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本神奇的书:与六位中学生谈閲读,以及少年人的新世界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与六位中学生谈閲读,以及少年人的新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体验
  • 青少年阅读
  • 教育
  • 成长
  • 文学
  • 中学生
  • 读书方法
  • 自我认知
  • 新世界
  • 启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找到那本可以让我们人生产生神奇变化的书。
特别为中学生而写,鼓励少年人追寻新世界的无限可能。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有三个特别焦点。第一,探讨网路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阅读纸本书到底有什么好处;第二,为什么需要寻找一本可以让我们生命层次提高的书,以及可能的方法;第三,整本书以中学阶段的少年为对象,说明如何透过阅读观念与方法的改变,来打破考试教育形成的桎梏,在网路时代开创「英雄出少年」的新世界。

  郝明义在二○○七年出版《越读者》,引起很多回响。在这本书里,郝明义很广泛地探讨了网路时代如何跨越多种媒体、感官、领域的阅读,目标读者涵盖所有对阅读感兴趣的人。

  《越读者》出版后十年之间,郝明义有机会去一些中学校园演讲,也收到许多中学生读者的回馈,因此逐渐开始思考如何有一个版本更聚焦在中学生身上,专门谈中学阶段阅读需要注意的事情。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的前言,以一些拆地雷及发明拆地雷方法的少年故事为开始。郝明义说他认为,「台湾的少年面临一个看来没有地雷那么致命,但是影响十分严重的课题,那就是在中学阶段被考试教育破坏的阅读。如同身体发育在这个阶段最需要丰富而均衡的饮食,少年人的心智也是。但实际我们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不但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是贫瘠的,并且阅读的胃口和习惯都遭到破坏而产生后遗症。」

  在郝明义的分析下,可以看到「标准答案、标准的读书方法、标准的升学路程」如何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狱,对中学阶段的少年产生洗脑的影响。书中有一章「拒绝离开监狱的少年」,谈他目睹一个建中的高材生也深受其害的冲击。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共分三个部份。

  第一部「为什么网路时代还要读书」。从网路时代已经十分便利、有趣、符合时代趋势的多种阅读可能,来对比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读书」,读纸本书,尤其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纸本书。

  郝明义说明了他认为纸本书的阅读为什么相当于一种「黑夜」,并且解释了黑夜可以带给我们的「五加一力」。
 
  第二部「从头培养阅读的胃口」。探讨现阶段中学教育对阅读习惯的破坏性影响。考试如何破坏阅读的胃口,以致于日后产生「闻书色变」的后遗症。所以这个部份集中一些基本的焦点,来谈如何培养阅读的胃口。

  其中,郝明义认为最关键的在于认知阅读的饮食分类,以及阅读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速度。要掌握到阅读需要不同的速度,才方便创造出阅读的时间。
 
  第三部「寻找那本神奇的书」。阅读有种种益处,但是如果没法让一件事情发生的话,那再多的益处也有遗憾。那件事情就是:读到一本神奇的书,让自己的人生在拿起那本书和放下那本书之间,产生根本的改变。要让这件事情发生,有机缘,难以操之在己的地方,但也有自己可以努力练习的地方。

  书的最后,有一篇「结语:少年人的新世界」。网路时代全球都在「英雄出少年」,但是台湾的少年却被拘禁在考试教育所形成的监狱里。这是一连串讲究「标准」过程的魔咒。郝明义谈少年人可以採取两个行动来打破这个魔咒,透过对阅读的重新认知与使用,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认知与提升。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是写给中学阶段少年的书,也是写给他们家长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郝明义(REX HOW)


  1956年出生于韩国。1978年台大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毕业,次年开始进入出版业工作。历任长桥出版社、《2001月刊》、《生产力月刊》、《时报新闻周刊》之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1988年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1996年离任。同年秋,创立大块文化。1997年初接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1999年底离任。2001年创立Net and Books。2010年创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发想的中文妙方产品荣获2013年德国iF 设计大奖的传达设计奖(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现任大块文化、Net and Books,与ChineseCUBES董事长。
着有:《工作DNA》(增订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们说》、《越读者》、《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如果台湾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时刻》。译着:《如何阅读一本书》、《2001太空漫游》。

  个人网站:rexhow.com
  facebook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rexhow.dna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 为什么网路时代还要读书
1 不需要读书的理由之一:每个人都是荷马
2 不需要读书的理由之二:笛卡儿说不清楚的心脏
3 不需要读书的理由之三:COSCUP
4 需要读书的理由:当阅读是一个黑夜
5 黑夜的五加一力
 
第二部 从头培养阅读的胃口
6 两种阅读曲线
7 被破坏的阅读胃口
8 恢复胃口的第一步:知道饮食的分类
9 恢复胃口的第二步:掌握阅读的速度
10 创造阅读的时间
11 怎样阅读一本书
12 怎样算是读懂一本书
13 如何使用实体书店和网路书店
 
第三部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
14 拒绝离开监狱的少年
15 因为失恋而提升的人生:朱邦复的故事
16 因为秉烛夜谈而提升的人生:辜鸿铭的故事
17 因为阅读一本书而提升的人生:甘地的故事
18 怎样寻找那本神奇的书
 
结语:少年人的新世界
附录一:与梦想有关的五十本书
附录二:六类二十八种阅读的猎人
 

图书序言

前言
 
  二○一七年元月,台北上演一部电影《拆弹少年》(Land of Mine)。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担心盟军在丹麦登陆,所以埋了两百多万枚地雷。战后,盟军要德国战俘负责清理这些地雷。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些十来岁的德国少年战俘,如何徒手清理一触即发的地雷,并和督导的丹麦长官之间发生的故事。
 
  同一时间,有一则外电。印度一名十四岁男孩札拉(Harshwardhan Zala),因为设计出一架可以帮助侦察和扫除战场地雷的无人机,所以印度政府跟他签了一个五千万卢比(新台币近两千五百万元)的合约,资助他继续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地雷,随着各种战争的持续,一路扩散成今天涵盖七十余国,总数多达一亿余枚。根据联合国统计,每二十二分钟就有一人死于或伤于地雷,所以札拉的发明很有价值。
 
  地雷这个对人类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课题,因为一个少年而加大解决的可能,让我很受鼓舞。
 
  我一直认为,台湾的少年面临一个看来没有地雷那么致命,但是影响十分严重的课题,那就是在中学阶段被考试教育破坏的阅读。
 
  如同身体发育在这个阶段最需要丰富而均衡的饮食,少年人的心智也是。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不但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是贫瘠的,并且阅读的胃口和习惯都遭到破坏而产生后遗症。
 
  网路时代来临,本来应该是人类前所未有,可以兼顾纸本与数位、文字与多媒体、静态与动态阅读的大好机会,但是在台湾,许多中学生因为父母的疑惧,一方面享受不到网路时代应有的开放学习和阅读乐趣,一方面又被要求只能吞嚥教科书与参考书所代表的纸本书的枯燥与苦涩。
 
  其结果,就是如一位同学曾经告诉我的:
 
  在升学主义的巨浪中载浮载沉的难民,抱着的只有读书这块浮木。但若能踏上陆地,谁也不愿再带着这累赘。
 
  虽然大家都明白在下次大浪来时一样得紧攀它,但没有人会想在唿吸自由空气的时候,触碰那被考试浸得腐朽的木头。(杨贺钧/文华高中)
 
  读书,在考试教育的中学阶段被腐木化,因而太多人闻书色变。
 
  这些影响不只发生在中学阶段,还会持续到大学及其后。有人可能要多年之后才愿意再尝试碰触阅读书籍的机会。有人根本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再也不要听到读书这件事了。
 
  十年前,我写了《越读者》,很广泛地探讨了网路时代的阅读议题。有和中学生相关的,更多其外的。
 
  《越读者》出版之后,我有机会去一些中学校园演讲,也收到许多中学生读者的回馈,因此逐渐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有一个版本更聚焦地只以中学生为对象,专门谈中学阶段阅读需要注意的事情。
 
  二○一六年,我参加的一集电视节目邀请了四所中学学生谈《越读者》,其后,我找了个机会向其中六位同学请教他们的意见,也更确认了想写这本书的念头。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就是我综合多年来注意到和中学生阅读相关的议题,对这六位同学以及所有和我联络过的中学生的回答。
 
  这本书和《越读者》的相同点,都在于探讨网路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阅读这件事。
 
  不同点则在于:
 
  《越读者》的目标读者包含成年人与学生,所有对阅读这个议题感兴趣的人。《寻找那本神奇的书》则只针对中学阶段的学生。因为中学生有值得特别提醒的阅读议题,聚焦在他们身上,可以让这些议题更清楚。
 
  《越读者》涵盖多种媒体、感官、领域的阅读。今天网路和数位阅读的便利,已经不需要特别强调也可以为大家所体会,所以《寻找那本神奇的书》特别聚焦在为什么今天要格外注意纸本书和文字阅读的价值上。
 
  《越读者》探讨的主要是阅读本身许多不同的乐趣和方法,与个人相关的知识架构。《寻找那本神奇的书》则聚焦在中学阶段一些基础的阅读观念和方法,此外,更希望说明阅读与人生,以及与梦想的关联。
 
  书名之所以定为《寻找那本神奇的书》,就是因为相信阅读是提升我们人生层次,发现并实践梦想最方便的一条路,并且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找到一本让自己人生产生神奇变化的书。
 
  全书分三个部份。
 
  第一部「为什么网路时代还要读书」。希望从网路时代已经十分便利、有趣、符合时代趋势的多种阅读可能,来对比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读书」,读纸本书,尤其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纸本书。
 
  第二部「从头培养阅读的胃口」。现阶段中学教育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些破坏性的影响。最根本的,就是考试破坏了阅读的胃口,以至于日后产生「闻书色变」的后遗症。所以这个部份集中在一些基本的焦点,来谈如何培养阅读的胃口。
 
  第三部「寻找那本神奇的书」。阅读有种种益处,但是如果阅读没法让一件事情发生的话,那再多的益处也有遗憾。那件事情就是:读到一本神奇的书,让自己的人生在拿起那本书和放下那本书之间,产生根本的改变。要让这件事情发生,有机缘、有难以操之在己的地方,但也有我们自己可以努力练习的地方。
 
  书的最后,有一篇「结语:少年人的新世界」。谈网路时代全球都在「英雄出少年」,但是台湾的少年却被拘禁在考试教育所形成的监狱里。少年人可以採取两个行动来打破这个魔咒,透过对阅读的重新认知与使用,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认知与提升。
 
  感谢多年来以台中文华高中潘如玲老师为代表的许多学校老师给我的指点与鼓励。感谢谢哲青主持的《青春爱读书》节目。感谢以廖涵语、萧于婷、孙如彤、杨安琪、邓名丰、蔡文豪等为代表的许多同学提供的意见,并愿意和我讨论。
 
  祝大家都能找到那本神奇的书。
 

图书试读

〈黑夜的五加一力〉
 
文字,印刷在纸上,会有一种独特的气场。一张张印好字的纸按照顺序,装订成册,又会形成另一种独特的气场。
 
这个气场的特质,就是前面所列的:抽象、安静、收敛、孤独、整体、线性、静态、阴性。
 
虽然说今天电子书已经很普及,并且有纸本书所没有的便利,但是同样的文字内容,使用纸本书来阅读,尤其如果在一个静夜无人的时刻,就会体会到那种截然不同的气场。
 
体会这种气场,在这种气场里活动,至少会孕育出五种能力。
 
目前我们以考试教育为主的学校里,对学生形同只要求、只逼迫单一种阅读的能力——记忆力。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在真正的阅读气场里孕育出五种能力,那记忆力将是在综合这五种能力之后,自然产生的第六种力量。
 
先有这五种能力,记忆力会自然产生。没有这五种能力,那是在硬挤记忆力,痛苦不堪,效益也不会好。
 
这五种能力,就是理解力、想像力、集中力、倾听的能力、整理的能力。
 
使用纸本书来阅读,最适合培养这五种能力。回过头来说,我们也最适合使用这五种能力来阅读纸本书。
 
培养这五力、使用这五力,可以说是纸本书代表的黑夜的价值。
 
为什么是这五力?
 
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一本书,不同于推特、脸书和电子邮件里传来的文字,是一个作者,透过了相当篇幅(通常至少要好几万)的文字,用他认为适当的方式,想和他期待的读者说一些事情,分享一些事情,并希望说服读者同意或接受。
 
所以这和推特或脸书上短则几十字、长则几千字的内容是不同的。
 
当我们打开了一本书的时候,就是要和作者开始对话了。虽然那个作者是隐形的,你看不到的。
 
因此,我们要设法跟上他的说话节奏,以及表达方式,这样才能适当地理解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只有当我们理解之后,才能判断是否同意或接受他的观点。
 
一本书的作者,不会只是摊给你一些数据或知识。他一定是有些观点或想法要表达。像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想说明我所看到中学阶段的阅读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可以如何因应。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动员到「理解力」。而我们的理解力,则是因为在阅读一本本书的过程里,和那些作者的对话而逐渐增强的。同时,也会因为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而逐渐增强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是一次关于“阅读”的非典型探索,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提高阅读技巧的书,而是直接将你抛进了一群年轻灵魂的阅读体验里。读这本书,你得放下自己固有的“应该”和“不应该”,去感受那些来自青春期最真实的声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选择一本书”的讨论。那些孩子们并非被动接受,而是有自己的坚持和困惑,他们寻找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与自己的生命产生共鸣的东西。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学生提到,他之所以喜欢某本奇幻小说,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的出口,但同时,又让他对现实有了新的思考。这种双重性,恰恰是阅读最迷人的地方。它既能带你远行,又能让你更清晰地看清脚下的路。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阅读”的意义,它不是一个任务,也不是一个消遣,而是一种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深刻方式。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书架上的书,以及我选择阅读的理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亚于一次意外的发现。我以为自己对阅读这件事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六位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细微情感和深刻思考。他们谈论的不仅仅是故事的情节,更多的是故事如何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如何改变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尤其被其中一位学生对某本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所吸引。他能够从一个非常刁钻的角度切入,提出独到的见解,这让我看到了少年人身上隐藏的惊人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灵魂,打开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这本书让我对“少年人的新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阅读趋势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完《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足”,那些与六位中学生的对话,像是在一片陌生的风景里,听到了最真诚的呼唤。我不是一个会轻易被“潮流”所裹挟的人,但这本书的真诚和温度,让我愿意停下脚步,去倾听。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文字的海洋中寻找自我,如何在书本的世界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一位学生对某本科幻小说中未来社会设定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少年人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对未来世界的焦虑与期盼。这种从书中延伸出来的思考,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拓展认知的边界,并且引导他们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它不是一本“如何成为阅读达人”的书,而是一本“如何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阅读这件事的书。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只是在“阅读”,而没有真正“阅”。作者与六位中学生进行的深入访谈,将我带入了一个个鲜活的少年内心世界。他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书本,更是书本如何构建、塑造、甚至颠覆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其中一位学生谈到,某本小说教会了他如何理解人性的复杂,让他不再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这让我深有同感。我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同样在书海中摸索,渴望找到能解答内心困惑的“金钥匙”。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以成人视角居高临下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去倾听、去理解。读着这些中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一代人的希望与挑战。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文字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挣扎,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连接心灵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通过与六位中学生的对话,勾勒出了一个关于阅读的立体画卷。我并非特别关注中学生阅读的群体,但这本书却让我沉浸其中,仿佛我也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分享着各自的阅读感悟。我被他们对书籍的热情和执着深深打动。其中一位学生对某个历史题材小说的深刻见解,让我惊叹于他小小年纪所拥有的洞察力。他能够将书中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让我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少年人身上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教育和引导下一代阅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他们对阅读的渴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只是需要找到正确的引导和适宜的“神奇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