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

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地名学
  • 古地图
  • 台湾文化
  • 方志
  • 地缘人文
  • 台湾研究
  • 历史地理
  • 文化遗产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港ㄟ」台湾是指哪里?
  •昔日台北城有个「小东京」在哪里?
  •台湾有两百多个以「竹围」命名的地方?
  •澎湖「妈宫」为什么改名为「马公」?
  •基隆有五堵、六堵、七堵与八堵,四堵、三堵、二堵和头堵到哪儿去了呢?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地方居民因应地理环境因素,以及融合语言、历史与风俗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晶。台湾融合丰富的族群文化,包含原住民、闽南、客家、日本甚至是欧洲人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足迹,共同交织出许多独特且丰富的地名文化。
    
  本书透过丰富的的史料与古地图,加上大量田野调查结果,层层剖析、剥丝剥茧,挖掘出许多老地名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更替讹误的地名旧说提出全新观点。在地名与各种族群文化典故、地形证据的精采推理辩证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地名资料的重建与整理而已,更是亟欲被大众重新认知的文化记忆,以最有骨肉血泪的面貌,展现在你我眼前。

  探寻老地名,也是对自身存在根源的好奇心

  「上了大学后,在文史材料上读到,澎湖的「红毛城」应该在马公风柜里的风柜尾,那么我们旧居附近的红毛城又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在澎湖,没听人说过风柜尾有一座红毛城…

  十余年前,我在「大地地理杂志」任职,期间负责制作过一篇澎湖专辑,曾向纪录片导演齐柏林征调了一批澎湖的空拍图片。当时看到一张鸟瞰风柜尾的空拍照时,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视觉,那不正是传说中的风柜尾红毛城吗?
至于我家附近的朝阳里红毛城,也就是通称的红木埕又是怎么一回事?」

本书特色
  
  ☆大胆挑战旧有观点,为地名由来提出新说法
  过去研究认为「堵」是指防范敌人入侵所筑的土墙,但作者根据地图上的判读及实地考察,发现所有以「堵」命名的地方都是位于连续的河曲地形上,其特征为河曲上的小山,推翻旧有的研究说法。

  ☆主题式地名蒐录,研究老地名不可或缺的最佳资料库
  本书根据族群、地形等不同主题蒐罗各地方地名资料,是人文、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研究必备的基础素材。

  ☆丰富珍贵的古地图与老照片,深入解读台湾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远从荷西时代的古地图,到近代人所绘的精细地图,作者皆能以深厚的地名研究知识,解读地图内涵的丰富讯息,相当精采而实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台湾老地名书籍。 --- 书名: 《文明的织锦:横跨欧亚的商贸网络与文化交流史》 作者: 艾伦·科尔文 出版社: 环球视野出版社 ISBN: 978-1234567890 字数: 约 45 万字 篇幅与装帧: 精装本,共 720 页,附有 120 余幅高清地图和 80 余幅历史手绘插图。 --- 内容简介 《文明的织锦:横跨欧亚的商贸网络与文化交流史》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它将视角从单一的区域或国家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 18 世纪末,连接欧亚大陆的复杂贸易路线及其引发的深刻文化、技术和社会变革。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全球化”并非近代的产物,而是数千年间,由香料、丝绸、金属和思想驱动的物质与非物质交流的持续累积。 作者艾伦·科尔文教授,一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史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以其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事技巧,描绘出一条由古代河流贸易、沙漠商队、海上传奇交织而成的“文明之网”。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商品流动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相互理解与冲突、适应与创新的编年史。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的黎明与河道霸权(约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200 年) 本部分追溯了最早期的跨区域交换。重点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的锡、印度河流域的棉花,以及青铜时代中东地区的黄金路线。科尔文教授巧妙地将苏美尔楔形文字记录中的贸易清单与考古发现相结合,揭示了早期文明如何依赖于远距离资源获取来维持其权力结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青金石之路”的深入剖析。作者通过分析阿富汗巴达赫尚的采矿遗址与埃及法老陵墓中发现的青金石,重建了这条早期贸易路线的艰险历程,展示了地缘政治在维护这些早期生命线中的作用。同时,本书也详细考察了尼罗河、两河流域和印度河的内陆水运网络,这些“蓝色高速公路”是如何成为早期文明间信息和技术的载体。 第二部分:帝国扩张与轴心时代的交汇(约公元前 200 年 – 公元 500 年) 随着罗马帝国在西方的崛起和汉王朝在东方的强盛,欧亚大陆上的贸易活动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本书用相当大的篇幅分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它如何从最初的零星交换,演变为一个由帝国安全保障的常态化通道。 科尔文教授摒弃了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直线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重构为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动态系统。书中详细比较了陆上贸易与蓬勃发展的海上香料之路(特别是印度洋季风贸易)之间的竞争与互补。通过分析波斯萨珊王朝的税收系统和帕提亚商人的角色,作者揭示了中间地带国家如何在两大帝国之间充当关键的经济枢纽。 此外,本部分也深入探讨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贸易”——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和早期基督教如何随着商队进入新的文化区域,并与当地信仰发生融合与冲突。书中对粟特语商人的社会结构和语言影响的考察,展现了文化同化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连接的“黑暗”与重塑的秩序(约公元 500 年 – 公元 1450 年)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以及在唐宋时期达到辉煌的东方,欧亚贸易网络经历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本书细致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如何重新整合了地中海和中东的贸易秩序,并成为了连接印度、东非和欧洲的关键桥梁。 书中对“黄金时代”的伊斯兰商业金融体系的描述极为细致,特别是对“支票”(sakk)和合伙经营模式(mudarabah)的分析,这些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跨地域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黑死病(鼠疫)的传播,指出这种灾难性事件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暴露了贸易网络脆弱的结构性弱点。 中段的重点转移到蒙古帝国的短暂统一及其对贸易的“加速效应”。科尔文教授认为,尽管蒙古帝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其治下的“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空前地保障了欧亚内陆的畅通,使得马可·波罗这样的旅行家得以实现其横跨大陆的旅程,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在技术、地理知识上的交流。 第四部分:海洋霸权与全球体系的萌芽(约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800 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航海技术的突破如何颠覆了传统的陆权中心贸易模式。作者详细分析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建立据点、西班牙人跨越太平洋(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以及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起。 《文明的织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早期的全球化是“以香料为燃料,以白银为润滑剂”的体系。书中对白银的流动——特别是美洲(波托西)开采的白银如何通过欧洲流入亚洲,并最终重塑了中国、印度等地的商品经济——的分析,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作者展示了跨洋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新的疾病、新的农业物种(如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以及不可逆转的权力转移。 最终,本书总结了这些古老而持续的交流网络,如何为近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并探讨了这种跨区域连接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地理政治格局和经济不平等。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成功融合了经济史、考古学、人类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多重视角。 地图的叙事力量: 附带的定制地图并非简单的地理标注,而是动态地展示了贸易路线的兴衰、气候变化对交通的影响以及政治边界的重塑。 聚焦“中间人”: 避免将历史简化为两大文明的对撞,而是着重描绘了粟特人、也门商人、威尼斯商人、阿拉伯中介者等在连接世界过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文明的织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提醒读者,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相互依存的历史,每一次的冲突与合作,都编织进了我们共同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陆传杰


  曾任大地地理杂志总编辑,着有《裨海纪游新注》(荣获2002年图书综合类金鼎奖、小太阳奖)、《南管赏析入门》(荣获1995年有声出版类金鼎奖)、荣获金鼎奖杂志编辑奖(1992年)、《台湾地名事典》(远足文化,荣获2013年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太阳帝国的最后一块拼图:隐藏地图中的日治台湾真相》(远足文化)、《被误解的台湾古地图》(野人文化)
 

图书目录

  代序─渇望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名
认识地名,从自己的家乡开始
 
宜兰
阿里史,一个跨越中央山脉的平埔地名
中部平埔社群的大迁徙,与宜兰平埔地名的关系
蛤仔难˙噶玛兰˙宜兰
宜兰地名探源
城、结、围、阄;兰阳平原上的点、线、面
汉人入垦宜兰的开发历史
 
基隆
千里达,十七世纪初的基隆港
西洋人在基隆留下的洋地名
鸡笼山、鸡笼屿、鸡笼、基隆
基隆地名探源
八、七、六、五堵在基隆,四、三、二、头堵哪里去了?
关于「堵」的地名辩证
 
台北
一六五四年,大台北地名的起点
荷兰时代的台北地名重现天日
三重埔,台北盆地最年轻的地方
消失的台北湖与新生的河埔地
如果台北改名凯达格兰
洋味十足的凯达格兰与平埔地名的关系
六条通,台北城内的小东京
全台湾日本味最浓的地方
 
桃园
中坜,一个地名的华丽转身
伪客家风味的平埔地名
曾为桃园首善,南崁为何没落?
桃园聚落重心的移转
客家「屋」与福佬「厝」
汉人族群中的闽南化现象
 
新竹
竹堑和竹子有关吗?
新竹地名探源
 
苗栗
巃、嵙、艮、排,在山丘地才有用武之地的地名
北台湾客家地名探源
 
嘉义
嘉义市改名为爽文市?
挑动执政者敏感神经的地名
 
南投
番婆,墓志铭般的地名 
平埔族迁徙的伴生现象
埔里,平埔地名大集合
平埔族人的避世桃花源
水沙连,台湾最后的香格里拉
名符其实的美丽地名
 
云林
柴里,斗六的前世今生 
时光凝结在三百年前的地方
 
玉山
谁是莫里逊?Mt.Morrison在那里?
台湾地图上的英国人名
 
台南
「它」从海上来;府城老古石街的身世之谜
台南的海外商贸历史
「正港ㄟ」台湾在这里
台湾地名探源
新营、柳营、林凤营:一段无关鲜奶的地名史
郑氏军队留下来的屯垦组织
「境」,神明的辖区
台湾社会最核心的结构
鲲鯓,台南海岸线上的鲸群
海上的沙丘地形
 
高雄
平平是改名,打狗、艋舺两样情
双重音译后的地名
龙泉 ,一个曾经令新兵战慄的地方
龙泉地名探源
 
屏东
不在凤山的凤山八社
屏东西拉雅族人的聚落分布
六堆,比行政区画更有效率的体系
客家族群的自治防御组织
 
台东
4.5k,是地名不是薪水
无法命名的美好天地
 
花莲
花莲,没有原住民地名的原住民大县
后山的和风地名
日本移民村改变花莲的地名面貌
日本农业移民事业与花莲地名的关系
 
澎湖
「妈宫」改「马公」,是日本人的忌讳作祟?
日本人对妈宫的变通念法
「埯」是碗状,还是鞍形?
 澎湖特有的地名类型
 
其他
「车埕」为何都在城门外?
与板轮牛车有关的地名
蔗部;天下第一憨,种甘蔗给会社磅
与制糖事业有关的地名
「竹围」为什么比「木栅」、「土城」多得多?
遍地全台的防御组织类型
泉州厝、海丰寮,来自故乡的印记
与汉人祖籍有关的地名
 

图书序言

代序

渇望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名


  除了马公之外,红毛城是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地名。

  我出生于马公街区,不久全家就搬到马公朝阳里关帝庙的南面。当时澎湖人将关帝庙一带称之为红毛城,我家介于火烧坪与红毛城之间,距离红毛城不过两、三百公尺。外人问及住处,一般而言会说火烧坪,可是我家并非位在火烧坪的核心地带,所以通常还得附加一句「红毛城的南面」。

  童年时代,我对红毛城并无过多的联想,从来没有深究过地名的义涵,但有时还是会产生些许困惑。母亲是澎湖人,她说红毛城是用闽南语,父亲是外省人,他北方口音的国语将红毛城念作「红木埕」。我的困惑是为什么闽南语的「毛」到了国语会变成「木」?

  上了国中才知道「红木埕」才是正式的地名,父亲是持官方的说法。但另一个迷惑又产生了,为什么在地人要将红木埕唿之为红毛城?多么奇怪的地名,长红毛的城?当时我还不知道「红毛」指的是荷兰人。

  直到离开澎湖,到台湾本岛唸高中时才知道「红毛」指的是荷兰人,但疑惑不但没解决,反而更加困惑,我在澎湖的老家跟荷兰人有什么关系?当地为什么会被叫红毛城?

  四、五十年前红毛城关帝庙周遭,住户稀稀疏疏,马公「市内人」将那儿视为乡下,根本没有什么城!如果真有城的话,老家南面有一座大军营可能性还更高些。那座军营规模不小,四周环绕着高大的土城墙,土城下还有城壕。小时候我常在城壕边网大肚鱼、蝌蚪回家餵鸭子,甚至还在城壕内划独木舟,被母亲好一顿毒打,后来听说营区一个小兵贪玩,半夜熘出土城,一不小心淹死在城壕中,好久没人敢靠近城壕………。后来那座军城被剷平,成了现在的北辰市场。文史学者一直没有弄清这座土城的来历,可惜这座古老的土城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上了大学后,在文史材料上读到澎湖的红毛城应该在马公风柜里的风柜尾……。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在澎湖没听人说过那儿有一座红毛城?小时候,四阿姨嫁到风柜,曾去风柜玩过几回,只记得风柜村前村后都是港,没看过有甚么城……。三十年前有关台湾的文史资料寥若晨星,我的疑问根本不知道到哪儿找答案。

  近年有关台湾的文史资料、乡土教材空前发展,甚至荷兰时代绘制的地图也能方便的取得,至此,我的老家为什么叫红毛城,风柜尾为什么还有一座红毛城都有了较明确的答案。

  澎湖风柜尾的红毛城对研究台湾史的学者都不陌生,但很少人能一窥全貌。主要原因是地处偏远,且长期位于军事禁地。风柜尾的红毛城建筑的年代早于安平的热遮兰城,长期湮没于历史而不名,令人感叹。

  十余年前我在大地地理杂志任职期间负责制作过一篇澎湖专辑报导,当时曾向纪录片导演齐柏林征调了一批澎湖的空拍图片,当看到一张鸟瞰风柜尾的空拍照时,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视觉,那不正是传说中的风柜尾红毛城吗?和齐柏林再三征询,他确认拍摄地点的确是在马公港的出海口附近风柜尾的上空。我认为这是第一张有关风柜尾红毛城,面貌最完整的图像。

  在此之前,为了确认风柜尾红毛城的位置,我曾两度亲赴风柜尾考察。第一次驻军还在,风柜尾红毛城入口有卫兵把守,当然进不去,只能绕着海岸转了一圈,结果甚么也没看着,失望而返。

  第二回,守军撤了,可整个城堡长满了银合欢,不但看不出全貌,连行走都很困难。正在想法子,忽然来了一辆巡哨的军用吉普车,一路轧倒了密生的银合欢,只在城堡内转了一圈便走了。吉普车一走,我毫不费力、顺顺当当的踩着倒伏的银合欢,轻松的步入红毛城。但四下一望,所谓城不过是四面土墙构成的土围子,面积大概一千平米左右,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虽然两度亲临现场,我对风柜尾红毛城的整体样貌,仍是毫无概念。可看了齐柏林的空照,风柜尾红毛城竟然清晰的呈现出来,真是令我感动莫名,我立即决定将这张空拍选为专辑的破题跨页图片。齐柏林执导的纪录片《看见台湾》之所以卖座、感动人心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这篇澎湖专辑刊出后,竟然惊动了一位知名的台湾史专家,来电询问这张照片的出处。后来这张照片也被这位知名的学者,当作一篇论文的主要材料发表了。

  史料记载,天启年福建巡抚南居益威逼荷兰东印度公司退出澎湖时,要求荷兰人除了撤军之外,还必须将建好的城堡拆毁。如今现场看来,荷兰应该是如实照办,风柜尾红毛城现在城内外一块砖头也找不着。

  荷兰人之所以遵照南居益的命令办理,除了大军威逼之外,建材稀缺也是主要的原因。据说风柜尾红毛城的城砖是不远千里从巴达维亚(印尼雅加达)运来的,拆了风柜尾红毛城后,荷兰人可没将这些砖头扔到海里,而是拿去盖热兰遮城,丝毫没有糟蹋。

  至于我家附近的朝阳里红毛城,也就是通称的红木埕又是怎么一回事?

  依据中研院院士曹永和的考据,这儿的确有一座古城的遗址,但并非荷兰人兴建的红毛城,而是明末福建水师俞咨皋修筑的暗澳城。暗澳离朝阳里的红毛城相邻,曹院士引经据典,指证历历,似乎无可辩驳,但这个说法却令我产生了一股怅然若失的情绪,之所以如此,倒不是我喜欢和荷兰人攀比。一个和我如此密切的地名,竟然被学术地位崇高的院士认为是个「山寨版」的红毛城,感受当然不会是正面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曹永和是大学问家,其主张必然有所本,可是澎湖人口中的红毛城(红木埕)是否真的就是曹院士主张的暗澳城?我个人认为还有几点值得斟酌之处。

  其一,朝阳里红毛城和暗澳虽然相邻,但在澎湖人看来却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暗澳指的是澎湖文化中心附近的湾澳洼地,红毛城则位于暗澳西邻的高地之上,没有一个澎湖人会将朝阳里红毛城一带视为暗澳所涵盖的范围。

  其二明末、清初暗澳一度是官署所在之地,但这些官署离朝阳里红毛城都有一段距离,且明、清官员明知其所在,方志也多有记载,竟任其倾颓,而不加以利用,这和明郑、清政府对台南普罗文西亚城(赤崁楼)、热遮兰城(安平古堡)两城的反复利用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朝阳里红毛城真的是明末福建水师俞咨皋修筑的暗澳城,明郑、清政府两代官员都记载其为红毛城而非暗澳城?

  其三,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绘制的古地图,荷兰人在澎湖地图上一律将朝阳里红毛城标示为有四个稜堡的西式城堡,而非中式城堡。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定朝阳里红毛城为荷兰人营建的西式城堡,荷兰人的标示方式,可能只是通用的城堡符号,无中、西式之分。

  其四, 早年澎湖仕绅、马公国校的老校长庄东在日据时期曾对朝阳里红毛城作过一番考察,他推断朝阳里红毛城的基座是以巨石构筑,大小和如今我们看到的风柜尾红毛城、台南赤崁楼差不多,但庄东没提到当时朝阳里红毛城是否有稜堡,如今此遗址已被民宅建地淹没,很难看出原来的面貌,是否有稜堡更是无从得知。如果规模真的和风柜尾红毛城、台南赤崁楼差不多,那么我们很难认定朝阳里红毛城是明福建水师构筑的暗澳城。因为荷兰人构筑的城堡,更准确的说,比较接近炮台。因为荷兰的兵员人数较少,主要是以强大的火砲控制险要之地。所以构筑城堡主要目的是架炮控制险要之地,而非屯兵把守,因此城堡不必太大。反之,中方火砲技术较差,兵源人数较具优势,筑城是为了屯兵,架炮为辅,所以此处真是俞咨皋所构筑的暗澳城,规模应该不太可能那么小。

  其五,一六二○年代初期荷兰人进驻澎湖之后,不可能单单只修筑一座风柜尾的红毛城,应该还有另一座城堡控制市集所在。因为风柜半岛的腹地狭小,没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商品交易的市集。风柜红毛城兴建的目地纯粹是为了架设砲台,当作控制马公内外海的出入口的要塞,荷兰选定的商品交易市集应该不会在风柜尾,而另有其地。

  暗澳地处马公内海的深处,风平浪静,利于停泊大型帆船,且腹地开阔,应该是个理想的商品交易地点,如今此处已成为大型渔港所在。如果荷兰人决定以此为商品交易基地,那么在朝阳里红毛城一带构筑砲台便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了。因为这座炮台一方面可以监控下方的暗噢,另一方面又可以控制马公本岛东、西两半部之间的通道。如果荷兰人决定在澎湖设立商品交易基地,那么暗澳应该是十分里想的地点,而监控暗澳的炮台选址,似乎没有其他地点比朝阳里红毛城更合适。

  朝阳里的腹地较大,当时可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荷兰人佔领澎湖目地便是为了设贸易点,居住环境、生活设施的便利是要首先考虑的,所以荷兰设想的贸易集市,朝阳里比风柜尾适合。

  其六,根据荷兰文献记载转移至安平之后,仍会以马公内海作为避风之处,因为台江内海遇到暴风时,不利大型船舶舶靠,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会从安平转移到马公,十七世纪中期大明帝国崩溃在即,已无暇顾及海外荒岛澎湖了。所以不能排除荷兰再度利用朝阳里的红毛城。

  根据上述六点的推论,我认为红木埕的古城遗址以荷兰红毛城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两者同为一址的可能性,毕竟暗澳城至今看来犹如建在古籍、文献中的空中楼阁,虚无飘渺,难以断定其落脚处。在此信口雌黄,实非敢于挑战曹院士崇高的学术地位,而是出于爱乡人的一片眷恋故土之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的完美结合。《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位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沉睡在地名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绝不含糊,无论是古籍、碑文、还是口述历史,都经过了审慎的辨析和比对。我曾对某个地名的由来感到困惑,书中通过分析一份标注着模糊地块的清代测量图,结合一位当地老人的回忆,竟然找到了答案——原来那个看似无意义的地名,是当地先民为了纪念一次成功的捕鱼活动而取的。这种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彩色修订版提供的地图,不仅仅是背景,更是证据,它们与文字相互印证,使论证更加充分,也让读者更容易跟随作者的思路。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地名,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台湾。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都曾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而地名,正是其中最直接的载体之一。《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中,我被那些关于“土地”与“人”之间关系的阐述深深打动。作者通过地名的考证,揭示了不同时期移民与当地原住民之间,关于土地的争夺、开发、以及共存的历史。例如,某个地名,在早期可能是一个原住民社群的领地,后来被汉人移民开垦,并以家族姓氏命名,再后来又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被改名。这种地名的变迁,就像是历史的年轮,记录着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彩色修订版精美的地图,如同历史的画布,在这些地图上,我看到了地名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被标记、被修改,每一次的改动,都伴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命名权”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评分

读完《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仍然是冰山一角。《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如同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窥见了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真实面貌。我一直以为,台湾的地名大多是早期汉人移民所命名,但书中关于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时期以及不同时期原住民社群迁徙对地名形成的影响,则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通过分析殖民者留下的官方地图,以及民间流传的地图,揭示了地名在不同统治者手中的变化,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图和文化烙印。例如,某个曾以原住民部落名称命名的地点,在日据时期被改成了更具殖民色彩的地名,而战后又经历了新的演变。这种多层次的地名变迁史,让我深刻认识到,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权力博弈和文化冲突的载体。彩色地图的运用,让这种变迁更加直观,仿佛能看到地图上的文字在不断地被书写、被修改。

评分

《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被误解”并非偶然,它往往是时代变迁、权力更迭、文化碰撞的结果。《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中,我特别对那些被简化或曲解的原住民地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的细致比对,揭示了许多原住民地名并非如我们今日所想的那样简单粗暴。比如,某个地名的发音,在不同的族群语言中可能略有差异,而汉人移民在记录时,可能会选择最接近的汉字,这就导致了后来的误读。更有甚者,一些地名可能蕴含着原住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生活方式的记录,甚至是对神灵的崇拜。书中对“山”、“海”、“溪”、“湖”等自然地理特征在早期地名中的体现,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地名如此直白,却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个名为“高山”的地名,在地图上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山丘,但通过作者的考证,发现它其实是当地原住民社群世代祭祀的圣山,其地名背后承载的是一种精神信仰。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对被边缘化声音的倾听,让我对这本书的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类对台湾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扇绝佳的窥探之窗。我一直觉得,地名就像是城市的身份证,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则将这种“故事性”发挥到了极致。《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中的“彩色修订版”绝非噱头,那些精心挑选的古地图,以其丰富的色彩和清晰的细节,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感。以往翻阅旧书,那些黑白模糊的地图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而这本书则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活”了起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那些听起来有些“奇怪”的地名,比如一些带有“番”、“社”、“垄”、“崁”等字眼的地名,通过作者严谨的考证和多方位的史料比对,还原了其原本的面貌。我曾以为“番”字带有贬义,但作者却指出,在许多早期文献中,它更多是一种泛指,涵盖了各种原住民族群,并且其后的汉字往往是音译或意译,反映了早期移民对原住民文化的某种程度的尊重或记录。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究,去发现隐藏在熟悉事物之下的不熟悉。

评分

初翻开《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就如同踏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寻根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那些曾经熟悉却又被遗忘的台湾地名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历史与文化信息。书中那些精美的古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的标注,更是承载着时代变迁的无声证人。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番社”地名的考证所吸引,以往总觉得那是殖民者强加的名称,但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展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原住民语言的音译、族群迁徙的痕迹,甚至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生动描绘。比如,某个被标记为“番社”的地方,在古籍的对比和口述历史的梳理下,竟然指向了原住民社群与早期汉人开拓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甚至是一些被忽略的互助与交流。这种颠覆性的解读,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多元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地名考,更是一部微观的历史叙事,它将宏大的历史进程浓缩于一个个鲜活的地名之中,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厚度。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地名都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一次文明的交融,或者是一场无声的抗争。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看看还有哪些被误解的地名,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真相。

评分

《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的魅力在于,它能将看似枯燥的地名研究,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探险。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拗口的古汉语和晦涩的考据,但事实完全相反。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每一个地名的由来、演变,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口”、“岸”、“港”等与水相关的地名的解读所吸引。这些地名往往与早期台湾的航运、渔业、贸易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展现了海岸线的变迁,以及这些地名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例如,某个如今已是内陆小镇的地方,在古地图上却是一个重要的海港,而地名也清晰地标注了它的港口属性,这背后隐藏着多少沧海桑田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彩色修订版的地图,让这些地理信息的呈现更加鲜活,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海风拂面,听到船帆的呼啸。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地名的“前世今生”,更是台湾社会发展脉络的缩影。《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串联起了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曾经繁华却已消失的地名的梳理。这些地名,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它们曾经闪耀,却因各种原因逐渐被遗忘。作者通过分析古地图上这些地名的出现与消失,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当时的人口迁移、经济活动、甚至政治格局的变化。例如,某个曾是重要商埠的码头,在地图上占据了显眼的位置,但随着航运技术的进步和港口功能的转移,它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地名也随之消失。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流动性和无常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彩色修订版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地图的变迁,以及地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历史知识,更引发了我对“遗忘”与“记忆”的思考。

评分

“古地图”与“老地名”的结合,在我看来是《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本身就对地图情有独钟,总觉得地图是一种凝固的时间,而地名则是其中流动的生命。书中收录的那些古地图,仿佛是时光的胶囊,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地名,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地图背景下,通过地图上的比例尺、绘制风格、标注内容的变化,来解读地名的演变。例如,某个沿海的聚落,在早期地图上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标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图上的细节逐渐丰富,地名也从简单的“渔港”演变成了带有某位开拓者姓氏的“XX港”。作者进一步追溯,发现这位开拓者当年如何凭借对潮汐的精准把握,建立起这个重要的补给站,而这个地名也就此流传下来。这种将地图作为“引子”,去深入挖掘地名背后故事的写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它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每一个地名的考证,都像是一次精彩的侦探推理,作者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最终还原了真相。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既增长了知识,又收获了乐趣。

评分

《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从古地图洞悉台湾地名的前世今生》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地方史”的入门读物。《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彩色修订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明白,要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名字。书中对那些带有“庄”、“里”、“街”、“巷”等行政区划或聚落形态的地名,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地图,揭示了这些地名的形成,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组织、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分布紧密相关。例如,某个“街”的地名,可能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市场,而附近的“巷”则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作坊分布。这种从微观地名入手,去解读宏观历史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既有趣又富有启发。彩色地图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它们让这些抽象的地名,变得具象化,仿佛能看到古老的街市,听到热闹的叫卖声。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更深的感情和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