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

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台湾史
  • 客家研究
  • 移垦
  • 社会史
  • 增订版
  • 17世纪
  • 18世纪
  • 台湾客家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相对于传统文献一字未提「客家」何时进入南台湾垦殖,本书从地方社会及其与国家的互动切入,来了解清代台湾「客家」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台湾定居的历史过程。

  「客家」们至少经历半世纪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获得应有的身分和权益。台湾「客家」社会的成立与发展,不只和岛内农垦活动、社会动乱、族群建构息息相关,也对应着清帝国的地方控制及华南的商贸活动和经济发展。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历史,有助于了解清代台湾社会整体发展的历史。
 
历史的底色与人性的挣扎:清代中晚期徽州宗族社会研究 作者: 李金石 出版社: 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 页码: 588页 ---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清代中晚期(约1750年至1850年)徽州地区宗族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与内在运作机制。通过对大量地方志、宗族谱牒、契约文书以及私人著述的爬梳与细致解读,作者试图描绘一个在传统儒家伦理与新兴商业资本扩张的双重挤压下,徽州宗族如何艰难维系其社会秩序、财富分配与文化认同的复杂图景。 徽州,作为晚期帝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商业群体——徽商的故乡,其宗族组织不仅是血缘的聚合体,更是经济利益的共同体和文化资本的传承机构。然而,随着国家赋役的加重、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外部商业世界的诱惑,传统的“合族共财”模式在这一时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部张力。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宗族权威的合法性危机。传统的族长权力建立在对土地的绝对控制和对族规的绝对执行上,但徽州大量宗族成员(尤其是分支子弟)已远赴江浙乃至更远的地区经商。这种地理上的分离如何影响了宗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当商业利润日益成为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时,维系族人情感纽带的“孝悌”观念是否被削弱? 章节导览与研究重点 本书共分为八章,层层递进地剖析了徽州宗族社会在转型期的多重面向: 第一章:徽州宗族形态的溯源与清代中期的定型 本章首先回顾了宋明以来徽州宗族在“重屏婺州”的地理背景下,如何通过祭田、义庄等制度,构建起具有强大社会保障功能的组织形式。重点分析了清代初期,在国家权力相对稳固的背景下,徽州地方士绅如何将宗族权力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 第二章:义庄的变迁与财富的私人化 义庄本是宗族用于救济贫困、兴办教育的公共财富。本章通过分析清代中晚期关于义庄田产管理权的争议案例,揭示了宗族内部不同分支之间在财富分配上的矛盾如何浮现。部分强势分支开始将原本属于公有的义庄资源逐步转化为家族或私人资本,这对宗族整体的凝聚力构成了挑战。 第三章:族规的刚性与社会现实的柔性 族规是宗族治理的法律基石。本章详细考察了清代徽州各地族规的文本内容,特别是针对婚丧嫁娶、财产继承等方面的规定。研究发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族规中许多限制商业活动的条款开始形同虚设,而对于土地兼并的限制力度则因地方豪强势力抬头而相对减弱,体现出治理文本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商业资本与宗族认同的冲突 徽商的成功是徽州宗族的荣耀,但其带来的财富也催生了新的权力分配逻辑。本章探讨了徽商在异地积累的财富如何反哺故里,以及这种“他乡成功”如何冲击了依靠本地土地和传统功名建立起来的宗族精英地位。部分徽商利用商业财富对族内事务进行干预,甚至试图改写族谱,以确立新的世系地位。 第五章:婚姻、嫁娶与边界的维护 宗族通过严格控制内部通婚和对外联姻来维护其社会和经济边界。本章利用婚书、嫁妆清单等一手资料,分析了在这一时期,徽州宗族如何应对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和商业婚姻的冲击。嫁娶彩礼的抬高、对“寒门”联姻的歧视,都反映了宗族为了维护既有社会分层而采取的防御性策略。 第六章:宗族祭祀的经济基础与仪式危机 祭祀是维系宗族精神认同的核心活动。本章聚焦于祭田的经营状况和祭祀仪式的排场变化。随着部分祭田被侵占或出租,以及祭祀费用因通货膨胀而水涨船高,许多小宗或分支逐渐无力承担隆重的祭祀活动,这直接导致了集体仪式感的衰退,宗族联系的弱化。 第七章:士绅、衙门与宗族权力的博弈 清代地方治理的特点是“绅权”与“皇权”的互动。本章通过分析司法档案中涉及宗族纠纷的案例,展示了宗族内部矛盾(如分家、遗产继承、侵占义庄)如何被引入地方官府的审理程序。徽州士绅常扮演着“中介人”的角色,一方面利用其地方声望平息纠纷,另一方面也借此巩固其在宗族乃至地方治理中的超然地位。 第八章:晚期帝制下徽州宗族的韧性与衰落之兆 在太平天国运动前的几十年,徽州宗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本章总结了制度性疲惫:土地兼并的不可逆转、义庄功能的弱化、以及年轻一代对宗族束缚的厌倦。尽管宗族在形式上依然存在,但其作为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已大打折扣,为晚清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史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建立在极具价值的史料基础之上,尤其是对浙江和安徽地区数家大型图书馆和档案馆珍藏的徽州宗族私藏文书(如《XX汪氏家乘》、《歙南叶氏契约汇编》)进行了深入发掘。作者采用了社会史、经济史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微观个案中还原宏观制度的运行逻辑,力求避免将清代宗族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静止实体,而是视为一个充满内部张力与适应性调整的动态组织。 学术价值 李金石教授的这部著作,突破了传统上仅将徽州宗族视为“先进商业组织”的片面解读。它深刻揭示了在帝国晚期,传统血缘组织在面对资本主义萌芽和国家权力扩张时的结构性困境。本书不仅为研究中国家族史、区域社会史提供了新的范例,也为理解晚清社会形态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本土视角。对于研究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韧性与局限,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文良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获教育部及日本交流协会奖学金,赴东京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治时期山林史以及清代台湾社会史。着有《中心与周缘:台北盆地东南缘浅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台湾史料集成提要》(合着),以及论文40余篇。

 

图书目录

增订版序
第一章  序言
 
第一部  从明到清
 
第二章  「闽主粤佃」与开庄传说
「闽主粤佃」
六堆内部的区域性
六堆开庄传说
第三章  请垦制度与乡村社会
政权转换与请垦制度
作为政经中心的府城
官府权力、衙役与地方社会
地方的历史
集村聚落景观
垦区「庄园」与管事
 
第二部  康熙五十年代社会像
 
第四章  水田化运动
米谷经济的崛起
水田化运动
开发与封禁?
田赋折色与地方社会
第五章  番租与田底:下淡水社文书的案例
下淡水社文书
汉佃和「田底」
「税佃」与小租业户
粤庄的土地流通
粤庄村落社会的成立
第六章  方志的「客民」书写与社会像
县官归治与地方行政的展开
县级地方志的编修
县级方志的「客民」书写
负面的「客民」形象
康熙五十年代台湾的社会像
 
第三部  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
 
第七章  朱一贵事件
社会动乱的起因
杜君英集团的形成以及扩张
府城的政治空间与社会秩序
杜君英集团何以往北窜逃?
下淡水地方社会的变化
猫儿干的族群与环境
「客民」与「土着」
第八章  从「客仔」到「义民」
义民记忆与信仰
义民的身分
赐匾「怀忠里」
万岁圣旨牌与忠义亭
蠲免差徭与渡台「义照」
第九章  区域发展与地方控制
府城东南的山区地带
东港溪与东港
内陆的发展与商业市街
地方控制与族群政策
划界隔离与义民
 
第四部  科举学额与祖籍认同
 
第十章  科举学额
粤籍学额的政治过程
社会资源控制与争夺
文化环境与社会网络
第十一章  「我粤」:粤民的祖籍认同
闽粤学额与身分
闽粤分类的深化
省籍和语言
从「客」到「粤」
 
尾声
 
第十二章  林爽文事件与义民信仰
 
征引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增订版序

  一开始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考虑到台湾史研究的蓬勃发展,确实有认真想过要在出版后的十年内,做一次大幅修订。所以,当台大出版中心告知初版行将售罄,询问是否愿意重新修订时,恰如预期,也就顺口答应了下来。显然我还是有些高估了自己,日渐繁杂的行政与教学工作,很难有较长的时间可以安静下来,充分吸收新近的研究成果,重新思考可能的方法与架构。这次的增订最终只是将平常阅读文献与论文时,随手写下来的札记,增补到旧版的相应段落。主要是文句润饰、周延证据,没有涉及章节架构及结论的大幅调整修改。

  这本书的核心问题,是想要了解:客家人如何在清初地方官府与周遭闽人高度的歧视与排挤下,在南台湾六堆的新居地长期定住下来;进而思考与理解,闽客族群、地方官府甚至是台湾社会,经由此一长期历史过程的互动发展,所产生的习惯、制度、结构,甚至是文化与意识型态。在这里这么写自己的研究课题,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我一开始就能够有清楚的提问,然后在研究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且轻易有效地推进。其实不应夸大我对于问题的认识与掌握。我是整个研究到了最后阶段,也就是着手要将相关文章整理成一本书的时候,才将所有环节大致连贯起来。事实上,即使到现在有些问题依然还不明白,包括居住在广东内陆山间盆地的客家人,在十七、八世纪时有意离乡工作,在海内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的时候,为何特别挑选在当时更为偏远的海外岛屿,来到南台湾内陆近山地区?我想,在篇幅有限的序文中,再花时间讲这些,是因为我这几年来在大学教书,也指导学生。我希望阅读本书的年轻学子们,不要太紧张。一开始面对指导教授「究竟要问什么问题」的质疑时,回答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最简单的应对之道,就是将我这里写的序文指给他们看,当然代价就是要先买这本书。

  这次出版增订本的另一目的,其实是可以有机会写篇序言,趁此感谢曾经给予帮助的师长学友们。之前没能写谢辞,是因为一本书写了十年之久,要感谢的人是如此之多,如何有系统且适当的写出来,还不能有所遗漏,总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搁置了下来。

  一直觉得自己比别人还要来得幸运些,在我成为专业研究者的长期学习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好的学者,从大学时代的林瑞明老师,一直到研究所时期的曹永和老师、吴密察老师、施添福老师、柯志明老师,他们都拥有渊博的学术知识,无比的研究热诚,还有十足的道德良心。即使在我毕业之后,还是不时慷慨给与帮助,协助解决困惑。写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吴密察教授的关系,我得以跟「华南学派」的科大卫教授、蔡志祥教授、郑振满教授、陈春声教授、刘志伟教授等学者交流学习。虽然他们的研究方法跟我台湾的老师们很不一样,但追求学问的良心与热忱却完全一致,我也从他们的言行与研究获益良多。

  学术研究肯定还是需要资源的挹注,最主要的经费来自于国家科学委员会(科技部)专题研究补助,还有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部)、客家委员会、国立台中图书馆、中央研究院,以及台湾大学桂冠型研究计画。其中有一年获得教育部奖助到日本东京大学访问研究,承蒙岸本美绪教授、菊池秀明教授、武内房司教授、故并木赖寿教授、王诗伦、中泽纪雄夫妇、吴玲青等人,在学术研究及日常生活给与的各种协助。那年我带着家人一起到东京,住在武藏野台地中央北侧,那里还留有大面积的农田,景致宜人,人情温暖,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回忆起那段美好的生活。

  从事学术研究其实大部分都得待在研究室和图书馆,整理资料、写文章,是条枯燥与孤单的道路,师友们在学问上的交流和友谊,因此就十分重要。他们是谢国兴教授、吴进喜教授、洪丽完教授、吴学明教授、施懿琳教授、黄卓权先生,以及林孟欣、林圣钦、邱彦贵、林玉茹、许佩贤、柳书琴、郑天凯、张旭宜、陈计尧、林欣宜、陈丽华、黄琼慧、林文凯、陈文松、林桂玲、陈伟智、陈冠妃。还有我的学生陈志豪、邱伯翔、陈南旭、王韦筑、倪绍恩、戴心仪等,协助出版校对,提供诸多具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当然,最重要的支持来自我亲爱的家人,太太敏慧,还有两位在这期间一下子就从幼儿成长为青少年的孩子,李奕、明彦。

  我一直对于移民、农垦、土地控制和乡村社会感到兴趣,应该是跟读大学之前长期在南部乡村的生活经验有关。从小看着那在日以继夜的土地重劳动下逐渐老去的父母之身影,我很想了解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及其历史。我在乡村生活的1970到80年代,台湾的经济虽已起飞,乡村人口大量移居都市,但农村的气息与氛围还非常浓厚,其产业活动、日常作息、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偶尔回想起来还总是历历分明如在眼前,虽然我离乡的时间已经远超过曾经待在那里的岁月。
 

图书试读

第二章 「闽主粤佃」与开庄传说(摘录)
 
粤籍移民到底是在何时、如何进入南台湾垦殖,而且一开始就占居平原内最适合稻作的涌泉带,直到今天都还是个未解之谜。一般虽然认为,南台湾的粤民在康熙三十年代(1691-1700)从府城南迁至今下淡水平原拓垦,但这个说法只能上溯到二十世纪初,没有更早可信的文献资料可以佐证。关于六堆客家早期的移垦,目前我们比较清楚的是,在研究者普遍依据垦照来理解清代台湾开发,并将下淡水平原的始垦年代定为康熙中叶的历史叙述中,粤籍移民一开始并非获得垦照的业主,而是以城居闽籍垦户之佃户的身分,在乡村草地从事垦殖。
 
近年来,陈秋坤利用契约文书、官方档案等文献配合田野实查,针对清代下淡水平原的移民、开发与社会形构,进行长期的历史观察,发表诸多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陈秋坤首先指出此地开发的一种特殊现象:当时城居的闽籍士绅,利用关系就近向官府请准垦照,取得土地拓垦权力,然后委派代理人(管事)在乡村经管粤籍佃户的拓垦,可称之为「闽主粤佃」。「闽主粤佃」不只涉及清初官府的地方税收以及社会控制,还深远影响粤民后来在当地的长期定居和生活。
 
本章将在前人的研究累积下,讨论清初台湾形成「闽主粤佃」之特殊租佃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作为闽籍垦佃的粤民,后来如何回避缺乏合法垦照的事实,以说明他们最初进入当地垦殖以至于定居的历史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的书名,一出现便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台湾历史,特别是族群互动和社会变迁的早期阶段,有着浓厚的兴趣。南台湾,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在清代早期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塑造,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而“移垦”二字,则直接指向了人口迁徙、土地开发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重塑。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明确以“客家”社会为研究核心。客家人在中国南方历史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台湾的移垦过程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680-1790这个时间段,正值清朝统治逐渐巩固,社会相对稳定,但同时也是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客家人是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在南台湾这片土地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习俗以及与其他族群的关系。而“增订版”的标识,让我相信这本书一定是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修订,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历史信息,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深入探讨特定族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著作。《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这个书名,精准地击中了我对台湾早期社会发展的好奇心。南台湾,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域;移垦,一个承载着艰辛与希望的过程;客家社会,一个以其独特文化和坚韧精神著称的群体。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立刻引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无限遐想。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客家人如何在1680-1790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在南台湾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与其他族群(如闽南人、原住民)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是否存在着冲突与融合,又是在怎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他们的“客家”身份得以维系和发展。书名中的“增订版”也让我对书中内容更加期待,这表明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补充,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权威的视角。

评分

这部《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的书名一出来,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对于早期台湾的社会发展史,特别是汉人移垦时期,一直抱有浓厚兴趣。而“南台湾”和“客家”这两个关键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关注点。我一直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客家人是如何在南台湾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并形成独特的社会组织的。书名中的“移垦”二字,也预示着这是一部关于拓荒、适应、以及可能存在的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叙事。1680-1790这个时间跨度,涵盖了从明郑降清到乾隆盛世的关键时期,这正是南台湾社会结构形成和客家移民大规模涌入的关键阶段。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不同族群(如闽南人、原住民)的互动中,客家社会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在这种多元环境中保持和发展自身文化特色的。所谓的“增订版”也让我感到欣慰,这意味着作者可能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史料发现,或者对某些论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和修正,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更加丰富和可靠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清代南台湾客家社会图景,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

评分

拿到这本《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我首先被它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名中明确的时间跨度和地理范围,已经表明了作者的研究目标非常清晰且具体。我对历史,尤其是地方史和族群史,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而这本书恰好能够满足我对于清代南台湾客家社群形成过程的好奇心。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在那个时代,来自不同原乡的客家人,如何带着他们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在这片异域的土地上播撒希望,克服万难。书名中的“移垦”二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移,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塑和适应。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描绘他们如何开垦荒地,如何建立聚落,如何与其他族群交流,甚至可能存在的摩擦。而“客家社会”这个核心,更是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个独特的族群,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著称。我迫切想知道,在南台湾这片特定的土地上,客家人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如何在1680-1790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步步形成的。这本书的“增订版”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其中一定包含了更丰富、更深入的论证和史料。

评分

这部《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对台湾早期历史的探索欲望。我对“移垦”这个概念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与再创造。而“南台湾”这个地域限定,又让我想象到那片充满阳光和热情的土地,以及在那里生根发芽的多元文化。特别是“客家社会”这个研究主体,更是让我迫不及待想深入了解。我知道客家人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社群组织,我非常想知道,在清代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如何在南台湾这片相对边缘却充满潜力的地区,发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1680-1790年的时间跨度,恰好是我认为台湾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从明郑的动荡不安到清朝统治的逐步巩固,这期间必然发生了许多深刻的社会变迁。而“增订版”的出现,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信心,相信作者一定在这方面做了扎实的研究和更新。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段充满故事的历史,让我看到客家先民如何在南台湾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台湾历史,特别是族群互动和早期社会形成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当我看到《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这本书时,立刻觉得它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书名中的“南台湾”和“移垦”这两个词,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画面。我总是在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远道而来的客家人,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克服自然条件的艰辛,与原住民和闽南移民共存,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会和社区的。1680-1790这个时间段,对于理解台湾的早期开发至关重要,它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稳固以及大规模汉人移民的到来。而“客家社会”作为研究的核心,更是让我好奇。客家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坚韧的性格闻名,我特别想了解,在南台湾这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下,他们的社会组织、经济模式、以及文化习俗是如何演变和形成的。书中“增订版”的标识,也让我确信,作者一定对原有的研究进行了更新和补充,这对于我这种追求严谨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幅生动细致的清代南台湾客家社群发展全景图。

评分

这部《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尤其是早期社会经济发展和族群关系感兴趣的读者,这个书名包含了许多我想要探究的关键词。“南台湾”指向了明确的地域范围,而“移垦”则揭示了历史进程的核心动力。更重要的是,“客家”社会这个研究主体,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讨特定族群发展轨迹的视角。我一直好奇,在清代那个充满变动的时代,客家人是如何在南台湾这片土地上,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的。1680-1790这个时间段,对于理解台湾社会结构的形成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客家人在这个时期,如何与其他族群(如闽南人、原住民)进行互动,又是在怎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社群组织和生活方式。书名中“增订版”的字样,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丰富性和严谨性充满信心,相信它能够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视角,对我理解台湾早期历史的多元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

《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探索台湾早期历史的极大热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特定族群如何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形成社会形态的学术著作情有独钟。南台湾,这片充满历史印记的土地,在清代早期(1680-1790)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特别是“移垦”这一过程,必然充满了艰辛、挑战与机遇。而书中聚焦的“客家”社会,更是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客家人以其独特的文化、语言和坚韧的性格闻名,他们如何在南台湾这片新土地上,与其他族群共存、竞争、融合,并最终形成稳固的社会网络,这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我设想书中会细致地描绘客家移民的迁徙路线、聚落分布、经济活动、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如何处理与闽南人、原住民等群体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涉及冲突与调解的机制。书名中的“增订版”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作者可能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发现了新的史料,或对某些论点进行了更深入的修正和拓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具价值和前沿的研究成果。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族群史和早期社会结构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因此《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清晰地标示了研究的时间(1680-1790)和空间(清代南台湾),并且聚焦于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客家”社会。我深知,在台湾的开发史上,客家人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往往在宏大叙事中,他们的声音和经历容易被淹没。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迫切想了解,在那个充满挑战的移垦时代,客家人是如何在南台湾这片土地上,与其他族群,如闽南人、原住民等,互动、竞争、合作,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书名中的“移垦”二字,暗示着书中会深入探讨他们从原乡到台湾的艰辛历程,以及在新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1680-1790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台湾社会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台湾社会的多元性。而“增订版”的标识,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史料更新充满了期待,这对于提升研究的严谨性和前沿性至关重要。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特别是早期移垦社会的形成过程深感兴趣,而《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增订版】》这本书名,恰好能够满足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南台湾”作为地域限定,让我想象到那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土地;“移垦”则直接点出了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即人口迁徙、土地开发与社会适应;而“客家”作为一个独特的族群,其在台湾历史上的角色和贡献,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特别想了解,在1680-1790这个清代早期,客家人是如何在这片南台湾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如何应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与其他族群相处,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征是如何在这种互动中形成和演变的。书名中“增订版”的字样,更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和深入,相信这本书一定汇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史料,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段鲜活的历史,展现客家先民在南台湾的拓荒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