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者(十週年增订版)(三版)

越读者(十週年增订版)(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阅读,是在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
  阅读,是深夜里孤独地攀登七道阶梯。
  阅读,是驾驶插翼跑车,跨越梦想的界限。
  这是一个没有越界阅读,就不成阅读的时代。
  不论错过了多少机会,不论多么晚开始,阅读都在等着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机会。这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越读者时代。

  《越读者》初版于2007年,广泛地探讨了网路时代如何跨越多种媒体、感官、领域的阅读,在华文世界获得广大回响。十年后,作者基于自己新的发现与体悟,除了调整架构,并新增内容,也全面修订了所有文章。

  作者郝明义,虽然是长年在出版业工作的人,但是他写这本书,却纯粹是回到一个普通读者的立场所写的。

  郝明义生长在中文阅读贫瘠的韩国社会,高中毕业后来到中文阅读资源丰富的台湾求学。这一路,他曾努力跨越环境的局限设法多读,也曾饥渴地什么都读再感到空洞无比。大学毕业后,他因缘际会地在不同类型的出版公司与杂志社做过各种性质、职阶不同的工作,不论就身为读者的需要,还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对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直有着越来越升高的困惑。1990年代,网路出现。网路与书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他的困惑搅动得更混乱了。

  他一直到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找到一个出口,接下来一面回顾一面继续往前摸索。2007年,他回到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心情,来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个不断进行一些越界尝试后的读者身分,给同样困惑的别人,一些或许可供参考的看法。

  十年之间,郝明义一边观察着网路上的阅读如何更快速成熟地推展,并因为社群与协作的出现产生了新的生命;同时他也长时间思索纸本书存在于网路时代的意义,设法重新解释阅读纸本书的价值。于是在20017年,《越读者》有了增订版,架构和章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体现这两点变化。

  《越读者》增订版架构如下:
  Part 1 跨越学校的记忆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Part 3 跨越网路
  Part 4 跨越纸本书
  Part 5 跨越方法与工具
  Part 6 跨越七道阶梯
  Part 7 跨越梦想

  郝明义认为,在台湾成长的人时常被一些阅读界限所捆绑。他在书中提醒读者:我们身处于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丰饶的阅读时代;网路时代的阅读是不断突破界限的「越读」,读者应跨越不同界限,提升阅读层次,凭借着阅读追寻梦想。

  台湾读者时常面对着考试教育筑成的界限、社会现实压力施加的界限,还有对「网路」与「书」的刻板印象与使用习惯构成的界限,有不善掌握阅读时间、空间、工具、方法的所形成的界限,也欠缺对阅读的意、与想像而划地自限而形成的界限。

  本书正是要协助读者突破这些界限。

  郝明义在书中整体检视因为中学阶段考试教育的影响,探讨其对大学阶段及出了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后遗症,以及应有的心理准备。

  他将阅读比喻为给心智的饮食,经由这种比喻,引导读者重新认识阅读的四种分类与可能,恢复对阅读的胃口。

  他阐述网路阅读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解释为什么今天一方面可以不需要文字和书,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字、书籍、网路配起来的话,能如何像插翼的跑车飞驰远奔。

  他分析,相对于网路阅读所代表的各种动态与白昼的特质,纸本书及其主要承载的文字内容,如何代表一种静态与黑夜的特质。并探讨如何透过诗、哲学、小说、历史等不同门类的阅读,来体会这种特质。

  他也以如何创造阅读的时间,加上阅读的「五加一力」为主要核心,介绍各种阅读的方法和工具,方便读者摸索前进。

  他说明了阅读旅程的不同阶段,鼓励读者拾级而上,跨越阅读的七道阶梯,打开更远大的眼界。

  他更点出了阅读与梦想的不同关系,解释阅读能如何协助我们提升人生层次,引领我们往梦想与理想前行。

  《越读者》搭配了漫画家张妙如的插画和各式图像,希望不论内外都以丰富的图文编排呈现越界阅读所可以有的乐趣,来献给所有曾经以及正在因为阅读而挣扎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郝明义


  1956年出生于韩国。1978年台大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毕业,次年开始进入出版业工作。历任长桥出版社、《2001月刊》、《生产力月刊》、《时报新闻周刊》之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1988年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1996年离任。同年秋,创立大块文化。1997年初接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1999年底离任。2001年创立Net and Books。2010年创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发想的中文妙方产品荣获2013年德国iF设计大奖的传达设计奖(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现任大块文化、Net and Books 董事长。着有:《工作DNA》(增订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们说》、《越读者》、《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如果台湾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时刻》、《寻找那本神奇的书》。译着:《如何阅读一本书》、《2001太空漫游》。

  个人网站:rexhow.com
  facebook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rexhow.dna

绘者简介

张妙如


  是作家也是漫画家,擅长用图文书写的方式自由挥洒,1998年起与徐玫怡两人首度以《交换日记》手写体而大受喜爱,因而开启两人联手交换日记的合作创作。自从远嫁西雅图之后,她用漫画家的角度写绘《西雅图妙记》系列,目前共计七本,幽默呈现了一位台湾女子的美国观察,以及她和挪威籍美国先生阿烈得(大王)共同经历的喜怒哀乐。妙如另有侦探小说系列《妒忌私家侦探社》,目前共出版:《妒忌私家侦探社:活路》、《妒忌私家侦探社:鬼屋》、《妒忌私家侦探社:姊妹花之死》、《妒忌私家侦探社:女神》等,小说第一集曾改拍成电影《活路》。

  张妙如个人网站  www.miaoju.com
  张妙如个人噗浪  www.plurk.com/miaojuchang

图书目录

增订版序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书/洪兰
学校没教的事/吴继文
前言:从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谈起

Part 1 跨越学校的记忆
被考试浸得腐朽的木头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学
进了社会再阅读的好处与坏处 
潘朵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个礼物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把阅读当饮食来谈的理由
享受香喷喷米饭的主食阅读
品尝一条鲜鱼的美食阅读
阅读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苏的甜食阅读
中学教科书与参考书是什么饮食
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

Part 3 跨越网路
无辜的网路
为什么不必是文字与书
网路上的阅读饮食
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
跑车插了银翼之后
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
网路时代的双重风险

Part 4 跨越纸本书
思索了十三年的问题
当纸本书是一个黑夜
与人邂逅的诗
为什么要读哲学
小说是三十万字写三十字
换个角度读历史的时候
图像与漫画的作用
经典与Fashion
当白昼与黑夜力量汇合时

Part 5 跨越方法与工具
创造阅读的时间
掌握阅读的速度
阅读的五加一力
怎样阅读一本书:陶渊明、诸葛亮、朱熹和苏东坡的方法
怎样阅读一本书:艾德勒和范多伦的方法
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做笔记的方法
怎样算是读懂一本书
记忆与CPU
如何使用实体和网路书店
买书的理性与感性
有关书架与藏书
我的图书馆

Part 6 跨越七道阶梯
金字塔理论的先决问题
第一条路或第一桶金
「有目的」与「无目的」的相互作用
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
新层次与新领域
阅读的七道阶梯
Reader Takes All:越读者通吃的时代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的可能

Part 7 跨越梦想
阅读与梦想的关系
拒绝出狱的人
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
孤独之用

结语:第三类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
初版后记
初版附录:两位老师的来信
 

图书序言

〈无辜的网路〉
 
*人类一直有一种方便了,就不想阅读的根性。
 
有一次演讲结束后,听众交流的时间,有两位女士先后发言。
 
先发言的显然是一位母亲,她为孩子日益偏向于使用网路而不接近书籍而烦恼;后发言的则似乎是一位当姊姊的人,她认为毋须为孩子操心那么多,他们自有出路。就像我们自己,父母也曾为我们操心很多,但我们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两位针锋相对了一阵,令我印象深刻。
 
阅读本来就是各说各话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谈、谈了这么久的时间,结果还是得不断地谈。
 
网路风行之后,给我们新添的一个苦恼是,给「阅读」这件事情增添了更多容易讲不清、分辨不清的面貌。
 
所以,对于网路,最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就是网路使得人远离了书。甚至,远离了阅读。
 
但,真的是这样吗?
 
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总是拚命想把阅读这件事情变得比较容易,比较便利些。
 
文字和图画,从早期刻在石头上、动物甲壳上、竹子上,到写到皮革上、纸张上,到印刷、装订成册,再到转化为电子与数位型态,可以用电脑、手机与其他行动载具来显示,我们一直希望把阅读这件事情变得越方便越好。
 
从最早只有和神界可以沟通的祭司才有资格阅读,到王公贵族垄断阅读的权利,再到民间富有之家也可以阅读,再到推广给更普及的人民,终于成为人人皆须接受国民教育,我们一直希望阅读的能力与机会,能推广到越多的人手上越好。
 
但是,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
 
想把阅读推广与普及的力量越大,吸引我们不想阅读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
 
在中国,公元十一世纪的宋代,印刷术大盛,突破了过去书籍只能用手抄的,费时又少量的侷限,于是各种书籍的种类和数量都扩大,「莫之不有」。但也就在这时,苏东坡写了〈李氏山房藏书记〉,感叹过去书籍取得不易的时代,大家愿意千里迢迢追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但到了什么书都有了的时候,却反而大都不爱读书,只顾得「游谈无根」(爱八卦)。到了清朝,书籍出版得更多了,袁枚写〈黄生借书说〉,感叹就比苏东坡的时代又多了一层。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