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活即文化,民间信仰活动是台湾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是了解台湾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之历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台湾民间信仰乃相对于制度性宗教(佛、道、基督教等)而言,或被视为具有扩散性宗教性质,主要源于传统巫觋与鬼神信仰,同时混杂部分祖先、自然神崇拜与释、儒、道成分,很难以「某某教」称之,在进行繁复祭典时,通常需借助道教各法派之科仪,故常见各地民间信仰宫庙加入各地道教协会为会员。

  学界包括人类、历史、文学、宗教、社会等学门,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甚多,议题丰富,见解多元。本书所辑录10篇论文涉及进香、建醮、祭祀与庙会等少数个案与议题,并辅以主编所撰导论,当有助读者掌握台湾民间信仰之主要精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依文章序)

谢国兴


  台南市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历任行政院国科会(科技部)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画办公室主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数位文化中心召集人、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史、台湾社会经济史、闽台民间信仰。

李丰楙

  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国家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兼任研究员。专长领域为道教文学、道教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林美容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社会科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为该所兼任研究员、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专长领域为民间佛教、中国亲属研究、台湾民间信仰、汉人社会组织。

张珣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专长领域为宗教人类学、医疗人类学、民间宗教行为。

吕玫锾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y Bielefeld, Germany)社会科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专长领域为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汉人社会与文化。探讨仪式与展演、社群、空间、地景、身体经验、性别等课题,近年研究妈祖进香文化的遗产化、个体化、与宗教想像等问题。

三尾裕子

  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学术),原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语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东アジア研究所副所长。专长领域为文化人类学、台湾民间信仰研究。

丁仁杰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专长领域为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质化研究、社会运动、组织社会学。

陈纬华

  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南大学文化与自然资源学系教授。专长领域为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汉人民间信仰。

吴学明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教授。专长领域为台湾开发史、台湾客家移垦史、台湾文化史、基督教长老教会史。

图书目录

总序:为台湾学研究奠基/王泰升
编辑凡例
作者简介
图表、附录目次
导论/谢国兴
 
第一章台湾斋醮/李丰楙
一、前言
二、台湾道教的源流及其衍变
(一)道教的宗教特质
(二)道教派别与宗教职能
三、「斋醮」的定义及其衍变
(一)斋醮:从原始语意到新意
(二)斋与醮:从单字到复合
(三)斋醮合流:从历史到当代的变化
四、仪式例一:谢土、庆成醮的意涵
(一)正一派的谢土、庆成醮
(二)灵宝派的谢土、庆成醮
五、仪式例二:从王醮到迎王祭典
(一)王醮中的遗存:分灯宿启与经忏布化
(二)和瘟押煞,祭船送王
(三)从「游地河」到「游天河」
六、仪式例三:拔度斋仪
(一)「午夜式」的斋仪程序
(二)拔度仪的神道意涵
(三)过桥与填库:送行亡魂
七、仪式例四:法术运用与日常生活
(一)正一派的道法运用
(二)闾山红头法:与灵宝派配合的法术
八、结语

第二章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林美容
一、前言
二、祭祀圈的概念
三、信仰圈的概念
四、由祭祀圈到信仰圈的发展
五、结语与讨论

第三章仪式与社会:大甲妈祖辖区之变迁/张珣
一、前言:镇澜宫信徒范围及其演变
(一)辖区的内涵与意义
(二)辖区范围大小的演变
二、庙方行政组织之转型与辖区的演变
三、移民团体带来的仪式改变与外地资源
四、以仪式重新界定其信徒范围
五、结语

第四章遗产化过程中的妈祖进香:仪式变迁与地方赋权的考察/吕玫锾
一、前言:当进香搬上国家博物馆的舞台
二、遗产与遗产化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二)台湾《文资法》的定义
(三)学界定义的遗产与遗产化观点
三、地方进香传统成为国家文化资产
(一)进香保留地方传统的宗教文化
(二)无固定的进香路线与行程
(三)全程徒步的进香旅程
四、变迁中的进香传统与仪式实践
(一)地方传统的消失与弱化
(二)进香仪式的精致化与扩大参与
(三)去地域化的个人进香礼仪
(四)创造新的进香意义
五、遗产化的实践及其对地方的影响
(一)公部门的妈祖文化节活动
(二)庙方的遗产化实践
(三)拱天宫近年的发展与建设
(四)地方摊商与社团的成长
六、结语与讨论
(一)遗产化与地方赋权
(二)地方传统的变迁与创新
(三)谁的传统?谁的进香?

第五章从地方性庙宇到全台性庙宇:马鸣山镇安宫的发展及其祭祀圈/三尾裕子
一、前言
二、马鸣山镇安宫的创建
三、关于镇安宫的祭祀活动
(一)春祭
(二)五年大科
四、三种信徒范畴的形成
(一)镇安宫的发展和五股组织的成立:第一层次圈
(二)镇安宫祭祀圈范围的扩大:第二层次圈
(三)镇安宫祭祀圈范围的扩大:第三层次圈
五、关于马鸣山镇安宫信徒的地域范围的扩大
(一)祖籍地和第一、第二层次圈的关系
(二)第二层次圈的扩大
六、祭祀圈
(一)祭祀圈的概念
(二)马鸣山镇安宫的信仰圈范围
七、结语:今后的课题

第六章代巡东港:迎王巡境的隐喻/李丰楙
一、前言
二、温王爷、诸千岁与东隆宫的兴建
(一)代天巡狩:从道教到儒教的诠释
(二)迎王驻驾:温王与代巡千岁
三、祭典组织:祭祀区与社会
(一)族姓聚居,各卫角头
(二)分层适任,各献所能
(三)世事沧桑,境域乃分
四、千岁过火:祭典的净化
(一)神笔请驾,封王莅境
(二)遶行庄母,过火进府
(三)安座千旗,出榜安民
五、分区拚阵与王驾出巡
(一)王驾出巡,遶行四境
(二)阵头游行,各呈其艺
(三)家将神将,缉恶驱疫
六、结语

第七章大型地方性:台南西港刈香村际网络再思考/丁仁杰
一、前言
二、「大型地方性」概念初次的提出
三、何谓地方?何谓大型地方性?
四、传统汉人社会与地方性
五、西港刈香的现况
六、西港地区的历史演变与地方独特的历史感
七、千岁爷降临的制度化:循环性时间取代固定永恆的历史起点
八、大型地方性的结构与功能
(一)千岁爷的灵验及其「社区真确化」作用
(二)千岁爷「灵验真确化」与科仪的形成
九、大型地方性中的路径
(一)庆安宫的中心性位置
(二)不同区块的先后加入
(三)不同区块加入所形成的新态势和各庄阵头的发展
(四)宗教庆典与社区的真确化
十、村落与地方性
(一)村落与民间信仰
(二)村落进入现代国家与全球化框架
十一、「全球─国家─地方」连结脉络中的大型地方性
   (一) 中央政府与细胞化的农村社会
   (二)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家与村庄关系的变化
 (三)历史框架变迁下的大型地方性
十二、结语

第八章孤魂的在地化:有应公庙与台湾社会地缘意识之转变/陈纬华
一、前言
二、目前的有应公庙研究
三、重新诠释有应公庙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方法上的问题
四、无祀祠的第一次转型
(一)本章所指的「无祀祠」
(二)所谓的「第一次」转型
五、无祀祠祭祀中的民间社会
(一)流寓者众
(二)厉坛寄榇
(三)枯骨收埋
(四)无祀祠的诞生
六、无祀祠祭祀中的国家治理
(一)掩骼与祭厉政策:国家治理
(二)无祀祠作为掩骼与祭厉制度的一环:国家的支持
(三)日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民间社会:政府的扫荡
七、无祀祠祭祀的转型
(一)无祀祠样貌的转变
(二)无祀祠的转型:仪式象征的转变
八、无祀祠转型的社会意涵
(一)社会心理的转变:返乡氛围的消失
(二)「孤魂的在地化」与台湾社会地缘意识的转变
九、结语

第九章义民爷信仰的形成与扩散/吴学明
一、前言
二、义民与义民爷信仰
(一)义民
(二)「褒忠」与义民信仰
三、枋寮义民庙的建庙
(一)建冢庙的原因
(二)埋葬冢地的取得
(三)从褒忠亭到义民庙
四、从四大庄到十五大庄
(一)祭祀
(二)十五联庄轮祀祭典区
(三)轮祀联庄的形成:杨梅地区与大隘联庄
(四)灵验事蹟的流传
五、义民爷信仰的再扩张
六、义民爷信仰的演变
(一)义民爷牌位的分化
(二)义民爷金身的奉祀
(三)义民爷分香庙祭典的演变
(四)义民庙与坟冢
七、结语

第十章庄头阵的社会文化意义:以曾文溪、二仁溪下游庙会为例/谢国兴
一、前言
二、庙会与阵头
三、西港刈香的文武阵头
(一)台湾第一香
(二)西港香阵头缘起与统计
(三)阵头仪式
(四)西港香的宋江阵与金狮阵
四、二仁溪下游地区的庙会阵头
(一)聚落概况
(二)王船信仰
(三)出外境与遶本境
(四)形态多元的庄头阵
五、结语
 
延伸阅读书目/谢国兴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摘录)
 
谢国兴(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员)

 
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中外学界已不乏定义与研究领域上的讨论,日本学界在明治30年(1897)开始使用「民间信仰」这个词汇,中国则是到了1930年代学界为了替代「迷信」研究议题而採用,是否由日本传来不得而知。相对于西方学界较常使用「民间宗教」,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学界比较普遍使用「民间信仰」一词,乃相对于制度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而言。在台湾,民间信仰的意涵主要指传统的鬼神信仰,既与一般所谓制度性宗教不同(缺乏基本教义与经典、教团组织),而又混杂了部分祖先祭祀、自然神崇拜及释、儒、道的成分,它是一种宗教现象与行为(包括巫觋形式),但很难称之为「某某教」,而在需要较繁复的祭典(例如建醮)仪式时,多半借助于传统各派道教科仪(包括正一、灵宝、闾山等),因此我们经常可见到各地民间信仰的宫庙加入道教协会成为会员。用郑志明教授的说法,民间信仰「其宗教理念与仪式混合在生活制度与风俗习惯之中,成为民众习以为常的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意指民众生活下的信仰系统,发展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心灵价值世界」。因此就台湾社会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而言,若谓民间信仰是拥有最多「信徒」的宗教并不为过。如果生活即文化,民间信仰活动及其形式内涵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要了解台湾社会组织与生活的历史,民间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台湾学界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主要来自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社会学等学门,议题丰富,形式繁多,要挑选少数文章作为代表性成果当然非常困难,限于篇幅,本书辑录的10篇文章,只关连到台湾民间信仰形式的三个层面:进香、建醮、祭祀,而且仅是其中的少数个案与部分相关议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