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台湾史 二○一九年增订版

少年台湾史 二○一九年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少年读物
  • 历史
  • 增订版
  • 台湾
  • 青少年
  • 文化
  • 教育
  • 历史教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了解台湾的历史,必须「从头讲起」,从头了解起,我们的视野拉长、拉广了,然后当我们回头看这个岛屿的历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独特,进而珍惜它的多样性。

  历史需要的不是记诵,而是思考和理解。记诵的历史,考完就忘记了,自己思考和理解过的历史,成为你对过去的认识,也会帮助你了解现在、面对未来。

——作者  周婉窈

  历史,不仅是发生过的事而已,更是与现在和未来连续而无法分割的整体。借着本书的插画工作,我才开始认识许多一向视而不见、却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流。这份成长,并不因此书的完成而结束,却是要持续一辈子的工作。
 
——绘者  许书宁

本书特色

  1.    经典增订再版:因应5年来台湾历史的急速进展,周婉窈教授特别增订内容,补充战后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与观点,并加上全书索引,让读者方便检索词汇与内容。

  2.    注重观念的釐清:从「地球和美丽岛的诞生」、「台湾给世界的礼物」,到「转型正义和美丽新国家」,周婉窈教授秉持其一贯的优雅流畅文笔,简明的主题,将历史的视野拉长、拉广,带领读者以思考和理解的态度,更加真切地感受这岛屿的独特历史。

  3.    开学必备的简明台湾史:台大历史系教授周婉窈为台湾的新世代与怀有少年心的国人所写的简明台湾历史,2014年出版至今已22刷,并荣获2014年第66梯次「好书大家读」知识性读物组好书推荐、入围2015年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4.    带有绘本温度的台湾史:绘本作家许书宁为本书绘制了三十余幅大大小小的历史画作,这是许书宁的第一次尝试,也为本书增添了柔软的温度与趣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婉窈


  嘉义大林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者专治台湾史,着有《日据时代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自立晚报出版部,1989)、《台湾历史图说》(中研院台史所,1997;联经:1998、增订本1998、三版2016)、《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2)、《海洋与殖民地台湾论集》(联经,2012)、《少年台湾史》(玉山社,2014)等书。译有《史家的技艺》(远流,1989),主编《台籍日本兵座谈会记录并相关资料》(中研院台史所,1997)、《古典日文解读法》(中研院台史所,2006)等书。

  《台湾历史图说》目前有韩文版(新丘文化,2003)、日文版『図说 台湾の歴史』(平凡社:2007、增补版2012),以及英文版 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南天书局,2015)。

  史学着作之外,出版散文集《面向过去而生》(允晨,2009)、《岛屿的爱和向望》(玉山社,2017),以及人物传记《台湾史开拓者王世庆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2008年起,和台湾史研究生一起经营「台湾与海洋亚洲」部落格和同名脸书。

绘者简介

许书宁


  北港孩子,台湾女儿,日本媳妇,旅居大坂的图文创作者,作品曾获台日二地多样奖项。

  先后毕业于辅仁大学大传系广告组及大坂总合设计专门学校绘本科。创作内容包括绘本、散文、插画、翻译、设计、有声书等。

  在玉山社/星月书房的主要作品为《阿ㄇㄧㄚˋ》、《穿越书本去旅行》、《耶路撒冷朝圣日记》、《亚西西的小穷人》、《病床日记》等。
 

图书目录

新版序
给少年读者的信(代序)
绘者的话
志谢
小事典、小知识、小观念词条目次
图版目次
地图目次

第一篇
1.地球和美丽岛的诞生  
2.台湾给世界的礼物
3.台湾早期居民与南岛语族
4.原住民的神话和传说

第二篇
1.从自主发展到外力入驻
2.荷兰VOC的统治
3.国姓爷与郑.荷战争
4.明郑的统治

第三篇
1.台湾局部被纳入清版图的经过
2.不被祝福的「唐山过台湾」
3.汉人入垦与土牛红线
4.汉人社会:族群、语言、风俗气息
5.士绅阶层和大家族的形成
6.开港、西人来台和基督教的传布
7.船难、牡丹社事件与日.原接触
8.东亚新局势和清领最后二十年

第四篇
1.乙未割台和台人保乡卫土战役
2.殖民统治的驯化与近代化
3.反殖民运动与文化启蒙
4.台湾惯习调查、殖民地初等教育
5.封锁下的「归顺」之路、雾社事件
6.从传统到近代:福尔摩沙艺术新貌
7.语文转换、新文学、乡土文学论战
8.皇民化运动和战争动员

第五篇
1.战后变局:从一头热到大失所望
2.二二八事件:抗暴、谈判、血腥镇压
3.国府撤退来台和岛屿的党国化
4.戒严下的白色恐怖
5.党国统治下的族群和语言政策
6.公民抗争、「退出」联合国、自决与独立
7.被屏蔽的乡土、劳农大众和原住民
8.从野球到棒球:挫折年代的梦与坚持
9.美丽岛事件、林家血案、陈文成案
10.群众运动、解严到自由民主之路

余论 转型正义和美丽新国家
参考书目
图片出处(补录)
索引
 

图书序言



  回想这本书第一版在校对时,三一八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也是我脚踝骨折疗伤时。当时曾坐轮椅到青岛东路「应援」并给短讲,也靠四脚助行器到玉山社和学生一起作校对。2014年4月10日书出版时,占据立法院的反服贸运动诸将都还没「出国会」。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校对的记忆,竟然连结着台湾政治运动的脉动。

  这本小书出版后,持续受到读者欢迎。有人问我读者是哪些人?我当然无从知道,不过,青少年之外,确实有中壮年人士买来看,真的应了本书副题「写给岛屿的新世代和永怀少年心的国人」。书有人看,是作者最大的鼓励。原本想在本书第十刷之后出增订版,但教学、研究,加上公共事务,实在忙不过来;后来又想说第二十刷时再做,但又轻易过了这个期限,最后是在第二十二刷之后。玉山社对于出增订版一直很支持,从今年二月蔡明云主编开始着手进行,和我「相熬」半年,终于要出版了。

  增订了什么呢?读者可能很想知道。首先,是全书做了一些细部的订正,历史的细节无数,要弄清楚不容易,只能力求正确,「知过必改」。基于「当代人不能不知当代事」的体认,第五篇有实质的变动,增加许书宁老师绘制的三幅插画、黄清琦先生制作的二张地图,以及十一个图版。词条增加六则,有两则特别长,希望读者愿意耐心读完。此外,封面封底更新,书末附索引。

  一本书能出版,不知要耗费多少人的心力和时间。我要感谢陈慧先老师、吴俊莹先生替我仔细看过一遍,并提供修订建议。丁平、林文正、谢家伟三位同学,在不清楚什么叫作「做索引」时,慷慨义助,结果我们一起卷入从早到晚整整四天以上的魔鬼作业。非常感谢三位同学坚持到底,给予无可替代的协助。蔡明云主编不畏烦难,是最佳专业助力。

  增订版的校对刚好和香港人惨烈的「反送中」、争自由、抗暴政运动重叠在一起,每天每夜再怎么忙,也要看新闻和直播,与香港人精神同在,并学习从没想到香港人可以教我们的东西。我想,日后我回想起增订版的修订和校对,也一定会连结到香港人可歌可泣、血泪斑斑的殊死奋斗。人需要知道历史,因为我们就在历史当中;人若无感于当代脉动,相信很难了解过去吧?也无法和未来折冲吧?

  最后,我格外感谢恩师郑钦仁教授两度替这本书题字。谨以这本书的战后篇向郑老师世代的海内外志士致敬。
 
周婉窈 谨志
2019年9月4日

图书试读

7.被屏蔽的乡土、劳农大众和原住民

你们现在能在学校学习台湾的历史,不是容易的事。从有近代教育以来,一百年台湾人在学校没办法学习自己的历史。日本时代,学校教日本历史,不教台湾历史,倒是非常注重乡土教育,教导孩童认识「本岛」。战后党国害怕台湾人认同台湾,教育中没有台湾历史,也没有台湾乡土。乡土是人们真实生活的所在,却被党国屏蔽了;中国才是故乡,学生在学校认识远处的山川、历史、文化,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毫无所知,甚至鄙视它。

党国为了确立统治的正当性必须「反共」,因此「保密防谍」、「反攻复国」、「民族救星」、「复兴中华文化」的口号到处都是;学生写作文,结尾一定要往这些方向写,才能得高分。这样的教育不只无法培养独立的思考,反而养成「揣测上意」(师长、统治者的意思)的非公民精神,更糟糕的是打造出一群言行虚假的成功者。他们不管自己相信不相信,都要讲得、写得很相信,也要让别人相信,这样才能在升学管道和社会阶梯中往上爬,也就是说,教育教导学童为了成功要「工具化」一切。诚实不重要,达成目的才重要。

世界上专制集权统治下,教育是一种「复制」的机制,被教育成功的人,会以同样的方式再去复制一批人。战后台湾的教育也是这样,考试靠记诵,升学成为一种筛选的过程,吸收越好的人越能考得好;反之,就会被淘汰。当然,总有少数人是例外,只是绝大多数的人是同个模子出来的。党国培养出来的菁英,大多不认同乡土,相信中华文化优于一切。由于什么都是「工具」,学生时代喊「反攻大陆」最大声的,若现在最亲靠中共政权,也就不奇怪。当前掌握台湾政治的世代,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和你们很不同,你们要了解这点,才能不被带着走。

党国屏蔽了很多社会的现况和真相。媒体报导一元化,掉落历史夹缝的人群,被排除在人民的认知之外,「台籍国军」就是一个例子。战后初期,国共内战打得很惨烈的时候,很多台湾人(闽、客、原住民)被招募,或连骗带掳,去当国军,他们被送往中国大陆打内战,没死的被共军俘虏成为解放军,后来又送去打韩战;幸而没死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得很惨。倖存者要到1990年代才回得了故乡,但党国不闻不问。他们最不满的是,同样是国军,受到的对待和「荣民」差别非常大,简直无法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少年台湾史 二○一九年增订版》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入一个充满故事的古老宅院,每一件陈设,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等待着我去发掘。作者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在讲“生活”。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早期社会生活的描绘,比如那些来自大陆的移民,他们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他们可能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有朴素的生存智慧,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故乡的思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些生活的细节,比如他们如何搭建房屋,如何耕种土地,如何祭祀神明,如何与邻里相处。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构成了台湾历史最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械斗”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暴力行为,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比如土地资源的争夺,不同族群之间的生存压力,以及官府的缺位或不作为。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结构。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件”,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渗透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次的选择之中。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审视台湾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或任何一个族群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力求从多个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的尊重和关注,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的篇幅,描绘了不同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在与外来者交往过程中的经历。他避免了将原住民简单地描绘成“野蛮人”或“被同化的对象”,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主人,所拥有的智慧、勇气和尊严。此外,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力量在台湾的历史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造成的不同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国家认同”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在历史的进程中,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在多元文化和复杂政治格局中,不断演变和塑造的。他引用了一些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让这些讨论更具说服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是属于所有人的,它应该被多元的视角所审视,被平等的尊重所解读。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历史并非是既定的、不可更改的,它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选择、个人的挣扎和集体的记忆共同塑造而成的。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非常善于运用故事化的手法,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篇章。例如,在描述明郑时期,他并没有仅仅介绍郑成功如何攻打台湾,而是描绘了当时郑成功的部队,他们是如何适应台湾的气候,如何与原住民交流,以及他们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生动的想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比如台湾民俗信仰的形成,不同外来文化如何在台湾土壤中融合,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反映了台湾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作者在分析这些文化现象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于单一的文化源头,而是强调了多元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台湾的文化独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看到了文化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作者正是通过他精炼的笔触,将这份魅力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一次对过往的重新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线和事件表,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在我眼前鲜活地展开。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自然,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台湾历史的各个时期。他特别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挖掘出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早期垦荒时期,那些来自大陆的移民的描绘,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他们可能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有勤劳朴实的品格,有对家人和后代的责任感。这些最朴素的品质,正是构成台湾历史最深厚的基础。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清代台湾社会结构的研究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社会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士绅、商人、农民、原住民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引用的许多史料,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解读,让历史的呈现更加客观和严谨。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体会到了台湾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所创造的辉煌成就。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身份认同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殖民统治和政治变迁时期,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变化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审慎和 nuanced 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台湾人民的身份划分为“中国人”或“台湾人”,而是呈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这种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和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近代以来,台湾精英阶层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摇摆和挣扎的描绘。他们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在西方现代思想和日本殖民政策的冲击下,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分析,比如辜显荣、林献堂等,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如何在各种势力之间周旋,以及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了台湾的走向。此外,作者在处理“台湾意识”的形成时,也避免了过于简单化的论述,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了这种意识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萌芽、发展并壮大的。他引用了一些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以及口述历史的材料,让这种身份认同的讨论更加生动和具体。读这本书,就像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探索,让我不断反思“我是谁”,以及“我们是谁”。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有灵魂”的历史书,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明郑时期,郑成功及其部属在台湾的经历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将郑成功塑造成一个完美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他的决策背后的考量。他如何安抚部众,如何与荷兰人周旋,如何规划台湾的未来,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郑成功。此外,书中对清代台湾开发时期,那些不为人知的移民故事的挖掘,也让我深感触动。那些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的普通人,他们如何在新环境中适应,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社群,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这些故事,才是构成台湾历史最动人的篇章。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开台圣王”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宗教符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成为一个集体的精神寄托,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台湾人民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对信仰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活在当下,它影响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台湾的历史,跳出了传统的宏大叙事,更侧重于从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历史的变迁。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比如国民党迁台后的“二二八事件”或者“白色恐怖”时期,他并没有直接陷入政治立场的分辨,而是着力去挖掘事件背后,普通台湾人所经历的恐惧、不安以及他们如何在这股历史洪流中努力维生。我特别欣赏他对一些被遗忘的社会群体的关注,比如那些在台湾经济起飞时期默默奉献的劳工,或者是在不同政治时期,那些站在时代十字路口,做出艰难选择的知识分子。书中对这些人物群体的描摹,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挣扎。他引用的许多二手研究资料,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解读,呈现出的观点既有深度,又容易被普通读者所理解。例如,关于台湾农业发展的章节,他不仅仅是列举了种植了什么作物,产量如何,而是深入分析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外来政权对农业政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如何直接触及到农民的生计和生活方式。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历史事件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毛细血管”,感受到了历史的肌理,而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用一种非常“温度”的方式,讲述了台湾的历史。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故事。他特别善于捕捉历史的“人性”部分,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日治时期台湾人民生活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日本人描述成侵略者,而是呈现了当时台湾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复杂处境,以及他们如何在适应中求生存,在抵抗中寻尊严。书中对一些台湾本土文化的发掘和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那些在不同时代流传下来的歌谣、谚语,以及民间信仰的形成和演变。作者通过这些文化现象,展现了台湾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皇民化运动”的讨论,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和困惑,以及他们在集体记忆中的选择和保留。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的博弈和经济的变迁,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在漫长岁月中,所积累下的情感、智慧和生命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接地气”的历史读物,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情感。他似乎并不想用华丽的辞藻来炫耀学识,而是希望用最直接、最易懂的方式,把台湾的历史讲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早期移民生活状态的描绘,那些从大陆渡海而来的先民,他们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垦荒地,与自然搏斗,同时也面临着疾病、械斗以及政治动荡的威胁。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们的艰辛与韧性,让我们体会到“落地生根”这几个字背后的不易。书中关于清代台湾开发的内容,也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仅介绍了政府的政策,更侧重于描述当时社会各阶层,包括士绅、农民、商人以及原住民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社会的面貌。我尤其对书中对林爽文事件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一次起义,而是深入剖析了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根源,以及它对当时台湾社会结构的影响。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历史事件变得更加复杂而真实。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传记,而是普通人生活轨迹的集合,是无数个奋斗与牺牲的故事串联而成。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非常舒服的书,作者的叙事方式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一位长辈在娓娓道来,却又不像那些照本宣科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他在描述历史事件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总能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比如,当他写到日治时期,那些台湾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生活点滴,有挣扎,有适应,有文化碰撞,有身份认同的迷茫,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展现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人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皇民化运动”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呈现了当时不同群体对此的反应,有人被裹挟其中,有人暗地抵制,也有人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看到了更多的灰色地带和人性的复杂。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史料图片,虽然不多,但非常有价值,它们就像历史的眼睛,直接与过去对话,比文字描述更能触动人心。例如,看到一些老照片中,穿着不同服饰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时空穿梭,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回眸,而作者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在这条曲折的河流中,寻找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宝藏。他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