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者(十週年增订版)(三版)

越读者(十週年增订版)(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方法
  • 效率提升
  • 时间管理
  • 自我提升
  • 学习技巧
  • 读书笔记
  • 思维导图
  • 精读
  • 泛读
  • 十年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阅读,是在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
  阅读,是深夜里孤独地攀登七道阶梯。
  阅读,是驾驶插翼跑车,跨越梦想的界限。
  这是一个没有越界阅读,就不成阅读的时代。
  不论错过了多少机会,不论多么晚开始,阅读都在等着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机会。这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越读者时代。

  《越读者》初版于2007年,广泛地探讨了网路时代如何跨越多种媒体、感官、领域的阅读,在华文世界获得广大回响。十年后,作者基于自己新的发现与体悟,除了调整架构,并新增内容,也全面修订了所有文章。

  作者郝明义,虽然是长年在出版业工作的人,但是他写这本书,却纯粹是回到一个普通读者的立场所写的。

  郝明义生长在中文阅读贫瘠的韩国社会,高中毕业后来到中文阅读资源丰富的台湾求学。这一路,他曾努力跨越环境的局限设法多读,也曾饥渴地什么都读再感到空洞无比。大学毕业后,他因缘际会地在不同类型的出版公司与杂志社做过各种性质、职阶不同的工作,不论就身为读者的需要,还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对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直有着越来越升高的困惑。1990年代,网路出现。网路与书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他的困惑搅动得更混乱了。

  他一直到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找到一个出口,接下来一面回顾一面继续往前摸索。2007年,他回到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心情,来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个不断进行一些越界尝试后的读者身分,给同样困惑的别人,一些或许可供参考的看法。

  十年之间,郝明义一边观察着网路上的阅读如何更快速成熟地推展,并因为社群与协作的出现产生了新的生命;同时他也长时间思索纸本书存在于网路时代的意义,设法重新解释阅读纸本书的价值。于是在20017年,《越读者》有了增订版,架构和章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体现这两点变化。

  《越读者》增订版架构如下:
  Part 1 跨越学校的记忆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Part 3 跨越网路
  Part 4 跨越纸本书
  Part 5 跨越方法与工具
  Part 6 跨越七道阶梯
  Part 7 跨越梦想

  郝明义认为,在台湾成长的人时常被一些阅读界限所捆绑。他在书中提醒读者:我们身处于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丰饶的阅读时代;网路时代的阅读是不断突破界限的「越读」,读者应跨越不同界限,提升阅读层次,凭借着阅读追寻梦想。

  台湾读者时常面对着考试教育筑成的界限、社会现实压力施加的界限,还有对「网路」与「书」的刻板印象与使用习惯构成的界限,有不善掌握阅读时间、空间、工具、方法的所形成的界限,也欠缺对阅读的意、与想像而划地自限而形成的界限。

  本书正是要协助读者突破这些界限。

  郝明义在书中整体检视因为中学阶段考试教育的影响,探讨其对大学阶段及出了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后遗症,以及应有的心理准备。

  他将阅读比喻为给心智的饮食,经由这种比喻,引导读者重新认识阅读的四种分类与可能,恢复对阅读的胃口。

  他阐述网路阅读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解释为什么今天一方面可以不需要文字和书,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字、书籍、网路配起来的话,能如何像插翼的跑车飞驰远奔。

  他分析,相对于网路阅读所代表的各种动态与白昼的特质,纸本书及其主要承载的文字内容,如何代表一种静态与黑夜的特质。并探讨如何透过诗、哲学、小说、历史等不同门类的阅读,来体会这种特质。

  他也以如何创造阅读的时间,加上阅读的「五加一力」为主要核心,介绍各种阅读的方法和工具,方便读者摸索前进。

  他说明了阅读旅程的不同阶段,鼓励读者拾级而上,跨越阅读的七道阶梯,打开更远大的眼界。

  他更点出了阅读与梦想的不同关系,解释阅读能如何协助我们提升人生层次,引领我们往梦想与理想前行。

  《越读者》搭配了漫画家张妙如的插画和各式图像,希望不论内外都以丰富的图文编排呈现越界阅读所可以有的乐趣,来献给所有曾经以及正在因为阅读而挣扎的人。
沉思之境:当代心灵探索与生活哲学读本 书名:沉思之境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林远之]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远山文化]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例如:2023] --- 内容简介:穿梭于知识的迷宫与心灵的旷野 《沉思之境》并非一本提供快速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步入思想的深处,探寻知识的边界与存在的本质。本书集合了对当代社会、个人精神困境以及人类终极关怀的深度剖析,旨在提供一种审慎、内省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全书结构精巧,分为“认知之墙”、“时间的纹理”与“精神的低语”三大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以严谨的逻辑和富有文采的笔触,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认知之墙——对信息时代的批判性审视 在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如何确立真正的知识与可靠的判断?本部分聚焦于现代人所面临的认知挑战,探讨“信息过载”如何异化为“意义匮乏”。 一、迷雾中的罗盘:祛魅与再魅的悖论 作者首先回顾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如何试图“祛魅”世界,将一切纳入科学的解释体系。然而,随着科学的深入,我们发现世界并非完全可计算、可预测。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文化中对“效率”和“即时反馈”的盲目崇拜,指出这种文化正在侵蚀深度思考的空间。 我们检视了社交媒体算法如何构建“回音室”,使个体在看似广阔的连接中,反而陷入更狭隘的观念牢笼。作者引用了现象学和符号学的观点,论述了“符号的贬值”——当一切都可以被简化为标签或数据点时,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便被抹杀了。这里的核心议题是:我们是在理解世界,还是仅仅在管理信息碎片? 二、记忆的碎片与历史的断裂 本章探讨了集体记忆在数字化时代的脆弱性。面对海量的影像和文本,历史不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随时可以被重组和遗忘的“数据包”。作者详细分析了“遗忘的权利”与“铭记的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对关键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本书力图展示,只有正视历史的复杂性、承认认知上的局限性,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节对“后真相时代”的心理学根源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分析了群体认同感如何驱动人们对客观事实的排斥,以及个人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维护独立判断的艰难抉择。 第二部分:时间的纹理——存在的缓慢与流逝的意义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也最无法把握的维度。《沉思之境》的第二部分,将读者的目光从外部的喧嚣转向内在的时间感,探讨如何与时间的流逝和解,并从中汲取存在的重量。 一、慢的哲学:对抗加速的时代病 本书提出了“时间异化”的概念,即现代生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剥夺了我们“沉浸”的能力。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对“等待”和“耐心”的理解,反思了当代社会对“即刻满足”的病态渴求。 这里引入了对“专注力资本主义”的批判。当我们的注意力成为被贩卖的商品时,我们用于深度反思的时间便被系统性地压缩了。慢的哲学并非指效率低下,而是一种审慎地选择投入精力和时间的维度,恢复对过程本身的尊重。 二、重复与永恒的边界 本章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的重复性——通勤、工作、休息——这些看似单调的活动,如何构成了我们存在的基石。作者援引了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并非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考验,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能否热爱我们此刻正在重复的一切? 通过对艺术创作(特别是音乐的结构与建筑的尺度)的分析,本书论证了重复中蕴含的秩序感,正是对抗虚无的有力武器。每一次重复,都是对既有存在的确认和微小的修正。 第三部分:精神的低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内在的锚点 在宏大叙事崩塌之后,个体的精神世界如何自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伦理、美学与超越性体验,旨在探索如何在世俗的泥淖中,构建起坚固的内在秩序。 一、伦理的困境:责任与共情的界限 当代伦理学常常被卷入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中,例如人工智能的决策权、生物技术的伦理边界等。本书放弃了僵化的教条,转而关注“关系伦理”——即我们对他者(包括自然界)负有的责任是如何在具体的互动中产生的。 作者强调了“同理心的疲劳”这一现象,即在面对全球性的苦难信息时,个体的共情能力往往被耗竭。如何培养一种可持续的、具有韧性的道德关怀,而非瞬间的情绪爆发,是本章探讨的重点。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设定。 二、美学的救赎:不完美的和谐 美学体验被认为是抵抗世界僵硬化和功利化的最后堡垒。《沉思之境》认为,真正的美感并非源于对完美的摹仿,而是源于对“缺陷的接受”和“未完成状态的欣赏”。 本书剖析了“侘寂”(Wabi-Sabi)等东方美学理念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它们教导我们欣赏衰败、偶然和短暂。在精神层面上,这意味着接受人性的局限,拥抱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瑕疵与遗憾,并将这些视为构成完整体验的必要元素。 三、静默的对话:与自我的和解 最后的篇章回归到个体最私密的领域——自我对话。作者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独处的能力,而是有效利用独处的智慧。真正的独处并非逃避世界,而是为内心的声音腾出空间。 通过对冥想实践的谨慎考察(而非将其视为一种快速疗愈),本书提供了一种路径:如何通过有意识的静默,观察并解构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焦虑和驱动力。最终,《沉思之境》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一个不依赖外界评价的内在锚点,从而在变动的世界中,保持一种清醒、审慎且充满敬畏的生存姿态。 --- 本书适合人群: 对当代文化现象感到疏离,寻求深度解读的知识分子。 对信息焦虑和时间流逝感有切身体会的职场人士。 致力于自我探索,希望将哲学思考融入日常实践的读者。 任何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建个人精神坐标的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郝明义


  1956年出生于韩国。1978年台大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毕业,次年开始进入出版业工作。历任长桥出版社、《2001月刊》、《生产力月刊》、《时报新闻周刊》之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1988年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1996年离任。同年秋,创立大块文化。1997年初接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1999年底离任。2001年创立Net and Books。2010年创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发想的中文妙方产品荣获2013年德国iF设计大奖的传达设计奖(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现任大块文化、Net and Books 董事长。着有:《工作DNA》(增订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们说》、《越读者》、《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如果台湾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时刻》、《寻找那本神奇的书》。译着:《如何阅读一本书》、《2001太空漫游》。

  个人网站:rexhow.com
  facebook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rexhow.dna

绘者简介

张妙如


  是作家也是漫画家,擅长用图文书写的方式自由挥洒,1998年起与徐玫怡两人首度以《交换日记》手写体而大受喜爱,因而开启两人联手交换日记的合作创作。自从远嫁西雅图之后,她用漫画家的角度写绘《西雅图妙记》系列,目前共计七本,幽默呈现了一位台湾女子的美国观察,以及她和挪威籍美国先生阿烈得(大王)共同经历的喜怒哀乐。妙如另有侦探小说系列《妒忌私家侦探社》,目前共出版:《妒忌私家侦探社:活路》、《妒忌私家侦探社:鬼屋》、《妒忌私家侦探社:姊妹花之死》、《妒忌私家侦探社:女神》等,小说第一集曾改拍成电影《活路》。

  张妙如个人网站  www.miaoju.com
  张妙如个人噗浪  www.plurk.com/miaojuchang

图书目录

增订版序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书/洪兰
学校没教的事/吴继文
前言:从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谈起

Part 1 跨越学校的记忆
被考试浸得腐朽的木头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学
进了社会再阅读的好处与坏处 
潘朵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个礼物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把阅读当饮食来谈的理由
享受香喷喷米饭的主食阅读
品尝一条鲜鱼的美食阅读
阅读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苏的甜食阅读
中学教科书与参考书是什么饮食
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

Part 3 跨越网路
无辜的网路
为什么不必是文字与书
网路上的阅读饮食
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
跑车插了银翼之后
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
网路时代的双重风险

Part 4 跨越纸本书
思索了十三年的问题
当纸本书是一个黑夜
与人邂逅的诗
为什么要读哲学
小说是三十万字写三十字
换个角度读历史的时候
图像与漫画的作用
经典与Fashion
当白昼与黑夜力量汇合时

Part 5 跨越方法与工具
创造阅读的时间
掌握阅读的速度
阅读的五加一力
怎样阅读一本书:陶渊明、诸葛亮、朱熹和苏东坡的方法
怎样阅读一本书:艾德勒和范多伦的方法
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做笔记的方法
怎样算是读懂一本书
记忆与CPU
如何使用实体和网路书店
买书的理性与感性
有关书架与藏书
我的图书馆

Part 6 跨越七道阶梯
金字塔理论的先决问题
第一条路或第一桶金
「有目的」与「无目的」的相互作用
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
新层次与新领域
阅读的七道阶梯
Reader Takes All:越读者通吃的时代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的可能

Part 7 跨越梦想
阅读与梦想的关系
拒绝出狱的人
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
孤独之用

结语:第三类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
初版后记
初版附录:两位老师的来信
 

图书序言

增订版序

郝明义(作者)


  《越读者》出版后的十年间,我自己对阅读的认知有两个主要的变化。

  首先,比起十年前,网路上的阅读不但有更快速也成熟的推展,更因为社群与协作的出现,产生了新的生命。

  第二,我长时间思索纸本书存在于网路时代的意义,终于找到答案,也可以重新解释阅读纸本书的价值。

  这次《越读者》的增订版,架构和章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体现这两点变化,但更以后者为主轴。

  此外,原来的初版《越读者》,我写作的对象涵盖了各种年龄层和身分的读者。但现在因为我已经专门针对中学阶段的少年另外写了一本《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所以我在增订《越读者》的时候,就把大学以上及出了社会的人当作主要的读者。

  《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是和中学阶段挣扎于考试波涛中的读者一起面对阅读这件事情,及早思考如何保持清醒,并找出自救之道。现在增订版的《越读者》,则是更聚焦于已经离开前一阶段,并且持续感兴趣于阅读的人,和他们一起回顾来时路,找出先前留下的后遗症加以解决,并且善用上岸后的环境和条件,跨越种种和阅读相关的障碍和界限。

  这样,《越读者》全书重新调整为七个部份:

  Part 1  跨越学校的记忆

  整体检视因为中学阶段考试教育的影响,对大学阶段及出了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后遗症,以及应有的心理准备。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阅读是给心智的饮食。经由这种比喻,重新认识阅读的四种分类与可能,恢复对阅读的胃口。

  Part 3  跨越网路

  网路阅读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今天一方面可以不需要文字和书,另一方面如果配合得起来的话,为什么可以有如插翼的跑车。

  Part 4  跨越纸本书

  相对于网路阅读所代表的各种动态与白昼的特质,纸本书及其主要承载的文字内容,代表一种静态与黑夜的特质。并探讨如何透过诗、哲学、小说、历史等不同门类的阅读,来体会这种特质。

  Part 5  跨越方法与工具

  以如何创造阅读的时间,加上阅读的「五加一力」为主要核心,再把初版里散布的各种方法和工具集中到这里。

  Part 6  跨越七道阶梯

  跨越阅读的七道阶梯,应该是阅读的人都应该走过的路。这一个部份保持初版的章节架构,但一些文章的内容随全书架构的调整而有部份改写。

  Part 7  跨越梦想

  有关阅读与梦想的关系,初版虽然有提到但不明显。在增订版里,特别列出这个部份,写阅读与梦想的两种关系,阅读与提升人生层次的关系。

  在架构的调整下,有些文章是新写的。譬如,〈当纸本书是一个黑夜〉。

  有些文章删掉。譬如,〈为什么不必是网路〉,只保留了部份内容放到另一篇新写的〈思索了十三年的问题〉里当附文。

  有些文章是原有的,但位置有调整。譬如,〈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改放到「跨越梦想」的那个部份。

  有些文章改写部份内容后,搭配前后文换了一个新标题。譬如,〈影像的力量〉改为〈当白昼与黑夜的力量汇合时〉。

  有些文章的标题没改,但内容大幅改写。譬如,〈结语:第三类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这一篇。

  总之,阅读是和个人成长、社会环境、时代氛围互动发展的事情,也因此,会受到种种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的限制。我希望增订版的《越读者》能从多个面向更清楚地呈现这些限制的所在,并探讨可以如何超越。

  《越读者》出版十年以来,众多读者的回应,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次的增订版,除了希望能表达这十年来我对阅读的新感受之外,也期待读者继续指教。

  感谢大家。

推荐序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书/洪兰


  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一本没有说教、完全从读者观点出发的阅读书,尤其是作者对小说的看法,真是深得我心。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非常羡慕念中文系的同学,以为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小说,然后理直气壮的说「我在做功课」,不必像我们一样,看小说得偷偷摸摸,有很深的罪恶感。后来一位从中文系转出来的同学告诉我,我太天真了,当看一本小说,心中必须存着分析的意图:分析角色、分析句法、分析句子背后隐藏的作者真正涵意时,它将读小说的乐趣都剥夺光了,所以他转去念历史系,历史一样要分析,但是在读的时候,心中已经认为应该要分析,所以不会排斥它,分析就不认为是苦。

  我听了大失所望,真是别家的草地比较绿,每行有每行的苦经,后来到美国去留学,看到美国的老师和家长都非常鼓励孩子看小说,他们的学生可以大大方方夹着小说在校园里走,不必觉得别人在读正书而我在看小说,反而是小说看得越多的人越自豪,在有文艺水准的晚宴上,主客谈的都是最新排行榜的畅销小说,没有看过的人插不上嘴,还觉得自己很逊。

  这对在高中时被教官没收许多本金庸小说的我真是很大冲击,常在想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增广见闻,增加词汇并透过书中人物来体会人生吗?如果是这样,看小说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要禁止?现在很高兴,终于有人站出来把我心中的话讲出来了。

  郝明义先生把阅读定义为给头脑的饮食,把它和给身体的饮食做了一个类比,也分成了主食──解决生存需求的阅读;美食──思想需求的阅读;蔬果──工具需求的阅读,和甜食──休闲需求的阅读。小说不为参考或查证,没有一定目的,纯粹为了娱乐、消遣,追求的是口感,依个人喜好而不同,所以作者说在飞香港的商务舱内看到一位衣着时髦的小姐聚精会神的看一本书,边看边做笔记,他很好奇是什么书这么吸引这位美貌的佳人,所以极力偷窥书的名字,到飞机降落,这位小姐把书合上,准备下机时,他终于瞄到了封面,原来是一本畅销的谈如何成功的书,令他大失所望,这小姐的美貌程度立刻大打折扣,的确,如果是我,我也会觉得很遗憾。

  阅读小说很像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个卡通片中的主角想回家,但是人在千里之外回不去,他泫然饮泣,旁边人告诉他你回得去啊,不要哭,这个人随手在银幕上画了一个门,说我们可以画个门,门打开就回到家了,因为我们在卡通的世界中。他把门打开,果然就回到家了,这个例子的寓意很深,小说不是事实,但它是真实,在书中,我们随着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忽喜忽悲,但是把书合上,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不曾发生过,还有什么比小说更好的教导学生人生意义的东西呢?

  阅读真的就像那扇画的门,走进这个门,我们进入想像的世界,乘着文字的翅膀,无远弗届,所以西谚说「打开一本书,打开一个世界」,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经历人生各种逆境,身体忽大忽小,一句话说错就差点被红心皇后砍头,但是一觉醒来,仍在大树下,你会拍拍胸口,很庆幸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是看小说所产生丰厚的同理心感情会增加记忆的深度,下次碰到同样的情境时,会提取书中的经验来应付。

  书中检讨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喜阅读,郝明义先生把教科书归类为维生素,它补充我们的营养,但是它本身不是主食,不能跟淀粉质画上等号。如果教科书是维生素,它就可有可无,只要平日饮食均衡,没有摄取维生素,身体一样可以好好的,完全没有必要叫学生背教科书,维生素怎能当饭吃呢?如果把它当饭吃,这个人要生病的。

  作者引用民初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的话:「教科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大纲,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着作,但是对学习还是有价值的工具」,一语道破教科书的本质,它只是纲要,告诉学生哪些主题是应该要知道的,老师应该根据这纲要骨架去补充内容,去填上血和肉,成为活生生的人,一个再美的人如果只看到骨骸是无法产生美感的,这对历史来说尤其如此,历史是分析前朝得失,并从中汲取教训,它绝不是背年代而已,很可悲的是现在大部份学生都不喜欢历史,因为背年代把他们的胃口给背坏了,标准答案也把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背不见了,作者说背书是把大脑的CPU当硬碟来用,CPU被浪费了不说,要使用起别的硬碟时,也无从下手。

  要求学生记住所有读过的书,就好像要求吃东西的人把所有他吃过的东西都保存起来一样。叔本华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一句话让我们看到要求学生背书,错一个字要打一下是多么的不合理,只要入学考试不以教科书的内容为唯一出题根据,不考填空或选择题而以学生的看法为主,目前的歪风会改正很多。阅卷的公平性可以借镜作文的阅卷方式,毕竟电脑阅卷是公平的手段,学生大脑中读进去了什么才是考试的目的,不能为了手段牺牲了目的。

  假如这本书能够使主管国家百年大计的教育官员看到阅读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大力推展阅读,应该可以纾解青春期荷尔蒙大量涌出的澎湃感情起伏,使孩子平稳度过青春风暴期。

  十六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有想像力,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读书能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每一种书都有它的作用,但是也没有什么是非读不可的书,胡适说「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先广而后精,要让学生选择他喜欢的书。只要领进门了,我们就做到了启蒙的责任,以后的修行就在个人了。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起步,带他进入正确阅读之门的书,我极力推荐它。

初版代序

学校没教的事/吴继文


  1991年春日某个夜晚,我被本书作者──那时是我的顶头上司──推攘上山,愣头愣脑皈依了一个师父,不久又煳里煳涂打了个禅七。

  到那时为止,三十好几的人了,一直自认是个文学人:做的,读的,想的,都是文学,也好像都是为了文学。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自己的人生之路变得曲折多歧,偶尔稍加回顾,发现竟是那天,那个关键的夜晚,我开始走上越界的旅途。

  我天生对人家越是确信的事总是抱持怀疑,所以对宗教自然刀枪不入,而且自信可以很理性、清明地面对生命: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事,就是要这样面对世界,就是要这样活下去⋯⋯

  这么多的「就是这样」,意思是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可以通通透透,一以贯之。可一旦开始有了信仰,你才真正看清了,那个通透,其实是一无所见,那样理所当然,不过是虚张声势。为什么?因为宗教让你多了一个审视自身存有的眼目,你看见到此为止你所有认知的极限,及其侷限;因为你看到了时间──万事万物的时节因缘:「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圣经。旧约。传道书》)在那之前,除了爱情的焦虑外,你的人生大致顺遂;可当你清楚看到贯穿一切的时间,看到它非连续、无目的之本质,于是自以为幸福的你始知(海德格的)「忧畏」,突然在(禅者所说的)「谜团」前面窒闷欲死。你的存有突然充满不确定性:「古佛言,有时高高峰顶立,有时深深海底行⋯⋯」(道元《正法眼藏。有时》)存有即时间。存在自有轨迹;存有也不只是存有本身。于是,你和一切都连上线了:你既是独一,又是那整体,「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南传《法句经。双品》),你就是你所想的;对你而言,世界也是你所创造、定义的。可是你对自己了解有多少?而不了解这个世界,不能感应种种真实,你又如何了解自身?

  尽管一向的生活主旋律就是买书、读书、编书、译书、写书,此时稍加检视这一切营为,却发现不堪深究:你不过是把这些当作知识的获取与交流,想要跟上朋友的话题、掩饰自己的无知,说穿了就是把知识当作人生的装饰!

  看破了这一点虚荣,才知道要认真看书(之前,比较像是给书看),也才开始懂得谦卑求知。那时青春已远,时节微近中年,你得重新开始,而你已经没有多少容许试行错误的时间;此外,同辈友人这时也多半处在人生的大关卡上,家庭、事业、梦想,无一不等着做出重大抉择:我就要这样过完我的一生吗?没有旁人能帮你做决定。就像病痛,你必须一个人承受;亦如死亡,你只能独行。

  重新摸索阅读之路,大概就是那样的心情。

  记得念佛经的第一个障碍,是咒语。「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大悲咒》),怪字已经够多了,还有人告诉你「无」要念「磨」,「那」要念「怒」,「啰」要念「辣」,真是眼花撩乱。受过声韵学训练的你,知道在音译此咒的时代,这些字的发音肯定接近梵文原音,而且每个字都有它的意思。可是你一问这个师父、那个大德,到书店、图书馆翻查,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人在乎这件事,千百年下来大家不都这样念惯了,只有你信仰不坚才会无事生非。

  逛书店、浏览书架,有个挺好玩的现象,就像我们对陌生人或动物一样:当你不关心的时候,你就没有感觉。有些书明明一直摆在书架上,由于你对那类主题没兴趣,于是它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旦兴趣来了,相关的书马上浮现。有一天在常去的重庆南路三民书店,突然瞥见一本《大悲咒研究》,鼠灰色美术纸封面,没有任何线条图案设计,一看就知道是自费出版的书。打开一瞧,作者收集了二十种《大悲咒》版本,包括各种可能的梵文罗马字拼音。这简直像专为你的需要而编写!原来「喝啰怛那」是「ratna」,「珍宝」;「哆啰夜」是「traya」,即印欧语系基本共通的数字「三」(想想「three」)。佛典、咒语常在起始处先礼敬「佛、法、僧」三宝,然后才进入内文。这样的理解,和闷着头念「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真是差太多了。

  看完这本书,受益良多,于是写了封信向作者林先生致意。不久得到回应,才知道林居士是家经营有年的小型化工企业负责人,本业极为繁重,却大量收集佛教文献,并长期聘用四位兼职员工和他一起整理、出版各种主题研究。第一次去拜访他,他给我的见面礼是刚出炉、菊八开近九百页的《金刚经译本集成》!后来念《楞严经》到第七卷遇到更巨大的一堵咒墙──将近三千字的楞严神咒,什么「勃陀勃地。萨跢鞞弊」、「瞋陀夜弥。鸡啰夜弥」,有的字都不知该怎么念,遑论解意了。没关系,有林居士,中、英、日各种资料立刻入手。

  两个毫无渊源的佛教界外人竟能如是邂逅,想想,这样的路也不怎么孤独嘛。

  这些年除了尽量避免游谈无根外,出外旅行也不再游山玩水,选择前往的地点,多是当下阅读所关注的地域人事,哪知去印尼日惹赶巧遇到雅加达暴动歇市,在斯里兰卡多次出入可伦坡银行街爆炸现场,到印度菩提迦耶时比哈尔省有火车出轨,北奥赛梯三百多名人质死亡事件之后不久我又去了俄罗斯,于是就有那慧眼独具的朋友出而揭发我的真实身分:你一定是无恶不作的美国中情局特派员!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在踽踽而行的阅读之路上,你一方面就像情报员一样,身负祕密任务(只有你知道你想要什么),也不知此行能否成功(找到你要的资料线索)。然而有趣的是,就像好莱坞电影一样,你每到一地,彷彿就会有组织事先安排好的工作人员出来接应;我的意思是说,当你走入知识的雾区或误区,信不信由你,你所需要的善知识,有形、无形的助力,总是会适时出现。

  记得当我开始阅读利玛窦神父事蹟时,需要深入了解耶稣会教士的养成过程;除了文献资料外,我很想和一位资深的耶稣会士面谈。那时我和自上海远适美国佛州的历史学家杨宽夫妇常通信联络,他们都是虔诚天主教徒,有一次信中说要介绍一位友人给我认识(潜台词是希望我能皈依天主),以此机缘,我和辅大神学院的张春申神父成了忘年之交,他正好是耶稣会中华省前任省会长。后来我又想多知道耶稣会组织内部,以及发展现状,但不好老缠着年耄的张神父;有一天小说家朱天心大概听到我说什么了,过来跟我说:「继文,我小舅是现任耶稣会省会长,如果你想⋯⋯」哈勒路亚!

  日本天台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流传下来最早的私人日记,详细记载他和两位徒弟航渡中国,请法不顺,本应限期离境,最后在活跃于山东的朝鲜人技术指导下假失踪、真跳船,获得居留许可,于是一路前往五台山朝圣,又到都城长安挂单,不意遭遇武宗废佛,和天下僧尼一起被迫还俗,辗转回返故国,前后历时九年七个月的中国见闻。由于圆仁独到的观察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中国史书所无或语焉不详的第一手资料。但在研读中,也发现一些当时人认为理所当然因而不会多加描述的细节,比方中央政府如何管制在广袤国土中穿州过县的行旅?圆仁日记中的「公验」、「过所」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如何使用?用现代说法,这是「国内旅行签证」,没这东西是无法出远门的。这绝对是历史研究领域的冷门话题,没想到北京中华书局正好出版了印量两千(以人口比例而言,等于在台湾只印了三十五本)的《唐代过所研究》,解答了我所有疑惑。要在过去,我大概不会瞄这本书一眼吧。

  顺着这条理路,我读日僧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了解了宋代交通管理,读朝鲜儒者崔溥《漂海录》、许美叔《荷谷先生朝天记》、朴趾源《热河日记》,彷彿鲜明目睹明、清两代自辽东入关进京以及沿大运河上京两条路线的详细过程。

  通过这一切,又会产生两个视点:他者眼中的中土,以及古代的旅行,于是⋯⋯

  好奇心是没有止境的。你首先必须看见他者,才能触摸到这个世界;知道了这个世界,你或可初步了解自己。正如爱书也很会读书的唐诺所言,下一本书就藏在你此刻正读着的这本书里面,而这种动力基本上是非功利的,没有人要你这样,你也不一定要证明什么,你只知道,唯有通过这种非常私我的、绵密的内在对话,你才会感觉你像个完整的人。

  台湾人并不陌生的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小学没毕业,却通过自我养成,而成为东京帝大教授,行履遍及亚洲各地、着述等身的大学者,他晚年谈到自己的信念,语气铿锵:

  我不依靠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位生活。因为我是我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我只是我一个人而已。为了创造这样一个我,我日夜苦心以至于今。因此我是一无依傍地活着;我的象征就是我自己。不仅如此,我的学问也只是我自己的学问而已。我是这样独自地活着,今后也将这样活下去。(鸟居龙藏《一个老学徒的手记》)

  听起来好像很自负也很决绝,但整个讯息透露的,却是诚挚与谦卑,是对个体独特性的肯定,以及自身生命之轭毫不宽贷的承担。

  话说当年本书作者把无心上班的我撩上山皈依,又慷慨准假让我打了两次禅七,原意无非想改造我,看我会不会就此脱胎换骨,提高工作效率;没想到反而促使我加速告别上班族生涯,走上重新学习之路。

  重新开始永远不嫌迟。有一段话好像是专为我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其实驽钝又无知的人说的。本居宣长(1730∼1801)本是开业医,三十三岁那年获一学者启发,开始研究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历三十五年撰成四十四卷《古事记传》,以实证主义的方法,确立有别于中华儒家系统之学问流派,成为日本「国学」的发端。日本文学「物之哀」的美学特征,也是宣长註解《源氏物语》时提出的创见。关于读书,他说: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学问都没有关系。做学问也不用那么在意有没有才华。

  要攀登山顶从哪里出发都无所谓。唯一必要的就是持续不断。

  只要能够这样,总有攀上峰顶的一天。(本居宣长《登山事始》)

  能否攀上峰顶天知道,但唯一能确定的,也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到的,就是上下求索、持续不断。

图书试读

〈无辜的网路〉
 
*人类一直有一种方便了,就不想阅读的根性。
 
有一次演讲结束后,听众交流的时间,有两位女士先后发言。
 
先发言的显然是一位母亲,她为孩子日益偏向于使用网路而不接近书籍而烦恼;后发言的则似乎是一位当姊姊的人,她认为毋须为孩子操心那么多,他们自有出路。就像我们自己,父母也曾为我们操心很多,但我们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两位针锋相对了一阵,令我印象深刻。
 
阅读本来就是各说各话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谈、谈了这么久的时间,结果还是得不断地谈。
 
网路风行之后,给我们新添的一个苦恼是,给「阅读」这件事情增添了更多容易讲不清、分辨不清的面貌。
 
所以,对于网路,最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就是网路使得人远离了书。甚至,远离了阅读。
 
但,真的是这样吗?
 
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总是拚命想把阅读这件事情变得比较容易,比较便利些。
 
文字和图画,从早期刻在石头上、动物甲壳上、竹子上,到写到皮革上、纸张上,到印刷、装订成册,再到转化为电子与数位型态,可以用电脑、手机与其他行动载具来显示,我们一直希望把阅读这件事情变得越方便越好。
 
从最早只有和神界可以沟通的祭司才有资格阅读,到王公贵族垄断阅读的权利,再到民间富有之家也可以阅读,再到推广给更普及的人民,终于成为人人皆须接受国民教育,我们一直希望阅读的能力与机会,能推广到越多的人手上越好。
 
但是,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
 
想把阅读推广与普及的力量越大,吸引我们不想阅读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
 
在中国,公元十一世纪的宋代,印刷术大盛,突破了过去书籍只能用手抄的,费时又少量的侷限,于是各种书籍的种类和数量都扩大,「莫之不有」。但也就在这时,苏东坡写了〈李氏山房藏书记〉,感叹过去书籍取得不易的时代,大家愿意千里迢迢追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但到了什么书都有了的时候,却反而大都不爱读书,只顾得「游谈无根」(爱八卦)。到了清朝,书籍出版得更多了,袁枚写〈黄生借书说〉,感叹就比苏东坡的时代又多了一层。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越读者》(十週年增訂版)(三版) 是一本我愿意反复推荐给所有爱书人的书。它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并且在十年后依然推出增订版,绝对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本“速成”的阅读指南,而是一种对阅读本质的探索。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观察,为我们揭示了阅读背后隐藏的种种奥秘。我曾经以为,读完一本书,就是知道了书中的内容,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阅读,是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更深层次阅读的大门。这次的增订版,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于“慢阅读”和“精阅读”的阐释,这些观点在我看来,是在喧嚣的快节奏生活中,尤为珍贵的提醒。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是否过于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是否在信息洪流中迷失了方向?《越读者》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姿态,引领我们回归阅读的初心,去感受阅读带来的那种沉静、专注和满足。

评分

这次终于等到《越读者》(十週年增訂版)(三版) 了,拿到书的当下,那种熟悉的纸张触感和淡淡的书墨香,瞬间勾起了我曾经无数个沉浸阅读的夜晚。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十週年增订版中加入的那些新的视角和案例,感觉就像是老朋友在旅途中的新见闻,既有共鸣,又充满了惊喜。我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一个刚开始探索阅读世界的小白,书中的那些关于“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的技巧,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 relatable 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思考,让我明白阅读不应该仅仅是“看”过去,而是要“走进”文字的世界,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十年来,我的阅读习惯和方式都在悄然改变,而《越读者》始终是我心中那盏指路明灯,它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浩瀚的书海,也让我更加享受阅读带来的纯粹快乐。这次的增订版,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相信它一定能再次刷新我对阅读的认知,开启我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阅读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市面上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籍我几乎都涉猎过,但说实话,能让我真正产生“醍醐灌顶”之感的,屈指可数,《越读者》(十週年增訂版)(三版) 绝对是其中极具分量的一本。我反复研读过它多个版本,这一次的增订版,更是让我惊喜连连。作者在保留原有精髓的基础上,对一些概念进行了更加精炼的阐述,同时融入了更多当下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现象,使得全书的讨论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反刍式阅读”概念,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鼓励我们跳出浅尝辄止的阅读模式,去深入思考、消化、内化,最终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阅读方式,对于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有效筛选、吸收有价值信息至关重要。每次读完此书,我都会有一种想要立刻拿起笔,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的冲动。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读,更是引领你如何“想”,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深度。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阅读技巧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大多数都是流于表面,或者提供一些“万能公式”,用过之后发现效果甚微。《越读者》(十週年增訂版)(三版) 则完全不同。它不是教你如何“应付”一本书,而是让你“征服”它,并且从中获得长久的益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背景和需求,提供灵活而实用的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主动阅读”的强调,它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甚至挑战作者的观点。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让我觉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探险。而这一次的十週年增订版,我更是看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下阅读模式的深刻洞察,比如如何在高强度的信息输入中保持专注,如何从碎片化的阅读中提炼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当下每个普通读者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阅读向导,它陪伴你,引导你,让你在阅读的旅程中,走得更远,看得更深。

评分

拿到《越读者》(十週年增訂版)(三版) 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期待。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深受这本书启发的读者,我知道这一次的增订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更新。作者在书中,总是有能力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阅读理论,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技巧。我一直觉得,《越读者》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它不是要求我们去成为某种“模板化”的读者,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阅读之路。书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阐释,至今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每个人的阅读目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次的增订版,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数字阅读时代”下的新思考,毕竟,我们所处的阅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再次为我们这些老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阅读世界,继续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且不断精进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