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千骗局: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纪念版)

老千骗局: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LEWIS
图书标签:
  • 银行职员
  • 金融犯罪
  • 老千
  • 诈骗
  • 内幕
  • 职场
  • 纪实文学
  • 社会观察
  • 犯罪心理
  • 金融风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Book of the Year!美国《商业周刊》年度10大好书   刘奕成 专文导读
  沃尔夫(Tom Wolfe):我读过最好笑的一本书!
  《橡皮擦计画》《大卖空》作者 Michael Lewis畅销经典30周年纪念版  


  大学刚毕业的麦可‧路易士,幸运地一脚踏入华尔街最顶尖的投资银行。
  接下来三年,他从一个金融界菜鸟,摇身一变为数百万美元身价的有钱人。
  就连他爸爸,也无法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但麦可没有耽溺其中,而是在众人的惊唿与不解中,
  断然离开这个让他赚进大把钞票的金融圈。Why?他在想什么?
   更令人好奇的是:他如何赚这么多钱?身在华尔街,究竟什么滋味?

  答案,有四个字,就是:老千骗局……

各界好评

  笑死人了!......而且充满洞见!~ 《纽约杂志》
  一针见血!~ 《People杂志》
  超好笑……最棒的财经书之一!~ 《富比世杂志》
  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应该会让客户宁可把钱藏在床垫下。~ 《华盛顿邮报》
  如果你想目睹华尔街上的真实故事,而且边看边笑,你该看看这本书……一本精彩、有趣且充满洞见的好书。~ Newsday
  描述生动……你几乎可以看见交易员额头上的汗水……~ 美国《商业週刊》
  花点时间读一读,绝对值得! ~ 《今日美国报》
  麦可是个优秀的债券业务员,也是很棒的作家。或许是因为这两份工作都需要具备说故事的本事…...~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比高科技股更诱人! ~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一个很棒的故事。~ National Review
  太好笑了! ~ 《时代杂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可.路易士 MICHAEL LEWIS


  畅销作家,着有《魔球》、《快闪大对决》、《大卖空》、《橡皮擦计画》等经典作品。出生于纽奥良,先后就读普林斯顿大学与伦敦政经学院,曾为《纽约时报杂志》撰稿,担任《新共和》杂志资深编辑、英国《观察家》週刊美国版编辑,目前与太太、孩子住在加州柏克莱。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管理硕士,曾任职于西门子电讯及花旗银行,现为专职译者,从事书籍、杂志、电脑与游戏软体的翻译工作。

  Blog:cindytranslate.blogspot.tw/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我不再讨厌金钱,但也不再期待下一波横财


  我是一名债券业务员,在华尔街和伦敦销售债券,每天和所罗门兄弟投资公司(Salomon Brothers)的交易员共事。

  交易员都是炒短线获利的高手,过去十年来,有很多暴利都是靠短线炒出来的,所罗门兄弟更是交易圈的霸主。我想写的,就是描述我在所罗门工作时的所见所闻,谈谈那个年代特有的事件和心态。我也许会忘了一些故事的细节,不过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书中谈到的那些暴利虽然不是我赚的,谎言也并非我虚构的,但因职务之便,我亲眼目睹了实况。

  那有点像是现代的淘金潮,以前从来没有那么多二十四岁的毛头小子,像我们在纽约和伦敦那十年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赚进一大笔钱。过去市场的铁律是投资多少就有多少报酬,现在一切都打破了。我不再讨厌金钱,现在当然觉得钞票是愈多愈好。不过,我也不再屏息期待下一波的横财。在普遍可预知的金融史上,这段经历只是罕见的意外。

  以我们所熟悉的标准来看,我应该算是个成功的人。不仅赚了大把钞票,公司的高层也常对我说,我晋升管理阶层的日子指日可待。嗯,我还是不要太早自吹自擂比较好。不过,话说在前头,我和以前的老板并没有任何过节或交恶。之所以写这本书,只是因为我觉得说出这个故事,比继续过那样的日子好。
 
推荐序

永远的老千,金融业的「大亨小传」     
 
刘奕成/将来银行筹备处执行长


  秋的时节自然早起,总觉得空气中流淌着的凉意分外熟悉,一直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后来才赫然想起秋意渐浓的时候,就是回忆的时刻,让早生华发的同龄友朋,常常因为秋季,而不由得想起三○多年前大学入学报到时的时光,而我更常想起的是二二年前从商学院毕业之后,到投资银行报到时的秋的凉意。要加入一个新环境的憧憬,就和现在的气味一模一样。

  第一天到投资银行报到时,怀抱着憧憬行走在往公司的路上,我自在地浏览着四周新鲜的风景、嗅赏着路途中的气味,深怕错过了什么。那时候还不知道,未来三年每天都要大清早赶赴公司,然后制约终于成了习惯,接下来的二○多年岁月,我成了早起的人。

  在投资银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交易室,诚如《老千骗局》所描述的,时时让人不知所措,却不知不觉影响了未来的思考。虽然《老千骗局》说的是一九八○年代的故事,但是进入新世纪还是栩栩如生,毕竟人性自古雷同,我们亲眼所见,让我们相信到现在还是相去不远。

  当「早安财经」嘱咐我为《老千骗局》修改序言时,我走到书架前,拿下《老千骗局》和隔壁的《大亨小传》。这几年,经过世事的浸淫,我才更明白,原来《老千骗局》这本成名之作,其实就是一九八九年版华尔街的《大亨小传》。在书架上,我把两本书放在一块,相亲相爱。

  还记得,在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新生训练之前。投资银行会先安排新血参观企业金融部跟交易部,这不但是华尔街所有投资银行的两大主力业务,也正是每个新生训练的菜鸟未来在华尔街生涯的两大首选:选择企业金融部,扮好投资银行家的贵族角色,或是在交易室工作,担任交易员或营业员,通往暴发户的坦途。

  这两个部门有着天壤之别:窗明几净,桌上纤尘不染,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的,就是企业金融部,主管年纪比较大,位子也比较大,通常在大楼的角落(Corner Office),新招募的毕业生看来彬彬有礼,每天工作的时间「从九到五」(from 九 to 五),但是不是朝九晚五,是朝九朝五(to 五 next morning)。

  到了交易室,放眼望去,整排萤幕绵延不绝,有时还往上架到天花板,位子窄狭。交易员跟销售员年纪看起来很轻,紧挨着彼此坐下,主管也没有多大岁数,通常也坐不住自己的办公室。桌上除了凌乱的资料、享用到一半的垃圾食物,偶而还可以看到蟑螂、老鼠跑来跑去。我不是在说交易员是蟑螂或老鼠,虽然的确有不少人这么说。

  金海浮沉,时势造英雄

  就说起落浮沉吧。时势造英雄是投资银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教训。因为录取的是特殊的轮调计画,我在投资银行第一个工作是商品交易员,贩卖贵金属还有各种名号的原油,那是当时最困蹇的交易部门,彼时油价金属价格如自由落体直线下滑,商品交易员在公司里安静走路,不敢把头抬起来。十年后风水轮流转,金属能源类商品大行其道,坐我身旁的老同事高升投资银行的副董事长,走路时下巴的高度,应该就是他当年走路时额头的高度。我轮调到的第二个工作,是信用衍生性商品(Credit Derivatives)部门,部门五个人,光靠设计商品,每年获利一亿美元,比许多金融机构几千员工一年赚得还多。

  如今闭上双眼,这些家伙的粗鄙言语,还有嚣张不可一世的模样,历历在耳畔在眼前,这个部门的老板,是当年惹出大祸的CDO看板人物,在二○○八年金融海啸后锒铛入狱,跟庞式骗局的嫡传弟子马多夫(Bernie Madoff),一样待在南卡罗莱纳州的巴特纳(Butner)联邦监狱。

  穿着也大异其趣。投资银行家穿着高雅大方,西装夹克没脱掉,领带一定要配上,衬衫的对称领跟袖扣是他们服装创意的极限。交易员通常只穿衬衫,袖子挽到上臂,一副就要干架的模样。娱乐也不同,大部分投资银行家打高尔夫,到洋基球场坐在Baby Ruth Box贵宾席看棒球。交易员比较常打猎、玩电玩或生存游戏,看星期一晚上美式足球,或在麦迪逊花园广场(Madison Square Garden)为游骑兵(New York Rangers)冰上曲棍球队加油,在双方干拐子时大声叫好。

  投资银行的企业金融部门(有时也称为投资银行部门)跟交易部门常常打仗,为的是抢夺公司的主导权,争谁是获利比较高的部门。这些战争在投资银行中,常被形容为老千对野蛮人的战争。因为描述投资银行家购併活动最有名的书叫《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 at Gate),而描述交易员出格行为的就是这本《老千骗局》(Liar's Poker)。

  谁赢了?这像是洋基跟红袜的对决。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光,企业金融部门比较佔上风,而且如果没有企业金融部门为企业在初级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也不会出现交易室进行次级市场的交易。此所以投资银行叫做「投资」银行,而非「交易」银行。同时所谓的「投资银行家」,往往并不包括交易员及营业员,而是指企业金融部门的银行家。投资银行的「大腕」(bulge bracket),向来以高盛、摩根史坦利为首,其实主要是以企业金融的业务多寡来判断的。

  然而本书的作者出身有名的债券商所罗门兄弟,又身处交易热络、债券为王的一九八○年代,因此处处以交易部门的眼光出发,也是理所当然。不过在债券最招摇的时代,最招摇的人物,还不是所罗门兄弟的这些交易员;在一九八九年横跨债券初级市场及次级市场,终于以内线交易罪名被起诉的米尔肯(Michael Milken),才是真正不世出的奇才。

  商品日新月异,原来早已在《老千骗局》中亮相

  但进入二一世纪之后,状况已有所改变。投资银行界首屈一指的高盛,在过去几年中靠交易赚的钱,已经比辅导上市及购併服务还多,也开始被戏称不过是个「大交易室」(trading house)。这不但令人跌破眼镜,对于在高盛内部气势一直高于交易员的投资银行家,尤其是蓝血投资银行家,也是不小的打击。

  于是人们开始传诵:「老千打败野蛮人」。这几年交易员的声势扶摇直上,年轻的英雄不断出现,比起要投掷漫长光阴酝酿关系的投资银行家,交易员赚得多,也享有更大的美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早退休买座小岛度过人生下半场的,多半是交易员。

  这隐然的趋势,跟华尔街金融创新、商品日趋复杂,并且复杂到没有正常人可以理解有绝大关系。一桩初级市场的交易可以枝叶繁衍,生出无数次级市场的「新」产品,虽然只有天晓得那是什么东西。交易部门声势浩浩荡荡,比一九八○年代债券交易狂潮更令人随之起舞。有趣也令人伤感的是,产品虽然越来越复杂,但其中的诈骗技法,绝大多数都已经在这本《老千骗局》中提到。如果不是贪婪使人记忆漫漶,就是年轻让人愚勇鲁莽。二○○八年的金融海啸,果然是似曾相识。不知幸还是不幸,因为到处狂印钞票,资本市场这次康复得很快,金钱游戏没多久就借尸还魂。

  《老千骗局》早在一九八九年出版,那时作者麦克.路易士还是个三十岁不到的小伙子。本书让他从耀眼的债券业务员,摇身一变为作家。然而他所有作品,还是以这本《老千骗局》最为出色。如今近耳顺之年的路易士,因为二○○八年金融海啸餵养许多值得写作的素材,二○一○年又出了一本值得一看的作品《大卖空》(The Big Short)。在金融海啸之后,有更多的时间回看历史,一直觉得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场域似曾相识,后来才发现,《大亨小传》描绘的一九二○年代纽约,初执国际金融市场的牛耳,浸泡在谎言和恣意放纵之中,终于迎来了经济大恐慌。《大亨小传》中的经典名句:「那些匆匆离开的人们,或许从来就没有打算长留。」书中的纽约生活,原来就是一个又一个「老千」的人设。路易士这几本书和文学名作《大亨小传》的纸醉金迷如出一辙,其实更加写实。

  台湾有知名银行教父,却没有半个有名的交易员

  《老千骗局》这本被许多人奉为经典的交易室自传体小说,有太多值得台湾这样一个小市场学习的。长期以来,投资银行家多半是上流社会白人,尤其是犹太人主宰了华尔街,到处都可以看到姓氏是Cohen或Cohan,或姓氏以man或berg结尾的犹太裔投资银行家。交易员则有各色人种,但清一色是男性。
 
  犹太人是少数民族,也是最有势力的少数民族,这是犹太人重视教育,长久奋斗才赢得的硕果。无论是Salomon或Goldman,都是犹太人创办的投资银行,一步一步往盟主宝座迈进。台湾人口有限,又不可能自外于亚洲的经济体,如果能学习犹太人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定位,也可以茁壮为亚洲经济的犹太人,影响深远,喊水会见冻。

  台湾已经不乏享有盛名的投资银行教父,却还出不了一个有名的交易员。可见台湾的投资银行业务离核心有一段距离。于是台湾的大企业老板,跟代表企业金融部的投资银行家往来密切,为了顾问费用还得锱铢必较;然而大企业投资部门的基层投资专员,却跟投资银行交易部门的销售人员比较熟悉,买了不少组合成面目全非的新金融商品,每当国际金融市场风吹草动,台湾的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往往无法置身事外。

  这些投资银行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以往台湾不断有人才在投资银行总部历练。时序进入新的世纪,由于中国崛起,因此华尔街的工作机会即使只是类似暑期工读看一看而已,都落到了对岸金融人才的手上,这对台湾的资本市场,将会是一大斲伤,因为越来越少人知道,华尔街不乏比政治更高明的骗术。

  或许更重要的是,台湾一直建构不起健全的债券市场。到现在为止,连最基本的殖利率曲线都很难画出来。但如果没有债券,其实资本市场就少了拼图一角。十多年前,自称的、号称的债券天王天后,不论是在主管机关或是业界,经过投信反浮动债事件、结构债、连动债以至于CDO风波,仓促都鞠躬谢幕。

  但是我们依然错过重建健全债券市场的最好时机。过去十年,台湾的债券市场多了个Formosa Bond,让国际投资人以超低发行成本在台湾发债,除了劫掠台湾的低利资金之外,只让外资投行赚大钱,最近利率反转,国际企业又纷纷赎回,成了黄粱一梦。

  如今国际资本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奇葩状况,动不动出现长天期利率较短天期利率为低的「倒挂」现象,再加上负利率债券已经占了全球GDP的两成,这些特殊现象,提供「老千」们更大的舞台。

  这本书所教我们的,其实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精髓——「人性」。因此到现在展卷阅读,依然生动。如果您是交易员,可以直接了解投资银行老千骗局的奥妙。骗局不是不会拆穿,只是时机未到;如果您是老板,终于可以发现您旗下的投资专员,了解的不见得比您多,他们所说的,多半不过是他们的勇气;如果您是主管机关,可以了解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如何以邻为壑,如何把新金融商品巧妙的卖给台湾的企业及金融机构。

  若您以上皆非,只是看热闹的——您选对了,这本书,热闹得很。

后记

这是人生,不是交易


  一九八八年年初我离开所罗门,没什么特殊的原因。我不觉得所罗门完了,也不觉得华尔街会垮。我也不是患了什么自我膨胀的妄想症(曾经一度的确有,不过后来停了)。虽然有许多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用来解释我为什么离开所罗门,但我觉得自己之所以离开,只是因为我觉得没必要再待下去而已。

  我父亲那一辈,从小抱持着一些信念长大,例如他们觉得一个人的财富多寡,多多少少与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有关。我从小到大和父亲非常亲,每天傍晚我在前院打完棒球后,会满身大汗地坐到他旁边的椅子上,听他畅谈人生道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一点他一再强调的是,世界上能赚大钱的,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就像霍瑞修.爱尔杰(Horatio Alger)笔下的角色那样。结果他儿子工作两年,二七岁,就有二二.五万美元的年薪,完全颠覆了他对金钱的看法,直到最近,他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

  倒是我自己还没恢复过来。如果你像我一样,曾经身处在这个史上最荒谬的金钱游戏核心,赚进的钞票远多于你对社会的贡献(虽然我也很想说这一切都是我努力付出所得来的,但这毕竟不是事实),当你看到周遭和你一样不配赚那么多钱的人,都以惊人的速度捞钱时,你的金钱观会有什么改变?嗯,很难说。有些人会更加相信钱就该这样赚,尽管这些钱得来全不费功夫,但他们认为是靠他们努力而来,赚得心安理得。他们也渐渐相信,能靠着打电话赚大钱,应该是因为自己具备某种了不起的能耐。你或许会觉得,这种人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但其实不会,他们只会变得更有钱,我相信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会白白胖胖、开开心心地终老。

  然而,对我来说,过去对赚钱的信仰彻底崩毁了。以前我认为「赚得愈多、日子过得愈好」,但如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证据显示:正好相反。一旦这信仰崩毁,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赚那么多钱了。有趣的是,也就是在打破这种金钱观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深深被这种金钱观影响而不自知。

  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启示,却是我在所罗门工作期间学到最实用的一件事。我学到的其他东西几乎都已经忘了,我可以轻松操作几亿美元的资金,却还是不懂得如何善用几千美元的开支。我在培训期间学到了谦卑,但事后常忘得一干二净。我学到人会因为组织而腐化,但我还是愿意加入组织,甚至某种程度上也愿意跟着他们稍稍腐化。我也不知道能从这些经验获得什么实质启示,总之,我似乎没学到多少实用的价值观。

  或许所罗门的未来精采可期,我太早离开了也说不定。但既然我已经觉得那地方没必要久留了,我发现自己需要离开。我的工作到后来只是每天早上进公司,做一些已经做过的事,只是报酬比以前更高而已。我不喜欢没有挑战的工作,你可以说,我离开所罗门是为了冒险,这可能是我在财务上做过最愚蠢的决定。在金融市场里,冒险一定是为了获得扎实的报酬,这点即使在就业市场上也是很管用的原则,我却刻意打破它。我现在的收入比待在交易室时更少,面对的风险更大。

  乍看之下,我的辞职决定犹如自寻死路,就像那些自己送上所罗门菜鸟业务员手里的客户一样。我知道,我放弃了最容易晋升百万富翁的机会。没错,所罗门是面临困境,但对优秀的交易员来说,还是有很多油水可捞,这原就是金钱游戏的本质。如果所罗门重振雄风,资金更容易滚滚而来,事实上,我手上仍持有所罗门股票,因为我相信它终究会走出困境。所罗门的实力,靠的是梅利韦勒这种「老千骗局」高手的直觉。拥有这种直觉的人(包括梅利韦勒和他部门的人)现在仍为所罗门交易债券,所罗门已跌到谷底,不可能再坏了。这段期间以来,无论船长再怎么恶搞,这艘船依旧浮在水面,并未沉没。我其实还满确定,选择离职就像投资新手常会犯的错误——卖在最低点,将来只能靠买些所罗门的股票来弥补损失。

  但如果说我这么做是一笔糟糕的交易,我想那是因为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交易看待。我决定离职以后,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也许这么做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愚蠢。在惜别餐会上,亚历山大一再提到,我做了很棒的决定。他说,他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都是打破常规、出人意料的。

  他还说,这种出人意料、打破常规决定的结果都很不错。在这个重视生涯规划的年代,能听到这种说法还真新鲜。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该有多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乍一看《老千骗局: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纪念版)》,我的第一反应是:“哇,这是什么风格的书啊?”“老千骗局”这四个字,很吸引眼球,带着一种江湖气息,而“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又显得十分写实。这种反差,让我想象书中可能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在台湾,我们听过很多关于金融市场的报道,但很少有书籍会以“老千骗局”这样直白又有点儿调侃的语气来描述银行职员的日常。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银行工作中,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各种啼笑皆非的事件,然后用一种幽默、辛辣的笔触,将这些“骗局”式的故事记录下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百态。“30周年纪念版”这个标注,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分量十足。三十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人的经历沉淀成一部有深度的作品。我期待在新版中,除了原有的精彩内容,还能读到作者对过去三十年人生和银行工作的一些感悟,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观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索的书。

评分

《老千骗局: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纪念版)》这个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故事感”。“老千骗局”四个字,带着一种江湖气,又带着点儿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骗局”,能跟“银行上班的日常”联系在一起?在台湾,我们对于金融行业,总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一方面我们每天都会用到银行,另一方面,里面的一些操作和潜规则,对外人来说可能就像一个迷宫。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那个在迷宫里行走过,并且看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风景的人。他用“老千骗局”来形容,可能并不是真的指那些非法行为,而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利益、为了生存,所展现出的各种“小聪明”和“策略”。“30周年纪念版”,则给我一种“经典再现”的期待感。三十年,在台湾的社会变迁中,也是一段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我好奇作者会在新版中,加入哪些新的思考,或者如何连接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感悟。这本书,听起来就像一本充满人情味儿和智慧的人生观察笔记。

评分

说实话,《老千骗局: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纪念版)》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有点儿犹豫,因为“老千骗局”听起来好像有点儿负面,但“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又给了它一层生活化的滤镜。这反差感反而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台湾的读者,我们见过的、听过的关于金融、关于职场的故事也不少,但往往都是正面的、励志的,或者揭露一些比较严肃的犯罪。这本书却用了“老千骗局”这种比较接地气的词汇,而且是“在银行上班的日常”,这让我联想到,是不是作者以一种比较幽默、比较戏谑的方式,来讲述他在银行工作期间,所遭遇的、或者观察到的那些,可以说是“小聪明”甚至是“小骗术”的事情?也许里面没有惊天动地的阴谋,但却充满了生活化的智慧和讽刺。我尤其对“30周年纪念版”这个后缀很在意。三十年,足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足以让一个故事在时间的考验中,更加醇厚。我猜想,新版的内容可能包含了作者回望过去三十年的心路历程,或者对书中某些情节的全新解读,甚至可能是加入了他在银行工作之外,这些年的人生感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一看到《老千骗局: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纪念版)》,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台湾本土喜剧电影或电视剧的画面!“老千骗局”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而“银行上班的日常”,又把这种荒诞感拉到了一个相对日常的背景下。我一直觉得,最有趣的“骗局”往往不是那些深不可测的犯罪,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聪明、小伎俩,甚至是善意的谎言。这本书的书名,就恰好抓住了这一点。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在银行里,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听过各种各样的故事,然后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将这些“骗局”串联起来,构成了他在银行工作的独特回忆?“30周年纪念版”这个提示,更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许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三十年前在银行工作的经历,而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以一个更成熟、更通透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讲述这些故事,加入了他一路走来的思考和成长。这种“时间沉淀”的感觉,总是让人觉得特别有分量,也特别值得期待。

评分

哇,看到《老千骗局: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纪念版)》这个书名,就感觉一股浓浓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熟悉感扑面而来!“老千骗局”这四个字,光听着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究竟是多么精彩、多么出人意料的故事啊?而且还是“30周年纪念版”,这说明它一定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一定是被很多人喜爱、反复阅读过的经典之作。我印象中,很多在我们台湾地区流传甚广的书,都有这种“周年纪念”的说法,往往意味着内容的增补、或者加入了作者对过往的回顾和新感悟,让老读者能有新的发现,也让新读者能完整地体会到作品的魅力。我猜想,这本书里讲述的“银行上班的日常”,一定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是通过各种“骗局”和“老千”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百态,人情世故。也许里面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桥段,也许有令人深思的道理,又或许,在那些看似巧妙的“骗术”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人性最真实、最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银行这个相对严谨的环境里,去描绘这些“骗局”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还是形形色色形形色色的人们?太期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