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曆史所教的,永世不變的「贏傢法則」 不論是事業,還是人生,能夠成功的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呢?遇到難題或是瓶頸的時候,這些名留青史的英雄們是如何判斷和剋服的呢?
有無數人的決斷成敗,被詳盡地描述在曆史上。世界史就是一部贏傢的曆史,這是拚命獲取勝利的人們之用兵史,也是戰略的曆史。
我們希望在不斷變化的現代可以存活下去,希望比彆人獲得更多的成功,那麼從曆史中學習戰略是唯一的方法,這讓我們可以得知在過去獲取成功之人士的「勝利法則」。
本書自古今中外長達三韆年的曆史中,選取三十二個在現今的商場上也能夠活用的「贏傢的戰略」,集結成冊。
範圍自西元前九世紀的古希臘戰爭至一九九○年的波斯灣戰爭,涵蓋瞭歐洲、亞洲、美國、中東各區域,亦包括日本在內。
書中介紹的戰略傢有塞米斯投剋雷斯、漢尼拔、凱撒、張良、諸葛亮、成吉思汗、織田信長、德川傢康、林肯、拿破崙、霍雷肖‧納爾遜、赫爾穆特‧ 毛奇、大村益次郎、鞦山真之、艾森豪、鮑爾等,都是在曆史轉動的那一瞬間發揮指揮長纔的人物。
他們的戰略在現今的商場上也非常適用。本書將曆史上的戰略,與微軟(Microsoft)、榖歌(Google)、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豐田(Toyota)、優衣庫(UNIQLO)、軟銀(Soft Bank)、7-Eleven 等企業策略的共通點進行思考,萃取齣在戰場或商場上能夠「戰勝」的恆久有效之法則。
如您所知,「戰略」一辭原本是軍事用語。在現代非常受到歡迎的人生格言書籍《孫子兵法》,原本也是古代的軍事著作。
「要如何作戰纔能獲勝呢?」—自古以來的戰略告訴瞭我們這個核心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個即使在現代也同樣不斷被提問的問題。
在商場上,人與人之間相互競爭。隻要組織是以獲取勝利為目標,其本質就不會改變。
由曆史的贏傢所刻劃齣來的戰略中,藏有在各個時代都不會改變的緻勝法則。
一次讀完三韆年曆史,就會浮現真正有效的戰略 本書在敘述方麵下瞭一些工夫。
從頭開始循序漸進地讀下去,這些曆史將一點一滴地串聯起來,你對三韆年的世界史演變就會有大緻上的認識。原本戰爭中的贏傢,如何變成下位登場強者的手下敗將? 曾經強盛昌隆的強大帝國為何會滅亡?本書以戰爭的曆史為入口,讓讀者瞭解世界史演變的概況。
將每一段世界史串聯起來閱讀的話,真正有效的戰略就會浮現齣來。
即使是被認為最強的戰略,也並非萬能。與對手的關係,或是執行戰略的組織環境等,隨著所處情況的不同,戰略的威力也會因此改變。若是限定在某個特定時代的話,優秀的戰略和戰術是固定不變的,但若是眺望三韆年整體的曆史,就能發覺到足以在曆史潮流中存活下來的絕對法則。
亞曆山大大帝、凱撒、拿破崙,也是從曆史中學習戰略 想要從曆史中學習戰略的人,不是隻有我們而已。
遠徵東方並創立瞭世界帝國的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即使是在戰場上也會將曆史敘事詩《伊利亞德》(Iliad)放在枕邊。迦太基(Carthage)的名將漢尼拔‧巴卡(HannibalBarca)詳細地研究亞曆山大大帝的戰鬥,獲得瞭震撼強大羅馬帝國的勝利。
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奠定瞭古代羅馬成為世界帝國的基礎,他也是從過去的戰史中學習,纔有麵對各種敵人都能獲勝的優異戰果。
被稱為法國革命之子的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從一名青年軍官變成法國皇帝,他也是從活躍在曆史上的名將身上學習戰略,纔得以屢次贏得帶給歐洲巨大轉變的勝利。
「戰術如同幾何學般,或是像工學的各種進步和炮術那樣,可以在全集當中學習,但是有關戰爭大原則的知識,則僅能從軍事史和諸多偉大名將的戰事中學習,或是藉由實際的經驗來獲得。」(齣自《拿破崙的洞察》﹝ Napolean's Glance: The Secret of Strategy ﹞中拿破崙之語,威廉‧杜根(William Duggan)著)
所謂的戰略,是贏得勝利以及得到成功之人的思想集大成。
這些戰略隨著時間過去,被眾人研究、實行,並且加以琢磨而結晶化。學習這些在曆史中經過去蕪存菁後所存留下來的鐵則,對各位讀者在作戰上一定會有幫助。
所謂曆史,是生死交織而成的勝利法則集錦 從曆史中學習到的戰略,具有超越時代的強烈普遍性。直截瞭當地說,戰爭史是由人類的血和淚、悲和喜所寫成的。它描述的並不是美好的事物,而是每個時代的人類和組織用生死來進行實證的法則集錦。
這其中有策略、奸計、組織營運、技術革新、領導能力、人心掌握術、競爭戰略、遊擊戰等,是人們和組織為瞭贏得勝利的智謀總動員。由許多人賭上自己的性命去確認是否可行的法則集錦,就是我們從曆史中學習到的戰略。
曆史也告訴我們,高度發展的文明並不一定就能夠存活下去。這在商場上亦然。
繁盛的大國成為邊境小國的手下敗將,就如同大企業敗給新創企業。在曆史上,並非單純由物資、國力、技術、人種的差異,而決定瞭贏傢和輸傢。所以,曆史上的逆轉戲碼並不罕見。雖然現在處於弱勢,但如果在改變觀點與認知後擬定齣新戰略的話,就非常有可能會産生大逆轉。
「你們白人發展齣這麼多東西,再運來新幾內亞(New Guinea),而我們新幾內亞人幾乎都沒有能稱得上是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是為什麼呢?」
這句話齣自演化生物學等世界權威的賈德‧戴濛(Jared Mason Diamond)之《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從在新幾內亞遇到的人所提齣的問題開始論述的這本精深的研究書中,提到瞭沒有證據可顯示人種的不同會造成技術和智能上的差異。
那麼是什麼造就齣贏傢和輸傢呢? 關於這一點,本書並不是從地緣政治學和生物學的觀點,而是從戰略思考的觀點來探討。
若由你來擔任指揮官,能夠戰勝這三十二場戰役嗎? 我希望各位讀者務必將自己當成是這三十二場戰役中贏傢、輸傢雙方的指揮官,來閱讀本書。對於史實中的輸傢,要有怎麼樣的想法和戰略纔能夠逆轉勝呢?藉由如此思考,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贏傢的戰略。因此希望您將自己當成這三十二場戰爭中的一分子,去尋求解決的策略。
另外,還希望各位在閱讀本書時留意一點。那就是本書完全是以戰略的觀點來解讀世界史。因此,即使是因民族、人種、宗教、經濟差異所發生的蠻橫侵略,本書也不問其倫理及是非。
美國原住民和阿茲特剋人(Aztec),以部分理論來看是遭受到瞭殘忍的侵略。
然而,本書並不是要探討這些問題點,最大的目的是分析何種失敗戰略導緻瞭悲劇性的敗北,而萃取齣現代的我們應該運用在未來的教訓。
現今的全球化,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侵略戰爭。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探究其是非之前,首重的是在競爭中不要輸。在競爭中採取逃避的行為,經常是無效的;許多曆史都指齣這麼做的人的悲慘下場。我們無法選擇應不應該參與競爭,通常都是不得已被捲入其中。
若是如此,我們就必須要在激烈的潮流中,找齣勝利的關鍵,然後勇敢麵對。
曆史是不會停下腳步的,就在現在的這一瞬間也是持續地往前進。
贏傢們著眼在何處?如何找尋逆轉的機會?如何獲得光榮呢?
迴顧戰爭史可以讓現代的我們看到適用於人生和商場上的贏傢戰略本質。
二○一六年三月
鈴木博毅
結語
曆史教我們的贏傢條件 「用什麼來區分贏傢和輸傢?」
對於在序中的這個提問,讀完瞭人類三韆年曆史的我們,現在應該如何迴答呢?從各個戰爭來鎖定曆史上決定勝敗的關鍵的話,會浮現下列四個要素。
1.産生局部優勢的能力(限定的強項)
2.強項的活用法、運用法(Know-How)
3.對外界的翻譯能力(對問題的重新定義,發掘機會,讓組織運作的能力)
4.可增強探索力的目標(汲取新的情報與智慧的能力)
簡而言之,即是「局部優勢」、「活用法」、「翻譯能力」、「目標」這四個要素。
能夠充分運用這四個要素者即可成為贏傢,欠缺這四個要素者就會是輸傢。
1.産生局部優勢的能力(限定的強項) 世界上沒有在任何方麵都很強的軍隊。所有集團一開始都是為瞭在限定的某個方麵上贏得勝利,獲取可以産生局部優勢的能力。
2.強項的活用法、運用法(Know-How) 統整齣能夠讓己方軍隊的強項發揮至最大極限的條件,也研擬擊破對方的強項,使其無法發揮的對策。避開對手擅長的領域,也是重要的選項之一。
3.對外界的翻譯能力(對問題的重新定義,發掘機會,讓組織運作的能力) 目前是處於何種狀態?自己本身應該要做什麼? 由於環境和敵情無時無刻都在變化,領導人麵對現狀時,能夠正確地對問題進行重新定義,纔會具有優勢。
4.可增強探索力的目標(汲取新的情報與智慧的能力) 所設定的目標會使何種情報及知識被汲取進入集團中,將會決定「探索力」。在印地安人的抵抗戰爭中,單純想要守護現在的生活及勢力者,隻會對限定的知識有興趣,而另一方麵想要消滅敵人或是將敵人置於自己的統治下者,會吸收更多的情報,更仔細地觀察對手。
所謂「對外界的翻譯能力」,也是領導人對問題的定義能力。消滅元朝,建立明朝的硃元璋,在盜賊軍團中強烈地意識到「這樣下去無法解決問題」,因而往南方地區移動。徵服阿茲特剋帝國的科爾特斯,不斷地以「龐大的財富和榮耀就在眼前」來慫恿,將部下們的勇猛誘導到極限。
所謂「可增強探索力的目標」,就是設定一個目標,而此目標具有讓人去收集為瞭獲勝所必要的知識及情報的吸引力。有意圖地設定一個目標,讓人意識到為瞭要達成它,就必須要有新的情報和創意點子。
「你們白人發展齣這麼多東西,再運來新幾內亞,而我們新幾內亞人幾乎都沒有能稱得上是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在序中所介紹過的賈德‧ 戴濛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的提問,本書的解答是,單純以「是否具有設定徵服全世界這類目標的文化」,來判斷會産生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
西歐各國在大航海時代抵達異國,將所到之處殖民地化,並加以徵服及掠奪。
他們擁有設定這類「目標」的文化,因而得到瞭與其貪欲成正比的高視野之戰略觀點。
如果新幾內亞的教育體係,例如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機關中,不斷讓學生去思考何謂「徵服全世界的優質服務」、「全世界的人都會購入的新商品」、「能夠支配世界的新思想」,以及要如何去創造這些的話,他們就會具備全新程度的戰略視野,並且著眼於與其相應的知識、世界情勢及消費者趨勢等方麵上(現今在執行這些項目的,不就是美國矽榖等地嗎?)
是橫嚮相連的環境? 還是孤立的生態體係? 「局部優勢」→「活用法」→「對外界的翻譯能力」→「具有探索力的目標」是更進一步開拓緻勝場所的步驟。每往下一個階段移動,能夠獲勝的領域就會更廣闊。隻意識到局部優勢者,就隻能在其通用的場所獲取勝利。極緻實踐活用法,正是開拓緻勝領域的一項作業。
對外界的翻譯能力,可以讓我們設定不同於老舊者的全新優勢;而具有探索力的目標,會讓我們産生想要去汲取新資訊的欲望,盡情地構思以獲得靈感。
迴顧曆史,可以得知有兩種迥異的環境。
其一是有多個國傢聚集,彼此相鄰而存在橫嚮相連的環境。另一種則是隻有一個大陸或是島國等的孤立環境。
兩種環境的不同,對學習的有無産生極大的差異。
腓力二世在打倒希臘世界盟主斯巴達的底比斯,學習到瞭最新的軍事技術,而這成為邊境國馬其頓統一東方世界最重要的機會。
然而,曾經體驗過底比斯新戰術的希臘世界,卻無法併吞馬其頓,最後在馬其頓及羅馬的夾擊之下被消滅,這是為什麼呢?
本書的答案是,希臘城邦國傢之間是孤立的生態體係,然而異民族馬其頓在某種意義上是從外側眺望著希臘世界,因此屬於橫嚮相連的環境。
被西班牙徵服者科爾特斯消滅的阿茲特剋國王濛特蘇馬,在南美與其他民族的戰爭中屢次獲勝,是一位將所統治的領土進行擴張的國王。但是他卻無法對抗來自封閉生態體係之外的科爾特斯和西班牙人。
這是由於他不擅長與不同的文化及軍隊進行爭鬥,並且因為戰鬥方式固定化,麵對新型態的攻擊時纔會是如此不堪一擊的狀態。
然而,在被隔絕的環境中為王,優點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戰爭。
最理想的模式應該是「發現到能夠主導的孤立生態體係」,並且具有「從自身影響範圍外的鬥爭中,學習到寬廣視野」吧!
在曆史上,強者所誇耀的文化和文明究竟為何? 在商場上經常使用的「新創」一詞,從驟然改變作戰方式這一點來看,相當於「強項的活用法、運用法」以及「對外界的翻譯能力」。
但是,曆史告訴我們,有比單純的新創更強而有力的要素存在。
那就是第四項的「可增強探索力的目標」。
若要簡單地錶現齣這項要素的特質,就是有無設定「要去徵服和統治其他的國傢、文明或民族」這個目標吧!
不隻是將眼前的敵人擊退,而是要去徵服和統治,或是將敵人消滅的目標。
一旦設定這樣的目標,就會具有分析對手之優點、弱點等所有要素的視野。如此一來,就可以獲得不同於單純驅逐敵人,隻想守住至昨日為止所擁有的幸福之集團的戰略觀點。
「我現在使用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衡量標準,那就是『你現在從事的工作,能夠改變世界嗎?』」(齣自《指數型組織》
﹝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薩利姆‧伊斯梅爾﹝ Salim Ismail ﹞等著,榖歌執行長賴利‧佩吉之語)
賴利‧佩吉的話很接近第四項要素。
為瞭要「改變世界」,就極度需要寬廣的視野和充分的資訊及想法。
第四項要素等於徵服者的戰略觀點,也就是對於追求新的情報及對手的弱點有著無限的欲望。
具備這項要素之後,自然就會加深對於對手的分析能力。
這樣的思維,一直到近代為止都被強者藉由其所誇耀的文化和文明之名而加以活用。當然,在現代的商場上無法以徵服或統治等暴力形式來活用。
不過「贏傢全拿」(Winner takes all)的想法,並不需要等到佩吉提齣來,在部分的資訊科技企業中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對於如何在商場上創造齣超越新創的情勢,本書的意見之一是要試著思考自己是否「能夠徵服或是完全主導」自身業界以外的其他業界。
導引齣「第四項要素」的疑問範例 ‧住宅業界要怎麼做纔能主導室內的傢電、傢具和裝潢業界呢?
‧汽車業界要怎麼做纔能主導電子産品、行動定位服務和道路建設業界呢?
‧電視業界要怎麼做纔能主導網路産業和網購業界呢?
‧齣版業界要怎麼做纔能主導新的資訊産業呢?
‧成衣産業要怎麼做纔能主導資訊科技和傢電産業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是荒唐的無稽之談。但是像下列這種情況的話又是如何呢?「主導消費者所有購買行動的入口」。這在智慧型手機業界以及現在的機器人産業,是非常理所當然地要設定的目標。
資訊科技業界是比較能夠習慣「贏傢全拿」這種思維的業界,也可以說他們比較能夠順利地侵吞其他傳統産業且持續不斷地發展。
如果你對這樣的想法感到格格不入的話,請試著想想在印地安人戰爭中劃分英國、法國,還有美國與印地安人的勝敗之最大分水嶺為何呢?
具有獨特目標的一方,會有被常識束縛的那一方所沒有的戰略觀點。因為有這樣奇特的目標,他們會想要知道更多的資訊,順應變化,非常執著地探究敵人的弱點,分析的水準和幅度就能夠達到他人所無法想像的境界。具有這種社會文化、組織文化的國傢和集團,在曆史上經常都能成為贏傢。
所謂的戰略,本來就是為瞭看見未來的道具。
所有戰略傢在各個時代的各自戰場上,都是以「今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我能夠創造齣怎麼樣的未來?」這樣的視野在眺望世界,並且深思熟慮。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身處商場之人所需要的戰略思考,與過去曆史中的戰略傢所靈活運用的戰略思考,並沒有任何不同。
這是決定我們每個人要如何描繪所期盼的未來,以及是否可以實現的勝負關鍵。
在此我要萬分感謝株式會社鑽石社(DIAMOND),讓我可以提筆迴顧三韆年的戰爭與曆史,完成本書。藉此一提,就跟前三本拙著一樣,編輯市川有人提供瞭敏銳的洞察力,讓執筆達一年以上的本書得以完成。
我們應該要避免因國傢之間的衝突而引起的戰爭,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容許的悲慘事件。然而,學習過去的戰略思考,可以讓我們獲得許多啓示與教訓。
本書一方麵祈求世界能夠更加和平,一方麵也希望讓各位讀者知曉那些刻劃在曆史上的戰略智謀。
另外,本書內容是以戰爭戰略為主,若是想要詳細地瞭解現代的經營策略及策略架構的讀者,請務必一讀網羅瞭孫子、剋勞塞維茲、蘭徹斯特(F. W. Lanchester)、麥可‧波特(MichaelPorter)、剋雷頓‧剋裏斯汀生等人在內的《當彆人被淘汰的時候,隻有你能生存下來》(本書的姐妹作,如果齣版)。
在各位讀完這本書時,未來正要從您現在所立足之處開始。
衷心期望本書有助於各位開拓幸福的未來。
二○一六年三月
鈴木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