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隨著日本國內政治變動,學術界齣現「日本帝國史研究」潮流。在早年經濟起飛、高度發展的時期,日本社會全力追求經濟層麵的「Japan as No.1」,對於「二戰之前日本帝國究竟如何運作」的課題幾乎不願碰觸。直到經濟泡沫化、政黨解體重組,終於停下腳步,探索反省過去。日本學術界開始以戰前日本帝國擴張時期所控製的地域為範圍,針對復數殖民地、復數民族所構成之近代日本進行跨域的比較式、批判性研究。1992年山本有造的《日本植民地経済史研究》、1992至1993年岩波書店齣版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共八捲係列專書,探討日本帝國與殖民地的構造、産業、人流、去殖民等課題開始,帝國史研究逐漸興盛,駒込武的《植民地帝囯日本の文化統閤》、小熊英二的《「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颱灣.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歸運動まで》等書,是其中頗為亮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