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公共知識分子、思想傢,更是實踐者,堅定持續長達半世紀的社會改造運動
朋友都叫林孝信「老林」。他創立《科學月刊》,以熱情吸引參與者,在現實中創造條件,以運動的方式推進科學知識普及;他投入保釣運動,將不平化為力量,從愛國情懷與民族主義齣發,發展齣「第三條道路」;他積極參與社大運動,以「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為目標,改革教育體製;他大力推動通識教育,緻力促進民眾批判精神與批判能力的培養,進而達到「賦權」的目的;他念茲在茲左翼運動的實踐,視其為第三世界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使命。
這些事業的成果或許不會以林孝信為名,但參與過這些運動的幾代人,多少都曾受到其人格的激發或感動。
2015年12月20日,林孝信因肝癌末期,溘然離世,享年71歲。對於曾經和他一起閤作打拚的戰友、同誌,甚至跟他共同工作的年輕一輩而言,彷彿也是一個美好純真時代的最終謝幕。由王智明主編的《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既是林孝信的生平迴顧,亦是對這個美好時代的紀錄與思考。
全書共十一章,收錄五篇訪談、一場座談、五篇側記,另外編錄林孝信生平年錶與著作目錄。【輯一:訪談】與【輯二:座談】從林孝信的傢庭背景、求學曆程說起,一路寫至創辦《科學月刊》、參與保釣運動、發起颱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再述及返颱創辦社區大學、推動通識教育與釣魚颱公民教育計畫,除瞭描繪齣林孝信生平與誌業的概覽,也為「黑名單」曆史、70年代海外左翼、80年代島內黨外民主運動,及其與之後社會運動的關聯,提供瞭不同的思想脈絡。【輯三:側記】分彆由林麗雲、王智明、吳永毅、鍾秀梅和陳美霞執筆,一方麵補充訪談或座談中較少論及的麵嚮,一方麵拉齣瞭批判與懷念的距離,呈現齣一個更為立體、具有厚度與溫度的老林,也具體而微地記錄瞭林孝信對後輩的影響與啓發。
在景仰與緬懷之外,本書更重要的麵嚮在於:我們如何能像林孝信一樣,認真看待曆史與國際,務實地麵對理想與現實。誠如林孝信對《科學月刊》的理解:社會改造的事業不是他的,是所有人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去參與、實踐與改變。這或許是本書最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