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月刊、保钓到左翼运动:林孝信的实践之路

从科学月刊、保钓到左翼运动:林孝信的实践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孝信
  • 科学月刊
  • 保钓运动
  • 左翼运动
  • 中国现代思想史
  • 知识分子
  • 社会运动
  • 政治思想
  • 文化研究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是公共知识分子、思想家,更是实践者,坚定持续长达半世纪的社会改造运动

  朋友都叫林孝信「老林」。他创立《科学月刊》,以热情吸引参与者,在现实中创造条件,以运动的方式推进科学知识普及;他投入保钓运动,将不平化为力量,从爱国情怀与民族主义出发,发展出「第三条道路」;他积极参与社大运动,以「解放知识,改造社会」为目标,改革教育体制;他大力推动通识教育,致力促进民众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的培养,进而达到「赋权」的目的;他念兹在兹左翼运动的实践,视其为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使命。

  这些事业的成果或许不会以林孝信为名,但参与过这些运动的几代人,多少都曾受到其人格的激发或感动。

  2015年12月20日,林孝信因肝癌末期,溘然离世,享年71岁。对于曾经和他一起合作打拚的战友、同志,甚至跟他共同工作的年轻一辈而言,彷彿也是一个美好纯真时代的最终谢幕。由王智明主编的《从科学月刊、保钓到左翼运动:林孝信的实践之路》既是林孝信的生平回顾,亦是对这个美好时代的纪录与思考。

  全书共十一章,收录五篇访谈、一场座谈、五篇侧记,另外编录林孝信生平年表与着作目录。【辑一:访谈】与【辑二:座谈】从林孝信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说起,一路写至创办《科学月刊》、参与保钓运动、发起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再述及返台创办社区大学、推动通识教育与钓鱼台公民教育计画,除了描绘出林孝信生平与志业的概览,也为「黑名单」历史、70年代海外左翼、80年代岛内党外民主运动,及其与之后社会运动的关联,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脉络。【辑三:侧记】分别由林丽云、王智明、吴永毅、钟秀梅和陈美霞执笔,一方面补充访谈或座谈中较少论及的面向,一方面拉出了批判与怀念的距离,呈现出一个更为立体、具有厚度与温度的老林,也具体而微地记录了林孝信对后辈的影响与启发。

  在景仰与缅怀之外,本书更重要的面向在于:我们如何能像林孝信一样,认真看待历史与国际,务实地面对理想与现实。诚如林孝信对《科学月刊》的理解:社会改造的事业不是他的,是所有人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去参与、实践与改变。这或许是本书最终的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与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吴永毅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淑珍

  台北市立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教授

林正慧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助研究员

林嘉黎

  自由业者

林丽云

  国立交通大学亚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陈光兴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共同主编,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荣誉退休教授

陈宜中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思想》季刊编委

陈美霞

  国立成功大学公共卫生所特聘教授,钓鱼台教育协会理事长,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常务理事

陈瑞桦

  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与社会学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刘源俊

  东吴大学物理学系名誉教授,台北市科学出版事业基金会董事长,台湾钓鱼台光复会理事长

欧素瑛

  国史馆修纂处协修

钱永祥

  《思想》季刊主编

钟秀梅

  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苏淑芬

  国立交通大学文化研究国际中心计画助理

图书目录

序一 老林的实践:一个没有止境的社会改造集体事业/陈美霞
序二 保钓运动与爱国主义:纪念林孝信先生/钱永祥
序三 一生都在搞运动的老林/刘沅
 
前言 理想、启蒙与奉献/王智明
 
【辑一】对谈
第一章 《科学月刊》的世代:林孝信与刘源俊对谈/刘源俊、林孝信、李淑珍
 
【辑二】访谈
第二章 走过黑名单:林孝信先生的生平与志业/欧素瑛、林正慧
第三章 一生钓运,普及教育的苦行僧/陈光兴、林丽云
第四章 保钓与海外左翼运动/林丽云、陈瑞桦、苏淑芬
第五章 保钓、两岸与理想主义/王智明、钱永祥、陈宜中
第六章 意识型态与第三世界再启蒙:林孝信病中谈话/陈美霞、林嘉黎
 
【辑三】侧记
第七章 典范在夙昔:侧写林孝信/林丽云
第八章 摸索第三条路线:追思林孝信/王智明
第九章 家庭相簿里的另一个老林/吴永毅
第十章 与老林一起工作:推动农村型社大的点滴回忆/钟秀梅
第十一章 老林与社大运动这个集体事业/陈美霞
 
附录 林孝信先生生平与着作简表/黄意函 编
 

图书序言

序(节录)

老林的实践:一个没有止境的社会改造集体事业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黑格尔,《逻辑学》,一八一二

  一九八○年代末,老林(朋友之间称唿林孝信「老林」,我也就这样称唿他吧)从台湾戒严体制的海外黑名单被解除不久,就回台湾去找他的挚友、着名作家陈映真,也参加了陈映真一九九○年代开始举办的、有关台湾社会性质论的读书会。期间他与陈映真有过多次深入的对话,老林说:「……记得他(指陈映真)很多次建议我不要搞那么多活动了,要多做理论的建设,因为台湾非常需要理论的工作。但我认为理论的建设需要实践的基础,我在台湾的实践还太少。」(参见本书第三章〈一生钓运、普及教育的苦行僧〉,页二○二)

  一九九七年,老林与我带着两个还在小学读书的女儿,全家自芝加哥返台。之后,老林全身投入改造台湾社会的种种工作,数年后,老林有「更多的实践」了,朋友们都认为:老林脑袋里头的学问、经验、智慧、理论,应该整理出来,我及朋友们也跟老林提过无数次,这已经是我们朋友圈的共识。但唯一不完全同意的就是老林本人,因为他认为对改造社会的事业而言,实践工作、组织工作还是最重要的!至于理论的建设、着书立说……以后再说。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之中,老林跟数不尽的保钓战友们、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同志们、科普同道们、社区大学运动的伙伴们、通识教育的同仁和师生们,及左翼运动的战友和同志们,从一九七○年代开始就不曾停歇、为台湾的民主(我这里的民主不是当前我们见识到的那种扭曲的西式选举民主)、公义、平等,为创造一个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集体实践而共同努力着。在这个改造社会的集体事业中,老林如「苦行僧」一样、孜孜不倦地,甚至顽强而艰苦卓绝地,进行着一场没有止境的实践。虽然没有「着书」,但在教学、组织、实践的过程中,老林从不间断地为集体理想事业「立说」,有时是教学、演说、研讨,有时是评论、访谈、对谈。《从科学月刊、保钓到左翼运动:林孝信的实践之路》这本书主要就是以访谈、对话的方式生动地将其展现出来。这个集体事业主要包含了科学普及、保钓运动、社大运动、通识教育及左翼运动等五个方向。

  首先,科学普及。以《科学月刊》为例,老林一直强调,《科学月刊》「不是个人的事业」。一九六○年代末、一九七○年代初,老林与广大留学生社群共同体认到: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成就,自己的国家显得多么贫乏;民众缺乏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盲目崇拜;台湾的学生仅关注课业,对社会缺乏关怀、对国际局势缺乏认识、对批判性思考训练不足。于是,以一百多人为共同发起人,许多留学生与科学家无私地投入《科学月刊》的创办与长期经营。老林在《科学月刊》四十週年之后,再度提及我上面说的「集体」,他说:「《科学月刊》从创办起,四十多年来不知多少人贡献他们的心血,默默地耕耘。大家都把《科学月刊》当作台湾社会的公共资产。正因为这个公共性,才使『理想、启蒙、奉献』的理念与精神长期坚持下来。」半个世纪来,数不清的知识分子投入到这个科学普及事业的实践,至今未曾停歇。

  再说保钓运动。老林说,留学生投入《科学月刊》的创办与投入保钓运动,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他们(包括老林)因自己家园中的钓鱼台被美、日私相授受的不公不义而愤愤不平;预见台湾渔民权益将无法受到保障的问题;失望于帝国主义强权霸道之下,政府怯懦不敢积极保钓。于是他们投入实践、化不平为力量,在留学生中展开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老林说,参与保钓运动的一代满怀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们爱国爱民、关怀世事、热情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为正义事业出钱出力,甚至牺牲学业、事业,不怕被列入黑名单,投入与个人功成名就无关的保钓运动。保钓运动即将步入五十週年,海内外过去投入保钓运动、持续关注钓鱼台议题的「老保钓」及「新保钓」正热切讨论及规画如何举办纪念活动,见证这个半世纪以来没有止境的、改造社会的集体实践。

陈美霞(成功大学公共卫生所特聘教授,钓鱼台教育协会理事长,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常务理事)

前言(节录)

理想、启蒙与奉献


  实践:《科学月刊》、保钓与第三世界

  这五篇访谈,加上对谈,突出了孝信先生一生志业与思想的几个方向,其中保钓运动可以说是扮演了他人生转折与枢纽的关键。这不仅是因为他对保钓事业投入之深,而被迫放弃学业、列入黑名单,更是因为保钓运动代表与唤发的理想主义精神,一直是孝信先生力求实践的道路。从参与一九六三年的青年自觉运动受到启发,到克勤克俭、群策群力地创办《科学月刊》,孝信先生一直关心的是如何透过实际的作为,而非高蹈的口号或主义,将所学贡献社会与国家,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集结同志、扩大参与,形成一个集体的,而非个人的事业。诚如他在《科学月刊》创刊号的代发刊词上所题:「这是你的杂志,不是我们的杂志。」刊物与运动(事实上,刊物即运动)的目的,是让社会共有,是为了改变社会与创造社会。保钓运动为这条实践的思路添上了爱乡保土的爱国主义色彩,也从而打开了长期内蕴于台湾社会的潘朵拉盒子。但是孝信先生不为路线的分裂所动摇,反而在分裂的波折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以及所谓「第三条路线」的行动纲领――期待超越统独立场,支持公义的社会改造行动,能让台湾从戒严走向民主与解放。而一九七○年代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的启动,恰恰代表了「第三条路线」的素朴实践与边缘战斗。如他所说:「比统独更重要的是对台湾社会的关心……支持台湾为正义的斗争、受压迫的斗争,这是不论哪个立场都要去支持的。」诚然,透过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的运作,孝信先生不仅找到了一个从海外介入台湾社会的方法,营救陈明忠先生、支持党外民主运动、培训组织干部,透过各种的连系与活动(尤其是夏令营),他也将芝加哥变成了串联海外左翼的枢纽。这种以自身为桥梁的实践,让孝信先生成为左右统独共同敬重的前辈与诤友。或许彼此最终的立场并不一致,但他广纳百川、不拘一格、诚恳做事的胸襟与气度,不只赢得了尊敬,也为台湾社会保留了一个不为私利、只问公益的典范。或许,正是为了实践这种务实的、带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敦促他从北美回到了台湾,抛开光环,开创社区大学、推动通识教育以及钓鱼台公民教育计画。从《科学月刊》、保钓运动而通识教育,虽然跨度很大,但每个项目都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具体实践,他一以贯之,毫无虚伪与违和,并且奋斗不休。

  保钓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思想性的。这包括了对中国现代史的重新认识,即刘大任所谓的「走出神话国」,对美国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大陆)的同情理解。最后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意识型态与第三世界再启蒙:林孝信病中谈话〉里,孝信先生明白地指出了一个根本、却常遭忽略的问题:即虽然第三世界的相关论述已有不少,但是我们鲜少能够从第三世界的历史中解释第三世界,因为以科学与民主为主轴的启蒙思想主要还是西方的内容,第三世界自己的启蒙,除却科学与民主,还可以是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所谓的「进步」与「现代」,是以西方为尺规来理解的物质进步以及科技和制度的现代化,那么在科技破坏与民主蒙尘的当代,第三世界的发展能不同时对西方启蒙的内容与精神发出质疑、提出挑战吗?我们能够不去质疑那些被意识型态化的公民社会与革命话语吗?孝信先生想要改造社会、解放知识的热情,并没有蒙蔽了科学的冷眼;相反地,恰恰是他冷静而深刻的科学之眼,不断提醒我们要从各种教条中解放出来──不论是左翼、右翼,还是科学主义的。对孝信先生来说,重要的是保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不是一头热、一窝蜂的主义狂热。这也是他提炼自保钓运动的深刻反思。
 

图书试读

第九章 家庭相簿里的另一个老林/吴永毅

因为负责制作告别式播放的短片,老林走后一週,从他的书房抱了近十本十几公斤重的相簿回南艺大,再挑选了约一百六十张相片,扫描给剪接师曾吉贤备用。最后短片只用了十几张,为了说明家庭影像所包含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在此以两组短片遗珠的相片来怀念或再现老林。

第一组:士林书店的书架及其他

一九八五年初,我来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那时正在建筑研究所读博士班的夏铸九,试图把我组织进入两个在美台湾人左翼社群:一个是以洛杉矶为基地、蔡建仁为核心的《台湾思潮》社群;另一个就是以芝加哥为基地、老林为核心的「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支援会)。那年暑假,夏铸九安排我到芝加哥投靠老林,我的打工工作是协助老林筹备「士林书店」,帮忙制作书店里的全部书架,只不过因为我第一个学期修了另类建筑大师Christopher Alexander开设的「营造体验」,那堂「课」就是跟随大师当学徒,在郊区盖一间木造车库,学过几种木工DIY机器操作。

老林不认识我,他也应该知道我是半桶水学徒,竟然敢把书店最主要的装潢工作交给我执行。这其实颇反映老林的行事作风,就是完全信任他的组织对象(或说让被组织者觉得自己完全被信任),乐观相信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那时我根本没有任何自己动手组装一座书架的经验:在台湾的建筑设计课,或寒暑假去事务所打工,也没有接触过书店的设计,因此非常惶恐,硬着头皮从头摸索,但老林却是老神在在。

书店的店址原本是白人房东自己开的一家陈年五金铺,我到芝加哥后不久,老林带我去看店址时,房东刚要准备开始结束营业大拍卖,两个月后才会交屋,所以不能像台湾做装潢那样就地施工。老林在芝加哥大学北边租了一间木造公寓给我当宿舍,然后那个连栋公寓没有隔间的地下室(半层在地面),就是老林规画的制作书架的木工厂。印象中书店的坪数不小,应该有五、六十坪,所以必须制作的书架的量当然不是业余规模,又只有我一个「木工」,其实我打心底就不相信这是务实的规画,也连带怀疑老林是否是个务实的人。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