基因。他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绘,让这些古老的故事重新焕发生机。 而当他步入“灵界怪谈”的领域时,那种氛围感更是恰到好处。他所描绘的灵异事件,并非是那种程式化的鬼故事,而是充满了东方特有的“意境”。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常的感慨,都让我深深着迷。他并非只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中的幽暗,以及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无力感。我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他会从一个看似简单的怪谈中,挖掘出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和文化根源。而当他偶尔提及“台湾”的部分时,这种跨文化的对比,更是为整本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在神秘文化上的共通与差异。

评分

这本书《蔡桑说怪:日本神话与灵界怪谈,有时还有台湾》,就像是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而蔡桑就是那位引路人。我一直对日本的妖怪文化和古老传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本能够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蔡桑在讲述日本神话时,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那些错综复杂的神祇体系和创世故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在复述故事,更是在解读故事背后的文化符号和信仰体系。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地方性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挖掘,这些往往是大众所不熟悉的,但却充满了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而当他切换到“灵界怪谈”的叙述时,那种神秘而又略带诡异的氛围感,更是将我牢牢吸引。他讲述的怪谈,并非那种单纯为了吓人而设计的桥段,而是更注重于营造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理压抑感,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他会从细节入手,描绘那些潜藏在日常之下的异常,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深层的恐惧。我尤其欣赏他对怪谈中“人”的角色的关注,那些身处灵异事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对生死的思考,都通过蔡桑的笔触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而书中偶尔出现“台湾”的内容,更像是惊喜彩蛋,这种将不同地域的神秘文化进行对比和融合的尝试,非常有新意。

评分

《蔡桑说怪》这本书,如同在阴雨绵绵的午后,捧着一杯温热的茶,独自钻研那些藏在古籍深处的秘密。作者蔡桑的笔触,没有一丝一毫的故弄玄虚,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与真诚,引领我一步步走入日本神话的奇诡世界。他谈及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创世的宏大叙事,描绘了素盏鸣尊的勇猛与狂放,更着重于那些被大众所忽视,却又充满了地方色彩的神祇与传说。我喜欢他那种“考古式”的挖掘,仿佛从尘封的历史中,一点点拂去浮尘,还原出神话最本真的面貌。他对神话中某些细节的考证,对不同版本传说的对比,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底,但又绝不枯燥。他总能抓住最核心、最有趣的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那些抽象的神祇和故事,变得触手可及。 当他笔锋一转,切入“灵界怪谈”时,那种氛围感更是扑面而来。他所描绘的“灵界”,并非是那种程式化的、为了吓人而吓人的恐怖故事集合。相反,他从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层面去剖析这些怪谈的成因。那些盘踞在古宅深处的怨灵,那些在暗夜里低语的孩童,都仿佛有了具体的来龙去脉,有了值得探究的动机。他会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鬼故事,和日本的祖先崇拜、死亡观,甚至是某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让我意识到,许多怪谈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变迁、集体无意识的投射,是对生命无常的哀叹,是对人伦道德的拷问。尤其当他开始触及“有时还有台湾”的部分,我更是惊喜连连。将日本的怪谈与台湾的民间传说进行对比,观察其中的异同,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蔡桑说怪》这本书,给了我一种“穿越”的感觉。作者蔡桑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日本古代的神话世界,又潜入灵异怪谈的幽深秘境。他讲解日本神话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程度,让我叹为观止。他不仅会介绍那些赫赫有名的神祇,还会深入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神、妖怪的传说。他会从神话的源头说起,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流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某些神话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比如某些动物的形态,某些祭祀的仪式,在他笔下都变得充满深意,不再是单纯的故事,而是古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理解的一种体现。 而当他开始讲述“灵界怪谈”时,那种气氛瞬间就变得更加凝重而诡异。他所描绘的怪谈,并非那种粗糙的、惊吓式的恐怖,而是充满了日式特有的那种“侘寂”般的幽玄之美。他会从细微之处着笔,描绘那些潜藏在日常之下的不安,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甚至会探讨一些怪谈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或是人们内心的阴暗面。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怨灵”的解读,他会试图去理解这些怨灵为何会产生,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这种带着同情和理解的叙述方式,让我对这些“鬼魂”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当他偶尔提及“台湾”时,我更是感到惊喜,这种将不同地域的神秘文化进行对比和连接的做法,非常新颖。

评分

初读《蔡桑说怪》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便是作者蔡桑那股“钻研”劲儿。他并非那种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讲述神话故事的学者,更像是一个和我一样,对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的同好。他笔下的日本神话,不是冰冷的经文,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民间故事。从那些掌管风雨雷电的自然神,到守护村落的神明,他都一一细致地描绘,并试图挖掘出这些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痕迹。他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考证,但又不会让这些学术性的内容显得生涩难懂,反而像是他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故事,而精心准备的“背景知识”。我尤其欣赏他对某些神话人物性格的刻画,他会分析他们为何会有如此的行为,是出于愤怒,还是因为爱,又或是某种难以言说的命运。 而当他切换到“灵界怪谈”的章节时,那种沉浸感更是难以言喻。他讲述的怪谈,并非那种为了追求肾上腺素飙升而设计的恐怖情节,而是更侧重于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挥之不去的诡异氛围。他会详细地描述一个场景,一个声音,一个眼神,然后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不安。我喜欢他对怪谈中“人”的角色的关注,那些身处灵异事件中的人们,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助,都通过蔡桑的笔触被放大,让你感同身受。而当他开始探讨“有时还有台湾”的部分时,我更是被这种跨文化连接所打动。他会对比日本的某些灵异现象与台湾的民间传说,寻找其中的共鸣与差异,这种视角非常独特,让我对这两个地区在神秘文化上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