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瘾者的告解:文学巨着几乎没看过;没给期限,一本书也看不完;有本书买了十年才翻开……怎样?我就是正宗的读瘾患者

读瘾者的告解:文学巨着几乎没看过;没给期限,一本书也看不完;有本书买了十年才翻开……怎样?我就是正宗的读瘾患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障碍
  • 读书习惯
  • 心理
  • 自我剖析
  • 文化
  • 生活
  • 幽默
  • 散文
  • 读书笔记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个国三老师,6年来看了6遍《暮光之城》。但她说:「请不要告诉我的学生。」
  ◎有个读者沉迷于描写消防队的言情小说,封面上得有勐男,她还坚持只看纸本。
  ◎作者15岁就买了一本粉红色的《简爱》,但直到10年后才翻开。
  ◎一堆列为「必读」的文学巨着、当代小说,我几乎没看过,这样算喜欢阅读吗?
 
  还有人承认,这辈子从没看过超过300页以上的书;
  或者,高中时期老师指定某些文学名着写报告,他连书都没看就拿到高分。
 
  以上这些非常私密的阅读经验,
  都来自美国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尔的「读瘾者的告解」。  

  她所创立的部落格「现代版达西太太」,本以引领阅读潮流为目标,
  却吸引了很多读者分享:「我几乎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这件事……。」

  像是,「什么?你没看过这些文学名着!」(我也是耶)
  或是4年前从图书馆借了书,到现在都没还,所以再也不敢去那间图书馆;
  还有的在床头上放了一本书,一摆就是3年,期间一次也没翻开过;
  更有人自承,这辈子就是没有办法喜欢女作家的作品。

  几年累积下来,她决定把这些关于阅读的私密全部摊开,
  让读者们知道:原来不是只有我这样!
  所以,阅读者呀,你并不孤单。
 
  ◎建议书单?我没有耶
  当朋友失恋、失业或沮丧烦恼,我们可能会想送他一本书,喔,或是两本,
  但,那其实是我们的「自认为」和「专制蛮横」罢了。
  如果我们不应该对朋友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送书也可能代表同样的意涵。
  「当你越是努力的推荐一本书,对方就越不可能真的去看」。特别是对你的小孩。
 
  ◎相较于时间,你更需要的是期限
  「没有期限」,天呀,这会为阅读者带来多大的不同。
  假如你不需要在期限之前,读完一堆书,那么你还能读那么快吗?
  你真的还会读吗?我很怀疑。
     
  ◎书其实不用选,会「自己找上你」
  在想把旧房卖掉时,作者和丈夫读了《FBI谈判协商术》,最后售价比预期还高;
  当儿子重病,作者读了《21世纪天国导论》,学会「从此刻起,用对的方式好好活着」;
  在要去佛罗里达旅游前,作者正好读了《不知所终的地理》,得知更多景点……
  这些书,都不是刻意去找的,但书就是那么奇妙,会「自己找上你」。
 
  ◎出发吧!为了让书里的情景成真
  借着书本,我们能「预习」不少人生经验,
  诸如坠入爱河、痛苦分手,或是离家读大学、找到新工作、和室友起冲突。
  当相同情节在生命中真实发生,反而更加意义深远,令人回想起自己曾经的体验。

  ◎不只是单纯阅读,而且是……
  单纯阅读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记录读过的东西,我就会全部忘记」,你也这样吗?
  透过书写阅读日志,你会发现自己真正的想法、阅读习惯、个人偏好……
  阅读日志意外成了探索自己的工具,让我们窥见自己如何度过人生。
 
  「什么?你也是?」我以为只有我是这样。
  你也是跟我一样的读瘾者吗?其实你并不孤单。

各界推荐

  知名粉专「阅读人」主编/郑俊德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达读读书写写字」粉专版主/苏琳达
  台师大图书资讯学研究所教授/陈昭珍
  「独角兽计画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发起人/李惠贞

  「这本富有哲思的散文集提醒了我们,即使对于最疲惫的阅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事比迷失在好书中更快乐。《读瘾者的告解》是一场迷人的探险,诉说了书本如何娱乐、挑战、改变我们。它唿吁我们要带着喜悦继续阅读,并思索让我们无法这么做的原因。如果你自认是爱书人,就一定要读这本书!」──艾莉儿.罗红(Ariel Lawhon),《我曾是安娜塔西亚》(I Was Anastasia)作者

  「爱书的人一定会很享受《读瘾者的告解》。这本书让我们想起了形塑我们人生的书本(可能还会在清单上多加几本)。」──安妮.史宾斯(Annie Spence),任职于中西大学图书馆、《亲爱的华氏四百五十一度:书堆里的爱与心碎》(Dear Fahrenheit 451: Love and Heartbreak in the Stacks)作者

  「安妮.博吉尔的新书是一封写给阅读生活的情书,充满温度、魅力和智慧,一如她的读者们所期待的。我在书中找到了我自己,还有阅读上的伙伴,我相信你也会。」──贾瑟琳.杰克森(Joshilyn Jackson),纽约时报畅销书《几乎是姐妹》(The Almost Sisters)作者

  「这本散文集既私人又有趣,就像书本绘制成的自画像,编织了她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样貌。本书是她对于书本的迷人观点,不只是享受好故事的方法,也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完整的人。她相信,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书本总有办法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阅读生活都需要这本书。」──凯瑟琳.葛里森(Kathleen Grissom),《厨房屋》(The Kitchen House)作者

  「爱书人一定会喜欢这本书,作者睿智的评论会使我们一边笑,一边点头赞同。无论你是一口气看完,或是反覆重读,本书都将让你对自己独特的阅读生活充满感激。」──莎拉.麦肯钖(Sarah Mackenzie),《朗读家庭》(The Read-Aloud Family)作者、主持播客节目《朗读的复兴》(Read-Aloud Revival)

  「书本使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也让我们变得更好。安妮.博吉尔精彩的散文集《读瘾者的告解》是爱书人的人生旅程,将使我们再次爱上书本。」──珍.蒙特(Jane Mount),「理想书架」创办人、《恋书癖:给爱书人的插画杂记》(Bibliophile: An Illustrated Miscellany for People Who Love Books)作者
 
书籍简介:未曾抵达的远方——一个“非典型”阅读者的自我救赎 书名:未曾抵达的远方:一个“非典型”阅读者的自我救赎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名,或留空] 书籍定位: 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高效阅读的指南,也不是一本书单推荐集。它是一份坦诚的、略带自嘲的内心剖白,记录了一个深陷“阅读拖延症”泥潭,却又无法割舍对知识和故事渴望的现代人的精神画像。它探讨的不是阅读的“量”,而是阅读过程中的“质”与“心境”,以及如何与自己内心那个永不满足却又时常瘫痪的“读书人”和解。 --- 引言:书堆里的幽灵 你是否也曾站在那座由精装本和平装书构筑而成的“文学高塔”下,感到一阵莫名的眩晕?我们深知每一本书的重量,不仅仅是纸张与油墨的堆砌,更是无数个智慧的结晶、情感的凝练。然而,对于“未曾抵达的远方”的作者来说,这些知识的殿堂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屏障。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书房观察者”。他不是不爱书,恰恰相反,他的爱近乎一种病态的迷恋——对“拥有”的迷恋远大于对“阅读”的实践。书架上的新书像雪崩一样堆积,它们散发着油墨的香气,承诺着未知的世界。但当真正需要翻开第一页时,那种宏大叙事带来的压力,那种“一旦开始就必须完成”的执念,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读者牢牢按在沙发上,动弹不得。 第一部:囤积的艺术与阅读的悖论 在现代社会,“囤积”不再特指物质的积累,它已延伸至精神领域。“知识囤积症”是本书探讨的核心困境之一。我们购买书籍,购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补偿。书架上的书,代表着“我本可以成为一个读过《追忆似水年华》的人”,“我本可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这种预期的自我提升,满足了我们对理想自我的向往,却也构成了通往现实阅读的最厚障碍。 我们深入剖析了以下现象: 1. “仪式感”的陷阱: 为了阅读一本“大部头”,需要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一个清净的雨夜、一个悠长的假期、一种特定的心情。结果是,那个“完美时机”从未到来,书本在封尘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四季。 2. 导读与摘要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更愿意花时间去看一部关于名著的解析视频,而不是直接阅读原著?这是一种对“速食知识”的依赖,也是对冗长文本的恐惧。本书探讨了这种“二手阅读”如何侵蚀了我们建立个人理解体系的能力。 3. 完美主义的扼杀: 许多人,包括作者本人,都有一个潜在的信念:阅读必须是专注、深入、全盘吸收的。一旦被打断,或者发现自己未能完全理解某个概念,便倾向于放弃整本书,而非容忍阅读过程中的“瑕疵”与“跳跃”。 第二部:时间的迷宫与阅读的内疚 “没给期限,一本书也看不完”——这句话精准地击中了许多人的痛点。没有外部的强制力,我们便失去了启动的动力。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探讨阅读时间管理中的心理学误区。我们习惯于用效率的尺子来衡量一切,包括精神享受。阅读,作为一种反功利主义的行为,反而被我们套上了功利主义的枷锁。 作者详细记录了他与“时间”的抗争: “时间黑洞”的对比: 对比刷社交媒体或看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满足感,阅读需要延迟满足。作者坦诚,他清楚地知道阅读的长期价值,却总在短时愉悦的诱惑下屈服。 “阅读债务”的累积: 越是拖延,积压的书籍就越多,内心的“阅读内疚感”就越深。这种内疚感最终形成一种负面循环——因为内疚,所以更不想打开书,害怕面对自己“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阅读中断”的重负: 终于,在某个契机下,一本被搁置已久的书被重新拿起。但读到一半,生活再次介入。重新连接已中断的情感和逻辑线索,比从头开始还要困难。 第三部:重塑关系——与书本的和解之旅 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作者试图“自救”的尝试。他开始质疑,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遵循传统阅读的教条?我们是否可以将阅读视为一种更轻松、更人性化的互动,而非一场艰苦的“知识征服战”? “有本书买来十年才翻开”的经历,促使作者反思:阅读的价值,是否只存在于“读完”的那一刻?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打破僵化阅读习惯的“非正统”方法: 1. “浅尝辄止”的艺术: 允许自己只阅读最感兴趣的章节,允许自己跳过晦涩难懂的段落,甚至允许自己只读目录和结语。重点在于捕捉“火花”,而非“全貌”。 2. “多线并行”的策略: 放弃“一本书主义”。允许同时进行五到六本书的阅读,每本书在不同心境下提供不同的养分。小说家、历史书、诗集,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3. 拥抱“未完成”的常态: 接受自己永远无法读完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著作。真正的阅读乐趣在于过程中的发现,而非终点线的勋章。生命有限,书籍无限,接受这种不平衡,反而能减轻负担。 4. “对话”而非“吸收”: 将阅读视为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问、质疑、甚至争吵,都是有效阅读的一部分。 结语:通往远方的无数条小径 《未曾抵达的远方》最终指向一个乐观的结论: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充实我们的书架。对于那些被阅读的压力所困扰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同路人的一声叹息,也是一份温柔的鼓励。 它告诉读者,你不是一个失败的读者,你只是一个以自己的节奏探索知识海洋的“非典型航海家”。那些未曾抵达的远方,也许并不需要通过征服来抵达,只需要偶尔驻足,在岸边聆听海浪的声音,便已足够。 这本书适合谁读? 拥有大量未读清单,却感到无从下手的“囤积症”患者。 认为阅读是一种“任务”而非享受的人。 想要摆脱阅读焦虑,寻求更轻松、更真实阅读状态的探索者。 翻开这本书,你将发现:真正的阅读自由,是允许自己不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妮.博吉尔(Anne Bogel)


  提到自己的写作和人生观,安妮引述了美国诗人爱蜜莉.狄更森(Emily Dickinson)的句子:「我居住于无限可能。」她擅长用崭新的观点来探讨旧的想法,并呈现给读者,让他们也有全新的体验。

  2011年,安妮创立了她的部落格「现代版达西太太」(Modern Mrs Darcy)。这个部落格并不属于任何既有的分类(虽然她很乐意被描述为「给书呆子的生活风格部落格」),然而,却很快的吸引了许多聪明、有想法的追随者,他们都喜欢安妮用崭新角度探讨旧思想的风格。

  安妮的读者都喜爱阅读。虽然「现代版达西太太」的主题不完全是书籍,安妮却时常书写有关书本和阅读的内容,因此她的书单是非常热门的文章之一。在读者、作者和出版商心目中,她也是引领潮流的人。2016年,她主持播客节目《下一本该读什么?》(What Should I Read Next?),这个热门节目致力于媒合读者与好书、阅读治疗,以及所有和书籍本身与阅读相关的事。

  安妮和丈夫与4个小孩,目前住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利市。

译者简介

谢慈


  台大外文系毕业,台大翻译所在学,热爱文学与翻译。
  欢迎来信指教:r03147001@ntu.edu.tw
 

图书目录

国外盛赞
推荐序一 我们找书,书也找我们/郑俊德
推荐序二 没有人打开礼物,不是心怀希望/苏琳达
前 言 「书那么多,该看哪一本?」

1. 「什么?你没看过这些文学名着!」(我也是耶)
2. 书会「自己找上你」
3. 人都需要一本「让我落泪」的书
4. 与书为邻,于是习惯读点什么
5. 你几岁遇上第一本欲罢不能的书?
6. 一个让朋友羡慕(嫉妒)的小小书柜,你有吗?
7. 出发吧!为了让书里的情景成真
8. 爱书之人的最佳装潢法则
9. 建议书单?我没有耶
10. 书虫的烦恼是一种快乐
11. 现在的我是过去诸多阅读的总和
12. 相较于时间,我更需要期限
13. 深刻的「片尾彩蛋」──致谢
14. 阅读的成长,成长的阅读
15. 逛书店──不是网路上的
16. 找到失散多年的阅读双胞胎
17. 每一次重读,都是初次阅读
18. 爱书人的爱书方式都很有理
19. 年、月、日……为阅读留点纪录
20. 阅读者的灵魂之窗──书柜
21. 不只是单纯阅读,而且是……

致谢

 

图书序言



  「书那么多,该看哪一本?」
  「你能推荐一本好书吗?」

  正因为我是作家──众所公认的书虫──对书本充满热情,所以人们总会这么问我。我谈论书籍时,就彷彿那是我的职业一样,而以某种角度来说或许也没错,毕竟我每天都会推荐书本。

  每当读者告诉我,他们想找些好书来读,这听起来都不是太复杂的问题,也不是很过分的要求。我可以想像他们所为何来,毕竟我也曾经历过这些。或许他们才刚看完一系列平庸的书,也可能好一阵子没读任何东西了;或许他们陷入选书的泥淖,失去了为自己挑本好书的信心……他们没有心情做选择,只想得到万无一失的答覆──一本他们肯定会喜欢的书。

  然而,没有任何图书馆或书店有名为「好书专区」的书架,即使有,对于好书的定义大概也和我们要谈的不同。那些书架上或许会有看起来很厉害的精装书,包含了上百本西洋文学的经典,例如柏拉图(Plato)、西赛罗(Cicero)、但丁(Dante)等名家着作。这类的世界名着很容易找到,却不是我们寻找好书时的目标;我们想要找的书,是能让我们想起阅读初衷的书,内容精彩,就像是特别为我们个人所写的。这些书带给我们崭新的思考和观点,以及意想不到的感受,一旦开始阅读,就舍不得放下,亦舍不得和其中的角色道别。直至阅毕阖上的那一刻,我们会感到满足与感恩,想着:「真是本好书啊。」

  假如在余生之中都能够只阅读好书,我自然会感到快乐。但要找到好书──无论是帮自己或其他读者──并没有那么容易。对不同的人来说,「好书」的意义不尽相同。当我们谈论阅读时,通常都聚焦于书籍本身,但以阅读的体验来说,读者的积极参与也很重要。

  在为你找到一本好书前,我必须先知道一些事:在文字的世界,你想要追寻什么?什么样的主题会激起你的共鸣?你希望透过文字,拜访哪些地方?你想在书本中认识什么样的人物角色?你曾希望哪个故事永远不要结束吗?你上次用力摔书是什么时候?

  如果不知道你对「好书」的定义,或你是什么样的读者,那么乍看简单的找书任务,其实非常困难。若想为你找一本好书,我不仅得足够了解众多书本,更必须对你有所认识。

  书本只是印在白纸上的文字,我们可以放在书架上、用碎纸机绞碎,或是运送到世界各地。书本是我们可以买卖的商品,有些甚至价值不斐,有些则会被装箱放在地下室里慢慢发霉。尽管我们会借书也会丢弃书,但狂热的书虫都知道,书本绝不局限于物质世界,纸页上的文字可以将生命赋予至书中的世界。每每想到自己书架上任何一层的藏书里,蕴藏着多少角色、故事和想法,总是让我惊叹不已。

  对于读者来说,我们买卖或借阅的书籍都不只是物品而已,而是向我们招手的机会和可能性。当我们阅读时,会和书本建立(也可能无法建立)非常私密的个人连结。有时候,这样的私密性甚是恼人,增加了为特定读者找到专属好书的困难性;有时候,挑选要读的书就像进行一场辩论,尤其在你立于书店的走道上,或是审视图书馆的书架,又或者打量着床头柜上逐渐加高的书堆时,但你只不过是想要找到一本好书,让你可以在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后,一边阖上书一边心想:「这本书太棒了。」

  我们想要的只是一本好书,但阅读是很个人的体验。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都没办法知道一本书对我们会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只能放手一试:有时会选到不对的书,这是阅读的风险;有时会读完一系列平庸的书,发觉自己彷彿陷入泥淖;有时会读到一本很棒的书,可惜时机不对──纵使是同一本书,仍会对每个人带来不同意义,身处不同的生命阶段亦会如此。

  阅读的体验很个人,有时也很棘手。(和一般的商品不太一样,对吧?)我们是阅读者,因此书本在我们的人生和生命故事中都至关紧要。对我们来说,阅读不只是兴趣或打发时间,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我们了解与书本相关的种种喜怒哀乐:在出发度假前,等不到图书馆预约借书的心痛;在正式出版日的前三天,就在附近独立书店发现露易丝.佩妮(Louise Penny,加拿大侦探小说作家)新书的激动;花了好几个小时享受一本书后,却发现结局很糟糕的痛苦;以及在对的时间恰巧遇到对的书,所带来的喜悦。

  阅读并没有举世皆然的标准,于是阅读者会面对各种难题,却也体验到无尽的快乐。在本书里,我们将探索阅读的个人性,包含:什么形塑了阅读者、我们为书本带来了什么,也会发掘如何阅读、如何挑选好书,以及读了没那么好的书会有什么结果,并探讨为什么有些书能引起如此强烈的连结,一窥其他人的阅读体验。我们将享受其中的每一分钟,因为这是我们的本性使然──能够和阅读的同好共处,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推荐序

我们找书,书也找我们

知名粉专「阅读人」主编/郑俊德


  我是阅读人,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广阅读,甚至将阅读作为我的工作正职。

  也因为慢慢累积出百万社群的声量,认识的人与网友也渐渐多了,常常遇到网友写信问我书单,希望我能提供一些解惑良方,来解决他们当下的问题与困扰。

  这些问题五花八门,从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生涯规画,甚至到电磁学、经济学这些我完全不擅长的专业领域。

  一开始我还真的很用心帮忙找些书单,生怕辜负了「阅读人」这个名号,待终于花上些时间找到几本书名寄了过去,却收到谢谢后就没了回音,我心想是我给错书单了吗?还是这是现代人冷漠的正常反应?

  这样的疑惑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直到后来我在某本已经忘记书名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印象中这段话的含意是这样的:

  「这世界其实最不缺建议,最缺的是明知道答案,却还希望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事实上,我们要寻求的不是答案而是认同,别人给越多建议,我们反而觉得厌烦,因为我们只希望在当下有人愿意倾听,或是猜到我们心底的声音。」

  我们在阅读中找自己,找的不是绝对的答案,而是我们认同的答案。

  我用这样的思维,重新回顾我过去似乎会错意的好心,决定换个建议的方式:我会问他住哪里,再把离他家最近的图书馆找给他,请他走一遭,花一个下午就行,然后,往自己心有灵犀的书柜走去,随意翻翻不用细读,把书当作算命般的签筒,接着有些答案会自然浮现,你想要的书会主动出现。

  起初网友笑了,他说这样好像把图书馆当庙宇,之后有些网友尝试完,写信告诉我他们后来哭了,因为他们真的得到了安慰,也找到了书。

  所以,当我收到《读瘾者的告解》这本书的推荐邀请,翻开内文,我很快的就被书中的其中一段章节所吸引,因为刚好就提到了书会「找上我们」。

  作者分享了自己逛图书馆或是书店时,不会特别规画要读什么,也没有特定的阅读顺序,然后总是在对的时间点,读到对的书,神奇的事往往这样发生着。

  是巧合还是命运?其实我不太相信吸引力法则,因为《祕密》(The Secret)这本书里头的吸引力论点实在太玄妙;但是对于书本主动找到我们这件事,我却深信不疑,因为我自己试了又试,几乎每次都灵,我们与书本的相遇似乎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在我不快乐的时候,我遇到了另一个更不快乐的作者,反而借由他的书中故事得到安慰;在我有点懈怠的时候,从另一个有限生命的励志作家文笔中,激起对时间的珍惜;当我似乎对未来有点茫然时,刚好就有些书中的话语鼓励我坚持下去。

  现在的你,拿起了这本书,读了我这篇推荐序,或许也是冥冥之中,刚好这本书有些话要告诉你。

  如果此刻的你,有些问题想问,却又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答案,我会鼓励你打开手机的地图应用程式,找找附近的书店或是图书馆,我想对的书就跟对的人一样,总会主动找上你,就像是这本书一样。

没有人打开礼物,不是心怀希望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达读读书写写字」粉专版主/苏琳达


  「我热爱阅读,更深知书本形塑我们的意涵,无论是现在的我们抑或过去的。之于阅读者,变老最棒的事,就是我们不会失去曾经的阅读经验──有时我们会深切的怀念过去的样子,有时则觉得过往有些不忍卒睹,但一切都不曾消逝,仍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为美国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尔,拥有4个孩子的她,2011年创立了自己的部落格:「现代版达西太太」。特别的是,有别于其他争奇斗艳的部落客,她简单真诚的透过推荐书籍,吸引了许多热爱文字的书虫们。2016年,她更主持热门播客节目《下一本该读什么?》,进一步用阅读串起读者的生活。

  诚实的说,这是一本会令人看了大喊过瘾的好书,因为作者毫无保留的写下书虫的生活点滴,例如:我们可以废寝忘食的看完一本书、永远有看不完的书单、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快要爆炸的书柜、常常无法在期限内看完书,或是渴望在书店里工作。因此,每个阅读当下,都会让人不禁直唿: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

  很庆幸自己是个爱书人,尽管人生只有一次,我却能触摸1,000个别人的故事,陪着他们笑与泪。换言之,阅读写作就像不着痕迹的魔法师,轻轻缓缓的翻转我那原本平凡无奇的生命,让它酝酿出温婉的花朵。

  28岁,那场痛彻心扉的失恋,促使我一个人展开环岛旅行。谢谢当时台东热情的民宿老板娘,悄悄放了《公主向前走》(The Princess Who Believed in Fairy Tales)在我床头,使我明白王子不代表幸福,任何爱情都无法牺牲自己,我才是生命的主人。同时,我也把这段经历写下,参加张曼娟老师「时间的旅人」的征文比赛,很幸运的得了佳作。

  32岁,那场措手不及的意外,使得我左手开放粉碎性骨折,心怀恐惧的躺在床上整整三个月,更复健将近一年才让自己恢复正常生活。不过,这场看似灾难的经历,其实是一切恩典的开始,让我又能静下心看书,开始重拾文笔,参与教会文字服事。

  今年2月,为了记录自己看书的心得,我创立「Linda Estoy En La Luna琳达读读书写写字」这个粉专,意外获得许多粉丝喜爱,认识许多爱书人、书店老板及出版社,并和好友一起创立公众号写文,拥有自己的专栏网页,也因此有这机缘,与每个正在看书的你,一起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人生无常,走着走着,不知道接下来会如何。但是,我明白无论高山低谷,或哭或笑,阅读写作总是伴随着我的每个生活点滴。我一点也不孤单,因为如同爱人的它,让我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爱、去珍惜每个人,不再是个关在象牙塔中自怜自艾的女孩。

  世界有各种不同的模样及角度,每个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当下我们或许不能明白每个经历,上天究竟要教导我们什么功课?不过,我会开始选择相信:人生终究是一份礼物,抱怨无济于事,要满怀希望的打开它,唯有你毫无畏惧的往前,继续读着写着,才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最后,祝福每个阅读这本书的你,从现在起,展开一场属于自己的华丽冒险吧!
 

图书试读

书会「自己找上你」
 
莎拉.爱迪生.艾伦(Sarah Addison Allen,美国畅销书作家)的处女作《花园魔咒》(Garden Spells)精彩动人,描述一位女性觉得自己有义务,送奇怪小礼物给邻居和朋友,礼物包括草莓塔、5分钱(按:100美分等于1美元,1美元约等于新台币31元)、大了3个尺码的丝绸衬衫等等。每个礼物都带着一点魔法,因为赠与者在送礼物时从不知道礼物本身的目的为何。
 
然而,礼物对每个受赠者来说却都至关紧要──草莓塔能招待突然到访的客人,5分钱可以打紧急电话,去店里更换衬衫的时候,也可能发生改变一生的事──每个礼物在赠送时看起来都很奇怪,简直毫无道理,结果却总是收受者最需要的事物,在对的时间带来对的帮助。(艾伦的书通常都带着魔法。在《糖果女王》〔The Sugar Queen〕中,一位女士拥有一项特殊能力──她当下所需要的书,往往会神奇的出现在她的床头柜、书桌,或手提包里。透过书的内容,她总是知道书本出现的原因,这点和草莓塔不太一样。)
 
我很幸运收过这样神奇的礼物,不过不是甜点、硬币或衣服,而是在意料之外收到的完美礼物:书本──而且不是随便的书,是我当下最需要的书。
 
我选择书的标准,通常是灵机一动,或是参考朋友的推荐、出版日期,以及图书馆的到期日。我不会仔细规画下一本书要看什么,也不会排定阅读顺序;我或许会走进一间书店,在店员兴高采烈的推荐之下,带走下一本要读的书,即使我一个小时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可能有本书在一个星期内被3个毫不相关的人推荐过,我就会接受命运,决定阅读该部作品;或许我的孩子坚持我应该看哪本书,抑或为了其他我自己也说不上来的原因,使我终于决定从自家书柜里头,抽出某本还没翻过的平装书。
 
对于阅读,我从不曾仔细规画,但神奇的是,我常在对的时间读到对的书。有时我觉得自己非读某本书不可,有时则是别人觉得一定要向我推荐某本书,无论何种状况,我当下总是不知道原因,「事后」却发觉这本书对我非常重要──没错,不是开始阅读之前,而是看完以后。或许我选择的瞬间看似随机,但阅读了一半以后,我就领悟:我现在正是需要这本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深夜里,和一位同样热爱书籍却又饱受“读书困扰”的朋友,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畅谈。作者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甚至有些夸张的幽默感,描绘了我们这些“读瘾患者”的生活状态。我最能引起共鸣的是他对“购买欲”与“阅读力”之间巨大鸿沟的刻画。每次走进书店,我总会化身为一个贪婪的孩子,恨不得将所有陈列的书籍都抱回家。然而,回到家后,面对那堆积如山的“待读书目”,我却又常常陷入深深的无力感。我曾无数次立下宏伟的阅读计划,但最终都淹没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之中。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速成”的阅读秘籍,也没有给我什么“克服拖延症”的励志鸡汤,它只是用一种温和、理解的姿态,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并不是少数派。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书籍的关系,不再将“未读”视为一种罪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阅读的常态,一种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明白了,有时候,仅仅是拥有这些书籍,能够带给我的思考和想象,就已经足够了。

评分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压抑已久的宝箱,里面装满了无数未竟的文学梦想和令人心碎的读书“罪证”。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孤独的、在浩瀚书海中挣扎的异类,结果一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被堆积如山的藏书压得喘不过气,被“读不完”的焦虑日夜折磨。作者那种近乎自嘲的坦诚,将我们这些“读瘾患者”内心的尴尬、羞愧,甚至是些许的“小确幸”(比如,拥有这么多书本身就是一种小小的快乐)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购买欲”远超“阅读力”的段落时,我简直想拍案而起,高呼“知己啊!”。书里没有空洞的大道理,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同病相怜的理解和共情。它就像一个深夜里,你找到一个同样失眠的朋友,你们一起分享那些关于书的爱恨情仇,那些曾经立下的宏伟阅读计划,那些最终被现实击碎的诺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的“读书病”并非绝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甚至带着点浪漫色彩的现代人通病。它让我释然,也让我对那些“未读”的书籍,有了新的审视。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笑出声,又在某个瞬间黯然神伤的书。作者毫不避讳地暴露了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光鲜外壳下,那颗被书山书海压得喘不过气的内心。我尤其喜欢他描述自己每次走进书店,那种“我全都要”的狂热,以及回家后,那些新购的书籍,像一只只沉默的羔羊,在书架上静静地等待着,而它们的“主人”却又开始被另一本新书吸引。这种“消费型阅读”的困境,被他描写得既滑稽又真实。书里那些关于“买了十年才翻开”的书籍,简直是我生活写照的翻版。我还记得我曾经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套经典著作,信誓旦旦地说要一个月读完,结果呢?它们至今仍然静静地躺在书架的最里面,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见证着我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嘲笑着我如今的无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阅读习惯中的荒诞之处,也让我开始反思,那些囤积的书籍,究竟是为了阅读,还是为了满足一种“拥有”的虚荣?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们这些“读瘾患者”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不再仅仅是沉浸在阅读的快感中,而是开始思考阅读的本质和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终于找到了组织。那种长期以来,因为“书看得太少”而产生的隐秘的羞耻感,似乎在一瞬间被瓦解了。作者以一种近乎“坦白从宽”的方式,将我们这些“读瘾患者”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描述的那些“购书如流水,阅读如蜗牛”的真实写照,简直就是我生活的缩影。我常常在书店里,因为看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而欣喜若狂,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幻想着自己能立刻沉浸在书中的世界。然而,回到家后,这份热情却往往被现实的琐事所消磨,那本新书最终还是加入了书架上那些默默无闻的“收藏品”大军。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生活气息,他并没有试图去“治愈”我们这些“病友”,而是选择与我们一起,在阅读的“痛苦”与“快乐”中,寻找一丝慰藉。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爱书,并不一定要把每一本书都读完。有时候,仅仅是拥有它们,或者偶尔翻阅一下,也能带来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它解放了我对“阅读”的僵化认知,让我重新审视了书籍与我之间的关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像是一剂解药,又像是一剂让人清醒的苦药。作为一名长期的“读瘾患者”,我常常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书架上摆满了从未读过的经典,那些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书虫”身份,在面对那些堆积如山的“待读书目”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作者用一种极其幽默自嘲的笔触,剖析了我们这个时代“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普遍现象。他没有批判,没有说教,只是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弱点”一一揭示。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描述自己曾经因为一本书的“未读”而产生的负罪感,那种感觉,我太熟悉了!仿佛每一本未读的书,都在无声地指责着我的懒惰和无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读书任务”压得喘不过气的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轻松、更加自我接纳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不完美的阅读状态,去享受购买书籍的乐趣,同时也提醒我们,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滋养心灵,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