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公共知识分子、思想家,更是实践者,坚定持续长达半世纪的社会改造运动
朋友都叫林孝信「老林」。他创立《科学月刊》,以热情吸引参与者,在现实中创造条件,以运动的方式推进科学知识普及;他投入保钓运动,将不平化为力量,从爱国情怀与民族主义出发,发展出「第三条道路」;他积极参与社大运动,以「解放知识,改造社会」为目标,改革教育体制;他大力推动通识教育,致力促进民众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的培养,进而达到「赋权」的目的;他念兹在兹左翼运动的实践,视其为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使命。
这些事业的成果或许不会以林孝信为名,但参与过这些运动的几代人,多少都曾受到其人格的激发或感动。
2015年12月20日,林孝信因肝癌末期,溘然离世,享年71岁。对于曾经和他一起合作打拚的战友、同志,甚至跟他共同工作的年轻一辈而言,彷彿也是一个美好纯真时代的最终谢幕。由王智明主编的《从科学月刊、保钓到左翼运动:林孝信的实践之路》既是林孝信的生平回顾,亦是对这个美好时代的纪录与思考。
全书共十一章,收录五篇访谈、一场座谈、五篇侧记,另外编录林孝信生平年表与着作目录。【辑一:访谈】与【辑二:座谈】从林孝信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说起,一路写至创办《科学月刊》、参与保钓运动、发起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再述及返台创办社区大学、推动通识教育与钓鱼台公民教育计画,除了描绘出林孝信生平与志业的概览,也为「黑名单」历史、70年代海外左翼、80年代岛内党外民主运动,及其与之后社会运动的关联,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脉络。【辑三:侧记】分别由林丽云、王智明、吴永毅、钟秀梅和陈美霞执笔,一方面补充访谈或座谈中较少论及的面向,一方面拉出了批判与怀念的距离,呈现出一个更为立体、具有厚度与温度的老林,也具体而微地记录了林孝信对后辈的影响与启发。
在景仰与缅怀之外,本书更重要的面向在于:我们如何能像林孝信一样,认真看待历史与国际,务实地面对理想与现实。诚如林孝信对《科学月刊》的理解:社会改造的事业不是他的,是所有人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去参与、实践与改变。这或许是本书最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