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才没有这么说:名言真正的作者,佳句背后的真相

海明威才没有这么说:名言真正的作者,佳句背后的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arson O’Toole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名言警句
  • 文化随笔
  • 海明威
  • 作者研究
  • 佳句溯源
  • 趣味文化
  • 语言学
  • 写作
  • 历史真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名言界的福尔摩斯,键盘上的柯南
  真正的作者――只有一个!

  这本书还了我一个清白!――海明威……没有这么说。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蜘蛛人说的?彼得帕克觉得惶恐、觉得压力山大!
  「给孩子鱼,不如教他怎么钓鱼。」到底是谁那么会钓鱼?中国人、义大利人、还是犹太人?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实炼成天才的比例有三种,你不知道吧?

  据称创造某句名言的人,很可能从头到尾没说过这句话。
  无网路时代考据大不易,但在资讯爆炸的现今,容易吗我们?

  ☞我只是来写个心得――
  知名小说家安.莱丝为卡夫卡短篇故事写序,并提及该作家对自己的影响。然而,她的迷妹文却被当成卡夫卡之作,在网路上被到处引用?教科书编辑用白话文字总结达尔文的传世名言,却成为「适者生存」的最佳典范――编辑的易懂版本留了下来,达尔文本尊写的没人记得?没有最扯只有更扯,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没有作者的八卦?――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片堪称名言制造机,但这位苏格拉底不是希腊哲学家,而是在加油站工作的老杯杯?有个姓「ㄆㄛ」的创作歌手发现自己的歌词在网路上疯传,大家都以为这句话是爱伦坡写的――不是每个ㄆㄛ都是爱伦坡好吗!某作者以匿名方式出版书籍,没想到作者却被传成版权页作者「旁边」的出版社老板――各、各位,版权页不是这样读的!

  ☞但是乡民,吐温没有这么说――
  只要看到不明就里又铿锵有力的人生名言,赌在林肯、马克吐温与海明威身上准没错?有些话作家只有说一半,后半的超展开全是后代子孙各种脑补?哈利波特里希望巫师尊重家庭小精灵的概念不是J.K.罗琳原创,早在十六世纪就有人唿吁脑板要善待员工?

  迦森•奥托尔创立「名言调查员」调查网站,专门核实知名格言的出处,并接受许多追寻真相的网友所託,用严谨的研究精神对各种虚假名言、诡异出处抽丝剥茧。

  各位读者,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先想想最近转了什么文――

  你真的知道自己转贴了什么吗?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并且力求自然流畅: --- 寂静的挽歌:阿尔卑斯山脉的失落文明与气候变迁史诗 作者:伊莲娜·凡·德·维尔德 导言:冰雪之下,时间之沙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脉常被视为欧洲的心脏地带,是分隔、连接、孕育无数文化与贸易路线的天然屏障。然而,在这座雄伟的冰雪王座之下,隐藏着一段被主流历史学界长期忽略的、关于“失落的适应者”的史诗。 《寂静的挽歌》并非一本传统的地理志或地质学著作,它是一部跨学科的、史诗般的历史探险。作者伊莲娜·凡·德·维尔德,一位在人类学、冰川学和古气候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带领读者深入那些被现代地图遗忘的、海拔极高的山谷和冰川边缘地带。她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罗马帝国兴起、中世纪曙光来临之前,那些依赖冰雪生态系统生存的早期高山社群,是如何应对气候的细微变化,以及最终,气候的剧烈波动如何导致了他们的无声消亡?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尖端的科学分析与细致入微的考古学发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极其个人化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山之子民——适应的艺术 本篇聚焦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阿尔卑斯山脉中高海拔地区的原生居民——被凡·德·维尔德称为“罗莎人”(The Rôsha)的群体。通过对多处新近发现的遗址——特别是位于瑞士瓦莱州一处永久冻土边缘发现的木制工具群和纺织品残片——作者重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冻结的瞬间”的启示: 凡·德·维尔德展示了罗莎人如何利用冰雪的季节性融化窗口期进行高山放牧、采集稀有药草,以及他们对雪崩和冰川移动的精准预测能力。他们掌握的不是书面语言,而是对环境信号的深度“阅读”。书中详述了他们独特的木材加工技术,这些技术允许工具在极端温差下保持韧性,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天然冰洞作为夏季的“冷藏库”。 贸易与隔离的悖论: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地理环境严苛,罗莎人并非完全孤立。考古证据表明,他们与低地凯尔特部落和地中海沿岸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存在间歇性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的媒介并非贵金属,而是极其珍贵的天然盐块和一种只有在特定高山湖泊才能采集到的矿物染料。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些“垂直贸易路线”的社会意义,揭示了早期欧洲大陆内部错综复杂的连接网络。 第二部:冰川的呼吸——气候变动的早期信号 本书的科学核心部分,侧重于古气候学数据如何为人类历史提供新的时间刻度。凡·德·维尔德团队利用了高山冰芯钻探技术,获得了过去四千年间详细的氧同位素和火山灰层数据。 微小的涟漪与巨大的浪潮: 通过对比冰芯中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与陶器风格和定居点规模的变化,作者精确地描绘了数次关键的气候转折点。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发生的一系列快速降温事件(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冷却期”的一个局部变体)。这次冷却并非缓慢的全球趋势,而是数十年内迅速增加的降雪量和缩短的融化季。 生态压力下的文化重塑: 气候的突然改变如何迫使罗莎人做出生存抉择?作者通过对动物骨骼中稳定碳同位素的分析,推导出他们的食谱在短时间内被迫转向了耐寒的苔原植被和更少的驯养动物。这种生态压力不仅改变了他们的饮食结构,更引发了内部社会结构的紧张,导致了一些原本稳定的聚落开始向更低海拔迁移,与低地人群发生首次大规模的、非自愿的接触。 第三部:遗忘之谷——消失与回响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对罗莎文明最终消亡的推演和重建。作者拒绝了“被征服”或“被同化”的简单解释,而是提出了“系统性崩溃”的复杂模型。 最后的冬季: 凡·德·维尔德将目光投向了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00年间。随着罗马势力的扩张,阿尔卑斯山脉的战略重要性急剧上升。然而,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冰川活动达到了近三千年来的最剧烈状态之一。本书详细论证了,罗马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早期道路的开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山体水文循环,加剧了冰雪的融化和冻结的交替作用,这对于依赖稳定冰雪生态的罗莎人是致命的。 “无迹可寻”的哲学: 罗莎人的消失是安静的。他们没有留下宏伟的金字塔或被围攻的城墙。他们留下的只有被冰川推进和后退所掩埋的牧场痕迹,以及零星散落在无人之地的石块堆。本书哲学性地探讨了“成功适应”的局限性——当环境变化的速度超过了文化演变的速度时,文明的消亡可能不需要任何戏剧性的暴力,而只是一系列无法弥补的生存策略失败。 尾声:对未来的警示 《寂静的挽歌》最终将读者的视野拉回当下。通过对古代高山文明应对气候冲击的深入研究,作者清晰地论证了:即使是看似坚不可摧的自然环境,其内部也存在着脆弱的临界点。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作为地球气候历史的无声书记员,正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的速度消融。凡·德·维尔德提醒我们,我们对当前气候危机的反应速度,将决定我们是否会成为下一批“寂静的挽歌”的谱写者。 本书适合对历史人类学、古气候学、欧洲早期文明以及环境变迁研究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迦森‧奥托尔(Garson O'Toole)


  本名葛雷戈利.F.苏利文,创立「名言调查员」网站,专门对一些众所周知的格言追本溯源。苏利文说:「当我开始时,这些误引究竟从何而来完全是个谜,有趣的是,有时候你能找到这些线索,指引你它们的可能来源。」苏利文曾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脑科学系的教师和研究员,目前专事写作。不时会有热心读者向他下挑战书,询问名言出处。做为一个冷知识爱好者,他现在仍持续在网路上刨挖资料、破除许多乱用引号造成的小误会。

  quoteinvestigator.com/

译者简介

洪世民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曾任职棒球团翻译及教学杂志编辑,现为专职翻译及家庭主夫,译有《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告别施舍》、《独居时代》、《发现曼谷》、《切格瓦拉论游击战》等非文学书籍,以及《应该相信谁》、《浮生》、《灵魂的代价》等小说,育有一女一子。
 

图书目录

一、归属错了
合成语、腹语、格言古谚

1「出色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盗窃。」
2「每一笔巨大财富的背后,都有一件罪行。」
3「除非你允许,否则没有人能让你感到自卑。」
4「道德宇宙的弧线虽长,但弯向正义。」
5「邪恶得胜唯一的必要条件,便是好人袖手旁观。」
6「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7「问题不在谁允许我,而是谁会阻止我。」
8「别弯腰;别加水稀释;别试图让它合乎逻辑;别依照流行改造你的灵魂。」
9「在生存的竞争中,适者往往是牺牲对手而得胜。」
10「人生是一场旅行,而非目的地。」
11「640K(的电脑记忆体)应该够任何人用了。」
12「待人要厚道,因为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硬仗。」
13「生命的意义在于发掘你的天赋;生命的目的在于把它奉献出去。」
14「我们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地球,而是向子孙借用。」
15「爱一个人,放他自由;若他回头,就永远属于你。」
16「给人鱼吃,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人捕鱼,他一辈子有鱼吃。」
17「选择你爱的工作,那么你这辈子连一天都不必工作。」
18「鸟儿歌唱,不是因为知道答案;牠歌唱,是因为有歌要唱。」

二、读者错了
文本相近、现实相近、名字相似

1「以眼还眼只会让全世界都瞎掉。」
2「钱买不到爱,但可提高你的身价。」
3「不管是怎样的白痴都能面对危机;就是这种日常事件让人筋疲力尽。」
4「烦闷的解药正是好奇心;然而好奇心并无解药。」
5「心灵不是需要填满的器皿,而是需要点燃的木材。」
6「今日阅读者,明日领导人。」
7「若你享受浪费的时间,就不算浪费时间。」
8「某处,某件不可思议的事物正等待人发现。」
9「有已知事物,有未知事物,两者之间是无数门户。」
10「无论如何,还是要行善」和矛盾戒律。
11「比起我们内心的事情,身后和眼前的事情都微不足道。」
12「有时,我畏惧自己的心,惧怕它不断渴望着它想得到的一切。」
13「愈多沙子逸出我们人生的沙漏,我们就能愈清楚地看穿它。」
14「改变的祕诀不是倾全力打击旧事物,而是创造新事物。」

三、作者错了
捏造、虚构历史

1.「出售:童鞋,未穿。」
2.「了不起的发明――但谁会想用这种东西?」
3.「我原无所不能,直到见到厄尔巴。」
4.「喜欢这类东西的人,自会去找到他们喜欢的东西。」
5.「镇民代表有一半不是傻瓜。」
6.「这已经明显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程度:我们的技术已远远超过人性了。」
7.「靠一句好话加一把枪,远比光靠一句好话更能达成目的。」
8.「好莱坞这地方愿意付一千美元买一个吻,付五十分钱买你的灵魂。」
9.「预算该平衡;国库该补充。」

四、谁捡到就是谁的
捕获、宿主

1.「要是你知道别人根本很少在意你,你就不会那么在意别人。」
2.「能力愈强,责任愈重。」
3.「运动并不是培养品格,而是显露出品格。」
4.「人生就是你忙着计画其他事情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5.「上天堂是因为天堂气候好;下地狱是因为地狱同伴多。」
6.「我动作奇快――按下电灯开关,房间还没暗我就跳上床了。」
7.「不是每件重要的事都能计量。」
8.「以文字描写音乐就像用舞蹈表现建筑。」
9.「听不见音乐的人会以为跳舞的人疯了。」
10.「假如我有更多时间,我就会把信写短一点。」
11.「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怎么对待下属。」
12.「我们都是星尘。」
13.「时间一久,悲剧也成喜剧。」
14.「读起来简单,写起来困难。」
15.「未来,人人都将匿名十五分钟。」
16.「我不禁担心,未来科技将会超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17.「我在故我做。」……「我做故我在。」……「嘟比嘟比嘟。」
18.「乖女人很少创造历史。」
19.「那里人太多,没人再去了。」
20.「如果你手边只有槌子,对你来说每个问题都是钉子。」
21.「宁可被以为是沉默的傻子,也别开口证明此事为真。」
22.「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图书序言

绪论

侦探、资料库与犯错机制


  我为什么会去调查大家熟悉的语录哪些来源可疑呢?告诉你好了:九○年代,我对电子书产生极大的热忱。我觉得电子书有雄厚的潜力,能以更便宜又更有效率的方式将知识传播到全球。可以有大规模的数位图书馆,每本书都在公众领域,透过网路以低廉价格分享到世界各地──这种想法在我心底激起一股欲望,让我想深入了解这种技术还能有哪些应用方式。

  在此同时,电子出版界的先锋布拉德‧坦伯顿(Brad Templeton)汇编了一片开创性的CD-ROM,《一九九三年雨果奖与星云奖合辑》(Hugo and Nebula Anthology 1993)。这是五本小说与多则短篇故事的数位选集,在当时是第一部当代写作的电子书。那些作品都是雨果奖和星云奖这两项主要科幻文学奖的入围者。而那个CD-ROM只卖今日一本精装书的价钱:二九‧九五美元。思想前卫的科幻小说迷正是这部创新选集的理想顾客。身为其中的一分子,我自是无法抗拒。我买了那片CD-ROM,认定它是未来先驱。然而坦伯顿的计画太早问世,因此很遗憾,这始终没有蔚为流行。

  二○○○年代初,我上了专门探讨电子阅读的网站Teleread浏览,并评论文章。在站长大卫‧罗斯曼(David Rothman)的鼓励下,我开始撰文。罗斯曼希望成立一间「藏书丰富的国家数位图书馆」。那时他已经在《电脑世界》(Computerworld)等期刊写专栏推广这个概念十多年,而能够找到跟我一样相信电子阅读潜力无穷的人,我也很高兴。

  我很快就发现有个前史丹佛大学研究生已着手探究这个概念。赖瑞‧佩吉(Larry Page),Google创办人之一,他也梦想着建立一座可检索的数位图书馆──说不定还可以收纳世上所有书籍。他及时付诸行动。Google工程师研发了高效率的机器,可运用多重照相机和感应器扫描一页又一页、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于二○○二年正式启用。佩吉从大学时的母校密西根大学着手,扫描美国和英国各大研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Google图书的资料库现今收纳了超过三千万本可搜寻的书籍。

  幻想迅速成真。虽然复杂的版权问题一度让资料库有关闭之虞,但未来派的图书馆已然建立。只是在当时,虽有这样一座浩瀚无垠的图书馆,我仍不知怎么向他人证明它的能耐与价值。我们既然掌握了整部语言史,现在该怎么做呢?可以搜寻单词、片语定会得到珍贵的连结和引用资源,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为了测试这种搜寻过程能获得的成果。我决定去查一句乍听像祝福、细想像诅咒的名言背后的渊源:

  祝你过得多采多姿。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这句话非常符合我的需求。一九六六年,罗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在南非开普敦大学毕业典礼致词提及此句,并说它是「来自中国的诅咒」。的确,也有其他人称之为「古」谚。(较近期的例子是希拉蕊‧柯林顿﹝Hillary Clinton﹞,她也在回忆录《活出历史:希拉蕊回忆录》﹝Living History﹞用了这句话。)

  我在二○○七年试图追溯这句话的源头,才发现原来已有许多人探究过它的历史。《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志工已为此主题建立词条,说它在一九五○年首度受到引用。于是,这个词条就成了我的基准点。如果我能确定这句话曾在一九五○年前出现,就要为TeleRead写一篇文章,阐明用Google图书进行研究的成效和潜力。

  我只敲了几下键盘就在Google图书资料库里找到了:一九三○年,《惊奇科幻小说》(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杂志里的一个短篇故事曾引用过这句话。然而我真的只凭一次搜寻就击败《维基百科》了吗?并没有。我第一次查询像Google图书这么庞大的文本资料库,立刻见识到它的复杂和困难。在反覆确认相关日期后,我确定我查到的那篇故事――也就是邓肯‧蒙罗(Duncan H. Munro)写的〈回转〉(U-Turn)――其实是在一九五○年出版!我大惑不解。Google图书为什么要提供不正确的日期?受制于版权法规,Google图书能呈现的作品有严格限制,因而阻碍了谜题破解。内容符合比对的那期杂志仍受版权限制,所以Google图书只能显示文本的「片段」,也就是仅包含几行文字的画面。

  最后,我发现《惊奇科幻小说》是从一九三○年就陆续出版,以至于资料库误将许多期都归到一九三○年,无视于它们个别的出版日期。(这类错误在二○○七年的Google图书相当普遍,所幸现已渐入佳境。)

  在摒弃其他日期标示不正确的比对结果后,我在一九四四年出版的丹尼斯‧威廉‧布洛根(Dennis William Brogan)的《美国性格》(The American Character)一书中找到符合项目。然而,我遇上另一种错误。Google图书说,符合的项目位于第一六九页,怪就怪在,依据诠释资料(metadata),这本书只有一六八页?我去附近图书馆查了一九五六年再版的版本,结果雪上加霜:完全找不到那句话的踪影。我去远一点的图书馆查阅最早一九四四年的版本,我要找的那句话就在没标页码的一六九页上:

  有人告诉我,中国最令人惧怕的诅咒之一就是祝你的敌人「过得多采多姿」。我们生活在非常多采多姿的时代;是没有什么简单的解法能予以改善的时代。

  综合调查结果,我自豪地在TeleRead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一句着名的「古中国诅咒」是否真的于一九五○年创作?运用Google图书搜寻之调查〉(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Curse” Really an Invention from 1950? An Investigation Using Google Book Search)。

  而我学到四个重要的教训:

  对研究人员而言,Google图书的资料库是效用强大的工具。

  Google图书提供的日期(和其他诠释资料的项目)有时会有误。

  一本书再版时可能会修订内容,修订本也可能更改出版日期。我们必须蒐集相关版本最详尽的资讯。

  Google图书资料库只能显示片段内容,因此必须直接查阅精装本,核对引言,确定引用能完整且精确。

  满怀理想的我认为,借由提出一九四四年的引用,就已让集结大众知识这个共享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这次经验令我心满意足,而此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可以稍微解释我怎么会转型成名言调查员,或「QI」(Quote Investigator)。这时,另一起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则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

  弗瑞德‧夏皮罗(Fred R. Shapiro),《耶鲁名言集》(Yale Book of Quotations)的编辑,该书列出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语录的出处,是公认当代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他首开先河,运用大规模的文本资料库──涵盖书籍、杂志、期刊、小册子和报纸──进行名言出处的研究调查。不知怎么他知道了我的部落格文章。读了,也留了言。

  他提到《耶鲁名言集》中有关于那句诅咒的词条,而最早在一九三九年就有人引用,比我对人类的贡献还早五年。我的反应就是一整个囧!我还以为那么多编纂《维基百科》「祝你过得多采多姿」词条的人一定有谁去查过《巴特莱名言录》(Bartlett’s Familiar Quotations)、《牛津辞典名人语录》(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和《耶鲁名言集》等参考资料。但事实上,没有人做过那么基本的核对。

  我买了一本《耶鲁名言集》,开始有目的地浏览其中词条。运用Google图书追溯名言俗语的构想对我依然重要,但现在,我的准备工作也要纳入查询最好的实体参考书。我给后续在TeleRead写的文章下了标题,叫〈Google图书搜寻:调查词语出处的强大工具〉(Google Book Search: A Powerfu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Phrase Origins),提出「不把蛋打破,做不成蛋卷」(You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等谚语和「手术成功,但病患死了」(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 but the patient died)等笑话的「全新」引用──比我在实体参考书里找到的更早。我是生手,只想试图取得一点进展。

  在Google图书搜寻「蛋卷」一语,会出现一个相当诱人的早期引用:乔治‧卡文迪许‧泰勒(George Cavendish Taylor)所着的《一八五六年与英国军队的冒险日志》(Journal of Adventures with the British Army)第二部。本身是军人的泰勒在书中讨论不同战略,说到一个有点血腥的计画:

  这样我们的损失当然比较大,但我们的成功将更完整,诚如佩利希尔(Pelissier)所言:「不把蛋打破,做不成蛋卷。」

  《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说佩利希尔是「因征服阿尔及利亚而扬名的法国将军,也是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的最后一位总司令。」

  至于「手术成功」的那句妙语,我在一八八七年出版的《手术外科医学手册》(Manual of Operative Surgery)一书中找到类似变体:

  要是发现偏向复杂或会危及病患生命的伤害,那么必须立即动手术的一切想法都得搁置。这般深思熟虑能让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讽刺听起来少些刺耳:「手术成功,但病患一命呜唿。」

  我就这样继续学习怎么追溯引文。我逐渐扩大调查范围,也使用GenealogyBank和NewspaperARCHIVE.com之类的报纸资料库。这些电子资源最早是创设来协助系谱学者和历史学者的,但事实证明,它们对于探究引言弥足珍贵。为了提升专业度,我订购了给语言学研究者和图书馆员的通讯群组清单(mailing list);我开始用馆际互借系统(interlibrary loan),从遥远的馆藏借书。我也诱拐朋友、家人和同事帮我进入全美各地一流研究图书馆的书架和资料库。

  这项活动成为强烈的嗜好。

  最后,二○一○年,我启用「名言调查员」(Quote Investigator)网站,开始一天投入好几个小时认真进行调查。

  使用网际网路搜寻引擎深入探查这些俗话,可能会既具启发性,又令人火冒三丈。搜寻引擎列出的连结中不乏资讯有误、文本重复和资料不完整的网站。一般网路使用者几乎不太可能穿越错误资讯的重重迷雾,怪不得诸如此类的错误会一直存在,而且不断复制下去。

  许多追求真相的人都陷在网路上那些相互矛盾、乱哄哄的资讯中苦苦挣扎。正确的资讯往往会被不正确的彻底淹没。经营我这个网站很棒的一点在于,它提供了以下机会:协助他人与真相交流。而这本书除了集结我所做的许多调查,也想要揭露那些张冠李戴究竟是怎么发生──我称之为「犯错机制。」

  以下是各种机制的简短摘要。(请注意:一句引言的过往历史通常会涉及多种机制。为了阐明每类错误,我自己做了些主观判断。)

  ◎合成(及单纯化)

  人类的记忆天生就会缩短、简化叙述。修饰语常被省略,字汇也可能变更。简洁的句子比杂乱无章的句子更容易记,深刻的思想比平凡无奇的有更大的可能被重述。当句子被放在一个会导致扭曲与语意不精确的演化过程中,「合成」和「单纯化」指的就是引言的演化。

  ◎腹语

  某甲仔细探究卓越人士某乙的写作、访问与演说,进而想出一句全新的描述,去浓缩某乙表达的观念。某甲这句俐落――或优雅的描述其实不属于该知名人士的作品或言论――甚至可能表达得不正确。然而,那句话却是如此生动鲜明、使人难忘,导致人们最终认定那句话是某乙说的。

  ◎格言古谚

  当一句引言被一再转述,正确的来源常会遗失,或遭窜改。若那句话流行起来,原创者却没没无闻,句子很可能会被提升地位,变成谚语或格言。当一句话的源头不明,年代也会跟着无从确定。

  ◎文本相近

  当一个众所皆知的名字出现在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中,附近的句子(但是另一个人说的)引言也会一起被挖起来、重新分配给那位知名人士。如果知名人士的照片被摆在引言附近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因素会提高这种犯错机制发生的或然率。第一,那句引言实为较不知名的人或无名氏所创;二,那句引言与该知名人士的公众形象相符。这种机制有个迷人的变化形,就是发生在某本书或某本杂志刊出引言列表的时候――一连串名字与引言交替出现,读者必须判定某句话是上面还是下面那个人说的,而这个过程很容易出错。如果清单是按照字母排列,那么引言就很容易在长得很像的名字间弄得张冠李戴。

  ◎现实相近

  甲乙两人在现实世界若关系相近,这句话也可能从「甲说的」变成「乙说的」。这里举两个例子: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雷‧曼萨雷克(Ray Manzarek)都是「门户合唱团」(The Doors)这支备受争议的摇滚乐团的创团成员。因为这层关系,本来是曼萨雷克说的话就被错归给较具魅力的莫里森。第二个例子是,华尔街交易人亨利‧哈斯金斯(Henry S. Haskins)与当时同在纽约的图书馆员艾伯特‧杰‧诺克(Albert Jay Nock)曾是熟识。几年后,哈斯金斯匿名出了本书,诺克帮他写序,这层关系让某些读者误以为书上一些段落是诺克做的,而非哈斯金斯。

  ◎名字相似

  某甲说过的话可能会变成名字很像的某乙说的。这个机制和字母混淆不一样,因为这个错误不是误读引言列表所致。绰号苏格拉底的加油站员工和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哈灵顿‧爱默生(Harrington Emerson)可能会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搞混;词曲创作者波儿(Poe)可能会被错认为惊悚大师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捏造

  其实你很难证明某个引用或归属错误是刻意为之。本书提出的误引大多是林林总总的意外所致。大多时候,罪魁祸首只是疏忽或失误。不过,有时作家的确会捏造一些强有力的引言来加油添醋。例如电影《闪电奇蹟》(Powder)和《猎杀红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其中分别有伪造的爱因斯坦和哥伦布格言。另外,喜剧家、谈话高手和专栏作家的轶事趣闻、揪心故事和幻想情节也会出现不正确的引言和典故。今日的网路时代也有恶作剧者靠可疑的引言一夕爆红。

  ◎虚构历史

  当真实人物被写进电影、戏剧或书本,作者会杜撰对话或内心独白的场景。有些读者误以为确有其言,及使连作者都坦承使用了创作授权(creative license),这种错误仍会发生。较有争议的是,非小说(nonfiction)的书也可能有杜撰或变造的引言。

  ◎捕获

  本书最大的篇幅献给简单的归属之错。某位名人引用原就存在的某个不知名或根本是无名氏的话,后来这句引言就直接被归给这位知名人士。本质上,那句话是因为再次使用而被捕获。就算这位名人仔细标示正出确的原作者,竭力避免引言的归属遭到转移,仍防不胜防。

  ◎宿主

  马克吐温、爱因斯坦、玛丽莲梦露、邱吉尔、桃乐丝‧帕克和尤吉‧贝拉可说是引言界的超级巨星。这样的人物既活跃又有魅力,因此成为他们从没说过的大大小小名言的宿主。这种关系是共生的,多半鱼帮水、水帮鱼,同时提高宿主和引言的知名度。每名宿主都会吸引特定类型的引文,而且多半符合其个性或成就。例如马克吐温就抢了不少锋头――许多妙语根本不是出自他口。误归给贝拉的双关语也有一长串。有趣的是,时间一久,随着相关人士的名声起落,某句流行语的归属也可能一变再变。

  资讯到底有多脆弱?要是知道真相,你可能会大吃一惊,而我不禁担心情况只会更糟。每次引言被传达都可能会造成真相上的裂缝。时光荏苒,当众人熟悉的名言和归属一再重新转达,文本常会改变,连结也会更动。所幸,现代的大规模资料库提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研究这些变化,并修正错误资讯。
  
  不过,除错只是其中一个诱因。查证名言归属的工作还有一个美好的面向:为其他有意愿但漫不经心的研究人员示范怎么将纪录校正过来。

  现今的文本资料库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个,而且还在不停增长中。与此同时,错误的资讯也可能以毫秒为单位在世界各地散播。追踪谁说了什么是正确记录历史的核心要务之一。当今这代的研究人员拥有能修正从过去到现代的错误的工具,只是,他们愿意迎接这个挑战吗?
 

图书试读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给人鱼吃,是供他一天的食物;教人捕鱼,他一辈子有鱼吃。」──迈蒙尼德(Maimonides)
 
这个见解的起源众说纷纭。名言调查员的纪录里有来自中国、美洲原住民、义大利、印度和圣经等主张。它屡屡和老子、毛泽东和迈蒙尼德等名字连在一起──即使那根本是错的。
这个普遍性原则是想借着提升自给自足的能力来减低贫穷,而且这概念的历史相当悠久。十二世纪哲学家迈蒙尼德曾写过一个八个等级的慈善责任。一八二六年,一本名叫《宗教情报员》(Religious Intelligencer)的期刊这么阐释第八级:
 
最后,第八级,也是最为人称颂的一级,是预防贫穷之善,意即给予可观的补助或贷款,教他一技之长,或给他工作,来协助较穷困的弟兄,这样他或许就能正正当当地谋生,不必选择糟糕的方式伸手要人施舍……
 
所以,名言调查员在迈蒙尼德的着作摘要中找到了类似的概念,但没有发现那活灵活现的捕鱼隐喻。一八八五年,有一句话确实提到了捕鱼,也和现代版格言有部分雷同,是出现在小说《戴蒙太太》(Mrs. Dymond)里。该作者是知名小说家安妮‧伊莎贝尔‧萨克莱‧瑞奇(Anne Isabella Thackeray Ritchie)。身为大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莱(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女儿,她延续摇笔桿维生的家族传统。不过瑞奇这段文字的后半倒是跟餵食没有直接关系。
 
他当然没有将那些箴言身体力行,但我想佩特隆的意思是,如果你给人一条鱼,他过一个小时又会饿了;教他捕鱼才是帮了大忙。但这些非常基本的原则很容易与文人雅士阶级的安逸状态有所牴触。
 
一八八五年,这部小说连载于伦敦《麦克米兰杂志》(MacMillan's Magazine)和麻萨诸塞州波士顿《利特尔的生活时代》(Littell’s Living Age)等重要期刊。(顶尖名言研究者拉尔夫‧基斯在参考书籍《名言考证者》中,提到《戴蒙太太》这次重要的引用。)
往后数十年,这句格言将持续演化。一九一一年,罗恩(M. Loane)编纂的散文集《共同成长》(The Common Growth)收录一句「常被引用的话」,只是没有提到吃或餵食的动作。
 
这是一句很常被引用的话,充满社会智慧:「给人一条鱼,他明天又会饿了;教他怎么捕鱼,他一生都能富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复古的纸质感和海明威风格的简约线条,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一本书叫做“海明威才没有这么说”,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颠覆的意味。我总觉得,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其实是被误读、被曲解,甚至是被“发明”出来的,它们披着名人的光环,却早已偏离了真实的语境和原意。这本书似乎就是在揭开这层迷雾,探究那些被冠以名人头衔的金句,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述一些关于文学巨匠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者他们创作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曲折。也许,我们一直以来都活在对某些名人名言的“滤镜”之下,这本书就是来打破这种美好幻想的,让人回归真实,理解那些经典作品和人物更深层的东西。这种追寻真相的学术精神,正是吸引我购买这本书的最大动力。我甚至想象,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有趣的考古式发现,就像侦探在解开一个个谜案一样。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名人传记的书,也包括一些对他们作品的深度解读,但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好像总是在被告知“他们是这样说的”,却没有被带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的那个情境。这本书的名字《海明威才没有这么说》恰恰击中了我的痒点。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伟大人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二手信息甚至三手信息的传播上的。这些经过层层传递的名言,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锋芒和温度。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去考证这些名言的真伪的?是通过查阅原始手稿?还是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抑或是深入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像一本“名言纠错指南”,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奉为圭臬的金句,找出其中的偏差,甚至是对原意的歪曲。我想,这不仅是对名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知识和真理的一种追求。我甚至好奇,书里会不会揭示一些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中的“谣言”是如何诞生的,因为很多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一旦被冠以“名言”的标签,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

评分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同时又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读者,这本书的名字《海明威才没有这么说》简直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坚信,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人物,其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被广为传颂的只言片语,更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思考,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以及他们表达方式的匠心独运。很多时候,一句被断章取义或者被后人添油加醋的话,反而会掩盖了作者真正的意图和作品的精髓。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筛选出那些被“误读”的名言,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抽丝剥茧,还原出真正的“原声”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文献研究,可能还需要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挖掘历史的痕迹,去辨别真伪,去还原真相。这种对“真相”的执着,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揭秘读物,更可能是一次关于知识传承和信息辨别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论,教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和解读那些“名人语录”,避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海明威才没有这么说:名言真正的作者,佳句背后的真相》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长期以来都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名人名言”,有多少是真的出自本人之口,又有多少是被后人加工、误传,甚至完全捏造的?特别是像海明威这样的文学巨匠,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影响深远,很容易被用来“背书”。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去辨别那些流传甚广的“海明威语录”的真实性,并试图找出这些名言的真正来源,或者解释它们为何会被误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研究方法,比如如何追溯原始文献,如何分析语境,以及如何辨别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某一句我们以为是海明威说的名言,其实是某位不知名作者的作品,或者是被错误翻译的结果,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不仅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更是对我们获取信息、辨别真伪能力的一种锻炼。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对海明威这位作家一直非常着迷,他的文字简约而有力,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所以,当看到《海明威才没有这么说》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好奇和质疑。海明威是如此特立独行的一个人,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都非常鲜明,怎么会被“乱引用”呢?这本书显然是要颠覆我们对某些“海明威名言”的固有印象。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海明威作品的细微之处,去辨析那些真正属于他的话语,以及那些被误植在他名下的“假名言”。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涉及很多关于文学史、翻译史,甚至是被大众文化所塑造的“名人形象”的讨论。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海明威一个人,更是一个关于“名言”是如何被制造、传播和误读的缩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真实的文学世界,让我重新认识海明威,也重新思考我们是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名人语录”的。这种拨乱反正、还原真相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知识上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