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以建筑评析的角度来导览:1950-2010年间现代建筑之演进历程与精髓
01 萨拉巴别墅(Sarabhai House) |1951–55
印度,阿罕达巴德(Ahmedabad, India)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02 卡诺瓦美术馆(Canova Museum) | 1955–57
义大利,特雷维索波萨尼奥(Possagno, Treviso, Italy)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
03 雪梨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 1957–73
澳洲,雪梨(Sydney, Australia) 约恩.乌松(Jørn Utzon)
04 所罗门·古根汉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 1943–59
美国,纽约(New York, USA) 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
05 莱斯特大学工程学院大楼(Leicester Engineering Building) | 1959–63
英国,莱斯特(Leicester, England) 斯特林(Stirling)与高恩(Gowan)
06 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 1959–66
美国,加州拉荷雅(La Jolla, California, USA) 路易斯.康(Louis Kahn)
07 露易丝安娜当代美术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 1956–58
丹麦,汉勒贝克(Humlebaek, Denmark) 约根.玻(Jørgen Bo)与维尔勒.韦勒(Wilhelm Wohlert)
08 国立代代木竞技场(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 | 1961–64
日本,东京(Tokyo, Japan)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09 塞伊奈约基市政厅(Seinäjoki Town Hall) | 1958–65
芬兰,博滕区塞伊奈约基(Seinäjoki, Ostrobothnia, Finland) 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
10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 | 1961–64
日本,东京(Tokyo, Japan)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11海德马克博物馆(Hedmark Museum) | 1967–79
挪威,哈马尔(Hamar, Norway)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12 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 1963–74
印度,阿罕达巴德(Ahmedabad, India) 路易斯.康(Louis Kahn)
13 巴格斯韦德教堂(Bagsvaerd Church) | 1974–76
哥本哈根巴格斯韦德,丹麦(Bagsvaerd, Copenhagen, Denmark) 约恩.乌松(Jørn Utzon)
14 米兰住宅(Milan House) | 1972–75
巴西,圣保罗花园城市 (Cidade Jardim, São Paulo, Brazil) 马科斯.阿卡亚巴建筑师(Marcos Acayaba Arquitetos)
15 滙丰总行大厦(HSBC Office Building) | 1979–86
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Associates)
16 国立美术馆新馆(Neue Staatsgalerie) | 1977–84
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 Germany)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与麦可.威尔福德事务所(Michael Wilford & Associates)
17 玛莎葡萄园岛住宅(House at Martha’s Vineyard) | 1984–88
美国,麻塞诸塞州玛莎葡萄园岛(Martha’s Vineyard, Massachusetts, USA) 史蒂芬.霍尔建筑师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
18 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 | 1985–88
日本,北海道苫鹉(Tomamu, Hokkaido, Japan)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19 劳埃德大厦(Lloyd’s of London Office Building) | 1978–86
英国,伦敦(London, England) 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gers)
20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 World Institute) | 1981–87
法国,巴黎(Paris, France) 让.努维尔(Jean Nouvel)
21 巴塞隆纳现代美术馆(Barcelon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1987–95
西班牙,巴塞隆纳(Barcelona, Spain) 理查.麦尔(Richard Meier)
22 维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 | 1990–93
德国,莱茵河畔魏尔(Weil am Rhein, Germany) 札哈.哈蒂建筑师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
23 罗德媒体中心(Lord’s Media Centre) | 1994–99
英国,伦敦(London, England) 未来系统建筑师事务所(Future Systems)
24 光大大厦(Menara UMNO) | 1995–98
马来西亚,槟城(Penang, Malaysia) 杨经文(Kenneth Yeang)、汉沙与杨建筑设计事务所(T. R. Hamzah & Yeang)
25 跳舞的房子(Dancing Building) | 1992–96
捷克,布拉格(Prague, Czech Republic) 法兰克.盖瑞建筑事务所(Frank O. Gehry & Associates)与弗拉多.米卢尼克(Vlado Milunic´)
26 东门商城(Eastgate) | 1991–96
辛巴威,哈拉雷(Harare, Zimbabwe) 皮尔斯事务所(Pearce Partnership)
27 瓦尔斯温泉浴场(Thermal Baths in Vals) | 1986–96
瑞士,瓦尔斯(Vals, Switzerland)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28 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 1991–97
西班牙,毕尔包(Bilbao, Spain) 法兰克.盖瑞建筑事务所(Frank O. Gehry & Associates)
29 欧洲南方天文台酒店(ESO Hotel) | 1998–2002
智利,帕瑞纳山(Cerro Paranal, Chile) 奥尔与韦伯(Auer+Weber)
30 鲍伊德艺术教育中心(Arthur and Yvonne Boyd Education Centre) | 1996–99
澳洲,新南威尔斯州(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穆卡特、勒文与拉尔克(Murcutt Lewin Lark)
31 柏林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 | 1988–99
德国,柏林(Berlin, Germany) 丹尼尔.利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32 夸德拉奇馆(Quadracci Pavilion) | 1994–2001
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Milwaukee, Wisconsin, USA)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33 B2住宅(B2 House) | 1999–2001
土耳其,艾瓦哲克(Büyükhüsun, Ayvacık, Turkey) Han Tümertekin
34 当代艺术馆(Caixa Forum) | 2001–3
西班牙,马德里(Madrid, Spain)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35 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 2001–7
美国,纽约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联合事务所(SANAA, Kazuyo Sejima and Ryue Nishizawa)
36 苏格兰议会大厦(Scottish Parliament Building) | 1998–2002
苏格兰,爱丁堡(Edinburgh, Scotland) EMBT建筑师事务所与RMJM建筑师事务所(EMBT / RMJM)
37 横滨邮轮码头(Yokohama Port Terminal) | 1995–2002
日本,横滨 FOA事务所(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38 沃斯堡现代美术馆(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 | 1996–2002
美国,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 Texas, USA)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39格拉茨美术馆(Kunsthaus Graz) | 2000–3
奥地利,格拉茨 库克与傅尼叶建筑空间(Spacelab Cook-Fournier)与ARGE Kunsthaus
40北京当代MOMA(Linked Hybrid) | 2003–9
中国,北京(Beijing, China) 史蒂芬‧霍尔建筑师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
41圣卡特琳娜市场(Santa Caterina Market) | 1997–2005
西班牙,巴塞隆纳(Barcelona, Spain) EMBT建筑师事务所(EMBT)
42 南十字星车站(Southern Cross Station) | 2001–6
澳洲,墨尔本(Melbourne, Australia) 格伦索(Grimshaw Architects)与杰克逊(Jackson Architecture)
43瞑想之森(Meiso no Mori Crematorium) | 2004–6
日本,岐阜県各务原市(Kakamigahara, Gifu, Japan) 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Toyo Ito & Associates)
44民事司法中心(Civil Justice Centre) | 2001–7
英国,曼彻斯特(Manchester, England) 丹顿.廓克.马修(Denton Corker Marshall)
45绿色学校(Green School) | 2005–7
印尼,峇里岛万隆(Bandung, Bali, Indonesia) Green School PT Bambu
46拟态博物馆(Mimesis Museum) | 2007–9
南韩坡州出版市(Paju Book City, Republic of Korea) 阿尔瓦罗.西萨(Álvaro Siza)、Castanheira & Bastai与金俊成(Jun Sung Kim)
47茱莉亚音乐学院与爱丽丝图利音乐厅(Juilliard School & Alice Tully Hall) | 2003–9
美国,纽约(New York, USA) DS+R建筑师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与FXFOWLE建筑师事务所
48 库柏广场41号(41 Cooper Square) | 2004–9
美国,纽约(New York, USA) 摩弗西斯建筑师事物所(Morphosis Architects)
49 奥斯陆歌剧院(Oslo Opera House) | 2002–8
挪威,奥斯陆(Oslo, Norway) 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Snøhetta)
50 二十一世纪美术馆(MAXXI) | 1998–2009
义大利,罗马(Rome, Italy) 札哈.哈蒂建筑师事务所(MAXXI Zaha Hadid Architects)
随书附记
感谢与照片来源
进阶阅读
索引
初见《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的书名,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解剖”这个词,带着科学的严谨和探究的乐趣,而“手绘拆解”则赋予了它一种艺术的温度和直观的理解性。我一直认为,现代建筑之所以令人着迷,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体量和前卫的造型,更在于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精妙设计和结构智慧。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带领我们深入建筑的肌理,去认识那些构成建筑“骨骼”和“血肉”的关键元素。标题中的“美与结构巧思”精准地概括了现代建筑设计的精髓。美学上的追求固然重要,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牢固的结构基础之上,而真正的巧思,往往就体现在如何将这两者完美地融合。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活力的建筑环境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现代建筑。我常常会好奇,那些令人惊叹的设计是如何实现的?它们背后的结构原理是什么?“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宣传语,更是戳中了我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能成为我激发创造力的“火花”,让我在“卧游”城市时,能够带着更专业的眼光去发现细节,去感受设计者的用心,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灵感。
评分拿到《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的时候,我第一个感觉是它的“分量”。不单单是纸质的厚度,更是内容上给人的那种厚重感。标题里的“手绘拆解”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我个人觉得,很多专业的建筑图纸虽然严谨,但往往缺少了那种人性的温度和直观的理解性。手绘图,尤其是带有“解剖”意味的手绘图,能够更清晰地将复杂的结构和设计意图呈现出来,就像是用一种更直接、更易懂的语言在沟通。我一直对那些在现代建筑中巧妙融入的细节特别着迷,比如一块玻璃幕墙是如何与主体结构连接的?一个转角的处理是如何兼顾采光和隐私的?屋顶的排水系统又是如何设计得既实用又美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部分,往往最能体现设计师的功力。“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话,我理解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体验的引导。它鼓励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去观察、去感受身边的建筑,将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在台湾,我们有很多融合了东西方设计理念的现代建筑,也有很多因为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独特建筑形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建筑的内在逻辑,去欣赏它们在形式背后的深刻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于不同材料运用、不同结构体系的分析,并且能够通过手绘图的形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读到《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的书名,立刻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实用性。“解剖”二字,意味着它要深入到现代建筑的“骨骼”层面,去探究那些看不见的结构和精妙的设计。“手绘拆解”则进一步强调了其直观易懂的特点,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着你一步步地揭开建筑的神秘面纱。我一直对建筑中的“巧思”特别着迷,那些在看似简洁的设计中,巧妙解决各种技术和美学难题的智慧。例如,一个建筑的采光是如何被最大化利用的?一个外墙的保温隔热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都是隐藏在建筑之美背后的关键。标题中的“美与结构巧思”正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在台湾,我们见证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建筑,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逻辑和设计理念。“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话更是对我这样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人来说,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能够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自己对生活空间的理解和改造中。
评分对于《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这本我期待已久的著作,我最想先谈谈它在“拆解”这个概念上的处理方式。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种像解剖学一样,层层剥离、清晰展现每一个组成部分的画面。现代建筑,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往往是因为它们在看似简洁的表象下,隐藏着复杂的结构逻辑和精妙的设计巧思。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隐藏的“基因”一一剖析出来,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标题里的“美与结构巧思”是这本书的核心卖点,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建筑的美,更能理解这份美是如何由坚实的结构支撑起来的,以及设计师是如何在结构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意的。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建筑的面貌也在不断更新,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现代建筑。然而,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些新建筑虽然造型独特,但似乎少了点“根”,少了点与环境的呼应,或者在细节处理上显得仓促。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去审视,一个优秀的现代建筑,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内在的品质”。“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宣传语,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建筑的某种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在每一次的“卧游”中,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启发。
评分《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手绘拆解建筑设计之美与结构巧思,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本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可以细细品读”的预感。标题中的“解剖”一词,立刻勾起了我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现代建筑之所以能够在空间和形式上带来突破,很多时候是因为它对基础建筑元素的重新思考和运用。“手绘拆解”的形式,更是让我期待,因为相比于冷冰冰的技术图纸,手绘更能传递出设计者的温度和对细节的关注。我常常会站在一栋现代建筑前,被它的某个局部所吸引,比如窗户与墙体的连接方式,或者屋顶的线条处理,但往往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在漫步城市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的构成逻辑,并且从这些“巧思”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创意启迪。台湾的建筑景观非常丰富,既有历史的痕迹,也有现代的活力,拥有一本能够帮助我“看懂”现代建筑的书,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不同建筑材料的特性、不同结构体系的优劣势的分析,并且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读到《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的简介,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满满的诚意和深度。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要“解剖”,要“拆解”,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也意味着内容会非常扎实。我一直认为,建筑的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细节里。一块墙砖的铺设方式,一个窗户的开启角度,一条楼梯的扶手设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设计,往往承载着设计师对于空间、光线、使用者体验的深切考量。“手绘拆解”的形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充满艺术感,同时又具备科学的严谨性。手绘能够更好地传达设计师的情感和意图,而“拆解”则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意图是如何通过结构来实现的。在台湾,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也有不少优秀的本土建筑师。但我总觉得,对于现代建筑的核心语言,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宣传语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读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培养自己更敏锐的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平凡的建筑元素中发现不平凡的设计智慧,并且将这些灵感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美学和潜在的设计想法。
评分《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这个标题,就带着一种迫不及待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高大的空间,更是由无数个精心设计的“小零件”所构成的整体。“解剖”这个词,精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要层层剥离,展现构成现代建筑之美的关键要素。而“手绘拆解”的形式,更是让我想象到,一本充满艺术感和生活气息的建筑读物。我常常会在城市里行走,对那些处理得特别巧妙的建筑细节,比如一个转角的处理、一个露台的设计,感到非常好奇,却又找不到答案。这本书似乎就是来解答这些疑惑的。“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话,对于我这样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训练自己对建筑细节的敏感度,能够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中的观察相结合,从而激发自己更多的设计想法。在台湾,我们有幸能够接触到许多融合了东方哲学与西方技术的现代建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视角。
评分这本《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的封面设计就颇有意思,不是那种冰冷、程式化的线条图,而是带着温度的手绘感,感觉就像是建筑大师随手在图纸上勾勒出的灵感瞬间。我一直觉得,好的建筑设计,除了宏观的尺度感和空间布局,那些构成建筑肌理的微小元素,比如窗框的处理、屋檐的细节、墙体的材质拼接,甚至是连接件的工艺,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巧思和对使用者体验的考量。这本书的标题里“解剖”这个词非常精准,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停留在表面欣赏,而是要深入到建筑的骨子里,去探究每一个“零件”是如何被设计、组合,以及它们在整体结构和美学上所扮演的角色。想到“深度卧游触发灵思”,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常常会在城市里漫步,看着一栋栋现代建筑,想象着它们背后的故事,但很多时候,只是“看到”,而无法“理解”。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钥匙,让我能够“看懂”这些建筑,并且从中汲取养分,或许下次我再走过那些熟悉的街区,看到那些熟悉的建筑时,会有全新的感受和发现。台湾的建筑环境本身就充满了多元的风格,从日治时期的洋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再到充满创意与在地特色的建筑,能够有一本这样的书来梳理和解析现代建筑的构成,对于我这样喜欢建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结构巧思”的阐述,毕竟,美学和功能性的结合,从来都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挑战,而结构则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评分《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这本书的光名字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解剖”这个词,瞬间勾起了我想要深入探究建筑本质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现代建筑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它对基础元素的重新思考和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标题中的“手绘拆解”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个人认为,手绘图比生硬的技术图纸更能传递出设计者的温度和对细节的关注,也更容易被非专业人士理解。“美与结构巧思”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不仅要展现建筑的外在美,更要揭示支撑这份美背后的结构智慧。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现代建筑的环境里,从住宅到公共空间,每一处都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思考。我常常会对某些建筑的局部设计感到惊艳,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因。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我这样的读者提供一个“透视”建筑的机会。“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宣传语,对我来说,简直是说出了心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自己对建筑的感知能力,能够在行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时,带着更专业的眼光去发现隐藏在日常建筑中的设计之美,并且能够将这些观察和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生活中的灵感和启发。
评分《现代建筑元素解剖书》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解剖”和“手绘拆解”这两个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层层深入、细致入微的探究过程。我一直觉得,现代建筑之所以能够带来空间的革新和视觉的冲击,往往离不开对建筑元素的精巧运用和结构上的大胆创新。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带我们走进建筑的“ backstage”,去看看那些看不见的支撑,去理解那些构成美感的逻辑。标题中的“美与结构巧思”更是准确地抓住了我一直以来对建筑设计的兴趣点:美学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以及在技术限制下诞生的智慧。台湾的城市景观中,现代建筑占了很大的比例,从高耸的写字楼到设计感十足的公共空间,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我常常会在街头巷尾驻足,对着一栋建筑的某个角度发呆,思考它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使用了这样的材料。“深度卧游触发灵思”这句话,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我渴望能够通过阅读,获得一种“顿悟”的感觉,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我所见的现实建筑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很多具体的案例分析,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图解,来阐述那些复杂的建筑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