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

一个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出版
  • 独立出版
  • 微型出版
  • 个人出版
  • 创业
  • 写作
  • 营销
  • 自我出版
  • 内容创作
  • 知识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游走在问号与惊叹号之间
一个人才能实现的事

  「一个人最远可以走到什么地方/箭步如飞到踽踽独行//写一个人大丈夫的书件/脑海浮出一只手臂/桨一般地划行在海水表层/海是如此不可预测/寂静的浪盖过头顶/侧着脸,吸吐空气/好像什么地方都没有抵达/只是不断折返自己的心」——何景窗(书法家,本书书名题字)

  「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要挑战出版的这些人就像圆规一样,一只脚立于稳固不变的中心位置,另一只脚会指向什么地方、画出什么样的圆?」——西山雅子(自由编辑人,本书作者)

  终身僱用神话破灭,劳动法规愈见紧缩,星期一的蓝色是最忧郁的颜色……

  本书从出版不景气的现状切入,捕捉了因应不振而出现的新兴商业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做出版与小型书业。编着者将焦点放在做书的人,也就是一个人的出版社,以访谈形式呈现了十个微小规模的出版社,以生命史的角度探问这些人与书籍制作的渊源与成为现在这个状态的动机,为什么会舍弃组织的便利,而选择以一个人的单位来做出版,他们遇到的困难、看到的风景又有什么不同,一个人是否真的「大丈夫」?

  本书也从宏观的角度探看出版的未来,围绕着小型书业的最新型态,包括一人经销商、小镇书店等以个人主体出发的出版行动,这些在广大业界中随机发生的小小风暴,是否能够为疲软的出版业界重新创造出一个能延续至永久的正向循环呢?

  这是一本为读者打气的书,从中可看到一个人做出版的多元姿态,也让人重新思考「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复杂算式。

本书特色

  ▍十个微型出版的故事,重新思考工作X生活的难解算式
  ▍专访诗人谷川俊太郎,谈诗与出版迎向新时代的转变
  ▍收录宇田智子、石桥毅史、内沼晋太郎等出版人专文

各界推荐

  专文推荐/陈夏民(逗点文创结社总编辑)
  推荐/李惠贞(独角兽计画发起人)
  /张维中(旅日作家)

  「路边的杂草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想传达什么,但它光是在那里,就很美了不是吗?只要人愿意去看、有感受的能力。我认为书也应该像这样。」——谷川俊太郎(诗人)

  「有些事情一个人才做得到,两个人就做不到。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而且我也在周围的帮助下,实现了许多一个人应该做不到的事。大家都是一人出版社或二人旧书店,却都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事一样担心、着想。」——宇田智子(沖绳URARA二手书店)

  「每一本做出来的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被草率地分配,而最了解这一点的,就只有做书的人自己。」——石桥毅史(自由工作者,着有《书店不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西山雅子(Nisiyama Masako)


  一九七○年生,兵库县人。一九九七年进入艺术文化杂志《Prints21》(プリンツ21)编辑部,主要负责个别美术家的活动专题报导。二○○二年进入FROEBEL馆(フレーベル馆)编辑部,二○一四年独立成为自由工作者,从事绘本企划、编辑、书评投稿等活动。目前正在筹备关于装帧设计师的工作书。

译者简介

王华懋


  专职译者,译有数十本译作。近期译作有《今晚,敬所有的酒吧》、《便利店人间》、《无花果与月》、《战场上的厨师》、《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破门》、《一路》、《海盗女王》等。译稿赐教:huamao.w@gmail.com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
一个人,但不孤单 陈夏民(逗点文创结社总编辑)

序言

第一章 一个人才能够实现的事
小书房‧安永则子
在等身大的范围内,自在地兼顾工作及育儿

土曜社‧丰田刚
一个人做出版,会是愉快的生活提案吗?

里山社‧清田麻衣子
在稍微偏离「幸福」的地方,打造专属自己的场所

港之人‧上野勇治
编辑凝聚灵魂之声、绽放光芒的书

特别採访 诗人 谷川俊太郎
诗与出版,都与时代互相激盪,进而发展出新的形态

第二章 开拓地方的可能性
三岛社‧三岛邦弘
「出版」就是「持续」,为了下一代,现在能做的是什么?

赤赤舍‧姬野希美
邂逅撼动生命的摄影师,    一连串悸动的轨迹

Saudade Books‧浅野卓夫
放浪于「有书的世界」与「无书的世界」的夹缝之间

column
1 宇田智子(市场的旧书店URARA)    沖绳的小出版社
2 田村实(田村堂)    奇迹的出版社Tara Books(印度)

第三章 贯彻心目中的「有趣」
有梦舍‧谷川惠
支持着家人的这些那些,都成就了今天

mille books‧藤原康二
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传递喜爱事物的本质

taba books‧宫川真纪
放手去做,自己搞定,世界从此拓展开来

column
出版社以外的人
访谈:Tom’s Box 土井章史先生

书籍品牌特出的书店及画廊
EAST
EHONYARUSUBANBANSURUKAISHA 荒木健太/彩虹绘本屋 石井彩
书肆骰子 Saito Hideyuki/café+gallery芝生 游佐一弥
WEST
ondo 池田敦
nowaki 筒井大介/iTohen 鲹坂兼充

第四章 串连起新的关系
岛田润一郎(夏叶社)
小镇书店与一人出版社

石桥毅史(文字工作者)
就你一个人,要把那本书送到谁的手中?

内沼晋太郎(选书师)
关于「小书铺」

结语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序

一个人,但不孤单
陈夏民(逗点文创结社总编辑)


  世界上,可能很少有一个职业,像独立出版那么孤单。

  每天张开眼睛,或许便思考着接下来的工作流程,刷完牙、吃早餐的时候,或许就开始看稿子,同时思考网路行销如何进行。进办公室之后,也就一个人开始校稿、写文案,或是安排出版的行政工作。偶尔,会与作者或其他伙伴碰面聚会,但欢快的时间其实有一半以上,全部拿来谈工作或是未来的出版计画。

  好像中邪一般,整个脑袋里面全部都是书。

  但卖书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先不管独立书店关了几家,又或是大型连锁、网路书店得开始销售其他商品才能获利,每一本书多半只能销售一次,而透过经销制度发书出去,一本书扣除成本之后,出版人可能买不到一个台币八十元的排骨便当。或许有人说薄利多销,但当大出版社的首刷量可能也到了一两千本,那小出版社的书又要印几本?每一批的书,又要在多少时间之内,才能够全数变现?

  没错,钱关难过。于是,很多独立出版人都开始兼差,有人当外编,有人接案,有人写文章,有人当讲师,甚至有人当起酒商,以进口红酒销售的利润来出书。我身边从事独立出版的朋友们,年龄大概在二十多到四十多,每次见面都在交换健康资讯或是赚钱的鬼点子,每个人的表情偶尔都飘散着一股疲惫,但真问他们后不后悔,或许他们还得想上一段时间,然后笑着说:有一点耶,但还好。

  自己选择的,所以还好。

  一人出版社的刘霁,曾说独立出版是一种生活态度,出版社网站上写着「一个人阅读,一个人思考」。独立出版人透过执行种种业务,表面上是三头六臂忙个不停,但或许也从中理解自己与他者相遇的理由,并透过穿越种种思考过程而终于付梓印成的书籍,一本又一本,缓慢而坚定地来定位生存的角落。

  当初,我在书林出版上班,曾经觉得一辈子就待在那里,似乎也不错。然而,似乎总有些命运的玩笑拉扯,我因为同学金喵而和刘霁认识,听闻他完全没有出版经验,却打算开出版社。这么奇妙的人,我当然要见上一面。或许就因为那一面,我们结了夸张的缘分,不仅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影迷》的条码,阴错阳差变成了我当时所编辑的《生命殿堂:罗塞蒂的十四行诗集》,他赶紧印制条码贴纸更正,我们为此大笑许久;之后,我甚至也受了影响,决定自己开出版社。

  和刘霁不同,我开逗点文创结社的原因,是因为对出版的所有过程感到好奇,想尽自己的力量去理解一本书的构成与销售。从以前到现在,我都不曾坚定地要成为只有一个人的出版社,我甚至怀抱着狂想,希望自己把逗点变成一个大型出版集团。真的是作梦啦。我曾有过员工,逗点曾是最高三人规模的出版社,但伙伴们因为各自因素离去后,我也彷彿大梦初醒,花了一两年时间,吃了点苦头,才终于习惯一个人做事。

  一个人,的确挺好,虽然寂寥,无法举行办公室团购,但每一天张开眼睛,都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走的感觉,实在很好。我一直相信,迷惘的时候,书会带着你走。对出版人而言,建立在每一本书上的种种工作流程,其实都是一次次的试炼与指引。你总能够在一本书里面找到自己的心魔,花费心神与之搏斗后,如果成功,你便觉得稍微接近了理想中的自己一点。但往往,在成功之前,或是你以为已经成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连串更加严苛的试炼。可能是错位的条码得贴贴纸,可能是因为内容出错而必须把整批书从市面上拉回来全数销毁,更可能是误判了金钱流,以致必须向银行或是朋友开口借钱週转。

  你会憎恶自己当初的选择,但你清楚没有回头的道路,除非选择让出版社倒闭。但多数人不会这样做,因为每一本书都是出版人意志的分身——每一个人往往都是有话想对世界说,才会想写东西,或是做出版——我们总希望当肉体消灭之后,那些想对世界诉说的话语,都能随着书本这样的载体,像是一只瓶中信,漂流到某个璀璨或是荒芜或是满布资讯垃圾的地点,留待有缘人得之。

  其实,阅读《一个人大丈夫》的过程,就像是打开信箱之后,收到许多陌生却知心的好友的来信。每读过一间独立出版社的故事,总能在里头找到足以共鸣许久的熟悉的场景,可能是某些明知不太聪明却硬是干了的决定,或是某些其实不太圆滑的坚持,那些在我身上都找得到的「缺点」,却都在海洋另一头的日本,在那些同样从事独立出版的人身上,宝石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个人大丈夫》不是仅写给出版同业阅读的书,也是一本足以抚慰创作者与爱书人心灵的礼物,在这本书中,形形色色的出版人现身说法,以平实的语气诉说着敝帚自珍的故事。如果你也执着于理想,正为了某些无谓的坚持或生活的磨难而吃尽苦头,你总能在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一个得以安坐的位子,理解你和他们一样都是一个人,但并不孤单。

  顺着凌乱的记忆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不足以为序,只能说是以故事回应故事,除了想在这样一本书里挤上一个空位,好好取暖,同时也希望向日本的同业们,或正为着理想苦恼的你,递出热烫的手心,期待终有一天我们得以交握彼此双手,加油打气。

序言

  「小商贩」──以这样的形态提供给大众的商品及服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这种商业模式,是本着责任,投入深信不疑的志业,与信赖的人们建立起关系,从而成立。同时「小商贩」亦逐渐成为实现自我天职的普遍途径。

  出版业亦不例外。「一人出版社」这个词汇已广受爱书人所认知,个性独具的出版物及出版人的活跃也受到瞩目。

  「小商贩」这样的经营形态,也适用于出版业吗?

  过去也有许多一个人或数人经营的小型出版社,但由于书籍做为商品的特殊性,使得它有着一套异于其他行业的销售制度,造成出版业的「小商贩」形态如今仍有着不易跨越的高门槛。

  然而近年网路、设计以及印刷环境的进步,让踏入这一行的门槛逐渐降低。向来公认最难以小商贩化的书本世界,终于也迎接了这波浪潮。

  出版──publication──顾名思义,扮演了「使公众广为知悉」的角色;但另一方面,任何一本书的诞生,都是始于个人的意志。尽管人人都说出版业处于寒冬,但还是有人想要独力投入书的出版,这些人究竟想要向世人传达什么?想要传达的事物是在什么样的过程中发现?又希望透过出版这份职业来实现什么?

  「一人出版社」如今已是众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它应该就如同其他任何领域的「小商贩」一样,愈是想要独力去做什么,就愈无法单打独斗。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要挑战出版的这些人就像圆规一样,一只脚立于稳固不变的中心位置,另一只脚会指向什么地方、画出什么样的圆?本书除了追踪「一人出版社」各个出版人的活动之外,也想要深入探讨这个议题。

  尝试以「小商贩」的形态把书送至读者的手中,就可以更鲜明地看见每一本书的定位及个性。书与世上的一切事物相关,并可能与任何人发生关联。本书採访的是浸淫书本世界的人,因而必然蕴含了许多启发,能提供想要思考未来生活形态、工作方式、人与书关系的读者参考。

  愿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描绘出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圆。

图书试读

在等身大的范围内
自在地兼顾工作及育儿
小书房‧安永则子
 
曾经任职于民间电视台的安永则子女士,是专跑东京地检特搜部和警视厅的社会记者。过去的她不分昼夜,为工作奉献,但生产及育儿改变了她的人生。「为了与孩子共进晚餐」,安永女士跳下电视台这艘大船,乘上一个人的小舟,独自划向大海。二○一三年创业,隔年出版第一本书《没有蓝色的国度》(青のない国)。书腰上的文案「重要的是什么,我自己决定」,也代表了安永女士为了兼顾工作与育儿而烦恼,最后领悟的启航意志。两个孩子以及自己的事业,都还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请教了她的小小事业以及生活。
 
迷惘的时候,就相信直觉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TBS电视台任职,工作了十七年,绝大部分的期间都在报导局社会部,这是处理社会案件及意外事故的新闻现场。电视新闻经常可以听到「以上是来自警视厅记者俱乐部(译註:记者俱乐部是大型新闻媒体于公家机关等新闻来源机构设立的排他性团体组织。此组织之外的独立记者、自由记者,经常难以在这类地方进行採访工作。)的报导」,驻守记者俱乐部的差事,在报导工作中也特别辛苦,必须不分早晚突袭採访对象,几乎一整天都处在随时准备採访的状态。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到四小时,但当时我才三十岁左右,正值体力充沛的时期,所以把自己操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有时还会站着就这样打起瞌睡来。有一次隐隐觉得「我要昏倒了」,想要坐下来,结果来不及,人已经一头栽到地上,爬起来的时候,满脸都是鲜血(笑)。我是那种会一股脑投入喜欢的工作,不需要休闲嗜好,也不需要假日的人。
 
──安永女士三十四岁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大受感动:「世上居然有这么神奇的生物!」孩子目不暇给的成长变化令她惊奇连连,在育婴假中首次体验的全职主妇生活,让她的手帐填满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各种预定。十个月后,她准备回归职场,列出了家庭支援服务和五名保姆的名字,做好需要时随时可以找到人照顾孩子的万全准备,这才回到从前的单位,恢复记者身分。但是,她这时的心态却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里有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关于您书中“一个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内容详实,且不包含书本具体内容,并用“

评分

”隔开。 --- 拿到这本《一个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时,我本来带着一丝看热闹的心态,想看看这个“一个人”究竟能捣鼓出怎样一番“大丈夫”的事业。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朴素却又异常坚韧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业神话,更多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分享。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其中关于“初心”的阐述,那种在无数次自我怀疑和外界质疑中,依然选择坚持下去的勇气,着实令人动容。书里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样做就能成功”,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微型出版人的工作哲学,更是一种面对人生挑战的姿态。那种“不惧微小,但求精深”的精神,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某个领域坚持的意义。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即使规模不大,也能活得有声有色的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处境,反思自己的方法。它像是一个老友在分享他走过的弯路和积累的智慧,让你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原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各自的小天地里默默耕耘。这种共鸣感,是很多“成功学”书籍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独立出版”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这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或者是体制内出版的补充。但《一个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这是一个可以承载梦想、创造价值,甚至发展成一项严肃事业的领域。作者在书中描绘的“体系化”的运作模式,让我大开眼界。从选题的精准定位,到内容创作的深度打磨,再到发行渠道的多元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策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复利效应”的解读,它解释了如何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逐步积累读者群体和品牌影响力,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这种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考,是很多速成式的“成功学”书籍所缺乏的。它让我看到,微型出版不仅仅是发布作品,更是一种关于“价值传递”和“社区构建”的综合性工程。这本书为那些有志于独立创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指引他们如何在广阔的内容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并扬帆远航。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微型出版”这个概念时,觉得这不就是个人写写东西,然后找个平台随便发发吗?直到读了《一个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浅薄。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出版行业的许多固有认知,尤其是它对“精细化运营”的强调。作者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如何“制作”一本书,而是深入剖析了从内容策划、选题挖掘,到市场定位、目标读者画像,再到营销推广、社群维护的每一个环节。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内容为王”这个老生常谈的议题上,给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操作建议,比如如何让文字更具吸引力,如何找到细分市场的痛点,以及如何通过口碑传播来构建品牌。书中分享的许多小技巧,例如如何巧妙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预热,如何与读者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都让我觉得实用性极强。它并没有教导你去“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鼓励你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这种“匠人精神”的体现,贯穿于整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在阅读时,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对出版事业的敬畏和热爱。它让我明白,即便是一个人的力量,也能通过精密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打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评分

《一个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这本书,就像是我在摸索自己独立创作道路上,收到的一份来自前辈的“行动指南”。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给你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灵活运用的“方法论”框架。书中那些关于“独立思考”和“自我迭代”的论述,让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突破瓶颈,正是因为思维的固化,或者不敢尝试新的可能性。作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巧妙地展示了如何在看似微小的领域,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调整,最终实现质的飞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商业模式”的探讨,它并没有过于宏大的野心,而是聚焦于如何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盈利路径。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读完之后,我不再觉得“一个人”做出版是件孤立无援的事情,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绝佳途径。它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道路上的迷雾,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以及如何一步步去实现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