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9/09/23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生活即文化,民间信仰活动是台湾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是了解台湾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之历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台湾民间信仰乃相对于制度性宗教(佛、道、基督教等)而言,或被视为具有扩散性宗教性质,主要源于传统巫觋与鬼神信仰,同时混杂部分祖先、自然神崇拜与释、儒、道成分,很难以「某某教」称之,在进行繁复祭典时,通常需借助道教各法派之科仪,故常见各地民间信仰宫庙加入各地道教协会为会员。
学界包括人类、历史、文学、宗教、社会等学门,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甚多,议题丰富,见解多元。本书所辑录10篇论文涉及进香、建醮、祭祀与庙会等少数个案与议题,并辅以主编所撰导论,当有助读者掌握台湾民间信仰之主要精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依文章序)
谢国兴
台南市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历任行政院国科会(科技部)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画办公室主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数位文化中心召集人、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史、台湾社会经济史、闽台民间信仰。
李丰楙
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国家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兼任研究员。专长领域为道教文学、道教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林美容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社会科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为该所兼任研究员、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专长领域为民间佛教、中国亲属研究、台湾民间信仰、汉人社会组织。
张珣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专长领域为宗教人类学、医疗人类学、民间宗教行为。
吕玫锾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y Bielefeld, Germany)社会科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专长领域为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汉人社会与文化。探讨仪式与展演、社群、空间、地景、身体经验、性别等课题,近年研究妈祖进香文化的遗产化、个体化、与宗教想像等问题。
三尾裕子
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学术),原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语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东アジア研究所副所长。专长领域为文化人类学、台湾民间信仰研究。
丁仁杰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专长领域为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质化研究、社会运动、组织社会学。
陈纬华
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南大学文化与自然资源学系教授。专长领域为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汉人民间信仰。
吴学明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教授。专长领域为台湾开发史、台湾客家移垦史、台湾文化史、基督教长老教会史。
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总序:为台湾学研究奠基/王泰升
编辑凡例
作者简介
图表、附录目次
导论/谢国兴
第一章台湾斋醮/李丰楙
一、前言
二、台湾道教的源流及其衍变
(一)道教的宗教特质
(二)道教派别与宗教职能
三、「斋醮」的定义及其衍变
(一)斋醮:从原始语意到新意
(二)斋与醮:从单字到复合
(三)斋醮合流:从历史到当代的变化
四、仪式例一:谢土、庆成醮的意涵
(一)正一派的谢土、庆成醮
(二)灵宝派的谢土、庆成醮
五、仪式例二:从王醮到迎王祭典
(一)王醮中的遗存:分灯宿启与经忏布化
(二)和瘟押煞,祭船送王
(三)从「游地河」到「游天河」
六、仪式例三:拔度斋仪
(一)「午夜式」的斋仪程序
(二)拔度仪的神道意涵
(三)过桥与填库:送行亡魂
七、仪式例四:法术运用与日常生活
(一)正一派的道法运用
(二)闾山红头法:与灵宝派配合的法术
八、结语
第二章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林美容
一、前言
二、祭祀圈的概念
三、信仰圈的概念
四、由祭祀圈到信仰圈的发展
五、结语与讨论
第三章仪式与社会:大甲妈祖辖区之变迁/张珣
一、前言:镇澜宫信徒范围及其演变
(一)辖区的内涵与意义
(二)辖区范围大小的演变
二、庙方行政组织之转型与辖区的演变
三、移民团体带来的仪式改变与外地资源
四、以仪式重新界定其信徒范围
五、结语
第四章遗产化过程中的妈祖进香:仪式变迁与地方赋权的考察/吕玫锾
一、前言:当进香搬上国家博物馆的舞台
二、遗产与遗产化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二)台湾《文资法》的定义
(三)学界定义的遗产与遗产化观点
三、地方进香传统成为国家文化资产
(一)进香保留地方传统的宗教文化
(二)无固定的进香路线与行程
(三)全程徒步的进香旅程
四、变迁中的进香传统与仪式实践
(一)地方传统的消失与弱化
(二)进香仪式的精致化与扩大参与
(三)去地域化的个人进香礼仪
(四)创造新的进香意义
五、遗产化的实践及其对地方的影响
(一)公部门的妈祖文化节活动
(二)庙方的遗产化实践
(三)拱天宫近年的发展与建设
(四)地方摊商与社团的成长
六、结语与讨论
(一)遗产化与地方赋权
(二)地方传统的变迁与创新
(三)谁的传统?谁的进香?
第五章从地方性庙宇到全台性庙宇:马鸣山镇安宫的发展及其祭祀圈/三尾裕子
一、前言
二、马鸣山镇安宫的创建
三、关于镇安宫的祭祀活动
(一)春祭
(二)五年大科
四、三种信徒范畴的形成
(一)镇安宫的发展和五股组织的成立:第一层次圈
(二)镇安宫祭祀圈范围的扩大:第二层次圈
(三)镇安宫祭祀圈范围的扩大:第三层次圈
五、关于马鸣山镇安宫信徒的地域范围的扩大
(一)祖籍地和第一、第二层次圈的关系
(二)第二层次圈的扩大
六、祭祀圈
(一)祭祀圈的概念
(二)马鸣山镇安宫的信仰圈范围
七、结语:今后的课题
第六章代巡东港:迎王巡境的隐喻/李丰楙
一、前言
二、温王爷、诸千岁与东隆宫的兴建
(一)代天巡狩:从道教到儒教的诠释
(二)迎王驻驾:温王与代巡千岁
三、祭典组织:祭祀区与社会
(一)族姓聚居,各卫角头
(二)分层适任,各献所能
(三)世事沧桑,境域乃分
四、千岁过火:祭典的净化
(一)神笔请驾,封王莅境
(二)遶行庄母,过火进府
(三)安座千旗,出榜安民
五、分区拚阵与王驾出巡
(一)王驾出巡,遶行四境
(二)阵头游行,各呈其艺
(三)家将神将,缉恶驱疫
六、结语
第七章大型地方性:台南西港刈香村际网络再思考/丁仁杰
一、前言
二、「大型地方性」概念初次的提出
三、何谓地方?何谓大型地方性?
四、传统汉人社会与地方性
五、西港刈香的现况
六、西港地区的历史演变与地方独特的历史感
七、千岁爷降临的制度化:循环性时间取代固定永恆的历史起点
八、大型地方性的结构与功能
(一)千岁爷的灵验及其「社区真确化」作用
(二)千岁爷「灵验真确化」与科仪的形成
九、大型地方性中的路径
(一)庆安宫的中心性位置
(二)不同区块的先后加入
(三)不同区块加入所形成的新态势和各庄阵头的发展
(四)宗教庆典与社区的真确化
十、村落与地方性
(一)村落与民间信仰
(二)村落进入现代国家与全球化框架
十一、「全球─国家─地方」连结脉络中的大型地方性
(一) 中央政府与细胞化的农村社会
(二)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家与村庄关系的变化
(三)历史框架变迁下的大型地方性
十二、结语
第八章孤魂的在地化:有应公庙与台湾社会地缘意识之转变/陈纬华
一、前言
二、目前的有应公庙研究
三、重新诠释有应公庙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方法上的问题
四、无祀祠的第一次转型
(一)本章所指的「无祀祠」
(二)所谓的「第一次」转型
五、无祀祠祭祀中的民间社会
(一)流寓者众
(二)厉坛寄榇
(三)枯骨收埋
(四)无祀祠的诞生
六、无祀祠祭祀中的国家治理
(一)掩骼与祭厉政策:国家治理
(二)无祀祠作为掩骼与祭厉制度的一环:国家的支持
(三)日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民间社会:政府的扫荡
七、无祀祠祭祀的转型
(一)无祀祠样貌的转变
(二)无祀祠的转型:仪式象征的转变
八、无祀祠转型的社会意涵
(一)社会心理的转变:返乡氛围的消失
(二)「孤魂的在地化」与台湾社会地缘意识的转变
九、结语
第九章义民爷信仰的形成与扩散/吴学明
一、前言
二、义民与义民爷信仰
(一)义民
(二)「褒忠」与义民信仰
三、枋寮义民庙的建庙
(一)建冢庙的原因
(二)埋葬冢地的取得
(三)从褒忠亭到义民庙
四、从四大庄到十五大庄
(一)祭祀
(二)十五联庄轮祀祭典区
(三)轮祀联庄的形成:杨梅地区与大隘联庄
(四)灵验事蹟的流传
五、义民爷信仰的再扩张
六、义民爷信仰的演变
(一)义民爷牌位的分化
(二)义民爷金身的奉祀
(三)义民爷分香庙祭典的演变
(四)义民庙与坟冢
七、结语
第十章庄头阵的社会文化意义:以曾文溪、二仁溪下游庙会为例/谢国兴
一、前言
二、庙会与阵头
三、西港刈香的文武阵头
(一)台湾第一香
(二)西港香阵头缘起与统计
(三)阵头仪式
(四)西港香的宋江阵与金狮阵
四、二仁溪下游地区的庙会阵头
(一)聚落概况
(二)王船信仰
(三)出外境与遶本境
(四)形态多元的庄头阵
五、结语
延伸阅读书目/谢国兴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摘录)
谢国兴(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员)
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中外学界已不乏定义与研究领域上的讨论,日本学界在明治30年(1897)开始使用「民间信仰」这个词汇,中国则是到了1930年代学界为了替代「迷信」研究议题而採用,是否由日本传来不得而知。相对于西方学界较常使用「民间宗教」,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学界比较普遍使用「民间信仰」一词,乃相对于制度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而言。在台湾,民间信仰的意涵主要指传统的鬼神信仰,既与一般所谓制度性宗教不同(缺乏基本教义与经典、教团组织),而又混杂了部分祖先祭祀、自然神崇拜及释、儒、道的成分,它是一种宗教现象与行为(包括巫觋形式),但很难称之为「某某教」,而在需要较繁复的祭典(例如建醮)仪式时,多半借助于传统各派道教科仪(包括正一、灵宝、闾山等),因此我们经常可见到各地民间信仰的宫庙加入道教协会成为会员。用郑志明教授的说法,民间信仰「其宗教理念与仪式混合在生活制度与风俗习惯之中,成为民众习以为常的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意指民众生活下的信仰系统,发展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心灵价值世界」。因此就台湾社会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而言,若谓民间信仰是拥有最多「信徒」的宗教并不为过。如果生活即文化,民间信仰活动及其形式内涵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要了解台湾社会组织与生活的历史,民间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台湾学界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主要来自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社会学等学门,议题丰富,形式繁多,要挑选少数文章作为代表性成果当然非常困难,限于篇幅,本书辑录的10篇文章,只关连到台湾民间信仰形式的三个层面:进香、建醮、祭祀,而且仅是其中的少数个案与部分相关议题。
图书试读
None
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进香.醮.祭与社会文化变迁【台湾史论丛 民间信仰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