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濛運動(下):自由之科學(2019年版)

啓濛運動(下):自由之科學(2019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Gay
圖書標籤:
  • 啓濛運動
  • 思想史
  • 歐洲曆史
  • 科學史
  • 自由主義
  • 理性主義
  • 哲學史
  • 文化史
  • 18世紀
  • 西方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史學巨擘彼得.蓋伊奠基之作、餘英時教授專文推薦
全麵性探討啓濛運動、啓濛思想傢與其時代的復雜互動關係


  這是一本很令人動容的著作,不但具備學術研究的嚴謹,且雅俗共賞,適閤大眾閱讀,有極高的可讀性,喜歡讀史的人,能從本書中獲得閱讀的喜悅。

  蓋伊學問淵博,文體優雅,主要論點信而有徵。這部煌煌钜著共一韆餘頁,百餘萬字,齣版後廣泛獲得學界的激賞,並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其經典名著的地位屹立不搖,在當代同類研究中已無人能齣其右。

  啓濛運動是蓋伊一生用力之所在,這部著作開啓瞭他一生從啓濛運動以降的係列精彩歐洲社會與曆史的研究與著作,並奠定其史學巨擘之地位。

  全書由《啓濛運動: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1966)、《啓濛運動:自由之科學》(1969)兩本相關卻又獨立的書所構成,作者將全書內容分三部份:Ⅰ對古代的訴求、Ⅱ和基督教的緊張關係、Ⅲ現代性的追尋。作者錶示,第Ⅰ、Ⅱ部彆代錶「正」、「反」,第Ⅲ則代錶「閤」,安排為辯證性的三部麯,是為瞭反映啓濛思想傢大緻的心路曆程,企圖全麵性地探討啓濛運動。

  《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與《自由之科學》為各自獨立又互相聯係的兩部作品,是彼得.蓋伊對十八世紀啓濛運動精彩再詮釋的姊妹篇。

  在《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中,蓋伊分析瞭啓濛思想傢如何利用古代異教思想傢作為資源,擺脫自身繼承的基督宗教文化遺産。

  《自由之科學》則可視為是一部啓濛運動的社會史,書中,蓋伊描述瞭啓濛思想傢身處的時代,他們的行動綱領、進步觀、科學觀、藝術觀、社會觀和政治觀。作者解釋瞭啓濛思想傢與其時代的復雜互動關係,指齣他們的思想既汲取自時代氛圍和從中得到支撐,復有一部分反對這氛圍和開風氣之先。他們部分是時代的領導者,部分是其縮影,部分是其反對者。作者指齣:「這關係是錯綜復雜的,而如方纔說過,啓濛思想傢與其環境時而敵對,時而友善。但不管有多錯綜復雜,不瞭解它們,就無由給啓濛運動下一個充分定義。可以換一種方式說:盡管約翰生(Johnson)與伏爾泰(Voltaire),波普(Pope)與休謨(Hume),或衛斯理(Wesley)與萊辛(Lessing)的歧異處所在多有,但共通處一樣所在多有。

  本書雖然把重點放在伏爾泰、休謨和萊辛,但沒有忘記其他人。例如,他說:「……我們當然不可忘掉狄德羅和萊辛的美學是不同的,不可忘掉休謨和伏爾泰的政治哲學是相異的,不可忘掉不同啓濛思想傢有關進步、科學、教育和其他課題的觀點涵蓋幅度頗寬的光譜。我把這些差異都記錄瞭下來──本書上下兩冊會那麼長,主要原因在此。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啓濛思想傢的一般定義不涉及他們的政治或美學觀念。以這種方式,我設法既忠於曆史的豐富性、微妙差異性和個人癖性,又忠於共性和完形(Gestalten)──它們都是啓濛運動之所以為啓濛運動的原因。」蓋伊的精闢評價為讀者打開新的視野,讓人對啓濛運動的批判方法和其人道及自由願景有更深入認識。

本書特色

  .「啓濛運動」是彼得.蓋伊一生用力之所在,這部煌煌钜著齣版後廣泛獲得學界激賞,奠定其史學巨擘之地位。
  .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經典名著地位屹立不搖。具備學術研究的嚴謹,同時雅俗共賞,有極高的可讀性。
  .餘英時教授專文推薦:Gay的經典之作,為我們認識「啓濛」提供瞭迄今為止,最可靠的一座橋樑。

好評推薦

  對啓濛思想傢的思想行動,從未有過一部涵蓋如此全麵的作品。它是一座資訊金礦。──貝倫茲(C. B. A. Behrens),《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蓋伊先生給瞭我們一部罕有其匹的思想史著作。本書既分析和評價瞭過去的思想,也企圖形塑當代的思想。──拉特(John Ratte),《每週之書》(Book Week)

  蓋伊為啓濛思想傢描繪的圖像具有說服力,學養深湛而文體從容。──莫斯(George L. Mosse),《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是一部最讓人動容的著作:學問廣博、文體優雅、主要論點信而有徵,而且還對大量相關研究著作有睿智評論。在各種把啓濛運動解釋為具有一貫性和自覺性的努力中,這書無疑是最引人入勝和最激發思考的。──希利(George R. Healy)《威廉與瑪麗季刊》,(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本書是對啓濛運動一個大師手筆的全麵研究,說明瞭批判理性是如何興起,被認為是改善人類處境的槓桿。……本書之完成是一個輝煌的成就、一座學問的豐碑(它的「研究著作評介」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是日後其他學者不可不讀的),卻又平易近人、可讀性極高。──伯羅(J. W. Burrow),《週六評論》(Saturday Review)

  蓋伊教授是研究啓濛運動的美國學者中之翹楚,故這部著作極為重要。它在許多方麵都是不同凡響的傑作。──帕爾默(R. R. Palmer),《現代史期刊》(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啓濛運動(上):理性的曙光》 引言:大變革的前夜 本書聚焦於啓濛運動的早期階段,即從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中葉,這段時期是歐洲思想界發生深刻轉型的關鍵節點。在科學革命的巨大衝擊波尚未完全平息之際,理性主義的光芒開始穿透中世紀神學和古典權威的迷霧,照亮瞭政治、社會、道德和宗教的各個領域。這不僅僅是一場哲學思辨,更是一場席捲歐洲知識分子階層,並最終影響到國傢治理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文化運動。 第一部:理性的奠基——新哲學的興起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啓濛運動得以發生的思想土壤和邏輯起點。我們考察瞭笛卡爾的理性主義(cogito, ergo sum)如何為知識的確定性提供瞭新的基石,以及培根經驗主義(scientia potentia est)如何確立瞭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取知識的方法論。 經驗與演繹的張力: 重點分析瞭洛剋(John Locke)的《人類理解論》,闡述瞭“白闆說”(Tabula Rasa)如何挑戰瞭天賦觀念的傳統,並強調教育和環境對人類心智形成的關鍵作用。同時,我們也考察瞭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形而上學體係,探討其關於單子論(Monadology)的復雜建構,以及他對普遍邏輯和和諧性的追求。 自然法的探尋: 承接十六、十七世紀的自然法思想,我們詳細分析瞭格勞秀斯(Hugo Grotius)和普芬道夫(Samuel von Pufendorf)的工作,他們試圖在理性層麵建立獨立於神意的世俗法律秩序。這種嘗試為後來的政治哲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即社會契約並非單純的宗教授權,而是基於理性選擇的必要結果。 第二部:政治哲學的革命——主權與權利的重構 啓濛運動最顯著的成果之一,體現在對國傢權力閤法性的顛覆性思考上。傳統上君權神授的觀念被置於嚴峻的理性拷問之下。 社會契約論的深化: 詳細剖析瞭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利維坦》如何描繪“自然狀態”的恐怖,以及為瞭逃避混亂而讓渡權利給絕對主權者的邏輯。隨後,我們對比瞭洛剋的《政府論》,他認為自然狀態下人擁有不可剝奪的生命、自由和財産的自然權利,政府的閤法性源於保護這些權利,並且這種授權是可以撤銷的。 孟德斯鳩的結構分析: 集中探討瞭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論法的精神》。本書不僅關注其對不同氣候和地理環境影響法律的考察,更側重於他提齣的“三權分立”理論的開創性意義——即將立法、行政、司法權力分離,以防止權力濫用,實現對“政治自由”的保障。這標誌著從對“誰應統治”的思考,轉嚮瞭對“如何有效製衡統治權力”的結構性思考。 盧梭的早期思想: 在此階段,我們考察瞭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對文明和進步的批判性反思,他質疑瞭文明社會是否真正使人類更幸福,並為後來的“公意”(General Will)概念埋下瞭伏筆,盡管其成熟形式將在後半捲中展開。 第三部:宗教與道德的世俗化 啓濛思想傢們對教會權威和僵化教條的挑戰,促成瞭宗教寬容和道德哲學的獨立發展。 對迷信的批判: 考察瞭伏爾泰(Voltaire)對天主教會不寬容和迷信的辛辣諷刺,他倡導的“啓濛的自由精神”要求思想的解放和對教條的質疑。 自然神論的興起: 探討瞭自然神論(Deism)的流行,即相信存在一位偉大的“鍾錶匠”(Creator),他在創造宇宙後便不再直接乾預世俗事務。這種觀點既保留瞭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又排除瞭宗教啓示的特殊性,使信仰迴歸到基於理性的、普遍的道德法則之上。 道德哲學的基礎: 檢視瞭十七世紀晚期英國道德哲學傢如沙夫茨伯裏伯爵(Shaftesbury)和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提齣的“道德感”理論,即人天生具有辨彆善惡的能力,這為道德判斷脫離神聖律法提供瞭內在依據。 第四部:知識的普及與“百科全書”的精神 啓濛運動的動力源於將知識普及化,使之成為社會進步的工具。 知識的匯編與傳播: 本部分重點描述瞭狄德羅(Denis Diderot)和達朗貝爾(Jean le Rond d'Alembert)主導的《百科全書》項目。這部巨著不僅是知識的係統整理,更是一項反抗傳統權力、推廣科學和理性思維的政治行動。我們分析瞭其中關於技術、工藝和經濟的條目,這些內容直接挑戰瞭貴族和教士對知識的壟斷。 沙龍與咖啡館文化: 考察瞭啓濛思想的傳播媒介。巴黎的沙龍、倫敦的咖啡館、以及新興的齣版業,成為知識分子辯論和公共輿論形成的溫床。這標誌著一個非官方、跨國界的“文學共和國”(Republic of Letters)的成熟。 結論:理性照亮前路 本捲的結束,標誌著啓濛運動完成瞭其最基礎的批判和建構工作:確立瞭理性的至高地位,設計瞭限製政府權力的藍圖,並為現代科學和世俗道德奠定瞭基礎。此時,歐洲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舊的政治和社會結構雖然搖搖欲墜,但尚未完全崩塌。下一階段的啓濛運動將麵臨如何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的艱巨任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Peter Gay)


  一九二三年齣生於柏林,之後移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教授、耶魯大學史特林(Sterling)曆史學教授、古根漢與洛剋菲勒基金會學者、劍橋邱吉爾學院海外學者。

  曆獲各種研究奬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學奬、美國曆史學會(AHA)學術傑齣貢獻奬等,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二○一五年於紐約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著作等身,包括《史尼茨勒的世紀:布爾喬亞經驗一百年》、《曆史學傢的三堂小說課》、《威瑪文化》、《弗洛依德傳(I):1856-1905》、《弗洛依德傳(II):1902-1915》、《弗洛依德傳(III):1915-1939》、《啓濛運動(上、下)》、《現代主義》等(以上皆由立緒文化齣版)。

譯者簡介

梁永安


  颱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啓濛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圖書目錄

餘英時推薦序
本書相關評論
目錄
內容簡介
兩點體例說明
引用作品簡稱
作者序

第Ⅲ部 現代性的追求
1 膽氣之復甦

一、現代性的前奏:膽氣之復甦
二、啓濛運動:醫學與治療
三、時代的精神

2 進步:從經驗到行動綱領
一、文人共和國
二、從過去到未來:大轉嚮
三、樂觀地理學

3 自然之用
一、啓濛運動的牛頓
二、去掉牛頓上帝的牛頓物理學
三、問題重重的大自然光輝

4 人之科學
一、啓濛運動人
二、心靈領域的牛頓
三、對抗理性主義的革命
四、想像力的奔馳

5 藝術之解放:過去的包袱
一、藝術與啓濛運動
二、贊助人與閱聽大眾
三、過去的包袱

6 藝術之解放:摸索現代性
一、狄德羅與萊辛:兩個循規蹈矩的革命份子
二、藝術品味的發現

7 社會之科學
一、第一批社會科學傢
二、社會學:事實、自由與人道
三、政治經濟學:從國力到財富
四、史學:科學、藝術與宣傳

8 仁善政治學
一、寬容:一場講究實際的運動
二、廢奴主義:一個初步的探索
三、司法正義:一場為自由奮鬥的聖戰

9 經驗政治學
一、政治經驗的多樣分歧
二、法國之爭
三、開明絕對主義:由答案到質疑

10 教育政治學
一、啓濛運動的邏輯
二、對庶民的成見
三、盧梭:道德社會中的道德人

終麯:起而行的行動

研究著作評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餘英時教授推薦序


  Gay的經典之作,為我們認識「啓濛」提供瞭迄今為止,最可靠的一座橋樑。

  Peter Gay兩捲本的Enlightenment研究是關於歐洲啓濛運動史的經典之作,雖然分彆完稿於一九六六和一九六九,但根本不發生所謂「過時」的問題,近三、四十年來,這一領域盡管日新月異,卻未齣現一套有係統的新解足以取本書而代之。

  Gay寫這部钜著時,他的爭辯對象是Carl Becker的《十八世紀哲學傢的天國》(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1932)。Becker此書篇幅極短,然而論點鮮明,提齣瞭對啓濛運動的整體看法,成為西方(至少美國)史學界的正統觀點。

  Becker強調啓濛思潮仍未全脫中古思惟模式的籠罩,當時思想傢所用的建構材料雖然是很新的,但所建構齣來的「天國」(Heavenly City)則一仍中古之舊。這一論斷在美國史學界流行瞭三十多年,未受到嚴重的挑戰,直到Gay的著作問世,纔發生瞭基本變動。Gay先後花費瞭六、七年的時間,遍讀十八世紀原始資料,提齣瞭全麵性的新解讀。僅以功力而論,Gay的兩捲本專著已遠非Becker的講演集所能匹敵,Becker是一位卓越的史學大傢,沒有人能夠懷疑。他的論點也確有堅強的根據,並非簡單的「錯誤」,不過稍嫌片麵,將一個重大的曆史時期簡單化瞭。Gay則從多方麵運用極其豐富的史料將整個啓濛運動的麵貌呈現瞭齣來。他相當肯定瞭啓濛的現代價值和意義,認定啓濛上接文藝復興,恢復瞭古代經典的地位,並以古典的多元而開放精神對抗中古教會的武斷和不容忍。自由、進步、科學、寬容等都是在十八世紀的歐洲開始發展齣來的,更重要的,啓濛也導緻瞭美國的獨立革命和一個嶄新的民主自由社會的建立。Gay特彆指齣:當時歐洲的啓濛思想傢都引美國的創建為榮,認為這是啓濛的精神價值的最高體現。總之,啓濛運動是西方文化史上一個極重要的階段,不但承先啓後,而且包涵著種種復雜的成分。Gay的專著則盡量客觀地但同時也抱著同情的理解,把這一段復雜而睏難的曆史進程分析得井然有序。今天有不少人開始懷疑以至批判啓濛的曆史與現實功能,但無論對啓濛取肯定或否定的態度,首先我們必須認真地認識它,Gay的經典之作為我們認識啓濛提供瞭迄今為止最可靠的一座橋樑。

作者序

  本冊(下冊)上接一九六六年齣版的《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The Rise of Modern Paganism),為我界定啓濛運動的努力劃下句點。就像上一冊,本書是自足的。我在上冊探討的是啓濛思想傢怎樣援引古典的異教徒思想反對基督宗教,換言之是探討他們的教育背景;而在這一冊,我進而分析他們的環境(包括他們所身處的經濟與文化變遷,這些變遷正是導緻啓濛運動具有現實相關性甚至非齣現不可的原因;也包括當時作傢與藝術傢的位置,這位置賦予啓濛思想傢的要求和期許以血肉)、分析他們的行動綱領,以及分析他們的進步觀、科學觀、藝術觀、社會觀和政治觀。我把本冊命名為《自由之科學》(The Science of Freedom),意在暗示啓濛思想傢的方法和目標,而讀者未嘗不可把它單獨當成啓濛哲學的社會史來閱讀。與此同時,上下冊又是一體的,正是為瞭強調這種一體性,我纔會給它們取用一個共同的書名《啓濛運動:一個詮釋》,並把內容安排為辯證性的三部分:上冊分兩捲,分彆代錶「正」與「反」的部分,下冊隻有一捲(我名之為「現代性的追求」),代錶「閤」的部分,要探討啓濛思想傢的哲學。

  上下兩冊都是以狹義的啓濛運動為主軸,亦即以啓濛思想傢的運動為主軸:本書會設計成辯證性的三部分,也是為瞭反映啓濛思想傢的大體心路曆程。但從一開始我就意識到,並在上冊盡早指齣過,狹義的啓濛運動乃是著床於一種更寬廣的氛圍,那就是十八世紀的氛圍。對於十八世紀,我們大可以毫無扭麯之慮地稱之為啓濛時代(Age of the Enlightenment)。啓濛思想傢的思想正是汲取自時代的氛圍和從之得到支撐。他們部分是時代的領導者,部分是其縮影,部分是其反對者。特彆是在本冊,我設法去釐清這兩個啓濛運動(啓濛思想傢的運動和其大環境)的關係。這關係是錯綜復雜的,而就如方纔說過的,啓濛思想傢與其環境時而敵對,時而友善。但不管有多錯綜復雜,不瞭解它們,就無由給啓濛運動下一個充分的定義。可以換一種方式說:盡管約翰生(Johnson)與伏爾泰(Voltaire)之間、波普(Pope)與休謨(Hume)之間,或衛斯理(Wesley)與萊辛(Lessing)之間歧異處所在多有,但共通處一樣所在多有。本書雖然把重點放在伏爾泰、休謨和萊辛,但沒有忘記其他人。

  我的工作招來兩個誤解,所以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加以澄清。我一直相信,集體史(collective history)是寫得齣來的,不是非化約為個人傳記的組閤不可。另一方麵,我又深知,哪怕是狹義的啓濛運動,其內容仍然豐富多端,有時還自相矛盾。不管是在上冊還是這一冊,我都用「傢人」(family)來形容啓濛思想傢的彼此關係,為的就是兼顧他們之間的親近性和分歧性。我們當然不可忘掉狄德羅(Diderot)和萊辛的美學是不同的,不可忘掉休謨和伏爾泰的政治哲學是相異的,不可忘掉不同啓濛思想傢有關進步、科學、教育和其他課題的觀點涵蓋一道幅度頗寬的光譜。我把這些差異都記錄瞭下來──本書上下兩冊會那麼長,主要原因在此。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啓濛思想傢」的一般定義不涉及他們的政治或美學觀念。以這種方式,我設法既忠於曆史的豐富性、微妙差異性和個人的特質,又忠於共性和完形(Gestalten)──它們都是啓濛運動之所以為啓濛運動的原因。

  除區分狹義和廣義的啓濛運動以外,我又邀請一些十八世紀人物進入啓濛思想傢的俱樂部而拒另一些人於門外──對我的第二個誤解即由此而起。事實上,我此舉是定義行為而非評價行為。我不是要主張(比方說)伏爾泰比約翰生「傑齣」(better)。會員資格與能力無關:明乎此,就會瞭解這俱樂部何以不乏無趣和平庸之輩,而一些該時代最不凡的人物反不入列。哪怕書名已申明本書是「一個詮釋」,但身為曆史學傢,我仍然盡力迴避上述一類的價值判斷。我的目的是下定義,盡可能清晰地勾勒齣啓濛運動的復雜麵貌:觀念怎樣與激情相纏、信念怎樣與迷信交織,以及觀念怎樣與觀念擦撞。

  但這樣說並不錶示我心無好惡。讀者應該不難看齣,較得到我認同的是十八世紀的非宗教心靈。但這不應該乾擾到我對啓濛運動的分析(希望是如此)。正因為這樣,我甚至避談一個相當有價值判斷意味的重要問題:啓濛運動與我們時代的相關性。顯然,我認為這種相關性是可觀的,比迄今啓濛運動的批評者甚至仰慕者所願意的承認的還要大。如果有哪個時代最需要啓濛運動的人道目標和批判方法,那就非我們的時代莫屬。但我在本書強自剋製,不去談這個,因為我認為更當務之急是去界定啓濛運動:想要讓啓濛運動能為我們所用,就必須先知道它是什麼。本書的目的正是緻力於確定啓濛運動是什麼。

  但我沒打算就此打住。我研究瞭啓濛運動二十年,一直興味不減。如今,隨著研究領域他移,我認為該是以政治人而非史傢身分錶明我信念的時候瞭。為此,我已寫就一部聲援啓濛運動的小書《批評的橋樑》(The Bridge of Criticism),將要單獨齣版。我會樂見讀者把它看成是這部長篇曆史研究的政治後記。

  就像上冊一樣,本冊讓我欠下許多人情債。古根漢基金會的一筆研究奬助(1967-8)讓我能夠對此書進行一些必要的改寫;「美國學術團體聯閤會」一項齣國補助讓我有機會在蘇格蘭聖安得烈(St. Audrews)一個會議上與好些研究十八世紀的學者交換意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院長室慷慨資助打字經費,而因為本冊的篇幅,這筆補助讓我更是受用。說到打字,我特彆要感激為我手稿打字的西爾薇(Ene Sirvet),感激她經常為我辛苦地打字打個不停,她的速度和精確性,和對我錶現的耐性。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一九六七至六八年度和一九六八至六九年度兩度頒贈的「人文學與科學促進奬金」讓我可以購買一些不可少的參考書,也讓我教學上的負擔得以減輕。

  一些從前和現在的學生各以不同的有用方式協助過我,特彆值得一提的有卡瓦瑙(Gerald J. Cavanaugh)、韋剋斯勒(Victor Wexler)、凱勒(William Keylor)、博斯(Ronald I. Boss)、凱恩(Stephen Kern)、卡爾勒(Joan Karle)和布雷德(Theodor Brodek)。在愛丁堡大學、維吉尼亞大學、瓦瑟學院(Vassar College)、耶魯、哥大和其他好些好客的大學校園,我都碰到一些有批判性的聽眾,他們的意見促使我變換論證或改變想法。兩個學術團體──美國曆史協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和法國曆史研究學會(Society for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對我同樣耐心有加。

  除瞭這些聽眾,我還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十八世紀歐洲文化講座」試述過我的觀點,並受益良多。要指齣誰給過我哪方麵的啓發難免會顧此失彼,所以我在這裏感激當時所有人的耐心和大方。一直以來我都與狄剋曼(Herbert Dieckmann)、梅(Henry F. May)和麥剋(Mary Peter Mack)書信論學,他們的意見至為寶貴。對於難寫的第三章(論科學的一章),格雷厄姆(Loren Graham)給瞭我有益的批評;而吉萊斯皮(Charles C.Gillispie),所寄來兩封極其詳盡的信,相當程度改變瞭我對這一章的構想。另外,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惠賜的意見也讓我銘感。

  我最後要感謝的是我最需要感謝的人。威爾遜(Arthur M. Wilson)、韋伯(Robert K. Webb)和我太太(始終是露絲〔Ruth〕)都極仔細讀過草稿。我感謝他們百忙中抽空為我提供寶貴意見,鼓勵我在漫漫的研究長路上持之以恆。

彼得.蓋伊
一九六九年二月,紐約市

 

圖書試讀

第Ⅲ部 現代性的追求
The Pursuit of Modernity
 
1膽氣之復甦
The Recovery of Nerve
 
一、現代性的前奏:膽氣之復甦
 
1

 
在啓濛運動的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嚮一種新的生命感(sense of life)醒轉。他們感受到人駕馭大自然與人自身的力量大大增加瞭:各種循環不斷睏擾著人類的磨難 ──疾疫、飢饉、生活的朝不保夕和夭摺早殤、兇悍的戰禍和搖搖晃晃的和平──看來終於屈服在人類理智的批判性檢視之下瞭。此前,害怕改變的心理幾乎人皆有之,但如今卻被害怕停滯的心理取代;本來具有強烈貶意的「創新」(innovation)一詞亦搖身成為褒語。保守主義觀念的齣現,本身就是普遍求新求變之風的産物,因為在一個寂然固定的社會裏,根本沒有保守份子用武餘地。在在看來,在人與自然的角力賽中,人已轉佔上風。
 
這之前,人未嘗沒有信任過自己力量的時候,卻從沒有像這一次來得理直氣壯。十八世紀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的自信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而不是烏托邦式空想。自然科學傢、商人、官員和哲學傢的自信滿滿不是一種用來掩飾無能的僞裝,而毋寜是齣於對理性與行動力量的信賴。在打造這種新氣氛的過程中,啓濛思想傢扮演著一個戰略性角色,而他們會著手設計各種方案(社會、倫理、政治和美學方案),為的是促進自由,而不是要為無政府狀態鋪路。啓濛運動也許是一種革命性新心態的産物和反映,但它也是這種新心態的主要推手之一。

用戶評價

评分

喔,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欸,《啟濛運動(下):自由之科學(2019年版)》,聽起來就是那種會讓人邊讀邊點頭,然後忍不住開始思考自己生活周遭種種現象的厚重經典。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開它,但光是標題就讓人聯想到那些偉大的思想傢,他們如何一點點地撥開迷霧,用理性與科學的利劍,刺破黑暗的封建與迷信。我一直在想,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迴頭去看啟濛運動的思潮,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是關於個人自由的界線?是關於政府權力的限製?還是關於我們如何辨別真偽訊息,避免被民粹或煽動性的言論左右?尤其「自由之科學」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好奇,他們是如何將抽象的「自由」概念,用一種科學、係統的方式來闡述?難道真的有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可以解釋、甚至指導我們如何追求和維護自由嗎?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紮實的論述,而不是空泛的口號,讓我在閱讀後,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自由」背後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的挑戰與重要性。

评分

我對《啟濛運動(下):自由之科學(2019年版)》這本書名,感覺它應該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作品。尤其「自由之科學」這個副標,聽起來就有一種把抽象概念「科學化」的意圖,這讓我很好奇。畢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由常常是一種感受,一種權利,但要用「科學」的方式來闡述,確實是比較少見的角度。我會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啟濛運動的核心精神,特別是關於個人自由、理性思辨的理念,與當時或後世的科學發展聯繫起來。是那些思想傢本身就是科學傢?還是他們藉鑒瞭科學的研究方法,用以分析政治、社會、倫理問題?例如,他們是如何看待人性,以及如何從對人性的理解齣發,推導齣關於自由和權利的理論?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論證,讓我們看到,啟濛思想傢是如何運用他們所處時代的「科學」知識,來挑戰舊有的權威,並為現代社會的自由民主奠定基礎。我希望讀完這本書,能讓我對「科學」與「自由」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更深刻、更清晰的認識,不隻是停留在字麵上的理解。

评分

這本《啟濛運動(下):自由之科學(2019年版)》,光是書名就讓我想起許多關於個人權利、公民社會的討論。在颱灣,我們其實經歷瞭許多社會運動,爭取民主、自由,所以當我看到「自由之科學」這樣的標題時,會忍不住思考,那段歷史中的思潮,和我們當下的經驗,是否有什麼共通之處。啟濛運動的時代,應該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摺點吧?從過去那種君權神授、個人渺小,到開始強調個體的理性、尊嚴,以及對自身權利的覺醒。而「自由之科學」,聽起來像是有一套係統性的方法,可以去理解、去建構、甚至去守護這種自由。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會深入探討洛剋、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具體思想,還是會更側重於他們如何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方法,來分析社會結構和政治體製?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釐清,那種對自由的追求,究竟是基於何種邏輯和原則,又為何能在當時的社會激起如此巨大的迴響。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思考自由」的具體框架,而不是僅僅羅列一堆人名和學說。

评分

這本《啟濛運動(下):自由之科學(2019年版)》,光是書名就給我一種「哇,這下有得學瞭!」的感覺。啟濛運動本身就是一段很精彩的歷史,而加上「自由之科學」這樣的副標,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在我們這個強調理性、重視證據的時代,迴頭去看啟濛運動,我會覺得它其實就是在播下現代科學和民主思想的種子。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將「自由」這個概念,用「科學」的方法來解讀的?是會深入探討當時的科學發現,是如何影響瞭人們對自由的理解?又或者,是如何將啟濛思想傢對自由的追求,梳理齣一套類似科學研究的邏輯和方法?我對「下」這個字也很有興趣,代錶這係列的前半部一定有鋪陳,而這個「下」篇,應該是更深入、更核心的部分。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啟濛運動的思想傢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和觀察,來解析社會運作的原理,並且提齣如何建立一個更自由、更公正的社會。我尤其期待,作者能用比較貼近現代人理解的方式,來闡述這些深奧的理論,讓我在閱讀時,不至於感到太過艱澀,反而能激發我對這些議題的進一步思考。

评分

老實說,對《啟濛運動(下):自由之科學(2019年版)》這個標題,我一開始是抱持著點小小的疑慮的。畢竟「啟濛運動」這四個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歷史的厚重感,好像是課本裡那些拗口的專有名詞和遙遠的年代。而「自由之科學」更是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自由這東西,不都是一種價值判斷、一種感受嗎?怎麼會跟「科學」扯上邊?難道是要用什麼實驗數據來證明自由的好壞?不過,既然是2019年的新版本,我猜想它應該不是單純的史料堆砌,而是試圖將那些古老的思想,用一種更貼近當代讀者的語彙和視角來重新詮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啟濛運動」這個廣泛的主題下,聚焦於「自由」這個核心,並且將它與「科學」這個看似嚴謹的領域連結起來。是那些啟濛思想傢本身就對科學方法抱有極大的熱情,並將其運用於對社會、政治、哲學的探索嗎?還是後世的學者,將啟濛運動的精神提煉齣瞭一套類似科學的邏輯體係?我比較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理解為何當時的「科學」觀念,會與對「自由」的追求如此緊密地結閤,以及這種結閤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