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从被出卖到凌虐,台湾被殖民与自我殖民的困境

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从被出卖到凌虐,台湾被殖民与自我殖民的困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殖民主义
  • 后殖民主义
  • 自我殖民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历史
  • 台湾研究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长期受日本殖民与知识份子将西方文化崇尚化,
被殖民的台湾人,
是否错乱了民族情结与自我认同?

  你无法想像:
  ‧为何有5千个台湾知识菁英要跑去日本扶植的满州国,其中竟有1千个是医生?
  ‧为何抗战胜利后,大后方竟比汪精卫政府统治的地区还落后,成为国民党在大陆全面溃败的主因之一?
  ‧为何蔡英文执政后在琉球树立的「台湾之碑」,是刻意扭曲历史,是屈辱台湾的表现?

  日本之觊觎台湾,为期甚早。日本军国主义扩张路线擘划蓝图,便已经将「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列为国家目标。日本帝国主义佔据台湾之后,先人奋起反抗,赛德克巴莱不是电影,是历史。

  然而,被殖民的知识菁英,为了追求「现代性」,不惜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盲目推崇殖民主所提倡的价值观,逐渐形成所谓「自我殖民」的现象。

  更清楚地说,从一九○五年清廷废止科举以来,所谓「大学」的一切建制,都是外来的。在中国知识份子对西方文化欠缺相应理解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将西方大学的建制加以神圣化,盲目崇拜,而产生「自我殖民」的心态。

  尤其二次大战之后,来自「大后方」的「胜利者」,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们歧视「沦陷区」的大学,将他们贬抑为「敌伪」大学,却不敢贬抑其殖民母国的大学,因为后者隐含有较高的「现代性」或「进步性」。

  本书从国民政府特工杨鹏与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探讨为何国民政府在短短四年失掉大陆,败走台湾。如何从「文化中国」的史观,看出儒家文化中的国家兴衰之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光国


  台北市人,1945年11月6日出生。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特聘教授,致力于结合东、西方文化,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发展本土社会科学。
    
  着有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曾获得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三次、优良研究奖十余次,曾任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台大讲座、杰出人才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教授、总统府国策顾问、海崃交流基金会顾问、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会长。
 

图书目录

导读
第一章 被出卖的台湾
第二章 被遗弃的台湾
第三章 被践踏的台湾
第四章 被修理的台湾
第五章 被凌虐的台湾
第六章 被屈辱的台湾
第七章 末代皇帝的认同危机
第八章 军国主义与傀儡皇帝
第九章 南京大屠杀之后

图书序言



  本套书总名为《夹缝中的台湾》,内分三册,第一册《中西文明的夹缝》,旨在说明西方殖民帝国主义兴起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为什么会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册《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前半部叙说日本帝国主义佔据台湾之后,先人奋起反抗的历史。第六章〈被屈辱的台湾〉,则由蔡英文执政后在琉球树立的「台湾之碑」,说明独派为了追求独立,如何刻意扭曲历史。

  这种扭曲历史的现象,反映出本书第三册《殖民现代性的辩证》所要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被殖民的知识菁英,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性」(modernity),不惜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盲目推崇殖民主所提倡的价值观,结果形成所谓「自我殖民」的现象。这种现象从独派人物选择性地推崇后藤新平已经可以看出其端倪,这也是本书第二章〈被修理的台湾〉所要阐述的重点。

  要了解「殖民现代性」的成因,二次大战前后,还有两个值得探讨的区域,一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成立的「满洲国」;一是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后,在沦陷区成立的汪精卫政府。

  不管其目的为何,日本人在这两个地区都曾经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这两个地区人民的生活确实也有所改善。先拿前者来说,一九三○年代,满洲国成立后,在东北积极从事建设,吸引了许多台湾的知识菁英前往工作。在作为「殖民地」的台湾,台湾人始终是被当做「次等公民」对待:台湾人学校毕业后,进入公务机构工作,职位最高只能升到「郡守」(课长);满洲国成立后,立即有台湾人出任「外交总长」(谢介石)。不仅如此,在台湾进入职场做同样的工作,日本人的薪给硬是比台湾人多六○%!

  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种种原因,在那个时代,台湾的知识菁英竟然掀起一股「来去满洲」的热潮,到二次大战结束时,有五千个台湾人到满洲去找工作,其中竟然有一千个是医生!许多东北人以为台湾是「医师岛」,其实是因为作为殖民地的台湾,年青人要想进入高等院校,只有「医科」和「农科」可作选择,法政科系是「统治阶级」专用的知识,殖民地人民休想问津。

  满洲和台湾比较,尽管有这样的反差,但这并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满洲是日本附庸国或次殖民地的事实。本书第七章〈末代皇帝的墨镜与认同危机〉说明溥仪是在什么样的主客观条件下,半推半就地接受日本人的胁迫,出任满洲国的「执政」。然而,溥仪毕竟无法改变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情势,本书第八章〈末代皇帝的御医〉说明了这位傀儡皇帝的生命处境与历史命运。

  除了满洲国之外,抗战期间在中国领土上成立的傀儡政权,还有南京的汪精卫政府。本书第九章〈南京大屠杀〉之后,借由一位国民党政府特工的视角,说明当时「沦陷区」的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都比「大后方」来得高。

  抗战胜利,在短暂的欢欣过后,来自「大后方」接受大兵目空一切的气焰,已经使「沦陷区」的人民产生反感,宋子文不理周佛海的建议,硬是将「国币」和沦陷区「储备券」的兑换比率订为一○比二○○,已经注定国民党在大陆溃败的命运。这种错误的决策,就很难用「殖民现代性」来加以解释了。这一点,从杨鹏的生命叙事中,可以看得最为清楚。

图书试读

第九章 南京大屠杀之后
 
一位「军统特工」的「见证」
 
《见证一生》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作者杨鹏的父亲,杨润之先生,原本是南京附近「瓜埠」地方上的一位乡绅。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之后,接受国民政府的指派,成为军统辖下「忠义救国军」一支游击队的队长,后来竟被暗杀。
 
杨鹏天生体弱,他为了报父仇,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军统」人员吸收,在南京为军统局做事,成为国民政府的一名特工。抗战胜利后赴重庆,受戴笠军统局高级干部班训练;国民政府撤守台湾后,他又奉派到日本,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国共对立时期,他先后在日本及香港从事情报工作。一生经历过许多奇险,但平生做事却恩怨分明,从不违背良心,最后总能得到奇人相助,化险为夷。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传统来看,杨鹏在《见证一生》中记录了许多他亲身经历过的「因缘果报」,故事最为珍贵,也最可以用来教化人心。然而,这却不是本书的目的。
 
本系列题为《夹缝中的台湾:殖民与自我殖民》。从本书的角度来看,《见证一生》跟本书主旨有关的部分有二。第一,是该书第二章「南京游击部队的兴起与解散」,可以让我们看出:抗战前后,传统中国社会的特色;第二,是该书第四章「日本投降了,中国失败了」,可以让我们看出日本文化的特色;以及抗战胜利后,为什么国民政府会在短短四年后就失掉大陆,败走台湾。
 
杨鹏身为国民政府的「特工」,青年时期又在所谓的「日伪」沦陷区中成长和工作,但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跟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却是不谋而合。由于本书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文化中国」的史观,因此本章比较他们两人的观点,希望借此看出儒家文化中的国家兴衰之理。
 
第四节 在胜利中失败
 
美国以原子弹投掷日本广岛长崎,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突然而来的「抗战胜利」,沖昏了全体中国人的头。上从蒋委员长和政治领袖,下至平民百姓。一个个震惊兴奋如痴如狂。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从被出卖到凌虐,台湾被殖民与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个书名本身就足以勾起我的强烈兴趣,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一种对台湾主体性挑战的深刻反思。我尤其被“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个提法所吸引。它暗示了一种更复杂的局面,即在经历外来殖民之后,台湾内部是否又滋生了某种自我限制、自我压抑的倾向,从而陷入了另一种“困境”。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这种“自我殖民”的,它是否与台湾社会内部的政治极化、文化认同的摇摆,或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自身定位的迷失有关?“被出卖”和“被凌虐”这样的词语,无疑指向了台湾在历史长河中遭受的创伤,但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外部的冲击,与内在的心理机制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自我殖民”的成因。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台湾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种“困境”对台湾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自我殖民的困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不像那些直接陈述历史事实的著作,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具哲学性和心理学意味的议题。我们都知道台湾有着复杂的殖民历史,但“自我殖民”这一提法,让我意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台湾自身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身发展的阻碍,或者说是自我限制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展开“自我殖民”这个概念的。是否会涉及台湾社会内部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的冲突,亦或是某些社会群体是如何无意识地延续了某种被殖民的思维模式?“被出卖”和“被凌虐”的字眼,又暗示了书中可能包含对台湾在历史变迁中,其主体性是如何受到侵蚀和损害的深刻描绘。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台湾集体记忆的事件,以及这些记忆是如何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当下?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更为细腻和多维度的分析,帮助我理解台湾在复杂的国际格局和内部挑战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这种“困境”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是“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一部分,它直指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复杂议题。台湾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充满了被外来势力塑造的痕迹,但这本书似乎更深入地探讨了在这些外部影响之下,台湾自身内部的心理和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并持续“殖民”自身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压抑和自我限制,往往比外部的控制更为隐蔽且难以挣脱。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解析这种“被出卖”和“被凌虐”的感受,它们是如何渗透进台湾的集体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否会触及到历史叙事的建构,以及那些被遗忘或被刻意淡化的声音?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对“台湾人”身份认同的讨论,这种认同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被锻造,又如何在当下面临挑战。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梳理从殖民时代到现代,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层面上所经历的曲折演变,并提出有见地的分析。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警醒的意味,仿佛在呼唤人们正视那些不愿面对的真相,并从中找到突破困境的力量。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中那种既沉重又尖锐的语言所吸引:“从被出卖到凌虐”。这几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让人不禁联想到台湾近代以来所经历的种种历史事件。然而,更让我感到好奇和不安的是“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一概念。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外部压力的陈述,更是对一种内在困境的深刻剖析。我们常常讨论被动的承受,但这本书似乎在探讨主动的或被动的自我限制,以及这种限制如何成为一种持续的“殖民”状态。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自我殖民”的,它是否与历史创伤、集体记忆的扭曲、或是社会内部形成的某些权力结构有关?书中是否会分析那些导致台湾社会在某些方面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例如政治上的碎片化、社会议题的僵局,或者是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焦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的视角,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关于台湾内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反思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台湾的发展?

评分

《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从被出卖到凌虐,台湾被殖民与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个书名,直击了我心中一直萦绕的那个关于台湾主体性的问题。我一直觉得,仅仅停留在“被动受害”的叙事中,无法完全理解台湾所处的复杂境遇。“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个说法,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锐利,它暗示了一种更内在、更隐蔽的挑战。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自我殖民”的,它是否与台湾社会内部的某些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的僵化,甚至是某种集体认同的迷失有关?“被出卖”和“被凌虐”这些词汇,让我预感到书中会深刻描绘台湾在历史进程中,其主体性是如何被侵蚀和损害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视角,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关于台湾内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为理解台湾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更具深度的思考。

评分

《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从被出卖到凌虐,台湾被殖民与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特别是“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一部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地方的处境,不能只看外部因素,更要审视其内部的结构和心态。这本书似乎正是在探讨,在经历了被外力塑造的历史之后,台湾自身是如何在不自觉中延续某种“殖民”的模式,从而陷入了新的困境。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剖析“自我殖民”的,它是否与台湾社会内部的某些权力运作、意识形态的僵化,或是对自身价值的某种怀疑有关?“被出卖”和“被凌虐”这样的字眼,暗示了书中对台湾主体性是如何受到侵蚀和损害的深刻描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台湾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及这种“困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自我殖民的困境”,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对台湾历史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对台湾当下处境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觉得,单纯地将台湾的历史简单归结为“被殖民”或者“被出卖”,可能无法完全解释台湾今天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自我殖民”这个概念,似乎揭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台湾自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如何成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自我殖民”的,它是否与台湾内部存在的某些社会分裂、政治僵局,或者是集体认同的模糊不清有关?“被出卖”和“被凌虐”这些词汇,暗示了书中可能包含了对台湾在历史进程中,其主体性是如何被削弱和损害的细致描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的视角,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关于台湾内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为理解台湾的未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议题。“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通常我们讨论殖民,更多的是从被压迫者的角度去看外部力量的影响,但“自我殖民”则是一种更内向的审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被出卖”和“被凌虐”的经历,与台湾在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或社会模式联系起来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在后殖民时期,台湾社会内部是否存在着一种对自身价值的低估,或者是在无形中复制了某些被殖民者的顺从心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分析,来阐释这种“自我殖民”是如何体现在台湾的政治决策、文化认同的建构,乃至于普通民众的日常行为中的。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批判性,它似乎在提醒我们,除了警惕外部的威胁,更应该审视我们自身是否存在着阻碍自身发展的内因。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但同时也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台湾自我殖民的困境”这个词组,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概括,不如说是一种对台湾社会深层病灶的诊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被出卖”和“被凌虐”这些充满创伤感的词汇,与“自我殖民”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的。这是否意味着,台湾社会内部存在着某种自我否认、自我贬低,或者是在不自觉中复制了某些被殖民者的心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简单政治立场和历史怨愤的分析。它是否会深入到台湾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个体心理层面,去探寻这种“自我殖民”是如何形成的?我特别想知道,在书中,这种“困境”是如何体现在台湾的政治生态、经济发展、文化输出,甚至是两岸关系中的。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警示,它暗示了台湾可能正面临着一种看不见的、来自内部的阻力,这种阻力比任何外部的威胁都更具破坏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自我殖民的困境”,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超越了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而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主体性的议题。我们都知道台湾有着被殖民的漫长历史,但“自我殖民”的提法,让我思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台湾在后殖民时期,又在发展出一种内向的压抑和限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被出卖”和“被凌虐”这些充满痛苦的词汇,与“自我殖民”这一概念联系起来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台湾社会内部,是否存在着某种集体心理上的创伤,以及这种创伤是如何以“自我殖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例如,是否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回避,或者是在政治参与中的消极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台湾在复杂的历史交织和现实挑战下,是如何面对自身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阻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